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2024-06-26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共6篇)

篇1:《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410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突出了古代汉语的个性与学习重点所在,而且为我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补充新颖的课程内容,赢得了授课的时间。

2、补充新颖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呈现出平面化的单调色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革,如在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中适量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平面的、毫无生气的语言知识、语言现象“活”了起来,使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发展史中,深刻而准确地理解了古代语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内容上对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适当删减。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发掘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把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服从于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对象。课堂教学时要能组织管理得有章有法,既生动活泼,又不拘于形式,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训练形式。我们设计并实践的实践训练形式有:古诗文诵读、课堂讨论、普通作业、古文注释、课程论文写作等。在课堂讨论中,讨论的均是一些留有思考空间的话题,如让学生介绍、评论某一问题的各家说法,这就“逼”着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工具书和资料。课程论文写作,现在已成为学生爱做的一种作业形式,内容可能就是课堂讨论中思想交锋的结果。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训练形式,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课堂教学外,我们也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一是建立了两个实践教学的基地:省图书馆古籍部和省博物馆;二是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等。

丰富多彩的实践训练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不仅加快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特别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情感、学习方法、基本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感情的转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加强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教学手段。把古代汉语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古代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效果。为此我们把古代汉语的核心教学内容--文字、词汇及语法三个部分,制成教学课件,实现了计算机技术辅助下的古代汉语教学。古代汉语教学课件使课堂上有声(古典民乐)、有画(古代名作)、有图片(甲、金、篆、隶、楷等等)、有书影(历代语言学名著封面)和有视频等。它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

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为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学课件还有强大的宏观表达能力,“动一子而全盘皆活”,它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大大地缩短了课堂教学时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学科教育中,课程目标“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整个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南针,目标不明,则必然徒劳无功。我们在深入研究、广泛调查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和毕业生的分配实际,提出了新的“古代汉语”课程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能运用语言文字学原理,整理所获得的古代文献;

3、熟悉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

4、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自觉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其中,第1是识记和理解能力的锻炼,第2、3条是运用能力的培养,第4条是创新能力的养成。此目标强调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体现了“基础--运用--创新”的演进思想。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均能背诵一定量的古代文选。课程目标中的“掌握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而提出来的一个子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专项训练,还进行了精审中小学教材注释专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与支持。从教育实习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均能从容不迫。几年来,学生每学期都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小或大课程论文1篇以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

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

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

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

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

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

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古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1.3 扩展内容。

古代汉语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工具课的性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怎么看待古代汉语这门课?

2、讨论: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门课?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文选中所涉及的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1.3 扩展内容。

文选中涉及到的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句式也值得关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除了文中出现的“若……何“是固定格式外,你还知道哪些古汉的固定格式?

2、提问:对于宾语前置句式,你的了解有多少?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三单元 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三部工具书的体例。§1.3 扩展内容。

字典中的部首编排方式和注音编排方式。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比较《汉语大字典》和《辞源》的差别。

2、提问:你了解四角号码吗?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四单元 《齐桓公伐楚》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齐桓公伐楚》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请试着翻译全文。

2、提问:文中出现的诸如“寡人是问”这样的特殊句式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五单元 汉字的构造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六书”的具体介绍。§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1.3 扩展内容。

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汉字的性质是什么?

2、讨论:“六书“理论有什么缺陷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六单元 《晋灵公不君》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主人公的“愚忠”怎么看?

2、提问: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七单元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的变化等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类型。§1.3 扩展内容。

掌握词的古义的四种方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结合已学文选,对其中出现的基本词汇和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汇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2、讨论:试着举例说明旧词的消亡。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八单元 《齐晋鞌之战》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晋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对于文选中出现的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汇的理解。§1.3 扩展内容。

多义字“及”和“以”的辨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请试着翻译全文。

2、提问:请根据文选所述,描述鞌之战的两军对阵阵型。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九单元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介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关系,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举词例的意义。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古汉语的词义系统,识记本义和引申义。§1.3 扩展内容。

能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综合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有哪些?

2、提问: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单元 《赵威后问齐使》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赵威后问齐使》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赵威后有什么看法?

2、提问:文中出现的诸如“息”、“鳏”、“食”等词汇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一单元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鲁仲连怎么看?

2、提问:鲁仲连义不帝秦的理由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二单元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书中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要求学习时理解四种现象的成因,能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3 扩展内容。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什么是同音替代字?请举例说明。

2、提问: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三单元 《季氏》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季氏》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孔子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

2、提问:孔子的思想你赞成吗?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四单元 词类的活用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

§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1.3 扩展内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谈谈你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认识。

2、提问:如何区别名词做状语与名词做主语?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十五单元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判断句的常见结构形式,领会其意义。§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是”作为判断词的发展历程你怎么看?

2、讨论:“也”在判断句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六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孟子在此篇文选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2、提问:试着用白话文翻译全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十七单元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形式和演变特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被动句的结构类型。§1.3 扩展内容。

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文句中对被动句进行准确的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被”字在被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2、提问: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为何有的类型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常用了?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八单元 《许行》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许行的思想是怎样的?

