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2024-04-24

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共9篇)

篇1: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GOVERNANCE,RISK AND ETHICS

08050312 刘星佑

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08ACCA3班 刘星佑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公司治理如同企业战略一样,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最宽广的层面,公司治理包含了规则、关系、制度和程序,都在这个框架之内由信托当局在公司中行使和控制。恰当的规则包括了当地可适用的法律和公司的内部规则。而关系包括了所有相关人士之间的关系,最重要是那些拥有者、经理、董事会董事、管理当局、雇员和整个小区。制度和程序则要应付一些事态譬如当局、工作指标、保证机制、报告要求和责任的代表团。

公司应针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公司治理准则,确保公司运营在恰当合理的轨道上。下面我将就伯克希尔事件发生的背景、发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等方面分析该企业的公司治理。

一、伯克希尔事件发生的背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业务是以直接的保险金和再保险金额为基础财产及灾害保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设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和美国第十大财产/伤亡保险公司,拥有470多万投保人和730万辆投保汽车;General 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险公司之一。

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巴菲特作为一代股神让全球无数人钦佩。今年3月8日,巴菲特向伯克希尔的股东发表了著名的一年一度的公开信。在信中他首先将伯克希尔的公司业绩和“标准普尔500”的进行了比较,指出从净利润、每股净资产和长期发展前景等指标来看,伯克希尔都不逊于甚至好于标准普尔。在并购方面他认为公司去年收购Clayton Homes公司是成功的。在公司治理方面,他强调独立的基金管理者的作用,以及“在CEO做出错误甚至愚蠢的决定的时候要敢于挑

战他。”他列举了一些公司主要业务的一年里的经营状况并进行了分析,包括保险、公用事业、财政和金融产品、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的状况,并对公司的对外投资进行了评价。最后他对将于5月1日在奥马哈召开的公司年会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这一系列的举动说明巴菲特对公司治理是相当重视的,并且看得出巴菲特是敢于自己的所行所说受到挑战的。成员的独立性收到保障。而接下来的行为却貌似不能看到这一点。

二、伯克希尔事件发生的内容。

到今年八月,巴菲特将74岁。虽说伯克希尔公司和美国大多数公司不同,并没有强制性退休的规定,但岁月不饶人,谨慎的巴菲特必须选好一个继承自己事业的人。今年的巴菲特明显关心继承人的问题,在写给股东的信中,他说董事会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伯克希尔公司的继任总裁。目前比较有希望的有五个人:托·布兰顿、托尼·奈斯利、里奇·桑图里、阿吉特·杰恩和大卫·索克尔。他们现均为伯克希尔公司不同部分的CEO,其中以47岁的索克尔的呼声最高,因为他有年轻、管理经验丰富、富于决断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将改造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架构,将管理层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由CEO和CFO分别主持。巴菲特现年49岁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作为巴菲特家族资产的代表,在公司内担任非执行总裁。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家名为路博润的公司。被许多人认定是巴菲特继承人的索科尔(David Sokol)被爆出拥有数量不菲的路博润(Lubrizol)股票后闪电辞职。路博润是一家化学公司,也是索科尔向巴菲特全力推荐的收购目标,巴菲特于3月14日同意进行收购。这里即可看出,至少索科尔有内幕交易之嫌,巴菲特则有疏忽或知情不究的过错。

三、伯克希尔事件的影响。

1、巴菲特声誉受损。

巴菲特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道德楷模,但在收购路博润的问题上,巴菲特没有履行他的承诺。作为收购一方的高管,拥有待收购企业的股票,并从该收购

中赢取暴利。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更何况,作为巴菲特最热门的接班人,索科尔显然知道他的建议对巴菲特最终决定的影响力。

2、关于商业道德。

索科尔离职的理由与这起内幕交易有说不清的干系。巴菲特虽爱惜人才,但也肯定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最终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从好的方面看,某种程度上,这正显现了巴菲特对商业道德的看重。这也是“股神”让人感到钦敬的地方。但是事情毕竟是发生了,当初同意收购就是一个极度影响商业道德的做法。最终的忍痛割爱也只是亡羊补牢。

3、关于离职。

索科尔突然离职对巴菲特是三重打击;第一,他和伯克希尔的声誉受到了损害;第二,他的接班人计划被打乱了,伯克希尔也丧失了一个绝佳的高层人员;第三,巴菲特的判断可能已出现瑕疵,“股神”神话正出现转折点。

巴菲特有句名言:“树立声誉要20年,败坏声誉只要五分钟”。从索科尔辞职引发的争议看,只要稍有疏忽,任何道德标杆都有倒塌的可能。这应该是所有企业应汲取的教训,在重大投资问题上,知彼更须知己,一点大意不得

四、事件的结果。

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该会对此清查,结果可能是查无实据且当事人主动离职,最后不了了之;

2、或者索科尔则将因内幕交易受到惩罚,即按照惯例,他将面临双倍收益惩罚;第二,巴菲特是否会认定为纵容内幕交易,毕竟他知道索科尔拥有公司股票,那他为什么不遵循回避制度,要求索科尔尽早清空,或者干脆不进行这场交易?

五、我的思考。

这起案件很明显的将伯克希尔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暴露无遗。将我对此的思考汇总如下:

1、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谁会接替,还要认真考虑董事会的更替和治理事宜。

2、伯克希尔董事会的风险监督非常薄弱。

股票委托书关于风险监督通篇只有寥寥三句话,包括董事会至少每年两次“获得”关于公司所面临风险的“报告”,至少每年一次“获得”关于公司各项业务的“报告”。另外,委托书写道,审查委员会负责“讨论”风险评估和风险政策。但委托书的审查委员会章节并未详细阐述风险相关讨论,只是说审查委员会“协助董事会监督”“企业遵守法律和监管要求”。可见其风险监督力度的薄弱。

3、违背证券法原则

被收购的公司在股东就提出的交易进行投票之前必须披露其管理人员构成的潜在利益冲突。

4、消极对待会议

审查委员会开了五次会,在当今企业界这是个很低的数字。

并且伯克希尔董事会去年只开了三次全体会议。董事会对伯克希尔现状的了解可能日益脱节。我们可以看委托书写道,“2010年的董事会行为包括一次董事会年会„„和两次特别会议,以及两次形成了董事会一致同意的书面决议”。

5、委托书对于很多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也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

