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2024-07-03

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计划书

一、调研背景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我们应不断追求企业所需的人才为目标,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

二、调查目的1、为了了解中国人口资源现状,分析未来就业状况及就业形势。

2、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符合实际的新人才。

3、使在校的学生合理规划学习,为将来就业提供参考和服务。

三、调研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建议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如下项目;

1、探究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未来的发展的状况,本部分旨在社会中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量和期望进行探讨,以明确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就业依据。

(1)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形态地区行业

(2)导致此种就业状况的因素经济政策社会需求

(3)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

(4)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四、目标被访者

因本次调查为寒假实践报告针对的也是社会中我们大学生可能去工作的一些代表性企业。

(1)刚毕业的两年内的企业人员

(2)企业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五.数据的收集方法

六、样本量

依据以往的经验,考虑到系统分析对样本量的需求和成本方面的经济性,我们建议本次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为100个。

七、访问员安排

本次调查工作由XX、XX等负责完成。

八、数据录入预处理

在录入过程中,需抽取10%的样本进行录入复核,以保证录入质量,数据处理采用cxcel工作表进行。

九、研究时间安排(自项目确定之日起)

十、报告提交

由本小组向老师提交一份调研计划书

十一、费用预算

项目费用预算约为25元,其用途问卷印刷和笔

篇2: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初步实行计划

调查小组一共11人,分别是 为方便讨论与交流,特建立QQ讨论组,以便出现任何问题时及时汇报与处理。

经过小组初次讨论,此次调查研究分五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需要两个组员主要负责,其他组员有任何的想法也可以与某一阶段负责的组员交流沟通。而对于联系紧密的阶段,阶段负责人之间也要有充分的讨论。

在开始实施各阶段之前,组员要对调查研究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建立有初步的了解,经过第一次讨论后达成共识,即对调查研究主题有深刻的理解与明确的方向。阶段计划与负责人如下,其中组长参与到每一阶段的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基础探索 主要由负责

负责人通过与部分同学朋友(女大学生)的交流,得到符合当代女大学生的基本真实情况,交流对象包括大一到大四(应届毕业生,包括某些五年制专业的大五学生),包括在读研究生等在校女大学生,鉴于已踏入社会的女毕业生会对就业有更客观更真切的体会,必要时也可以与小部分刚刚进入职场的女毕业生交流。

对于这一阶段的进行,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对调查研究的主题由于阅历有限难以做到客观的调查,就必须要先摸摸底,熟悉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也是为了设计问卷时能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避免出现含糊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查。

具体的交流主要由负责人完成,完成成果汇集成文档交给下一阶段负责人。组长的少许建议是:

1.向对方提出问题时,对方的疑问要记录下来,以便后期问题设计。

2.对于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答案,要有所记录,以便问卷答案选项的设计。3.交流对象一定不能有局限性,考虑到我们是大二,认识的多半是大二女生,所以就非常有必要扩大对象的范围。而且,大一大二的女生基本还属于“迷糊”的状态,对就业问题的态度可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再说”,而大四的女生就相对而言更有就业危机感。

这一阶段很重要,关系到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是整个调查研究质量的第一把关处。

第二阶段:问卷设计 主要由完成

根据第一阶段的成果设计问卷,因为该阶段较难,所以全组人员先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负责人以其讨论的成果为基础完成任务。

负责人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使得设计的问卷具有规范性。包括导语,问题的先后逻辑,问题的分类,最重要的是避免问题给接受调查者带来困扰,注意设计问题回避个人隐私等。至于问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同时开放式问题不应太多,太多容易引起填写者反感。

组长的少许建议是:

1.先把问卷弄一个样本,让周围的朋友同学填一填,他们如有任何疑问应立即修改,以受调查者为中心设计问题,尤其要避免开放性问题收到答非所问的回答。2.选择题注意答案设计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3.问题不应用否定式问题,也不应具有原始导向性等(导向性的意思是不要让受调查者感到你想要的答案是某一个。)

