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2024-06-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镇卫生院

201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积极落实县卫生局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制度,现将一年来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制定了《 **镇卫生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责任和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镇卫生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临床医师责任状》并与临床医师层层签订,落实责任制。

2、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严格筛选现有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制定了《2014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并上报卫生局备案,使全院抗菌药物控制在24个品种以内,做到既可满足临床日常工作需求,又优化了抗菌药物供给结构。

3、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思想认识,切实认清该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等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4、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我院抗菌药物应用逐步规范,各项主要评价指标均达到规定范围内。

二、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意义的认识,逐步改变医师用药习惯。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使临床医师熟悉并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在实际工作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制度。每月对全院临床医师的处方及病历进行抽查、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抗菌药物超常使用采取预警制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对多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院内通报,并计入考核。

3、建立和推行长效机制,不断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之以恒的深入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使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4、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总之,医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要求,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达到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今后我院亦将围绕这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将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镇卫生院

2014年11月20日

篇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医务科门负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订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一)医务科

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二)药剂科

1.积极配合临床和各职能科室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工作。

2.及时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的有关信息。

3.提供医院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情况、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的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4.设置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工作,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

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科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四)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含复方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

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1.根据临床需要,需变更已列入医院采购目录以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和生产企业者,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剂科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2.因临床特殊需要,需长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者,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论证、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卫生厅提出申请,经卫生厅核准同意后,按遴选程序引进。

3.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而临时使用医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次数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内。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

不变。

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全院临床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其职称和工作需要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

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使用。

(三)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七、加强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要求内容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

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限定日剂量)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严格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会诊制度。

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采取通报、停用、清理等措施进行干预。

十一、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药敏试验的水平,确保准确、快捷出具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医师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达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目标。

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相应科室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医院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十二、做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要求的信息上报工作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方案》(2011年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数据收集、上报、分析和结果上报等

工作,并根据国家、全省抗菌药物监测反馈结果,指导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三、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十四、加强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

临床药师要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参加临床科室日常性

医疗查房和会诊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

十五、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信息化管理积极利用我院电子病历和HIS系统电子医嘱,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手段,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

篇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12月抗菌药物工作小组参与会诊的病例211例, 对会诊病例中的各项内容 (患者基本情况、会诊原因、病原菌、会诊建议是否被采纳、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 进行记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男143例 (占67.8%) , 女68例 (占32.2%) , 男女比例为2.1∶1。本组病例年龄平均为 (47.86±27.56) 岁, 最小的1h, 最大90岁。0~19岁37例 (占17.54%) , 其中3岁以下31例, 20~39岁15例 (占7.11%) , 40~59岁67例 (占31.75%) , 60岁以上92例 (占43.60%) 。本组病例中, 40~59岁中老年患者及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 分别占31.75%、43.60%。特别注意3岁以下患者有31例, 结合病因诊断分析, 本病例大部分儿童的诊断为肺炎, 因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健全, 屏障功能差, 易患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器官生理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 另外加之各种基础疾病的困扰 (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 , 所以这部分人群出现感染的概率较高。在会诊用药时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的生理特点, 参照肝肾功能和体表面积等多方面因素,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 选择合适的用法, 并在用药过程中进行药学监护,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2会诊科室

会诊科室以重症医学科会诊次数最多, 占39.81%, 其次为儿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泌尿外科, 共涉及14个科室, 分布见表1。由于病情需要, 会诊2次有23例, 3次3例, 4次3例。以往申请会诊的科室主要以呼吸内科与重症医学科为主, 且会诊例数不超过100例。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不合理用药, 出现耐药率逐渐升高, 临床医师在复杂感染和危重病例的治疗过程中需获得更多专业技术指导, 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通过专家组会诊, 故申请抗菌药物会诊的例数及科室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多。

2.3 申请会诊的性质

申请的211例会诊中, 急会诊为13例 (占6.2%) , 平均为198例 (93.8%) 。按要求参加急会诊人员需在10min之内到达, 平均为48h内。

2.4 感染诊断

感染诊断以支气管肺炎、肺炎、肺脓肿最多, 占45.1%, 其次是脓毒血症 (占16.47%) 、感染性休克 (占9.41%) , 详见表2。

数据提示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 重度颅脑外伤、脑梗死、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均易引起肺部感染。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每年全球患病人数高达数百万, 其中至少有1/4的患者最终不治而亡[1]。

