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区

2024-06-26

黑龙江林区(精选十篇)

黑龙江林区 篇1

关键词:黑龙江,国有林区,贡献性分析,未来发展展望

一、黑龙江国有林区贡献性分析

国有林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范围内和特殊战略政策指导下, 伴随森林资源的开发而逐步发展、扩大起来, 并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而形成的特殊区域。黑龙江国有林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地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贡献。

1. 经济贡献

国有林区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基础性产业, 林业生产一直以来是国有林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黑龙江国有林区木材产量最高时占全国的33.5%, 但由于木材的过度采伐, 使国有林区走进了“两危”困境。为了摆脱困境, 1998年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 同时, 2014年4月1日起,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停止采伐后, 从2014年到2020年, 中央财政每年增加安排23.5亿元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 保障林区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

黑龙江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 在大力种植人工林的基础上, 森林资源多种经营和服务产业成为了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多种经营总收入为1453636万元, 其中国有47710万元, 合资1267万元, 私营个体1404659万元。

2. 社会贡献

国有林区社会贡献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依托森林地域范围内的特殊的社会社区, 其为林区职工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通过营林产业、林产品加工业、多种经营、服务业等缓解林区职工就业压力, 提升林区职工生活水平。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在册职工总人数达到363545人, 在岗职工为251463人, 其中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为3124747021元。

3. 生态贡献

国有林区生态贡献主要体现在森林生物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所发挥的生态效益, 即森林生态系统所发挥的服务功能。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其中界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由8个类别14个评估指标组成。

黑龙江国有林区历经50余年的过量采伐, 造成了森林一系列内在结构失调, 现有森林年生态效益622.04亿元, 相当于1997年全省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0%, 其中森林生长量出材效益39.7亿元, 涵养水源151.4亿元, 保持水土72.44亿元, 改良土壤24.7亿元, 防风固沙33.6亿元, 净化水质30.1亿元, 制氧释氧61.6亿元, 净化CO2576元, 净化大气22.5亿元, 保护野生动植物6.6亿元, 森林旅游景观0.4亿元, 保障农牧业增产57.5亿元, 减免自然灾害63.9亿元。

二、黑龙江国有林区未来发展方向

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尤其是木材的过度采伐。当黑龙江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 国有林区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1. 以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共生为发展基础

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未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发展不能仅注重经济价值, 而忽略其生态价值, 而是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共生。协同发展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却忽视生态环境对国有林区的发展无疑是无益的, 因此, 未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基础应该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机制。

2.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所创造的产值以第一、二产业为主, 应该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森林旅游业及其生态服务等, 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第三产业的优势主导产业, 尤其是森林旅游业, 可以创建只属于国有林区特色的森林旅游, 进而提升第三产业产值, 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发展。

3. 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主的发展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 即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国有林区发挥着天然的生态屏障作用,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经济与生态并重, 人和林区和谐发展, 因此, 应该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使得黑龙江国有林区向着生态文明建设趋势发展。

三、结论

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和生态上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 研究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应该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目前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和生态贡献的描述, 探寻黑龙江国有林区未来发展方向。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能够和谐可持续发展, 应该以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为基础,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主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6)

[2]张於倩, 李洪山, 王花, 姜洪云.基于生态功能区的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14 (4)

黑龙江林区 篇2

浅谈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林业新形势的发展,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绿化苗木培育和经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绿化美化森工林区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对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绿化苗木工作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有待采取的对策,浅谈一些看法.

作 者:修春华 唐志刚  作者单位:修春华(大海林林业局新林村经营所,黑龙江,海林,157100)

唐志刚(大海林林业局营林处,黑龙江,海林,1571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林区   绿化苗木   发展  

黑龙江林区 篇3

【关键词】黑龙江林区;红松人工林;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理;苗木选择

前言

在黑龙江林区,红松是重要的经济树种、用材树种和功能树种。由于红松的各项优良品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对红松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扩大,但是,红松在天然的环境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发芽困难和成林速度慢等现象,制约了红松资源的蓄积和成材。林业技术人员应该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利用黑龙江林区红松丰富的种质资源、丰富的林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林业技术,做好红松人工林的造林工作。黑龙江林区进行红松人工林造林工作应该建立在熟悉黑龙江林区的基层工作实际和红松繁育、造林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红松人工林造林工作中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理、苗木选择等关键环节做好技术上的应用和管理,找到黑龙江林区红松人工林造林技术的要点,为深入地、全面地提高黑龙江林业工作质量起到技术和管理上积累和总结的作用。

1.红松人工林造林地选择的技术指标

红松人工林以选择海拔600米以下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为主,造林地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红松人工林造林地的坡度应该控制在15度至25度之间。红松人工林造林地的土壤以肥沃的暗棕壤、半沙质土和白浆土为佳。红松人工林造林地土壤的pH值以5.5~6.5范围内为最佳。红松造林地应该保证每年的光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

2.红松人工林造林整地的技术要领

红松人工林造林整地因地类不同,可有多种方式的选择,其一,穴状整地,穴状整地适合于坡度较小的坡地,穴面一般为圆形,面积较小,穴的直径为30~50cm,坑深30cm,穴面与坡面平行。穴状整地具有方法灵活、实用性强、适宜范围宽、造林成本低和造林时间短等优点。其二,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适合坡度较陡的坡地上,方法是挖近似于半月形的坑,把表土放在坑的上方,把底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挖好坑后,再把表土回填坑中,在坑外缘用底土围成半环状、高20~30cm的土埂,并在上方左右各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较多的雨水,穴面直径50~80cm,坑深30~60cm。

