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生产

2024-06-20

黑龙江大豆生产(精选十篇)

黑龙江大豆生产 篇1

(一) 种植成本逐年增加

黑龙江省的大豆由于种植面积比较广、人工成本低, 大豆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的平均水平, 但近几年, 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成本逐年升高。2008年由于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和土地租金等因素成本普遍上涨, 导致黑龙江大豆种植成本大幅上涨, 涨幅达到了20%左右。从2008-2011年大豆生产成本主要数据的比较分析来看 (表1) 大豆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中生产成本与土地成本涨幅较大。大豆的生产成本中种子费用和化肥费用支出都有明显上涨, 2008年的种子费为15.28元/亩, 化肥费为66.09元/亩, 而2011年种子费用支出上涨到18.08元/亩, 化肥费用上涨到75.42元/亩, 涨幅分别达到18%和14%;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 人工成本中雇工成本上涨明显, 2011年同2008年比较雇工成本几翻了一倍。可见,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成本的上涨与化肥费、种子费和雇工成本等费用的上涨是有很大关系的。

数据来源: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农户抽样调查整理得出。

大豆生产成本的上涨以及进口大豆降价的双重压力, 导致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和种植大豆的生产者之间发生了供求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大豆生产者放弃大豆的种植, 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二) 种植效益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近年来, 国外转基因大豆价格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大豆价格, 导致黑龙江省大豆的进口数量逐年加大, 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占有量有明显的萎缩趋势, 农户经常会面临有豆卖不上价的局面, 自产大豆比较收益大幅降低, 严重影响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而且大豆的价格波动相当大, 农户规避不了种植大豆带来的风险, 在比较优势日益降低的情况下, 农户放弃继续种植大豆而是选择价格比较平稳、收益更有保障的玉米等作物进行种植 (表2) 。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农户调查。

据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调查数据, 2011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在5000万亩左右比上年下降约10%, 这也是该省大豆面积连续第3年减少。我们调研的孙吴县和宾县分别位于黑龙江省的北部和南部, 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均大幅下降。其中, 孙吴县处于黑龙江省第四、五、六积温带, 是我国传统的大豆优势种植区域, 2011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89.04万亩, 比上年下降32%。宾县是我国的“大豆之乡”, 2004年以来, 全县大豆面积从100万亩减少到今年的40万亩, 7年间累计下降60%, 而2011年全县玉米面积约180万亩, 比2004年增长1.1倍, 远远超过大豆面积, “大豆之乡”已经名不符实。

二、支持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建议

考虑到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现实问题, 黑龙省应充分利用WTO农业协定“绿箱”政策条款, 进一步增加对大豆补贴资金投入数量, 调整大豆生产支持结构, 把大豆生产支持的重点逐步转到“绿箱”政策, 增加对豆民的直接转移支付和直接大豆援助, 从根本上提高大豆竞争力, 增加豆农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加快大豆新品种的培育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经过多年探索, 建立了高光效育种体系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培育出了高光效高产品种黑农39、黑农40、黑农41。高光效育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产量改良方法。利用提高大豆光能利用率选育大豆超级种的途径正在受到育种者的广泛关注。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来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吉林省农科院已育成了“杂交豆1号”、“杂交豆2号”和“杂交豆3号”, 安徽省农科院也育成了夏大豆杂交种“杂优豆1号”, 大豆杂交种的增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黑龙江省可以借鉴先进的育种经验, 改善大豆的种植品种, 提高大豆生产总量。

(二) 加大“绿箱”政策支持总量, 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效率, 千方百计增加对大豆生产的投入

增加对大豆基础设施建设、大豆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大豆产品流通设施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 增加对豆民的直接转移支付和直接粮食援助。重点建设、改善大豆生产、豆农生活和大豆产品贸易条件, 研发和引进大豆种植先进技术。

(三) 发展大豆保险制度,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大豆保险制度

成立政策性大豆保险机构, 向大豆生产提供保险, 并由我省财政部门设立灾害保险补助金, 对大豆产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增强大豆产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护大豆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 保证大豆生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不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 应建立豆农收入保险制度、直接收入补贴制度, 保证豆农的利益最大化和生产的积极性。

(四) 加大大豆科技投入, 促进大豆科技推广

一方面, 要集中支持大豆基础研究, 加强对大豆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优良品种、开发现代化先进种植技术, 增加科技投入。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大豆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强大豆技术市场建设, 促进大豆技术转让。同时, 加大对豆农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 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使其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豆农。

(五) 出台大豆轮作补贴政策

针对大豆轮作特点, 在测算轮作损失的基础上, 制定轮作补贴额度标准和实施细则, 要在有条件地区, 积极推广大面积“大豆—小麦”“大豆—玉米”轮作。我省北部因气候因素而常年不能进行大豆轮作的地区, 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应给予特殊补贴, 以弥补损失。增强大豆经济软科学研究, 匹配研发与转化基金, 提高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推广率, 增加对北部地区与大豆轮作的冬小麦种植研究, 解决我省大豆重迎茬问题。数据显示, 我省大豆重迎茬面积超过大豆种植面积的1/2, 达3000万亩;北部的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受低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进行轮作, 严重的重迎茬问题直接导致大豆单产低、品质差。只有克服以上因素才能提高我省大豆总产量, 切实保障我省大豆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崔宁波, 郭翔宇.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及应用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杨文年.我国大豆种植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产业透视, 2008 (17) .