分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职责这一问题上:“巴菲特先生认为,一名积极参与业务的控股股东——过去40年来以及现在巴菲特先生都一直是这样做的——应当身兼二职[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也是伯克希尔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观点。董事会尚未任命一位首席独立董事。”

而在董事任命问题上,委托书写道,“在进行董事提名时,治理、薪酬和提名委员会不寻求多样性,不管是何种定义的多样性。”当然,年龄组成上也没有什么多样性:董事会由12位成员构成,其中半数在79岁至87岁之间,最年轻的董事是48岁。

这起事件是引人深思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高管层一定要予以重视。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公司治理不仅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篇2: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巴菲特收购后的头两年,公司获利丰厚,但以后每况俞下,面对新的国际分式,即便是最好的经理人如死守本土经营纺织厂,仍免不了破产,巴菲特没有把赚到的钱重新投到纺织厂,巴菲特转变了思路,不是单纯沿着老路子追加投资救企业,而是反方向挤出资金为公司购入资本回报更好的企业股票。

不断的缩减生产线,控制存货和管理费,巴菲特把公司赚的利润和腾出的运营资本先后收购了国民赔偿公司、华盛顿邮报、联合出版公司(经营波士顿环球报)等保险、银行、传媒的股票,逐步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变成了一家不在生产纺织品的纯粹的投资控股公司。

巴菲特以合伙公司的钱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其它一些公司的股票后,在疯狂的牛市高峰,再也找不到便宜货后,卖出了几乎所有的股票,但不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解散了巴菲特合伙公司,全体合伙人分享了赚来的利润,巴菲特及一些仍跟随巴菲特的投资者转而持有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样巴菲特就有了一个更好的运作平台,即有巴菲特用于股票投资的现金,又不用(像现在的但斌等私募一样)天天费力地鼓励客户维系和发展客户。巴菲特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做为资本运作平台,信认巴菲特的投资者可以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不信认的可以卖出股票滚蛋。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了现金更多的保险、银行、传媒的上市公司股票,能撑握更多的的现金用于股票投资。从组织体制、投资思念等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组织体制进阶:自己做股票­­­­——代亲戚朋友邻居理财——合伙投资公司或私募——控股上市公司并改造为投资控股公司。做为普通的投资者首要的是有自己的现金流,工资或实业上赚的钱,用于生活保障之外的闲钱陆续投入买股票,不要借钱,更不要试图短炒快速增加资本金,等确确实实至少经过一个牛熊市的考验,取得巨大投资业绩了,而且有了正确的投资方法后,可以走下一步。

投资理念进阶:巴菲特从投资机械厂纺织厂这样的格雷厄姆式的烟头式的公司,还能吸一口的这样的上市公司,转而选择有护城河的垄断型的持续成长性上市公司。轻资产性的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投入来保持竟争力和盈力水平。企业赚的钱绝大部分可以回报股东的这样的上市公司。

延伸阅读:巴菲特: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巴菲特传》(罗杰·洛温斯坦著)。是有关沃伦·巴菲特最值得一看的传记,投资人必须的书。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舍)。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菲利普.A.费舍”。他说:“运用菲利普.A.费舍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间如何把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

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称“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

《赢》这类书籍,及《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篇3: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医疗器械作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中, 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 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也日新月异, 医疗器械的数量大幅增加, 使用频率也日渐增高。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Medical Device Administration Events, MDAE) 开展及深入,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与关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大幅增加。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风险管理工作, 是最大限度控制医疗器械潜在风险, 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1]。2012年, 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16706例, 通过对本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形式以及涉及品种等内容进行分析, 为安全有效使用医疗器械提供参考, 并进一步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进行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 年1 月1 日~2012 年12 月31 日全年江苏省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16706 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分析方法, 同时依托江苏省ADR病例数据库, 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的器械进行分类, 对报告数量、报告来源、使用场所、不良事件主要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 报告基本情况

2.1.1 报告来源

16706 份MDAE报告表以使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线呈报单位数为基数, 按照使用单位、经营企业、生产企业分类统计, 结果见表1。

2.1.2 报告质量

通过对16706 例MDR报告表信息缺失情况统计, 结果显示:4145 份未填写医疗器械使用场所, 6494 份未填写操作人员, 743 份未填写产品管理类别。

2.1.3 报告人职业构成

对MDR报告表中报告人的职业情况进行统计, 医师和技师为参与报告的主要职业, 分别占17.32% 和9.37%, 结果见表2。

2.2 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情况

2.2.1 使用场所及操作人员情况

从医疗器械使用场所分析, 医疗机构6777例、家庭3817例、其他场所1965例。从器械操作人员情况分析, 专业人员操作6678例, 占39.98%。具体见表3、表4。

2.2.2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

从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分析, 涉及III类医疗器械的报告最多, 共7420 份, 占总报告数的44.41% ;涉及II类医疗器械报告共4826 份, 占总报告数的28.89%。具体见表5。

2.2.3 医疗器械产品分类

从医疗器械产品分类分析, 16706 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共涉及41 类产品, 其中涉及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的报告最多, 共3454 份, 占总报告数的20.60% ;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居其次, 共2701 份, 占总报告数的16.10%。按产品分类排名前十的具体见表6。

2.2.4 医疗器械名称

16706 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 宫内节育器上报3996 例, 占31.31%。其他列前十位的见表7。

2.3 可疑不良事件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

在16706 份报表中, 男性5289 人, 女性8629 人, 从比例上来看, 女性略高。患者年龄最小1 月, 最大超过100 岁。主要集中在31~40岁这一年龄段, 共3431 例, 占20.54% ;其次为21~30 岁, 占18.45%。 (见表8、表9)

2.4 可疑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

2.4.1 医疗器械故障

16706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按医疗器械故障统计主要为宫内节育器下移、充气阀松动、输液器漏液等, 具体排名见表10。

2.4.2主要伤害

16706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 主要伤害表现为增加病人痛苦、过敏样反应、瘙痒等, 排名前十的主要伤害具体见表11。

2.5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后果

16706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 绝大多数为一般的报告。事件后果为需要内、外科治疗避免上述永久损伤的报告363份, 占总报告数的2.17%;无死亡报告。具体见表12。