3.红松人工林造林苗木选择的技术要领

黑龙江省区域内由于平均温度和年最低温度都较低,因此,选择造林苗木时应该充分考虑红松苗木的耐寒性,造林苗木一般选择3a或4a生的一级苗为主,但以4a生一级红松苗木为好,这时红松苗木对低温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抵御能力。移植红松苗木的规格要求为:地径0.4cm以上,苗高18cm以上,主根长15cm以上,侧根12条以上。此外,选择红松苗木时还应考虑苗木的防病害能力,对于弱苗和病苗做到严禁上山造林。

4.红松人工林造林的主要技术

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造林的季节一般以春季为主,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苗木主根长度时,一般在土壤化冻15~20cm深开始造林,到苗木萌动前结束。在黑龙江平原地区,一般在每年的4月10日开始,到4月28日结束;在黑龙江省山区,一般在每年的4月20日开始,5月10日结束。栽植红松幼苗时应该根据苗情调整事先准备好的栽植穴,使穴深超过苗木主根长5cm左右。将经过吸水剂蘸根处理的红松苗木置于栽植穴内,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先填湿的表土至坑深三分之二,轻提苗后踩实,覆底土,再踩实,最后覆一层虚土,埋土深度高出苗木原根际土印1~2cm。红松造林初植密度应控制在每公顷2500~3300株,株行距1m×3m或2m×2m。营造红松纯林,面积一般在10hm2以下,超过10hm2应营造红松阔叶混交林,可条状混交,亦可块状混交,但以条状混交为好。造林要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随浇水,起苗前要浇透水,外运的苗木要搞好根部包装,不能及时造林的苗木要假植,造林前利用吸水剂进行蘸根处理。要加强造林环节的技术控制,通过对红松造林各环节的精细管理和技术强化,确保红松人工林造林的成活率。

结语

综上所述,红松是黑龙江知名的针叶优质树种,是区域内各乡土树种中分布范围最广、应用层次最深入、管理和技术最丰富的树种之一,黑龙江林业部门日常工作中红松的繁育、营林和管护占比非常大。红松种子种壳坚硬且厚重导致在自然状态下种子的发芽率较低;红松幼苗水分蒸发量大,容易引起红松苗木枯死,这样的特性就形成了红松资源更新速度慢、产出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林业单位利用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以营造人工红松林的方法可以提高红松的成活率,提升红松资源的储备速度,扩大红松资源的产出,是当前黑龙江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红松人工林造林过程中林地的选择、造林地的整理和苗木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实际的林业工作应该围绕上述环节,以技术手段为措施,高效率提升红松人工林营林工作的质量,实现黑龙江省区域内红松资源有效的蓄积和高效产出。

参考文献

[1]李国雷,祝燕,李庆梅,刘勇,邹尚庆,黄有龙.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2(01)

[2]倪柏春,倪薇,郑在军,田德君,刘贵森,刘邦.红松速生丰产林立地选择技术[J].林业科技.2012(01)

[3]王云志.发展红松生态经济林的技术探讨[J].中国林业.2012(06)

[4]邢智生,高卫忠,林利.红松种材林基地建设有关措施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6(02)

[5]魏茂荣.红松人工林不同立地等级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8(02)

作者简介:

李善子(1976-),女,大专学历,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尔站三林场二级技师,主要研究营林试验方向。

黑龙江国有林区集材方式的探讨 篇4

1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状

黑龙江林区包括大、小兴安岭等众多山系的森林。它们既是北御西伯利亚寒流、西防黄沙进犯, 保护东北平原农业和内蒙古大草原牧业的天然屏障, 又是松花江、黑龙江等五大水系的发源、涵养之地。半个世纪以来, 这一林区主要担负木材生产任务, 累计为国家提供了5亿多立方米木材, 木材年产量约占中国十分之一。大量的采伐减弱了林区的生态功能,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沙化的严重, 也使得沙尘暴由此入侵。过量的开采使我省森林总面积大约减少1/4左右。已经有不少林海退化成稀疏杨桦柞树占优势的阔叶次生林夹杂着灌木丛。由于木材资源的锐减, 伐区作业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出现了原始森林减少, 次生林和人工林增多, 成过熟林可采蓄积减少, 幼壮林增多。地势平坦的伐区减少, “山帽”林相好、出材量高的伐区减少;林相差的伐区多, 集材距离近、出材集中的伐区少, 集材距离远, 伐区分散的多。林业企业采伐和集材方式也顺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原来伐区作业设计中设计为皆伐的作业伐区, 改为二次渐伐和择伐。尽可能保留原天然林中的幼树, 保护原有的林地生态系统。

2 广泛采用畜力集材的现实意义

集材作业的工时消耗和费用约占伐区生产段总成本的60~70%, 且它是整个采伐作业系统中对环境干扰最严重的环节。因此研究集材作业效益是研究采伐作业系统的关键。过去,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较多研究和评述, 多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学者着重研究林业产业的生态效益, 系统计量森林的林地林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游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从林区发展的实际看, 我省大兴安岭林区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 目前的GDP也仅仅为50亿元左右, 而大兴安岭的这片天然林每年仅在纳碳贮碳、制氧、涵养水源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就达160多亿元。因此现阶段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大政方针及具体举措都要以维护生态效益为前提, 实施生态型森林采伐。

生态型森林采伐应满足下述要求:a.经济、合理地收获木材和林产品, 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 尽可能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b.减少幼树、幼苗的损害和地表破坏, 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的生态平衡;c.改善林分环境, 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提高单位面积收获量;d.充分利用木材, 提高木材生产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了做到生态型森林采伐, 就必须实行生态型集材。所谓的生态集材是指减少或避免对森林生态环境干扰和破坏的集材系统, 它有利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林地上进行的作业过程对地表、土壤、幼苗、幼树和保留木不产生或少产生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有利于森林更新, 对森林生态不产生干扰和破坏, 在林区经常采用的几种集材方式中, 畜力集材就是最适应黑龙江国有林区现状、经济合理、便于使用的生态集材方式。

