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勃利鸡爪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2024-06-21

黑龙江勃利鸡爪沟金矿床地质特征(通用4篇)

篇1:黑龙江勃利鸡爪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黑龙江勃利鸡爪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鸡爪沟金矿床为老柞山金矿区的一部分.老柞山金矿区分为东、中、西三个矿带,西矿带又分为南段和北段,鸡爪沟就是西矿带南段.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佳木斯隆起带中部桦南隆起红卫火山断陷盆地东缘隆起一侧.

作 者:衣存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一队,黑龙江,桦南,1544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5)分类号:关键词:佳木斯隆起 桦南隆起 浅海相陆源碎屑 火山建造 混合岩化热液

篇2:河南某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熊耳山隆断区南部、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的北西—南东向构造带内。区域地层较老, 构造活动强烈, 岩浆活动频繁。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蓟县系官道口群、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区域上以马超营大断裂为界, 分为南北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北侧为华熊台隆, 南侧为台缘褶皱带。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 褶皱不发育, 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 侵入作用微弱。

地层呈断块出露, 呈单斜产出, 北西向及北东向展布, 倾向南西及北西, 倾角5°~40°。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 褶皱构造不明显, 仅在矿区南部党家凹—没路沟地段为背斜, 背斜轴长400m。断裂构造发育错综复杂, 大小共计51条, 其中长度大于100m者共计45条。按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4组, 且互相交切。最长的北西向断裂F881纵贯全区, 为主要控矿构造, 矿区内长2.4km。F5断裂为导矿构造, 其活动历史长、期次多、规模大、形态复杂。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构造蚀变岩带中。其他断裂构造规模相对较小, 不具金矿化或金矿化甚微。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 发生于中元古代长城纪熊耳期的末期, 这一时期火山喷发作用比早期相对减弱, 形成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堆积。围岩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二、矿床特征

该矿床伴生有银和硫等有用组分的中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以F881为主的北西向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中, 矿体均呈脉状, 产状与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一致, 矿山采用平巷地下联合开拓方式, 矿石可选性能较好。

1. 矿体形态、产状及分布特征

金矿体严格受矿区内含金构造蚀变岩带控制, 在垂深460m范围内, 共圈定大、小金矿体39个。其中Ⅰ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内赋存有Ⅰ1、Ⅰ2、Ⅰ3金矿体。分布在Ⅰ1号矿体之上的平行矿体, 其规模较大, 且产状变化小。

而分布在Ⅰ1矿体之下的平行矿体, 则规模较小, 且产状变化较大。Ⅰ1金矿体是矿区最大的金矿体, 亦是开采的主要矿体。其特征如下:

矿体赋存于Ⅰ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中。矿体倾向南西, 变化在195°~235°, 倾角在不同部位表现不一, 倾角变化在20°~60°。地表矿体平均产状为倾向210°, 倾角51°。中浅部倾角变缓, 深部倾角更缓。

已控制矿体沿走向延伸较为稳定, 已知矿体沿走向长度为1020m, 地下延伸与地表长度相当。现控制矿体的最大延伸达630余米, 矿体的西南部之深部, 坑道内矿体还未封闭, 说明矿体有向南西侧伏之势。

矿体严格受Ⅰ含金构造蚀变岩带控制, 矿体的基本形态与Ⅰ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大体相似, 呈长条状、脉状, 透镜状。从剖面上看为似层状、脉状。矿体厚度变化较大, 最大厚度达14.64m, 最小厚度仅0.15m, 平均厚度1.71m。地表矿体厚度最大, 浅部沿走向厚度虽有变化, 但相对稳定, 深部厚度变薄。该矿体从西向东, 从上而下金矿化较为连续, 且品位较高, 矿体内单个样品金的品位变化在1.88×10-6~313×10-6, 工程品位变化在1.26×10-652.64×10-6之间, 该矿体金的平均品位为7.85×10-6。矿体金的矿化较为普遍和连续, 但变化相对较大。

2. 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 共生边界结构、碎裂结构等。常见构造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等。

