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2024-05-24

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共6篇)

篇1: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一)《郑伯克段于鄢》筒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传》。它与《春秋》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春秋》记事比较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万八千多字。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儒家把《春秋》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做“传”。因此就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的三传,每本书都有个“传”字。“经”与“传”原来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左传》一书记述了我国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资料。《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

本文选自《左转》鲁隐公元年(前722)。文中记叙了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本文放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郑伯克段于鄢”,本是孔子《春秋》中的一句话。关于这句话的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的说明。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罪,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

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克,战胜。段,郑庄公弟弟。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

(三)课文讲解(重点、难点)

当初,时间副词。

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姓姬,名掘突,郑国第二代国君。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娶:娶妻。于:从,介词。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省阳县。

曰武姜。

曰:叫做。武姜:武公正妻姜氏。“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家的姓。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共叔段:庄公同母弟。段是名,叔是排行,共是国名,在今河南卫辉市。叔段与庄公争夺王位失败,出奔共国,所以称“共叔段”。注意:“武姜”“庄公”和“共叔段”都是他们死后才有的名称。这是史学家用后来的名称追称历史人物。庄公寤(wù)生,寤生:倒着生,即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这是难产。(我们人的四肢自然状态都是下垂的,如果头先生出来,下来肩膀、四肢就非常顺利的能生产下来,但是脚先出来的话,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很可能就卡住生不出来了)寤:同“牾”,倒着。

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惊恐。

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古代女人产子是非常凶险的,缺医少药,而且没有剖腹产,倒着出来的庄公可以说差点害死了姜氏,所以她非常讨厌这个孩子,甚至连名字都没给取,就简单叫了个寤生。这里其实从母亲的立场看这个姜氏简直不像个母亲,厌恶得没有道理。)

遂:于是,副词。恶:厌恶。之:代词,代寤生。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之:立他(为太子)。

亟(qì)请于武公,亟:屡次。请于武公:向武公请求。于:向,介词。

公弗许。

弗:不。许:答应。按周朝宗法制度的规定:王位应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所以武公不答应。○姜氏偏心到不顾宗法制度,埋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

及庄公即位,及:等到。即位:登上国君之位。郑庄公在公元前743年即位。

为之请制。(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封于制。为:替,介词。之:代词,代共叔段。请制:请求封于制。制:地名,即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姜氏请封制邑,就不存好心。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岩邑:险要的城邑。岩:险要。邑:人群聚集的地方,大小不定。虢叔:原东虢国君。制原是东虢属地。公元前778年,郑桓公灭东虢,虢叔死于制。死焉:死在那里。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佗邑唯命。

佗:同“他”,其他的,指示代词。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庄公表面上好像是爱护叔段,实际上是制这个地方是险要的关口,如果把它交给弟弟,那就是把自己的命交给了政敌,恐难控制。

请京,京: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这句的主语是“姜氏”,承上省略。○京师大邑,“请京”不合制度,可见姜氏的私心。

使居之,这句的主语是“庄公”,省略。“使”后省略了代词“之”,代指共叔段。之:代词,代京。谓之“京城大(tài)叔”。谓之:称他为。谓:称为。大:同“太”。文章这一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封地于京,并称为“京城大叔”,说明庄公的阴险。因为封于京,既便于控制,又培养了叔段的骄气,还落得顺从母亲的孝名。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祭仲:郑国大夫。都城:都邑的城墙。过:超过。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先王之制,制:制度。

大都不过参(san)国之一;

大都: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过:不能超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指国都。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

中,五之一;

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

小,九之一。

小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今京不度,不度:不符合(先王的)法度。指京的城墙超过百雉。

非制也,非制:违反(先王的)制度。

君将不堪。”

不堪:受不了。堪:能忍受。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

○祭仲认为封段于京,违背制度。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代封段于京。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辟:同“避”。○庄公直呼其母为“姜氏”,可见他对母亲的恨;又故意说出“焉辟害”这样无可奈何的话,可见他的阴险。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厌:满足。之:助词,无义,有标志宾语前置的作用。○祭仲不称“夫人”,也直呼“姜氏”,明显是受庄公影响。

不如早为之所,早为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为:动词,这里是“安排”的意思,带双宾语。之:代词,代共叔段,“为”的间接宾语。所:名词,处所,地方,“为”的直接宾语。“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安排一个地方。无使滋蔓。

无:通“毋”,不要。滋蔓:滋长蔓延,指不断发展势力。蔓,难图也; 蔓:蔓延。图:对付。蔓草犹不可除,蔓草:蔓生的杂草。犹:尚且,副词。况君之宠弟乎!”

况:何况,表示进一步,连词。○祭仲不知庄公打算,还以为的是在“宠”弟。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指不合道义的事情。毙:跌倒,跌跤(比喻犯错误)。子: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带叔段“自毙”。○庄公说“待之”,实际上是希望叔段“多行不义”,用心险恶,只是祭仲不知。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不久。副词性结构,由副词“既”和连词“而”组成,表示某事过去之后,又发生与之相关的事。西鄙、北鄙:指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两个城邑。鄙:指边境的城邑。贰于己:意思是原属于郑庄公管辖的西、北边邑也同时属于自己管辖。这是越权行为。贰:两属,臣属于二主。○叔段果行“不义”。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公子吕:郑国大夫。不堪:不能忍受。

君将若之何?

您打算怎么办。若„„何:固定结构,对„„怎么办。之:代词,代两属的情况。欲与大叔,欲与:想(把郑国)给与。臣请事之;

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事:侍奉。之:代大叔。

若弗与,则请除之。若:如果,连词。则:就,连词。请:请求。

无生民心。” 生民心:使民产生二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公曰:“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管他)。庸: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如“不庸”、“勿庸”等。自及:自及于祸,意即自取灭亡。“及”这个动词,在《左传》里宾语常省去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杜预的注释,:“及于难也。”

○庄公不及时教育弟弟,而故意让他“自毙”“自及”,用心险恶。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收贰: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己邑:自己的领地。至于:(他的势力范围)到达于。廪延:郑国地方,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大叔更加“不义”了。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子封:公子吕的字。可矣:可以动手了。可:可以。矣:了,语气词。厚:指领土扩大。众:指民众。得众:得到更多的民众。○子封和祭仲一样,也被蒙在鼓里,不知庄公险恶用心。

公曰:“不义不暱(nì),厚将崩。” 不义不暱:是“不义则不暱”的意思,即多行不义之事,(民众)就不会亲近他。暱:同“昵”,亲近。崩:崩溃,垮台。○庄公纵容叔段“多行不义”。