3 畜力集材与拖拉机集机的比较分析

林区过去广泛采用的伐区集材作业方式是以拖拉机集材为主的机械化作业方式, 这种机械化作业是在主伐资源丰富、有大面积皆伐条件、追求高产量、高指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 这种作业方式对幼树的破坏性大。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和国有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的下降使畜力集材的优点显现出来, 而国有林业企业沿用几十年的机械集材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今后, 两种集材方式会在黑龙江国有林区并用。在天然林伐区内大面积地推行畜力集材, 一方面能让更多人有活干、有收入;另一方面可有效地保护好中幼林,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天然林和森林植被的破坏。

现将伐区拖拉机集材与畜力集材方式做比较分析:

3.1 采伐前准备工作不同

拖拉机集材其准备工作工作量大, 费用高, 进入伐区前要对拖拉机进行检修养护, 油脂、配件等消耗较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而畜力集材只需准备好畜力和人员, 而且畜力和人员在现阶段对于林区生产来讲, 都是相对比较充裕的, 且投入成本低, 管理简便, 辅助生产措施和消耗也相对较少。

3.2 生产作业条件不同

一般情况下, 拖拉机集材路最窄设计要求为3米, 实际运行起来要大大超出这个宽度。在道路转弯处, 集材路会更宽。这样一方面增加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对伐区内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畜力集材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集材道按照设计要求只要1.5米, 实际运行起来比设计要求还要小的多。这样既降低了成本, 又保护了伐区内幼树及地表植被。

在采伐树木方面, 拖拉机集材要求树木在伐倒后必须是顺山倒, 并要树头对准集材道方向, 与集材道成30~45°角, 这样才便于集材。畜力集材则不必要求控制树倒的方向, 采伐工可以根据实际条件, 选择无幼树或者幼树稀少的空地控制树倒方向, 这样就可以避免幼树被毁于采伐这道工序中。

3.3 造成遗弃材的数量不同

在一般条件下, 拖拉机集材对小径级的木材丢弃的数量较大, 造成伐区剩余物多, 对其它有用价值的伐区剩余物的收拣就更困难了, 除去人的因素, 设备笨重, 集材宜大不宜小是直接原因, 所以丢弃材就相对比较多, 一方面浪费了资源, 另一方面增加了伐区内的可燃物, 给清林防火增加了难度。畜力集材则以其轻便、简易、灵活、低耗等优点, 不但没有遗弃材, 而且对伐区内可利用的稍头木、半截木、小径木等进行收捡也比拖拉机集材更具优势。

3.4 对生态破坏的程度不同

拖拉机在集材时, 尤其是春秋两季钢铁履带碾压过的集材道,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油污、废气、噪音等污染, 对野生动植物生存产生不良影响。畜力集材则没有这些弊端, 在保障林区生活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

3.5 产生的效益不同

拖拉机集材应用的主战场是木材生产, 追求的是产量、是效益、是当期的经济价值。而畜力集材突出的是天然林保护, 追求的是生态效益, 有利于森林更新、森林保护和森林生态平衡, 能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起到了近期和长远两有利的结果。

综上所述选择任何一种集材方式都有其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选择集材方式时, 要本着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针对不同林相、立地条件, 便于管理和安全作业, 因地因林制宜, 选择生态型的集材方式。

在目前伐区生产条件已经改变的情况下, 森林资源分布偏远、零散, 作业条件恶劣, 劳动强度大, 作业转移频繁, 集材作业任务尤其繁重, 作业中还会产生破坏地表, 损伤母、幼树等问题。这都决定了技术上的难度, 并且直接影响木材生产成本。黑龙江国有林区应从林区长远发展考虑, 尽可能多采用畜力集材, 以促进林区新的经营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立海.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1.

[2]张於清.林学概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2.

黑龙江林区 篇5

目前,林区劳动力就业已是十分严峻的`问题,科学地预测各行业在森工林区的就业容量,可为企业定岗定编提供依据,减少下岗分流工作的盲目性.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采运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已成定局.通过分析森工采运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预测未来的采运生产率水平,结合黑龙江森工林区定产数量,可以科学地预测采运行业的就业容量.

作 者:宋年富 王常青 崔惠玲 张君义  作者单位:宋年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40)

王常青,张君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设计院,牙克石,022150)

黑龙江林区 篇6

【关键词】珍贵树种;资源现状;保护措施;对策

珍贵树种是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有重要价值的树种,以及目前虽有一定数量但正在逐渐减少的优良树种的统称。分2类保护等级:Ⅰ级保护的要严禁采伐,加强保护管理,如因特殊需要,须报国家林业局审批;保护等级Ⅱ级的已逐渐减少,如需采集(采伐)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珍贵树种的分类具有相对性,根据新发现的珍贵树种和现有珍贵树种的消长情况进行增补和调整。黑龙江省林区的珍贵树种,维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同时具有无法替代的遗传信息和极高的经济价值。

1.黑龙江省珍贵树种根据国家珍贵树种名录(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级51种,Ⅱ级203种,共254种

黑龙江省有Ⅰ级保护珍贵树种1种、Ⅱ级保护珍贵树种7种,共计8种。

2.黑龙江省市县林区珍贵树种分布及资源现状根据国家林业局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调查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各珍贵树种资源状况如下

(1)东北红豆杉散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现有资源数量非常少。

(2)兴凯湖赤松原生种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及兴凯湖湖岗沙地,现有资源蓄积量仅10万m3。全省平均净生长率7.23%。

(3)红松分布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是黑龙江省乡土树种,因数十年的采伐利用,市县林区现有资源蓄积量为152万m3,占天然乔木林总蓄积量0.43%,全省平均净生长率4.8%。

(4)水曲柳分布在小兴安岭及东南部林区,市县林区现有资源蓄积量为303.78万m3,占天然乔木林总蓄积量0.8%,全省平均净生长率5.85%。黄波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及东南部林区,县市林区现有资源蓄积量为32.58万m3,占天然乔木林总蓄积量0.1%,全省平均净生长率5.1%。