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最多, 次为白铁矿、方铅矿、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毒砂等;地表矿石中, 金属矿物主要是褐铁矿, 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奥—中长石、钾长石、绿泥石、绢云母、高岭石、铁白云石等。普遍含银、硫、铅、铜、锌、碲、镍、钴等, 其中只有银、硫能达到综合评价指标。

3. 围岩蚀变特征

赋矿围岩主要为安山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呈线性局限于破碎带内及破碎带两侧近旁的围岩中, 蚀变强度自破碎带向两侧有减弱的趋势。

硅化:以交代作用形成的中细粒次生石英呈细脉状穿插分布,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绿泥石化与金矿化关系亦较密切。弱绿泥石化中多见星散状黄铁矿, 颜色深, 含金性差;强绿泥石化呈团块状分布时, 颜色较浅, 多与硅化伴生, 含金性好。

绢云母化:绢云母多呈鳞片状集合体交代长石, 常与强硅化伴生, 含金性好。

碳酸盐化:主要为细脉状方解石脉, 与微晶石英共生, 为成矿后蚀变特征。

4. 矿体深部开采情况

自北西端的12线至南东的11线有多个沿脉和穿脉坑道对矿体进行控制, 在横4线690m标高施工的坑道中, 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为600m。其中在12线其厚度最厚, 厚度为6.02m, 品位2.77×10-6, 在3线处最薄, 厚度为0.79m, 具膨胀狭缩特征。在带中构造岩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及蚀变安山岩, 蚀变主要为硅化, 矿化为黄铁矿化, 细粒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 岩石裂隙发育, 沿裂隙面发育有强硅化 (硅化的颜色发暗) 及密集的细粒黄铁矿化。

三、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1. 控矿因素

(1) 地层控矿条件:熊耳山—外方山金成矿区内广泛发育的熊耳群火山岩地层是金矿的重要赋矿地层, 近20年来区内陆续发现了多处大中型规模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如庙岭、任岭和前河等大中型金矿床均赋存于熊耳群火山岩地层中。区域化探资料表明, 熊耳群鸡蛋坪组Au丰度值w (Au) 平均为9.38×10-9, 许山组火山岩中平均达w (Au) 18.50×10-9, 马家河组最高, 平均达27.0×10-9, 均高于克拉克值 (4.30×10-9) 。说明王屋山期火山喷发形成了金矿的初始富集阶段, 为金矿化富集提供了物源条件, 熊耳群火山岩是该区金成矿的矿源层之一。

(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矿床位于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以北, 岩体与该区金矿化关系密切。岩浆的侵入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在岩浆热动力作用下, 受热地下水循环速度加快, 促使地层中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到成矿热流体中, 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岩体以富钠 (K2O+Na2O=8.44%) 为特征, 钠质花岗岩对金矿生成最为有利。区域资料表明, 该区金矿床多分布于花岗岩体外倾覆端, 且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多围绕该岩体分布, 体现了岩体控矿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该矿床成矿时代在燕山期。

(3) 构造控矿条件:马超营断裂带从矿床南部通过, 是区域性导矿构造, 其北侧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 构造蚀变岩带严格控制了金矿体形态与产状。区域断裂构造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 导致了一系列岩浆活动, 它不仅提供了容矿空间, 同时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早期的构造活动伴随着火山喷发, 来源于上地幔、下地壳的熔浆携带了微量的金, 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燕山期断裂构造的压扭性活动伴随的岩浆热液富含活化剂, 促使矿源层中金活化, 随热液沿断裂运移, 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综上所述, 并结合围岩蚀变类型、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物组合及相互关系认为, 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四、深部找矿远景分析

该矿床属于熊耳山—外方山金成矿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金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带控制。构造控矿是指引深部找矿的主导因素, 因此要从矿床浅部矿体的地质特征入手, 加强控矿构造特征的研究, 查清矿体的时空结构、有利富集部位, 以及控矿断裂构造形态变化与成矿关系、空间再现规律等, 对指导深部找矿有重要意义。

