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美设计

2024-05-26

京剧舞美设计(精选十篇)

京剧舞美设计 篇1

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和京剧的发展;识记旦角的分类、京剧的四大名旦;简单学习京剧的喊嗓“呀”“咦”, 及京剧名段《卖水》中的念白片段。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和京剧的发展。

2.让学生知道京剧旦角的分类和认识京剧四大名旦。

3.掌握利用人声的假声区学习京剧中的“喊嗓”和“念白”。

【教学难点】

掌握用假声区学习京剧中的“喊嗓”和“念白”。

【教学思路】

中国文化→国粹京剧→京剧发展→走进旦角→认识京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央视戏曲频道宣传片, 教师手拿折扇朗诵《龙文》:

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之邦, 中国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中,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京剧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它蕴藏着中国的地方戏曲、表演、文学和美学等等, 犹如一张光彩夺目的名片, 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文风采和精神!今天, 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领略美轮美奂的京剧。

师 (问题1) :你们都了解京剧的什么知识?谁来说一说, 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了解的京剧知识。 (生自由回答)

2.认识京剧, 走进旦角

(播放课件) 教师大概介绍京剧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

(1) 京剧的诞生与发展。京剧的诞生与发展, 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代, 京剧更因备受宫廷宠爱而声誉日盛。从道光年间宫中开始有“侉戏”, 即昆曲之外的剧种演出, 直到慈禧专权时代, 渐渐成型的京剧终于成为宫中演唱的主体。1917年以来, 京剧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 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到20世纪, 京剧达到了全盛时期。

(2) 什么是京剧?京剧 (Beijing Opera) , 为中国“国粹”, 已有200年历史, 享誉海内外。起源于中国古老戏剧秦腔、徽剧、昆曲及汉剧, 又称“皮黄”, 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 盛行于20世纪30~40十年代, 现在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京剧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 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师 (问题2) :你们了解京剧的行当吗?谁来说一说你了解的京剧行当都有哪些?

师:京剧发展到今天共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每一种行当有各种不同的角色, 每一种角色又分出各种派别,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学习京剧中的旦角, 简单了解其中的京剧知识, 感受京剧的魅力!

(播放课件)

(3) 认识旦角。教师介绍旦角的分类, 学生识记分类的名称:正旦 (青衣) 、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

(4) 教师根据课件图片介绍各种旦角的特点, 学生近一步了解和区分旦角的分类。

正旦———正旦俗称“青衣”, 因为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中年妇女, 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 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花旦———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 身着短衣裳, 如褂子、裤子、袄、裙子, 有时也穿长衣裳, 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 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 动作敏捷伶俐。

花衫———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 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 发展而成的新旦角类型,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 大都属于花衫范畴, 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

刀马旦———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 武打不如武旦激烈, 不用“打出手”, 即抛、掷、踢、接的特技表演, 较重唱、做和舞蹈。

武旦———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 表演上着重武打, 穿短衣裳, 重在武功, 不重唱念。

老旦———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 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演唱用本噪, 唱腔与老生接近, 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

师 (问题3)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个表现花旦角色的京剧名段, 看看字幕上打出每一个花旦表演者的后面都写着什么派别?

(教师板书:梅、尚、程、荀)

(在此环节我做了知识性的层层推进教学, 让学生在图片和视频中直观地了解和记住旦角的分类)

(5) 认识四大名旦。

师:在20世纪20~30年代京剧出现了很多派别, 可谓是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但是把京剧推向最鼎盛时期的当数京剧的四大名旦, 他们分别是梅兰芳先生、尚小云先生、程砚秋先生和荀慧生先生,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四位京剧名家。

(播放课件, 教师介绍四大名旦)

师:2011年是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50周年,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 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 勇于革新, 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 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 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 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世称“梅派”, “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最经典的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游园惊梦》等。

师:尚小云自幼入科班学艺, 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 后改正旦, 兼演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 嗓音宽亮, 唱腔以刚劲著称, 世称“尚派”。代表作有《祭塔》《昭君出塞》等, 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师:程砚秋自幼学戏, 演青衣, 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 讲究音韵, 注重四声, 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 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 编演过《青霜剑》《窦娥冤》等戏, 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师: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 又出身于梆子班, 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 将京剧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 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 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 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6) 讲名家故事, 领大师风采, 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京剧中蕴含的中国礼仪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事一:梅兰芳先生婉言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故事二:程砚秋先生拜见梅兰芳先生。

故事三:梅兰芳先生喊嗓。

3.参与活动, 体验京剧

(1) 学习京剧喊嗓“咦”“呀”。

(2) 学习京剧名段《卖水》念白片段: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桂花儿香,

脸上擦的是桃花儿粉, 口点的胭脂杏花儿红。

师 (问题4) :同学们听了以后, 觉得这样念白和我们平时说话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感受京剧念白的声音效果, 然后教师带学生逐句学习, 教师与学生合作表演后, 观看小朋友演唱《卖水》)

4.课堂延伸, 欣赏名段

师:从学习简单的京剧念白和喊嗓, 我们就已经体会到学习京剧的不易和艺术的精深, 也感受了京剧艺术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由梅派传人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和他的关门弟子一起演绎的京剧名段《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

5.课堂小结, 渗透德育

(播放课件, 在京剧名段《梨花颂》中结束本课)

师 (回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京剧行当中旦角的分类, 认识了中国的四大名旦, 其实京剧有很细的行当分类, 在以后的时间里, 老师们会带着你们再深入学习。

《京剧的行当》教学设计 篇2

教师

黄磊

学校

合肥市裕溪路学校

年级

人音版八年级

学时

一学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我国戏曲音乐的重要类别;

②了解京剧的行当及角色的划分;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欣赏、演唱等活动,感受京剧的韵味,特别是能辨析京剧行当中的角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传统与现代京剧经典曲目选段,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京剧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京剧的行当及角色划分。

难点:根据人物角色特点和京剧唱腔特点辨析京剧舞台上的行当。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京剧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小学音乐课中学习的京剧的唱腔、场面、脸谱等等。对于京剧的行当大家肯定能脱口说出,但就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京剧行当角色划分缺少一定的认知。本课围绕此问题来展开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白板使用功能)