以上三段为第三部分,写姜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张势力范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

大叔完聚,完:修葺(qì),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

缮甲兵,缮:修理。甲兵:作战用的盔甲和兵器。

具卒乘(shèng),具:准备。卒:步兵。乘: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将袭郑。

袭:偷袭。郑:指郑国国都。○叔段要举兵造反,狂妄贪婪。

夫人将启之。

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开城门。启:开门。之:代指叔段。五句话,前三句讲战争的准备就绪,后两句讲对庄公的攻击将采取特殊的方式:外部偷袭,内部接应。○姜氏偏爱姑息,不明大义,支持造反。

公闻其期,其期: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公闻其期”,别人不闻,说明庄公刻刻留心,时时侦查,所以能独闻;也说明他处心积虑,阴险毒辣。

曰:“可矣。” ○“可矣”二字,完全发泄了庄公一生的积怨,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上文子封说“可矣”,是要他制止叔段的不义行为;庄公说“可矣”是要彻底除掉叔段。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率领。车:战车。二百乘:乘是古代军队组织单位。一乘有一车,四马,三甲士,七十二步卒。二百乘,共有战车二百量,战马八百匹,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这是准备打大仗的架势。

京叛大叔段,京:指京邑的民众。

段入于鄢,入于:逃到。○叔段不堪一击,可见他贪而无谋,根本不是庄公对手。

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之:代指叔段。○庄公既命子封“代京”,又亲自“伐诸鄢”,目的在必杀叔段。庄公阴险面目完全暴露。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gōng)。五月辛丑:指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日,即二十三日。古代用于干支日,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得出甲子、乙丑等六十个干支,用以纪日,周而复始。出奔:出逃。共:本为国名,后为卫国别邑,即今河南卫辉市。○庄公目的达到,叔段逃出郑国,再也不对他构成威胁了。

遂寘(zhì)姜氏于城颍(yǐng),遂:于是,副词。寘:同“置”,安置,这里有“囚禁”的意思。城颍: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而:并且,连词。誓之:向他发誓。之:代指姜氏。及:到达。黄泉:黄土下的泉水。人死葬于土中,所以用“黄泉”作地下墓穴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辈子不见面了。○立誓永不见母。庄公对生母的恨,一总发泄,完全忘记了儿子的身份。

既而悔之。

既而:不久。悔之:对此事感到后悔。之:代指安置姜氏于城颍河发誓的事。○庄公天性复萌。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郑国大夫,因在颍谷任职,以颍为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境城邑,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古代的官吏名称有的前用一个字表示工作的性质,后边再加一个“人”字,如鼓人、庖人、牛人、舍人、仓人、缝人、染入、酒人等。“封”这个字,原表示在边地树立界桩,从“寸”,寸表示手,左边从两土,表示垒土为界。由此引申指边界。封人,便是管理这种工作的官吏。

闻之,有献于公。之:代指庄公“既而悔之”。有献:有所献,有东西献给。公赐之食。食舍肉。

赐之食:赐给他食物。之:代指颍考叔。食:食物,名词。食舍肉:吃时放下肉舍不得吃。食:吃,动词。舍:放下不吃。○颍考叔故意不吃肉,想挑起庄公问话。

公问之,之:指代“食舍肉”。

对曰:“小人有母,小人:颍考叔对自己的谦称。○“小人有母”四字,直刺庄公的心。

皆尝小人之食,尝:品尝。未尝君之羹(gēng)。

未尝:未曾品尝。羹:带汁的肉食。请以遗(wèi)之。”

请:请允许我,表敬副词。以:以(之),把它。遗:送给。之:代指母亲。○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诱使庄公心动情发。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

尔:你,第二人称代词。繄:句首语气词。独:惟独,副词。○语音哀婉,表明庄公人性复苏。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何谓:即“谓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说的是什么意思。○佯装不知,妙甚。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语之故:告诉他原因。语:告诉。之:代指颍考叔。故:缘故。悔:指后悔的心情。

对曰:“君何患焉!

何患:即“患何”,担心什么。患:担心。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若:如果。阙:通“掘”,挖掘。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即“挖隧道”。其谁曰不然:谁说不是黄泉相见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然:这样,指示代词,代“黄泉相见”。古人很重视誓言,认为对天或对神发的誓,不能违背,否则就会遭受惩罚。○颍考叔很聪明,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解决了一大难题。本来,庄公说的“黄泉”,用的是比喻义,指的是“死”;颍考叔则改为用本义,说成是“地下泉水”。“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样就没有违背誓言了。

公从之。

从:听从,接受。之:代指颍考叔的建议。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入“走入(隧道)。赋:赋诗,随口吟诵,动词。融融:和睦快乐的样子。这两句“中”“融”押韵。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 出:走出(隧道)。泄泄:也是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与“融融”同。这两句“外”“泄”原是押韵的,古音同在月部。○母子和解。

遂为母子如初。

遂:于是。如初:像从前一样。○“初”字起,“初”字结。

以上二段为第三部分,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写庄公先发制人,一举把叔段赶出郑国,绝除后患;并把母亲姜氏逐出宫廷。后来天性复萌,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遂为母子如初”。

(四)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

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郑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不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

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

2.叙事线索清晰。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

3.写法详略得当。本文详写的地方有二。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举事”的经过。另一处是“掘地见母”,这是作者为了宣扬儒家的“孝”道。(本文最后还有一段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编者删去了这句话)本文略写的地方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的经过。这样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

(五)字词句基础知识(1)词义

亟请於武公——数次。

虢叔死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於是。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厌之有——满足。

多行不义,必自斃——倒下。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两属。无庸,将自及——赶上。夫人将啟之——开门。公伐诸鄢——之于

请以遗之——赠与、送给。

国 都 邑 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 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神主,即供奉死人的牌位)曰都,无曰邑。”国也可以称为邑,《说文》:“邑,国外。”在《左传》中凡称别人的国为“大国”,称自己的国为“敝邑”。如《左传 文公十七年》:“今大国(指晋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自称郑国)有亡,无以加焉。”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特殊用字现象: 1.通假字

庄公寤生——通啎。無使滋蔓——通毋。若阙地及泉——通掘。2.异体字

佗邑唯命——同他。不义不暱——同昵。3.古今字

焉辟害——后来写作避。(3)语法 1.词类活用。

惊姜氏:使姜氏受惊。形容词使动用法。

隧而相见:隧,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从地面进入墓穴的道)。不度:不符合制度。度,名词用作动词。2.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强调“何厌”,用代词“之”复指,置动词“有”之前。敢问何谓也?——何谓=谓何。君何患焉——何患=患何。

