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2024-06-15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共9篇)

篇1: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第1篇: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项目背景

1、xxxx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由xxxx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于xx年9月正式招生,秉承xxxx大学的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在众多的本b院校中,南国商学院以外语特色见长。作为教育事业,学院的生源直接与学院的管理、设施、师资及各种综合指标挂钩。而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位学子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的验证,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了学院的竞争力,06届的本科学生即将面临着就业,能否取得首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开门红,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院的各项政策的支持。

2、作为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如何选择,在剩余的时间如何取舍,将影响着日后的工作情况。是继续接受教育考研,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还是在每年的毕业生人海中寻觅一份称心的工作,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机遇,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关键。俗话说的好,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作为本次调查的旨意就是了解本b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差距,学院的扶持政策,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社会对于本b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做一个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为即将毕业的同学做一个探索,帮助大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一席工作之地,并为后面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参照对比。

二、项目目标

计划绩效与实际绩效:

计划——完成调查问卷90%的实际使用率,确保每份问卷调查者以客观的态度填写。

日期(xx年)

里程碑

10月01—11月01

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制作调查问卷200份

11月02—12月15

调查问卷派发和回收的实际使用率达到90%

12月16—12月31

调查问卷总结分析

实际——实际回收调查问卷的使用率为68%,低于原计划90%的目标。

综述:实际绩效低于计划绩效,未完成计划。

三、组员分工

人员

职责和理由

负责整个项目进度的监控,调查问卷的策划者与执行者之一;

该项目的组长。

负责问卷的资料收集和制作;

文笔较好。

负责问卷的派发和外联工作;

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与推广构思。

负责问卷的回收工作;

有很好的沟通能力。

与苏杰文一起负责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

四、项目回顾

在项目实施的三个月中,我们项目小组根据毕业生的`在校特点,进行了几次比较集中的活动:

1、抓住各系拍毕业照的机会,进行派发问卷

结合06届的学生都需要拍毕业照这一重要时刻,在xx年11月—12月期间开展了针对各个系返校学生最集中的时间,我们项目小组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活动。

问卷派发效果明显,十一月份的问卷派发数量达到140份,大部分的问卷都是在拍毕业照的学生在宿舍停留的时间派发,由于事前准备的比较充分,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和人员的安排,派发的数量是项目实施最集中的。但仍存在不足的是:由于一次性派发的数量比较多,造成回收的难度加大,许多问卷可能漏收或者被扔弃。

2、在每个月的中旬(10、11、12月),组织到宿舍进行派发

由于06届的学生的在校时间的不确定性,我们集中在中午饭后(13:00—14:30)和晚上(20:00—21:00)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由于是娱乐休息时间,有一定的人数基量,但许多同学都在休息或忙于自己的事情,部分同学有些许反感情绪,对同学的生活状态造成不便,这是派发问卷最大的阻碍,最后通过分阶段的派发,调查问卷全部拍完。截止到xx年12月20日,制作的200份调查问卷派发完,根据实际情况,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由问卷总结的负责人进行分析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五、经验总结

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本项目始终坚持了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统一,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内共同完成项目(未达到计划目标)。所有团队成员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项目管理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将理论运于实践之中,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实际运用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计划不充分

尽管项目小组会定期召开讨论会,总结前期工作,并对后期工作作出安排,但仍然存在计划太粗、制定计划不严谨及随意性太大等问题,会导致可操作性差,在实施中无法遵循,也就失去了计划作用。

改进的方法应该是先制定全盘计划,再每月制定详细计划,当月快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个月计划,这样既有了较长期把控,也有了和项目目标对比,同时也不会把自己陷入无止境修改计划中。

2、工作量估计过低

在项目前期,小组成员轻视问卷派发工作,曾出现工作量估计过低的现象。工作量估计不足会直接导致项目延期。但所幸的是,我们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了策略,通过开展多次有针对性的问卷派发活动,使问卷全部派发出去。经验证明,对每项任务甚至整个项目给出个合适工作量估计需要综合人员工作效率、工作复杂程度、历史经验等多种原因,不能仅凭个人经验个人,否则很有可能导致项目延期甚至失败。

六、结束语

此次项目管理的体验,使我们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学好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实际运用的平台,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去实践和摸索。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收获了难得的经验,这将是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第2篇: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这个网站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一、项目背景