2、提问:孟子的思想又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十九单元 古代汉语的副词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常用副词的用法。要在准确理解副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副词的分类以及副词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常用副词的意义和用法。§1.3 扩展内容。

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谦敬副词中的“请”你是怎样理解的?

2、提问:副词中有无兼小类的情况?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单元 《老子》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老子的了解有多少?

2、提问:此篇文选中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一单元 古汉语的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于、於等的用法,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的用法,古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要在准确理解各类虚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各类虚词的用法。

§1.3 扩展内容。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然则”和“然而”的区别是什么?

2、提问:介词连词兼类的虚词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二单元 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在充分理解宾语前置的用法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应在具体的文本中辨析各类宾语前置的不同用法。

§1.3 扩展内容。

对宾语前置句和疑似宾语前置句的辨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对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这个理论怎么看?

2、讨论:除了宾语前置句,古汉还有哪些特殊的语序?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三单元 古汉语的代词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汉语的代词用法。要在准确理解代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代词的分类以及代词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辅助性代词的理解是怎样的?

2、提问:代词中有无兼小类的情况?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四单元 《北冥有鱼》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北冥有鱼》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背诵全文并将之翻译成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五单元 古书的注解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体例。§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古书注解的类型、体例和方法。§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利用古书注解的基础知识进行古籍阅读实践。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试着分析《诗经》一篇的古书体例。

2、讨论:古书注解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六单元 《别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别赋》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背诵全文。

2、提问:如何将《别赋》翻译成优美的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七单元 古书的标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古书断句的方法。§1.3 扩展内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给古书断句。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实践活动:给古书选篇断句。

2、实践活动:请同学评价断句的优劣。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二十八单元 《五蠹》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韩非子的了解有多少?

2、提问:《五蠹》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九单元 上古音简说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汉语的声、韵、调。§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古音通假、破读,弄清楚语音差异产生的原因。§1.3 扩展内容。

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根据实例,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2、提问:你对“叶音”说的看法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三十单元 《七月》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七月》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如何将《七月》翻译成优美的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1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

第三十一单元 总复习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梳理古汉语课的知识。§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对于古汉语通论的复习和掌握。§1.3 扩展内容。

对所学文选进行熟读和准确翻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对本学年古代汉语学习的收获有哪些?

2、讨论:你对今后的古代汉语教学有哪些建议?

(三)学时分配。1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1、理论和实践结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通过直接接触真正的古籍,提高了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从近几年的课程论文写作情况看,不少学生能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经典著作中、古代汉语工具书中找出一些可商榷的标点或注释问题来。实践证明,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和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养成了学生自觉观察古代汉语现象、搜寻古代汉语材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知识和能力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形成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知识和能力之间,需要培养“判断”能力,即:“培养专业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变成职业工作所需的临床知识。”如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解决中小学古代汉语问题,可以使学生迅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自身走上中学教学岗位做好铺垫。

3、继承和创新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几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借助于学校电子资源、期刊,紧跟学科前沿。我们的学生均在课外阅读了大量古代文献和相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学生在校期间每人都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小或大课程论文2 篇以上。从教育实习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看,我们的学生在课件制作上精美、专业。因而,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考核方式建议。课程评价是“鉴定课程教学的成败优劣,为选择课程教学改革的方策提供有效而可靠的依据”。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最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教师就会盲目教学,课程管理就会落空。在实际教学中,古代汉语课程最常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是考查和考试。考查和考试应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充分采用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把测验与考试、作业与答辩、讨论与集体评议结合起来,强化过程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予以测评,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课程评价中的一锤定乾坤的弊端,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以上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开展的,它将大大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学术质量和科研品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

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课程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将会遇到来自观念、习惯、能力和条件等方面的障碍。但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姿态,积极行动起来,学校创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三)教材选用建议。

1、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参考书目:(1)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2)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3)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舘,2001年。(4)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荆贵生:《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6)李国英、李运富:《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四)资源开发建议。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 内容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由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如教案、教辅资料和教学案例等;由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课程教育资源库既是教育资源的汇集,又是一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有资源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其表现力和作用是图书馆、纸质图书和教师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们古代汉语课程组已初步构建了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好资源库网页,教师模块积聚了包含“四库全书”、“国学宝典”、大量汉语史专著、汉语专业工具书、汉语史专业硕博士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等在内的几千万字的古代汉语课程资源。学生模块以课程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教学计划、教案、参考资料和课件等教学信息的网上发布、查询和浏览,通过网上辅导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 我们还开发了试题自动生成系统、编写了题库和考研辅导材料,实现教师网上备课、授课、学生测试、师生资料查找等功能。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库建成以后,将对促进“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共享,加快“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提高“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技术与“古代汉语”课程的整合,创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古代汉语”立体化教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篇2:《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的历史和《春秋》大致相同,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或侵略的斗争及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以及神权观念有一定的否定。但在宣扬和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措施,道德观念等方面还是极尽其力的。书中的记载,有较大的历史真实性,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有很大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通行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的旧注本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注殊》,今注本有当代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