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要置于动词前,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本文“敢问何谓也”中的“何谓”,“君何患焉”中的“何患”,“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谓”“患”之前。这在古代汉语中是常态,不是语序变换。

“何厌之有”中的“何厌”附有疑问代词作定语,用作宾语,也置于动词“有”之前。其中“之”用于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的助词,有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

疑问代词和介词组成介宾词组时,宾语也要置于介词前,同上述宾语前置规则一样。如《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其中“何以”是介宾词组,“何”是介词“以”的宾语。

篇2: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春秋》的,改称为《春秋左氏传》。它与《春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除鲁国外各国的《春秋》都没流传下来。现在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所记述的事情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春秋》记事太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万八千多字,连个历史的轮廓也难以较好地勾画出来。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出发点角度不同,《公羊》《谷梁》说教多一些。《左传》不同,它保存了大量可贵的历史资料,全书十八万字,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多了。

儒家把《春秋》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做“传”因此就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每本书都有个“传”字,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这就是《左传》又称做《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缘故。“经”与“传”原来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左传》一书记述了我国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资料。《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左传》的许多外文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有表现力的。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郑庄公,郑:周宣王母弟友之后,周宣王封友京兆郑县,后幽王东迁,迁其民至新郑县。伯,郑国属伯爵,克:战胜,攻下。段:庄公的弟弟,鄢:地名,今河南鄢陵县境内。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妾:初,当初。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要从郑庄公母亲嫁到郑国来说(公元前761年)这个“初”把时前向前推了三十九年。申:国名,齐,许,吕申俱出伯夷,同为姜姓。宛县(今河南南阳县)。武公:溢号,与庄公同是溢号。古代最高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武姜:武公妻姜氏,姜娘家姓。

共叔段:庄公弟弟,名段,兄弟排行在后,曰叔,出奔共国,故曰共叔段。共:今河南辉县。

寤:同“牾”逆,难生,倒生。有人“寐,寤”中生 惊:使姜氏惊。别,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今河南汜(sì)水县区,险要的城邑。甲文邑上面是区域范围,下面是人,小篆作邑,楷书作“邑”

虢叔:东虢国国君,处地险要,僯傲不训,为武公父亲郑桓公所将。佗邑唯命:佗邑[唯]命是听,唯„„是„„,宾语前置凝结构。唯利是图,.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之„„父母[唯]其疾之忧。

谓之京城大叔: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说,就这么认为。唐孔颖达疏,渭京城大叔言宠异于众臣。

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长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王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先王,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大都不„„”,指大的都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能理解为国家。叁,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当时最高统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又有分封形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国家,都城大小也是有等级差别的,周王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三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郑属伯爵。五里300雉,其境内的大都、中都、小都递减,大100雉,中60雉,小32雉,京都城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定制。不度:不合法度,度名作动。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姜氏:当时习惯称法,并不是不恭敬。

为之所:之间接宾语,所直接宾语。现代汉语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注安排一个处所。

無:通“毋”,不要,虚词义较虚,通假不易看出。蔓,难图之:假设复句,蔓,独字句。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贰属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另属于某,就叫贰,西鄙北鄙本属于郑庄公,现叔段令其臣属于己,那么一地有二主,要两边交纳贡赋,对新臣属的就是贰。

若之何:若„„何,固定结构,如何、若何、奈何。“何如”“何苦”奈何,不是“象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办”例先生助之奈何?“如„„何”中插入代词,意思对„„怎样。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清除之:两个表假设的复句。请,请允许。请:请求。

及:省略宾语。“及”涉及的宾语一般不好“祸“难”。

可矣:“矣”是表新情况语气词,说明变化。以前不行,现在行了。暱:亲近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启之:完,修葺,指修城墙。前三句是说战前准备就绪,后两句说攻击庄公的方式,偷袭,袭取。用“将”说明时间界线。启之:为之启。特殊动宾关系,宾语是动词动作服务的对象。

誓之:宾语是动作所对待的人。

封人:管理边界的官,古代的官吏名称有的前用一个表示工作的性质,后边再加一个“人”字,如鼓人、包人、仓人、缝人等,封垒士为界,由此引申边界,封人,便是管理这种工作的官吏。

羹:带汁的肉食(现代,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鸡蛋羹,桔子羹等)也有菜羹,不是菜汤,而是煮熟的野菜、藜羹、藜苜之羹,这里肉、羹相同。

尔有母遗,独无:你有给母亲的敬奉,唯独我没有!“有”动词,直接宾语“遗”。遗本是动词,这里作名词,指敬奉的东西,敬奉的义务,“母”间接宾语,向谁敬奉。,语气词,表示“惟有”的意思,“无”后没有宾事,这一句话意思就不明确,是没有可敬奉的东西,还是没有可敬奉的人?因此引起颍考叔下面的发问。

何谓:谓何

舍:市居曰舍,从 象屋也,口象筑也。作业:

1.指出本课双宾语的句子。

2.指出宾语前置的句子,并分析它们特点。3.

二、六两段,任选一段翻译。

齐桓公伐楚

本篇讲的是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的事情。公元前770年我国进入了春秋时期,从此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经常发生兼并战争。这篇文章记述了齐楚两个强国间的冲突。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他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空前强盛起来,齐桓公看到周王室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就号召诸侯各国“尊王攘夷”,其目的是借此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篇《齐桓公伐楚》就是讲他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诸侯国,它吞并了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和华夏族小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楚还不向周王纳贡。齐桓公这次南征中,首先击溃了蔡国,进而向楚国进军。楚国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没有迎战,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向齐国开展外交战。结果达成妥协,楚承认不向周王纳贡的错误,齐联军退兵,文章记叙的就是这场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战。

伐、侵:“侵”带有贬义。“伐”是中性词,不限于上对下,也不限于“有道”对“无道”。例如《曹刿论战》“齐师伐我”齐鲁都是诸侯国,不限上对下。也不 限有道与无道。后“伐”常和“征”放在一起,“伐”也逐渐用于褒义。《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讨其不然。”“伐”“侵”有明显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伐”是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进军时要有..钟鼓。“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截侵犯别人的国土。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唐以后唯皇帝称寡人。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语语气词,煞尾,肯定):唯,句首语气词。是,代词,作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牛马[不相]及”是谓语,风;指马牛等牧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奔跑,发情奔跑的马牛互相到不了一起。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没料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土。不直接说对方进犯是无理的,而说自己没有料到你们会这样做,是一种委婉的表示方法,话意暗示你们不合常理,是不对的。