1.xxxx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由xxxx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于2006年9月正式招生,秉承xxxx大学的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在众多的本b院校中,南国商学院以外语特色见长。作为教育事业,学院的生源直接与学院的管理、设施、师资及各种综合指标挂钩。而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位学子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的验证,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了学院的竞争力,06届的本科学生即将面临着就业,能否取得首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开门红,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院的各项政策的支持。

2.作为涉世未深的好范文,面临着毕业的压力,如何选择,在剩余的时间如何取舍,将影响着日后的工作情况。是继续接受教育考研,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还是在每年的毕业生人海中寻觅一份称心的工作,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机遇,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关键。俗话说的好,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作为本次调查的旨意就是了解本b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差距,学院的扶持政策,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社会对于本b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做一个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为即将毕业的同学做一个探索,帮助大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一席工作之地,并为后面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参照对比。

二、项目目标

计划绩效与实际绩效:

计划——完成调查问卷90%的实际使用率,确保每份问卷调查者以客观的态度填写。

日期(2009年)

里程碑

1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制作调查问卷200份

5调查问卷派发和回收的实际使用率达到90%

调查问卷总结分析

实际——实际回收调查问卷的使用率为68%,低于原计划90%的目标。

综述:实际绩效低于计划绩效,未完成计划。

三、组员分工

人员

职责和理由

负责整个项目进度的监控,调查问卷的策划者与执行者之一;

该项目的组长。

负责问卷的资料收集和制作;

文笔较好。

负责问卷的派发和外联工作;

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与推广构思。

负责问卷的回收工作;

有很好的沟通能力。

与苏杰文一起负责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

四、项目回顾

在项目实施的三个月中,我们项目小组根据毕业生的在校特点,进行了几次比较集中的活动:

1.抓住各系拍毕业照的机会,进行派发问卷

结合06届的学生都需要拍毕业照这一重要时刻,在2009年11月-12月期间开展了针对各个系返校学生最集中的时间,我们项目小组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活动。

问卷派发效果明显,十一月份的问卷派发数量达到140份,大部分的问卷都是在拍毕业照的学生在宿舍停留的时间派发,由于事前准备的比较充分,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和人员的安排,派发的数量是项目实施最集中的。但仍存在不足的是:由于一次性派发的数量比较多,造成回收的难度加大,许多问卷可能漏收或者被扔弃。

2.在每个月的中旬(

11、12月),组织到宿舍进行派发

由于06届的学生的在校时间的不确定性,我们集中在中午饭后(13:00-14:30)和晚上(20:00-21:00)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由于是娱乐休息时间,有一定的人数基量,但许多同学都在休息或忙于自己的事情,部分同学有些许反感情绪,对同学的生活状态造成不便,这是派发问卷最大的阻碍,最后通过分阶段的派发,调查问卷全部拍完。

截止到2009年12月20日,制作的200份调查问卷派发完,根据实际情况,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由问卷总结的负责人进行分析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五、经验总结

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本项目始终坚持了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统一,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内共同完成项目(未达到计划目标)。所有团队成员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项目管理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将理论运于实践之中,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实际运用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计划不充分

尽管项目小组会定期召开讨论会,总结前期工作,并对后期工作作出安排,但仍然存在计划太粗、制定计划不严谨及随意性太大等问题,会导致可操作性差,在实施中无法遵循,也就失去了计划作用。

改进的方法应该是先制定全盘计划,再每月制定详细计划,当月快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个月计划,这样既有了较长期把控,也有了和项目目标对比,同时也不会把自己陷入无止境修改计划中。

2、工作量估计过低

在项目前期,小组成员轻视问卷派发工作,曾出现工作量估计过低的现象。工作量估计不足会直接导致项目延期。但所幸的是,我们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了策略,通过开展多次有针对性的问卷派发活动,使问卷全部派发出去。经验证明,对每项任务甚至整个项目给出个合适工作量估计需要综合人员工作效率、工作复杂程度、历史经验等多种原因,不能仅凭个人经验个人,否则很有可能导致项目延期甚至失败。

篇2: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调查对象:广州大学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调适对策