[3]王曙明, 等.大豆高产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

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篇2

一、种植技术的更新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在全国众多大豆生产基地中种植面积一直名列前茅。近些年来,因为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要远远超过于种植大豆的收益,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面积一直属于下降趋势。在生产初期,由于受到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偏低的限制,再加上引进了进口大豆,大豆的生产收益一直属于下滑状态。针对大豆当前的生产状态,应当选用一种合理的方案来维护非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试验者通过多年研究,黑龙江省研究出一种名叫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在以往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善,对选取品种方面进一步进行了规范,进使黑龙江大豆的总体经济收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种高科技的种植技术不同于传统种植,省去了传统技术没有必要的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

二、选茬与整地

(一)选茬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要针对大豆的特征全方面的对其作出相应的地域选择。结合以往种植过玉米稻田等农作物的地域,以此作为最佳种植大豆地域。种植过程需要实行三年以上不同农作物的耕种,确保选择地域的土地满足大豆生长的必要条件。

(二)整地

在整地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土壤的深浅,以应对土壤较深的土地进行重点更重,做到深浅交替的整地方法。在种植大豆之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25至35cm左右的深度翻滚,这种方法称作为深松,深松处理主要是为了打破土壤与地面之间的犁地层。随后要对土壤进行深度大约在15至25左右的浮秋平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大块不易分散的土壤。然后再利用翻耙耕地的方法,使土壤变得松散。随后,再进行大豆进行处理,垄长不能少于50m长,垄长之间的直线误差不能大于5cm,而垄距差不能大于2 cm,垄沟到垄台之间的距离最少需要17 cm。还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松散处理,从而保证土地足够肥沃,进而满足种植大豆的优良环境。

旱地则要采取抢墒整地的方法,对土壤连续施行翻耙起压作业。其次可以采用引墒播种的方法,对干旱地段进行严格控制,且利用高科技机械设备对其播种,可以保证大豆处于最好的播种状态,同时减少了播种的周期。如果土壤本身状态较好但是地表环境较差,则需先粉再垄干土,然后对其进行播种,保证种子的潮湿程度。接下来提墒供水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墒供水针对旱情来调整强度变化,满足播种的状态。

三、选种与处理

(一)选种子

针对黑龙江省的土壤环境和相应气候,应当选取能够忍受低温发芽率高的种子,种子的纯度应达到99%,这样才能保证胚的完整程度为之后的高度产业做铺垫。

(二)处理

首先要对种子惊醒除瘪与去病粒的处理,完成对种子初步的选取之后,需要将种子在太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在消灭细菌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也降低了发虫的几率。此外,光合作用应当选择地势较平地域,保证通风顺畅,阳光充足,隔一段时间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翻滚,避免阳光太强烧坏种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撒上农药,避免发生虫害。

四、科学有效施肥

(一)施有机肥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料来培育,而大豆应适量施加有机肥。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的营养更加丰富,肥料的效力也比较长。施加有机肥可以使土壤增强蓄水与保墒能力,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的结构,还可以满足大豆发育后期对养分的大力需求。除此之外,可以适度的施加腐熟有机肥,可以溶解一些不易分解的养肥,进一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土壤的肥力。

(二)配施化肥

化肥虽然营养成分高,施肥的效果明显,能够促进大豆的生产速率。但是如果化肥的使用不科学的话,会使播种的种子出现死亡的现象。因此可见,化肥应该遵循科学施肥规则进行合理使用,与其他的肥料搭配使用,这样才能产生最高效的成果。如果对大豆施加化肥,应控制施肥周期,最理想的施肥周期为三个周期,施肥总量需严格控制在55%到60%、20%到%

25、25%到30%。此外,还应对肥料的量严格的把控,氮肥的总量应该高于磷肥的总量,钾肥的总量应低于磷肥的总量。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除了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总量外,还需将氮肥与磷肥相结合,从而促进大豆更快更好的发育。如果氮肥使用含量超标的话,会出现倒伏和花荚脱落等现象,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施肥效果。

五、防治病害

在大豆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对病害虫害做出针对性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高效的提高大豆的生?a效率。经研究表明,有两种病害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这两种病害分别是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目前通过审定的种子,灰斑病发生的概率可以几乎没有。在进行防治时,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多菌灵和一定量的种子进行拌种,一次来保证大豆的良好发育。

总而言之,黑龙江省作为大豆重要生产基地,只有通过高效的方法增加的大豆产量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才能使黑龙江大豆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果。

拯救黑龙江大豆 篇3

黑龙江大豆拥有两大天然优点

“黑龙江大豆之所以珍贵、稀缺,一是因为其蛋白质含量高,二是因为它是纯天然的非转基因大豆。”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常务秘书长吴立强对记者介绍说,“对于食品业而言,大豆的首选品质就是蛋白质含量,而安全性更是食品选择的重中之重。”

据介绍,黑龙江省一直是中国大豆出口的主要供应地,大豆出口鼎盛时期,出口量近百万吨。对食品营养性和安全性最为挑剔的日本,更是黑龙江省大豆出口的主要市场,上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大豆是日本食用大豆的主要原料,每年的出口量都在30万吨左右。但近年来,出口日本的数量在急剧下降。

“很多人认为,黑龙江大豆在日本市场份额的流失,是价格偏高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吴立强秘书长说,“这其中有日本进口战略调整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部分黑龙江大豆品质下降才痛失市场。”