夹辅:“,持也,从大,侠二人”段注“捉物必以两手,故凡持曰夹。”佐佑辅佐。

九伯:九州之长,中国古代分九州,郑众曰每州以一侯为牧,二伯佐之。“王伯„„此周室”:齐以周王命齐先祖而夸于楚。征,征讨有罪之国。穆陵,齐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穆陵天,无棣,齐国北部边邑,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夸齐之疆域之大,有的学者认为这里讲的是齐可征伐的范围,穆陵,指今湖北麻城的穆陵关,属楚地。无棣指今河北卢龙县。

包茅:包扎好成束的青茅。茅,楚国的特产。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共,通“供”,供给。无以:无所以省略,所以凝固结构,意思固定。

①“用来„„方法”“凭它来„„的”工具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原因。

无所以缩酒,没有缩酒的工具,没有办法缩酒。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周昭王是周成王的孙子康王的儿子,曾南巡江汉,人民为反对他,故意把一只用胶粘结的船给他渡汉水,行至江心,船被沉没,人马全淹死。这是一件召人的事,而且距齐伐楚已二、三百年了,属历史陈年老帐,齐桓公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为自己伐楚找借口。

不穀: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本,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穀,养人之物,不穀不养人也。

惠:恩惠→赐赠→敬词,用于对方的行动,惠存,惠临。社稷:土神和各神。城:城墙。

池:主要用来指护城河,《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池,城池也。

鞌之战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9年(鲁成公二年),齐晋之间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的前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97年,晋国与楚国在邲这个地方打了一次大仗,楚国获胜,晋国威望下降,这就引起北方另一大国齐国(在位齐顷公)争霸野心,齐先后伐莒,伐鲁,伐卫,并与楚结好,形势对晋不利。晋国一方面整顿内部,清除后顾之忧,在前592年与卫、鲁、曹、邾盟于断道,前591年楚庄王死去,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得到缓和。这样齐晋的矛盾尖锐起来,前589年齐伐鲁并与卫国发生军事冲突,鲁、卫向晋求救,这关系到晋对北方诸侯的领导权问题,晋齐直接对抗已不可避免,晋派郤克为主帅,率军八百乘,向东进发,这时齐军伐鲁胜卫后返回齐国,晋追踪而至,在齐的案打了这一仗,齐军骄傲轻敌,晋军同仇敌忾,最后晋大败齐军。

癸酉: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六月十七日,这是本次战役决战的一天,故标出具体日期。

师:齐、晋两国的军队,师在《左传》里常单用,具体所指要以上下文来定。解张:姓解,字张,名侯。郤克,又称郤献子,是晋军主帅,郑丘缓,郑丘复姓。

履、屦:履也。履,足所依也。段注“晋蔡读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言屦,《左传》“踊贵屦贱,不言履贱《礼记》‘户外有二屦不言二履。’贾谊曰‘冠虽敝,不以苜履’亦不言苜屦。《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屦留者一物之别名,履者是践之通称。’蔡说极精,《易》《诗》《三礼》《春秋》《孟子》皆言屦,不言履,周未诸子汉人书乃言履。”

未绝鼓音:没让鼓音停下来。古代东战,主帅居车中央掌握旗鼓,用旗鼓来指挥三军,鼓声是表示前进号令。

余病矣:病,伤势很重。病与疾,在指身体患疾时,病较疾严重,病的使用范围较宽,凡极度劳累,伤势重都可称作病,郤克这句讲自己难以支持。

自始合,而矢贯余丰及肘;《史记·齐世豪》“我始入再伤”伤两次,一次贯手,一次贯肘。

子岂识之:识,知道,虽在同一战车上,主将竟没有注意车右下去推车,足见战争激烈的程度,也说明主将受重伤仍专心击鼓。二人皆说:“自始合”可见大战良久。

师子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全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旗,耳朵听着我们的鼓,进退全根据我们的旗鼓指挥。《国语·晋语》“张侯曰:‘三军之心在此车矣,其耳目在于旗鼓:耳听鼓音,目视旗表;车表鼓音,进退异数。’”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是说车上有三人,假令二人死,仅留一人坐镇,也有获胜的希望,意思是说三人关系到全局胜负,除战死外决不能因其他原因离开岗位。殿:“击声也,从殳庉(tún)声。”《段注》“此(殿)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又假借为军后曰殿之。”

及:到(什么程度)

勉之:勉,努力。为„„尽最大努力,之,晋国事业。

绩:段注“《豳风》‘八月载读’传曰:‘载绩,然事毕,麻事起矣。’绩之言積也,積短为长,積少成多,故释诂”曰“绩,继也,事也,功也,成也。”逸:失也,从 兔,谩 善逃也。《段注》“兔善逃故从兔。漫池皆欺也。”

华不注:山名,山东济南东北。《水经注》“华不注山„„不连互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孤峰突起,周围地势平坦,战马可绕行驰骋。三,言其多,非实指。

辟左右:韩厥是司马,应居车左,主射,他父亲临战前托梦告诉他第二天作战不要在东的左右两侧。

越:超过→堕落。

斃:在现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于贬义;在上古是“倒下去”的意思。先秦古籍中用“斃”最多的是《左传》共二十三次,大多通“獘”,与“死”无关。《说文》在“獘”下解释是“顿仆也,从犬,敝声。”《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斃于东中。”我后赵简子还自夸战功,可见没死。《定公八年》“颜高夺人弱弓,籍巨子钼击之,与人俱斃,偃,且射子钼,殪。”倒下再起不来就有了死义,后引申为死。杜预注:“右被射仆东中,故俯安稳之。”

从:跟在韩厥车后。

易位:古代兵服,国君与将佐相同,故易位可欺骗对方。

骖:cān,古代驾车两侧的马,一车有三马或四马,夹榬(单榬)的称“服”,服马边上的称骖。

丑文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栈车,用竹木编成车箱的轻便车子。肱:上臂。前四句是联合复句,叙述前一天的事情,第四、五句是主从复句,前一句表原因从句,后一句表结果。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进;这几句是说韩厥追上齐侯的车后,按古代礼节,向齐侯行礼。絷(zhí)泮马的渑索;古文写作,这个字与“马”字相似,“絷”后的马是读增的。古代贵族出外,奴仆“负覊絷以从。”是说韩厥对齐侯修臣仆之礼。稽(qǐ)首: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古代一种最恭敬的跪拜礼,觴(shāng)盛酒器。璧,玉器,圆形中间有孔。进:奉献。这是一国臣子在战胜时见敌国君主行的通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子展攻入陈国,见陈侯时,“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