4.九零后是娱乐的一代,问题与答案设置注意风趣性,同时不失严肃准确性。

5.问卷填写时间不宜过长,过长就容易引起反感。一反感,可能就随意填了,会失去真实性。

6.问卷可由网络式问卷与纸质问卷结合。

第三阶段:问卷发放与数据整理、归因分析 主要由完成

发放网络问卷时全部组员均有责任将网络问卷的链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扩散出去,纸质问卷则主要由阶段负责人发放与回收。对于废卷应进行作废处理。

数据整理包括表格,饼状图等。数据分析包括问题答案的数学相关性分析。结果的输出要具体真实等。通过问卷结果处理呈现出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状况。

结果的讨论由全组讨论进行,包括数据真实性,数据代表性,数据广泛性,结果的呈现等。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分歧的时候采用多数人都认可的意见。

归因分析时,查询网络与图书馆书籍资料,比如近年女大学生比例与趋势,近年就业率,传统文化里女性定位,教育系统对女大学生的基本塑造等资料,查找出形基本原因。负责人整理成文档交给下一阶段有该阶段负责人员记录与呈现文档结果。

组长的少许建议是:

1.数学相关性分析若不擅长可寻求数学专业的同学帮助。2.讨论时注意概念的理解,避免同一个概念出现不同的理解。

3.网络资料查找时注意权威真实性,至于百度贴吧百度知道之类的消息源就不够准确,尽量从文献数据库里查找。4.多多请教相关老师。

第四阶段:查找资料,编写论文 主要由完成

负责人根据上一阶段的结果查找资料形成最终的结果。组长的少许建议是:

1.注意论文编写的格式。

2.论文编写的逻辑顺序,论文编写时语句避免出现歧义。3.资料引用的出处记得附于结尾。

第五阶段:PPT制作 主要由完成

根据完成的论文提炼中心内容制作PPT。组长的少许建议是:

1.有条理,有逻辑,简洁明快不拖沓。2.切勿丢失论文的核心内容。

调查研究至于此算是结束了。结束后组员分享调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

最后由组长将论文与PPT交与老师。

2015.5.9

篇3:谈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GDP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 为人才就业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优质人力资源这一特殊群体, 其就业质量高低和充分就业程度, 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而且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事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前提, 无论是社会就业和自主创业, 对国家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和就业创业政策的全面了解, 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而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向并作出科学的调查分析, 对于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调整完善、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对于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国家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拐点, 人口红利率下降、结构性矛盾凸现、经济下行压力剧增。中央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 由2014年的7.5%下调至2015年的7%, 这是近30年来最低的发展速度了。经济发展模式从规模、速度和量的扩张, 向质量、效益转型, 提质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按照经济学家的测算, 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 就能为社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 也就意味着2015年社会就业的岗位是近年来最低的, 至少较2014年就少了近40-50万。而且中央把经济发展从中高速向中速放缓的趋势, 在未来的几年将更加明显, 调整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再者, 中国人口红利日渐式微, 而周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口红利的优势凸显, 原本在国内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开始撤出, 向这些国家转移。加以国内一些中微小企业融资难, 致使大量企业裁员甚至于倒闭。多种因素的叠加, 加剧了就业形势的艰难严峻。

2015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749万, 达到历史峰值!那么, 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 对于当下社会就业形势的认知和判断, 又如何呢?

第一, 大学生作为高端的知识分子, 是人才市场的主力军, 而劳动力市场当前格局不平衡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的不畅通, 使得人才市场没能充分的融入劳动力市场, 如何消除制度性障碍, 顺利打通两个市场的对接和互补, 是政府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当务之急。而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似乎也不屑于劳动力市场, 根本就没这份心理准备。

第二,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年才俊, 但是对于就业形势的研判带有许多先天的不足或认知的局限。如对国家政策的学习了解肤浅、盲目, 对就业形势的把握单一片面, 对就业“拼爹”“拼妈”的社会负能量耿耿于怀, 而对毕业“啃老”“蜗居”怀有天真的期待, 就业心态不稳, 时而急不可待, 时而麻木不仁, 时而愤青, 时而无奈!没有积极的主动进取的心理准备。

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及相关规划是较为迷茫的, 没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到时再说, “到那山上唱那歌”或是随大流, 盲从, 缺失理性的思考与选择者大有人在!

