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2024-05-19

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有2.6%。近日,一份刚刚出炉的《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该调查是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进行的,调查对象是从年底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9场招聘会现场随机抽取的2659名大学生,该调查报告是迄今为止广东最权威、最全面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告文本。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记者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建立,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还不到位。”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地方工商、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将突破420万,而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

篇2: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有2.6%。近日,一份刚刚出炉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该调查是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进行的,调查对象是从2004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9场招聘会现场随机抽取的2659名大学生,该调查报告是迄今为止广东最权威、最全面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告文本。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记者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建立,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还不到位。”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地方工商、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篇3:大学生实习就业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关注程度的提高,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总体而言, 我校口腔医学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并呈逐年升高趋势, 这反映出河南省由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而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 灵活就业的比例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2009年, 我系有186名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 其中对口升学的毕业生45名, 高中起点的专科毕业生141名。2010年, 我系将有口腔医学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410名。毕业生人数的这种跨越式增长将使我系毕业生实习、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我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调查口腔医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为了解我系2009届毕业生在实习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于2009年3月开始, 我系派人员分别奔赴河南省的各个主要实习医院和诊所, 采取访问调查、个案访谈、无记名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开展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86份, 得到了河南省郑州市口腔医院、安阳市口腔医院、洛阳市口腔医院、济源市霍氏牙防所、济源市口腔医院、周口市口腔医院等的大力支持。

1 实习调查数据分析

1.1 实习单位基本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 目前我系毕业生对河南省各地区口腔医院和诊所的总体评价为“好”者占98%, 主要理由是实习单位门诊量很大, 所见病例种类丰富;实习单位普遍注重对毕业生进行业务培训;实习单位经营理念较为先进, 在当地的名声较好;实习单位对先进技术较为关注并能够积极学习;毕业生感觉通过实习, 诊疗技能提高较快。

但是, 问题也是存在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者风格。56%的毕业生认为, 实习单位领导者的素质有待提高。领导者往往只要求毕业生完成其所指派的工作, 而忽视指导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调适。毕业生由学校进入实习单位, 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出现不适应现象和相关能力欠缺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对毕业生的生活和思想予以关注和加以引导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这是实习单位应该重视和调整的。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对毕业生的带教工作有待改进, 部分带教教师对毕业生的态度较为粗暴, 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心理准备, 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所以实习单位对带教教师要进行培训, 以使其提高带教水平。

(2) 企业文化。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由私人开设的口腔医疗机构。85%的毕业生反映, 私营业主更多关注的是营业利润, 很少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打造企业文化。毕业生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理念基本不知道, 集体交流的机会很少。

(3) 实习单位虽然对先进技术较为关注, 但是对毕业生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

(4) 实习单位缺乏与毕业生进行整体有效的沟通和对其进行指导, 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所以, 实习单位应该重视引导与激励每一名毕业生, 真正使实习这一重要教学阶段的意义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 我系毕业生对实习单位的评价还是客观的、理性的, 可信度较高。同时结合我们实地考察和开展座谈会的情况来看, 河南省口腔医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是较低的, 经营者重视对先进设备的引进, 也重视服务于社会和对人才的储备, 但普遍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不注重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 而这将是制约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 河南省口腔医学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将是加强对从业单位以及该行业整体软环境的建设。

1.2 学生实习基本情况

今年我系毕业生于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口腔医院和诊所实习, 且相对集中在安阳、郑州、洛阳、济源、许昌、漯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区。就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以及座谈会反映的情况来看, 我系毕业生在实习时的出勤率为100%, 实习情况良好。

在问卷调查中, 毕业生对“通过实习, 您感觉最欠缺的是什么”的问题填写的主要内容为:动手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而来自实习单位的评价是:我系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功底扎实, 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在主动服务患者的意识和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方面尚有较大欠缺;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争取动手机会上, 我系毕业生缺乏自信和主动性;毕业生角色转换不到位。由此可见, 毕业生和实习单位所反馈的主要问题是一致的, 即动手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欠缺。

针对以上不足, 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1)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应改革教学模式, 调整理论与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 增加实训课时数。但关键还在于提高实训质量, 途径有以下3条:一是引进实训师资, 并加强师资培训力度, 制订并完善实训课程质量考核体系, 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监督和考核, 切实提高实训课程质量;二是引进实训设备, 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 将“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习单位的建设, 让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进入诊所和医院进行观摩体验, 从而促进其在校的学习。