(5)紫椴分布全省林区,市县林区现有资源蓄积量为951.4万m3,占天然乔木林总蓄积量2.79%,全省平均净生长率4.55%。

(6)钻天柳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散生于市县林区内,现有资源蓄积量极少。朝鲜崖柏散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现有资源数量非常少。

3.珍贵树种资源危机主要因素

(1)分布范围小,面积锐减因国家建设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短短几十年间,数千年来形成的植被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然林大面积采伐、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生态功能逐步下降,这正是使珍贵树种数量锐减的重要因素,使原本数量巨大、面积分布广袤的树种渐变为分布范围小、资源数量少的珍贵树种,如红松、黄波罗、水曲柳。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再生产基础脆弱如兴凯湖赤松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为人们对松茸的无度采挖,违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自然规律,使本来分布范围就狭小的兴凯湖赤松种群,因天然更新种源缺乏、更新环境差,很难见到兴凯湖赤松幼苗种群的规模分布。黄波罗也因其内皮的医药价值而遭受大面积剥皮,使本来以零星分布的宝贵林木资源失去了自然更新繁殖的基础。

(3)种群个体小、抗逆性差,繁殖种源匮乏。

目前,黑龙江省珍贵树种的个体较小,对外部不良环境的抗性较差,个体大部分处在数量成熟的初始阶段,种实产量较低,且一些珍贵的、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林木、经济林木和药用树种已濒于枯竭,珍贵用材树种的大径级母树非常稀少,致使繁殖种源匮乏,如东北红豆杉。

4.具体保护措施

(1)提高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野生珍贵树种保护的自觉性,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保护野生珍贵树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野生珍贵树种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民、全社会的事,只有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才有坚实基础,才能见成效。为此要高度重视保护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2)进行珍贵树种资源现状调查,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目前,黑龙江省的珍贵树种分布范围,特别是珍贵树种的水平分布界线要采取“3S”技术进行准确定位。对珍贵树种个体数量、种群状况及年龄阶段等进行专项调查。

(3)分类保护,科学管理黑龙江省市县林区珍贵树种,主要根据珍贵树种保护等级、分布范围、生态区位、森林类别、现有资源数量、年净生长率、采集方式等因素进行分类保护。将市县林区分布区域小、资源极少的东北红豆杉、黄波罗、红松、钻天柳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禁止对其个体的采集、采伐。对于在特定生态区位生长的兴凯湖赤松除采取禁止采集、采伐其个体外,还要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珍贵食用真菌——松茸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生态环境条件。严格控制采集。1)确定禁止采伐的珍贵树种,黄波罗、红松、东北红豆杉是黑龙江省林区重要的珍贵树种,维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具有无法替代的遗传信息和极高的经济价值。据国家林局有关规定要求,禁止采集、采伐。钻天柳、兴凯湖赤松、朝鲜崖柏在市县林区现有数量极少,禁止采集、采伐。水曲柳、紫椴在特殊生态区位、重点景观的树木禁止采集、采伐。

2)限制采集(采伐)的珍贵树种根据国家珍贵树种名录,在黑龙江省市县林区内对水曲柳、椴树的原生种进行限制性采集(采伐)。采集(采伐)消耗总量控制所有限制采集(采伐)珍贵树种的年消耗总量不得超过该树种的年净生长量。数据来源:2010年全国森林资源第八次连续清查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生态公益林抚育伐珍贵树种抚育伐蓄积量采伐不得超过抚育伐总蓄积的15%。商品林主伐皆伐:珍贵树种占组成3成以下时,可以按采伐设计要求进行皆伐。择伐:在混交林中,珍贵树种择伐蓄积量不得超过择伐总蓄积的20%;在珍贵树种纯林及珍贵树种混交林中,珍贵树种的择伐强度不得超过30%。渐伐:在混交林中,珍贵树种渐伐蓄积量不得超过渐伐总蓄积的30%;在珍贵树种纯林及珍贵树种混交林中,珍贵树种的渐伐强度不得超过40%。

3)建立种质资源基地按各珍贵树种的区位分布,在集中区域建立种质资源基地。一是在大兴安岭林区建立钻天柳种质资源基地;二是在小兴安岭林区建立红松种质资源基地;三是在张广才岭、完达山林区建立黄波罗、水曲柳及紫椴种质资源基地;四是以鸡东、兴凯湖保护区为主,在兴凯湖、宁安、东宁、鸡西、鸡东、穆棱等县市建立兴凯湖赤松、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种质资源基地。

4)大力实施人工促进天然繁育就地保护的基础上,在珍贵树种天然种源好的林分中,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珍贵树种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商品林区,对商品材珍贵树种进行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在培育珍贵树种商品林的同时,抓好珍贵树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珍贵树种商品林基地。

5.优化部分物种的调查手段和方法

(1)受气象因素影响,分布及产量不稳定的物种,优化调查方法,采取三年连续调查,取平均值的方法确定分布区及产量情况。建议对珍贵稀有物种,要求现地不设调查标志,建立稀有植物空间信息保密制度,加强调查过程中的珍贵树种的保护措施。

(2)细化部分物种调查内容:保护珍贵树种调查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有针对性确定相应的调查项目和内容。如数量很多、分布广,药用价值高、采集量大。建议调查时增加产量或生物量等调查内容,通过连续调查,反应资源消耗和动态变化情况。

浅谈黑龙江林区红松苗木的培育技术 篇7

1 红松种子的采集

人工培育红松应该以优质的天然红松作为种子资源, 天然红松林成熟并结实的时间约为30年左右, 丰年—平年—丰年的间隔约为3年, 红松种子的采集时间为秋季9月中旬到下旬的20天左右, 采集后的红松种子应该进行剥离和干燥处理, 以便育苗时使用。