据悉,为了保证食用大豆的高标准,日本始终采取以高价保品质的方式,如每年都要在美国单独种植、收割、运输相当数量的大豆回日本,其收购价格每吨要高于普通食品大豆35美元。在其他发达国家,人们首选的也是高价格的非转基因大豆和大豆油。

与发达国家更看中食品安全不同的是,国内市场更看重低价格。近年来,进口转基因大豆和大豆油之所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其出油率高(20%—21%,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只有17%)、成本低、价格低。

吴立强秘书长说,转基因食品问世来,虽然尚未报道过食品安全事件,但国外曾发现有少数几种可导致实验动物过敏,鉴于转基因产品的众多说不清并从安全性考虑,欧美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明确限制转基因产品应用在食品领域。

进口大豆侵入将带来“基因污染”

我国大豆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员对介绍说:“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还不仅是食用安全,更重要的是基因污染。”

他说,转基因大豆大都抗除草剂、抗病虫。如抗病虫,在大豆中植入目的基因,使大豆叶或大豆体内产生有害物质,将虫子毒死,这从抗病抗虫角度是有利的。但这种对虫子有害的物质是否会在大豆种子中聚集,是否对人体有害,现在谁也说不清。

“其次是对环境污染,转基因生物具有自然生物所不具备的优势,若被释放到环境中,可造成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转基因大豆花粉一旦漂移了,漂移到非转基因大豆上,便产生杂交,对非转基因大豆种源造成污染;如抗除草剂目的基因若漂移到杂草中,万一整合到杂草基因组中,那么,杂草也就会抗除草剂。这样势必会造成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据了解,长期以来,为了保护黑龙江大豆的天然高品质,黑龙江大豆产业自发、自觉地拒绝包括进口转基因大豆在内的其他大豆品种。“但是现在,随着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侵入,已经在收购的大豆中发现混杂的迹象。”黑龙江某油脂企业老板透露说,而一旦种子出现混杂,那后果可想而知。

黑龙江大豆生产 篇4

1 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阶段我省大豆品质差, 市场竞争力弱

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在品种上参差不齐, 种豆农户对大豆品种良莠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豆品种上存在多、乱、杂等问题, 没有形成与黑龙江省自然环境, 土壤环境相协调的主打品牌。优良的大豆品种对提高大豆亩产, 抵御病虫害, 提高大豆品质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黑龙江省大大豆选种问题上还比较盲目, 越区种植和满贯品种种植的现象较为突出,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统一县、市所种植的大豆在品种上就多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种植品种的混乱与不稳定直接削弱了大豆自我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进而影响到大豆种植产量和农民的收益。

1.2 受病虫害影响, 大豆产量与质量无法提高

近年来随着粮油价格的不断上涨, 以及国家对重量农户的大力扶持,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为提高, 黑龙江省大豆在种植面积上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重迎茬等状况的出现, 使得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 病虫害的加重直接对黑龙江省大豆的品质、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季节以及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变化, 大豆种植所面临的病虫害是不同的, 黑龙江省七月进入雨季, 此时大豆的病虫害主要表现为: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菌核病等病害, 这些病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将导致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致使豆叶枯萎, 植株死亡。进入七月中旬, 大豆种植多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 此时大豆植株的叶子会变黄,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一旦蚜虫、红蜘蛛迁飞, 黄叶范围逐渐扩大, 此时此种病害将无法控制。给大豆的品质及常量造成严重影响, 给农户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3 大豆种植水平低, 管理不科学

目前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还停留在粗放式种植阶段, 大豆种植的各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 例如生产过程中的耕翻整地存在质量问题, 导致土地板硬, 影响土壤通透性。此外播种质量不合格, 保苗株数不足, 将影响大豆的亩产。受灌溉条件的限制, 大豆在开花结荚期遭遇干旱, 遇到灌水不足时将直接影响大豆种植的产量。

1.4 大豆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大豆生产滞后

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黄豆种植的主产区, 在种植面积与大豆常量上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然而受大豆亩产不及玉米水稻和市场价格相对较低的影响, 农民的种豆积极性不高, 大豆种植面积相比于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要少得多, 这一方面导致了大豆在中国粮食常量中的整体比重以及大豆在整个国家粮食生成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将制约大豆种植业的发展, 相比于水稻与玉米的研究投入, 大豆种植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不同地区在农作物种植推广问题上还存在倾斜, 导致增产难度较大的大豆种植推广工作被严重忽视。

2 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选择优质高产品种配合科学种植方法

在选择大豆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从而确保大豆在恰当的时间能够成熟, 有效的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同时种植的土地的坡度以及光照等条件直接关系到其成熟的时间, 应该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之内, 一般来说, 光照条件较好的土地可以选择成熟期比较晚的大豆品种, 当地的自然条件越好, 选择的大豆的品种的成熟期就可以越长, 而像背阴破一般来说应该选择一些生长期较短, 成熟较早的大豆品种, 从而有效的在光照期间内保证大豆的成熟。平川地, 排水良好的河套地、二洼地, 再施入较多的肥料, 就要选用耐肥、秆强、抗倒的高产品种。而在瘠薄干旱, 施肥量不足的条件下, 就应选用生长繁茂, 适应性强的耐瘠品种。窄行密植要选用主茎发达、分枝收敛、秆强抗倒伏的品种。大垄栽培与穴播要选用分枝性最好是中短分枝, 茎秆直立, 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农场机械化栽培要选用秆强不倒、株型收敛、底荚较高、不易炸荚, 籽粒不易破碎的品种。