(2) 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目前, 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方面, 我系仅开设有人际沟通这一门为数18学时的选修课, 且理论多于实践, 教学效果一般。对学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关键不在于上课, 而在于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与人交往或在公众面前流畅地表达自己。因此学生活动应该与人际沟通课程结合起来, 互相补充,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

但是, 这种在校园内对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与实习单位和社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当前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无疑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其一, 因为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学, 专科阶段的学生在2年内要学完所有的课程并顺利通过考试, 其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必将投入到学习上;其二, 由于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导致学校往往会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加强管理, 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因此, 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 深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 满足实习单位和社会的要求, 目前对于高校而言还存在困难。因此, 实习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 也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能只有评价而没有作为。

总之, 学校与实习单位作为2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单位, 必须及时进行沟通, 互通有无, 才能相得益彰。实习单位应将毕业生作为学生看待, 全方位地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而不是要求毕业生像一个一上岗就能创造利润的成熟职员。学校可与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在带教方法、学生心理等方面进行沟通。实习单位可为在校学生提供见习机会, 促进在校学生成长。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重点应有所不同, 学校应致力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而实习单位的教育重点则在培养学生的可雇用能力。如此一来, 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都将受益。

2 就业调查数据分析

近年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不仅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在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跨越式增长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就业工作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并成为高校年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系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呈跨越式增长, 为了搜集我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信息, 引导他们制订可行的就业规划, 我系利用考察实习单位和检查毕业生实习质量之机, 对2009年的毕业生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形式是以不记名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的方式进行, 并邀请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现场解惑答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6份, 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经过实习之后进行的, 其对就业问题已经有了较在校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因此, 本次调查的可参考性是很强的。另外, 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还参考了对我系957名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大专各层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1 数据分析

2.1.1 专业就业前景

65%的毕业生选择“专业就业前景乐观”, 20%的毕业生选择“专业就业前景一般”, 10%的毕业生表示“没有考虑过”, 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结合座谈会的信息我们得知, 4家规模较大的诊所及口腔医院已明确表示有用人意向, 与我系有联系的数家诊所和口腔医院也已经提出了明确的用人需求。可见, 目前河南省口腔医学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较大的,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2.1.2 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关于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限选2项) 一项, 毕业生首选“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 占80%;其次是“招聘会”, 占60%;最后是“就业网站”, 占20%。对“父母或熟人关系”这一选项却无人选及。这表明, 我系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较为独立, 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十分信任。这也与2009年我系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有关。

2.1.3 就业地区

关于就业地区, 毕业生首选为“河南省大、中型城市”, 占60%;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 占40%。在选择上述地区原因中, 选择“有较大发展机会”者占60%;选择“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者”占40%;选择“有创业环境和回报家乡”者各占20%。在问及“如果求职较为困难, 是否愿意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时, 80%的毕业生表示“乐于接受”, 20%的毕业生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这表明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已较为切合实际, 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逐步接受。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有了初步的考虑和规划, 但其就业眼光还较为狭窄。

2.1.4 单位性质

面对在就业时选择公立医院还是私营医疗机构时, 85%的毕业生选择“公立医院”, 只有10%的毕业生选择后者。在问及做这种选择的原因时, 选择“父母影响者”占60%, “朋友建议者”占30%, “其他同学影响”者占10%。这表明, 当代大学生尽管在各个方面都在努力表现自我意识和个人主见, 但在实际生活中, 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忽略自己的具体条件和意愿而依从众人的选择。就我们与各口腔医疗单位开展座谈会的情况来看, 公立口腔医院招聘口腔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而大量的私营口腔医疗机构又表现出了较大的人才需求意向。毕业生的这种择业观念, 势必成为其顺利就业的“拦路虎”。而就业观念的转变又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需要学校做父母及学生两代人的工作, 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保障, 需要学校紧抓就业指导工作, 有的放矢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1.5 薪酬的考虑

选择考虑薪酬在800~1 000元的毕业生占60%, 1 000~1 500元的毕业生占20%, 1 500~2 000元的毕业生占20%。在问及“您对以上薪酬标准的考虑是根据以下哪种情况确定的 (限选2项) ”问题时, 毕业生首选“是依据对自身价值的评价”者占60%;其次“是依据用人单位的实力者”占40%;最后“是根据人才市场行情”者占20%。对于“教师、父母或同学、朋友的建议”这一选项, 无人选及。这表明, 我系毕业生对薪酬的考虑已经非常实际, 对当前就业市场的行情和就业单位的情况已有了自己独立的切合实际的认识。