一、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广州大学的学生,共计100名,男生46名,女生54名。经过调查数据显示这次调查主要以广州大学大三学生为主,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期望能经过对广州大学学生的调查,帮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00%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83%的同学选择在东南沿海工作,因为本学校在广州,所以广东以及东南地区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一些外省或者本地同学处于一些研究对工作地点无要求,还有少部分同学要求在家乡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不禁让人担心,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我想这样的就业观念还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去改变大学生的想法,此刻一向都有说支援西部,如果大学生都没有榜样去支援,那还会有多少的人会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包括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自我。

在问到自我此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36%的人对自我没有信心,41%的人觉得一般,23%的人选择不明白,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我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对自我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6%的人能够理解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24%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理解。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我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我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的人选择的事3001-5000元,17%的人选择20XX-3000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此刻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此刻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研究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当培养的本事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经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贴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目前就业形势

从20XX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20XX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事实,这是社会问题,不是谁能够随便解决的,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毕业了,意味着我们要工作,要独立生活,要赚钱养活自我。一个月没工作,这个月的生活费便是问题。所以——不能哭泣,生活不相信眼泪。我们必须进取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我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我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我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仅有在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研究自我应当要怎样去应对自我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篇3: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质量,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 其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系着社会对于办学成果的评价和认可, 更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拟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这一基层学院为视角,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调查, 并给出结论, 以期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一、调查概述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稳定性和说服力, 本次调查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2010届、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628份, 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交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四个专业, 男生占87.5%, 女生占12.5%。另外, 为保证调查的全面性, 还为就业单位设计一套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 共回收问卷20份。问卷主要采用上网填写的方式, 少数同学和单位采用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交谈和实地走访。

二、调查结果

1.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1)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统计显示, 39.29%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位为普通职员, 32.74%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位为一般技术人员, 15.48%的毕业生为一般管理人员, 高级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关于择业单位和地域分布, 数据表明, 毕业生多分布于民营企业, 占43.45%, 其次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分别为19.64%和14.29%。关于月收入, 绝大多数毕业生月收入超过3000。其中, 月收入在3000~4000的毕业生占20.24%, 月收入在4000~5000的毕业生占30.95%, 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占29.17%。 (2)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竞争力评价。数据表明, 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和工作并不对口, 占48.81%;而与专业完全相关的还不到18.45%。虽然专业对口性不高, 但52.38%的毕业生从未换过工作, 20.83%的毕业生换过1次。在满意度的调查上, 大多数同学对现在工作基本满意, 占59.52%。但毕业生对于自己就业竞争力的认可度并不高, 其中83.33%的毕业生认为一般。 (3) 学校课程设置对毕业生就业作用分析。调查数据表明, 毕业生对于过去四年所学知识是否能满足现在工作需要这一问题上, 对知识结构、基本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处理人及关系能力方面都比较满意, 而对于专业知识的满意度相对相低。关于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老师教学态度上, 数据表明, 毕业生对于专业老师教学态度大部分感到满意, 但是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方面都有待改进。关于就业课程设置和安排, 70.24%的毕业生认为我校就业指导工作较好, 但仍需进一步拓展业务。 (4) 毕业生认为在校最应该提高的能力。调查数据表明, 居于前几位的是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调查发现,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高, 认为毕业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敬业精神, 工作踏实认真,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于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高度认可, 对文字撰写及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协调能力方面认可度相对较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有:创新及动手能力、英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工作建议

1.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更加侧重基础性, 对于学科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适时增加理论实践课时量、加大考核难度等方法夯实学生基础;多引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经验的老师授课,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培养计划建议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教材选用上也应该注意更新;提高通选课教学质量, 确保通选课课程覆盖范围广、上课质量有保障, 拓展学生知识面。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对于强化理论知识掌握、提高动手能力都有着较大作用, 需要: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组建学生专业兴趣小组, 配备专业指导教师,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重视我院金工实习和毕业实习, 切实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作用, 真正落实学生实习基地的作用;鼓励支持在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以赛促学。

3.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在很多学校并不完善, 建议: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一支高素质队伍;完善课程体系, 扩宽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方式, 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提高课程时效性。除此之外, 还需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举办招聘会和引进校园招聘的企业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多邀请有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来校开展讲座, 增加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组织学生之间、学生和师兄师姐的学习就业方面交流, 增加求职和就业经验。