2.2 积极推广我省大豆规模化种植

在投入成本上, 由于经营规模小, 种植分散, 导致成本偏高, 加上在施肥和耕作上存在着很大的浪费现象, 成本自然就高。因此, 应学习国外或国营农场的先进经验, 通过村委会、农机合作社等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种植, 这样既可以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又可以发挥大型机械的作用, 通过连片整地、种植降低油耗, 减少堑沟的耕地损失, 一般可节省机耕费45元·hm-2, 增产大豆375 kg·hm-2, 节肥10%, 增加效益1170元·hm-2左右。

2.3 改良土壤, 实行伏秋精细整地

在整地方法上要大力推行以深松为主体的松、耙、旋翻相结合的整地方法。目前农村大型拖拉机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小四轮广泛利用, 由于小四轮拖拉机动力小, 和农民认识不足, 致使深松面积还很少, 或者深度不够, 没有打破犁底层, 起不到深松应有的作用。有些地区仍采用以平翻为主体的机械整地方式, 耕层深度浅, 蓄水保墒能力差, 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 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 或耙茬深松。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 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 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 或用灭茬机灭茬, 达到待播状态。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 进行全方位深松, 深松深度40~50cm。

2.4 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预防

针对近年来受种植面积增加以及重迎茬问题影响导致的病虫害加重这一问题, 大豆病虫害预防与研究的相关机构要对农民进行病害预防知识宣传与教育, 提高农户的防病害意识, 保障农民掌握一定的大豆病虫害预防及补救措施,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要秉承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针对黑龙江省不同时期的多发病害采取事前预防措施, 努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降低病害对大豆品质、产量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病害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大豆种植病害的研究, 加大科研投入, 为保障不同地区大豆生产的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和技术保障。

3 总结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种植的主产区之一, 在大豆种植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在积极开展大豆种植业的过程中, 种植者要不断地累积种植经验, 针对黑龙江省独特的生产环境出发, 对大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具体措施, 同时还要国家对种豆农户予以大力的支持, 在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中加大力度, 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够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大豆自主品牌

摘要:大豆作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 它的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生活状况, 为此文章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提高本省大豆种植安全性与提高大豆亩产, 增加种豆农民的收入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豆,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凤英, 孙晓红.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11.

[2]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黑龙江大豆生产 篇5

【关键词】 西部大豆 生产 现状 展望

1. 2009年镇赉县大豆生产的特点

1.1优质专用品种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普遍开展了高蛋白大豆、高油大豆及特用大豆的推广;大豆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大豆生产的发展,并且在平抑大豆进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 绿色食品开发取得了新突破 继续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思路,把绿色食品的开发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1.3新品种更新缓慢,单产水平不高 吉林西部种植的大豆品种既有高油、高蛋白等专用品种,也有种植多年的地方老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种性退化、产量较低、商品性较差。

1.4新技术推广缓慢,配套服务滞后 近几年,镇赉县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抓好主体技术,突出高新技术,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豆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种方面,通过开展新品种展示,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在管理措施上,合理灌排,化除化控,配方施肥,病虫综防。但受传统种植习惯和方法的影响,管理粗放,限制了新技术、新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重点体现在常规技术较多,高新技术较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力量相对薄弱,且服务内容少,科技含量低,不能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2.大豆生产发展的方向及展望

2.1建立完善大豆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体系 以省、市农科院为中心、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乡镇大豆生产基地为基础、建立完善大豆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农科院要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大对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的力度,力争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县农技推广中心要做好对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

2.2提高科技含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益 推广连片种植。统一耕翻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播种,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广配方施肥。配方平衡施肥是一门科学、经济的施肥技术体系,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除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搞好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我省大豆品质、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防治,把为害控制到最低的程度;搞好发芽试验,适当增加播种量。生产上保苗株数不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搞好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播量,保证有足够的保苗株数。

2.3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豆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是造成大豆单产低且不稳的重要原因。要狠抓以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实行国家最低收购政策,让农民安心种植。

2.4要进一步加强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以现有的大豆科研机构为基础,突出重点,实行育种科技纵深部署;加强种质资源、育种材料、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选育高油、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加强大豆杂交种选育及繁种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

2.5突出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吉林省西部地区被确定为高油大豆生产优势区域,明确主推高油品种,使优势区域大豆实现种植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突出区域和规模优势。

3. 2010年价格趋势分析

据行业研究机构BNP Paribas Fortis预测,2010年原油可能带动大豆价格。该机构表示, 2010年中期国际原油价格将刷新历史纪录,这将会带动毛棕榈油、大豆和饲粮及生物燃料等其它商品价格。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强劲,这也将是一个潜在的利多因素。另外,阿根廷大豆产区天气形势不稳定,这也可能提升豆价。该机构称,2009年阿根廷大豆产区的降雨较上年改善,不过仍需要更多的降雨,才能确保大豆丰产。分析师曾指出,到2011年中期,大豆价格可能反弹,因为一些利多因素将会出现,从而提振大豆市场人气。如果南美大豆丰产,阿根廷和巴西大豆产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那么大豆价格可能下降。

黑龙江种植抗线虫大豆品种技术研究 篇6

1.1 保证品种与当地实际生长环境相适应

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特点是第1、2积温带西部盐碱、风沙、干旱区。比如庆丰1号、嫩丰15等耐病品种都比较适合这一地区种植。而东部三江平原大豆主产区则比较适合种植抗线4号。对抗线虫大豆品种的选择必须按照实际的地理自然条件进行选择, 否则起不到抗虫的效果。