1.矿体产出严格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控制, 矿化在断裂带中沿走向和倾向分段富集。成矿期断裂表现为反扭和压扭活动, 断裂结构面沿走向和倾向均表现了舒缓波状的展布特征, 在沿倾向倾角变缓及断裂的复合部位有利于成矿热液充填赋存, 是成矿有利部位。

2.实际矿体控制深度最深460余米, 多限于近地表400m以浅, 且大部分矿体深部未封闭, 全区未施工超深远景孔。据矿体的形态产状特征及品位变化特征、矿物组合特征等现象, 按照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产生深度, 矿体向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空间, 资源潜力较大。

3.根据矿床开采情况, 矿体在590m标高具膨胀狭缩特征, 在带中构造岩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及蚀变安山岩, 蚀变主要为硅化, 矿化为黄铁矿化, 细粒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 岩石裂隙发育, 沿裂隙面发育有强硅化及密集的细粒黄铁矿化, 这与地表矿化、蚀变特征基本一致, 只是地表氧化程度较高而已, 表明向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篇3:黑龙江勃利鸡爪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关键词:喷溢环境;变基火山岩;拉班玄武岩;中~酸性岩脉;金矿化;富集规律

益阳南郊金矿位于益阳市城区南部,东起梓山村水库南端至七里桥,西至白若寺经观音寨至槐树湾一线,长约7km,面积20km2。笔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结合矿山开采时呈现的矿化富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和介绍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对未来寻找同类型金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冷家溪群下组(pt2ln1)、中组(pt2ln2)和第四系更新统马王堆组(Qpmw)。

(1)冷家溪群下组(pt2ln1)岩性由粉砂质板岩和板岩构成,分布于矿区西部。

(2)冷家溪群中组(pt2ln2):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板岩互层为主;中部为灰绿色泥质不等粒石英砂岩、铁泥质细中粒砂岩;上部为灰绿色厚板状板岩、硅质板岩、砂质铁质斑点板岩、粉砂质板岩等。分布于矿区东部及作为夹层分布于火山岩体内。

(3)第四系更新统马王堆组(Qpmw):下部砾石层,上部棕红色含砾网纹状粘土,含粉砂,分布于资江河岸附近和矿区低洼处。

1.2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主要有武陵期变基火山岩和雪峰期中—酸岩脉。

1.2.1武陵期变基火山岩

由一套以变基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夹少量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及板岩为主的火山岩系,组成幼年岛弧型火山喷溢——沉积岩相。

(1)拉斑玄武岩:分布广泛,构成本区火山岩的主体,其风化深度为10~110m之间,且风化裂隙节理发育。新鲜岩石呈灰绿色、深灰色、灰黑色,致密块状,具架状结构、纤状结构。金的背景值为5.54ppb。

(2)玄武质科马提岩:为数不多,分布于下部旋回底部,新鲜岩石呈灰绿色、暗绿色、浅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桔黄色,部分为紫红色,玻基斑状结构。金的背景值为3.52ppb。

1.2.2雪峰期中—酸性岩脉

该矿区火山岩内发现中—酸性岩脉近百余条,侵入冷家溪群中组变基火山岩内及附近的沉积变质岩中,大多数呈脉状产出,少数呈小岩株(出露面积0.04平方公里)产出,岩脉受构造断裂控制,走向各异,以北东向为主。中—酸性岩脉内金的背景值为8.19ppb。

1.3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位于柳溪—花果山褶皱带与北东向石砠塘倒转背斜的交接处。矿区构造主要表现石咀塘倒转背斜、油麻冲向斜、王四村扭性断裂、邓石桥压扭性断裂。

(1)石咀塘倒转背斜:位于益阳市南部的赫山庙至邓石桥一带,总体倾向3000,倾向50~600之间,轴线长大于7km,在其倾伏部位及火山岩与沉积岩接触部位次级裂隙发育,并有含金石英脉、花岗岩岩脉充填,其中以500、700方向两组裂隙充填为主要含金脉。

