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2024-06-24

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共8篇)

篇1: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1、课标分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走进我国国粹——京剧的殿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2、教材分析

沙家浜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京剧《沙家浜》不但是全国的样板戏,更是我们家乡的民族艺术。作为沙家浜的后代,更应该学习演唱,弘扬、传承民族音乐,将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但京剧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在一节课中要把它讲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论知识讲多了,学生也会觉得乏味,课堂也很难能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本课选取了京剧《沙家浜》中的几个经典片断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学习京剧基本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在追溯沙家浜革命历史风云中体会沙家浜人勤劳质朴、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的热情。

3、学生分析

初中生的戏曲能力相对较为薄弱,京剧欣赏面较为狭窄,大部分只是喜爱流行音乐,对于我国的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一定的兴趣,且这个年龄的很多学生处于变声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唱京剧,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聆听京剧、感受京剧、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戏曲知识。

4、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对京剧产生兴趣,有积极学习了解表现的愿望,增强对中华民族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的热情。(2)过程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演唱,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知识技能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行当、唱腔板式以及现代京剧等基本知识,能够判断京剧的行当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

5、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学唱

6、教学策略

(1)表演法:用于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分析。

(2)情境法:创设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3)探究法: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体验感受。

7、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布置:

整个教室营造出京剧艺术的氛围,多媒体放出京剧图片和沙家浜风光图片,并播放《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音乐。(2)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

(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随《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音乐进入教室

(二)导入

1、(多媒体定格在“朝霞”的图片上)老师引导学生

2、提问唱词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沙家浜)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沙家浜》(点题板书)请同学讲一下京剧《沙家浜》的故事情节。

(三)学习新课

1、了解京剧《沙家浜》(1)找出其中的戏剧人物,他们的身份各自是什么?你会唱哪个人物的唱段?

正面:郭建光 阿庆嫂 沙奶奶 反面人物:胡传魁 刁德一(2)学生依次对各人物进行演绎(介绍京剧行当、唱腔特点和性格特征)①谁能唱一唱他们的唱段(学生演绎,从中穿插以下问题)②师:我们知道京剧分成四大行当,谁知道是哪四大行当? 生:生、旦、净、丑

③师:那这些人物分别是京剧角色行当的哪一类呢?(这里可以简单介绍现代京剧)

生:(通过对每一个人物唱段演绎得出结论)

④师:通过大家对各个人物的演唱可以发现这几个人物的唱腔多采用的是什么唱腔特点? 生:西皮唱腔

⑤师:那他们所运用到的板式有哪些呢? 生:摇板、二

六、流水、导板

⑥师:(播放《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音乐),接下来这个唱段又属于哪种板式呢?

生:领唱的是导板,齐唱部分用的是快板。⑦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齐唱部分。(板书)

2、拓展探究

(1)简单介绍此曲故事:表现了指导员郭建光和众伤病员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斗争的坚定意志和崇高革命精神。

(2)音频欣赏(要求注意速度,过门,唱腔,强弱),分段欣赏。

(3)分析此曲:此唱腔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创作的。唱腔开始用了西皮导板,把大家带入了一个严峻的暴风雨来临的险境之中,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威严气质,整个行腔豪迈、坚定有力、慷慨激昂,富有号召力。一段打击乐之后是十八个伤病员战士的齐唱,(快板)长气息的拖腔,力度加强。接着一段打击乐之后语气更加坚定,这是众战士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对指导员发出的号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有力回应。全曲表现了一种英雄气概。(老师演示,学生分段学习,老师加上锣鼓伴奏)(4)节奏练习:跟着节奏读唱词打节奏(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这一句单独练习

(5)带唱腔:跟琴学唱,注意音准(不足之处着重练习)

(6)请同学给乐曲加上简单的锣鼓伴奏。(特别是第二过门和结束的地方)(7)师:通过学唱这一京剧选段,同学们了解到伤病员战士具有怎样的品格吗?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

