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2024-07-02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通用12篇)

篇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光医字[2012]65号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科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合理性由医政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将结果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对确认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行为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扣除医师当月奖金、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等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师,给予延缓技术职称晋升。

3、临床用药量化数据由信息科负责监控,每月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政科,每月对全院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的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医院下达给科室的控制指标的进行通报。

4、对严重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关处理:

(1)、对超过抗占比的临床医师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反规定超抗占比用药的前3名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医师的当月奖金;(2)、临床医师每年用药一般缺陷超过六次(含六次)或严重缺陷超过三次(含三次),降低该医师的技术职称半年至一年。(3)、对于违反规定一年内三次以上的前3名人员,给予降低技术职称1~3月聘用或暂缓该医师职称的次年晋升资格。

5、临床科室科主任对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不达标的,其科主任负管理责任,科主任及科室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对于违反规定受经济处罚的医师,个人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工作。

6、信息科必须加强临床用药信息管理,严防数据失密和“统方”发生,如发生“统方”行为,一经查实,将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给予开除。

7、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8、临床科室全年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达标者,奖励科室2000元。医师全年使用抗菌药物指标达标者奖励个人500元。

9、临床医师的用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一般缺陷为违背药物使用原则、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用药缺陷。严重缺陷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诊断为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B、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事故的;C、不合理用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D、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赔偿的;E、不合理用药导致医保拒付费用的;F、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者。

光山县人民医院

2012年12月14日

篇2: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 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各临床科室主任、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只有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新药介绍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各级医师应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强调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杂志,设立本院健康教育橱窗、病床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特别是门诊医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其清楚根据个体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日的。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要求医生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特点,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严格掌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严把进药关,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

根据检验科提供的细菌耐药情况,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要及时调整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目录,医院采用招标购药,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通过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结构,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性,而忽视支付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其他途径,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进一步推行药师走出药房,深入病房,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推进合理用药,把不合理用药降低到最低水平。6 督查与奖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的结果,对科室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使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

奖惩细则: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篇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1.1 适应证不合理

由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不足, 导致了无适应证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发生, 如: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发热等使用抗菌药物[1], 掩盖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 除非已经确认由细菌引起的感染一般不应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1.2 超抗菌谱用药

临床医生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 由于缺少有效的病原学及药敏结果等指导依据, 多选择经验性用药, 导致了抗菌药物抗菌谱无法覆盖致病菌, 甚至部分医生直接选用广谱抗菌药, 而并非针对可能致病菌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另外, 临床上还存在像氨曲南等只对阴性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作为眼科、骨科等阳性菌感染机会偏多的手术预防用药现象。诸如此类超抗菌谱用药, 很容易造成细菌耐药的产生。

1.3 用药疗程不合理

感染部位、疾病及药物特点决定了抗菌药物治疗疗程, 临床常存在药物治疗疗程不足或过长等问题。疗程不足易导致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 造成病情反复, 甚至导致细菌耐药率的升高;而疗程过长尤其表现为手术预防用药疗程过长, 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引发二重感染。

1.4 未针对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剂量及疗程等, 然而临床上存在未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用药情况。如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用药时, 未考虑对胎儿、婴幼儿的影响, 使用卡那霉素和异烟肼、磺胺类等对胎儿或乳儿有影响的药物;肾功不全的患者, 选用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等经肾排泄或具有肾损害作用的药物, 加重了患者肾损害的程度。

1.5 联合用药不合理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有一定的指征, 当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要联合用药, 只有在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等情况下才联合用药[2]。而如今违背该原则, 不合理联合用药现象屡见不鲜, 主要表现在。

1.5.1作用机制相同药物的联合使用, 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 上述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而起到抗菌作用, 作用靶点均为青霉素结合蛋白, 若联合使用会在体内产生相互拮抗, 不仅造成了浪费, 更加重了药物的毒性。

1.5.2抗菌谱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二者的抗菌谱均包括厌氧菌, 对其引起的感染均有效, 联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6 用药时机不合理

为预防手术中感染, 抗菌药物的最佳使用时间是术前0.5 h~2 h (剖宫产手术除外) , 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3]。而临床上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术前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或术后使用等不合理现象, 不仅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较差, 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浪费了医疗资源, 甚至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1.7 用法用量不合理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和疾病特点及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确定给药方法, 如β-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其生物半衰期 (T1/2) 短, 需要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强其疗效。而临床上经常出现为了减少工作量, 或由于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 一次给予1 d的药物剂量, 这样既增加了药物的毒性, 又无法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不能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还极易引起细菌耐药。而如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浓度依赖性药物, 若选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则就无法达到明显的杀菌作用, 同时也会加重药物的毒性反应[4], 无法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干预措施