课文中选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和弟弟公叔段以及母亲的事情,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予以回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郑伯耍着欲擒故纵的手段,共叔段有勇无谋,贪婪无度,不顾兄弟之情,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企图谋反。郑伯在等待时机回击公叔段,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除去共叔段。从一方面看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他本来可以及时的制止弟弟的行为,但是却让其自由发展,没有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与义务,后来与母亲和好,而他们的母亲姜氏,偏袒公叔段,讨厌郑伯,企图里应外合,一心想让公叔段谋反,作为母亲,没有让兄弟俩和睦相处,反而添油加醋的助长想兄弟反目成仇,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齐桓公伐楚》文中叙述了齐楚两个国家在春秋时的一场斗争,齐桓公侵略蔡国之后又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其实力为后盾,同齐国展开了一场尖锐的外交斗争,最后达成妥协齐国退兵。齐国以楚国不纳贡祭祀用品为由,对齐展开讨伐,楚国派遣使者不卑不亢的与齐国进行谈判,先恭维了齐王一番,巧妙的表达自己不愿意归属于齐国,再得到齐国强硬态度时,分析了自己有利的条件,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护城河,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与之对抗,也占不了多少便宜,两败俱伤罢了,齐国最终退兵。两国订立盟约,避免了一场战争,强大的外交辞令,令人惊叹。

《晋灵公不君》文中描写一个骄奢淫逸的暴君,滥杀无辜,不务正业的昏君,晋国大夫赵盾等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觐见,但是晋灵公不听从忠臣的意见,反而变本加厉的想加害赵盾,幸运的是晋灵君派去的武士曾得到赵盾的恩惠,没有杀害他,后来晋灵公设宴企图杀害他,因为有护卫提弥明拼死保护才逃脱厄运,赵盾逃亡,后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返回国都,被扣上了弑君的罪名,理由1找顿时宰相逃亡没有越过国境,返回都城没有将凶手正法,假设他越过国境或者是将杀害晋灵公的凶手缉拿归案,也许就能摆脱弑君的罪名了吧。

《论语》一书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论和行事,是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学说的基本资料,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仁义,礼乐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说明和阐释,被视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为语录体,语言通俗简练,含义深远,富有哲理,许多语句成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礼”思想----为国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文中选取了十则进行学习,《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曾子的口述,每日经常反省,查看自己有无过失,可以看出孔子弟子在进德修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概括他一生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以十年作为一个人生阶段,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不会感到人生迷茫一无所获,到了古稀之年老脸成熟,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见贤思齐焉》孔子激励人们向有德才的人看齐,看见没有的人德才的人应当远离,并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们一样的缺点。《饭疏食》《叶公文孔子与子路》则分别讲述了孔子安贫乐道,清廉无愧于心的做人,对那些歪门邪道的得来的富贵,孔子视之为浮云,鄙夷不慕。和刻苦学习,发奋学习乐以忘忧的态度,不懈追求却不知道老期将至。以及其他的表现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目的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还有抨击统治阶级奢侈无度,不顾百姓死活,《哀公问于有若》选段即使在灾荒之前仍然不减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层层盘剥的行径,借有若的对话,进行有力的抨击,反映了孔子民本的思想。《季氏将伐颛臾》则反映孔子维护周礼,政治上保守,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大国吞并小国并不意

外,体现孔子思想局限性,但是孔子提出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子路从而后》描述了一个隐者对孔子的误解,隐者鄙视那些一心谋求仕途的游着,通过子路之口,道出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批评隐者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出事思想。

篇3:《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一、耐心引导, 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因此, 在《古代汉语》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古代汉语》知识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以学识服人,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具体而言,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强调让学生阅读古典文献。但很多学生课后很难自觉执行。因此, 由于学时有限, 可利用每周的读书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求每周有专门时间用于交流读书心得) , 指定相关篇目, 要求学生与教师一同阅读经典。我们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 从句读, 到字形、字义, 以及注解, 详细阅读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一部分。又如, 在强调《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序法的重要性的同时, 教师可先背会540个部首, 并会书写小篆字形, 并掌握每个部首的字义。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以身作则, 对文献与传统文化的重视, 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及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志向。

二、地缘优势, 特色教学

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在全国是少有的, 福建境内有七大方言区: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这些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全国方言中也是罕见的。闽语的存古性 (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特征) 也例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中, 闽南方言素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美誉。华侨大学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 处于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包围之中, 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

在古汉语课程授过程中, 一些古汉语词义往往至今仍保留在闽语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以方言作为例证, 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母语的了解, 也能加强对古汉语词义的认识。例如, 古汉语“走”的意思为跑。除了通常教师采用的字形讲解 (甲骨文、金文、小篆“走”) , 引用《说文》等字典辞书及相关文献作为辅证外, 我们还会以闽语作为例子, 让几位闽方言区的学生用方言读“走”tsau。只要有方言语感的学生, 立即能意识到方言中的“走”为“跑”之义。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行走、走路”之义的则用“行”。这些都恰好与古汉语词汇中的语义相吻合。

因此, 在课堂上偶尔使用方言, 可以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节课堂气氛, 亦能让非闽语区的学生感受闽语的魅力, 从而对学校所处的区域产生好奇,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用闽南语吟诵古诗词, 让学生体会古音与闽音之间的联系。