3.讨论

3.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一般情况及报表质量分析

从报告来源分析, 使用单位上报8939份, 占53.46%;生产企业上报1231份, 占7.37%, 这说明报告主体中医疗机构作为使用单位上报数量较多, 上报意识比较强, 而生产企业上报数量较少, 主动上报意识不强, 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从报告人职业及使用场所、操作人员分析, 医生和技师为主要参与报告的主要职业, 40.57%报告使用场所为医疗机构, 39.98% 报告由专业人员操作, 这与医疗机构上报数量较多, 器械主要使用场所多在医疗机构有关。

从管理类别分析, 涉及III类医疗器械的报告最多, 占总报告数的44.41%, 这与器械分类管理相一致, III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 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在16706 份报表中, 4145 份未填写医疗器械使用场所, 6494 份未填写操作人员, 743 份未填写产品管理类别。严重伤害报告481 份, 仅占总报告数2.88%。报告数量较多的医疗器械产品为宫内节育器、角膜接触镜等。由此可见, MDR报告内容填写不规范, 漏填、误填、错填报告表较多, 高风险产品报告表不多, MDR报告表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临床分析

本组数据显示, 16706 例报表中所涉及病种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其中宫内节育器、骨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等属于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 (产品分类号6846) 不良事件发生比例较高, 应纳入重点监测范畴。此类植入器材在使用时存在潜在危害, 相对风险较高, 一旦引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将对用械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危害[2], 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规范操作, 严格掌握植入手术指征, 术后密切观察并加强健康宣教、定期随访。患者也应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植入类医疗器械,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医疗机构在采购此类植入材料时, 要确认生产厂家的资质以及产品的合法性, 并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按有关要求妥善处置。

3.3 江苏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 年, 随着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投入使用, 三级监测网络的健全, 江苏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迅速发展。2012 年全省共收到MDR报告16706 份, 每百万人口报告数达223.72 份, 报告数量比2011 年增长26 倍。但在实际工作中, 仍存在如下问题:

3.3.1 各省辖市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

2012 年, MDR报告数量超过1000 份的省辖市有7 个, 占全省报告数量的84.05%, 报告最多的为3217 份, 最少的为218 份。从百万人口数量分布来看, 我省平均为223.72 份。最高的为693.13 份, 最低的为31.77 份。从报告参与单位分析, 2012 年全省共有2445 家单位参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参与单位最多的为503 家, 最少的为20 家。从MDR报表的审核情况分析, 2012 年各市审核的MDR报表数量为13195 份, 占报表总数的78.98%, 审核最高比率为99.36%, 最低为0。由此可见, 各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各级监测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江苏省十三个地市级均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目前多在各市局医疗器械处, 由医疗器械处工作人员兼职, 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和设备配置。

3.3.2 生产企业参与度不高

16706 份报告表中生产企业上报1231 份, 占报告表总数的7.37%。我省有2000 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其中有366 家生产企业参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仅有15 家生产企业上报年度汇总报告。而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1 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当前作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体的生产企业受产品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销售不畅等因素影响, 往往重点关注产品的生产、销售而忽视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管理、忽略作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3.4 建议与对策

3.4.1 完善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规范化进程, 但对于复杂的医疗器械监测工作仍然不够,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推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从收集上报、分析评价到应急预警等方面的管理规范或技术指南, 保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的推进。

3.4.2 加大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

医疗器械本身涉及多个学科, 不良事件监测及其分析评价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 监测机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自身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困扰。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专业队伍, 还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持续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3]。

3.4.3 给予监测机构足够的政策或财政支持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政府服务于公众用械安全的职能之一。目前各地办公经费依靠各单位自行提供, 在开展面向公众宣传、严重事件调查、人员培训、分析评价等工作时, 往往受单位经费的限制而形成严重瓶颈, 而上报单位因缺乏行政推动或财力支持, 积极性不高。需要国家从政策或财政上给予器械监测工作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3.4.4 强化不良事件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

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要加强对监测报告的分析评价, 建立监测数据库, 通过定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中提取出有效的预警信号, 为医疗器械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为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4]。只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及报告制度, 才能有效地保障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切实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危害后果, 维护公众利益,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玲, 王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 16 (9) :32-37.

[2]赵胜利, 钟露苗.湖南省2006年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07, 4 (2) :104-106.

[3]刘爱萍, 张黎明, 闫炜, 等.医务工作者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8, 32 (1) :47-49.

篇4: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2009年11月16日,伯克希尔公司三季度末最新股票投资组合公布。

巴菲特股票组合三季度末总市值为565亿美元,与二季度末相比,增长15.51%。

分析三季度投资组合变化,有以下特点:

继续长期投资

巴菲特三季度新买入4只股票,增持2只股票,买入股份季末市值合计15.11亿,占组合总市值的2.67%。

三季度减持5只股票,清仓2只股票,卖出股份季末市值合计7.1亿美元,占组合总市值的1.26%。

增持和减持的股份市值均不足3%,二者相抵后相当于增持8亿美元,仅占组合总市值的1.41%。可见巴菲特股票组合总体上略微增持,绝大部分维持不变,继续长期持有。

三季度末共持有股票43只,比二季度增加了2只,平均每只股票市值13亿美元以上。巴菲特前10大重仓股占86%,比重与二季度相同,可见巴菲特继续高度集中投资。仅前5大重仓股就占总市值的64%。

各行业持仓比例变化不大,继续重仓消费品、金融和工业三大行业,三季度末这三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83.4%,消费品和金融两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68.3%,比重均略高于二季度末。

继续对行业、个股进行微调

1.消费品从37.7%降至36.4%。

买入雀巢食品340万股,季末市值1.45亿美元。在2008年大幅增持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后,2009年又开始买入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全球经济衰退之时巴菲特加仓食品行业举动值得关注。

2.金融业从29.3%增至31.9%。

一是增持富国银行1075万股,增持比例3.55%,增持股份季末市值3.03亿美元。巴菲特目前以6.71%居第一大股东。巴菲特说过,如果他只能全仓买一只股票的话,他就会买富国银行,可见其对富国银行之看好。

二是减持穆迪878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1.8亿美元。信誉是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危机之后,公众对金融评级公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甚至给予严厉谴责,这也许是巴菲特减持穆迪的主要原因,而不能简单归因于穆迪在一季度曾经警告要降低伯克希尔公司的信用评级。

三是减持SunTrust银行12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0.028亿美元。

3.工业从16.7%降至15.1%。

三季度清仓2只工业股,卖出股份市值合计1.7美元。

一是清仓Eaton公司。Eaton是一家多元化的电力系统管理公司,2008年销售额达154亿美元。巴菲特2008年买入,过了不到1年就全部清仓,可见对该公司看法发生很大变化。但巴菲特清仓后,11月16日股价创出一年新高。