4. 重视第二课堂, 丰富课外活动, 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 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 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 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取必须依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 由此可见, 我们应当重视第二课堂对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建议:多开展文化、体育、艺术、社会服务类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 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于参与活动不积极的学生, 辅导员应多给予关注, 鼓励他们加入社团, 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支持各项社团的创办, 培育社团文化, 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尤其鼓励各项科技类竞赛类和职业大赛类活动, 科技竞赛类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且有助于全校形成良好学风, 而职业大赛活动则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 提升就业能力。

5. 做好校友平台建设, 加强校友之间以及和学校的沟通和交流。

校友平台不仅是校友对母校的精神寄托和依恋, 更重要的是可以整合校友资源, 对于邀请校友讲座、校友返校招聘、开展培训班等各方面工作都有着直接帮助。我们还需做好校友会与校友网站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参考文献

[1]卓虹, 戴建花, 阮影芙.金融危机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调查分析[J].文化, 2009, (3) .

[2]郭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2010—2012届高校毕业生为例[J].理论前沿, 2013, (20) .

篇4: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结果;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90-3

1 基本情况分析

1.1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

总的调查人数有162人,其中有男生65人,女生97人,具体比例分析如下:(表1)

从1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在被调查中男生人数为65人,占所调查比率的40.1%,女生所占人数为97人,占所调查比率的59.9%。本次调查女性偏多,这是正常情况,但不影响性别对就业倾向的调查。在性别这个变量中不存在缺失数据,因此这个调查的数据还是被视为符合要求的。

1.2 被调查者的专业结构

被调查者的专业较分散,一共有九个专业,具体比例分析如下:

从表2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被调查的专业结构和所占比例;其中财管专业占12.3%,工商专业占10.5%,会计专业占21.6%,机械制作专业占11.7%,经济学专业占13.6%,数学专业占0.6%,土木专业占9.3%,药学专业占8.6%,英语专业占11.7%;总体来看金融类专业占被调查总量的58%。

2 基本内容分析

2.1 专业认可度的调查分析

2.1.1 被调查者选择专业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同学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选择原因,其中受人影响的有5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9%,其次是自己喜欢才选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2%,觉得就业好才选择的占27.2%,还有部分是其他原因的占了被调查对象的11.7%;受人影响的选择频率是最高的,这不仅会影响同学们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还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选择自主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可见现在的大学生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2.1.2 关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的分析

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的满意度不一样,通过调查得知同学对自己专业感觉非常满意的占了3.7%,感到满意的占了27.2%,感觉一般的占了36.4%,感觉不满意的占了25.9%,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6.8%,总体来说选择一般的所占比重最大,而被调查的162个同学中只有50个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偏向满意的,其余的112个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想法的,那么这112个同学对待学习的积极性必然是没有另外的50个同学高,当然毕业后的就业积极性和信心也会有所影响。

2.1.3 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关注度的分析

要想获得一个还职位,就得关注就业信息,被调查的同学当中,有17人特别关注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所占比例为10.5%;较为关注的有4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9.6%;偶尔关注即一般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33.3%,也就是有1/3的人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关注度只是一般;有40人不是很关注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所占比例是24.7%;完全不关注的仅有三人,占了1.9%;不管多自己所学的专业喜欢还是不喜欢,大部分同学还是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所关注的,但关注力度还是不够,要想获得一个好职位,就得对信息的更新快。

2.2 对大学毕业生自主性的调查

2.2.1 关于被调查者毕业后打算的分析

本次调查中打算直接就业的人数较少,而选择考公务员的却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不利于学校就业效率的提高,具体情况是被调查者打算直接就业的,占了30.2%的比例,打算继续深造的占14.2%,打算考公务员的占了27.8%,打算自主创业的占16%,打算出国深造的占4.3%,打算先工作后深造的占7.4%;由此可看出,考公务员的人数和直接就业的差不多,可见考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大选择。

2.2.2 关于就业准备开始时间的分析

调查中大家就业准备时间太短,大多在毕业前半年才开始准备,具体情况是:认为就业准备应在毕业前半年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1%,紧接着是认为应在毕业前一年做就业准备的,占了29%,其次是认为在毕业前两个月做就业准备的,占16%,再次是打算一进校就开始准备的,占8%,最少的是,毕业之后才准备的,占6.8%;可看出大家就业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月到一年之间,并且大多数认为应在毕业前半年在做就业准备,这时间似乎有些偏晚,可能会影响就业质量,错失一些号的就业机会。