(2)油麻冲倒转向斜:位于益阳市西南邓石桥之北,岩层向北西倾斜,倾角40~600之间,北西翼倒转,轴线长约5.0km,宽1.5km,被清溪冲压扭性断裂、邓石桥压扭性断裂所切割错开,向斜中次级裂隙发育,石英脉成群出现,并为金矿脉赋存场所。

(3)王四村压扭性断裂:位于益阳南部王四村矿段,断裂切割了变基性火山岩,沿断裂岩石较为破碎,宽达20m,长2.5km。断裂走向40~450,向北西倾斜,倾角750左右,是主要的含金破碎带。

(4)邓石桥压扭性断裂:位于益阳市南部邓石桥地区,该断裂切割了冷家溪群板岩及变基火山岩,断裂走向北东200~250方向,长约6.5km,断面向北西倾,倾角720~780,断裂中石英脉发育,并含金较富。

1.4 变质作用与蚀变

本区火山岩岩体为中元古代中期(武陵期构造)喷溢作用形成的产物,且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动,在多次热液蚀变及区域变质作用下,已成为绿片岩相的变质岩。变质及蚀变作用种类繁杂,主要有透闪石化、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及泥化等。火山岩内和内外接触带均有中~酸性岩脉和含金石英脉分布,说明后期岩浆热液侵入其中,蚀变过程促使金矿化的迁移和富集。

2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脉特征

矿区火山岩体内和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均有含金石英脉分布。但主要集中成矿构成工业矿体的地段还是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根据含金石英脉分布和金矿化富集程序,划分良田水库、王四村、金井坡矿段三个富集矿段。其中良田水库矿段:位于矿区西侧中段的良田水库附近,为石咀塘倒转背斜西北翼。发现金矿脉17条,矿化体57条,整体走向40~500方向,倾向各异,倾角700左右,矿脉长30~200m,矿脉厚度数厘米至1.2米,金脉含量均在4.0~10.0克/吨,局部可达200克/吨。王四村、金井坡矿段,位于矿区东南部,王四村矿段发现矿脉14条,矿化体43条,矿脉受王四村压扭性新裂控制,走向50~550,倾向330~100,矿脉长50~140m,矿脉厚数厘米,金脉含量2.0~6.0克/吨。金井坡矿段,发现矿脉20条,矿化体33条,矿脉走向700左右,矿脉整体倾向于北向,倾角650左右,矿脉长约70~120m,矿脉厚数厘米,该矿段构造发育、节理、裂隙纵横交错,中—酸性岩脉和矿脉到处可见,常出现鸡窝形金,是本矿区岩金矿脉最富集地段。

2.2 矿化富集规律

(1)含金石英脉除少量赋存于火山岩体内外,主要赋存于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变质的接触带及附近,构成工业金矿床。

(2)含金石英脉主要受构造控制;表现为金矿脉集富于石咀塘倒转背斜两翼,并赋存在邓石桥、王四村压扭性断裂附近次级节理、裂隙构造中。

(3)金矿化的富集与中~酸性岩脉的侵入和多次热液蚀变有关,即岩脉频繁出现和蚀变强烈处其金品位高。

(4)矿脉和金矿化的富集地往往集中在次级节理,裂隙构造的交叉处是鸡窝金分布的有利部位。

(5)矿脉和金矿化的富集,与后期小型东西向断裂有关。因小型东西断裂切割了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说明后期构造和热液作用促使金更进一步地迁移和富集。

2.3 矿石类型

该区金矿床的矿石类型有金复式石英脉型、金破碎带型、金黄铁矿型等。

2.4 微量元素特征

本矿区的微量元素特征如下:

(1)与维氏值相比,本矿区各岩类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仅Cr、Ni、As、Au几种元素高于维氏值,其中在火山岩中Cr、Ni、As三种微量元素高于维氏值,Au微量元素与维氏值相当。上述现象与强烈蚀变和风化作用有关。