2.1.6 毕业去向

20%的毕业生选择“求职和专升本两手准备”, 80%的毕业生选择“求职”, 在对做出这种选择原因 (限选2项) 的选项中, “希望有一个好出路”者占80%;“希望留在学校继续深造”者占60%。

2.1.7 学校就业指导

6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有用”, 能对自己成功就业起到重要的作用;40%的毕业生认为其作用“一般”。调查还表明, 毕业生最希望从学校就业指导中获取的信息 (限选2项) 依次为“用人单位信息”, 占80%;“应聘技巧”, 占40%;“专业出路教育”, 占40%;“职业规划辅导”, 占20%。这表明我系毕业生对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满意的、信任的。

2.2 调查结论

(1) 2009年, 河南省口腔医学行业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 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前景乐观, 而这种形势在最近几年将会继续保持。

(2) 我系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已趋向合理, 主动就业意识较强, 择业也很独立自主。

(3) 我系毕业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职业规划能力, 自我发展意识较强。

(4) 我系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满意和信任的, 但依赖性较强。

篇4: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8—02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素质模型,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调研,考虑到调查中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的选取必须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遵循实用性原则。(2)定量化原则。对素质的评价我们采用对比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调查问卷,打分评价必须运用量表将指标定量化,用数字来分析问题。(3)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就业素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真实反映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应聘时所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指标的构架。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选择下列相应指标,用图示反映如下:

三、调查方式与取样

本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从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不同的群体着手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大学生男性240份,女性225份,研究生105份,人力资源管理者102份),占发出问卷的89.6%,占回收问卷的92.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项的处理

1.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程度的分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重点,心理素质其次,身体素质关注的最少,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生对企业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期望过高,在他们看来,企业需要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研究生所期望的大学生的水平与企业所培养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

(1)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注重综合素质,其比例都相当高,相差无几,足可见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2)有22.55%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仅有18.28%、11.9%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3)身体素质:在就业素质中,大学生比研究生、企业更看重身体素质。

2.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专业知识和知识机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外语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关注最少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专业知识,高于企业实际的7个百分点,高于大学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研究方向的细化使他们对专业方向十分敏感。(2)知识结构:在专业素质中,企业和研究生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这与大学生的33.44%的认同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在专业素质考核失败的因素之一。(3)外语应用水平:在专业素质中,有16.67%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大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而研究生和企业实际的重视比例则相对少的多,可见外语水平在大学生和企业心中的差距。(4)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相对研究生来说更重视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的一致性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表。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不难看出,就心理素质而言,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而情绪的控制能力关注不多。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责任心作为接任一份工作所不可或却的因子,三个层次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中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大学生现行的工作责任心的预期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去提高。(2)有32.35%的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分别高出大学生、研究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可见,现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3)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中企业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在第5点的分析中可以体现。(4)情绪控制能力:在心理素质中,有15.69%的企業更重视情绪控制能力,而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少些,这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去加强。(5)从横向对比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和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这两个心理素质,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4.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就综合素质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而其余三项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未呈现规律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际操作能力中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当,高出研究生认为的7个百分点,可见,研究生对企业的此能力预见不高。(2)大学生对思维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研究生的关注度。(3)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实践经历,而现实中只有8.33%的企业重视实践经历,可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真实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在校的情况,实践经历不足,一般的企业会给些必要的培训,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岗位。(4)有20.1%的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有将近12%的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欠缺,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5)有13.73%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低一些,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改进。(6)大学生、企业、研究生对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实践经历等关注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整体相当,但就企业需求的社交能力而言,大学生与之不同,足可反映当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对社交能力认知度不高,需要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交能力,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等,从而将企业所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重点培养,并结合加强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篇5: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二 . 调查方式:这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为主,网上调查为辅。实地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内以及校外商业街,主要针对将要毕业与工作的人对此次调查的看法。总共发出问卷200,有效回收60。

三、调查结果:

1、你的性别

答案

所占百分比

60.71%

39.29%

2、你的专业

答案

文史类

机械

计算机

金融管理

营销

其他

所占百分比

5.36%

12.5%

7.14%

3.57%

17.86%

53.57%

3、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工作经验

答案

没有

所占百分比

57.14%

42.86%

4、刚毕业时,你希望的工资待遇

答案

500—1000

1000—1500

1500—

2000以上

所占百分比

1.79%

14.29%

21.43%

62.5%

5、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岗位

答案

没有

所占百分比

46.43%

53.57%

6、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你以后求职就业有所帮助?