2.1 加强行政管理, 提高认识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之一为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 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各个医院也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实行了明确管理责任制、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分级制、加强和完善购用管理、严格控制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以及采用信息系统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规范医务人员用药提供帮助, 大大减少了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临床医师是处方的发出者, 主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因此, 对临床医师实行有效的教育培训, 正确引导临床医师的学习、宣传、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行为,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抗菌药物用药意识, 可以促进其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5]。另外, 应重视护士在抗菌药合理使用中的作用, 护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学习抗菌药物的半衰期 (T1/2) 、最小抑菌浓度、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排泄等基本药动学知识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 从而在用药过程中合理安排给药时间和输液顺序。

2.3 加强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

临床药师应具备一定临床思维方式, 积极参与会诊、查房、病例讨论, 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应广泛宣传不同种类及新型抗菌药物的使用特点、抗菌谱和使用注意事项, 将最新的药物信息传递给临床医护人员以及时更新用药理念, 作为全院临床用药的指导依据, 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6]。

2.4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

为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必须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使患者从思想上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普及医药知识可采取多种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 如:举办免费讲座、发放宣传册、出板报等, 同时临床医师在患者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时能够及时向其普及抗生素使用知识, 以提高广大患者对于抗菌药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不合理的使用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使临床治疗细菌感染变得愈发困难,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所以,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多方面干预已经是刻不容缓, 而且事实也证明了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采取措施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 保证了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柳红霞, 毛伟刚.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2 (12) :393.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2.

[3]沈发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1) :76.

[4]刘又宁.应重视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1) :5.

[5]汪美琴.教育引导在促进临床医生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2) :22.

篇4: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合理选择

【关键词】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谱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01-01

抗菌药物是一类可在较低的浓度下,有选择性的影响或抑制细菌各项功能的有机物质,在临床中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因抗菌药物的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故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须考虑所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特点,合理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否则易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菌株的传播。卫生部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在引导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笔者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抗菌谱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

1.1 作用机制及特点

青霉素类与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极为普遍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二者的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使菌体失去渗透保护屏障,出现肿胀、变形等,最终破裂而死亡。因青霉素类药物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体的细胞无细胞壁结构,因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对人类的毒性非常小。

1.2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球菌及螺旋体等具有较强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敏感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革兰氏阳性菌等引起的白喉、破伤风、炭疽、螺旋体病、放射菌病等效果好,为临床治疗该类细菌引发的疾病的首选药[2]。但青霉素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弱,对阿米巴、立克次体、真菌及病毒等几乎无效。

1.3 頭孢菌素的临床应用

临床按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活力,将其分为四代,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代以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为代表,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比较强,对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第二代以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为代表,不仅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还对格兰阴性菌的作用明显,临床用于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等;第三代以头孢噻圬、头孢曲松等为代表,对格兰阴性菌的作用最强,临床主要用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的治疗;第四代以头孢吡圬为代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强于格兰阳性菌,临床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肺炎、败血症、菌血症、腹膜炎等严重感染的治疗。

2 氟喹诺酮类[3]

2.1 作用机制及特点

喹诺酮类抗生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临床应用的种类比较多。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点为细菌的DNA回旋酶,选择性的抑制敏感细菌的DNA回旋酶A亚单位的切割及封口活性,阻断拓扑异构酶解旋活性,从而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因人体细胞不含DNA回旋酶,故对人的影响较小。

2.2 喹诺酮类的临床应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谱相对较广,对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非常强,可起到杀菌的作用,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甚至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具有较强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导致的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道等疾病的治疗。

3 氨基糖苷类

3.1 作用机制及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如庆大霉素、小诺米星、奈替米星等。其作用机制为与敏感细菌30S亚基结合,形成核糖体复合物,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影响转录与翻译,导致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甚至出现细菌迅速死亡,具有极强的抗菌作用[4]。

3.2 氨基糖苷类的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还有较强的抗生素后效应,对静止期的细菌亦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敏感需氧格兰阴性杆菌导致的全身感染,如对脑膜炎、骨关节炎、呼吸道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时需防止该类药物产生的耳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