二是清仓WABCO公司270万股,卖出股份季末市值0.567亿美元。WABCO主要从事汽车控制系统业务,受全球商用车行业大幅衰退影响,公司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分别同比下滑42%和47%,按照过去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为1136倍。但巴菲特清仓后,11月11日股价创出一年新高。

4.消费服务业从4.7%增至6.4%。

增持沃尔玛1789万股,增持比例近90%,增持股份季末市值8.78亿美元。公司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同比基本持平,按照过去及未来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14倍。

5.石油天然气从5.5%降至4.7%。

一是继续减持康菲石油。三季度减持康菲石油706万股,股份减持比例10.85%,减持股份季末市值3.19亿美元。巴菲特连续三个季度减持,与2008年年末相比减持28%以上。2009年5月最低股价只有2008年6月最高股价的三分之一左右。看来巴菲特发现犯错后也会割肉,而不是死等解套。

二是买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128万股,季末市值0.88亿美元。尽管买入资金量很少,但表明巴菲特再次回归经济衰退和股市低迷之时投资行业龙头的长胜之道。埃克森美孚过去三年用于分红和回购的资金是其资本投资支出的2.4倍,这一比率是康菲石油的4倍。

6.公用事业从0.7%降至0.6%。

减持NRG能源120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0.34亿美元。巴菲特2008年买入720万股,持有3个季度后减持17%。最近一年公司股价上涨10%。

7.保健行业从5.3%降至4.9%,持股没有变化。

投资组合变化的一些启示

第一,绝不是僵化地在买入后一动不动长期持有。

仅在三季度,巴菲特对前10大重仓股中的4只进行调整:最大的动作是巨资并购伯灵顿铁路,增持富国银行3.55%,减持康菲石油10.85%,增持沃尔玛近90%。

第二,绝不是全部股票都长期持有。康菲石油、NRG能源、Eaton 公司等都是持有不到一年就减持。其实巴菲特早就说过,值得长期持有甚至终生持有的股票只是极少数。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抱着长期持有的态度买进,但随着经济形势和公司发展情况变化,不断修正对公司的看法,相应调整持股。

第三,很少短期内大进大出,大部分股票是持续进行微调,两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季度和三季度增持富国银行,连续3个季度减持康菲石油。

第四,投资首选并非股票,而是收购。巴菲特以360亿美元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相对而言,在一对一的收购谈判中,巴菲特以其庞大的资金实力和长期投资的承诺,可以得到更优惠的条件,也有机会做出更大规模的投资。而在股票投资上,随着他买入量的增多,价格会更高,而且买入一定比例后就得公告,跟风者蜂拥而至,把股价过度抬高,让他失去重仓的机会。

第五,在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之后收购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伯灵顿,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增持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富国银行,在美国消费数据大幅下滑之后,反而大比例增持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买入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巴菲特再次实践他的投资原则: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而且是贪婪地大量买入他最看好的公司,这些公司无可争议是行业内最优秀的公司。巴菲特收购伯灵顿时明确表示,他是在大赌美国经济的未来,其实他也是在赌全球经济的未来。■

篇5: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文 / 汪旭2015年03月01日 18:59:4911 2月28日,股神巴菲特发布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致股东信。同时,巴菲特还写了一封题为《伯克希尔--过去、现在、未来》(点击阅读原文)的14页长信。在信中,巴菲特回顾了自己在伯克希尔五十年的投资生涯,总结了他的投资心得。以下是信中部分观点的摘录和译文,愿华尔街见闻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捡烟屁股”有什么问题?

当我管理资金很少时,捡“烟屁股”的策略还很好用。这一策略的主要问题是捡“香烟屁股”很难上规模。当管理资金较多时,这个策略很难奏效。(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出“烟屁股”价值投资策略。简单地讲,就是投资者以很低的价格买进一家糟糕的公司股票,然后等股价恢复到合理价格。巴菲特曾比喻说,这就像在地上找到还能吸一口的烟屁股,把它捡起来,点上后就可以免费吸一口。)此外,这个策略往往只适用于短期投资。便宜买来的表现不佳的公司,难以成为强大、基业的长青公司。对于婚姻伴侣的要求要比约会对象高得多。

查理·芒格给了我一个非常简单的构建伯克希尔的蓝图:不要试图用非常好的价格买一个还可以的公司。要用合理的价格买一个非常好的公司。

并购之时,二加二能等于五么?

CEO们经常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你在并购中付出的股票的内在价值不应该超过你收购公司的内在价值。…… 用一百块钱换八十块钱,永远也赚不到钱。(即便你的各种顾问都告诉你这是合理价格)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信息分类: 内部 我们的建议:当有人告诉你2+2=5时,永远不要忘记2加2只能等于4。当有人告诉你说,这个想法已经过时了,拉上钱包拉链,度个假,几年以后你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这家公司。

集团公司(conglomerate)会有哪些弊病?

集团公司在1960年代曾经非常流行。集团公司的CEO常把一个成长中的公司市盈率推高到20倍,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发行新股来买市盈率为10倍的公司。这些集团公司的CEO然后就把收购来的公司并入财务报表。即便收购和被收购的公司价值没有一毛钱的变化,每股市盈率会自动增加。这些CEO们以此来证明他们的管理才能。最后,他们承诺可以无限的重复这个过程,然后不断增加每股净利润。

华尔街对这种做法的爱意在1960年代达到高峰。华尔街的家伙们永远愿意放弃质疑,可疑的手段被用来制造不断增加的每股盈利时,尤其是这些杂技制造的合并能够为投行创造巨大的手续费。审计师心甘情愿的为这些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喷上“圣水”,有时候甚至给些建议,让财务数据更好看。对于很多人,快钱如泉涌,就冲破了道德底线。

不断扩张的集团公司每股盈利增加不过是利用了市盈率的差异。因此,这些公司的CEO不得不去寻找低市盈率的公司来收购。这些低市盈率公司通常表现平庸、乏善可陈。这种“挑烂桃子”的策略导致不少集团公司成为垃圾公司集合地。不过,有些投资者对此却毫不在意:只要集团公司并购不断,财务数据而言每股收益不断增加。

最终,当时钟敲响十二点,一切都会被变回“南瓜和老鼠”。利用股价高估、不断发新股的商业模式,只是在荒谬的转移财富,而非创造财富。不过,这种做法在美国每隔一阵都会卷土重来,虽然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伪装。这些结尾总是相似:钱从容易上当的人手里转到骗子手里。在股市上,这些骗局里的钱常常数目惊人。

在伯克希尔,我们从不投资喜欢不断增发股票、再融资的公司。这通常是个明显的信号:这个公司的管理层很浮夸、公司财务状况堪忧、股价高估。更有甚者,这类公司常有骗局。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信息分类: 内部 伯克希尔为什么采用集团公司的形式?