生:学生总结回答(8)完整演唱

3、教学延伸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循着京剧《沙家浜》去体味了芦荡风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你觉得京剧的未来会怎样呢?京剧要在现今的社会中要发展,要传承发扬,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我们祖国的国粹——京剧发扬光大,我们作为“阿庆嫂、沙奶奶”更应该继承沙家浜的革命传统。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真正走进京剧的世界,感受京剧的魅力,发掘京剧的美,把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

(五)学生在《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三、课后系统部分 教学后记:

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考虑了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对京剧的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等基本知识的介绍以及学生对家乡艺术的认知与探究,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京剧的魅力,能准确判断京剧的行当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并且通过欣赏聆听京剧的经典唱段视频,基本了解了京剧唱腔及装扮与人物行当的关系,初步地走近了京剧,对京剧产生兴趣,对家乡充满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的感受和体会,现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音乐通过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各种新潮流行的音乐MV等刺激着我们初中生的感官,学生在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在追求流行的时尚中,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国粹京剧往往会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学生对戏曲艺术也知之甚少,要让学生对该节课产生兴趣,首先本课所选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深、过于专业化,须是其最基本的,最能为学生接受的一些常识,在欣赏的剧目方面,也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选段,在设计时做到选材的“详略、繁简适度”、类型的“搭配合理”,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次,各种材料的搜集也须全面有代表性又具备美感,在课前根据教学需用大量时间搜集整理好各种视频或图片,并进行剪辑编排,发掘出作为京剧教学最精彩的部分,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京剧艺术的美,教学节奏也能紧凑有序;最后,在课堂活动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参与表现来走进京剧,了解京剧,从而才能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的感情。

篇2: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篇3:陆家嘴软件园张家浜步行桥设计

该步行桥桥跨36m,工程实施包含步行桥主体、缓坡坡道、驳岸改造等内容。以下简要介绍本工程的设计情况,供同业人士参考。

1 桥梁工程设计

1.1 桥型平面与造型设计

平、立面的线形均为弧线形,如长虹卧波,桥体纵向中心线与竖直方向成7°夹角,以避免与周边建筑山墙角的冲突。整体造型采用拱式桁架,以简洁的支撑体系体现力与美的高度结合。桥体为浅灰色,配以浅色柚木铺面及Ⅴ形钢扶手,更显其现代轻盈。

在满足功能、经济、美观要求的同时,注重桥梁与周围环境协调。引道坡道顺应既有防汛通道的走势,并做流线形处理,减少了通行的单调感。另外,在桥底范围内对原浆砌块石的驳岸进行了小规模改造,在南北岸分别设置亲水平台和景观护坡,实现了桥体与周边景观的平缓交融。

1.2 纵断面设计

本工程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1)张家浜河道常水位标高2.80m,为满足小型游艇等通航净空要求,自桥跨中18m范围内,桥底标高控制在5.50m;2)河口宽30m,净跨设计为36m;3)桥体纵坡为1∶12,桥面最高点标高7.10m,最低点标高5.50m;4)考虑残疾人及老年人等人群的需要,实施无障碍设计。东西向引道纵坡取1∶17。为有效地联系南北岸人流,南北向也设置1∶12的纵坡。

1.3 横断面设计

为配合两岸景观绿化带的建设,步行桥在设计时需兼具交通和景观功能。根据区域内人流量和流动路线的分析,确定了步行桥的宽度指标。由于桥平面、立面线形均为弧线形,桥跨中处桥面宽度为7.5m,桥尽端处宽度为9.1m。

2 桥梁结构设计

2.1 结构形式

主体结构为拱式钢桁架,支承于两侧桥台上。受通航及使用要求限制,桁架跨中结构高度较小(总高1m,高跨比1/36),支座位置结构高度较大(总高2m,高跨比1/18)。为减轻自重,桥面不设混凝土桥面板。主桁架之间设有H形主、次梁,承托木制桥面。桥面系局部平面及横断面如图1,图2所示。