三、情景表演, 亦娱亦学

教材中的一些文选涉及的人物较多。若单纯采取教师讲授的形式, 有些学生对故事情节印象不深, 从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是提不起兴致, 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阅读或记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选取了几篇文选,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 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了解。

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所选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为例, 该文主要讲述庄公姑息养奸, 纵容其弟, 其弟骄纵欲夺王位, 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但当中出现的人物关系, 称谓比较多。有时容易让学生无法找到称谓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 郑伯与庄公, 武姜与姜氏, 公共段、段与大叔, 子封与公子吕, 等等。若直接从文段第一部分讲起, 逐个解释, 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 而无自己的思考。因此, 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有人物及称谓的方式, 再引导学生梳理出这些人物的称谓缘由, 最后让几位学生分配角色, 分别扮演文中出现的相关角色, 进行情景表演。

在情景表演中, 可以让学生用白话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学生直接读教材、照本宣科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翻译文言语句。了解学生易出现的知识点错误, 从而在表演之后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些错误。例如, 有些学生在表演中直接将“羹”解释为汤或肉汤。这也是其他同学易出现的错误, 通过抓典型, 可以有效避免同类现象的出现。

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些学生对于古代文选改为话剧的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在学校举办的文化节中, 有些学生还选用了来自《左传》或《战国策》的故事。这也是对教学成效的一种证明。

四、经典诵读, 培养语感

作为古代的书面语体, 古汉语记载了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然而, 很多学生在未接触《古代汉语》这门课前, 都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中学文言文联系起来。而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 若过于偏重语言学知识点的讲授, 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教材的选文看, 前两册主要集中在先秦的文献, 由于时代较久远, 阅读难度较高, 学生因为无法流畅阅读, 相应地, 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很薄弱。

诵读是提高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才能达到“厚积薄发”。因此, 在教学中, 可特别在诸子散文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诗经》) 和楚辞的相关单元都设立了诵读环节。有时利用课前的10分钟,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相关段落。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还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建立联系, 贯通古今

《古代汉语》这门课似乎实践性不强, 与学生个人的联系比较弱。学生往往认为没有切身的体会, 也无实用价值。然而, 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 因此, 古今汉语之间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 带动他们对古汉语的掌握,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第一和第二单元 (涉及词的本义、引申义、汉字结构等) 通论的理论性较强。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 可以首先提出让每位同学认识自己姓名。这种认识不是文字书写上的认识, 而是每位同学名字的本义、引申义, 以及汉字构造、来源的认识。尽管名字一直伴随他们近20年, 但当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时, 几乎没有一位同学能在不具备古汉语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即对自己姓名中出现的字形及词义做出分析。这样的提问方式, 立刻让学生意识到古汉语知识的重要性, 以及它与个人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 水道渠成地引出第一、二单元通论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课后还交流自己名字字形及本义等相关问题。教师课后应做功课, 通过查阅《说文》等相关文献, 将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先做出分析。在课上, 虽然由于时间限制, 无法一一讲解, 但可以举几个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的例子。例如, 以同学名字中带“雅”的名字为例:

许慎《说文解字》:楚乌也。一名鸒, 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楚乌, 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鸟部曰。, 卑居也。卽此物也。郦善长曰。按小尔雅。纯黑返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 不返哺者谓之雅乌。尔雅曰。鸒斯, 卑居也。孙炎曰。卑居, 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庄子曰雅贾。马融亦曰贾乌。按卑居之为壁居。如史记卑耳之山卽齐语壁耳之山。卑壁同十六部。卑俗作鹎, 音匹。非也。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从隹。牙声。

从以上文献看, “雅”的本义当为乌鸦的一种。今天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正确, 合乎规范;高尚, 美好;这些词义应当都属于假借义。因此, 从同学名字所使用的“雅”词义来看, 自然不会是本义, 而应当是假借义。

因此,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虽然存在迥别的情况, 但更多是存在联系的。要建立古今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不要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六、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进行了多方尝试, 开展多种实践性活动, 将藏书楼、各类书院、各种名胜古迹中当作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走出课堂, 到基地去, 真实感受古代的氛围, 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例如, 通过校外联络, 我校与厦门市华侨博物馆、泉州历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均有相关的联络。在为期两周的实践教学中, 我们会利用几天时间专门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实习基地。而结合古汉语学习的特点, 通过参观实习基地,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古代汉语,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 《古代汉语》在《孟子·告子上》一文中, 有“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此处的“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 流行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 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尽管在课堂上, 对“豆”的本义和假借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通过图片的展示, 让学生大体了解了古器皿的大体外观, 但是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通过参观华侨博物馆, 在馆藏的近7000件文物中, 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这些直观的认识无疑是课堂教学之外很好的补充, 具备课堂教学无法完全达到的效果。总之,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学以致用。

摘要:本文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耐心引导, 以身作则;地缘优势, 特色教学;情景表演, 亦娱亦学;经典诵读, 培养语感;建立联系, 贯通古今;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篇4:《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篇5: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 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文体、诗律及词律等四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中文专业讲授120学时,非中文专业讲授,80学时。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