如果审慎运用,集团公司是一个理想的结构,可以促进资本长期增长。比如伯克希尔这样的集团公司,可以以最小的成本、更理性的在不同子公司之间配置资本。

在伯克希尔,我们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税收等成本的情况下,将资金从前景有限的企业转移到前景更好的企业。

此外,我们(在决定资金配置方向时)也不会有任何历史遗留的偏见,公司内部不会有既得利益的压力。这非常重要:如果让马来做投资决策,我们可能不会有汽车工业。

此外,我们目前的结构,让我们可以通过普通股来买一些非常好的公司,尽管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这些公司每天都可以在股市买到。他们(的股价)要比同一时期整体收购的价格低得多。

伯克希尔需要分拆么?

有些权威建议伯克希尔拆分一些业务。这一建议毫无道理。我们旗下的公司作为伯克希尔这个整体出现时要比分开来的个体值钱的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能够快速的在不同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并且不用付出税收成本。此外,一些管理成本也省去了。

投行的专业人士促成交易才会分到费用。他们常常建议有并购意愿的公司支付相比市价高出20%到50%的费用来收购上市公司。投行的专家们告诉买家额外的钱是用来获得控制权的溢价。一旦买家控制了新公司,很多美妙的事情都会发生。

不过几年以后,投行的专家会再次出现,诚挚的要求当初的买家分拆当年买来的公司,好为“股东创造价值”。分拆过程中,母公司当然会失去控制权,不过没有人会为此买单。投行的专家会解释说,分拆出来的公司会表现更好,没有母公司的官僚束缚之后,分拆公司的管理层会更有企业家精神。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信息分类: 内部 什么样的投资者可以买伯克希尔的股票?

虽然投资伯克希尔的股票风险很小。但是,如果投资者买的价格过高,比如以两倍账面价值的价格,那么投资者可能需要等很多年才会有盈利。换言之,一个合理的投资,如果价格太高,也会变成投机。伯克希尔的股票也不例外。

因为市场走势难以预测,伯克希尔股票的投资者应该做好准备,至少持有五年。寻找短期收益的投资者应该看其它地方。

另外一个警告:不要用借来的钱买伯克希尔的股票。1965年以来,伯克希尔的股票曾经三次跌幅超过50%。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不过没人可以预测什么时候会出现。对于愿意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而言,伯克希尔将会是不错的投资。但对于用杠杆的投机者而言,它仍可能成为灾难。

什么样的公司算财务稳健?

一个公司只有在所有情况下都做到以下三点才算拥有稳健的财务实力:(1)有庞大而可靠的现金流(2)有大量的流动资产(3)没有大量的短期现金支付需求。忽视第三点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在盈利状况良好的公司,CEO们常会觉得他们永远能够发新债来偿还到期债务,不管这些到期债务规模有多大。2008-2009年期间,许多公司的管理层意识到这个思维定势有多危险。

篇6: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情况

1.1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及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于“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 系统接收日期为2013年1月至12月 (不包括退回和无效报告) 。由监测系统导出2010年~2013年数据统计 (图1) , 铁岭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2013年《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306份。

1.2 全市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情况

报告来源于全市7个县区的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全市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这与当地该项工作开展的程度有关, 见表1。

1.3 患者信息统计情况

306份器械报表中男124份, 女179份, 不详为3份, 患者年龄为21~30岁, 报告份数为86例, 年龄为≤10岁。报告份数为4例, 年龄、性别分布表详见表2、3。

1.4 医疗器械管理分类分析

根据医疗器械管理目录分类, 306份病例报告中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后统计, 结果表明, 病例报告中Ⅲ类医疗器械最多出现不良事件, 见表4。

1.5 涉及医疗器械分类情况分析

306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病例报告中共涉及44类产品, 其中位居前3位的医疗器械为79例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58例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41例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等, 植入材料报告中多数为宫内节育器、骨科植入物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流血、钢板断裂、腿部红肿等, 应引起重视。医用缝合材料、医用光学器具、仪器主要为医用缝合线、隐形眼镜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红肿、畏光、角膜红肿等, 见表5。

1.6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按产品操作人员统计分析

306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有244例为专业人员操作, 患者自行操作为54例, 多数操作者为专业人士, 因此专业人士也应重视操作后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见表6。

2 讨论

2.1 存在的问题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表现在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经营企业对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缺乏上报意识, 绝大部分原因是经营业主怕消费者产生恐惧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医疗机构医生工作量大, 上报不及时致使报表超期, 误报等现象普遍存在。

2.2 加强培训, 提高监测主动性

一是加强宣传, 明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伤害事件。阐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如使用不当、个体差异、器械材料在人体内发生变形或发生化学反应等, 从而消除思想顾虑和认识上的误区;二是提高认识, 使涉械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性、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及监测报告的重要性, 以提高对报告不良事件监测主动性;三是加强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规范填写, 尽量减少无效报告和无效信息的数量。各县 (市) 局应在执法过程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监测人员的现场培训, 举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培训班, 提高监测人员工作水平。

2.3 强化报表质量, 做到报表填写完整、规范, 具有可追溯性

完整、准确、及时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对于医疗器械早期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系到报告的质量。各级监测机构应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要逐一审查, 分析评价, 对填写不规范、有疑问的应及时进行了解、补充和修改, 做到既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率, 又减少漏报、错报和不规范报告。

篇7:伯克希尔的“中国门徒”

论及史上最成功的买手,再没有人比沃伦•巴菲特更当之无愧了。多年来,这位投资教父一直信奉“价值投资”这样一条看似简单的投资哲学,却获得了足以令全世界投资家咋舌的财富。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早已经成为价值投资领域的典范。

复星的掌门人郭广昌被外界冠以“中国巴菲特”的称号,“在所有综合类投资模式里,我们最想学习巴菲特。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点毋庸置疑。”