二、就业意向调查的初衷

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 好的人才培养导向可以使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共同推进, 相得益彰。而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才群体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 无疑有益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更深层次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为高校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结构与专业设置, 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 也能进一步通畅校企沟通渠道, 增加企业对毕业生的了解, 完善招聘计划, 为企业单位招聘人才提供便捷。

其次, 作为大学生, 就业是其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但是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 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者说适宜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避免, 现实的反差常常让他们碰得头破血流, 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影响一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 可以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时, 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自己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理性的定位, 无论是在面对社会巨变的惊涛骇浪, 还是优胜劣汰的激流险滩都能从容应对, 胜不骄、败不馁, 秉持一种难得的定力。

再次, 大学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不高, 这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不无关系, 而相应的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发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甚至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 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这一高端人才市场状况的了解, 进而作出必要的结构调整与完善, 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与平衡, 创新毕业生就业机制。

第四, 通过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作好自我评价与职业选择, 尽可能地找准与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切合点。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知识、能力、学识、素养等的认知不够充分, 对社会需求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人格构成也没有清楚的了解, 如果提前作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通过引导或分类指导, 就可以让他们更主动地作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设计, 及时调整就业的预期与市场的对接, 增强就业的信心, 提高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率。

三、调查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形式, 共收回500份问卷, 剔除作废问卷, 有效问卷共488份。

1. 学生的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学生中, 男生258人, 占52.87%.女生230人, 占47.13%。大一学生68人, 占13.93%、大二学生101人, 占20.70%、大三学生108人, 占22.13%、大四学生211人, 占43.24%。

在专业类别调查中, 人数位居前三的专业分别是工学, 理学和经济学, 分别占比重17%, 15.16%, 13.11%。相对应的报考专业人数最少的三个专业分别是哲学, 历史学, 农学, 占比重分别为1.02%, 1.23%, 2.87%。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分布等各方面因素,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

2. 对自身择业的意向准备

在就业信息关注时间的调查中显示, 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大三大四时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大四学生35.04%和大三学生28.07%, 大学生都是在面临就业之时才开始关注有关就业的信息, 就业缺乏前瞻性, 显得颇为被动。

在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度的调查中, 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详细的规划目标确定占14.14%, 而清晰度不高只是对未来发展大致想了下的占55.33%, 没有规划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占30.53%。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都是见招拆招, 不会主动的对自己有计划性的突破。

在就业准备的调查中显示, 大学生在为以后就业所做的准备中, 选择考取各类证书、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和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成绩作为准备的分别占比重25.61%、24.39%、22.13%, 而选择社会兼职、积累经验、关注招聘信息的只占17.01%和6.15%, 没有做准备的占4.71%的比重。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为就业所做的准备主要倾向于考证、本专业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

在毕业后计划的调查中显示, 63.93%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 自主创业的占17.83%, (考研) 出国留学的占11.07%, 暂无计划的占7.17%。可见, 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倾向于就业, 对于创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并不明显。同时, 还有大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后是没有计划的, 是否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较为迷茫。

3. 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

在对薪酬的预期的调查中, 49.59%的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薪酬会在3000至4000之间, 8.40%的学生希望薪酬会在5000以上, 0.61%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薪酬会在1000至2000之间, 对毕业后的薪酬期望是较高的。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 选择外资企业的学生占31.35%, 国家机关和事业性单位的分别占26.22%和21.92%, 合资企业只占7.58%。大多数学生认为外资企业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会更好, 而国家机关和事业性单位会更有保障。