1.2 做好土地调研, 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大豆线虫病的特点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分布较广, 种植过程中选好抗线虫品种的同时, 还要避免大面积多年连续种植单一品种, 因为长期种植相同品种会造成生理小种过快地变异, 给品种的选育造成压力, 更合理的方法是根据线虫发病区域的不同情况进行选育播种。比如, 在重病区要选择高抗品种;轻病区和零星发病区可选择抗病品种与其他作物轮作;大豆主产区, 轮作有困难的地块可采用抗病品种及耐病品种轮作。

1.3 保证引进品种的质量

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良种标准, 而且在播种的过程中, 必须保证避免重茬播种现象。防止作物植株之间相互授粉, 造成种子的退化, 使抗线品种的抗线能力逐年丧失。

2 注重合理安排轮作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抗线虫品种的作用, 必须合理安排轮作。合理的轮作可以防止大豆线虫病的进一步扩展。具体的轮作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 孢囊线虫在潮湿的土壤中存活年限较短, 所以, 在线虫病的轻病区, 轮作的年限适当的可以缩短一些。

3 谨慎选择播种期

不同抗线品种的播种时间需要具体分析当地的气候情况, 进行合理的安排。黑龙江的北部区5月中期播种最为合理, 中南部地区可以4~5月期间播种。而西部地区可5月末播种。对于晚熟品种需要早播的要拌种衣剂, 防止低温弱苗造成根部感染。

4 掌握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技术要点的掌握对大豆抗线虫具有最为实际的意义。具体的方法要根据大豆品种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做适当的调整。比如, 面对西部盐碱、干旱区抗线品种, 在具体的种植中, 需要借助垄上双条播的方法来保持行距在60~65cm之间。人工撒种时, 保证播种均匀和苗带的宽度。对于等距穴播的情况, 可选少分枝高大繁茂的品种进行穴播。保证增施有机肥。在秋季整地时, 可根据土壤情况, 适量加入磷酸二铵, 翻入土壤中, 保证土壤的肥力。对于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三江平原来说, 对其大豆的抗线虫措施更加不容忽视。虽然该地区生态环境对大豆的生长十分有利, 但是近些年来大豆孢囊线虫病造成减产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可以说大豆线虫病已经成为该地区重点防治的问题, 对抗线虫大豆的种植技术同样要把好重要一关。首先, 对微量元素供应的保持十分关键, 可以在栽种过程将N、P、K等微量元素翻入土中, 在植株的生长过程中, 必须保证植株高矮相当, 避免强分枝品种生长过盛, 造成阳光的吸收不均, 导致植株底部茎叶过细, 发生植株倒伏现象。

5 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问题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 除了对大豆线虫病的防治之外, 其他的病虫害问题也不容小视, 必须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发生。一般的大豆抗线虫品种植株比较高大, 如果栽种过密, 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会造成菌核病的发生。所以, 在种植时, 应该合理稀植, 杜绝植株病菌的生长条件, 防止徒长。或者采取穴种的方法, 适当疏理分枝来增强植株下部的通风和透光能力, 在光线的作用下, 来抑制菌核病的发生。比较突出的病虫防治种类是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尤其是重迎茬地块更要加强对大豆食心虫的监控和防治。对于除草问题必须注意, 可以采用化学药品除草, 保证除草效果, 防治杂草多土壤营养的争夺吸收。除草剂的选用需要符合当地的土壤要求, 以免造成土壤问题。

6 充分利用经过改良后的中间材料或国外抗病方法

对先进技术的借鉴是提高农业技术比较快捷的方法。现阶段, 国外抗线虫大豆品种很多, 改良后的中间材料非常丰富, 可以直接引进抗病品种做亲本, 这对我国的大豆抗线虫研究来说是一个便捷的方法。这种中间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品种的杂交, 淘汰掉不良基因, 中间材料就是用于杂交的优良品种。

7 小结

抗线虫大豆的应用与推广面临着很多问题, 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切不可一刀切, 保证选种的正确性, 促进高产栽培技术的扩展。同时, 定期观察选种的优良性, 如果出现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对于种植技术比较欠缺的地区,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扶持政策, 帮助选种和种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抗线品种的推广与应用面积会进一步加大, 抗线品种栽培技术会进一步完善。

摘要:大豆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作物, 大豆的种植和轮作一直都面临着普遍的问题——重迎茬问题, 在黑龙江省区的大范围大豆作物种植中,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正处于逐年加重的趋势, 每年因为大豆孢囊线虫病造成的减产问题十分严重, 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上亿元。对于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从源头上充分认识大豆孢囊线虫病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实施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彻底清除源头, 保证大豆产量。本文将细致分析抗线品种的特点并对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进一步促进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病,重迎茬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陵, 杨庆凯, 吴宗璞.中国东北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9.

[2]刘忠堂.黑龙江省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J].哈尔滨: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05) .

[3]大豆种质抗胞囊线虫鉴定研究协作组.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1、3和4号生理小种和抗性鉴定[J].大豆科学, 1993 (02) .

[4]刘维志等.抗病基因对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选择作用[J].大豆科学, 1998 (02) .

黑龙江大豆生产 篇7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 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

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 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 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

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 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

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和5%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 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

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 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 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 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 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

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 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 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 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 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 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 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 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 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 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 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 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参考文献

[1]孙向东, 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 (6) :39-41.