2.2 基础形式

因桥位处于地铁保护区范围内,为在项目建设期间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根据地铁公司的意见,桩基设计时进行了以下调整:1)桩长由39m减少到32m,桩端持力层由(7)1-2层(砂质粉土)改为(7)1-1层(砂质粉土夹粘土),以减小塌孔的可能性(避开砂质粉土层);2)桩径由1 000mm减小到800mm,相同施工条件下可缩短单桩施工时间,减小塌孔可能性;3)离地铁隧道最近的桩内移。外围桩边到隧道外缘的距离约由5.9m增至7m。

2.3 计算分析

1)一般分析。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确定约束时分别考虑下述3种不同的模型:

a.模型1:因上海属软土地区,土体易流变,如需地基有效抵抗水平推力,则土体加固、加大基础的成本较高。因此,桥体按无水平约束时能保持结构安全进行计算、设计;

b.模型2:由于桥台底面与土体的摩擦和桥台及桩侧土的约束,桥台有可能对桥体形成水平约束,在温度变化时桥体受力不利,所以验算了桥体在水平向有约束的情况;

c.模型3:考虑到桩基刚度的影响,总体计算中补充了桥台、桩、桥体共同作用的模型。对于上述3种模型,分别考虑了恒载、活载、风载、温度变化、桥台不均匀沉降[1]。

同时,也考虑了在垂直、水平荷载作用下桥台下桩基沉降、变形引起的桥台转角,该转角会引起上部结构跨中弯矩的增加。桥体结构采用SAP2000进行分析,在3种约束假定下的主要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桩基计算时,除了考虑竖向荷载作用外,还考虑了其与桥台一起承受水平力、弯矩的作用,按最不利情况设计。

2)稳定分析。

为了研究空间斜系杆和下弦间水平拉杆对结构稳定,尤其是桁架下弦杆的稳定性的影响,设计时比较了横断面内无撑、有斜系杆、有斜系杆加下弦水平拉杆3种情况,利用SAP2000进行了稳定性分析[3],计算结果见表2。不设置任何横向支撑时,各模型中第一屈曲模态均为下弦杆失稳,个别工况还出现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的情况。加设空间斜系杆后,对下弦杆形成有效约束,第一屈曲模态均已转换为桥面构件的局部失稳,且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2.5。在前10个模态中,均未出现下弦杆失稳形态。综合上述结论,最终仅设置了空间斜系杆(见图2)。

3 桥梁施工方案

3.1 上部结构施工方案

1)工厂制作所有杆件和节点,并将两榀主桁架各等分为两段,工厂拼装成型;2)两岸各设一处拼装场地,现场将主桁架与桥面系及空间支撑拼装,形成南北两段桥体;3)汽车吊在两岸同时吊装两段桥体,调整就位后焊接合龙;4)桥面铺装及其他附属设施施工。

3.2 下部结构施工方案

1)优化施工工序,单桩施工在12h内完成;2)施工安排在19:00~7:00之间,以避开地铁运营高峰;3)3d内完成桥台施工;4)先施工近地铁侧的桩,再做较远的桩;5)选用粘土加膨润土造浆,严防塌孔,并间隔成桩,同时做好有关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CJJ 69-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S].

篇4:“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的第二课时。本课以戏歌《唱脸谱》为基点,结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净角唱段欣赏,加入创新,将京剧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形成、行當、四大功夫;京剧的乐队等融入其中,并围绕京剧的表演展开模仿与创编活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唱、看、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形成、四大行当、四大功夫及京剧乐队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积极体验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参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了解感受京剧的四大表演功夫——唱、念、做、打。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模仿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听戏歌《故乡是北京》进教室,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京腔京调所包围。在诱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点燃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的热情。

二、复习巩固

1、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在通俗、流行的音乐里加入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就是“戏歌”。大家想不想唱一唱我们的戏歌——《唱脸谱》

2、演唱:(回忆上节课歌曲处理,思考歌曲前后两部分不同的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溶入“戏歌”知识(即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作曲家为继承传统、宏扬国粹,把流行音乐巧妙地与戏曲音乐结合,形成别具特色、京味十足的戏歌)。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传统艺术人人有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新课教学

(一)京剧的形成

1、谈话导入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同学们对它有哪些了解?请你们把所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课件)

①京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师:我国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京剧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

②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师:“Bei Jing Opera”,它与西方歌剧一样,集音乐、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考考大家,京剧的“京”字什么意思?