2 红松的育苗

2.1 红松育苗地的选择

适于红松育苗的圃地应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地下水位低、偏酸性的土壤为宜, 在对沙性较大的红松苗圃地的改造中可以用河泥和农家肥作为改良肥料。

2.2 红松圃地的施肥

红松育苗地应施发酵好的以厩肥和堆肥为主的底肥, 确保红松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营养充足, 将肥料均匀地施入育苗圃地, 每亩肥料用量控制在10 000 kg以内。

2.3 红松种子的催芽

红松种子由于有比较坚硬的外壳, 因此需要在播种前对其进行催芽处理, 一般选择雪埋法和混砂法, 模拟红松种子发芽的自然条件, 提高红松种子的发芽率, 催芽工作中需要注意消毒工作。

2.4 红松种子的播种

黑龙江林区红松种子播种的时间一般从每年5月上、中旬开始, 当地表温度达到9℃以上时为最佳。红松种子播种前应确保苗床的湿润, 注意种子播种的行距和株距, 播种种子用量控制在5 kg/667 m2。

2.5 红松播种地的管理

在黑龙江风沙严重的地区, 必须在播种区四周及中间设置防沙障, 避免沙打幼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季风停止, 苗径已部分木质化, 即可分期分段撤除风障。调节红松育苗地的地面温度和湿度, 播种后宜在床面上覆一层稻草 (或干松针) , 厚度以不见土为限 (每平方米需草约1.5~2斤) 。当幼苗出土50%时, 把草撤除一部分, 全部苗齐后, 将覆草撤除, 刷表土撤草时不要损伤苗木。

2.6 红松苗木的越冬

成熟的红松具有耐寒冷的特点, 但是红松在幼苗期间苗木会因失水而枯死, 冬季气候干旱, 会影响红松苗木的存活。因此, 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红松幼苗采取覆土越冬的措施是效果好、成本低的做法。

3 红松病虫害的防治

幼苗立枯病是红松培育工作中的重点病害, 此种病害发生在1~2年生幼苗上, 也有发生在3年生大苗上的, 但以一年生的发病率最高。病害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4种类型:烂芽型立枯病、猝倒型立枯病、茎叶腐烂型立枯病和根腐型立枯病。引起幼苗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一般来说, 土壤湿润、气温低时, 丝核菌多;土壤干燥、气温高时, 镰刀菌多。幼苗被侵害后, 发病很快。出苗后发病时, 需用药防治:30%苏化911粉, 每亩用药量0.75 kg作药土, 撒在苗床上, 或每亩用30%苏化911乳油720毫升加水250~500 kg。

综上所述, 红松是黑龙江著名的乡土树种, 也是天然林主要的构成树种, 其广泛分布于省内林场、城市和生态工程之中。红松资源有多种效益和功能, 但受到自然繁衍能力较低等因素制约, 特别是在如今红松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发挥本职工作的优势, 利用科学方法和人工干预的措施提高红松繁育的速度,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红松资源的积累和供应。

摘要:黑龙江省林业技术人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天然红松资源存在着数量减少, 人工红松资源出现了品质下降等令人担忧的趋向。人工培育红松可以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 在利用林区强大的人才、技术储备的基础上, 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红松林地面积的扩大和优质红松资源的增加。根据红松繁育工作, 本研究提出了采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不同阶段培育工作的技术要点, 为扩大红松林地面积, 提高红松资源的产出等工作目标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关键词:黑龙江林区,红松苗木,种子采集,育苗,病虫害防治,培育技术

参考文献

黑龙江林区 篇8

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针对饭店员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设计, 包括:基本情况、收入状况、培训次数、培训认同感、培训的组织与安排等五个方面。集中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1日-2012年8月31日, 对问卷以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 并与部分饭店员工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6份, 回收比率88%。此外, 笔者还对省内部分旅游景区内饭店员工培训状况进行了调研, 走访了旅游局饭店培训相关人员, 在此基础上对调研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2 饭店员工人员现状

现就问卷调查结果及调研访谈结果做如下分析, 限于样本容量, 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2.1 结构状况

(1) 饭店员工人员年轻化趋势明显, 学历水平较低

从年龄结构来看, 20岁 (含) 以下的占47.73%, 21~30岁 (含) 之间的占30.68%, 31~40岁 (含) 之间的占11.94%, 41岁 (含) 以上的占9.66%;从学历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6.94%, 高中 (含中专) 学历占50%, 大专学历占11.36%, 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1.7%。饭店员工主体以年轻人为主, 一线服务岗位员工大多只具有初高中学历, 但近些年随着部分大专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加入, 饭店员工人员的年轻化趋势还在增强。

(2) 饭店员工职务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从员工岗位来看, 67%的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一年之内, 而基层管理岗位人员中75%是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 中高层管理岗位员工全部都是工作时间在三年以上。上述情况表明黑龙江林区旅游饭店员工职务高低与工作时间长短成正比例关系。

2.2 收入状况

(1) 饭店员工收入偏低

调查中发现, 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52%, 月收入1001-2000元占33.11%, 月收入2001-3000元占9.51%, 而月收入3000元以上仅占5.38%。这与人们传统意识中的“饭店员工收入较高”不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饭店员工薪酬制度及林区饭店市场环境 (表1) 。

(2) 饭店员工收入较低, 来源以基本工资为主

从调查结果来看, 饭店员工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基本工资, 其他薪酬如加班薪酬、顾客消费后的回扣、小费和奖金所占比例都很少。

(3) 饭店员工普遍对薪酬机制不满

84%的被调查饭店员工认为, 当前薪酬机制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基本工资较低、三险一金没有落实等方面, 饭店员工基本权益没有保障, 绝大多数饭店员工都认为所获工资低于个人能力所应得薪酬, 导致了饭店员工“付出多、回报少”的心理落差。