[2]韩晓增, 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 2001, (6) :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 2003, (1) :28-30.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8

1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的致病菌为鞭毛菌亚门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大豆专化型,属寄生专化性较强的藻菌。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大豆重茬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理化性状恶化,土壤为生态环境改变所致。大豆疫霉病多发于地头、田间低洼或积水处,其危害面积大,毁灭能力强。该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者农作物的病残体中存活、越冬,从而成为该病初侵染源[3]。由于黑龙江省6~8月多雨天气较多,有利于该病的侵染和传播,因此该病在黑龙江省发病较为严重。侵染后的大豆症状表现为幼苗茎基部下胚轴变褐、变软,叶片变黄,植株枯萎或死亡。

1.2 大豆胞囊线虫病

胞囊线虫病是一种通过田间农机具、土壤、植物病残体、动物粪便或者带菌种子等传播的土传病害。其主要危害部位是大豆根部,根尖部位尤为明显。感病植株的根系萎缩,肉眼可见节状瘤,而根瘤稀少。发病比较严重的还能在根部产生一些浅色的小颗粒,这就是线虫的胞囊。随着危害程度的加剧,后期胞囊颜色变为褐色。胞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强,因而胞囊中的卵可保持3~4a以上的生活力,有的可长达10a。研究发现,砂土、砂质壤土以及碱性土壤相比粘土发病更为严重。6~7月是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初期,其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且存活时间长。

1.3 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俗称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是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大豆蚜虫群集于被害植株的嫩叶背面、幼茎及生长点等处刺吸汁液,造成叶背扭曲或皱缩,致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受阻,无法为大豆生长提供能量,造成大豆生育期推迟,同时还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黑龙江省大豆蚜虫在6月开始出现,高温、干旱和少雨都易使蚜虫大量发生。

1.4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叫豆荚虫、小红虫,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虫食率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使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在7月末始见成虫,8月中旬为危害盛期,危害约1个月。

2 防治措施

2.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发生情况十分严重,而且对该病的防治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抗病育种,选育对致病菌抗性及耐性较好的品种[4-5],抗病品种可完全控制病害,并且其抗性基因易于遗传,此外,利用多个抗性单基因系的品种可以延长其抗性保持年限。

2.1.2 轮作倒茬、栽培措施结合轮作倒茬,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避免田块长期积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也可以有效防治大豆疫霉病。栽培方式与大豆疫霉病发病关系也很大,有研究表明,免耕法和水土保持耕作法对于土壤中的大豆疫霉病菌可有效的分离。

2.1.3 化学防治化肥的施用对于大豆疫霉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大豆疫霉根腐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化学防治,比如随播种时施入甲霜灵颗粒剂,可以防止大豆根部被侵染;或者每隔几年用氯化苦和棉隆等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也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重要措施。

2.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2.2.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胞囊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生态区应根据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及生育期进行选择。如2 300℃以上积温区可选择抗线1号、抗线2号、抗线3号、嫩丰14和嫩丰15等。

2.2.2轮作倒茬、农业措施目前,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大豆与禾本科作物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轮作,而且不能小于3a[9,10]。加强田间管理,排涝防旱,提高作物长势,可减轻发病。

2.2.3化学防治结合土壤消毒药剂对其进行消毒,化学药剂防效最好的是涕灭威30kg·hm-2,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高剂量种衣剂的防治效果也可达到60%以上。

2.2.4 生物防治目前,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是其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诸多研究所已开展了针对胞囊分离菌的研究,并筛选出防治胞囊线虫的保根菌剂,其盆栽及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

2.3 大豆蚜虫的防治

2.3.1 除草防治大豆蚜虫,可通过及时清除田块周围的杂草及其它虫卵可以存活的植物,减少虫源,也可以结合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除草也可以有效清除一些病虫害的寄主,降低田间湿度,对病情的缓解有较大的作用。

2.3.2 生物防治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小花蝽、烟蚜茧蜂、菜蚜茧蜂、蚜小蜂和蚜毒菌等可以有效控制蚜虫[9-10]。有研究表明,20% 虫霉乳剂100倍液也可有效防治大豆蚜虫。

2.3.3 化学防治大豆蚜虫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可以采用乐果乳油等防治;当田间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也可用40%毒死蜱乳油喷雾。

2.4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2.4.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避免重迎茬。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以减少越冬幼虫和蛹羽化。

2.4.2化学防治大豆食心虫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功夫菊酯、来福灵、敌杀死三种药剂能够稳定控制大豆食心虫虫食率的增加[11]。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现状及对策刍议 篇9

1.1 黑龙江大豆供应充足

2008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为7 450万亩左右, 较上年5 846.5万亩, 增加1 603.5万亩, 增幅为27.4%。加上风调雨顺, 5—7月黑龙江雨水充足, 大豆长势茂盛, 9月下旬大豆丰收, 一垧地能收5 000—6 000斤, 全省大豆约产出700万吨, 比2007年的484万吨上升了44.62%。在大豆主产区, 每年的10—12月是大豆上市销售旺季。

1.2 黑龙江大豆市场持续低迷

黑龙江大豆价格从2007年9月最低的3.2元/公斤到2008年3月历史最高6元/公斤, 随后一路下挫到4元/公斤, 又到现在的低于4元/公斤。3.50元/公斤意味着豆农不亏损, 而近期的在3.5元/公斤上下浮动的价格已经冲破了豆农的心理价格4.0元/公斤, 甚至面临亏损。10月12日至10月19日黑龙江大豆市场持续低迷, 比前期每公斤持续下跌0.02—0.04元 (见表1) 。