2、京剧的形成

设计意图:运用谈论的方式导入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踊跃发言,体现自主学习成果。

(二)京剧的四大行当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经过长期的提炼、规范,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

1、谈话导入,如:①京剧票友票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光绪皇帝……;慈禧太后……

②四大名旦师:其中梅兰芳表演体系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③京剧脸谱引出四大行当

2、京剧的四大行当介绍

设计意图:运用谈话的方式贯穿教学,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又丰富了知识,使教与学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一边呈现生动的舞台剧照,一边做口头讲解,既避免枯燥的说教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京剧的四大功夫

师:京剧表演归根结底有四大功夫(课件)请看大屏幕:“唱、念、做、打”这四大功夫是综合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剧目、不同场次各有侧重。但从总体来说还是以“唱”为主,老百姓不是常把“演戏”说成?

生:“唱戏”!

师:对!这说明了“唱”在京剧中的重要性。

1、“唱”:是最主要的一种功夫。

(1)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a、创设问题情境:净角唱腔有什么特点?(铿锵有力、雄浑刚健)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个别到全班:虎口掌、捋胡子、箭指、抱拳等)

2、“念”:念白,京剧中的语言。分“京白”和“韵白”两种。

师:“念”即念白,“唱”与“念”常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1)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a:创设问题情境:旦角唱腔有什么特点?(委婉、俏丽)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以平常的生活语言为例作京白尝试:学习以“兰花指”为主的造型动作。)

(3)得出结论:京剧语言与平常生活语言不同,它带有节奏性、音乐性。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使欣赏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总结净角与旦角的唱腔特点以及模仿剧中人物动作造型,都能激发学生表演欲望,为后面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埋下伏笔。

3、“做”:做功,即不出声的表演,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1)猜谜:(师不出声地表演喂鸡、绣花、开门、关门、下楼等,学生竞猜)

(2)欣赏《拾玉镯》片段(创设问题情境:剧中人物正在做什么?)

(3)感受与体验——程式化的表演

得出结论:京剧的表演带有虚拟性。(譬如:舞台上没有马,但马鞭一挥,便鹏程万里;帅旗一打,舞台上如同有千军万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猜谜和参与体验的形式进行,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4、“打”:武术和翻跟斗。

(1)欣赏武戏《收大鹏》(创设问题情境:“打”是随随便便的打吗?)

(2)得出结论:“打”是经过精心的舞台设计,我们看到刀枪满台飞,它构成了图案,有层次、有节奏,“稳”、“准”、“美”地体现着剧情。那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创设了京剧就在身边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体验京剧的独特魅力。这也解决了一般音乐教师无法达到京剧表演专业水准的难点。

(四)京剧的乐队

师:听唱腔、看武戏,京剧的乐队始终在那奏着,(课件)京剧的乐队,俗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

1、念唱上学期学过的锣鼓经

2、感受与体验(请出班里的四名女生,美其名曰“四大花旦”即兴伴着全班念唱的锣鼓经走圆场步)。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京剧的伴奏与舞台前的表演是紧密结合的,我结合八年级上册学过的锣鼓经念唱,加入创新,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为随后歌曲《唱脸谱》进行表演唱推波助澜。

四、拓展

师:京剧的相关知识、行当特有的表演动作,我们已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如何为《唱脸谱》的第一段创编表演动作?