2.3 培训次数状况

从林区饭店员工培训次数来看, 83%的员工自入职以来到参加本次调查都只参加过一次岗前培训, 且仅有的一次培训业也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的, 培训方式以师傅的“传、帮、带”方式为主, 员工要靠自己的勤学苦练, 潜心琢磨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半年或半年之内能参加一次培训的员工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1%, 培训频率明显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2.4 培训认同感状况

(1) 林区饭店员工培训认同感低, 但有学习欲望

在调查中, 有74.2%的林区饭店员工认为饭店对培训工作很不重视;37%的饭店员工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培训的作用, 41%的饭店员工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却并不认可培训的作用, 83%店员工在有工作需要的时候会有学习的欲望。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饭店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原因, 也有饭店发展缓慢、培训不利等原因。但当看到其他员工因某些技能获得额外报酬或升职奖励时, 很多饭店员工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2) 林区饭店员工工作任务重, 希望培训常态化

8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自身所接受的饭店或部门组织的培训在数量上非常不够, 但愿意接受系统培训的员工只有23%。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林区饭店员工日常工作任务繁重, 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且在接受培训期间只能获得平常工资的50%, 因而对培训工作并不积极。员工希望培训能够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常态化进行。

2.5 培训的组织与安排状况

(1) 对培训方式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在结合饭店业务特点选取有效培训方法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三项分别是由饭店内部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授、部门内部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讨论和光碟、视频等声像资料学习;在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三项分别是模拟及角色扮演、游戏竞赛、音像多媒体教学;培训课程时间安排的调查中64%的员工希望是7小时, 92%的员工希望培训安排在上班时间 (如周五下午2~3小时) , 71%的员工希望培训每两月举办一次。

(2) 对培训教师要求较高

林区饭店员工对培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培训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 讲授中要引经据典, 娓娓道来;还要有较强的实战性, 丰富的案例辅助;还要有澎湃的激情, 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语言要风趣幽默, 课堂气氛要活跃。但在问及“假如您在某一领域的丰富经验, 您被推荐担任某一门课程的内部讲师, 您是否乐意”的调查中, 63%的员工选择需要考虑一下, 19%的员工选择不会担任。

3 对黑龙江林区饭店员工培训现状的几点思考

3.1 建立独立完善的林区饭店培训机构

西方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 培训的职能的实现是伴随着培训部门的独立核算完成的。在符合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的前提下, 培训部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所以是独立核算的实体, 成为利润中心。夫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建立起精简、高效的培训模式, 成立符合饭店自身环境的培训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当然, 饭店也要从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考虑, 来决定选择采用外部培训机构还是内部培训机构实施具体培训计划。

3.2 将饭店全体员工均纳入到培训中

在确定被培训的饭店培训员工时, 要全面考虑, 综合衡量, 力争做到全员参加培训。首先要加强培训的是饭店一线员工, 其培训效果也最直观。其次是饭店管理者, 管理者在饭店经营管理中拥有者指挥权, 对饭店的经管管理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应多采用培训外包的形式, 培训期则要短且密集。再次是合作伙伴企业员工, 要将分销商、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纳入到培训体系中, 把员工培训拓展到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 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饭店的战略规划, 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后是培训师, 饭店的培训师也会由于自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 无法时时处处领先于饭店行业发展的前列, 也需要适当地为培训师举行培训, 为他们及时充电。

3.3 制定完善的三级培训计划

由饭店培训部做一级培训, 只做共性知识的培训, 如行业简介、饭店概况等;由员工所在部门做二级培训, 培训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工作标准、部门规章制度等应知应会内容;由所在岗位的领班或优秀员工做三级培训, 通过现场跟踪、辅导、指正, 实现一对一的“传、帮、带”, 及时发现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3.4 全面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精心的组织和实施, 通过建立健全三级培训体系, 提高各部门培训师的培训能力、改变传统的培训方法, 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建立考核、晋升与淘汰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方式来保障培训计划的实施。

3.5 及时评估反馈培训效果, 加强培训成果转化

通过评估找出培训的不足之处, 总结教训并及时改进, 发现新的培训需求, 为下一轮培训提供依据, 客观评价培训师的工作成绩,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培训结束后, 要指导受训者持续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运用到工作中, 强化的过程, 培训成果转化, 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区旅游饭店员工培训现状的调查, 从林区旅游饭店员工内部培训环境、外部培训环境、员工培训需求、饭店员工培训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对现有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指出当前黑龙江林区旅游饭店员工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为饭店员工培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饭店,员工培训,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美兰.浅谈调动国企员工培训积极性的有效措施[J].现代商业, 2009 (17) .

[2]左新士, 张亚娟, 田云香.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主要途径[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

[3]彭.企业员工培训激励机制的建设探讨[J].现代商业, 2008 (02) .

[4]马鹤丹.激励原理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1 (9) .

[5]郭京生, 潘立.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黑龙江林区 篇9

1 白龙江林区林木种苗生产现状

据统计, 到2007年底全林区共有种苗基地31处, 其中, 百亩以上的24处, 3.33~6.67hm2的7处, 但每块面积很小, 133.34~666.7m2的育苗地块占7/10, 且布局分散, 点多面广。全局经营总面积389.3hm2, 育苗面积299.97hm2, 年产各类苗木6 000万株、产值7 000多万元, 种苗生产在我局经济发展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为部分林业局、林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从种苗种植结构看, 由于育苗单位单纯追求数量, 育苗密度过大, 培育的大苗少, 很难适应当前大规格造林绿化苗木的需求。从树种看, 所育苗木中, 云杉苗约占80%, 其次是落叶松、油松、柳树、国槐等约占20%, 林木种苗生产仍有较大的盲目性, 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 种苗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林木种苗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也出现了规模分散、管理粗放、育苗结构不合理和育苗技术落后、林区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生存艰难等问题。