1.3 预计后期大豆价格走势

远期进口大豆完税成本在持续走低, 9、10月到港的进口大豆完税成本集中在3 300—4 500元/吨。随着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进口大豆的陆续到港, 国产新豆也将可能受到拖累而走低, 短期内价格呈现稳中有跌 (见表2) 。

注:资料来源于北方粮油信息网

按照目前的芝加哥交易所 (CBOT) 大豆期价来计算, 远期进口大豆完税估算成本已经低达3 150元/吨附近, 美豆和南美豆进口成本持续下跌将进一步拖垮黑龙江大豆市场价格。

2 当前黑龙江产区大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全国大豆进口数量太大导致豆价低迷

2008年9月2日, 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要采取12项措施, 规范与扶持大豆加工业的发展。这一文件的发布从长期来看, 对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将产生非常好的影响, 但是, 在短期内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以下分别是黑龙江省大豆年进口额表和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图 (见表3和表4) :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注: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08

从上表可以看出, 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豆进口量可以说是一直上升, 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数量是从2023万吨飙升到2007年的3 082万吨。中国海关总署公告2008年第16号关于延长黄豆进口暂定关税实施时间:经国务院批准, 2008年黄大豆 (税则号:12010091) 1%进口暂定关税的实施终止期从2008年3月31日延长至2008年9月30日。受这一公告影响, 海关总署10月17日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2008年9月进口大豆413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119.1%。中国1—9月大豆进口总计2 870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32.3%, 预计2008年进口数额将超过3 300万吨。我国大豆的库存一直保持低位, 大豆的总供给的增加实质上是由于进口数量的增加所致, 大豆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对进口有依赖性的品种, 这么巨大的进口量势必降低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

2.2 豆农市场信息滞后

截至2008年3月31日, 黑龙江省油用大豆收购平均价格为4 400元/吨, 较2007年秋季上市之初高出1 160元/吨;较去年同期高出1 929元/吨。虽然春节过后, 大豆价格出现了巨幅上涨和大幅回落, 农民在种地之前看到大豆这种市场, 把种植面积增长到7 450万亩, 这样盲目跟从具有严重滞后性。面对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 目前豆农都有惜售行为。

同时, 由于黑龙江大豆协会还很年轻, 实施职责过程还不太成熟, 在引领豆农生产、管理、销售的过程做的不到位。

2.3 资金不足使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化水平不高

制约黑龙江省海伦市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种植大户如果要从散户手中承包土地, 光是租金每年就需要支付大约3 000元/垧地, 再加上种子、化肥、人工等费用2 000元/垧地, 比如, 要租100垧地就要50万元, 然而很少人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不能规模化种植就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 这又影响了大豆的单位产量,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4 大豆运输不畅

黑龙江省的大豆及产品运输, 大部分要靠铁路, 但是, 黑龙江省的铁路运输能力又严重不足, 这是黑龙江省大豆外运的瓶颈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不仅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地, 而且每年黑龙江省大豆大量上市时, 往往又要遭遇煤炭、木材、钢铁等重点物资的外运高峰, 时逢春节又要给“春运”让路, 大豆外运屡次受阻, 车站、货场大豆堆积如山, 收购厂商终因流通不畅而不断推迟大豆收购时间, 铁路运输瓶颈严重削弱了黑龙江省大豆在国内的竞争力。

3 应对措施

3.1 稳定大豆的市场收购价格, 支持豆农增收

像稻谷那样, 要制定合理的大豆市场收购价, 降低大豆生产风险, 提高农民种大豆积极性;同时, 应建立一定规模的大豆储备, 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大量购进储备大豆, 稳定和提高大豆种植面积, 价格高时抛出储备大豆平抑市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大豆的进口总量, 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 争取我国对大豆、豆油进口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促使豆农增收。

3.2 进一步发挥黑龙江大豆协会的市场领导作用

豆农要主动了解大豆国家政策、市场供求、价格波动、进出口数量以及生产物资的价格等, 以对生产、销售作出明智计划。

黑龙江大豆协会2006年11月由大豆种植户、加工、贸易、流通等企业共同发起, 经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的民间社团组织。为豆农生产、管理和销售大豆提供一条龙服务, 并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 避免豆农盲目追从市场。比如, 豆农和收购商之间签订收购合同, 合同可以规定每公斤价格, 当市场价高于合同规定价时, 按当时的市场价给予一定补差, 这样豆农就无后顾之忧, 不会滞后于市场。

3.3 提高种豆大户的资金支持力度

因为种豆大户的资金投入较大, 在信贷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 包括放宽对种豆大户的贷款条件和时间限制等。目前, 贷款期限一般是6个月, 到11月份银行开始要求还钱, 还不了要交的滞纳金较高 (5%) , 时间越长要还的钱就越多, 一般豆农不能在刚收完大豆就卖完大豆, 会观望一段时间, 因此, 政府应该把贷款期限延长为1年。

3.4 国家应对黑龙江省大豆铁路运输提供重点支持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铁路运力短缺矛盾, 不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铁路的运输力, 挖掘潜力、提高效率;还要同时加强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流铁路运量。从长远来看, 完善铁路管理体制, 加快黑龙江省通往大豆主要消费区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路网建设, 快速扩充铁路的运输能力。疏竣大豆流通渠道, 提高竞争优势, 大豆在流通过程中分摊了运输部门的低效率或贡献了超额利润。只有运输部门出现有序竞争, 从而提高效率, 才能有效降低大豆运输中的成本。

摘要:大豆作为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一直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定购品种。2008年末, 黑龙江国产新豆已全部收获完毕, 按照往年的时间规律, 应该是大量上市交易的时候, 然而, 由于国内大豆市场行情持续走弱, 黑龙江产区大豆交易依旧清淡, 豆农对当前油厂和贸易商挂出的收购价格普遍不认可, 收入受到严重威胁, 惜售心理非常强烈;同时, 产区周边油厂和贸易商由于不愿承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普遍收购不积极, 成交不活跃。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市场低迷,大豆价格,大豆进口

参考文献

[1]马俊奎, 任冬莲, 任小俊, 等.大豆超高产示范及其栽培技术研究[J].大豆通报, 2007, (6) .