导入篇

京剧的形成与京剧行当的划分。

唱京剧选段导入,师生共学京剧形成,对联过渡京剧行当。

激发情趣,引起注意,了解京剧形成的一般过程。

图片视觉冲击,对联猜谜激趣。

鉴赏篇

一、京剧的行当及角色的划分依据

二、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依次鉴赏

一、师生共学京剧的行当及角色的划分依据

二、生行鉴赏

1、教师文本呈示

2、学生图片选择

3、师生唱腔聆听

三、旦行鉴赏

1、学生旦行猜选

2、教师文本呈示

3、师生唱腔聆听

4、花旦、武旦讲解

四、净行讨论学习

正净唱腔聆听

五、丑角发言学习

认知、理解行当角色划分依据

1、文本呈示

2、图片插入

3、屏幕遮挡

4、魔术笔

5、视频、声音插入

6、选择模版运用

活动篇

根据唱腔和人物特点辨析选择行当。

一、视频观看,京剧反串,行当选择

二、我的“京剧一家人”

能够通过人物特点及唱腔选择所属行当

1、图片文本插入

2、视频插入

3、配对模版运用

结课篇

师生同唱《唱脸谱》,升华京剧艺术魅力。

同唱《唱脸谱》,师生共同结课

唱京歌,京剧美,爱京剧

视频插入

2013年11月

“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篇3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的第二课时。本课以戏歌《唱脸谱》为基点,结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净角唱段欣赏,加入创新,将京剧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形成、行當、四大功夫;京剧的乐队等融入其中,并围绕京剧的表演展开模仿与创编活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唱、看、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形成、四大行当、四大功夫及京剧乐队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积极体验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参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了解感受京剧的四大表演功夫——唱、念、做、打。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模仿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听戏歌《故乡是北京》进教室,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京腔京调所包围。在诱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点燃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的热情。

二、复习巩固

1、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在通俗、流行的音乐里加入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就是“戏歌”。大家想不想唱一唱我们的戏歌——《唱脸谱》

2、演唱:(回忆上节课歌曲处理,思考歌曲前后两部分不同的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溶入“戏歌”知识(即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作曲家为继承传统、宏扬国粹,把流行音乐巧妙地与戏曲音乐结合,形成别具特色、京味十足的戏歌)。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传统艺术人人有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新课教学

(一)京剧的形成

1、谈话导入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同学们对它有哪些了解?请你们把所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课件)

①京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师:我国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京剧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

②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师:“Bei Jing Opera”,它与西方歌剧一样,集音乐、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考考大家,京剧的“京”字什么意思?

2、京剧的形成

设计意图:运用谈论的方式导入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踊跃发言,体现自主学习成果。

(二)京剧的四大行当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经过长期的提炼、规范,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

1、谈话导入,如:①京剧票友票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光绪皇帝……;慈禧太后……

②四大名旦师:其中梅兰芳表演体系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③京剧脸谱引出四大行当

2、京剧的四大行当介绍

设计意图:运用谈话的方式贯穿教学,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又丰富了知识,使教与学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一边呈现生动的舞台剧照,一边做口头讲解,既避免枯燥的说教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京剧的四大功夫

师:京剧表演归根结底有四大功夫(课件)请看大屏幕:“唱、念、做、打”这四大功夫是综合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剧目、不同场次各有侧重。但从总体来说还是以“唱”为主,老百姓不是常把“演戏”说成?

生:“唱戏”!

师:对!这说明了“唱”在京剧中的重要性。

1、“唱”:是最主要的一种功夫。

(1)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a、创设问题情境:净角唱腔有什么特点?(铿锵有力、雄浑刚健)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个别到全班:虎口掌、捋胡子、箭指、抱拳等)

2、“念”:念白,京剧中的语言。分“京白”和“韵白”两种。

师:“念”即念白,“唱”与“念”常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1)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a:创设问题情境:旦角唱腔有什么特点?(委婉、俏丽)

b:观察模仿剧中人物的造型动作。

(2)感受与体验——模仿秀(以平常的生活语言为例作京白尝试:学习以“兰花指”为主的造型动作。)

(3)得出结论:京剧语言与平常生活语言不同,它带有节奏性、音乐性。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使欣赏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总结净角与旦角的唱腔特点以及模仿剧中人物动作造型,都能激发学生表演欲望,为后面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埋下伏笔。

3、“做”:做功,即不出声的表演,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1)猜谜:(师不出声地表演喂鸡、绣花、开门、关门、下楼等,学生竞猜)

(2)欣赏《拾玉镯》片段(创设问题情境:剧中人物正在做什么?)

(3)感受与体验——程式化的表演

得出结论:京剧的表演带有虚拟性。(譬如:舞台上没有马,但马鞭一挥,便鹏程万里;帅旗一打,舞台上如同有千军万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猜谜和参与体验的形式进行,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4、“打”:武术和翻跟斗。

(1)欣赏武戏《收大鹏》(创设问题情境:“打”是随随便便的打吗?)

(2)得出结论:“打”是经过精心的舞台设计,我们看到刀枪满台飞,它构成了图案,有层次、有节奏,“稳”、“准”、“美”地体现着剧情。那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创设了京剧就在身边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体验京剧的独特魅力。这也解决了一般音乐教师无法达到京剧表演专业水准的难点。

(四)京剧的乐队

师:听唱腔、看武戏,京剧的乐队始终在那奏着,(课件)京剧的乐队,俗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

1、念唱上学期学过的锣鼓经

2、感受与体验(请出班里的四名女生,美其名曰“四大花旦”即兴伴着全班念唱的锣鼓经走圆场步)。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京剧的伴奏与舞台前的表演是紧密结合的,我结合八年级上册学过的锣鼓经念唱,加入创新,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为随后歌曲《唱脸谱》进行表演唱推波助澜。

四、拓展

师:京剧的相关知识、行当特有的表演动作,我们已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如何为《唱脸谱》的第一段创编表演动作?