1、分组讨论制定表演方案(学生座位已按课前绘制脸谱颜色分组而坐)

A段:运用旦角动作造型创编表演动作(女生)

B段:运用净角动作造型,戴上自制的各色脸谱面具创编动作(男生)

2、师生共同歌表演《唱脸谱》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气氛得以推向高潮。

五、小结

篇5:《走近京剧》教学反思

京剧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深刻了一点。虽然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他们只是曲调不同而已。但因学生几乎从不听京剧,对京剧一点都不了解,很多学生说,在电视里看到京剧的屏道,都会转台的,所以根本没有欣赏京剧的基础。他们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也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

由于京剧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生疏的,第一课时中,我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而教材提供的只有CD音响材料,所以我利用了MTV的.形式,如: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的录像、京剧《智斗》、《苏三起解》等网上找到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听到音乐又能观看到京剧的表演形式。在讲解“做”和“念”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和表演了京剧《智斗》的片段,同学们边听边随录音哼唱,并总结出一字多音的拖腔是京剧唱腔上的一大特点,进一步感受京剧唱腔中唱词的韵脚、咬字吐字与四声运用等特征,以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对京剧四大行当熟知于心。在接下去的《急急风》讲解时,我以实物展示和课件显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鼓和大锣、板鼓和小锣、板鼓和钹、板鼓和锣鼓等经依次类推,然后逐步累加到三声部、四声部。在弄清了《急急风》节奏谱时,学生很快能用乐器鼓、钹、锣等三件乐器演奏出一段简单的《急急风》,而学生对于自己能成功的演奏《急急风》也很有成就感。通过了解、模仿、演奏、表演学生对于京剧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兴奋感,这个活动带给了我一点收益,因为我看见学生在逐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接受京剧。

第三课时《说唱脸谱》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内容,特别是观看外国人唱的《说唱脸谱》的VCD时,学生特别激动,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唱过的歌曲,也是前年星光大道栏目中,外国人喜欢演唱的曲目,很多学生一听就知道,而且歌曲欢快,易于上口,学唱非常认真,对脸谱的认识也更清楚了。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和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他们知道,并非远离我们青少年。在愉快的氛围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这节课虽然过去了,却一直令我难以忘怀,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也正象醇香的清茶,慢慢品味才知其中滋味。

第四课时成了京剧小沙龙,学生们不仅交流了很多京剧常识,大方的学生还上齤台演唱了在家学习的京剧唱段,虽然唱得跑了调,但是我知道,京剧已开始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本单元的不足之处就是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观看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那样课堂气氛会好很多。

篇6: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一、教法设计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京剧,由于京剧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比较生疏的,而且京剧的唱、念、作、打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依照以前的欣赏习惯-------只听声,不见影的方式并不适合本课的教学。课前,制作了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听到音乐又能观看到京剧的表演形式。这堂欣赏课变得不在单调、乏味,生动了许多!

二、学法指导

我将常用教学方法如激趣、听唱、游戏、想象表述、动作表现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思考和参与,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重点培养在感知京剧的艺术美的同时调动对民族艺术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

篇7:以走近京剧为话题的作文

走进京剧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国粹、瑰宝,在国内外的戏剧舞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它形成于北京,又具有北京特色,所以叫京剧。我们还为京剧搞了依次活动呢!

一上课,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资料拿出来,一一介绍自己对京剧的了解。首先是郝鹏飞发言,大手舞足蹈的说:“京剧有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然后是陈金格发言:“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像书法和绘图一样要准确„„”他们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了解京剧。刘恒昱为我们唱了一段京剧,刚唱完,大家热烈地给他鼓掌。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是现在一些人喜欢外国的摇滚、明星舞会„„把我们的京剧给抛弃了,不要这样,把我们的京剧传下去,让以后的人也可以听上这美好的艺术。

篇8:走近京剧《沙家浜》教学设计

江青先后看中沪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

1962年1月,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结束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北京,调任北京京剧团专职编剧。1963年冬,他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为现代京剧,如同林斤澜所说:“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江青十多年的恩怨与纠结,构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最复杂、最微妙的特殊时期。”

从某个角度说来,所谓“八个样板戏”,首先是源于现代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这两个戏都是由沪剧改编而成,并且,这两个沪剧本都是由江青看中,进而于1963年先后分别推荐给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的。江青有把握断定,把这两个戏抓好了,既肯定能得到毛泽东的支持,也定然能推动本人政治地位的上升,为她后来成为“文艺革命旗手”积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本。当时,江青还不能直接发号施令,她把任务交给了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由林默涵出面具体操作。