2.3 就业性质倾向的调查分析

2.3.1 被调查者择业所看重的调查结果

大家选择职业看重的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较看重稳定性和收入,调查得出的数据和分析如下:(表3)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被调查的人当中,选择职业最看重稳定性的有50人,占了30.9%,其次是看重收入的有41人,占25.3%,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有35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1.6%,选择工作乐趣、工作环境和其他的都是12人,分别占总被调查人数的7.4%;大部分同学对于择业比较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经济收入,可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学们针对毕业思想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都比较现实。

2.3.2 被调查者择业是否应与专业对口的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中对选择职业是否要与专业对口的调查数据和分析如下:

由表4可知大家在选择就业时对专业不强求的占了32.1%,只有少部分可能是专业特殊,选择职业一定要和专业对口的占了21.6%,所以大家更看重的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行。

2.3.3 被调查者选择工作类型的分析结果

在本次调查中得出大家对普通稳定性的工作较为热衷,具体数据和分析如下:

由表5可看出被调查者针对职业类型的选择:选择最多的是普通稳定型的,有56人,占总被调查者的34.6%,其次是挖掘潜能型的,有43人,占了26.5%,再次是挑战性的,有36人,占了22.2%,很少一部分人选择的是舒适安逸和其他;可见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比较有斗志和追求的。

2.4 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2.4.1 选择专业原因对专业满意度的分析

通过表6的方差分析发现,其自由度(DF)分别为4和157,总自由度为161;离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组间离差平方和为6.173,组内离差平方和为151.876,总的离差平均和为158.049;均方(Mean Square),组间均方为1.543,组内均方为0.967;F值为1.595,P=0.178>0.05,由此可以不拒绝原假设,说明选择专业的原因与对专业的满意度没有存在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同学们对专业的满意度不取决于当初选择专业的原因。

2.4.2 专业满意度与就业前景关注度的分析

通过表的方差分析发现,其自由度(DF)分别为4和157,总自由度为161;离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组间离差平方和为9.608,组内离差平方和为150.392,总的离差平均和为160.00;均方(Mean Square),组间均方为2.402,组内均方为0.958;F值为2.508,P=0.044<0.05,由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说明对专业的满意度与该专业就业前景关注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的人会更关注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人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关注度就会下降。

2.4.3 就业准备时间对求职最怕遇到问题的分析

通过表8的方差分析发现,其自由度(DF)分别为4和157,总自由度为161;离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组间离差平方和为24.461,组内离差平方和为626.330,总的离差平均和为650.790;均方(Mean Square),组间均方为6.115,组内均方为3.989;F值为1.533,P=0.195>0.05,由此可以接受原假设,说明就业准备开始时间与求职中最怕遇到的问题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如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向的了解,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高质量就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同民综合文明素质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笔者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作出了调查与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①大部分同学对专业的选择失去自主性,参杂的外界因素过多;比如大家就业渠道过于依赖父母和朋友,还有有不少同学在就业方面,父母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都体现着大家的自主性。

②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选专业满意度过低;满意及以上的同学仅占30.9%,并且大部分同学没有提高学历的想法,只有22.8%的同学认为提高学历有利于就业,而有77.2%的同学不认为学历越高越容易就业。

③同学们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较为关注和特别关注的仅占40.1%,不是很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的就占了26.6%。

3.2 建议

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及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①同学们在入学前要注意选择专业而不是选择学校;选专业不要受外界的影响过多,要有自己的自主性,免得入学后一味地抱怨别人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当然毕业的时候也会影响到就业质量。