大学生在选择企业就业时, 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工作环境。其中, 期望工作环境复杂, 富有挑战性, 薪资福利好的人数占33.40%, 选择这一工作环境的同学对自己要求严格, 极具挑战能力, 追求也较高, 对自己的能力认可较高。选择工作平稳竞争力较小, 薪资费用一般的同学认为, 自己追求的是平淡的生活, 不太喜欢压力太大的工作。而选择工作简单, 晋升空间小的同学大都对自己不太自信,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工作, 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相应的不太高。

大学生就业会以哪种方法途径获得招聘信息, 也成了大学生能否及时得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前提条件。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校园及人才市场招聘所占比例达到33.61%, 成为大学生首选的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其次, 上门求职所占比例也达20.70%。选择这种途径的学生认为能提升自信心, 也让自己更多机会与不同企业接触。大学生选择由家人朋友介绍工作的占19.06%, 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家庭背景较好, 已经为其找好工作。网上求职的占18.65%, 通过报纸期刊进行求职的占7.99%。这两种求职方式, 是通过资源信息流通最快的方式进行, 被选上面试的机会也很大。

4. 大学生对于就业的展望

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找工作难的人数占64.14%, 反映了应届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客观认识。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但找工作并不难的占27.05%。认为就业形势较好, 就业容易的仅占8.81%。这部分同学或大多是已经自己找到工作或是家里人已经安排好工作的, 无需他们再自己去找工作的。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公司时会考虑很多因素。其中比较看重的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22.99%, 薪酬和福利20.99%, 兴趣爱好20.09%, 工作环境16.39%, 公司发展前景13.35%, 专业对口6.88%。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时考虑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个人的发展空间, 并不重视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

四、对策或建议

1. 学校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观的教育与指导

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念, 对于学生步入社会, 面对一系列挑战能够有更充足的信心, 这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科学的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 要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 统筹部署和安排, 抓早、早抓, 要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 不要等到学生毕业离校了才去临阵磨枪。有了好的引导就可以有好的发展, 在更大程度可以增强大学生本身对于未来规划的信念, 让他们从更高的境界上实现人生的意义。

2. 学校还要对接市场, 主动作为

一方面, 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人才市场“量身定做”, 优化专业设置, 强化人才素质, 提高人才质量,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要创新模式, 开拓市场, 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机制体制, 拓展就业创业的空间。只有这样, 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 才能落地, 才有依托, 也才能见实效。

3. 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实现无缝对接

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 创新机制体制,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 更需要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联系, 夯实双方信任的基础, 建立信息交流沟通的快捷渠道, 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市场状况, 也便于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作出及时的调整与完善。

4. 大学生本身要顺势而为

大学生就业创业, 最终只能靠自己。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广大学生要正确评估自己, 客观把握自己, 合理定位自己, 科学谋划自己。要及时调整就业心理状态,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识, 既不能好高骛远, 又不自暴自弃。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 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明晰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 增强适应职业需求的技能与素养, 牢牢把握就业创业的主动权。

摘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与个别走访, 分别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开展专题调查。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度不高、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就业信息关注滞后、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未来发展与专业关联度低等, 亟需认真研判, 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各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篇4: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盖世洲,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2期,114-116页

篇5: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有2.6%。近日,一份刚刚出炉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该调查是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进行的,调查对象是从2004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9场招聘会现场随机抽取的2659名大学生,该调查报告是迄今为止广东最权威、最全面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告文本。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记者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建立,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还不到位。”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地方工商、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篇6: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这份报告的调查样本为2016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万名大学毕业生,覆盖了1313个专业以及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

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调查大学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且高等教育在毕业3年内回报明显。不同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有较大不同。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稳定

中国每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数量屡创新高,但不久前有招聘机构发布数据称,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连续第二年下滑。此外,”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声音也始终存在于就业市场,“以至于在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现象。”长期关注教育扶贫的国务院参事汤敏说。

不过,上述《报告》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收入连续五年增长,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6届(%)基本持平,比2016届(%)略低。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就业率为%,还高于2016届(%),与2016届(%)持平。