现年43岁的郭广昌是复星集团这家国内最大的投资控股集团之一的掌舵人。在成立至今的短短18年,复星横跨生物制药、钢铁、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直接、间接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近30家。

1998年,初涉资本市场的复星医药顺利融资3.5亿元,这让郭广昌尝到资本“四两拨千斤”的魅力,并自此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复星集团的发展史更像是一部资本运作史,除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复星医药、复地集团之外,其他业务的扩张大多采取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的模式。

显然,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郭广昌为复星谋划了一种类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商业模式,近可亲见2010年6月收购地中海俱乐部7.1%的股权,远可追忆10年前投资豫园商城。

下一站 中国最好的买手

回顾18年来复星国际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其在资本运作领域经历了多元化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国际化投资三个阶段,每一次转变之后,复星与伯克希尔商业模式就近了一步。

复星最早的大笔投资之一是豫园商城,这次投资不仅为其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更搭建了零售业平台,并由此在金融、矿业、房产等领域进一步扩张。此后,复星与豫园商城等合资成立德邦证券,进入金融领域。随后,复星又再度和豫园商城联合投资了招金矿业股份。

多元化产业投资的方式,使复星由“制药大王”到“地产巨擘”,再到“钢铁大亨”,亦使复星成为中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代表。

但是,相对于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有限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仅从企业的利润率考量,很少有长期保持超过100%的增长,而把资本的力量嫁接上来,就有可能创造100%增长的现金流。

复星旗下有不少企业是直接上市公司,这意味着作为发起人,复星集团认购的投入将远低于中小流通股东,特别是在前几年A股市场市盈率偏高的情况下。所以,复星系以有限稀释股权为代价,换来了远远超过自己信贷能力的资金流入。而作为大股东,复星又有能力引导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包括对外收购。

显然,多元产业投资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接下来,复星需要找到一条渠道——如何让手中掌控的现金成为“Smart Money”。

2007年6月,复星集团成立了第一个集团直属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复星创富,复星开始推行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的方式。其实,早在创富成立之前,庞大的复星系旗下已经有了谱润,随后创富和复星创业两家PE同时成立,而其他控股公司旗下也拥有各自的PE,复星在PE投资领域的业务不断扩大。于是,不同的投资团队在抢项目的时候,偶尔会遇到自己人抢在一起这样颇为有趣的现象。

此时,学哲学的郭广昌独创的郭式赛马机制,经常被拿来解决内部的撞车事件。“什么人是团长,什么人是旅长,什么人是师长,是打出来的,如果硬性规定谁来干什么,恐怕不如赛出来的结果更合理,赛马是一种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唐斌说,企业管理有时候很像赛马,打仗的时候,好马是靠赛出来的。

事实上,复星着手PE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并购、控股的产业投资机会并不是常常会有,但要维护这些投资团队就需要有项目可做。而同时,很多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瓶颈,需要投资者帮助他们做一些管理提升和互补;另一方面,他们又排斥控股,所以参股的形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小板开闸为私募股权投资打开了一条便捷的退出渠道。

“其实,创富成立也是顺势而为的结果。”唐斌对于设立创富的初衷给出如上解释。“与一般PE不同,复星是在以PE的方式,但用自有资金来做投资。”唐斌说道。

“复星不是PE,我们更接近巴菲特路线。”复星集团CEO梁信军表示,“巴菲特最核心的两个点是我们最看重的,一个是资金的来源,另一个是资金投向哪里能产生最好的回报。”

“巴菲特为什么可以做长期投资,并且可以不退出?因为他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保险基金,拥有很长远的资金,财务压力低。复星已经形成了一个投资观念,就是要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我们会加大对保险业务的投资,希望能管理更多的保险资金,我们相信有这个管理能力。”梁信军向《数字商业时代》记者表示。

囿于资金的局限,复星开始尝试资产管理。2009年11月复星旗下的复地景业成功募集了5.5亿房地产投资基金,率先启动了资产管理业务。

尽管目前管理着超过1000亿的资产,但未来能否管理1万亿甚至更多的资产?2010年开始,郭广昌加快了复星的国际化投资步伐,力求打造一个全球性投资平台。2月,复星启动全球化战略,与凯雷全面合作;6月,复星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集团7.1%的股权。

凯雷复星基金的出现为复星和世界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把希望到境外投资的LP(有限合伙人)的钱投出去,希望到国内投资的LP们的钱引进来。复星可以借助凯雷复星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凯雷23年精心经营的全球LP网络,募集更多的国际资金。

“在国内和国外两只手募集资金,似乎是一种比较周全的融资渠道安排。”梁信军说。显然,凯雷复星的联姻对于复星的意义重大——兼具管理和投资功能的民营PE要晋级国际化平台。

按郭广昌的构思,未来复星走的是投融资、管理和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公司在投资融资、参股控股、PE管理业务方面将有更多举动。

参股企业的“咨询公司”

“Smart Money”(精明的钱)是指那些有经验的投资者用于投资的钱,将其用于形容PE领域的投资最合适不过了。之所以精明,是因为这些钱除了意味着投注于有望增值企业的资金外,还意味着随着资金进入企业的更优的商业模式,以从中获得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模式。

盈利能力、成长性和合规性是复星PE考察企业的三大要点。“第一,他有没有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不是真的,毛利率是不是高,这是静态的指标,这从财务报表看得出来;第二,看这家企业所在行业的成长性,这是动态的指标。用我们投资人的话来讲,在好的行业里投资就像顺水推舟,事半功倍;在差的行业里投资就像逆水行船,事倍功半,这是很累的;第三,就是看企业在财务、法务方面是不是合规。”唐斌说,基本上我们的投资报告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

资金的投入只是PE与企业合作的开始,PE能否给企业从战略理念到执行层面都带来颠覆式的改变,企业能否给PE带来丰厚的利润以及品牌价值的提升,还需双方共同努力。

唐斌认为,复星带给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管理思路。比如说,复星比较擅长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标管理。未来三年、五年的战略,企业如果没有,我们会帮他制订。我们的投资报告就是要解决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的问题。”

“第二是培训,复星创富跟一般的PE不一样,背后有集团支撑,一些企业可以派他的人员到我们这里来挂职锻炼。”

以豫园为例,从2001年复星参股以后,便为其嫁接了投资理念与管理思路,使得豫园无论从销售收入、利润还是对股东的回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豫园近10年财报中可以清晰判断,豫园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商业零售企业变身为现在的商业、投资相结合的大型公司。