②面临毕业,要加强自己专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前景;无论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满意,要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都必须要有所付出,我们应当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和分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才能更快的发现自己身上缺少什么,给自己及时地充电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③毕业之际,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我们应当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给你机会你也抓不住,所以要找一份比别人好的工作你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篇5: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xx年到xx年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xx年、xx年、xx年年,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三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对于就业的学生,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有企业“老态尽显”,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xx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xx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xx年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10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强度太大,没有自己的空间,并不适合我。”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6: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篇7: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一、摘要…………………………………………………………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8.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资水平要求:1000~XX元的占26.2%,XX~3000元的占41.5%,3000~4000元的占9.2%,4000~5000元的占9.2%,5000元以上的占13.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XX~3000元比较适合,主要原因有: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认为不能胜任很高收入的职位;工资太低的会觉得自己跟没读过大学的人待遇一样等。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比较保守,但又不会太低,足够解决日常用度的工资水平。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1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家庭因素的看法:认为就业因自己决定而不该由家庭因素决定的占18.5%,十分重视家庭因素及家里人意见的占21.5%,视情况而定的占60%。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在乎家里人意见,但有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不能完全听从家里人意见。顾家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1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占53.8%,选择上网找工作的占12.3%,选择亲友介绍的占27.7%,选择上门推销自己的占6.2%。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或亲友介绍的就业方式。上网找工作同样要面试,参加现场招聘会可以马上把握机会;亲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大可能会被录用。

1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缺乏的能力: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占36.9%,缺乏组织能力的占23.1%,缺乏交际能力的占24.6%,缺乏独立能力的占15.4%。表明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居多,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

1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该与专业相关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占24.6%,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都可以的占29.2%,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但找不到也不强求的占40%,本来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占6.2%。说明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生占多数,不管其立场是否坚定。但考虑到目前毕业找工作困难的情况,较多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篇8: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一) 就业情况调查的意义

中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可见就业问题关系重大。从国家角度来说, 就业问题事关人民利益, 事关社会稳定和谐, 事关国家的长远利益,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从社会角度来说,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个人、家庭和国家多个主体。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 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 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从高校角度来说, 就业率的提高一直是工作重心之一, 较高的就业率、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也关系到高校知名度的提高和持续更好发展。

(二) 就业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 约占北京市211大学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8%, 回收有效问卷1892份。调查对象学校均为北京市211重点大学,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三) 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1. 就业地区的选择

愿意留在北京就业的约占61%;愿意去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约占24.4%;选择去中部地区就业的约占8.1%;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的约占4.3%。

由此可见, 绝大部分的重点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生意愿留在北京或者选择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工作环境好的东部沿海城市就业。另外, 选择去中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去年的3.9%、2.1%有明显增加。尽管如此, 从毕业生的意向来看, 还是有“先本论”的倾向, 这也是个人就业观念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从实际就业的情况来看, 在北京地区就业的211重点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生数量刚刚过半, 约占57%;而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到中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6.6%;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也上升了4.9%。

2. 就业的城乡选择

1892人中有572人有意愿去农村就业, 约占30.2%;有1169人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就业, 约占61.8;有151人对于是否愿意去农村就业态度不明确, 约占8%。

可见, 绝大多数的重点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生是没有意愿去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就业的, 其原因分析如下:

认为是工资较低的占14%;认为是发展机会少、空间小的占39%;认为是福利待遇因素的占12%;认为是户籍原因的占11.1%;认为是其他原因的占5.2% (包括环境、家庭影响、兴趣等等) 。

显然, 个人发展前景、发展机会、工资薪金是影响毕业生择业意愿的主要原因。不难看出, 毕业生的就业带着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往往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利益, 不能将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价值很好的联系在一起, 缺乏大局的服务意识。当然, 这也是个很现实、很普遍的现象,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对比

月薪要求2000元以下的约占11.2%;要求2000—2999元的约占40.7%;要求3000—3999元的约占29.5%;要求4000元以上的约占18.6%。平均期望月薪为3016.81元。

而根据问卷结果统计, 单位所暂定的月薪2000-2999元的比重最大, 约占45.3%;其次是3000-3999元的比重约占26.7%;再次是2000元以下的比重约占13.7%;最后是4000元以上的比重约占14.3%.平均暂定月薪是2912.62元, 比期望月薪下降了104.19, 下降了3.57%。

上述数据表明, 在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北京市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认清形势、理性对待就业现状, 合理期望工资, 摒弃了以前不切实际、漫天开价的行为, 就业观念更为务实。期望薪水数值的理性化, 更容易使毕业生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它的地位和作用已日渐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它既具备高等教育的一般教学特点, 又因本身规格和形式的不同, 而具有本质上的差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高技能的“银领”人才, 在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就业过程合理化, 从而提高求职过程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4. 递送求职简历的数量