答案

没有

不清楚

所占百分比

76.79%

12.5%

10.71%

7、毕业后所找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时,你会怎么选择

答案

不愿做

先做着试试看,以后再考虑换工作

愿意在新的.领域发展,认真对待

无所谓

所占百分比

0%

42.86%

48.21%

8.93%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

答案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

自己没经验

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了解

对企业基本情况不了解

所占百分比

42.86%

30.36%

16.07%

10.71%

9、你找工作时一般考虑的因素(多选题)

答案

工资待遇

个人发展空间

单位性质

员工培训

企业发展前景

地域

用人标准和聘用

所占百分比

64.29%

75%

30.36%

25%

64.29%

25%

35.71%

10、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你是怎样看待的(多选题)

答案

毕业后先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获得一份较好工作

自己创业

通过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找工作

学校推荐,提供工作岗位

所占百分比

71.43%

23.21%

33.93%

42.86%

26.79%

四、 调查分析

1.就业形势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抱着美好的向往,但他们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同学现在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有些人很难找到自己能够看中的岗位,更不用说是熟练 精通了。

总的说就是实践能力差,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一直滞留在课堂上,并没有带到实践中。从求职困扰因素来分析有42.86%的人表明对企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在求职应聘时提前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不足之处,提早做些准备工作的话,一定能为我们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毕业生择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3.57%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在择工作时有48.21%的人选先就业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好的,先积累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在选择工作时应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要对工资有一定的了解,努力做好自己。

五、 建议

关于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1) 调整心态,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

2) 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

3) 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是,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

4)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责任意识

5) 要有创新能力

关于实践方面

1)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

2) 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求职者和企业都是双赢

3) 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努力,务实勤奋

篇6: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

调查的调查报告

姓名:温文达学号:12090323班级:09国贸3班完成日期:2011.8.18

指导教师:周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一.调查题目: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调查对象:广州市的大学毕业生。

四.调查方式:随即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门前和市中心随即发放对调查对象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93%。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五.正文部分: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就业指导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因此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分目标分阶段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低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学会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高年级以职业能力、求职技能与常识为主线,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强化能力训

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要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篇7:关于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大学生的就业观多样化而由于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局面。“就业即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然而,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却不强,为了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观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其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决定以大学生就业观为研究课题展开问卷调查。我们采取事先准备的调查问卷在寝室、食堂、教室展开调查。

一. 调查对象及方式

被调查的大学生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我们采取自制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通过在寝室、食堂、教室等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被调查者涉及学院各分院学生,男女比例为:41:49。

二. 调查目的主要为了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观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尽快的认识自己,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三. 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正确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树立了目标,才会有目的的去追求,才会有前进的方向,不会盲目,也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在规划毕业后的去向时,有67.7%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去就业或创业,而28.9%的人则选择考研或读博,其余3.4%的人则没有目标。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将就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就业的压力和吸引力比较大,少数人则认识到,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意识到高学历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我校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为:43.3%的同学持乐观的态度而56.7%的人则持一般或 相当糟糕的态度。我们认为我校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呈现这种态度的原因是我校是三本类的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大多较好,还有一些学生本身素质比较优秀,这就导致其看待就业时十分有信心,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家庭条件普通,又考虑到我校是三本类院校所以自信心不够或持悲观的态度。

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是否有优势:只有17.8%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而70%的人则认为没有优势,13.3%的人呈现迷茫状态,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有无优势,这就表明大学生在对待自己专业时没有深刻了解也没有良好的规划,没有发觉本专业的优势所在,不能将本专业的优点分析出来为自己的就业提供优势。

(二)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排名分别为:单位的待遇、专业、地区、其他,比例分别为:41.1%、26.7%、23.3%、8.9%。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仍然是待遇问题,待遇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对于地区、专业等因素,虽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第二,大学生希望就职的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希望就职的职位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为主,其比例之和达到90%,而只有10%左右的人选择创业或私营企业。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直接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当代经济深受国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不稳定,这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不佳,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许多企业随时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这都导致大学生更愿意进入工作相对稳定、待遇条件、福利条件优越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进入政府机关,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是拿到一个金饭碗”的观点也对大学生得就业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一些公务员考试作假的新闻报道的出现,一些大学生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现今的就业环境持悲观的态度。