其时,北京京剧一团刚从香港成功演出后载誉归来,接到上级交来的沪剧《芦荡火种》剧本后,从领导到演员都很高兴,下决心改编好、演出好这出戏。首先成立了剧本的改编创作组,由四人组成,除汪曾祺外,另外三人是:剧团党委书记薛恩厚,副团长肖甲,编剧兼艺术室主任杨毓珉。编创人员被特地安排住入颐和园龙王庙,除了写作环境宜人,生活安排上也很好。创作人员的写作情绪也十分高涨,多年后,汪曾祺在题为《关于〈沙家浜〉》的文章中这样记述道:“我和肖甲、杨毓珉去改编,住颐和园龙王庙。天已经冷了,颐和园游人稀少,风景萧瑟。连来带去,一个星期,就把剧本改好了。实际写作只有五天。初稿定名为《地下联络员》,因为这个剧名有点传奇性,可以‘叫座’。”

从《地下联络员》到《沙家浜》,汪曾祺逐步被明确为主要执笔者

剧本《地下联络员》完成后,北京京剧团趁热打铁,立即投入排练。全团有一个共同的急切的想法,抓紧时间把这个戏排好,早点与观众见面。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已决定于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中国京剧院同样是从沪剧移植改编过来的、由阿甲执导的《红灯记》,早已紧锣密鼓地投入排练之中,与此同时,全国其他省市的京剧团体也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排演现代戏,准备到北京亮相。北京京剧团由此承受了巨大压力,情急之下,他们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仅用五天时间匆忙移植改编出来的《地下联络员》这出戏上。

但《地下联络员》首场彩排的效果不很理想。北京市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以及江青等都来看了。全剧演完后,反映一般。江青尤感失望,上台接见演员时,她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虽然北京京剧团归北京市领导,而且彭真认为不妨先演几场,听听意见。但江青看完彩排后,不仅让秘书打来电话,传达她的指示,说还要改,改好了再演;甚至自己还亲自赶到排练现场,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剧团匆忙赶戏的做法,当场下令把已经刊登的广告撤了。她说,就这样匆匆忙忙把戏搞出来,不行!

江青的阻止给正在兴头上的北京京剧团兜头一盆凉透心的冷水,全团弥漫着一股看不见、却人人感受得到的灰心丧气的氛围。万幸的是,市委、市政府依然明确支持,认为这出戏基础不错,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再下一番扎实功夫,就一定能把这个戏改好。彭真市长虽然工作很忙,但他一有工夫就来看望演员,还多次鼓励大家:“我看这个戏能改好,你们不要泄气。”这样,北京京剧团的劲头又鼓起来了,决定重排,首先重写剧本。

1964年初春,改编者们移师广渠门文化局招待所,仍沿用最初定下的每人分头改几场、然后由汪曾祺统稿的办法。但这一次,杨毓珉病了,另两位,一位是剧团党委书记,另一位是副团长。事情明摆在那里,汪曾祺无可选择,再重的担子也得挑起来。他,作为主要执笔者的身份从此确立。