2.5 送检部位及细菌培养

211例中有209例 (占99.05%) 进行送检, 其中39例有2个不同部位的送检标本, 合计248个送检标本, 送检标本中, 痰标本133例 (占53.63%) , 血标本54例 (占21.77%) , 有2例没有进行培养, 没有培养的原因是患者为肺部感染, 没有痰不能抽取标本。具体情况见表3。209例标本送检中, 培养结果为阳性有170例, 阳性率81.34%, 药敏结果提示病原菌多为耐药菌, 仅对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或β-内酰胺酶抑制药等抗菌药敏感。

2.6 申请会诊目的

大部分病例在会诊前曾多次使用抗菌药物, 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药, 但用药效果不佳, 病原学提示耐药菌感染, 申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或病原学结果未回, 但病情加重, 希望指导抗菌药物用药。

2.7 会诊意见采纳情况

211例会诊中, 采纳会诊意见共198例, 占93.84%, 不采纳13例。

2.8 会诊后用药情况

会诊后用药中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共177例 (占所有会诊例数的83.89%) , 以万古霉素为主, 66例占37.29%, 其次为美罗培南, 占20.90%, 另外同时使用2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共13例, 占7.34%, 见表4。

2.9 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根据卫生部抗感染药物疗效判定指标的内容分为四级: (1)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菌检查均恢复正常; (2) 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但其中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 (3) 好转:病情有好转, 但达不到显效标准; (4) 无效:用药72h以上, 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本文根据痊愈和显效数据计算总有效率。用药后痊愈9例, 占4.27%;显效112例, 占53.08%;有效率为57.35%:用药后好转34例, 占16.11%, 无效15例 (7.11%) , 由于病情严重死亡28例 (13.27%) , 没有使用会诊建议的药物共13例, 其中由于出院或转科没有用药11例, 另外有2例由于肾损停用所有药。由于申请会诊的病例大部分病情危重、感染严重且多为耐药菌, 所以治疗有效率不高。

3 讨论

3.1 合理分析预测病原体

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通常能确定感染的部位, 如尿路炎症时, 尿液分析显示有脓尿, 则提示有尿路感染。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体通常来自肠道菌群, 根据2011年全国49家尿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覆盖这些潜在的病原体, 并参考当地、当前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患者的个体特征等作初始经验性治疗。已行标本培养的病例, 应注意结果的正确性, 区分定植菌和致病菌。使用抗菌药物前正确留取标本培养。患者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 由于抗菌药物能暂时杀灭血液中的细菌, 血培养的阳性率将显著降低。

3.2 关注临床症状与感染的关系

肺部感染患者大部分伴咳嗽、咳痰、发热、气短, 可通过仔细询问病情或观察患者症状来获知。可透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病原菌感染, 以指导经验性用药。观察痰的颜色与质地, 干咳或少痰提示非典型性肺炎。铁锈色痰提示可能为肺炎链球菌感染, 稠厚的“红棕色胶冻状”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肺炎。绿色痰见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胸痛多见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病毒等感染;发生1次寒战见于肺炎链球菌感染, 1次以上寒战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酿脓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气短可能是由胸膜炎性胸痛引起。肺炎患者出现精神压抑和颈强直提示细菌性脑膜炎[3]。应注意有时患者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 如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 代偿能力差, 感觉、体温、咳嗽等神经中枢的反应性降低, 使一些老年疾病的临床症状极不典型。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甚至缺乏呼吸道症状, 因此有人称其为“无呼吸道症状的肺炎”[4]。

3.3 考虑重要的宿主因素

3.3.1 感染部位。使用抗菌药物在感染灶应达到治疗浓度, 例如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不能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无血脑屏障穿透作用的抗菌药物。

3.3.2 外周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若出现脓毒血症, 则死亡率较高。对于这些患者, 建议采用经验治疗, 立即静注大剂量的广谱抗菌药。

3.3.3儿童、老年和潜在疾病。儿童发育不完全, 部分代谢酶缺乏, 老年患者代谢、排泄抗菌药的速度减慢, 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对于毒性强的药物应注意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 避免用于上述人群或减量使用。

3.3.4 住院治疗时间。刚入院的患者常易感染社区获得性病原体;住院时间延长的患者和接受了几个抗菌药物疗程治疗的患者常易出现耐药菌和真菌感染。

3.3.5 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重症患者有中毒和低血压表现时, 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只有发热而没有其他严重全身症状的患者通常只采取观察而不应用抗菌药。