五、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选文要健康,语言要典范。

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文48篇(非中文专业42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生自学篇目。

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讲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十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二、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⑴文言文。

⑵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 字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 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㈠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㈡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⑴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⑵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一、古今字:

㈠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㈡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1.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2.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㈢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代词义; 2.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二、异体字:

㈠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㈡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

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㈢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异体; 2.繁简异体。

三、繁简字:

㈠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㈡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㈢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 1.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 2.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3.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秦汉以后汉字兼差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 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 汇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㈠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⑴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

⑵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㈡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

⑴词义变化显著的;

⑵词义变化微殊的。2.词义范围上的差异:

⑴词义扩大;

⑵词义缩小;

⑶词义转移。

3.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⑴词义褒贬的差异;

⑵词义轻重的差异。

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 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 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 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

⑴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⑵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本义是引伸义的根据,引伸义是本义的延申。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二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伸的途径: 1.延展弓申。2.条件引申。3.比喻引申。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㈠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

送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2.联绵词(连语)

⑴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送韵的关系。

⑵书写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

⑶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3.音译外来词

㈡复合同

1.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同凝结而成的。

2.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它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同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⑴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同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饲。

⑵也不能以古拟今,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同组。

语 法 ㈠

虚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

㈠之、其、者、所;是、或、莫。

㈡曾、且、乃、非、勿、毋、弗。

㈢于(於)、以、为、与、因;诸。

㈣而、则、虽、然。

㈤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

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

语 法 ㈡

实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二、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㈠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㈡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㈢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同用作状语:

㈠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状态; 2.表示行为的处所; 3.表示行为的凭依;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㈡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处所; 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语 法 ㈢

句法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表示判断。

其中以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购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5.谓语动同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唯)宾语十是十动词”

“(唯)宾语十之十动词”

习惯句式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结构。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奈、若)„„何”。2.“„„孰与(孰若)„„” 3.“何(何以)„„为”。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成分省略

一、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二、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综合运用

【教学要求】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例,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认识古书注解的意义,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和常用术语;明确标点古文是一项基本功,了解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其危害,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了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熟悉诗律与词律的基本内容。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㈠字词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辞源。4.辞 海。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㈡虚词类工具书

1.助字辨略。2.经传释词。3.词诠。

4.古汉语虚词通释。

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㈠熟悉工具书的编纂体例;

㈡掌握查字、定音、选义的要领;

㈢发挥工具书的效能,挖掘工具书的潜力。

古书的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创造了多种注解体例与方法,为今注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

㈠传注体。

㈡义疏体。

㈢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㈠释词。

㈡通句。

㈢疏释全章大意。

㈣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

㈠释义术语。

㈡声训术语。

㈢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文的标点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

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㈠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㈡要注意语言分析;

㈢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代的文体

一、古代文体研究简况。

二、姚鼎文体的分类。

三、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

(一)散文。

(二)韵文。

(三)骄文。

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直译和意译;

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三、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信、达、雅。

诗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㈠句数的规定: 1.律诗。2.绝句。3.排律。

㈡押韵的要求。

㈢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拗救。

㈣对仗的安排: l.工对。2.邻对。3.宽对。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2.词牌。3.同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㈠依据字数,词可分为: 1.小令。2.中调。3.长调。

㈡依据段数,词可以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

教 学 安 排

篇6: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是为成人本科教育中文学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运用文字学知识处理一般文字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学时,共4个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讲授汉字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汉字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字音、汉字的字义、汉字的功能、古书的用字等,共7章29节。各章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习时首先应当对全书内容有整体连贯的了解。

学习本课程既要掌握教材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了解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要注意把学到的知识和文字应用实践接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文字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课程将提供一些基本阅读书目供学生在学习时选择参考,在学习辅导时教师可以对阅读书目作必要的说明。此外,还通过BBS讨论区、电话答疑、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教学建议

(一)“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既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又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理论等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注意把本课程和相关的课程联系起的学习来。

(二)教师在介绍各种概念时要注意结合对古今各种汉字现象的分析,注重实例的分析,避免抽象地、纯理论地灌输。讲课中既要注意系统性、准确性与明晰性,又要注意生动性、形象性。要充分利用汉字形象、表意的特点,用具体的例字来增进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字法的性质、结构、功能、特点与历史。应注意运用研究性方法,即,在教学中要适当展示研究过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般的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者在学习中既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又要避免为了应试机械记忆。应当特别注重理解,提倡把所学的知识同文字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文字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应当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增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基础汉字学教程》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依据,要系统的学习它,同时提倡阅读有关参考文献,提倡独立思考问题,提倡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汉字学的创立

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立于东汉。东汉把研究汉字的学问叫作“小学”。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立。《说文解字》对汉字形、音、义的解说,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结构、古音、训诂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不可缺少的桥梁。许慎创立的“部首”揭示了整个汉字的形义系统,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