4 四环素类

4.1 作用机制及特点

四环素类为多环并四苯羧基酰胺母环的衍生物,常用的有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作用机制为与敏感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到达并与m-RNA核糖体复合物A位结合,阻止肽链的延伸,抑制DNA的复制。

4.2 四环素的临床应用

四环素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作用较强,临床主要用于布鲁杆菌、霍乱弧菌、杜克嗜血杆菌、幽门螺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因对淋球菌、脑膜炎菌等极易产生耐药性,不用于此类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因四环素会影响骨、牙的生长及易导致二重感染,临床应用需谨慎。

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比较多,除上述已介绍的种类外,还有磺胺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多粘菌素类等,作用机制有所不同,故临床使用抗生素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时,在未确定是何种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慎用,故临床一般倡导在菌检结果出来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耐药性及耐药菌株的产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参考文献:

[1] 江明君,罗建平.医院感染现状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92-5794.

[2] 张勤,金伟华,熊敏,等.我国2000-2010年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2):1018-1021.

[3] 孙迎娟,孙运波,陈庆增,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5032-5034.

[4] 李丽,莫敏施,袁云艳.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141-142.

篇5: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

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及对策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1 严格掌握适应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医院中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在治疗中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

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72 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 天)。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 天。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篇6: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祝玉朴副院长任组长,郝爱华科长、黄桂芝主任任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主任、检验科主任、感染科科长任成员。负责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负责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三)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检验科积极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的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包括:半青霉素类、第1代、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奎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类抗菌素。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头霉素、林可酰胺类等类抗菌素。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甘酰胺类抗菌药物、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等类抗菌素。

(二)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

1、加强组织对医师、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规范的培训及考核。

2、加强对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管和考核,对于超权限、不合 理或滥用抗菌素及超过药占比的病区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

3、各科室每月使用抗菌药物超过医院规定的限度时,按一定比例从科室当月奖金中扣除,有效遏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4、门诊不得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药师发现门诊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处方,应拒绝调配,并及时与医师沟通,无法解决的上报医务科。

5、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三)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1、医院每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字。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临床医师要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Ⅰ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菌药物。

Ⅱ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Ⅲ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尽早 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菌药物。

Ⅳ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Ⅴ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Ⅵ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原则

1、清洁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 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

D、高龄、血糖控制不佳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

3、污染手术。

(六)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

1、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4、接受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 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80%。

(七)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采购

1、医疗机构抗菌能药物应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应当严格控制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3、因特殊治疗需要,需要使用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4、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应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目录。

三、监督考核及处罚

(一)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临床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抗菌药物知识培训、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调剂资格。

(三)药剂科应当保证全院的抗菌药物供应,做好临床药学和处方点评工作,并根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要求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四)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判定为超常处方:

1、无适应证用药;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五)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考核成绩小于60分);

2、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2、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3、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4、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六)药师连续3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 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七)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其抗菌处方权和抗菌药物调剂资格,且暂停享受效益工资。

篇7: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书

责 任 书

根据卫生部和卫生厅《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医院负责人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与各临床科室(病区)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责任书,各临床科室(病区)负责人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直接责任人,须认真执行并落实各项制度和规定。

一、具体责任

(一)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纳入对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承担对全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责任,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提高。

(二)负责本科室(病区)医护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相关知识和规定培训工作,指导和培养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能力,提高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三)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承担监管责任。

(四)认真完成省卫生厅和医院下达的各项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4、I类切口和介入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特殊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6、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7、严格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每月底将上述相关指标执行情况统计并上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五)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定期组织开展本病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掌握本科室(病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六)加强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与检测,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七)及时、准确地按照规定向医院填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数据信息。

(八)认真配合医院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医院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①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②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③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④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⑤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二、惩处办法

(一)负责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临床科室或医疗组及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予以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三级医生和责任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等处理。

(二)医院负责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相应罚款:①科室未按规定监管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②未按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的;③发现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④违反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等相关处罚。

(四)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科室负责人任用考核指标;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科室评价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科室作出评价不合格处理,撤销科主任或三级医生任职资格。

(五)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 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②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③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④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⑤违反《 药品管理法》其他规定的。

(六)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 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子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②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③未按照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④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⑤违反《 药品管理法》其他规定的。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签字生效。本责任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本责任书签订之日起生效。若遇责任人岗位变动,须重新签订此责任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组长签名:

责任科室(病区):

科主任签名:

篇8: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 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不合理用药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 如变态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病理报告显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所有中西药病例报告总数的近一半, 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全球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病例中, 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艾滋病、疟疾、麻疹、结核病占85%以上, 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已从0~100%, 有时对二、三线药物的耐药性已严重影响疗效。为此, 国家卫生部已组织医学专家和药学专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下面对此原则作一综述。

1 确立正确的病原,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才可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 即药敏试验结果而定。住院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 先留取相应标本, 立即送细菌培养, 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2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特点不同, 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医生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 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3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1 品种的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3.2 给药的剂量

治疗重症感染 (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等) , 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单纯下尿路感染时, 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大于血药浓度, 则可应用较小剂量。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 用药后血药浓度偏高, 半衰期延长, 用药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3.3 给药的途径

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尽量不选用静脉或肌内注射,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时间不宜过长,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应尽量不在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尤其是青霉素等应禁用, 头孢菌素应慎用因为局部用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而且很少被吸收。磺胺醋酰钠、莫匹罗星、新霉素等专供皮肤黏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 在治疗中确需局部用药才可选用。

3.4 给药的次数和疗程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类、克林霉素等半衰期短者, 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 并防止复发。

3.5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应避免联合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3.5.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3.5.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5.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3.5.4 需长程治疗, 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3.5.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 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 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 3种及3种以上药物仅适用于各别情况, 如结核病的治疗。大环内酯类与克林霉素和氯霉素作用靶位相同, 与这些药合用, 可发生拮抗作用。青霉素与抑菌药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合用有拮抗作用, 因为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 抑菌药阻碍细菌繁殖, 使青霉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避免此类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药物越多, 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联合用抗菌药物有时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

篇9: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9- 02

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需要,目前抗菌药广泛用于临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毒性反应,耐药性,过敏反应,交叉感染等。为了获得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各种副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抗菌素的使用。

1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1.2 不作退热用。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1.3 抗菌药物尽量不供皮肤、粘膜等疾患局部应用。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应用要避免。

2 选用抗菌素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臨床用药要

全面考虑,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

2.1 抗菌疗效高;

2.2 抗菌

副作用小;

2.3 使用方便;

2.4 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3.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 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 联合用药的指征

3.2.1 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2.2 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

3.2.3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

3.2.4 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所以在治疗流性脑脊膜炎时常和氯霉素联用。

3.2.5 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的同时常加抗毒菌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

3.2.6 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就能显示强大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时。

4 联合用药的规律

4.1 两种杀菌作用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如:先锋霉素类,青霉素,链霉素。

4.2 两种抑菌作用的药物联用可收到累加作用。如:磺胺类四环素类,红霉素。

4.3 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药物联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4.4 有相同毒性作用的药物多不联用,以免增加毒性。

5 了解抗菌药的副作用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不但要了解抗菌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剂量,还要详细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毒性反应: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肝肾、胃肠道及局部损害等。

5.2 过敏反应:用药后有皮疹,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用青霉素前一定要做皮试。

5.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因此,对肾功能差者和新生儿要慎用。

5.4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氯霉素能致急性再障,治疗时要定期检查血象。

5.5 对肝的损害: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联合用药时,对肝功能损害大,可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5.6 对胃肠道反应:红霉素、甲硝唑等可引起恶心、广谱抗菌素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难辨芽胞杆菌性肠炎。

6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严加控制

其预防性应用仅适于下列情况:

6.1 风湿病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消灭咽部的溶血性链球菌,从而防止和减少复发。

6.2 感染病灶的切除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防止感染扩散。

6.3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适应用青霉素,可以防止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6.4 容易患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当感染流行时,可用磺胺类或青霉素。

6.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磺胺嘧啶预防。

6.6 肺部化脓性病变作肺切除术时,可按药敏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6.7 大面积烧伤,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或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一些新青霉素等,以防治绿脓杆菌及其它细菌感染。

6.8 昏迷患者,宜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6.9 长期大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并用抗菌药物。

6.10 结肠手术前口服氨基甙类或难以吸收的磺胺类,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

6.11 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7 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7.1 联合用药一般宜限于两种抗菌药联合使用,最多不超过三种抗菌素菌药的联合应用。

7.2 对于一般性感染的常规治疗是不需要联合用药的。

7.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

[2] 李俭春,施毅,赵蓓蕾,潘涛.主编《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篇10: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县卫生局《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方案。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院长是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人,医院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制。同时成立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

