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计算法》阅读题及答案

2024-06-26

《幸福的计算法》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2篇)

篇1:《幸福的计算法》阅读题及答案

《幸福的计算法》阅读题及答案

一位朋友很郑重地对我说:“我计算过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生活水准可以算是一流的。”拉上不由洋溢出幸福感。

幸福是模糊概念,有时甚至只是一种感觉,可他居然能将它计算出来,真是很新鲜。他说他有自己的计算方法,完全撇开恩格尔系数、工资与物价涨幅。社会福利设施之类经济学家的标准,算过以后,却也让人找到自己的心理取向,成为知足者常乐队伍中的一员。

我想起有一次在成都开往陕西安康的火车上,遇见的几位教授。他们是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后顺道旅游的.。大家无意中聊起了东西部经济的差异和互补。复旦大学的教授说,东部沿海地区也是经历过贫穷的。三十多年前他刚刚调回上海,在市郊农民家里借了间房子栖身。当时菜场里根本买不到鸡,他就骑了一辆自行车;来到苏沪交界处的某个小镇,偷偷地买了一只草鸡,让全家人过了一个难忘的星期天。这样的事,在当时竟不敢公开做。

重提斯文扫地的往事,他却也满脸幸福。

我的那位计算出生活具有一流水平的朋友,确实从不怨天尤人,兢兢业业地做着一份该做的事,与蝇营狗苟与利欲者流完全不同。生活质量随着社会水准的上升而上升,却比别人少了一份无端的烦恼。

当然也有人讽刺为阿Q精神的。他却不愠不火地笑道:“你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我,我还是这么计算……”

毫无疑问,再过若干年,回头看今天的“一流”,会发现根本不值得夸耀。可要是不计算,我们又该从哪儿去寻找幸福的感觉呢?

阅读题:

1.文章的标题是“幸福的计算法”,那么,文章中有没有告诉读者一种计算幸福方法?如果有,“幸福的计算法”是什么?如果没有,“幸福的计算法”又指什么而言?

2.从文章所写的事例看,能够计算出幸福的人的生活态度有哪些特征?请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回答。

3.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1)“重提斯文扫地的往事,他却也满脸幸福。”

(2)“你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我,我还是这么计算……”

4.结合《提醒幸福》,谈谈你读了这篇短文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没有告诉读者一种具体的计算幸福的方法。文中“幸福的计算法”指找到自己的心理取向,学会感觉幸福。

2.“知足者常乐”,“生活水准上升,却比别人少了一份无端的烦恼”、“从不怨天忧人,兢兢业业地做着一份须做的事’”,别人认为“斯文扫地”,他却“满脸幸福”。

3.(1)意思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心里感觉幸福就好,在对比中表现了一种恰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这是借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典故,给讽刺者以反驳和讽刺。语言幽默.感情执著。

4.“计算幸福”与“提醒幸福”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注意幸福、学会享受幸福。

篇2:《幸福的计算法》阅读题及答案

10.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心,慢点”?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4分)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有时候,孩子真是一剂快乐的妙方啊!他简单的快乐会冲淡大人心里的烦恼,正如这春天的早晨的一缕阳光照进阴暗处的某一扇窗户,温暖的感觉随之而来,明亮的色调随之而来!

(2)有时候,叶子散落一地,他便斜着身子蹲下来,一片片拾起,并一遍遍清点。

篇3:八度幸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八度幸福

马国福

去过很多旅游景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山大川的恢宏气势,也不是小桥流水的雅致幽静;不是万丈高楼的流光溢彩,也不是摩肩接踵人群的潮流时尚,而是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草堂门口的一块杉木牌。那块杉木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词也会改变;言词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