3.4 了解疾病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指南及专家共识

了解疾病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 选择最佳的抗菌治疗方案。

3.5 尽可能不联合使用药物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相互拮抗而不是协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增加副作用的风险、增加治疗成本、增加高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因此尽量选用种类少抗菌谱窄的抗菌药。

3.6 及时改用窄谱抗菌药

使用广谱抗菌药, 使正常菌群死亡, 耐药菌开始占优势。故广谱抗菌药越早停用, 出现高耐药菌的风险越低。在经验治疗时, 在培养结果出来之前, 应用广谱抗菌药是必要的, 特别是危重患者。持续使用广谱抗菌药超过3d, 能彻底改变宿主的定植菌, 出现选择性耐药菌。因此, 在第3天, 微生物室已能确定病原菌, 此时应开始使用抗菌谱窄、高效的抗菌药。

3.7 通过标准审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对于申请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例, 对照我院制定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及临床应用评价标准》, 通过标准来判定是否批准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对抗菌药物会诊的病例特点及用药效果,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工作小组对抗菌药物会诊病例进行分析, 包括会诊数量、会诊目的、病原学结果、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会诊效果等, 以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会诊的指导作用。结果: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工作小组会诊211例次, 临床有效率为57.35%。结论:通过抗菌药物工作小组参加会诊工作, 能有效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临床亦能按照会诊意见认真执行, 很好的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了不适当的广泛应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抗菌药物工作小组,抗菌药物,会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解读SSC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处理指南[J].浙江医学, 2013, 35 (7) :507.

[2]杨青, 陈晓.Mohnarin 2011年度报告:尿标本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4) :5503-5507.

[3]陈永平, Frederick S.Southwick.感染性疾病临床短期教程[M].第2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11:83-84.

篇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篇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 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 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八、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

物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

定本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二

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 国家处方集》、《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三

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四

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六 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

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七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院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

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 次。如果超过5 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 学科的建设:

医院按规定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医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

理工作。

医院按规定配备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医院按规定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医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二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知识理论、临床实践等。提高自身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向科室的同志采取讲述,传授等学习方式,从而

提高全院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三 人员考核

对培养的医师、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考核内容当包括:

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等。

考核合格的,方给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调配及管理权限。不合格的,取消其相应资格。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

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制定。

二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

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 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四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五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经过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会诊,会诊同意使用该级别级抗菌药物后,授予治疗时间段范围内的使用权(包括使用药品名称、使用数量等)。

六 医院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

七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1 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经会诊后,要使用的,根据会诊

结论,给予限期内的使用权限,包括品种、数量,过期自动取消)处方审核系统(自动识别处方的合理性、提示处方医师药品的配伍禁忌、药品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I类清洁切口(特别是4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生部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30%。更不允许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权限),凡是I类切口需要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须会诊后,根据会诊结论,给予使用品种、使用期限的权限。超品种、超期限不能使用(权限限制)。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一 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

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 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 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篇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整治活动总结

根据《遵义市卫生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遵义卫办发[2011]97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于2011年11月对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现将抽查情况汇报如下:

二、使用情况总结:

1、各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我院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3、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4、在本次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检查中,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超过了60%,应及时控制。

5、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存在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药物用法用量不规范。

三、整改措施:

1、切实发挥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督导小组的作用;明确院长为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医生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对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2、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

3、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医生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要求临床医生加强组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达到人人知晓。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

篇7: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方案总结

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 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 1:2.5)。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 次/min。③PaO2<60mmHg,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动脉收缩压<90mmHg。⑤并发脓毒性休克。⑥

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

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 后4h内使用。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

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外还需应验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治疗可选择青霉素类、呼吸喹诺酮、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一二代头孢菌素。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治疗选择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可联合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

3.入院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病毒,除2中以外可选用三代头孢。

4.ICU患者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碳氢酶烯联合大环内酯、呼吸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选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肺脓肿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脓肿破溃进入支气管后咳出大量脓痰有臭味。典型者X线显示肺实质圆形空腔伴含气液平面。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血源性肺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菌及链球菌为常见。慢性肺脓肿常有杵状指(趾)。急性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抗菌和痰液引流。①急性肺脓肿的感染细菌包括厌氧菌一般均对青霉素敏感,如为脆弱类杆菌感染,改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或甲硝唑。当疗效不佳时,要注意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常见感染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痰液引流是提