1、分组讨论制定表演方案(学生座位已按课前绘制脸谱颜色分组而坐)

A段:运用旦角动作造型创编表演动作(女生)

B段:运用净角动作造型,戴上自制的各色脸谱面具创编动作(男生)

2、师生共同歌表演《唱脸谱》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唱,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气氛得以推向高潮。

五、小结

《京剧脸谱》教学设计 篇4

前期分析:本课是由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组织设计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本课主题“京剧脸谱欣赏”, 在以视觉艺术切入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京剧唱段、电视剧片段、戏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 让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关于脸谱的起源、颜色、图案、谱式等方面认识了解京剧脸谱文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 使学生们对我国的国粹京剧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感受能力,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运用美术的表意手法 (线条、花纹、样式、图案、色彩等) , 塑造人物个性化的脸谱形象。

2.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戏剧灿烂悠久的历史及独特魅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3.领略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培养思维发展, 树立创建美好生活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绘制一幅谱式、色彩准确的京剧脸谱。教学难点:京剧脸谱的勾形, 对称性难以把握。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制作脸谱的各种材料、脸谱作品若干。

2.学具准备: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宝宝泥、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谱式

(一) 导入新课[播放]-京剧唱腔片段《铡美案》。

1. 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2) 为什么包拯和四大卫士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学生回答:京剧, 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 教师总结:

京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 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 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脸谱)

(二) 介绍京剧脸谱知识 (点击课件京剧脸谱资料)

1. 起源。

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 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 脸谱造型日臻完善, 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 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 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 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哪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3. 京剧脸谱的谱式。 (课件出示各种谱式)

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讲解: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 形成了一定的谱式, 约十余种, 这是其中的五种。 (1) 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 不勾花纹, 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 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2) 在整脸的基础上, 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 而是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 平整得如同三块瓦, 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3) 从脑门顶至鼻子尖, 用黑色或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 额头涂白, 有灰色小圈眉子, 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4) 与整脸相反, 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5) 色彩、构图不对称, 表现人物形象反常、丑陋的脸谱谱式, 称之为“歪脸”。

第二课时:制作脸谱

(一) 提出制作要求

1.小组分工提示: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组长、上色、监督、汇报员等)

2.具体制作要求: (1) 色彩:不少于三种颜色, 不能过多过杂。 (2) 注意安全与清洁。 (3) 时间大约25分钟。

3.汇报要求:人物特点、制作感受。

(二) 制作:各组分头制作京剧脸谱, 教师指导

(三) 讨论脸谱作品

各组汇报员汇报制作的脸谱, 师生交流、评价。每组介绍完后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设计意图:各组汇报的过程正是回顾脸谱色彩含义与各种颜色代表人物的一个过程, 同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或者交流自己对人物的了解, 使京剧脸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 总结

京剧卖水教学设计 篇5

燕山小学:陈姣

教学目标:

1、欣赏一段京剧儿童版的《卖水》,学会唱一小段,并且能够尽量用京腔演唱。

2、通过反复聆听戏曲,能够用带有京味的歌声和简单动作表演《卖水》片段。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卖水》小段。

教学难点:用一点京腔演,带上一点动作表演唱《卖水》。教学准备:钢琴

CAI课件 视频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认识京剧行当的作业,谁来说说,京剧有哪些的行当呢?

师: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辨别一下是哪种行当。师:说得真棒,是旦角,那么,我们来欣赏一段旦角的影片,猜猜影片中的两个人物是谁?她们又在干什么呢?

师:这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刘长瑜的《卖水》选段,她饰演的是丫鬟梅英,《卖水》讲的是一日丫鬟约小姐桂英后园赏花,看到小姐很忧愁,梅英就表花来给小姐解闷。表花就是报花名,描绘各种花特点。

生: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段不同的《卖水》表花片段,是由比你们还要小的小朋友饰演的丫鬟桂英,请同学们仔细听听,都表了哪几种花呢?在表花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 生:„„(引出:一问一答)

一、学习念白

师:问是用唱的,答是说的,京剧舞台上的人说话,我们叫“念白”,念白和我们生活中说话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我们来听听,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桂花香 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

师:读得很棒,这是用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话读的,听一听 老师是怎么读的,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预设:音调高,声音尖,明亮,带上了动作)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念白。(跟老师读)是不是象北京话的味儿?这就是我们京剧念白中的京白,念白分为京白和韵白,它们在读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下次有时间我们再来学习韵白。

师:我们把动作也加上来吧,坐的时候稍稍偏向右边,首先,我们双手拿起镜子,照一照;把手轻轻放在头上,梳一梳头发;把手点到脸上,擦擦粉;最后我们给嘴上点上胭脂。(配上念白)这就是我们京剧中“唱念做打”中的做。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二、出示旋律

刚刚读了念白,可是小演员是先唱着问再念着答的,她怎么唱的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唱腔部分)

那我们来学这段演唱的部分吧(出示旋律)钢琴带唱。

1、跟老师分句演唱,2、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演唱戏曲(师带唱戏曲,用歌曲的感觉演唱)

3、歌曲的《卖水》大家唱好了,可是觉得不是那个味,它是首戏曲,怎样才能唱出那个味呢?我们稍稍修饰一下看看是不是好一些。(1)注意:“转弯”的地方特别提出来,唱的时候往上扬起来唱。(2)嘴音稍微扁一点。嘴唇稍稍横一点,与我们平时唱歌不同。注意 :桃花粉 的 “粉”字

(3)注意断句,换气的地方,要到位。

先听听老师来唱第1句。请一位同学模仿一下老师。

4、整体跟着老师模仿唱《卖水》

师:大家唱和念都掌握了,我们就可以把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了。当然我们也要在唱的时候加上动作,跟念白时的动作一样,只是改变了个方向,刚刚念的时候我们是偏向右边,那么唱的时候我们把身子偏向左边。一起来表演一下。

京剧舞美设计 篇6

小小的钢琴吧装置得典雅完美。在温暖优雅的灯光下,“京剧交响”陶艺作品将作为钢琴背后的主背景墙引人注目。它由640块色彩斑斓的陶瓷挂片组成。陶片的色彩呈现多种色泽,中间是翠绿色的虚化了的京剧脸谱,从中心辐射开来,是大片的红色色块,红绿色的色彩交相辉映,透彻、鲜亮、耀眼、灵动、出彩!它开成一朵绚烂之花。红花绿蕊,飘动着春花秋月般的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它仿佛是一朵灿烂的迎宾之花,敬献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让世博村奏响一曲《和谐颂》。京剧脸谱在陶瓷作品的四周又演化成抽象的脸谱元素。蓝,绿、黄、灰、橙、褐多种颜色交织,如流动的音乐,又如辰龙腾云驾雾。大音希声,巨龙无形,给人以无限遐想……

京剧是国粹,脸谱是民族的重要标识,但我们没有停留于睑谱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国粹的层面,而是用独特的陶瓷爵言、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抽象地演绎、完美地彰显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魅力。脸谱在陶瓷的四周化成流动般的乐谱内涵,脸谱即是乐谱,与壁挂前的钢琴互相交映,和西方的乐曲融合一致,成为中西方文化流动的音乐洪流,在世博的上空回旋。