二、汉字学的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研究文字的学问出现了“文字之学”的名称,此后“小学”、“文字之学”并用,一直沿用到清末。这个时期汉字学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研究文字的学问,而且还包括训诂与音韵,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时期的汉字理论探索取得的成就以宋元以来出现了“六书学”最为突出,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重要著作。在汉字理论研究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宋元一些学者构建的汉字系统结构的理论。清代汉字学大兴,在理论方面多继承宋元明的成果而有所发展,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三、汉字学的变化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是汉字学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汉字学的名称、学科体系、研究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文字的学问与训诂学与音韵学一并称为“小学”,名实不副,于是改称“语言文字之学”。唐宋以来的“文字之学”,包含着音韵学和训诂学,学科混淆,界限不明,到了现代,学习了西方的学科分类方法,一些学者试图廓清文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逐渐地把训诂学、音韵学从“文字之学”中分离出去,用“文字学”这个名称作为研究文字学科的专称。在研究范围上,唐兰提出“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形体”的主张,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这一时期汉字学最大的成就是划清了汉字学与语言学的分野。

四、汉字学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视野和研究领域的扩大,一些研究汉字的论著,也逐渐命名为“汉字学”。汉字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形成了本体研究、应用研究,与交叉研究三大门类,每一门类之中又形成了不不同的学科分支,从而使汉字学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出现了汉字构形学、现代汉字学等新的学科分支。

第二节 汉字学的学科地位与方法

一、汉字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问,而汉字则不仅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汉字学不仅是汉语言学的基础学科,而且还是文学、历史、考古、文献等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汉字学是一些艺术形式的基础,书法学、广告学这些艺术都需要汉字学。汉字学是文化学的重要基础。汉字是承载历史文化,表现民族思维的重要载体,要了解汉字所承载的这些内容,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

二、汉字学的方法

学习研究汉字与汉字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和历史的观点,要从事实出发,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字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去处理,不以今律古,也不以古解今。要把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字形分析与文献用例相结合。

教学要求:掌握汉字学创立发展的概况和相关的概念,熟悉汉字学的学科构成概况、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汉字的来源、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产生过程。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源文字与他源文字。关于汉字的来源,从古到今,主要有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和汉字自源说。汉字是自源文字。汉字由众多的先民创造,然后经过史官的收集、整理、改进,从而成为系统的符号体系,成为能够记录完整的语句的文字。

二汉字的产生与形成

汉字的前身除了原始绘画,还有原始刻画符号。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它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第二节 汉字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汉字阶段。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是指象形表意文字,其根本特征是字形具有图画性,其表意方式是象形表意。商代已经使用着比较成熟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陶文是书、刻在陶器的文字。西周文字主要有金文和甲骨文,周代金文在商代金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地减少图画性与随意性,逐渐地向符号性演变,其书写也逐渐走向规整性化。春秋战国时期书写载体的变化使简帛文字成为文字的主流。由于中国社会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文字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给各地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秦统一中国后“书同文字”的措施,是汉字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使汉字的分裂复趋统一,使汉字的标准化程度空前提高,为汉字体系向今文字阶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文字阶段

今文字阶段指从汉代至清朝末年。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字体的种类主要是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小篆园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楷书隶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字的整体形状由隶书的扁平状变为正方形。自秦以后,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文字的用途越来越广阔,使用者越来越多,同时社会治乱屡屡交替,于是,文字的“正字”与“俗字”之争为了文字生活一个突出的现象。

三、现代汉字阶段

现代汉字是指现代汉语用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汉字是一种符号语素文字,今文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包含未简化的传承字和简化字。现代汉字的应用范围比古代宽广,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工具,不只是人工用字,也是计算机用字,是面向世界的交际符号,承担着对外推广汉语汉文化的基本载体的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汉字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概况,重点掌握汉字的起因和各个阶段汉字的特点。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主要指汉字构成要素形、音、义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

第一节 “六书说”到“三书说” 一、六书说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在汉字研究史上第一次对六书作出具体说明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的解释关于汉字构造的最早理论,因而成为汉字构造理论研究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三书说”

现代学者唐兰、陈梦家、裘锡圭都提出了“三书说”。唐兰认为,六书的分类不够合理。他在《古文字学导论》里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

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声文字。陈梦家认为一个文字的“义”可由三种方法表出:一由形表出,一由音表出,三由形与音表出。”因而提出了象形字、是声假字(假借字或借音字)、意音字。裘锡圭继承了陈梦家的三书说,只是把陈梦家的“象形”改为“象意”。

第二节 表意字

表意字是通过字形表示字的意义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表意字。象形字是通过描摹该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构成字的形体的造字方法,指事字是用一个字符来象征一种意义,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来表明字义所构成的字,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

第三节 表音字

表音字是用字表示语音,通过语音表达字义,“六书”中称为假借字。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主要有两种情况: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假借字的出现为音义合成造字法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意声字

意声字就是字形既表意又表音的字,这就是“六书”中的形声字。意声字一般是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组成的,还有个别字由两个声符与两个形符组成。“亦声”字也叫做会意兼形声字。意声字中部件表意有两个特点:

1、部件在整字中所表示的意义只是该字的意义范畴。

2、意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意声字的声符对整字具有一定的表音作用,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现代汉字中声符的表音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了,有的声符只是近似的而不是准确的,有的声符甚至已经失去表音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重点是:

一、关于汉字构造的概念。

二、六书说、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表意字、表音字、意声字的特点。

第三章 汉字的形体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概念及汉字形体的功能

一、汉字形体的概念

字形是指由字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字的样式。字体是字的体式。

二、字形的功能

字形内部功能主要是形成与显示文字、表现字音字义、区分文字。字形的外部功能是指字形对于其他事物的功能。

第二节 字形的结构

字形结构是指整字内部的各级部件及其在组成其整体时的组合方式。

一、汉字字形的构件

汉字字形的构件指构成汉字字形的材料。汉字字形的构件有两级,即笔画(线条)和部件。线条和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最基本的材料。它们的作用是用来构成部件、整字的形体。部件是汉字字形的二级单位,它是介于整字与笔画之间的字形单位,是构成整字的直接材料。部件可以分为单纯部件与合成部件。单纯部件又称末级部件,即最小的不能再分的部件。复合部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末级部件组成的部件。

二、汉字字形的结构方式

汉字形体的结构方式指汉字构件组成部件或整字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这样几个要素:1.接触关系;2.空间位置关系。3.组合的层级关系。

三、结构的层级关系

从文字内部各构件组成整字的构成关系来看,汉字是层级结构。整字字形是三级结构。复合部件的结构也有层次。

四、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区别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主要有三点区别:第一,字形结构仅是字的形体组合,而字的结构则是字的音义组合。第二,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所含的结构单位层次不同。字形结构具有三级单位,字的结构只有两级单位。第三,人们研究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第三节 字形的变化

汉字字形的变化有循变与讹变,增繁与省简、分化与同化几种情况。循变是字的形体遵循着原来的基础和造字意图的变化。讹变是指字的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其形体脱离了原来的基础,失去了原有的表意功能的变化。增繁是指一个字因增加笔画或偏旁而导致形体繁复。省减是指一个字因减少线条、笔画或偏旁而使形体简易。分化是指一个整字或一个部件分化为几个不同的整字或部件。归并是指原来不同的字或部件归并相同的整字或部件。

字的结构类型变化主要有从独体字向合体字演变,和从合体字变为独体字。两种情况。

第四节 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字形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即字的制作者、使用者与字形的矛盾的角度来考察。一个是外部角度,即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制约。

一、个人的要求是字形变化的根本原因,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体变化从图画型变为方块型,使字形趋于省简,使一些字的结构发生变化。认知的需求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使汉字形似字的发展受到限制。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要求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使得字形趋向繁化。记忆的需求使字笔画和用字的总量不能太多,汉字构形具有理据性。心理需求使汉字出现美化、类化、异化。

二、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治乱、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等两个方面。字形载体、工具和制作方法对汉字形体演变有直接的影响。书写介质也对字形产生了一定影响。书写介质是指书写文字时,用来些涂写在载体上以形成字迹的物质。汉字的书写介质有主要有墨汁、墨水、油墨、油漆等等。生漆书写形成了蝌蚪书。

教学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一形体的概念,二是汉字字形的结构特点,三是汉字字形的变化。要求了解字形结构、字形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四章 汉字的字音

第一节 字音的结构与显示

一、字音的要素结构与汉字注音

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给汉字注音的方法主要有:用整字标注整字音、反切注音和字母注音、汉语拼音注音。

二、字音的表现方式

字音是通过字形来表现的,字音的表现方式有两种:整字表音和声符表音。现代汉字声符的表音有效率为39%。

第二节 单音字、多音字与同字音

一、单音字

一个字只有一个读音的叫单音字。汉字的基本字绝大多数都是单音字。

二、多音字

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叫多音字,一个读音就是一个音项。多音字可以分为异读字、多音多义字两类。

三、同音字

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同音字具有区别同音词、注音、释义、探求词的同源关系等作用。

第三节 字音的种类

一、古音与今音

古音与今音是相对的一对概念。同一个字时间在前的读音叫古音,时间在后的读音叫作今音。

二、正音与讹音

汉字的正音即正确的读音,指规范的读音;讹音指错误的音,即不符合规范的读音。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另一种情况是给误读了一个字本来没有的音。出现讹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因声旁而误读。2.因同旁字类推而误读。3.因形似而误读。4.不明字意而误读。

教学要求:掌握字音的概念,弄清楚它与词音的异同。了解字音的种类、字音的构成和字音的变化,掌握汉字读音的标准。

第五章 汉字的字义

第一节 单义字、多义字与同义字

一、单义字

一个字只有一个意义,这样的字叫做单义字。单义字可以分为历时单义字、共时单义字。

二、多义字

一个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叫做多义字。多义字可以分为历时多义字和共时多义字。

三、多义向单义的转化

有的字从共时角度来看,是单义字,而从历时角度来看,就不是单义字。从字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许多古代汉语中的多义字,到了现代汉语中,都变成了单义字。

四、同义字

同义字是指形体不同、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狭义的同义字指一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又叫等义字。广义同义字指某个或某些义项相同的一组字。同义字从其意义相同的情况,大致有五种类型: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第二节 字义的种类

一、字的本义

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三类。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本义的确定有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到说明。字用标准就是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