2.1 规模分散, 管理粗放

目前, 林区大部分苗圃面积小而分散, 培育苗木的种类缺乏特色和多样性, 跟风育苗的现象严重, 常规苗木大量过剩, 适应高海拔、干旱河谷以及耐牛羊啃食的树种又不能满足造林需要。导致常规造林苗木大量过剩和积压, 园林和城镇绿化用苗紧缺, 适宜城市集镇绿化苗木特色品种少、规模小。还有质量和规模问题。一些苗木生产部门往往只重视数量, 而忽视质量上的要求, 尽管品种对路, 但依然销路不畅, 甚至滞销。育苗结构不合理, 宏观调控能力差。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导向, 林区育苗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 树种品种单一, 缺乏特色品种和龙头品种。各局绿化大苗发展很快, 但特色品种不多, 如观叶树种、观果树种就很少。企业经营理念转变缓慢, 育苗品种难以与市场对接, 近来由于苗木市场疲软, 价格滑坡苗圃只能望苗兴叹, 对种苗市场信息掌握不够, 没有长远规划, 超前育苗意识淡薄, 导致宏观调控能力差, 苗木供需失衡。

2.2 育苗技术落后, 良种使用率低

大部分苗圃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 机制僵化, 一般采用传统的育苗技术, 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等、靠、要”思想严重, 出圃苗木质量差, 据2007年苗圃调查, 白龙江林区苗圃的实际育苗面积比1995年减少30%, 苗木出圃率仅占50%, 多数骨干苗圃由于长期得不到妥善经营和缺乏必要的资金投放, 逐年成为草圃或荒圃。

2.3 是没有实行订单育苗, 按合同供苗, 种苗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林木种苗生产需要超前准备, 当年造林的种苗常常是二年至三年前甚至更长时间前开始生产的, 生产单位在安排林木种苗生产时, 由于缺乏信息, 没有分树种的造林任务, 只是凭借以往经验和市场预测组织生产, 难免出现品种不对路。

2.4 林木种苗机制不活, 产业化尚未形成

种苗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缺乏应变能力, 林区种苗基地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市场意识差, 缺乏内在发展动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推进林区林木种苗发展的宏观政策尚不完善,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微观业务管理多, 严重影响了种苗执法、技术监督、信息引导等工作, 林木种苗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未能充分履行。

2.5 资金投入不到位, 制约了优质种苗的发展

苗圃生产生活设施仍然十分简陋, 缺乏高新技术、设施。现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因无资金投入 得不到维修养护, 不能充分发挥, 引进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再者如花木、经济林等品种引种试验时期长, 期间投入的资金比较大, 而目前林区财力不足, 真正投入到优质种苗工程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 一些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新品种难以引进, 造成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影响了种苗产业的发展。

2.6 思想认识不到位, 导致种质退化现象严重

部分林业局品种质量意识淡薄, 没有真正认识到推广优质种苗的重要性, 因而随地引种、调种, 只图价格便宜, 不讲究品种质量, 导致林木种质退化, 极大地阻碍了优质种苗工程的整体推进。其作用。

3 种苗产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林区实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 需要着力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种苗发展要按照适地适树、规模经营、相对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 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制定好林区规划。在实际工作中, 要立足于现有苗圃基地上规模、上水平、调结构;调整树种结构实行订单制。从现在开始, 着手做调整树种结构工作, 引导苗圃向花卉、珍稀树种、耐旱、耐盐碱树种及彩色树种方向发展;实行订单制, 按质论价, 明码标价, 保障育苗企业经济收入, 促进其稳定发展。

3.2 多元经营, 活化机制

种苗生产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林区各苗圃具有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林区各项重点林业工程所需种苗, 可优先组织林区国有场圃生产, 这样既可以保证种苗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也可以帮助林区种苗生产企业走出困境。对于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及其它经济效益较高或者主要是面向区外市场的种苗, 应当鼓励林场、个人一起上, 放手发展。同时, 国有种苗生产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 大胆改革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 采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 明确责、权、利关系, 完善激励机制, 调整职工的积极性。

3.3 依靠科技, 提高质量

一要加强科研攻关。立足现有林业科研机构, 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 对种苗生产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攻关;二要加强良种引进、繁育工作。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优新树种、品种, 加快繁育, 尽快形成规模, 占领市场;三要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种苗科技示范体系, 积极推广使用良种和先进实用的育苗技术, 提高育苗水平;四要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良种生产能力, 为种苗生产提供足够的良种资源。

鼓励多种形式, 加快产业化发展。林区林木种苗基地, 要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力度,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资源、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 鼓励兼容多种经济成分, 采取合作、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 形成一批有特色、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苗木生产基地。

3.4 加强社会化服务, 指导种苗生产

适应林木种苗发展新形势, 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一是搞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的衔接, 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 推行定单育苗, 转变育什么苗, 造什么林现状。实现造什么林, 育什么苗, 避免盲目生产, 造成损失。二是建立林木种苗信息网, 定期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 搞好余缺调剂。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 举办多种形式展览、洽谈会, 为种苗基地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四是组建苗木生产、销售、服务体系, 健全营销网络, 配备有营销专长的工作人员, 实行企业化管理, 逐步实现苗木培育及营销专业化、产业化。五是建立定期检查、总结制度, 认真转变职能, 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确保苗木销售健康发展。提高认识, 加强种苗管理。要把改善种苗质量作为当前首要工作来抓, 做到不是良种不育苗, 不是一级苗不造林, 实行定点供种, 定点育苗, 定点供苗的“三定”办法, 确保种苗质量。

3.5 加强法制, 规范市场

加强执法监督是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 加紧配套法规、标准的制定;二是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林木种苗标签制度, 把实行“两证”制度, 作为依法治种苗的突破口;三是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 (室) , 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加强检验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检验水平, 做到持证上岗;四是加强执法检查, 整顿林木种苗市场, 依法查处一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的大案要案, 使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步入规范、法制化轨道。