京剧交响是用京剧音乐交响化的原创、运用大型西洋乐队、声乐独唱及交响合唱的歌唱法完美表现京剧的独特韵味。我们的陶艺作品也是一首京剧交响曲——《和谐颂》。它吸收多种艺术元素,把精美小巧、中西合璧的音乐空间表现了出来。它小中见大、气势磅礴,时尚与传统结合,非同凡响。它从抽象的“无”到丰富的“有”,从丰富的“有”到极致的“无”,它不仅仅是一种装置艺术,不仅仅只是悬挂的陶片,在炫目的背景下,它流淌着和谐,美好的精神,与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互契合。

京剧舞美设计 篇7

创意产业的提出旨在在经济与文化、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的背景下, 建立文化艺术对经济的强大牵引力。信息技术和娱乐形式的不断革新, 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京剧艺术正濒临危机;作为创意产业核心的动漫产业在国外动漫不断渗入的状况下, 也处于一种低俗的时期。两者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均在于创新和文化, 其结合给二者尤其是京剧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动漫这种时尚的艺术为古老的京剧艺术在当代找到了合适承载形式, 另一方面, 历史悠久的京剧艺术为动漫提供了文化资源和素材。京剧与动漫的结合对中国动漫形象的本土化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 京剧动漫的概念及市场优势

1.1 京剧动漫的概念

京剧动漫是一种以京剧剧目的故事情节、表现形式、人物动作、妆饰、唱腔等为创作基础的动漫艺术。简单地说, 京剧动漫是京剧与动漫的结合, 是对传统京剧进行改革并融入现代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但这种改革不是对于传统京剧的替代, 而是对基于传统京剧的再创作, 两者的结合和创作归结于两者本身的艺术和文化的渗透性。

1.2 京剧动漫的市场优势

在国家大力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的背景下, 京剧动漫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其率先进入到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其进入市场后并无任何竞争对手, 只要市场目标正确, 开发出合适的产品, 必将得到丰厚的市场利润;另一方面京剧动漫具有中国优秀历史京剧文化的沉淀, 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市场优势, 京剧艺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观众群体, 将京剧艺术同动漫艺术结合的京剧动漫无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并使国粹-京剧艺术得以持续发展。

2. 京剧艺术与动漫艺术的艺术特色

京剧动漫艺术同京剧艺术和动漫艺术休戚相关, 两者要素的结合是其创新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为此就必须首先研究京剧艺术和动漫艺术自身的特点。

2.1 京剧艺术特点简析

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三大艺术特征, 其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 在于虚实结合, 最大限度地超脱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以达到“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四功五法 (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是京剧艺术最基本的表演手段, 生、旦、净、末、丑是其艺术行当。[1]可以说,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方面, 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已形成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 又师法谨严。

1.2.2动漫艺术特点简析

动漫是漫画和动画的缩写与合称。漫画常以书刊或画刊形式出项, 采用轻松幽默、可读性强、读者年龄广等特点的画面来演绎故事情节;而动画则是可以活动的连环画剧来演绎故事情节, 两者常被合而为一称为“动漫”。漫画与动画作为美术的一部分, 从艺术角度展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 反映人类的精神。

3. 京剧动漫的设计策略研究

结合京剧艺术和动漫艺术自身的特点, 京剧动漫应从剧本题材上、画面上、视听语言上等方面实现京剧与动漫的结合, 其设计策略如下:

3.1 合适剧本题材选择与设计

京剧动漫的题材应从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京剧中挖掘剧情, 获得创作的源泉。在剧本的设计过程中, 注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有效融合。日本的设计文化是传统本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 日本展馆的艺术表演的题材是联结中日两国情缘的朱鹮故事, 借以中国传统昆曲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其自身高科技的产品, 将其自身的设计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传统故事为原型的《花木兰》在好莱坞上映的成功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花木兰》在创作过程中既考虑到故事本身的文化背景, 也考虑到了这种文化如何同动画更好的结合起来。例如:中间有一段用山水水墨意境表现军队战友情的小插曲, 编剧并非简单地应用传统的水墨意象, 而是在水墨艺术的基础上创造性的采用了现代歌舞剧的形式, 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将这种传统的故事情节转化成了水墨动画剧。因此, 在剧本阶段, 如何思考创作方向, 如何把握创作思路, 如何创作动画更适合于动画表现的内容等显得尤为重要, 其归根结底是对剧本和剧情进行创造性和独特性地艺术再加工的过程。京剧动漫的创作也应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不要片面的追求传统, 而忽视了现代元素的应用。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打龙袍》等以及现代京剧《红灯记》《杜鹃山》等都具有良好的故事情节, 如何挖掘和把握其题材进行大胆的幻想和巧妙的构思是将其动漫化的关键一步。

3.2 融合京剧艺术和动漫艺术的画面设计

从画面的构成形式上可将画面分为景观画面和人物画面。在画面的创作上, 京剧动漫更要形成其独特的画风, 营造出一种“原创性的幻想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所谓原创性就是在画面的设计中, 可以利用一些京剧自身艺术元素 (如京剧脸谱) , 也可适当融合于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如山水画、筷子等) , 以保持京剧艺术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晶的“原型”;所谓幻想性空间就是在画面的创作中给观众留下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让其有时间去欣赏美仑美奂的艺术画面, 如好莱坞动漫艺术中耗费巨资制作的特效技术、《阿凡达》等影片都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当然画面的创作应多从人物、细节、视觉等方面入手, 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的协调。

3.3 制作优美的视听语言

京剧动漫的视听语言设计也应符合其自身定位, 京剧本身就具有大量的声效可直接应用, 如京剧舞台艺术中的音乐—唱腔、打击乐等, 如西皮唱腔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 而二黄唱腔则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京剧打击乐不仅可以渲染舞台气氛, 调节表演身段, 配合语言韵律, 而且在以节奏音响带动全局, 统一整个舞台的节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借用京剧中大量的声效资源进行艺术再创作是京剧动漫经典再现的另一种途径, 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度”和“形”, 将京剧中的声效艺术化地诙谐、幽默、风趣化处理, 但应注意其运用的程度, 应追求精简而避免冗繁。

总之, 剧情、画面、视听语言等是京剧与动漫结合设计的几个决定性因素, 都可以在京剧中找到相应的可借鉴或参考的资源, 而植根于富有京剧文化底蕴的沃土之上;与此同时, 在追求原型的基础上, 要结合当代时代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变化, 在变

文艺复兴前欧洲公共建筑空间的审美特征

曹静1李旭亮2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不同的文化理念制约并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取向, 民族独特的审美趋向和哲学气质影响欧洲公共建筑空间的造型。欧洲悠久的历史文明诞生了独特而伟大的建筑艺术。西方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注定欧洲公共建筑空间的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审美观念