(2)Au微量元素在变基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中的含量与维氏值相当,而在强破碎带蚀变岩、中~酸性岩脉、石英脉中的含量高出维氏值1.9~5.5倍,这说明后期的构造运动及热液蚀变作用对Au的迁移和富集起促进作用。

3成因分析

3.1 火山活动与喷溢环境

北西益阳—宁乡—麻田—醴陵深部断裂是本区最早发育并长期活动的构造,武陵运动中前期,本区处于动荡活动环境。本区变基火山岩是幔源岩浆在海底水下裂隙式宁静喷溢环境下形式。

3.2 控矿因素

从矿脉空间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来看,控矿因素有如下特点:

(1)层位控矿:该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一定层位控制,赋矿层层位是冷家溪群中组(pt2ln2)。

(2)建造控矿:一套以变基玄武质科马堤岩—拉班玄武岩夹少量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及板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对金矿的形成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构造控矿:石咀塘倒转背斜与邓石桥、王四村压扭断裂很明显地控制了金矿带的分布。

3.3 物质来源分析

(1)从微量元素分析:在变基火山岩及正常沉积变质岩中Au元素的含量在3.52~5.54ppb与维氏值4.3ppb相当;重矿物分析在变基火山岩内发现自然金,两者可说明金的矿物质来源于变基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变质岩。

(2)从破碎带蚀变岩、岩脉、石英脉中的微量元素分析,Au的含量为维氏值的1.9~5.5倍,一方面说明后期构造和热液活动有利于金的迁移和富集,另一方面说明金矿物质来源于后期深处岩浆溶液。

3.4 金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早期武陵运动前的北西向益阳—宁乡—麻田—醴陵深部断裂为幔源岩浆喷溢及金源提供了通道,后期广西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裂隙构造为金的富集提供了赋存空间和聚集场所,其后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热液蚀变作用促使金物质迁移和富集。因此,该金矿床大致经历了海底火山喷溢—沉积成岩—区域变质—岩浆及后期热液作用等过程。其中火山—沉积作用是形成矿源层的基础,区域变质作用促使金物质迁移,是初步富集的先决条件,后期断裂及裂隙为矿物质提供了富存空间,岩脉的侵入和热液蚀变促进了金矿物的进一步迁移的富集。其成因初步认为应属火山—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中低温)型金矿床。

篇4: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关键字:韧性剪切带 金矿床 特征

绪言:

自从新中国的诞生以来,地质矿产事业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历经65年的风雨洗礼,祖祖辈辈的矿产勘探者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前仆后继。在现代高新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对矿地质研究也有了新一步的认识。在韧性剪切带中,金元素含量比例相对高,有利的地形面貌,使得其能够提供成矿物质。在区域性地壳的变迁中,金元素的有效迁移会连同一些活性成分,形成含金的变质液体。而今矿物质的地位发展已成为衡量一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准确的掌握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地质,制定专业化的标准体系,增强企业专业水平,是每个企业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韧性剪切带矿床地质现状

最早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产生在造山带中,它的金矿组成成分相对简单,其中富含硫化物的石英山脉是其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由于在主要的山脉形成时期,石英主要以垂直于山脉侧壁的方向来生长,所以早期的石英晶体会重新凝结成亚颗粒,被其侧面的韧性变形破坏产生的波浪状的荧光。随着硫化物颗粒的继续生长,他们会沿着流体包裹面附带石英颗粒,从而形成所谓的垂直于主要山脉的缝隙。在末期的时候,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前期的山脉的主体斜切填充。在晚古生代中,金矿矿地质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构造带中,其中断裂带是控制整个区域山脉金矿尤为重要的构造体系。经过早期地壳的挤压作用力及其复杂的环境的变迁演变为当今时代的剪切带型的构造体系。在韧性带成型的时期,金矿石主要在花岗岩中的基性岩脉中,随着其中的岩化作用,在这些基性岩脉上会形成一些斑点状的构造层。绿泥的石化使得其进入了由脆质到韧性的变形,形成所谓的金石英碳酸岩脉。历经65年的风雨洗礼,地质矿产事业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云南、四川等地成为了金矿带中的重要金矿开采之地。在多煌斑岩和花岗斑岩等岩脉中,根据时间测量方法得知,成岩年龄为490Ma左右,整体生长趋势呈由北向西向伸展开来,长度大约15 km , 宽度大约4~6 km,表面裸露面积大约76 Km2。其中主要的化学矿物物质为斜长石和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等含有杆件型的岩系被列为次要的化学矿物物质。