寡君使群臣„„官承乏,韩厥的这段话分三层,代表晋君讲的,讲自己不能不努力作战,将把你齐侯俘虏走。为:wèi,替,我国国君派我们替鲁国卫国请求你们不要进攻他们。不要使单队深入齐国国土(怕不能返晋)意思是说我韩厥 不幸,正巧遇上齐的兵车行到,没有地方可回避,而且怕因逃避而有辱两国国君。

不敏:谦词,自己才智都不行。摄,代理。承乏:在某职出缺时暂代。意思是说:我惭愧地当个战士,冒昧地向您禀告,我能力不足,只因缺负暂时当了个官(言外之意,我要履行职责执您齐侯以归)以上皆是外交辞令,正面的意思要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示。

郤克将中军,土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父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滂也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算下齐侯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晏婴论季世

前593年齐国的齐景公派晏婴去晋联亲,在晏会上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交谈,彼此介绍本国情情况晏婴谈到齐君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在齐国世代做官的陈氏新兴贵族,注意争取民众,晏婴预感到齐国政权将要被陈氏取代。叔向在讲到晋国情况时说晋国也同样处于末世。在这次谈话后的五十八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陈恒杀死齐简公,齐国的政权被陈氏夺得。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距这次谈话八十六年)。晏婴,叔向作的历史预言都兑现了。这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提出春秋末期最重要的问题:公宝衰微,政权下移。晏婴论季世,他论的是齐国,也是讲的已发展到崩溃边缘的整个的奴隶制度。

晏婴:春秋,齐夷淮人,字平仲,继父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论《说文》“论,议也。”段注:“论以仑会意。

部曰,仑,思也。龠部曰仑,理也„„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子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皇侃依俗分去声平声异其解,不知古无异义,亦无平去之别也。”

季:少称也,从子稚肖,稚亦省。段注:叔季皆曰少者,而季又少于叔。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继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顶替元妃的位置称继室。这里讲的不属于这种情况,这里指的是妾室。齐女少姜嫁给晋平公为妾,少姜死,齐国愿意分选齐公室女嫁给晋予公作妾。

既成晋,成晋,就是定婚的意思。古代“成定”二字可通借,现定婚通作“订婚”。《仪礼·士昏礼》上说古代婚姻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假,迎亲。在《左传》一书中实际提到的只是纳币,纳币就是纳微,指献上订婚的礼品。

何如,怎么样,其具体意思要根据前后文章而定,这里是就齐国的形势前途而言。

此季世也,吾弗知。这眼下是末世了,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国也许要成为陈氏的了,齐君抛弃人民,而人民归向了陈氏。陈氏,即田民,陈与田舌音通,田氏的祖先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在齐国任职。豆,区,釜,钟:豆,器皿,碗,釜,锅。区,《说文》骑区,臧隐也。段注:“区内藏多品,故引申为区域,区别。”《说文》小盆也。段注:“《方言》‘自关而西盆,或消之盎,小者谓之瓯升。’钟,”“酒器”《段注》:“古者此器盖用以宁酒,故大其下,小其颈。”用客器作量器。

各,量器本身的四倍。各指,豆、区。自,自身。四,四倍。各自其四:四进位。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陈氏的三种量器(豆,区,釜)都比齐旧量增加一个单位,钟就更大了。齐旧量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陈氏量五升为一豆,五豆为一区,五区为一釜,这样陈氏量器实际上比齐旧量大晋杜预将齐旧量器与陈氏器用后来标准通行的十进位。

升、斗、斛,比较如下:

10斗=100斛

齐旧量

4升

1斗6升

6斗4升

64斗

6斛4斗 陈氏量

5升

2斗5升

12斗5升

125斗

5升

2斗

8斗

80斗

8斛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陈氏是齐大夫,古代大夫统治的地方称“家”所以陈氏的量器称家量,诸侯称“公”,诸侯统治机构有时又称“公室”齐君的量器称公量。

市: 蜃蛤:蛤蜊

三老冻馁:“三老”一词在先秦典籍常见,说法不一,一说指上寿,中寿,下寿。一说指工老、商老、农老。也有认为指年老退休官吏。我国自古有尊老的传统。“三老冻馁”,一般人生语的困苦不言而喻了。

踊:假脚,《说文》“踊,跳也”。杜注:“踊刖足者屨。”《辞源》刖足刑者所穿的鞋子。

疾:疼痛。

其爱之如父母,之:①代陈氏。②截取消句子独立成分。③代百姓。流水:用来比喻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欲:想要。

:《说文》“猎所 也。”段注:“引申为凡得之称。”

箕伯„„:其,大概。相,助。陈氏的远祖舜的后代助陈氏,已在齐国了,神灵的保佑,齐虽是人远,但顺民心,有神灵保佑,可得齐国。

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然,是这样表示同意对方所讲的,这个然字单字为句,它在文章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表示对晏婴话的同意,转过来讲晋国的情况。“公言”上与“王室”相对下与“家门”相对。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戎马:①战马②君主乘的战车。

架:①驾车。②无人驾驭。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统军执政的官,在公之下,大夫之上。晋国有六卿,担任军帅,其中的中军帅是主将,也是“正卿”。军行:军队。

公乘无人,卒到无长:晋国国君戎车左右缺乏合适的人选。各级军事组织缺乏好的指挥官。指挥车要有一名驾车,称作“御”,一名负责保卫的叫“车右”卒,军事单位,百人。列,行列。古时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25人)四两为一卒(100人)五卒为一旅(500人),五旅为一师(2500人),五师为一军(12500人)。

罢敝:罢通“疲”,敝:破,环。疲乏困苦,衰竭。无力再支持下去。滋:愈加,侈:豪华奢侈,“铜鞮之宫数里”

殣:饿死为殣,《说文》“道中死人,人所覆也。”毛传:“道中壕”相望:互相看。

溢尤:更加尤,多出,超出一般。

栾、郤、胥、原、狐、读、庆、伯、降在宅隶;晋国八个民族,旧卿,大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他们“本皆姬姓”,即姓,姬,与晋公室周姓。在殷周,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表示同一个远祖,氏表示子孙不同的分支。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国以后姓氏渐合而为一,宅隶,官府中的差役。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栾,郤等八氏公族现在已不行了,他们的子孙都成了差役,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列国的卿(即大臣)一般都委派公族的人即(国君国姓本家)担托,而晋国例外,晋国的卿多半是异姓贵族担托。韩、赵、魏三氏分晋,其中韩与晋君同姓,赵魏就是并姓。所以在晋国,卿、大夫势力抬头,同时伴随着公族的衰微。