公共建筑空间是基于人的社会需求所产生的一个物化空间或场所, 涉及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建筑物理学、美学等多领域,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是建筑学的一部分, 是工程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 并始终受到建筑的制约, 同时, 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一个现实空间, 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功能要求, 需要通过施工制作得以实现。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过程基本是以美学原理为依据, 无论是室内装饰的形式与造型, 还是色彩的组合, 以及材质的运用, 都建立在美学原理的基础上, 纵观欧洲优秀建筑空间设计, 无不与其文化脉络、历史潮流、真正理解公共建筑空间与建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基础, 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欧洲公共建筑空间。

希腊建筑具有相当严格的比例知识, 譬如古埃及建筑中黄金分割的关系。如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它始建于约公元前440年的最完美的希腊神庙。它由两个内部空间组合而成, 每一个空间平面都是1:1.618的黄金比例。柱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希腊神庙最成功的处理手法及特征被称为“视觉校正”。角柱与相邻柱子的间距要比其他正常的柱间距窄一些, 正常的柱间距是按照规定的模数制造的, 其基座面的水平线条有一点微微的向上弯曲, 柱子则向内倾斜。这些美学的手法和特点使其更具人性化, 避免了直截了当的机械化特征。

帕特农神庙的正面与背面都是八根柱子, 两侧也有一排柱子, 形成周围廊柱式。在正面和背面还增加有一排六根柱子在入口的前面, 从而把人们导向神堂和宝库。在神堂内, 许多柱子支撑着上面的夹层, 再上面还有柱子支撑着屋顶, 雅典娜女神像在神堂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多立克柱式是应用于雅典娜帕特农神庙的样式, 造型俭朴刚强, 柱子没有柱础, 只有一个简单的柱头。整个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庄严恢宏。

希腊的其他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也极为高妙。约建于公元前350年的厄皮道拉斯剧场是在露天的山坡上, 它有着半圆形的台阶式座位, 面对着下面圆形的乐池, 歌舞表演可也在那里载歌载舞, 在乐池的后面有一个临时搭起的舞台供演员们表演, 剧场通常建在风景秀美的山坡地上, 依托着大自然的天然背景供人们休闲娱乐。而约建于公元前150年的雅典市中心广场经现在修复我们可以看到, 他有一部分使用廊柱环绕的, 称之为敞廊, 有一列多立克柱子在左边, 另有一列爱奥尼亚柱子在中间支撑着木屋顶。右边的门通向房间, 他是给商人做餐饮和贮藏用的, 商人的货物都放在敞廊中销售。

通过神庙、剧场、贸易市场的设计, 我们发现雅典的古典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强调实用功能的基础上, 注重与其环境相和谐的宗旨, 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典型的建筑范式。

古罗马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绝大部分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经验。在设计方面, 罗马借鉴了希腊的美学概念。精致、典雅、对称、富有装饰韵味, 完成于公元118年-128年的罗马万神庙是为

化中求新求异, 使之更符合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 更容易、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 进而永葆青春活力, 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罗马诸神建的庙宇, 穹顶结构下有一个壮丽的内部, 穹顶直径达142英尺约43米, 高度与其相接近, 使其共同具有几何规律, 而阳光则从上面的圆形天窗倾泻而下, 照亮整个内部空间, 所有的壁龛、柯林斯柱子以及墙的表面都用大理石和镀金铜像装饰得五彩缤纷。这种公共建筑风格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是半圆形券, 通常采用简单的、固定不变的半圆形筒拱, 形成比较复杂的拱顶体系, 随着罗马帝国在欧亚非大陆的扩张, 成为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公共建筑中教堂建筑的范式。

建于公元532年-537年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是最大的也是最壮观的象征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教堂。圣索菲亚教堂有一个巨大的中央空间, 圆形的穹顶放在帆拱上, 穹顶基部有一圈小窗, 这些小窗使穹顶产生一种漂浮的感觉, 墙面和穹顶上一些原有的马赛克镶嵌画被保存下来, 带有典型的拜占庭式柱头的列柱支撑着拱券, 拱券向侧廊极其上部的楼座敞开, 从而形成典型的罗马风格。在中世纪晚期, 大概在公元1250年以后, 高达城墙包围的城市、宏伟的教堂及它们着色的玻璃、飞扶壁、滴水兽,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12世纪到14世纪的欧洲印象, 哥特式建筑成为当时公共建筑的特征, 如建于1242年-1248年的巴黎圣夏佩尔小教堂, 当时建造这座小型皇家教堂的目的是为了存放珍贵的遗物, 它既是一座地下教堂, 又是一座地面教堂, 墙体缩减到最纤细的支柱, 因而柱与柱之间的空间镶满了着色玻璃窗, 结果创造了一个看似由光线和色彩构成的空间, 上面拱顶的表面涂有金、蓝两色。另外哥特式建筑的交叉拱顶拥有外在的飞扶壁, 这就可能在较高处的墙面上开大的高侧窗, 中庭拱廊很高, 使双侧廊体系具有开敞流通的特征。

在14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开始不断发展壮大, 这不仅动摇了封建教会势力1000余年的统治, 而且促进了新思想与世俗文化的萌芽和发展。于是, 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发生了。这场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末, 故而14—16世纪这段时间, 便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使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这种古典艺术风格的强烈影响, 对称是一种主要的概念, 线脚和带状细部则是典型的古罗马特征。

始建于公元1524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佛罗伦萨劳伦廷图书馆的门厅和楼梯间建筑中, 在图书馆小的正方形门厅里, 向后推进的墙面的半柱, 带有独特三角山花的假窗, 以及巨大的楼梯本身都表明手法主义运动相对于古典主义者, 它正向新的建筑空间表达语汇发展。恢宏、庄严、科学、理性, 努力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

纵观欧洲早期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 我们不难发现欧洲悠久的历史文明诞生了独特而伟大的建筑艺术。西方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注定欧洲公共建筑空间对后世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所构成的影响。

曹静, 1970-, 女, 硕士,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

李旭亮1968-, 男, 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外联处处长。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中国创意论坛演讲稿, 2005.3

[2]刘轶.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概论 篇8

关键词:京剧,鼓师,锣鼓经,意义,功能,形式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者可谓人经一体、共创辉煌。

具体而言,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的密切关系, 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主要层面进行系统化解读。