5份以内的约占30.5%;5—10份的约占37.9%;11—20份的约占15.6%;20份以上的约占4.2%;记不清的约占11.8%。

5. 参加面试的单位数量

没有参加过面试的约占13.1%;参加3次以内面试的约占40.7%;参加4-10次面试的约占34.8%;参加10次以上面试的约占11.4%。

从递送求职简历与参加面试单位数量的对比来看, “211”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态度并不积极, 自主就业意识尚待强化。从单位接收情况来看, 在积极准备就业的1041名毕业生中, 约70%获得了接收单位, 但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 其中获得1个接收单位的毕业生约占42.9%, 获得2-3个单位接收的毕业生约占48.2%, 获得4-5个单位接收的毕业生约占6.1%, 获得5个以上单位接收的毕业生约占2.8%。作为北京市211大学经管类毕业生, 其中不乏实力很强的求职者, 但是求职结果并不理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自身、高校、社会都有一定的关系。

(四) 就业情况调查结论

1. 就业动机功利化

大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的局限, 对社会没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求职过程中, 可能会把个人经济利益放在主要位置, 首先去考虑岗位的薪酬待遇, 不能很好的把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服务社会的意识中难免有功利性色彩。

2. 看重就业, 忽视创业

据调查, 大部分的毕业生不看重自主创业, 对待创业信心不足, 动机不强。普遍认为就业才是理所应当的出路, 创业的风险太大, 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 且创业报酬与创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很难预计。所以经管类的毕业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宁愿先就业再择业, 也不愿意

要求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达标, 即“必需、够用”, 既能保障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意识和适应岗位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和课程建设上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确保学生成为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 而作

为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质的公共基础课, 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展学术视野、打造人文底

冒险尝试自主创业。

3. 期望月薪合理化

值得欣慰的是, 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 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对月薪, 专业对口程度以及个人综合定位方面预测期望更为合理。但从月薪方面来说, 调查样本中期望薪金只比实际承诺月薪高出3.57%, 这也说明211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趋于合理化、务实化。

(五) 调研思考

1. 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立足自主创业, 多次多渠道就业, 摒弃“终生职业”的观念, 不断探索、调整, 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大学生要正视现实, 认清形势, 充分了解自身的实力, 扬长避短, 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学生应该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未雨绸缪, 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避免盲目跟风、随大流, 遵从职业最优原则。

2. 高校:鼓励创业, 提供机会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多举办类似于“挑战杯”、“创新杯”的创业、创新活动, 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风险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学校还应该再次加强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锻炼, 包括传授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心理辅导、举办“模拟招聘大赛”等。

3. 政府:规范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体制

现阶段, 我国的就业市场因为地区、行业等原因或多或少的存在就业信息上的不对称, 各地就业市场情况的差异, 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因此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网络的广泛性, 为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及时的就业信息,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尽力完善户籍制度, 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 规范市场招聘行为, 避免职场潜规则、暗箱操作以及地方歧视主义, 切实保护应聘者的利益。

该论文受到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专项资金资助。

摘要:众所周知,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对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数所“211”重点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意在发掘金融危机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依据, 为在校生提供就业导向。

篇9: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激化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政府已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政策的杠杆效应将毕业生“撬”到基层,其效应是暂时的,只有通过长效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与保障,才能有效地防范毕业生“返城潮”的出现。

一、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五个城市共发放问卷1210份,调查对象为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7%。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工作的态度。其中,男性有590人,占全体的48.9%,女性有616人,占全体的51.1%。回答问卷的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872人,硕士毕业生253人,博士毕业生81人,分别占全体的72.3%、21.0%和6.7%。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明显提高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今年找工作要比预期困难,他们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求职预期,不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高薪高待遇,会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参加工作。与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关注未来发展和薪酬待遇的现象有所不同,今年近70%的大学毕业生首先想先找到工作。

从具体数据来看,有622名本科毕业生、139名硕士毕业生和35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分别占此次参与调查的各学历样本的71.3%、54.9%和43.2%,占总体样本的66.0%;有25.2%的毕业生表示坚决不下基层。而且,学历越高的毕业生,愿意下基层的比例越低,对于下基层的热情越低。

(二)基层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第四是“考研深造可以加分(31.7%)”。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今年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意愿。