民无所依:老百姓无所依人,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国君控制不住老百姓了。:同“韬”掩盖,唐,孔颖达:“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 卑,贱也,执事者。从 甲。“段注”古者尊右而卑左,故从左,在早下,甲象人头衷微,没落。

昧旦丕顕:“昧,爽,旦明也”,段注:“昧爽,且明也。”各本且作旦,今已,且明者将明未明也。丕,大也,顕,《说文》“头明饰也。”段注:“故字从页,饰者,妆也。女部曰妆,饰是也,头明饰者,龟,弁允耳之类,引申为凡明之称,按显渭众明。顕本主渭明饰,乃顕专行而 废矣,日部 下曰,古文以为顯字,由今字顯为,乃谓古文假 为顯也。古今字变迁,所必常深究也。,众缴秒也。”段注:“疑当作众明也,从中见絲,絲微妙也。„„日中视丝,众明察及微妙之意。”杜注“言夙兴以务大显。”

肝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这宗有十一个族,只有羊舌氏这一族还存在。宗,指同一祖宗的家族。族,就是氏,指同一宗的各个分支。叔向说他自己这一宗共分出十一族氏,而现在只有自己算舌氏这一分支还在,唐孔颖达疏:“世族谱云羊舌氏晋之公族也,羊舌,其所食邑名,唯言晋之公族,不知出何公也。杜云,同祖为宗,谓同出一公有十一族也。

肝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叔向说我本来没有子息,现在晋公室毫无法度,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能有幸终天年,已是很好了,难道还能指望子孙后代祭祀我吗?”无子,《昭公二十八年》记载叔向的儿子羊舌我因作乱被杀,叔向都说无子,杜注,无贤子。有人认为是因年龄幼小。得以寿终为幸。

叔向话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晋是末世,①军事不行。②贫富悬殊,老百姓痛恨晋君。③新归贵族矛盾尖锐,“政在家门”,实权已被新兴的卿大夫所控制。④晋君“以乐韬忧”。第二部分讲自己怎么办,讲自己也还是结合整个公室的衰微来谈的,与前一部分紧密相连。

这是一篇记叙兼行的文章,文章中晏婴和叔向各自讲了本国的情况,从政治、军事到经济、宗法等,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二人对时局都有评论。“此季世也”是他们共同的结论忧国伤时,溢于言表,两国情况大同小异,齐国陈氏崛起,氏归之如流水,公室哀弱,晋国政在家门,公室衰微,而两国国君又都脱离人民,残酷剥削压榨人民,遭到人民反对,这是进步的,二人作为贵族又对季世表现出焦虑和无可奈何。

勾践灭吴

《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书中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至三晋灭智伯,历时五百余年(约公元前976年——前453年)

汉代字者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国语》与《春秋》没有必然联系,《国语》和《左传》的关系也难定,《国语》是国别体,《左传》是编年体,《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记载八国的史料,详略颇为悬殊,全书二十一卷,《晋语》有九卷之多,几近全书中事。《国语》文辞深厚浑朴,记事远不如《左传》生动有趣,但作为史料而言,与《左传》有同等的价值。

《国语》的作者,众说不一。

《国语》的注本,最早三国韦昭,清人董增龄的《国语正义》收集了汉唐以来《国语》的各种注释。

昆,同也,段,同或先或后,如昆弟或先也兄也。知:主管,知××县,知××事。资,货也,段,资积也,《周礼》资取也。偶,两人,取耦耕之意。五百家为党。

何矣:楚人,吴封申,又名申胥。敌,仇也,段,相等为敌,亦相角为敌。

,又鸡也,仇,也,应也。

《左传》嘉偶曰妃,怨偶曰仇,按仇与逑古通用,怨偶曰仇,嘉偶亦曰仇,“君子好逑”

宦士:使士为宦。

疹(chēn):通“

”(shen)

纳宦子:纳宦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其子 政:通征。赋税,徭役 摩厉:即磨砺

三年食:《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亿:秦以前,十万为一亿。成:媾和。

宸:屋雷,屋檐下按水的长槽,亦指屋檐,宇,屋檐,这里指保护人。《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是研究战国历史情况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对后代很有影响的一部散文名著,作为历史著作,它不是一般地记录史实,不看重全面地反映历史面貌,几乎是专门记录谋臣策士的活动和他们在游说中的种种策略。所以,被命名为《战国策》。公元前四五八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246年历史。

《战国策》不是作于一时,成于一手,它最初的集录者是战国末乃至秦汉间游说之士,最后编订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战国时期,游说是士人从政的主要途径,不管是儒家,法家,还是其他各家,都须经由游说才能得到仕进的机会,而纵横家更是以此为职业,当时许多人争相学习游说,这种风气甚至一直延续的西汉前期游说之士为了学习技巧,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搜集,编录游说的资料和有关的史实,当时可能有许多不同集录本,这就是《战国策》最初的弱形,西汉末年刘向根据这集录本,以国别体为基础,按时序编序排了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战国策》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越、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三十三卷四百九十多章,记事从公元年前四五八年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反映了二百四十来年的历史事件。

《战国策》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各诸侯国你争我夺,相互伐攻,今天合纵,明天连横,忽而罢兵修好,忽而又背盟相攻,而在这些频繁激烈的斗争中,谋臣策士,凭着他们的智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战国策》的编著者的目的和兴趣正是要表现谋臣策士在这些事件中的活动,谋略和作用。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自宋代以来常受到非议,但它的艺术成就,都是人们 所公认的,特别是它的语言,无论是单方陈辞,还是双方的辨论,都经过苦心揣摩和锤炼,他们的说辞,或者雄辨奇警,气势磅礴,或者旁征博引,条分浅析,或者曲折迂迴,巧设机关,或者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笔却力求在表达上具有最大的说服力和鼓动性,而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鲜明而富有启发性,所以它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战国策》至今没有一个好的注本,后人常用的东汉高诱的注,但已残缺,目前通用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宋姚氏木。

范睢说秦王

秦昭襄王时宣太后及其弟魏丹等外戚集团把持朝政,昭王察究到这种情况会威胁他的统治,正想 除这股势力,这时范睢从魏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中单独接见范睢,向他求教。

范睢,楚国人,初仕魏,受诬陷逃入秦游说秦昭王,得国相,食邑在应,又称应侯。

劣:稍

饵:饼糕,用作动词说„„《史记·范睢列传》饵作,杨伯峻:

以薄粥供口食耳。

照:明也。蹶:跌倒。

太后,姓华,名八子,照襄王的养母,与冉魏拥立

節:竹约也。《说文》约,缠来也。竹節如缠来之状,《段注》節,竹節——节度,法度。

封,爵诸侯之士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以林木为界之象。《郭沫若注》,復,往来也。从彳复声。”複,重衣兒。《说文》,《释名》“有裹複” 複,夹衣。

回答,回来,还原,重复。不单一,复杂。

《礼记·乐祀》“今夫古乐,旅进旅退。”郑玄注:“旅犹俱也。俱进俱退,言齐一也。”

予,“推予也。”举物给别人。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自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到死。越王灭吴,诛太宰,以为不忠而归。

“越王勾践其先鬲之苗裔,而复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雪,凝雨,说物者。

,通,天寒足 也,藉,祭藉也。冯凭,据,拮 也。

燕昭王求士

在诸侯竟争的战国时代,人材问题是国家命运大事,燕国的盛衰就说明了这一点,燕昭王的父亲哙让位于燕相子之,燕国演成大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攻打燕国,“王旬举之”,燕王哙和子之死,公元前311年公子职依靠赵国自立为王,昭王即位时,内外交困,国势衰弱,他听取了郭隗的决策,广泛招纳贤士,燕国由弱变强,终在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由乐毅卒领王国联军,打败了秦国。

昭王,昭王封他宣太后。

燕昭王:哙(kuài)之子名职(公元前311—279年)在位。

破燕: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燕相子之,燕国大乱,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攻打燕国,杀哙和子之。

卑身:降低身分。

诎指,屈旨,放弃抑制自己的意见,受:妥,受授同字。先趋而后息:先于别人去劳役,而后于别人去休息。

先问而后嘿:先于别人去求教,别人不求教了,自己还求教不止。颜注,涓,洁也,言其在内主知清洁洒扫之事,盖亲近左右。北:兵败曰北。

乐毅:魏国东平之后,封昌国君。

帝者四句:《说苑·君道》“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宣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

礼记

一部关于礼制(礼仪制度)的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作者:是孔子七十弟子的门徒及汉代学者所记。

内容:内容复杂,有的解释礼经,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关于礼制的理论,还有孔子及七十弟子的言论以及他们的杂事。

篇3: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所谓通假字是指用字的假借,即“本有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某些词原先已经为它造过专用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通常我们用“通‘×’”的格式来体现;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通常我们用“‘×’的古字”、“后多作‘×’”来体现;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换的字。通常我们用“同‘×’”来体现。它们的区别笔者用下面的表来体现:

王力版与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在现今眾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两套, 但是白璧亦难免微瑕, 两本书在释文部分对通用字的处理仍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笔者不揣浅陋, 择《郑伯克段于鄢》这一部分的释文, 阐述如下:

我们发现这个表中有六处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王力版与郭锡良版都将“寤”看做通假字,“寤”的本义是“睡醒,醒”,“啎”的意思是“背逆,抵触”,《说文·午部》:“啎,逆也。”《汉语大字典》对“牾”的解释是同“啎”,《正字通·牛部》:“牾,与忤、逆通。又与啎同。”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啎”与“牾”这两个是一组异体字。“寤”与“啎”、“牾”沒有任何字形、字义上的瓜葛,只因读音相同,就拿来借用了。而在借用的时候,本字和借字之间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的用字现象,其间为橫向的共时关系。因此,王力与郭锡良把它们看成是通假字关系,这点是相同的,也是正确的。他们注解的不同只是用了不同的借字来代替本字而已。

其二,王力版与郭锡良版对“大”的解释很不一样,王力的解释是“‘大’后来写作‘太’”,由此可以看出王力是将“大”与“太”看成是古今字;郭版的解释是“‘大’通‘太’”,可见郭锡良是将它们看成一组通假字。《汉语大字典》中对“大”的解释有几个义项:“ (1) 大,与小相对也…… (6) 极、很。 (7)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太”的解释有:“ (1) 大。 (2) 身份或辈分高的。 (3) 副词,表示程度过分。”从这些所列义项可以看出“大”与“太”在意义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与“太”的关系不是通假。《汉语大词典》中对“大”的解释是:“大”,“太”的古字。清·江沅《说文实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由此可以看出“大”与“太”是一组古今字,所以郭版的解释欠妥。

其三,二者对“厌”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厌”,从厂(han)猒声,厂,山石的崖岩,所以“厌”有迫义,压义。“猒”,从甘从肰,“猒”字从犬肉甘美会意,故有饱食之义,但是在古书中都借“厌”字为之,借字行而本字废。因此,当“厌”借为“猒”这个词时,才有“满足”之义。在表达“满足”时,“厌”与“猒”是通假字,此时“猒”是本字,而“厌”是借字,所以王力犯了当注通假字而未注的错误。

其四,二者对“暱”的解释:王力认为“暱”通“”,黏,这里表示与某人关系密切;郭锡良认为“暱”同“昵”,亲近。《说文》:“暱,日近也。从日,暱声.”《汉语大字典》:“暱,亲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暱”本身有表亲近之义,而王力先生把它与“”看成一组通假字,笔者觉得是沒有必要的。我们再看郭版的解释,用“同”这个术语我们可能会产生它们是异体字的错觉,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间又有疏漏。我们通过查阅字典发现“暱”与“昵”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換言之,就是在某一特定意义之下,“暱”与“昵”并不是完全可以互換的,它们只是有一个义项相同而已,因此它们是同义词,而并非異体字,从中可以看出郭锡良先生犯了以同义词为异体字的错误。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读古书注解时遇见“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是异体字关系,对此我们要格外小心。

其五,王力认为“帅”通“率”,率领,郭锡良认为“帅”本身有“率领”之义,笔者赞成郭锡良先生的观点。《汉语大字典》中“帅”的义项有:“…… (2) 军中主将、统帅…… (5) 率领。”“帅”字从 (2) 这个义项引申出它所发出的动作,即“率领”,所以笔者认为“帅”本身就有“率领”之义。《汉语大字典》中“率”的解释:“…… (2) 带领。”“帅”与“率”有意义重合的地方,而王力先生则把“帅”与“率”看成通假字,显然这是犯了非通假字而注为通假字的错误。

其六,两个版本对“阙”的注解不同。王力先生直接把“阙”注解为“挖”,而郭锡良先生则把其解释为通“掘”,挖。“阙”与“掘”上古音通过月物旁转,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具备通假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而且,在古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阙”与“掘”为通假字的例子。如,《国语·吴语》:“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吳都赋》:“阙沟乎商鲁,争长于黄池。”《明史·张献忠传》:“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当中的“阙”皆“掘”的通假用法,为“挖”之义。因此,王力版《古代汉语》犯了通假字失注的错误。

综上所述,文字通用类术语的使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文字本身对应关系纷繁复杂,注解者对具体字例理解不统一,因此注解就多有分歧。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古代汉语教师,必须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使用教材及工具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文字通用类术语给予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 (第一冊).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郭锡良.古代汉语 (上)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

[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63.