多么有味道的人生箴言啊!我赞叹于景点管理者这温情的创意,我当即记下了这段话。

对我而言,这段话像一把锐利的铁锹。可以挖出板结的思想心田,让沉寂的生活春意萌动;像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直抵心灵深处,让被困苦挫折失落遮挡的精神叶芽,伸出拥抱阳光的手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说:“从恶如崩,从善如登。”太阳改变了脸色,夜色就多了风情万种的妩媚;冬天脱去了冰雪的桎梏,春天就多了一份沁人心脾的标致;自我改变了冷漠和自私,他人就回报出热情和友善的微笑;心境像玻璃一样在背后镀上一层水银,生活就多了一份色彩和明亮: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柔和,脚下就多了一条坦荡的道路。为人处世,一副做人厚道、处世和善的态度,必将撑起我们有风度的行走。坚持一种好的态度,就收获一种好的习惯。好习惯就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是好运气,而好运气就是好人生。

做到这样的八条是种子一样生生不息的信念。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源头活水一样绵绵不绝的幸福。

一粒种子将信念扎根泥土,就有了一树春秋。而一个人将一种崇高的人生观像露水一样滚动在每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中,就多了一种别致和幸福。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活着,每个人拥有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对时间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时,却忘了他所流过的泪水。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如何一夜之间如何迅速实现自己的追求,而是拿出一面镜子,时常审视反省自己: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刻制了一块那样的“杉木牌”?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现在我想说的是,就像那块名叫“八度幸福”的杉木牌所说的。

1 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我赞叹于景点管理者这温情的创意”,“创意”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四、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直抵心灵深处,让被困苦挫折失落遮挡的精神叶芽,伸出拥抱阳光的手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

2 运用否定排比句艺术地引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突出杉木牌上的话给人印象之深。

3 表现在把人生箴言刻制其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追求完美,人生幸福。

4 比喻论证。把抽象的哲理说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篇4:诗歌的阅读题及答案

其一: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其二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3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其三: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5、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6、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参考答案】

1、“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3、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4、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

5、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篇5:光阴的阅读题及答案

光 阴

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2年出生于上海,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岛人笔记》等七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2013年荣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国际诗歌奖。

阅读题:1、3、4自然段写出了光影的什么特点?

2、语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3、全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

4、“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这个句子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答案

1、光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抒情,议论

3、拟人的写作手法

篇6:《长河》的阅读题及答案

②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

③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在秋天暴涨,在冬天枯涸断流,它们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了冰雪融水、肥沃的泥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尸体;在它们流经的地方出现了节节草、芦苇,出现了红柳林、沙枣林、核桃树林,后来又出现了良田、居民,出现了每到礼拜日就熙熙攘攘的集市。

④我的父辈是在河流两岸栽下核桃树、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的人。他们来自甘肃、山东、河南或是上海。他们说着“到那边去,那边有地种,有粮食吃”,招呼着叔伯兄弟,坐上了拖拉机、大卡车和冒着长烟的火车往西走。在玉门他们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金刚砂矿石在阳光下闪亮,在以后的漫长的、夜以继日的跋涉中,他们看见了更多的奇异景象,他们看见了阿克苏的红色、紫色和绿色的山,比心灵所能承受的.最亲近的距离还要近的玻璃似的星空,看见了野黄羊群像汹涌的朝霞一样在落日下的戈壁上奔跑。他们忍受了一条河流所能忍受的消耗:在火车的闷罐车厢里,有人带来了传染病,有人病死了,就埋在沙漠里;有人偷走了别人小心携带着的全部积蓄;有人打架,有人受伤了;有人和别人有了私情,约好了火车一到站就逃走。在和田,他们遇上了地震,所有怀着巨大希望的垦荒者都睡在了草棚里,疾病还在蔓延,草棚失火了,有的人失去了骨肉至亲。而当卡车到了终点时,谁也没有留在车上,他们纷纷跳下车厢,抓起一把发硬的、白花花的盐碱土,仔细地端详。

⑤在他们之前,还有那些垦荒战士。那些到过南方和北方,最终由儿女把报丧的家书寄回东北、寄回平原的战士。他们为节省唯有的一身衣服,在劳动时赤裸着身子。几万、十几万个男子,赤裸着,像一块块黑色的金子,散发着胶质的光芒。几万、几十万个男子的身体,像道黄色的洪流。