(三)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顾虑

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以及“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深入访谈发现,毕业生还有其它方面的顾虑,比如一部分硕博毕业生已经在大城市结婚安家,他们下基层就业需要考虑举家迁移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生活多年,积累了很多有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人脉资源,到基层工作难免“水土不服”,而且毕业生的家长大多不支持;某些毕业生的专业在基层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并且多数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烈的考研意愿,基层满足不了他们的成长要求等等。

(四)大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只有11.5%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10年以上”,有24.1%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10年”,有64.4%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年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刚毕业到基层锻炼一年半载是能够接受的”,再长时间的话他们会有顾虑,对他们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为了佐证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对北京某重点大学支援西部、下基层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2005年以来北京某重点大学有30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基层以及西部地区接受锻炼,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二次择业或继续深造,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是少数。

二、对当前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几点认识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2009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意愿变化并非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取向发生变化,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

(一)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高学历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

表面上,高校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近年高校就业率明显下滑),但实际上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在某些地区严重短缺,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明显过剩。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高等学历人才供给过剩、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硕士,硕士找不到工作只好考博士,硕士、博士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令人担忧。研究生学历教育在一段时期能够起到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发挥“缓冲器”的作用,高校纷纷采取“入口宽、出口也宽”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高等学历发放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极大反差,令大中型城市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以就业规模决定专业设置的模式弊大于利。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前年就业比例决定今年本专业招生规模。这种方式曾经对学科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导致综合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倾向热门专业,地方高校冷门专业减招甚至停办。如今高学历人才趋同现象日趋严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事实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预测,冷门专业或热门专业的冷方向可能在未来某一时点成为社会最急需的专业,但到时这类人才就会缺乏。另外,热门专业过度发展,冷门专业遭到排挤,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使社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深度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阶段,需要的是现有人才素质的大范围提高而不是人力资本低水平的数量型扩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简单加工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导致高学历人才闲置率逐年攀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体现了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互相不匹配,反映了我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光靠一时的政策无法根治,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着力疏通、因势利导。

(三)政府引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已有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从长期的人才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本着尊重人力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不但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

而已有政策措施更多地着眼于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能否在促进人力资源更好配置、切实带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各种鼓励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升学和晋升机会奖励、奖学金和各种补贴等物质奖励,而且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调研发现,下基层所获补贴和奖励难以补偿离开大城市就业、生活的机会成本,而且过了相应限期毕业生需要高校和政府兑现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承诺,两三年内大规模的毕业生“返城潮”必然会加大未来就业压力。

可见,积极引导毕业生下基层,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20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四)将学历视为衡量人才有用与否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岗位与能力的匹配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下基层的毕业生把在基层就业仅仅作为“跳板”、临时“过渡”,这种认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适应,与国家就业鼓励政策的初衷不符。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基层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不利于基层的发展,也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发展。

调研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根本不知该如何安置“空降”的高学历人才,如果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可能因脱离实际而无法开展工作,如果不安排领导岗位既对不起高学历的名头又留不住人。所以,动员、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首要考虑的不应是提高多少就业率,而是基层如何使用这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才如何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基层需求与高学历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不是简单的数量和类型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

(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深刻

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不仅是第一份工作而且也是第一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机会,所以心理上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只有满足衣食温饱层次的较低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学历,但从社会适应性和财富积累水平来看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要容忍、体谅和关爱他们。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内心而言不愿下基层,只是迫于就业形势或政府鼓励政策引导才到地方去,因此不能以是否志愿下基层作为评断道德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激励、升学与晋升奖励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并不一定有利于引导社会对高学历认知观念的转变,不利于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性认知和诚信意识。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国家决策部门应当从我国长远人才发展和基层建设的角度制定系统规划和宏观政策。基层用人单位应制定并执行能够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与长效机制,创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一)建议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机构,对自愿长期扎根基层的有志青年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的情况,以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如对于自愿扎根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在工作一定年限(如10年及以上,拖长年限)后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包括长期保障制度、对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等,切实体现、保障基层和大学生的真实意愿与现实利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现状。另外,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当员工连续两次与企业签订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或员工在企业工作满10年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如果能够在基层实行“工作10年以上参公管理”的措施,既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维持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在基层建立、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制度

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阅历比较浅,“投奔”基层后,融入新工作和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需要持续地进行思想疏导、技能培训, 需要不断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对各级政府而言,更为迫切的是,需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基层创业、发挥真才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电工学习题汇总下一篇:厨房设备运行维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