“过去,豫园是国企改制的,相对还是按照原有的商业模式在做。我们通过互相学习,逐渐改变了以前一些传统的思路,接受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加强了对原有产业的更新改造。”对此,豫园商城董秘蒋伟有着深刻的体会,“豫园也好,复星也好,都是两个独立的上市公司。复星肯定要从股东的层面来影响你。”

这一思路在二者投资招金股份的过程中得以体现。黄金珠宝是豫园商城的主营业务之一,为了拓展产业链,防范由于原材料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风险,2004年,在国际金价不到每盎司400美元之时,复星和豫园商城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之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此后,复星集团为了支持上市公司,把他持有的15%的股权再转让给豫园,通过此次复星转“金”,豫园商城成为招金矿业第二大股东,拥有其26.18%的股权。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复星借豫园在零售、矿业等领域成功扩张,也让豫园自身的经营实现了跳跃。

事实上,多元化的产业背景是复星与投资对象谈判时的砝码,因为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资源整合是非常有价值的。豫园在很多项目上借助了复星的股东背景和资源背景。在复星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汇聚成长力量”恰恰反映了这一事实。“如我们刚刚投资的婺源旅游,对方之所以与我们一拍即合,正是因为看中复星集团和豫园商城的资源优势,除了客流量外,还有媒体资源,因为作为旅游企业,需要推广,这方面多元化帮了大忙。”蒋伟对《数字商业时代》记者表示。

“一个公司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它把握了时机,而是它刻意的选择和纪律。”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写到。

多年来,复星主要采取增资收购模式,收购控股权或参股权,确保收购现金留在企业里而不被老股东拿走,真正让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通过层层控股管理模式,复星实现了资金链的快速放大效应,用极少的资金撬动了数百亿资产。

“到目前我们PE投资的成功率极高。”据唐斌介绍,一是因为复星创富投资决策时比较慎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复星一直坚持价值投资。

篇8: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ADR/E),部分是由于药品质量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临床不合理使用导致,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作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并将此规律及特点反馈给临床,以期达到加强本院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集的由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呈报90例中药注射剂ADR/E报告,均按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报告表要求填写,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后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对上述报告表的性质,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致ADR/E的怀疑药品及并用药品使用情况、ADR/E的描述、转归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就是否合理使中药注射剂将其适应证、溶媒等与说明书作对照、分析。

2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90份报告中,男44例,女46例。患者年龄在10岁以下的有4例(4.44%);21~40岁6例(6.66%);41~50岁8例(8.88%);51~60岁18例(20.00%);60岁以上54例(60.00%),患者当中无10~20岁年龄段。

2.2 给药途径

中药注射剂用药途径有肌注和静脉给药,90例ADR/E均以静脉给药途径引起。

2.3 引起ADR/E的药物

90份报告中涉及中药注射剂共17种(由2种以上药物引起的ADR做多次统计),以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参麦注射液例次为最多,分别占总数的14.44%、后2种均占12.22%,见表1。

2.4 ADR/E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90例报告涉及的ADR/E类型及临床表现见表2,多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损害。

2.5 超适应症用药情况

90例报告中,有12例属超适应证用药,诊断与用药原因均与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上的适用症状不符。其中注射用灯盏花素4例,参麦注射液有2例,其他见表3。

2.6 用药剂量不合理情况

90例报告中,用药剂量不合理现象的有16例,占17.78%。主要为超剂量使用和剂量不足2种情况,其中超剂量使用的有5例,使用剂量不足的有11例。见表4。

2.7 溶媒不符情况

90例报告中,溶媒不符的有31例。溶媒不符的情况主要为溶媒品种不符和溶媒量不足。溶媒品种不符的有27例,主要有2种情况,一种是应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却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另一种则与第一种情况相反。溶媒量不足的有9例,同为实际溶媒量比说明书要求的少,如本应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的,实际只使用250ml。有5例既不符合溶媒品种,同时溶媒量也不足。见表5。

3讨论

医院及科室领导的重视是做好ADR/E监测工作的前提,建立高素质的监测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院制定了可行的ADR/E报告程序和监测制度,设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和监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亲任组长,药学部、医务部主任任副组长,护理部、和临床各科主任为组员;在药学部设置了专职监测办公室,在临床各科室设立了兼职监测员(由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此外,定期举办ADR监测培训班,召开ADR报告总结、表彰会议,深入宣传ADR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这些措施均使我院ADR/E监测报表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受到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好评。由于我院ADR/E监测工作规范、监测工作走在广州市各医疗机构前列,继2010年评为“2009年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表扬单位”、2011年被评为“2010年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后,2012年5月7日又受到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表彰,被授予“2011年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单位”。

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E与自身因素有关,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饮片中提取的,成分比较复杂,若残留蛋白质、淀粉、鞣质等致敏成分,一旦入血,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1],但也考虑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我院中药注射剂ADR/E表现较多的瘙痒、皮疹、潮红及其他过敏样反应也恰恰体现出这点。另外,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纯度、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等因素均可导致ADR/E发生,当然临床的不合理用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将会在以下几点阐述:(1) 90份报告中引起ADR/E的药物以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参麦注射液例次为最多,上述3种中药注射剂出现ADR/E的例次较多与我院临床使用频率较高有相关性,同时3种中药注射剂多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且参麦注射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以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以大于60岁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与此年龄段的患者身体代谢、排泄功能减慢有相关性(肿瘤患者同时有免疫力低,更容易发生ADR/E)。(2)90例报告中,有12例属超西医适应证用药,比如注射用灯盏花素西医适应证为冠心病、心绞痛,却用于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后以及骨质疏松的患者;参麦注射液西医适应症为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却用于高血压、脑梗死。这里无法考究报告病例中有无遵循中药注射剂用药的辨证论治,因为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的占到95%[2],我院也同属此种情况,不熟悉中医理论的西医医师使用中药注射剂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往往就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的根源所在。 如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反而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3)90例报告中,用药剂量不合理现象的有16例,临床中常出现随意加大中药注射液用量的情况。有学者曾统计分析了3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其中超剂量用药者730例,占总数的21.35%[3],中药注射剂浓度与微粒成正比,微粒数随药物浓度而变化,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均可能导致头晕、胸闷、心悸,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中药注射剂ADR/E表现较多的头晕、胸闷、心悸体现出这点。因此,建议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4) 90例报告中,溶媒不符的有31例。在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媒是相当重要的。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溶媒选择不当,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出现絮状物或沉淀、颜色改变及药效的协同和拮抗作用,进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报道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值为4~6.5,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求应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4]。我院11例参麦注射液引起ADR/E中,有7例为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因此临床必须依据中药注射剂本身的酸碱性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溶媒,严格选用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溶媒。

注:括号数字表现90例报告中该药发生的例次

为减少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ADR/E,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规定使用[5],即(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7)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min,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参考文献

[1]刘红宇,廖建萍,刘绍贵.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成因、对策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6):53-54.