⑥男人在三十岁就显得苍老,孩子在拼命长大。棉花田、苜蓿地全都望不到边。沙枣林里的沙枣,全都落在地上,无人捡拾。所有走上几天几夜也到不了头的宽而硬的白土路,全都是脚踩实的。如果想见到沙漠必需走上一百里路,想打到黄羊,就得带上帐篷。即使是一年一版的地图,也来不及写上所有新出现的村落、镇子,那些音节优美的地名,如果翻译过来,本应是“野狼出没之地”、“飞鸟坠落之地”、“大风口”,候鸟飞去南方,再飞回来,就找不到自已的沼泽。于田河、策勒河,所有的长河,即使是离开以后,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大城市,我还是能听得见它们的水声,嗅得见它们的气息。甚而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我,我们由于田迁回内地的十三口人,我们知道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召唤。我,要写出来。

⑦而那于田河呢,是不是还在皓月笼罩的大漠里日夜不停地流淌,每到春天就有巨大的冰块在河中拥挤着?那河边的红柳林、芦苇滩,是不是还在依序生长着?草地上的男人是不是还在歌唱?而每到秋天,无边的草都会变成枯黄,来了风,就随风起伏着,像银白的浪,而每到夜里,远远近近,都是野火明灭?

⑧而我那于田河边的家呢?园子里长满青草了吧?葡萄架倒了吧?野鸟,在房梁间,做着巢了吧?

(摘自《怒河春醒》)

19.第③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于溜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的河流也称为“长河”?(4分)

20.作者在第⑥段的结尾写道:“我,要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4分)

2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两段使用的一连串问句作用的理解。(4分)

篇7:帽子的阅读题及答案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4分,要点一1分,要点二1分,要点三2分。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说明:本题6分,分层赋分。

第一层:仅从单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1-2分)

【示例1】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

【示例2】十排的先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

第二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联。(3-4分)

【示例】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十排的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十排的另一位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站起来,影响了他人看戏。

第三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且关联。(5-6分)

篇8:《春天的声音》阅读题及答案

2.作者认为有听不见的声音和心中的声音。内容上:点明主题;结构上:总领

下文(引出下文)。

3.(1)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的声音或

心中想起的声音

(2)比喻在静止安详的心灵中,思考没有停止,智慧不断生成。

4.(1)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生命意志)。

(2)表达是心存善念,敬重生命尤其是幼嫩的生命的情怀。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C中写这些声音目的是体会生命运河里的流动。E说“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不妥,应是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祝愿。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对于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要结合全文认真分析每一项题支,不可拔高,也不可浅显的分析,要分析到位。

2.

试题分析:通过第一句点明声音体会的两种形式,即听和看,回答作用一般从内容(点明主题)和形式(总领下文)上来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把握。

点评:分析某一段作用的题型,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上来作答,内容要和主题有关,形式一般从结构上分析,如总领下文,过度,总结上文、卒章显志、做铺垫等。

3.

试题分析:(1)在心头滋长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第四段最后一句“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回答出了是什么样的声音,定语是“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后加上声音即可。(2)“静止的流水”是个比喻句,从第三段可以看出,“静止”是指心灵上的,“流水”是指思想上流动,产生智慧。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分析

点评:对重点语段的把握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深层次的含义,比喻句要知道本体是什么,然后结合上下文来作答,答案一般从原文中归纳概括。

4.试题分析:(1)“热闹鼎沸的声音”是看得见的,也就是下文中的小草发芽时的情景,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可以归纳出是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2)从最后一段中可以归纳出作者想表达一种善念,即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尤其是弱小的生命,也就是“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例子来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概括和对现实意义的探究。

篇9:《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无言之美(节选)

朱光潜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8.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充分完整。

D.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9.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10. 结合文章论述内容,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3分)

试题答案:

8、B 【解析】A、C、D三项来源于第三段文意,B项错,第四段“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且“言不尽意”才让言更值得玩味。

9、D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篇10:《小小的善》阅读题及答案

1、答: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拉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

2、男青年很感激这位妇女对他的帮助,他也学习这位妇女,以后时时处处帮助别人。

篇11:《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之美王祥夫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要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还不如说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真正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所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乐于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国画的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艺术必须要由此即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

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

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时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 6 微。于似与不似之间要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我以为那便是意境。

真正的画家永远不可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只可能是理想境界的营造者,意境便是他们的极乐!