高疗效的措施,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采取体位引流排痰,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可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经纤支镜冲洗及吸引。③少数患者疗效不佳,需考虑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基础多为支气管阻塞及支气管感染,两者相互促进,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管壁的平滑肌,弹力纤维甚至软骨,削弱支气管管壁的支撑结构,逐渐形成支气管持久性扩张,其具体机制包括:气道防御功能低下,由于呼吸道反复感染气道黏液栓塞,最终气道破坏,导致支气管扩张。病情较轻者可以没有病原微生物定植,病情较重者最常见的气道定植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而长期大量脓痰反复感染严重气流阻塞及生活质量低下的患者,气道定植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扩张左肺多于右肺。因气道炎症和管腔内黏液阻塞,多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检查提示不同程度气流阻塞,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失衡和肺内分流的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引起肺动脉收缩,同时存在的肺部小动脉炎症和血管床毁损,导致肺循环横截面积减少并导致肺动脉高压,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听诊闻及湿性啰音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表现。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平行时,扩张的支气管呈双轨征;当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垂直时,扩张的支气管呈环形或厚壁环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形成印戒征。胸部高分辨率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段。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目的包括:确定并治疗潜在病因以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减少日间症状和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①物理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通气的有效性,维持或改善运动耐力,缓解气短胸痛症状。②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频繁应用抗菌药物,易于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气道细菌定植部位易于形成生物被膜,阻止药物渗透,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经验性使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对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还应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的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并尽可能应用支气管穿透性好且可降低细菌负荷的药物。③咯血治疗,垂体后叶素。④对症治疗,黏液溶解剂、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常合并气流阻塞及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经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激素可拮抗气道慢性炎症。⑤手术。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原则

罹患 PA 的危险因素包括: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⑤长期住院;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治疗原则①联合治疗。②根据 PK/PD 理论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③充分的疗程。④消除危险因素。⑤综合治疗。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或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者还有双β-内酰胺类治疗,如哌啦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是 PDR-PA,可联合多粘菌素。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一般8天疗程,重症10~14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慢阻肺患者典型的肺实质破坏表现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涉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和破坏。在慢阻肺的肺部病理学改变基础上,出现相应的慢阻肺特征性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及管腔内渗出、气流受限和气体陷闭引起的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的不良效应。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①避免吸入有害气体。②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激素,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③氧疗。④通气支持。⑤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和教育等多方面措施。⑥外科治疗。当慢阻肺患者症状加重、有脓性痰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对初始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则应进行痰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降钙素原Ⅲ是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可能有助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①在AECOPD时,以下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加和痰液变脓;②患者仅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中的两种但包括痰液变脓;③严重的急性加重,需要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三种症状出现两种加重但无痰液变脓或者只有一种临床表现加重的AECOPD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菌药物。

急性加重患者全身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对治疗有益,可促进病情缓解,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

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道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抗菌药物的推荐治疗疗程为5—10 d。临床上选择抗生素要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近期住院史;(2)经常(>4次/年)或近期(近3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史;(3)病情严重(FEV.占预计值%<30%);(4)应用口服类固醇激素(近2周服用泼尼松>10 mg/d)。初始抗菌治疗的建议:(1)对无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主要依据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当地耐药状况、费用和潜在的依从性选择药物,病情较轻者推荐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加或不加用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般可口服给药,病情较重者可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2)有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一内酰胺类,不加或加用酶抑制剂,同时可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3)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状况是否稳定选择使用口服或静脉用药,静脉用药3 d以上,如病情稳定可以改为口服。

注意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注意补充营养,注意痰液引流,积极排痰治疗。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

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ABPA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长。但是大部分ABPA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000ng/mL。血清抗烟曲霉沉淀抗体90%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E、IgG抗体增高2倍以上有临床意义,可视为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断标准为:

1、支气管哮喘;

2、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

3、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4、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1000/mm3);

5、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

8、血清总IgE浓度增高(>1000ng/ml)。上述第6、7、8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ABPA的血清学诊断。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原则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以及使用抗真菌药物,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减少支气管内定植曲霉菌。