一、京剧鼓师高度重视京剧锣鼓经的重要意义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密切关系的第一个层面, 是京剧鼓师高度重视京剧锣鼓经的重要意义。

京剧鼓师必须时刻牢记:京剧锣鼓经是作为京剧乐队指挥兼主要演奏者的京剧鼓师的重要艺术工具与艺术手段, 说得通俗一点, 是京剧鼓师的“看家本领”与“吃饭的武器”。也就是说, 不会京剧锣鼓经, 京剧鼓师就寸步难成、一无所成, 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鼓师。

显而易见, 京剧锣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为锣鼓经简称“锣经”, 是所有戏曲打击乐各种型式的泛称, 即用鼓、板、大锣、小锣、钹、堂鼓等各种打击乐的音响组成各种不同的结构与节奏, 以表现不同的情感、营造不同的气氛、配合不同的表演等。京剧锣鼓经可以视为京剧打击乐的套路与程式, 也是京剧打击乐的组合范式与类型。

可以说, 京剧锣鼓经是前辈京剧艺术家们舞台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作为丰厚而又宝贵的艺术遗产, 京剧鼓师必须全面继承、很好地运用。而这, 也正是京剧锣鼓经重要意义之所在, 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可有半点小视。

二、京剧鼓师充分发挥京剧锣鼓经的艺术功能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密切关系的第二个层面, 是京剧鼓师充分发挥京剧锣鼓经的艺术功能。京剧鼓师指挥并参与京剧锣鼓经的演奏, 通过演奏以充分发挥京剧锣鼓经的多种艺术功能。

(一) 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功能

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是京剧锣鼓经重要的艺术功能之一。这方面的例证多多, 例如[乱锤], 就具有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紊乱心境等艺术功能,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念“倘若司马懿兵临城下, 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就擒”之后, 即奏[乱锤], 以表现诸葛亮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烦恼情绪。又如[叫头], 则用以表现剧中人物情绪激动时的呼号、控诉等。京剧《女起解》中苏三念“苍天哪!天”时, 即用[双叫头] ([叫头]中之一种) 。再如[紧锤], 用以表现人物情绪急迫, [搓锤], 用以表现人物情绪焦急……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 营造舞台气氛的艺术功能

营造舞台气氛, 也是京剧锣鼓经重要的艺术功能之一。这方面的例证也实属不少, 例如[一锣锤], 用于烘托气势宏大的舞台气氛。又如[三击], 也具有引起观众注意、加强舞台气氛的艺术功能。

(三) 配合演员表演的艺术功能

京剧同所有的中国戏曲一样, “以歌舞演故事”, 表演既是整个京剧的中心, 又以歌舞化为其本体特征。因此, 京剧锣鼓经在这种歌舞化的表演中, 就紧紧配合演员表演, 换言之, 演员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的每一个表演动作, 均在锣鼓经的伴奏下进行。这方面的例证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四击头]配合演员的“亮相”动作, [旦上场]配合旦角的上场动作, [二三锣]作为引子、诗句与某些念白的分节标志, [搜场点]用于搜索动作, [九锤半]用以滑稽或匆忙的动作, [阴锣]用于暗中摸索动作, [急急风]用于紧、急促的动作, [长锤]用于更衣、徐步等动作等等。

可以说, 京剧鼓师的核心工作, 就是充分发挥京剧锣鼓经的艺术功能。

三、京剧鼓师努力创造京剧锣鼓经的新形式

京剧鼓师与京剧锣鼓经密切关系的第三个层面, 是京剧鼓师努力创造京剧锣鼓经的新形式。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发展, 不断繁荣。京剧锣鼓经亦然。

京剧舞美设计 篇9

起初, 丰子恺是“不大喜欢看戏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 在友人的劝说下, 出于好奇, 他在上海看过一场梅兰芳的戏。但这次看戏的经历并不愉快, 印象也不好。这种失望追根溯源, 还源于幼年时在家乡看到的“男扮女的花旦给了我 (案:指丰子恺) 一个不快的印象”, “觉得异常难看, 甚至使人难堪”。可见, 少年时代对戏曲男扮女装的最初印象影响了丰子恺对京剧的接受。但最主要的原因, 是“因为五四时代, 有许多人反对平剧, 要打倒它, 我读了他们的文章, 觉得有理, 从此看不起平剧”。“五四”时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人对京剧的批判在知识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年轻的丰子恺也感受到了这股潮流。这也给他不喜欢、甚至看不起京剧找到了一个最理直气壮的理由———胡适这样时代的文化精英既然主张将京剧作为封建的渣滓清除掉, 那么京剧当然是不值得去喜爱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京剧并没有因为“五四”的批判、打击而退出历史舞台, 反而在20、30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丰子恺与京剧再次接触。“我的爱平剧, 始于抗战前几年, 缘缘堂初成的时候, 我们新造房子, 新买一架留声机。唱片多数是西洋音乐, 略买几张梅兰芳的唱片点缀”。“不料留声机上的平剧音乐, 渐渐牵扯人情, 使我终于不买西洋音乐片子而专买平剧唱片, 尤其是梅兰芳的唱片”, “我的蓄音机自然地变成了专唱梅兰芳片子的蓄音机。而且所唱的大多是男扮女装的花旦戏。因此, 青衣的唱腔给我听得相当地捻熟”。由听戏, 丰子恺喜欢上了京剧。抗战以前, 他“对平剧的爱好只限于听, 即专注于其音乐的方面”。他收藏的百余张唱片多数是梅兰芳的。这一时期, 丰子恺喜欢的是京剧的音乐。

丰子恺看京剧的爱好, 是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开始的。“有一时我旅居涪陵, 当地有一平剧院, 近在咫尺。我旅居无事, 同了我的幼女一吟, 每夜去看”。他渐渐感觉到, 京剧的“扮法与演法, 与其音乐的作曲法同出一轨, 都是夸张的、象征的表现”。加之他的长女陈宝、四女一吟等都热衷于唱戏, 家中的京剧空气十分浓厚。耳濡目染。丰子恺逐渐“变成了平剧的爱好者”。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后, 他连续看了几次梅兰芳的演出。虽然丰子恺在其文章中并未提到看戏的观感, 但很显然, 此时他观看梅兰芳演出与20年代中期的那次的观感是绝对不同的了, 因为他突然萌生了“看看造物主这个特殊的杰作的本相”的想法。