“过去5年,不管是211院校、非211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总体稳定,波动在1个百分点以内。”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在6月12日说。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上述报告还专门调查了大学生就

业后的“满意度”。数据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6%,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3%。

根据麦可思的跟踪调查,近五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都在持续上升,201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5%,近五届平均每届增加2个百分点。

大学毕业生从事哪些行业”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中,前五位依次是软件出版业,本科学院和大学,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及人大、政协,航空运输服务业,其他各级党政单位。

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中,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府部门、航空产品和零件制造业。

高等教育在毕业三年内回报明显

蓝皮书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均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2801元)。

另外,2016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为84%。其中本科涨幅为87%,高职高专涨幅为81%。有专家分析,“高等教育回报在三年内效果明显。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后发力较强。”

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连三届亮“红牌”

报告分析指出,本科就业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专业,高职高专就业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而本科就业的美术学、音乐表演,高职高专就业的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等专业近年来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就业绿牌、红牌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比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以及高职高专的电气化等专业,都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就会有别的专业成为绿牌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表示。

“对红牌专业则需要区别分析,”李志宏说,“比如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讲究个性发展,所以一定是自主创业为主流,没有太多的就业单位吸纳他们”。

“但是红牌专业中本科的法学、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专业则不正常,可能存在着高校的盲目培养。”李志宏说。王伯庆也认为,出现红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

篇7: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校名:_______年级:________您好!我们正在做一项有关当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问卷。在此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请您回答有关的问题,并将您的答

案填入括号中,给予我们一点宝贵意见,您的意见将为我们的研究提

供最珍贵的资料。本问卷保证不对外透露您的个人信息,仅作数据统

计作用,请您放心填写,我们感谢您的参与!

一、单选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他

3.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D自主创业

4、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A、求职B、考研C、出国D、创业E、求职考研两手准备

5、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D、看情况而定

6、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

A、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一线城市B、中部地区二线城市

C、西部地区的三线城市D、其他

7、择业时你将首先考虑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经济收入和福利

C、工作环境D、升职空间、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

A、资金B、政策支持C、技术D、其它

9.如果选择自主创业,你会选择那个领域创业?()

A.餐饮类B.电子商务C.服装类D.电子科技类

10.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A.企业网站和宣传资料B.进入单位实习

C.报纸、电视等媒体D、其他

11.您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

D、政府部门E、自主创业F、其它

12、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多项选择)

A、为实现自身价值B、为生计的需要

C、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D、为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E、为社会做贡献F、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

篇8:大学生就业调查计划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 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 具有社会性, 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 因而, 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方式, 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82份,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 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 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 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 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 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是,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 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 认为这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 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 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 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 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 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 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 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 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 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 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 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 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 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 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 而不再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 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 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 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 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 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 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 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 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 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较为茫然, 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 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 就业也可看做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 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 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量力而行, 而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2], 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 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 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 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 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 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 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 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是, 客观上, 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 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 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 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 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 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 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3. 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 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 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 “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 就业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 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 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 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 随着结构的调整, 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 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 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 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 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和“创业”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 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 响应党的号召,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 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 实现个人理想, 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 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 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 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 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 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 渴望人才, 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 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 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 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 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 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 努力加强创业实践, 注意积累社会经验, 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 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 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 依法经营, 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 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 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 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 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 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 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 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 但从社会人来说是“普通老百姓”,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 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 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 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 通过了解国情民意, 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 将人生的目标抬“高”, 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三) 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 分析形势, 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 开阔思路, 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 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 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 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3], 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 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 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 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 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4]。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 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 在很大程度上, 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 走向社会, 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 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 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 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 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 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珍惜就业机会, 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 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 为自己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 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摘要: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 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176-177.

[2]傅新华, 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7) :147-148.

[3]潘晔, 姚臻.8090后大学生就业观:稳中谋发展挑战赢未来[EB/OL].http://www.jiaodong.net/job/system/2010/08/02/010916370.shtml, 2010-08-03.

上一篇:不要为自己的冷血找借口下一篇: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