长:李广琦

副组长:于成林

巩志伟

杨建华

王芳红曹仲华 组

员:杨喜会

巨红霞

张德琦

王宏玉白积科

王利军 毛长兴 曹继红

韩得和 王郁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篇1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2013年XXX镇卫生院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为保证完成以下各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任务。医院将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

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神,如《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的通知》、《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积极推进科室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与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和争创嘉兴市“乙等乡镇卫生院”医院等紧密结合起来。,二、认真学习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明确本科室各级医师使用抗菌约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执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三、使用抗菌药不超过医院遴选的35种抗菌药物品种;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按规定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四、必须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及抗菌药物使用通报制度及抗菌药使用诫勉谈话制度,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严加考核,整改落实,并记录在案作为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考核指标。

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六、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凡停用、更换、联合使用、超时使用抗菌药物的必须在病程记录里详细记载说明,必要时要有科主任的签字。

七、将考核发现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作为每月医务科医疗质量月分析记录的主要内容。

八、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视情形依法给予区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应当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对相关医务人员作出相应处理。

九、以上承诺经双方签字生效,并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临床医师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

院长签字:医师签字 :

篇1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整改措施

2012年9月18日,青岛市卫生监督局对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进行相关督导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多处不足,医院领导接到卫生监督意见书后,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立即责成药剂科、医务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成立整改工作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青岛市卫生局《2012年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青卫药政字„2012‟2号)》、黄岛区卫生局《2012年青岛市黄岛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青开卫字„2012‟43号)》等文件精神,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意见进行调查,限期整改,现将整改结果汇报如下:

一、青岛市卫生监督局提出督导意见:

(一)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设立够做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不得超出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未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调配工作;

(三)不得使用未取得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四)医疗机构必须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

(五)医疗机构内非药学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

二、医院整改措施及方案:

(一)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设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1、医院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形成院、科、个人三级负责制,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2、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院长出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由药剂科、医务科、院感科联合负责具体管理及日常监管工作。

(二)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培训考核,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医师不得超出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未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调剂工作。

1、医院根据山东省卫生厅印发的《山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通知要求,于9月19日、20日下午,在行政四楼会议室进行“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

此次培训由院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主办,医院全体医师和药剂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考核大会。培训中,医院药剂科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现状,此次培训的目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危害、影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因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剖析。

培训会后,对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 2

规范化管理的闭卷考试,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对考试不及格者和因故未参加培训考试者统一进行补考,对考试不合格者将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或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并全院通报,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补考,一直到考试合格后才能恢复其处方权,切实达到卫生厅有关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要求。

2、调整了今后医院新晋医师及医师职称晋升后抗菌药使用权限授予程序,医师提出申请,交所在科室,提出申请的医师所在科室主任根据其业务水平、工作情况,签署是否同意的意见后交医务科,经抗菌药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医务科以文件形式通知信息科,在His系统授予相应的抗菌药使用权限。

(三)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并分析点评结果。

1、医院抗菌药物领导小组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2、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20张处方、医嘱,重点抽查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病例。

3、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在院内共享信息栏进行公示。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4、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 3

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

1、医院定期将通过行政总查房督查处方、医嘱权限管理,要求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并对超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医师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2、加强门诊抗菌素处方管理,一是要求处方剂量:静脉应用抗生素不能超过3天量,急诊外科预防应用抗生素,每次处方口服剂量限最小包装,静脉注射限1天量,二是门急诊不得使用三线抗生素,三是对于违反规定者,按照违规处方金额罚款,四是每月公布销量前10位的抗生素品种及用量前10位的医生名单,并全院通报。

3、要求药剂科应规范调剂的工作模式,对药师未按规定审核抗菌药处方、调剂、用药交待或未对问题处方进行有效干预的,应当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并针对存在问题组织科内业务学习,进一步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按规定审核调剂处方,规范医师用药行为,认真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五)医院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不得从事抗菌药物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并制定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定。

1、医院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医院药剂科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 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 4

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3、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35 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 2 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 1-2 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 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 过 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 3 个品规;氟喹诺酮 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 4 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5 个品规。

4、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区卫生局审核备案。

5、医院如需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单,经药剂科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审议。经小组 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委员会 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剂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 6 个月内不得进入医院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6、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医院药品处方集和基本 5

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院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一次性购入使用。医院要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物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有决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方式方法、建立工作体系,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一篇:婚育证明样本下一篇:项目主管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