(选自《 光明日报 》)

1.下列对于文中“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意境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得到心灵的抚慰,这里作者关于意境的观点,与通常所说人们认为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

B.董其昌的山水所体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他心与笔追求的真实写照,而且体现了他对官场生活动辄就说罹祸的深刻认识,是他宁静心情的反映。

C.作者认为艺术的真谛就是追求宁静的意境,就是要有意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抚慰。

D.由于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唐代边塞诗就有了意境,成了理想化的艺术,被人们推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由于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却出现了田园诗,根本原因是:民众们都向往田园生活,诗人们为了安慰老百姓去创作。

B.艺术的妙谛是与生活拉开距离,因为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艺术创造的意境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C.画画给人更多提供可能的联想,就是由这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联想,是图画的艺术之美,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原因。

D.图画营造意境,只不过画家为看官欣赏提供了某种可能,只借助笔墨为看官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看官可以自己去营造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关于意境的说法显然是与文学上通常的说法是有区别的,作者意在强调意境的主观性,也强调了意境的精神抚慰力量。

B.文学中的意境之美,关键在于作者以文字来让读者通过更多的联想,进而头脑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幻景,比如读名著《简爱》,读者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

C.关于国画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有多大变化,画者也可以不必随时代,可以死死固守传统,而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

D.评判国画意境没有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意境是尽可能留给观众很大想象,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属于强加关系。因为原文强调说董其昌的山水是“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不是递进关系,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后/ 6 者。

2.、A。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有“几乎”二字,说明不是所有民众向往田园生活,只能说是绝大多数民众向往田园生活。

篇12:北京“雨感”的阅读题及答案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把你阻拦在哪个门洞里。但别看大雨凶猛,不过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说来就来,说好就好,要不了多大工夫,一准停歇。【甲】

大雨狂泻时,屋顶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倾泻而下。胡同里雨幕蒙蒙,路断人稀,不论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会儿都不管用了。【乙】

但对游客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滂沱大雨去故宫太和殿,欣赏帝都独有的世界奇观:极具震撼力的“千龙吐水”。太和殿前一层一层石阶上,高昂着数不清的汉白玉龙头,每个龙嘴里都衔个圆孔。平日,这些龙安安静静,悄无声息,游人漫不经心地从它们身旁匆匆走过。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每张龙嘴射出一道水柱,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四外一片隆隆水声,仿佛天庭神龙在向下界降雨,蔚为壮观。【丙】

夏天大雨过后,古都的天气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变化。

好些地方,雨后的天际依然云气弥漫,京都不然。暴雨消歇,爬上市中心的景山四顾,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向极远的地平线眺望,那里的天宇同样洁净、透明,一尘不染。

大雨翌日,京城的清晨分外凉爽。清早骑车速度快些,甚至感到些许凉意。走在街上,非常舒爽、惬意。

北京夏雨鲜明的“个性”,造就了北京作家细致入微的“雨感”。老舍通过摹写大雨中挣扎着拉活儿来展现祥子生活的艰辛,王蒙细腻地指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细雨”“冷雨”“暮雨”所承载的种.种悲戚情愫……

不过,现今都城人的“雨感”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房,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对雨的感觉淡漠了。神奇的人工增雨或消雨,也助推了“雨感”的变弱。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

这使我联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管仲收留了一位逃亡者。此人虽落难,却有三人紧随不舍。管仲问其缘故,他答:“一人丧父,我帮他料理了后事;一人丧母,我帮他出资安葬;一人兄长入狱,我设法营救出来。”管仲听罢叹息: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者,才能保一生平安啊!像夏雨一样及时地润泽他人,又像夏雨一样甘于流到低处,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吗?老子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一篇: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下一篇:优质芒果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