汪曾祺想借助北京京剧团这个平台有所作为,毛泽东为《芦荡火种》改戏名

在局外人看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正式举行的日期一天天迫近,汪曾祺身负主要执笔者的重任,首当其冲,压力很大,但汪曾祺本人,并不十分紧张。究其原因,江青早期抓现代戏时,对剧本不是抓得很紧,这就无意中给了创作人员一点创作自由,汪曾祺正可利用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的机会,实践他久藏心中的关于京剧本写作的一些想法。在汪曾祺看来,古老的京剧,存在四大弊病,这就是,陈旧的历史观,人物性格的简单化,结构松散,语言粗糙。重写剧本时,他在精心构思核心唱段、仔细推敲人物唱词的同时,汪曾祺更在人物塑造和场次及情节设计上下功夫。既吸收了原来剧本中塑造人物的长处,又进行了大量的发展与提高,使剧中人物性格进一步丰富、多侧面起来。如阿庆嫂,既写好她作为茶馆老板娘的干练、泼辣、精明,又写好她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机警、聪明、多思;既着力写她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又用心写她对人民群众的似火真情。如郭建光,写他在敌人面前是横眉冷对的无产阶级战士,在以沙奶奶为代表的人民群众面前是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子弟兵;对战士,他既是果断、英明的指挥员,也是情同手足的好兄长。对胡传魁、刁德一这两个反面人物,也决不作简单的漫画式处理,特别是刁德一,甚至写出他过人的分析特长,这就表现了他狐狸般的狡诈与阴险,从而进一步地反衬出始终与其针锋相对的阿庆嫂、郭建光,能制服任何狡猾狐狸的大智大勇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在对剧中人物塑造下工夫时,汪曾祺注意吸收传统京剧折子戏的长处,尽可能把每场戏写得集中、紧凑,防止松散、拖沓。如今,这出戏中的《智斗》、《授计》、《斥敌》等场都已成为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折子戏,它们既独立成篇,又是全剧中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剧中闪烁出熠熠发光的迷人风采。

nlc202309020046

这次改写,前后花十多天时间,改定后,恢复了沪剧原名《芦荡火种》。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出席观看京剧《芦荡火种》,这不仅对北京京剧团是一次巨大的鼓舞,也把正在进行中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推向高潮。此后毛泽东先后对京剧《芦荡火种》作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其中之一,即是将剧名改为《沙家浜》。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汪曾祺深厚的文学功力给江青留下深刻印象

江青对汪曾祺留下印象,是从京剧《芦荡火种》的唱词开始的。她欣赏这个戏中许多俗中见雅、浅处见才、透示出浓厚京剧韵味的唱词,她知道,没有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功底,是达不到这般境界的。1964年夏的一天,江青又一次到北京京剧团现场观看京剧《芦荡火种》彩排,她问陪她看戏的肖甲:“词写得不错,谁写的?”肖甲据实相告,江青这才知道有个汪曾祺。不过这时候汪曾祺还没有与江青见面,因为汪曾祺不是剧团领导。此后,当江青决定不但把京剧《沙家浜》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还要在京剧现代戏方面做更多文章,一提到写词,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汪曾祺了。

确实,京剧《沙家浜》在主要剧情、人物安排、场次设计等许多方面,乍看之下都与沪剧《芦荡火种》有许多相同或近似之处,但前者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水平都远高于后者。最醒目的变化是在唱词的文学性上。京剧本的唱词保留了原沪剧本的唱词口语化的特色,却又对来源于生活的群众语汇重新加以提炼并进而诗化,这样,看似意思相同的唱词,就被赋予崭新的属于文学范畴的语言的活力与魅力,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美的境界。

沪剧第六场《开方授计》一开始的阿庆嫂的唱词是这样的:

一夜风潮从天降,/眼看着黑云盖地白浪滔天!/远望芦荡———烟雾弥漫,/茫茫一片都不见!/近看湖边———湖水拍岸,/水涨船高桥脚短,/五尺芦苇只没剩了一个尖!/ 十八位同志在水中淹,/水中淹,淹……淹……/淹在水中我的心里酸!/七龙送粮还未归,/吉也不知,凶也难猜,/有啥人再把信来传!/欲向县委请指示,/去也困难,来也不便,/如今上下断了线,/断了线……/寸肠九转,/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京剧第六场《授计》一开始的阿庆嫂要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内容和情感,汪曾祺执笔重写的唱词是这样的:

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亲人们缺粮食消息又断,/芦荡内怎禁得浪激水淹?/他们是革命的宝贵财产,/十八个人都和我血骨肉相连。/阴雨中要保存这星星火种,/看他日乘东风势成燎原。/联络员身负着千斤重担,/陈县委临行时叮嘱再三。/我岂能遇危难一筹莫展,/辜负了党对我培育多年。/我本当过湖去见亲人面,/怎奈水又深,湖又宽,身无双翅飞渡难。/我本当去把陈县委来见,/怎奈是港也封,路也断,刁德一派了岗哨又扣了船。/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事到其间好为难。/党啊,你给我智慧,给我勇敢,/你帮我战胜顽敌度难关。