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特点

1、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的裸露表面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岩块的构造成分为凝灰质熔岩、基性火山角砾岩等,受到韧性剪切构造层的作用力,地壳表面发生了比较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故而形成现今的韧性剪切带。在韧性剪切带构造中至今没有发现其存在明显的破裂层面,但其两侧岩石却可发生相对明显的剪切位移距离,其自身的内部及与周围的岩石之间的应变力均呈现出递进化的演变的趋势。韧性剪切带从小处存在于岩石的薄片层中,甚至可能会延伸数公里,因此其在造山带、裂脉带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矿的形成中也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韧性剪切带的矿区构造一般是以由西向东的走向为主,倾向为45°-80°,倾角为50°-70°。若在矿床地区断裂发育时,则会呈由北向南分布,倾向为40°-70°,倾角为45°-70°,主要表现在一些逆向的脆一韧性剪切断层,其具有易滑坡的特质。除此之外,韧性剪切带的构造中含有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硫化物等较高温度的液体的腐蚀状况。在它的变质体系中,区域性的温度过低和矿区附近岩石的腐蚀都是可能造成矿物地区的变质,前者主要体现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的构造中的糜棱岩化岩石,后者则会由一些变质物质的影响,如石英、方解石、硫化物等等。

2、控矿条件

在地壳构造挤压作用下形成的由北向东低角度韧脆性的冲断层是区域性韧性剪切带东部分的中浅层次构造,同时其有着金矿床中富含代表性的碎裂蚀变岩型的重要且唯一的控矿构造的享誉。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勘探项目所控制的金矿体大部分都将受到这些低角度韧脆性冲断层的影响,但由于倾斜角的过于平缓,岩石的断裂层面与主要受力轴的夹角过于小,其具有的成矿动力学条件加大了矿化蚀变作用。这也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控矿方式的复杂性。首先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控矿的物理条件是温度大约在300~400℃范围内变化。一些变质的岩石颗粒沿着韧性到脆性的转换带,减少对岩脉梯度的压力,使得颗粒流体中的金化学元素沉淀,但金这种化学元素会存在于Au—Te、Au—C0等络合物中,这也就验证了金与铁矿共生的事实了;其次,由于金元素存在于Au—Te、Au—C0等络合物中,而这种成矿流体的氧气溢出率是比较低的。在岩石的断裂层带中与含有金石英脉的石墨成分异于变质沉积岩石中的石墨,其不属于矿床区域中变质形成的产物,而是由于地壳中韧性剪切带迁移的岩石流体中含碳成分被分解沉淀的结果。

三、研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稀缺资源的开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加强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拥有好的黄金供应来源是才能屹立在世界的巅峰之上。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世界黄金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当今矿物地质学的焦点所在。在韧性变形初期和后期的脆性变形期间的成矿,成矿机制和控矿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有关,所以在开采金矿时,必须做好地质的先行。从矿山的初步建设开始就应该着重对地质部门提供的储量进行仔细的审核,尽量增加新的储量;其次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应实行探测与开采结合的方式,扩大探矿的线索及其开采的范围控制,使得探矿工程能够很好的为生产所利用。通过对剪切带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度的剖析,充分的认识到在各种情况下,精确控制好韧性剪切帶型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因素,掌握相应的成矿流体的性质以及韧性剪切带的演化历史和发育程度在矿床中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点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使得在金矿开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延续将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亚东、常志忠著:《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5。

[2] 毛君一.怒江一澜沧江一金沙江区域地层[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279~331.

上一篇: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瞬间的感动下一篇:党建工作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