1946年、1947年, 平生很少“自动访问素不相识的有名的人”的丰子恺, 先后两次拜访了梅兰芳。第一次是带着“宗教的心情”, 感慨造物主造得如此“精巧”的杰作, 却又不能延长他的使用年限。第二次则是带着“艺术的心情”, 两人探讨艺术的象征问题。这时的丰子恺对梅兰芳, 是“真心的敬爱”。1961年梅先生逝世, 他又撰文悼念, 表达了对梅兰芳的敬仰之情。几十年间, 丰子恺对京剧的认识和情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正如他自己所意识到的, “原来‘五四’文人所反对的, 是平剧的含有封建毒素陈腐的内容, 而我所爱好的是平剧的夸张的象征的明快的形式———音乐与扮相”。虽然不是京剧研究者, 但丰子恺对东、西方音乐与绘画都有造诣, 因此他能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 发现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他曾因不懂京剧艺术而远离, 后来则又因对京剧艺术的理解而爱上京剧。

首先, 对京剧音乐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丰子恺对京剧音乐的直观感受是从青衣的唱腔开始的。最初他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 觉得“平剧中的青衣的唱腔, 富有女人气。不必理解唱词, 但一听腔调, 脑际就会浮出一个女子的姿态来, 这是西洋音乐上所没有的情形。……青衣的唱腔, 可谓‘女相十足’。我每次听到, 觉得用日本语中的onnarashii (有女人风度的) 一语来形容它, 最为适切。……青衣唱腔的音乐, 是以自来女子的寻常语调为元素, 扩张, 放大, 变本加厉而做成的”。抗战后期, 丰子恺将京剧与西洋音乐进行了对比, 认识到京剧的音乐“充分地发挥了‘旋律的音乐’的特色”, “能够单靠旋律的变化来表现出青衣、老生、大面等种种个性。所以听戏, 虽然不熟悉剧情, 又听不懂唱词, 也能从音乐中知道其人的身份、性格及剧情的大概”。认为京剧的音乐对世间“各种性格的精华, 加以音乐的夸张的象征的描写, 而造成洗练明快的各种曲调”。至此, 他对京剧音乐特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

其次, 丰子恺认为京剧的扮法与演法, “与其音乐的作曲法同出一轨, 都是夸张的、象征的表现”。并且对于这种表现很赞赏, 因为与其“漫画的省略的笔法相似之故”。丰子恺“画人像, 脸孔上大都只画一只嘴巴, 而不画眉目。或竟连嘴巴都不画, 相貌全让看者自己想象出来”。而这种笔法正与京剧象征性的表现相似:“开门, 骑马, 摇船, 都没有真正的门, 马, 与船, 全让观者自己想象出来。想象出来的门, 马, 与船, 比实际的美丽得多”。京剧表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与丰子恺的艺术取向的殊途同归, 使他对京剧艺术更加认同。

再次, 丰子恺作为艺术大师, 秉持“曲高和众”的艺术理念, 将大众艺术生活情趣和品位的普及与提高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他意识到“艺术种类繁多, 不下一打……这一打艺术之中, 最深入民间的, 莫如戏剧中的平剧!”相形之下, 书画却远不及京剧普遍。京剧“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在其本旨上具有一种吸引人情, 深入人心的魔力, 故能如此普遍, 如此大众化的”。京剧艺术在普通民众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也使秉承艺术大众化观念的丰子恺不能不为之心动。

可见, 丰子恺对于京剧的喜爱, 既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所致, 也得益于丰子恺对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解和融通, 同时还源于他对京剧艺术普及性的认识。艺术家的修养、气质与大众化的艺术观念, 使他最终成为京剧艺术的拥护者。

丰子恺还写过一些和京剧有关的诗词。比如写给其幼女丰一吟的《寄一吟》, 以轻松的口吻述说女儿“手挥金碧和渲淡, 心在西皮与二黄”, “刻意学成梅博士, 投胎愿作马连良。藤床笑倚初开口, 不是苏三即四郎”。刻画出娇憨的小女儿对京剧的痴迷之态。另一首《一吟饰洛神》:“神光离合, 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 若将飞而未翔。”寥寥数语, 却颇得梅派艺术的神韵, 也表明了丰子恺已得京剧艺术之三昧。

作为现代文人, 丰子恺由不喜欢京剧, 到真心赞美京剧艺术, 他和京剧产生了一段颇具戏剧色彩的因缘, 在艺术史、京剧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印痕。单纯他之于京剧的渊源, 似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然而偶然之中却彰显出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他之喜爱京剧, 就个体而言, 似乎是一个个案。但以京剧的历史而言, 恰恰印证了曾经鄙薄京剧的一代文人是如何冲破观念上的怪圈, 最终与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京剧实现了对接。

京剧舞美设计 篇10

1 京剧服装色彩的艺术特点

京剧服装色彩不仅增强了舞台效果, 营造出了特定的艺术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其精神内涵超越了表面的视觉美感, 而是以一些固定的色彩形式表达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即是京剧服装色彩的程式化, 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象征寓意性和装饰性特点。

1.1 京剧服装色彩的程式化

关于程式化, 陈多在他的《戏曲美学》中做了详细的解释:“由于戏曲是以舞容歌声作为表演手段距离生活真实形态较远, 它的创造过程非常艰巨, 需要长期积累, 且不易取得更新换代的突破;它的欣赏又有赖于观众以其识来加以补充、认同。因而在一定时期内把这些具体表现方法作为程式固定下是有其必要的。”京剧服装也基本是以明代的官服为摹本, 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积淀而形成的“歌舞之衣”, 它们在形制上被规划固定为蟒袍、官衣、靠、褶子等;在服装色彩上也被规划固定为黄、红、绿、白、黑所谓“上五色”和紫、蓝、粉红、湖色、古铜色所谓“下五色”。在京剧舞台上, 正是依据上、下五色去完成富丽堂皇的场面和贫困交加的境地的人物身份和情感心绪。

尽管京剧服装的色彩运用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但我们不能将这种程式化理解为束缚个性的发展而对此持否定态度, 上、下五色的色彩虽然单调, 但它可以塑造上至皇帝下至贫民的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京剧服装色彩的这种源自于中国传统色彩观的程式化特点, 是千百年来中化民族审美标准的相对凝聚,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色彩审美倾向, 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个性。

1.2 京剧服装色彩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作为一种原始宇宙意识逐步形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原始人的色彩观念都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黑白红三种色相是人类最早在大自然中找到的色彩。战国时期古人对色彩的运用与“五行学说”相结合, 演化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色彩理论, 中国古代色彩观也从单色崇拜发展到了五色体系:即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体系自那时起就成为华夏色彩美学观的基础。