二、字的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分为和远引申义。

三、字的假借义

假借义是一个字因被借用后产生的意义。

第三节 字义的变化方式

字义的变化方式主要有字义的发展、字义的分化、字义的更替等。

一、字义的发展

引申是字义从原有的意义中发展。字义引申,可以是向着一个方向逐次发展,也可以是向不同的方向发散式发展。可以是对象的转移,也可以是主体之间的联系。而一些复杂的字义系统,则呈现出一种综合式的发展。

二、字义的分化

字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字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字义的分化属于字义引申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引申,它的特征在于,从一个义项同时分化为几个并列的不同义项。

三、字义的更替

字义的更替是指字的后起义排除了其原有的意义,使得这类字后来的意义与最初的意义完全不同。

教学要求:掌握字义的概念、字义的种类,了解字义的发展与变化。

第六章 汉字的功能。

第一节 汉字对汉语的作用

一、汉字记录了汉语

汉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并代表语言。拼音文字是记音文字,较之于拼音文字,汉字更具有超越时代,沟通古今语言的能力。汉字在传送语言方面能够超越方音,沟通方言。

二、汉字对语言本体的影响

汉字对于汉语本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强化了汉语的单音节特征。2.改变了某些词的读音。3.汉字对于汉语同音词的增多提供了条件,从而延缓了汉语向多音节方向的发展。4.汉字有利于方言的保存。5.汉字有利于语言的继承,甚至可以使某些历史词语复活。

第二节 汉字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汉字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汉字的发展,汉字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反作用。

一、汉字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的先民增添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工具,它运用视觉符号的形式,代替了一些实物交际手段,从而使某些交际变得简单易行。汉字记录、保存、传播了历史各个时期的文明成果,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汉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人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二、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三、汉字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

第三节 汉字对艺术的作用

一、汉字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载体

汉字书写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抒发性情,修养身心,培养美感。

二、汉字为语言艺术提供了新的方式。

汉字形体具有形象,人们可以借助它的形象来构成词语,用以说明事物。

三、汉字为文学艺术体供了新的手段

汉字可以构成文字与文学结合的艺术,例如,字谜、对联、诗体等等。

第四节 汉字对思维和大脑的影响

汉字首先是一种视觉图形,它为人们提供了视觉思维的载体。长期使用汉字,必然对思维与大脑带来一定影响。

一、汉字提供一种特殊的思维载体,使用汉字的人在使用别的思维载体的通事,也用汉字来来思维。

二、汉字有助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汉字的特点可以加强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使人受到辩证思维、象喻思维的训练。

三、汉字是训练思维的优质材料,人们一直在用它训练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开发与全面发展。汉字是‘复脑文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汉字有助于治疗失读症。

第五节 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字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历史活动的产物,它在历史中运用、发展,同时也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汉字记载了社会物质文化,还记载着汉民族的精神文化。

教学要求:全面地了解汉字的功能,辨证地看待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思维、汉字与艺术的关系,了解汉字对于汉族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七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古今字是指在不同的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一对或一组字,这一对或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二、古今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字记录词的任务的变化。起初一字多用,后来为了区分字义,就产生了今字。今字的产生可分两种情况:1.为区分本义和引申义而造今字。2.为区分本义和假借义而造今字。

三、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今字是古字的后起字,它的形体一般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或改变。具体情况有:1.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形符形成今字。2.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声符形成今字。3.改变古字的形符成为今字。4.改变古字的声符成为今字。5.改动古字的笔画成为今字。

第二节 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临时代替的用字现象。这个本该用的字叫做本字,也叫正字,而那个临时替代的字就叫做通假字。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的区别是:第一,假借是本无其字可用,不得不借;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只是临时找一个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第二,假借是某字被借之后,就成为借者的字形,因而长久地具有了这个意义;而通假则是借字只是在被借的情况下,才临时的具有借义,而在其它场合下,借字仍然表示它原来的意义。

二、通假字的种类。根据通假字与其本字的语音关系,通假字可以分为两类:1.同音通假字。2.同声或同韵通假字。

三、关于通假字的几个问题。1.确定通假字与其本字的关系,要以古音为据,不要用今音衡量。2.一定的通假字与其本字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其数量对应关系,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的情况。3.本字与通假字的使用,有时候通假字成为常用字,从而掩盖了其本字。4.确认通假字要慎重,除了语音依据外,还需文献用例证据,切忌滥用通假。

第三节 异体字

一、广义的异体字包括古今字,通假字,以及狭义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是指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符号,或者说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二、异体字的类别。根据形体的差异,异体字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造字结构不同的异体字。2.所含部件不同的异体字。3.构字部件结构位置不同的异体字。4.因笔画差异而形成的异体字。

第四节 繁简字

一、繁简字是繁体字与该字之简体的合称。繁体字和简体字是同一个词的记录符号,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笔画的多少,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

二、繁简字的对应关系。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具有以下几类:1.一对一。2.一对二。3.一对多。对于繁简字特别要注意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三、有些简化字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同形,但它们是音义都不相同的字。古书对此不可不知。

四、简化字中有一批同音归并字,给阅读古书造成了误解的可能性,对此要充分注意。

上一篇:两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学报告决议下一篇:书信作文给奶奶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