这一段长达18句的经典唱词,汪曾祺仅用20来分钟一挥而就。原先汪曾祺在这里只写了四句唱词,肖甲和迟金声两位导演觉得少了,不论按剧情人物需要,还是按扮演阿庆嫂的赵燕侠的表演特长来说,都得唱上一大段才合适。有了共识以后,两人立刻约上汪曾祺,直奔赵燕侠家,就在赵燕侠家里由汪曾祺现场落实兑现。只见汪曾祺在房间里低头凝神来回踱步,口中似有似无般地念念有词。也就是二十来分钟的样子,说声:“行了!”,于是落座提笔而成。

或许,更值得比较的是京剧《芦荡火种》中《智斗》一场中那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经典唱词: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而在沪剧本中,原来的唱词是:

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来者是客勤招待,/照应两字谈不上。

从以上两个不同剧种的剧本,在由同一人物唱出的相同思想内容的唱段比较中,无需再作深入的分析,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可以看出,沪剧本的原创唱词为京剧本的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提供了基础,而京剧本在原沪剧本基础上重写的唱词,点石成金,化平俗为神奇,大大提升了文学性,则是显而易见、无需争辩的事实。

汪曾祺自己认为:《沙家浜》不太完整……但是,《智斗》肯定会传下去

晚年的汪曾祺明确认为:“‘样板戏’与‘文化大革命’相始终,在中国舞台上驰骋了十年,这是一个畸形现象,一个怪胎。”(《关于“样板戏”》)他不讳言自己参与“样板戏”始终的事实,在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的同时,他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充满自信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肯定。

据汪朗回忆:

“(爸爸)虽然参加了《沙家浜》的创作,‘有幸’成为‘样板团’的一员,但是爸爸对于一些‘样板戏’的前景并不很看好,认为不少戏概念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人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诠释某个‘主题’,毫无血肉,这样的戏很难有生命力。还在70年代初‘样板戏’正红的时候,一次家里人在议论哪个戏好看时,爸爸突然插了一句:‘再过20年,还不知怎么样呢。我看也就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能传下去。’‘为什么?’爸爸的理由很简单:‘这些戏有生活,有人物。’‘那《沙家浜》呢?’‘那当然!’爸爸十分自信。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了一句:‘《沙家浜》不太完整,前面是阿庆嫂的戏,后面是郭建光的,但是,《智斗》肯定会传下去!’爸爸的话确实让我们感到吃惊,因而留下了很深印象。”(《老头儿汪曾祺》,汪朗/汪明/汪朝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版)

30多年过去了,汪曾祺的自信得到了印证。时至今日,京剧《沙家浜》全剧不时对外公演,至于《智斗》更成了重要演出活动中屡演不衰的保留节目。不但京剧演员张口能唱《沙家浜》的经典唱段,其他本不是京剧演员的知名演员们、众多央视的主持人也常常在晚会中以反串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角色为乐事,似乎唯有能在《智斗》中露一手,才能证明其才艺水平,而观众也总是对他们的“智斗”报以热烈的掌声。

或许,在江苏常熟,更能感觉到京剧《沙家浜》绵延不绝的影响。常熟虽然早就以其丰厚的地方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扬名在外,但她毕竟是沪宁线上的小县城,再亮的光环也被上海、苏州这些大城市的光海淹没了。自从京剧《沙家浜》唱响全国、甚至远传海外之后,无人不知沙家浜就在常熟,再加上剧中的阿庆嫂夸奖胡司令的新娘子是“常熟城里有名的美人”,因此,人们一提到沙家浜,就会联想到常熟,还会想到美人。现在,剧中的沙家浜已成为现实中的常熟的一个镇名,沙家浜风景区业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景点,每天,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这一切不但给常熟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更给人们永不衰竭的精神滋养,激励后来者发扬光大革命前辈们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梦奋斗终身。

(责编 凌 云)

上一篇:2020年全国助残日主持词下一篇:pdca循环和管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