大豆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大豆生产;环境条件;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29-1

我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在1953年以前,大豆总产居世界首位。1954年美国总产超过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大豆生产发展很快,1974年总产跃居世界第二。近几十年,我国大豆总播种面积以1987年为最高,达840万公顷,总产1218.4万吨。我国大豆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所生产的大豆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因此,我国大豆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生产对各种环境因素的要求,希望对生产提供理论帮助。

1 温度

大豆是喜温作物,其一生一般需要1800℃~3000℃的积温。在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大豆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最适应温度为20℃~22℃,最高温度为40℃。大豆种子在33℃~36℃发芽时,虽然生长很快,但生长细弱,因此在田间气温超过33℃时,大豆种子发芽率很低,幼苗纤弱、生育不良。

大豆播种到出苗阶段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为8℃~10℃,土壤温度低于8℃,大豆幼苗芽不能出土。春天大豆播种过早,由于温度条件不够,种子埋在土壤里长时间不能出苗,容易被土壤中腐生菌(镰刀菌)侵染,往往在种皮表面呈现暗红色或黑色霉状物,造成烂种,出现缺苗断条现象。大豆开花结荚期间要求较高的温度。大豆开花的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低于17℃花芽不能分化,开花期间温度低于20℃落花严重,成熟期间温度低于12℃大豆植株停止生长。

2 光照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对短日照的反应非常敏感,出苗后一周左右,开始对短日照条件起反应。人工延长每日光照时数,则能推迟开花期;反之,人工缩短每日光照时数,则能促进提早开花和成熟。在大豆一生中要求短日照的时期并不长,我国大豆品种一般为5~12天。满足光照阶段对短日照的要求后,大豆的发育对光照时数长短就不再起反应。

我国各地纬度不同而使每天太阳照射时数很不一样,各地大豆品种长期适应了当地自然光照条件,就形成了对短日照要求不同的遗传性。掌握这一特性对正确进行大豆引种至关重要。如果将北方大豆品种引到南方种植,因遇到短日照条件,很快就开花、结荚和成熟,植株矮小,产量很低;相反,将南方品种引到北方种植,由于不能满足对短日照的要求,植株生长高,但开花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荚。大豆品种适应地区一般不超过纬度2°~3°,在引种时一定要试种1~2年,以便明确该品种的适应性。

3 水分

大豆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样。种子发芽时,要求土壤水分充足,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50%;如果土壤干旱,对种子发芽和出苗都很不利。然而水分过多也不行,特别是在夏、秋大豆产区,播种后遇上雨水过多时,会发生“芽涝”,就是大豆种子因缺乏空气而不能发芽或使种子烂掉。

在大豆开花前,幼苗耐旱力较强,适当的干旱可以促进根系发育,起到“蹲苗”的作用。如果雨水或灌水过多,植株矮小,叶面积不能扩展,则落花落荚率增加,特别是使籽粒重量下降。大豆成熟期要求水分稍少。天气晴朗,气候干燥,可促进籽粒成熟。如果雨水过多,使大豆种子含水量高,品质不好,有时会出现贪青晚熟现象。

4 土壤

大豆对土壤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要求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土层较厚的土壤。黑土、砂壤土、壤土、轻碱土等均适宜大豆生长。栽培大豆的土壤酸碱度以6.8~7.5为最佳。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并经常施入有机肥料,这对大豆生产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由于大豆是深根性作物,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广,要求土壤疏松,大豆生长发育才能好。因此,大豆前茬最好能耕翻土壤,同时要对翻过的土壤整平耙细,以便达到播种状态,为大豆正常播种出苗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以上大豆的种种生长因素,将大豆纳入轮作制有培田养地的作用。大豆是许多作物的好前茬。大豆茬是肥茬,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根瘤菌将固氮的3/4供给大豆,约占大豆一生总需氮量的一半,剩余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大豆的残根和枯枝落叶能补充土壤有机质,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大豆的病虫很少危害其他作物;大豆一般均在耕翻过的土壤上,生育期间又进行多次中耕除草、杂草少。大豆茬后种植玉米、小麦比其他茬增产16%~31%。

大豆最忌连作。连作的害处:一是使病虫蔓延,如孢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等。二是使土壤中磷、钾元素过分消耗,因而使大豆营养比例失调,发育不良。三是大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物质,对大豆根系生长有毒害作用,因而连作大豆根系发育不良、根瘤数量减少,固氮能力下降。所以应避免大豆连作,做到大豆与大豆隔两茬以上轮作为好。

大豆最好的前作是谷类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播种面积扩大,玉米施肥量高,许多地区用玉米茬种大豆,是获得大豆高产的好经验。

上一篇:图书借阅信息化系统下一篇:故障智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