京剧作为一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剧种, 其舞台色彩必然会受中国传统的色彩的影响。在京剧服装的色彩中, 上五色多属正色, 故多为尊贵者穿着, 而下五色多属间色 (不正之色) , 故多为樵夫、店家、渔者、家院及下级官吏等这样的人物所穿着。京剧服装中色彩不仅作为地位的象征, 同时, 服装色彩也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一般来说, 红色代表忠正刚毅, 黄色代表高贵, 蓝色代表儒雅洒脱, 白色代表圣洁俊秀, 而黑色代表庄重, 多用于刚直豪放的人物, 如关公红脸却着绿袍, 正是显示这一人物的智勇双全。

京剧服装正是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寓意来表现出人物的特性。使每个角色形象生动夸张, 加强了京剧的直观性。同时, 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与图案在服装上显得五彩缤纷, 悦目耀眼, 更增加了京剧表演本身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1.3 京剧服装色彩的装饰性

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影响, 京剧服装在色彩上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 而不是强调写实性的色彩变化。运用色彩强调强烈的补色对比, 高纯度的色调对比, 具有浓厚的平面装饰趣味。

传统京剧服装在纹样色彩搭配上具有对比色强的特点。这种纹样色彩处理, 是按表演行当和人物性格给予安排的。对比色是京剧服装用色的特点。比如:皇帝穿着的黄蟒, 通常在龙以样的色彩处理上, 采用三蓝退色圈金线, 或墨绿劝金线或平金圈墨线。这三种用色在人物穿着上可按行当处理。但在其中起调和作用的还金线。而用于其它行当的红蟒在纹样色彩处理上也就不大一样了由此可见, 京剧服装色彩鲜明, 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2 京剧服装图案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京剧不愧为民族艺术的瑰宝, 剧装服饰图案几乎包含了所有美学、色彩学的艺术应用规律, 本文仅从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京剧服装图案的艺术特点。

2.1 象征性意义和程式化

传统京剧服饰上的图案纹样主要来自历代服装上的刺绣、锦绫、缂丝上的织锦纹样, 同时还借鉴了我国古代建筑图案和器物造型, 具体表现的内容有日、月、星、辰、云、火、水、江崖、山、龙凤、飞禽走兽、鱼虫花鸟, 以及宗教图案、吉祥图案等。这些图案在表现性质上又可以分写实型、象征型和装饰型三种。

写实型主要是以具象的表现形式将飞禽走兽、鱼虫花鸟作为纹样的主体装饰在剧装上。

象征型是通过戏装上的装饰图案来表达人物的身份及情感, 这些图案不是胡乱拼凑、随意装饰的, 而是有一定的内涵和章法。如:在封建社会中, 龙是尊贵的象征, 它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贵身份。帝王将相的蟒用端庄严谨、气势宏大的大龙、行龙、坐龙等龙纹, 官位较低的大臣用造型较简单的夔龙、螭虎纹样, 太监兵卒等小人物只能用形似草蛇的细草龙描绘。男龙女凤、文禽武兽这些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纹样分所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其严格规制。

象征型图案最多的表现形式是吉祥图案。例如:老旦、老生帔多用祥云如意、福寿双全、松鹤延年等图案;小花脸武丑穿绘有飞燕、蝴蝶等飞禽图案装饰的打衣裤, 以示人物的轻巧敏捷、武艺高强的特点;诸葛亮、八仙人物多用八卦、太极、八宝、八仙等图案装饰, 以示人物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神话形象;文人墨客多用梅兰竹菊、玉堂富等纹样。

装饰型图案在京剧服装中主要是起美化作用, 如汉瓦、各种流云、回纹卷勾、博古、甲文等历代建筑和器皿上的工艺图案, 这些纹样丰富了图案的种类, 没有什么寓意和象征意义。

2.2 夸张而概括的艺术

所谓艺术夸张, 即在艺术创作中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突出对象的描绘, 使被描绘的对象更加典型, 以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艺术概括是指对客观事物去粗取精, 使被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图案描绘上, 小生的图案纹样细腻、流畅, 花脸的图案纹粗犷豪放, 旦角的图案生动活泼。

剧装图案还表现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进行夸张和概括:

(1) 时间求全:在一件花褶子或衣裙上, 常常绣上梅兰竹菊四季花木或不同季节的花鸟。

(2) 空间求全:飞禽、走兽在一件剧装上同时出现屡见不鲜, 日月山水在一个在画面上更是比比皆是。又如古装裙马面上一幅莲花图, 上花下藕、鱼均可看见。这些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使剧装花纹及色彩更加丰富, 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2.3 繁简得当的艺术布局

传统剧装图案的布局多样化是形成剧装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剧装图案布局最大特点是繁简得当。图案布局大致分为团花、折枝花、散摆花、边饰花、角隅和铺地锦等。它们有的单独使用, 有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使用, 充分体现了艺术图案的形式美。例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穿的折枝花帔, 帔上的蝴蝶兰草图案采用的均衡布局。又如团龙凤蟒、云寿团帔、团狮开氅、箭衣等, 排列有序的图案团花布局大多对称, 常为老生、老旦角色用, 给人端庄稳重之感。

散摆花式的图案布局较活泼, 如散摆小蝴蝶、蝙蝠等图案的褶子、侉衣裤, 散摆猴毛、旋的打衣裤, 常为小花脸武丑穿用, 图案大多彩取大小结合、聚散结合、方圆结合和错落有致的布局, 以示人物诙谐幽默的性格。

边饰花的装饰性很强, 特别是一些串枝花、流云、图案加风帯的图案, 节奏与韵律感十分强, 小生、青衣的边缘装饰常用此布局, 以此抒发人物的情感。

角隅花装饰是一种利用对称式或平衡式的装饰图案, 典雅端庄, 小生、旦角的服饰上常用, 以表现人物的文雅气质。

2.4 突出强调图案的立体美

京剧服装图案的艺术运用一般采用刺秀, 因为它能突出图案造型的立体感, 所谓“三分画, 七分绣”, 刺绣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剧装的效果。

剧装刺绣主要有五彩绒绣、平金平银绣、穿珠绣等, 再配以钉玻璃珠、棍、光片等工艺。刺绣每一种绣又包含多针法技艺。采用何种工艺主要是根据角色、身份、图案确定。总之, 刺绣绣出来的花纹 (图案) 立体感非常强, 突显了京剧舞台效果。

3 结束语

上一篇:紫外光谱分析下一篇:概念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