篇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1 基本工作流程

每月初对上月的门诊处方及住院病历进行抽样, 随机抽取处方100张和手术、非手术病历各15份, 按要求填报各类信息。逢6月及12月住院病历加做合理用药评价。每季度填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消耗情况表》, 每年12月份再加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成员单位情况调查表》和《年度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

2 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

目前, 我国的监测网基本建成, 成员单位达到1300多家, 目前使用的监测网功能比较完善, 操作性好, 数据汇总方便, 能反映出目前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但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 影响着数据填报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1 住院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的确定。

在监测网录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有药情况时, 系统中的用药天数根据录入的医嘱开始及结束时间自动计算的, 使用天数结果存在小数, 而且使用的抗菌药物的总用量由使用天数和日剂量相乘而得出, 造成了数据的误差。如患者病历记录于2012年4月6日下午15:30收治入院, 给予奥硝唑0.5 g, bid, ivgtt治疗, 于2012年4月13日上午8:50停用。录入系统中显示奥硝唑共使用6.7 d, 计6.72 g。实际上患者共使用奥硝唑6 d, 计6 g。因患者收治入院时间不定, 医嘱开始时间也不定, 而医嘱停止时间一般在上午查房结束后, 一般在8:00~9:00。按目前的系统录入方法误差难于解决。建议对录入系统进行修改, 在停止医嘱之日增加“当日有无用药”, 使用天数记录为整数, 如上述患者记录为6 d或7 d, 以减少误差。

2.2 监测网的数据库中的选用的基本数据的缺失。

在数据填报过程中, 药品名称规格内容取系统中的字典库, 不好直接录入。但数据缺失给填报工作带来不便, 如我院使用的罗红霉素缓释片0.3 g×7片/盒, 而系统中只有罗红霉素0.15 g的规格, 无0.3 g的规格。疾病名称和手术名称可以直接以系统字典库为主, 也可以直接录入, 但直接录入的正确性、规范性值得商榷, 对数据的下一步统计有影响。建议及时维护, 增加字典库, 以满足填报需要。

2.3 科室的设置需进一步细化。

因每家医院设置的病区的不同, 监测网所列的常规的科室不能满足填报需要, 如我院数据有急诊病区、外宾病区、介入病区、康复科病区、手足口病病区, 监测网内无相关科室。而且我院存在妇科病区与产科病区, 其收治的患者类型大相径庭, 而监测网只有妇产科, 不好区别。建议监测网细化科室设置, 或增加一个其他科室, 再直接录入科室名称, 使填报的数据更加准确。

2.4数据与院内数据的差距。

监测网每月填报的门诊处方100张, 住院手术病历15份, 住院非手术病历15份。与医院每月门诊处方4万多张, 出院患者3000多人相比, 样本量比较小。医院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也进行了监测。选取常用指标比较2012年医院数据和监测网的统计数据, 如表1如示。

表1可见, 监测网数据样本标准差明显高于医院HIS数据。由于样本量小造成的统计误差只有通过增加样本量的办法来解决, 但就监测网而言, 增加样本量就意味着填报医院工作量的增长, 以及后期统计处理时的庞大数据, 如何既能反映出医院的真实情况, 又不增加工作量, 是政策制定者和统计学专家思考的问题。

3 讨论

3.1“抗菌临床应用药物监测网”填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提高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及时准确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填报单位须院领导高度支持重视, 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 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4,5]。

3.2 监测网填报工作不是一个监测人员就能完成的事情, 而院内多方配合, 数据的采集涉及临床、药剂、院感、财务、病案、统计、信息等多个学科, 每个部门都须有专人提供真实数据, 才能保证监测工作质量。

注:Ⅰ: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Ⅱ: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微生物学送检率;Ⅲ: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用药使用率;Ⅳ: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a:医院HIS系统数据;b:监测网数据

3.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过程, 监测网的实施使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都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进。监测网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和监测质量关系密切, 所以监测网需及时发现缺陷、改进不足、满足使用者需求。对样本量少造成的数据偏差, 更需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摘要: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填报工作。从申报的过程和数据的汇总分析等方面对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优化意见。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如能进行优化升级, 改进不足, 将更好地保证我国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监测网,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关于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监测网的通知[Z].卫办医发[2005]176号.2008-08-09.

[2]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12]72号.2012-06-01.

[3]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09-03-23.

[4]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4) :4-9.

上一篇:《女人三字经》下一篇:高三名著导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