篇4:郑伯克段于鄢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两分句皆承前省略“都”和“国”,是简洁文字。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不知庄公之计,一个梦中人。公曰:“姜氏欲之,称母为“姜氏”,露出怨恨口吻。焉辟害?”故作无可奈何。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反问,语气肯定。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设喻讲清了利害,可惜尚在梦中。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假设段行“不义”,其实希望其“不义”。庄公预言弟必自败,一派含毒口吻。子姑待之。”张网以待,何等阴险!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愚味无知,果然上钩,迈出一小步。这时,只须禁之便止。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不明庄公之心,又一个梦中人。公曰:“无庸,将自及。”不加禁止,故意纵容。仍是含毒口吻。

大叔又收貳以为己邑,至于廪延。真是得寸进尺,贪婪狂妄!庄公听之任之,以致于此。但仍不难禁止。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尚在梦中。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继续纵容。音节短促,含毒口吻加重。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终于铸成弟、母大错,庄公计成。以上是“纵”段、骄段过程,详写。公闻其期,别人不知,独有公闻,可见时时侦探。曰:“可矣。”可以收网了。写出庄公得计声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先派人伐段。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又亲自讨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多么狠毒!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略写“擒”段、伐段过程。叙述段事,到此为止。详写还是略写,全看塑造中心人物(即庄公)的需要。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发誓至死不见,怨恨何深!以上叙母子交恶的来龙,以下述母子和解的去脉。既而悔之。天性萌动,伦常使然。但是,“君无戏言”。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先献物,后献谋。公赐之食,食,舍肉。以其特出行为挑起问端。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四字直刺公心。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诱发关于母亲的话题,以便推孝及人。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其声哀苦,不再是含毒口吻。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明知故问。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苦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偷换“黄泉”概念,巧妙安排台阶。公从之。就坡下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叙述姜事,到此为止。以“初”字结文,呼应开头。

篇5: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使用]

幻灯机、常规教具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

3、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

4、具体分析:

情节结构:先总的这篇文章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阴谋夺权前后的故事。从“初”武姜生庄公起,到庄公与武姜和谐“如初”止。作者以时间顺序展开情节。(板书)人物关系:

郑武公——其妻武姜

郑庄公(兄弟)共叔段

布置作业:分析郑庄公的形象,写一篇曰200字的评论文章,要求自抒己见,自圆其说。

第二课时

5、文本串讲:

①读。教师示范读。

②问。教师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解答。

(1)遂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3)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4)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论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5)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③析。(用幻灯把题目显示出来。):

Ⅰ、分析标题:

(1)“伯”是爵位名,五等爵位分别是什么?(2)标题中含什么句式?

Ⅱ、分析第一段:(1)翻译“郑武公娶于申”和“亟请于武公”什么句式?(2)惊 姜氏是什么用法?(3)“寤”是通假字,意思是什么?(4)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省略句,后两句省略“不过

(五)国之

(一)”,“不过

(九)国之

(一)”。)

Ⅲ、分析第二段:

(1)找出本段中的判断句(2)找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Ⅳ、分析第三段: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什么句式?“都”何义?“雉”何义?还有何义?(2)“今京不度,非制也”京,度是什么词性?与今天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姜氏何厌之有”是什么句式?(4)找出本段中的成语(5)祭仲用“蔓草” 说理,使用的什么方法?(比喻)

Ⅴ、分析第四段:

(1)“若是何”何义?(2)“至于 ”中“至于”在此处是几个词?与今天有何区别?

Ⅵ、分析第五段:

(1)“启”何义?与今天有何不同(2)“公伐诸鄢” 中“诸”兼有哪几个词的功能?(3)找出通假字。

Ⅶ、分析第6段:

(1)“无相见也”中“无”通假字,何义?(2)把“请以遗之”中省略的词补出来。翻译此句。(3)“敢问何谓也”“吾何患焉”是什么特殊句式?(4)“隧”是此处什么词性?(5)“其乐也融融”中何处停顿?(6)找出通假字。

6、布置作业:

篇6:郑伯克段于鄢 翻译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公曰:“姜氏欲之,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

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暱24,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⑧〔姑〕姑且、暂且。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

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当初,郑武公娶申国的女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于是便讨厌庄公。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郑武公不允许。

到庄公即位时,姜氏给共叔段请求让制地成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地,是险要的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它的地方我都可以听话给你。”姜氏请求京地,让共叔段居右,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会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会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不合法制,不合先王的制度,将让您不堪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怎么避开这个祸害?”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些为她安排处所,不要让她的势力蔓延。蔓延了,难以策划对付她了。蔓延的草尚且不能除尽,何况是您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做太多不义的事,必定会自己绊倒自己,您姑且等等吧!”

之后过去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邑和北边边邑同时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受二君统治,您将对此事如何?要(把国家)让给太叔,臣请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同时臣属于自己的边邑为自己的边邑,范围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领地太大将会得到百姓的心。”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领土将崩溃。”

太叔修城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兵器,准备步兵车乘,将要偷袭郑地。姜夫人将做内应开启城门。庄公听闻偷袭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来讨伐京地。京地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地。庄公在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日,太叔逃亡到了共国。庄公便安置姜氏在城颍,并且立誓说:“不到黄泉,再不相见了。”之后又对此事感到后悔。

颍考叔是颍谷疆界中的人,听说了这件事,觐见庄公说有东西进献给他。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吃时放着肉不吃。庄公问他此事。答道:“小人有母亲,都尝过所有小人吃过的东西了,就是没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拿去送给我的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只有我没有!”颍考叔说:“大胆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他的后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地下泉水的程度,走到隧道中相见,有谁说不是这样?”庄公听从了这个建议。庄公进入隧道而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相关文章:

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05-16

古代汉语第一册教案05-15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04-22

古代汉语06-02

古代汉语重点04-07

古代汉语传媒06-20

古代汉语习题06-22

古代汉语2复习05-22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05-11

古代汉语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女工协管发言稿下一篇:本科毕业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