[2]Corsonello A,Pedone C,Corica F,et al.Concealed renal failure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5,60(9):1147.

[3]张惠霞,陈建玉,宋成.3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警戒,2006,7(4):232-235.

[4]孙云川.我院2004~2007年16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25-227.

篇9:伯克希尔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巴老的身体情况并无大碍,关于继承人问题,他表示,对伯克希尔长远的前景来讲,“继承人是谁”不是公司的关键,保持公司长期的价值理念才是继承所面对的重要责任。

另外,巴老就伯克希尔的投资价值、投资方法、明星企业及热点行业、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等方面都非常精彩的发言。

1.关于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价值

伯克希尔为何长时间被低估?巴菲特:“我掌管伯克希尔47年,有四五次股价都严重低估。股票的美丽之处在于经常有人会以很傻的价格卖出。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查理会变富的原因。市场是为你服务的,不是给你提建议。你的买卖决定应基于你对企业价值的思考。”

股票表现将超黄金。巴菲特称,从50年以上的时间来看,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表现将超黄金。“如果你现在购买一盎司黄金,将其珍藏一百年,你得到的只是有百年历史的黄金。”

巴菲特说,金价在50年前是30多美元,现在是1600美元左右。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50年前是十几美元,现在已经12万美元一股了。

2.投资方法

反向挑選投资对象。有股东问:“大家都对你们买什么感兴趣,使用一下芒格反向思考法则,你们不会买什么?”

巴菲特指出:“我们将力图不碰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说我不知道一家企业是干什么的,我的意思是我无法合理地推断未来5年它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地位。”

如何构筑护城河。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有股东提问:你们如何构筑防止他人进入伯克希尔业务领地的屏障?芒格表示:“我们买栅栏,而不是建。”巴菲特附和道:“我们就是买,我们从来不建。”

EBITDA毫无意义。巴菲特和芒格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是成天钻研公司财务报告的投资专家,对于很多投资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EBITDA(扣除利息、税金、折旧及摊销前之利润),芒格在巴菲特股东大会上表示,他甚至不喜欢EBITDA这个词,它意味着不计所有成本之前的利润,这简直毫无意义。

避开哪些投资?巴菲特:我们尝试避开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另外还要避开IPO。全世界成千上万股票,根本不用考虑IPO。经理人尝试把它卖给你,它就不太可能是最便宜的生意。

伟大投资起步早。巴菲特:过去53年我们买企业从未考虑宏观环境。当发现企业价格吸引人且我们能理解它,我们就买入。我第一次买股票是1942年,当时我们输掉了战争,但股票很便宜。伟大投资者不管是什么风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起步很早。

3.点评行业与公司

新能源——巴菲特指出:“没有补贴无论太阳能还是风能都无法维持,风能只是一种补充性能源。”伯克希尔麾下中美能源的负责人Greg Abel站起来补充,没有补贴他们不会推进风能项目。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就是通过中美能源进行的。

亚马逊——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亚马逊宛如一个发电站,它将影响到很多行业。有些行业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影响了。GEICO保险公司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我低估了这个影响。如果人们现在要买什么东西,他们很乐意上亚马逊。这个公司做得很好(但他们的数字还不是很好看)。

芒格随即指出:“对多数零售商来说,亚马逊是一个大麻烦。”巴菲特接问:你认为我们哪项业务最有可能被亚马逊搞到?芒格:我认为所有能从个人电脑和iPad上容易买到的东西都会受影响。

报纸面临两大难题——在问答环节中提到报纸投资时,巴菲特称,报纸存在三大问题,其中有两个很难克服:发行成本和在网络提供免费内容的同时印刷产品却收费。

“现在新闻的问题是不知道读者想知道什么。如果你回到50年前,报纸能提供10余个人们感兴趣的内容,那时报纸是主要的消息源。”

中国的伟大公司——芒格对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产生像可口可乐一样伟大公司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已拥有一些伟大的公司。”巴菲特指出:“我们倾向于中国某些出口产品良好的公司,主要是消费者产品。中国已拥有一些巨型公司,它们的市值将超越某些美国公司。”

芒格:“我不能对中国做出预言,但他们已拥有了一些很伟大的公司。”

区别对待谷歌、苹果和IBM——巴菲特说自己在投资上区别对待谷歌、苹果和IBM是有原因的。他表示:“前两家都是伟大的公司, 10年后苹果和谷歌的价值大增我一点也不会惊讶,但我不会买它们其中的任何一家。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也不会做空它们中的任何一家。IBM走错路的可能性要低于谷歌或苹果,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苹果创造了无比卓越的产品,我只是不知道如何给它估价。”

4.公司管理

管理之道——无为而治。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在回答如何管理经理人使之勤奋工作时指出,我们一切顺其自然,很难想象这样的系统会对其他人无效,我们解除了其他地方可能针对经理人的束缚,让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伯克希尔奉行无为之治,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别把已经运行良好的东西弄糟”。

5.宏观经济

经济何时才能重返4%的增长水平?芒格:“需要很长时间。”巴菲特:“拥有4%的实际增长率是非常美妙的,虽然2.5%可能致使我们走出衰退的速度变慢,但对一个已享有很高生活标准的国家来说,2.5%是非常不错的增长速度。”

关于主权债务。巴菲特表示“主权债务最奇妙的事情就是,他们最终还不了钱,而你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东西。”“我不知道欧洲债务危机如何结束。我们已经看到,不久前欧洲央行给了那些持有大量主权债务的银行1万亿美元,从多个方面来看这样做都是存在问题的。”

“这就像给一个人保证金账户,也许账户中还有一些不良资产,你却允许他赌得更大。”“我更喜欢一个财政机构更为有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国的也更为有序。我将继续远离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我们自己国家的和其他国家的都不碰。”

上一篇:灭绝的近义词下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和习惯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