第三,大学生就职的最低月收入的底线。在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1.1%的人选择月薪为1000以下,27.8%的人选择为1000-2000,41.1%的人选择2000-5000,20%的人选择5000以上。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校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概念或者说对于钱的概念不慎了解,期望值远远高于实际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与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不足,认识不够。原因应该是由于我校学生家庭条件大多良好,从小就生活的比较优越,在大学期间几乎不去进行打工或实习的活动,这就导致这些同学片面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条件理应优越,工资也应该良好;另外少部分人选择的工资过低则显示出这些人过于谨慎、小心,对当今社会工资水平没有过多了解,同时也是一种悲观的就业态度的体现。

第四,就业地区选择及原因。调查中发现,65%左右的同学在选择就业地区时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而中西部大城市则表现得兴趣不高,再被问及原因时,有27%的人认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46.7%的人认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1.1%的人则表示创业条件好,14.4%的人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所期望的就业环境是那种相对轻松、白领级别、条件良好的工作岗位,这也在一定情况下体现了当今社会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工作的状况,这也是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体现。

第五,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就业观有所不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女的就业观有所不同而不同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男生的就业去向更为集中和统一,多为大城市,女生则相对分散一点,同时,女生更偏向于稳定一点的工作而男生则更愿意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观更为乐观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则较为悲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理科学生需求远远大于文科学生。

四. 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对当今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深

2.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3.我校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以积极乐观为主,另一部分学生则信心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学校、社会应加大指导与辅助力度

5.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了解

五. 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建议

(一)原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众多的外在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3)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

(二)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经过研究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

进:1)大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调整自身的就业心态,提前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在众多原因中,自身的原因是最为重要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在社会中生存。2)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企业则应该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3)媒体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4)大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创业。

六. 总结

篇8: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当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要求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全面把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近几年, 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居多, 全市层面的整体研究较少;定性分析居多, 定量研究则偏少;单一性总结较多, 全面理性分析较少。虽然有些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 都曾对外发布过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状态, 但由于样本规模有限和抽样不完整等因素, 导致相关调查结论不完全符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

作为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我阅读过很多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书;而当拿到黄敬宝博士的专著《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时, 顿感眼前一亮。由于工作的关系, 我跟黄敬宝博士早就认识, 而且也知道他一贯治学认真、专注;但这本书的内容之翔实、成果之丰硕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十多所高校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抽样调查, 立体地展示了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总体状况, 并从多角度、多因素对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是否创业等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可以说, 黄博士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开创性。

我觉得, 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第一, 作者治学认真敬业。本书不是一个机构和团体的行为, 而是尽一人微薄之力、全心投入就业与创业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 花三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一件事情, 无急功近利的短视, 无浅尝辄止的浮躁, 这种钻研的精神实属难得, 令人感动。尤其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都以亲自所做的调查数据和实例作为支撑, 用事实说话, 详实而准确, 足以显示出本书作者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 报告内容详细丰富。黄博士2008年抽取了北京的12所高校, 2009、2010年选取了18所高校, 被调查对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 2008~2010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749份、1319份和1412份, 他们来自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 城乡均有分布, 样本的代表性很强。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十余所高校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研究, 获得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第一手资料。每年的调查报告横向地展现了当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 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则纵向地展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变化轨迹, 这样, 就构建了一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立体画卷。据此, 清晰地揭示了近三年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多样化的毕业去向, 不仅有就业, 还有考研、出国、暂不准备就业等多种选择;全面地揭示了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 既包括已实现就业大学生的接收单位数量、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承诺月薪分布, 也包括未就业大学生的规模、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以及提供的帮助, 还对工作岗位期望和收集信息、投递简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就业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揭示了大学生的创业看法和意愿、创业优势与障碍、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以及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特征等;纵向地揭示了这三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 从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建议。

第三, 报告风格深入浅出。黄博士是经济学领域的年轻专家, 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本书中, 黄博士并没有更多抽象而晦涩的推理, 也没有运用高深的数学推导, 更无远离实际的空议;他从经济学“理性人”假定的角度展开, 假设大学生以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为分析前提, 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来阐明, 论点与论据紧密而贴切的结合, 贯穿于全书, 条理明确, 论证严密, 使人一目了然, 通俗易懂。虽然内容丰富, 但读起来毫无吃力之感。

综上所述, 本书既是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调查统计报告, 也是研究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专著;既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的权威参考书, 也是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必读指南。

上一篇:浅议中小学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一篇:品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