摘要:阐述了白龙江林区种苗生产现状, 并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就今后林区种苗产业建设发展状况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白龙江林区,种苗生产,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黑龙江林区 篇10

1 主要林业有害植物的种类及特点

经调查, 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4种林业有害植物中, 白龙江林区分布有18种, 见表1。

注:危害程度“+”为轻微, “++”为中等, “+++”为严重。

这18种有害植物中, 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密花香薷、黄花蒿、黄香草木樨、灰绿藜、窄叶野豌豆、车前草和巴天酸模7种, 这几种有害植物常混合发生, 其形态特征如下。

1.1 密花香薷

别名:咳嗽草、野紫苏。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 高20~60cm, 密生须根。茎直立, 自基部多分枝, 分枝细长, 茎及枝均四棱形, 具槽, 被短柔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 长1~4cm, 宽0.5~1.5cm, 先端急尖或微钝, 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 边缘在基部以上具锯齿, 草质, 上面绿色下面较淡, 两面被短柔毛, 侧脉6~9对, 与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明显;叶柄长0.3~1.3cm, 背腹扁平, 被短柔毛。穗状花序长圆形或近圆形, 长2~6cm, 宽1cm, 密被紫色串珠状长柔毛, 由密集的轮伞花序组成;最下的一对苞叶与叶同形, 向上呈苞片状, 卵圆状圆形, 长约1.5mm, 先端圆, 外面及边缘被具节长柔毛。花萼钟状, 长约1mm, 外面及边缘密被紫色串珠状长柔毛, 萼齿5, 后3齿稍长, 近三角形, 果时花萼膨大, 近球形, 长4mm, 宽达3mm, 外面极密被串珠状紫色长柔毛。花冠小, 淡紫色, 长约2.5mm, 外面及边缘密被紫色串珠状长柔毛, 内面在花丝基部具不明显的小疏柔毛环, 冠筒向上渐宽大, 冠檐二唇形, 上唇直立, 先端微缺, 下唇稍开展, 3裂, 中裂片较侧裂片短。雄蕊4, 前对较长, 微露出, 花药近圆形。花柱微伸出, 先端近相等2裂。小坚果卵珠形, 长2mm, 宽1.2mm, 暗褐色, 被极细微柔毛, 腹面略具棱, 顶端具小疣突起。花、果期7~10月。

1.2 黄花蒿

别名:黄蒿、黄香蒿、臭蒿、臭黄蒿。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 高达1m有余, 全株有浓烈的挥发性的香气。根单生, 垂直。茎单生, 粗壮, 直立, 具纵沟棱, 幼嫩时绿色, 后变褐色或红褐色, 多分枝, 茎、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叶纸质, 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长3~7cm, 宽2~6cm, 三 (四) 回栉齿状羽状深裂, 侧裂片5~8对, 裂片长椭圆状卵形, 再次分裂, 小裂片具多数栉齿状深裂齿, 中肋明显, 中轴两侧有狭翅, 稀上部有小栉齿, 叶两面无毛, 或下面微有短柔毛, 后脱落, 具腺点及小凹点;叶柄长1~2cm, 基部有假托叶; 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深裂, 小裂片通常栉齿状三角形, 具短柄;上部叶与苞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 近无柄。头状花序球形, 直径1.5~2.5mm, 有短梗, 下垂或倾斜, 极多数在茎上排列成开展而呈金字塔形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 无毛, 外层的长卵形或长椭圆形, 中肋绿色, 边缘膜质, 中、内层的宽卵形或卵形, 边缘宽膜质;边缘雌花10~20枚, 花冠狭管状, 外面有腺点, 中央的两性花10~30枚, 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 花冠管状。花序托凸起, 半球形。瘦果椭圆状卵形, 长0.7mm, 红褐色。花果期8~10月。

1.3 黄香草木樨

别名:铁扫把、省头草、辟汗草、野苜蓿、黄花草木樨。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约1m或更高, 全草有香气。羽状复叶;小叶3枚, 椭圆形至窄倒披针形, 先端钝圆, 基部楔形, 边缘有锯齿, 两面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 萼齿三角形。花冠黄色。荚果椭圆状球形, 稍有毛, 具明显的网脉纹, 内含1~2粒种子。种子长圆形, 淡绿黄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1.4 灰绿藜

别名:黄瓜菜、山芥菜、山菘菠、山根龙。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 高10~45cm。茎通常由基部分枝, 斜上或平卧, 有沟槽与条纹。叶片厚, 带肉质, 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 顶端急尖或钝, 边缘有波状齿, 基部渐狭, 表面绿色, 背面灰白色, 密被粉粒, 中脉明显;叶柄短。花簇短穗状, 腋生或顶生;花被裂片3~4, 少为5。胞果伸出花被片, 果皮薄, 黄白色;种子扁圆, 暗褐色。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1.5 窄叶野豌豆

形态特征:幼苗上、下胚轴均不发达, 带紫红色。鳞片叶3~4片, 继之出现的叶均为l对小叶所组成的复叶, 顶端具小尖头或卷须, 小叶线状披针形, 托叶呈不对称戟形。成株成茎蔓性, 有分枝, 疏生长柔毛或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 总叶柄顶端为卷须, 小叶8~12片, 近对生, 狭长圆形或线形, 先端截形, 有短尖, 两面有黄色柔毛。花腋生, 单生或有2朵。萼筒状, 有5齿。花冠红色, 花柱顶端背部有髯毛。荚果条形, 成熟时黑色。种子球形, 表面黑褐色, 近光滑或稍粗糙, 无光泽。种脐倒卵形, 白色至淡黄色, 脐边稍凹, 脐沟白色, 种瘤色较深。

1.6 车前草

别名:牛遗、当道、虾蟆衣、牛舌、车轮菜。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无茎, 具多数细长之须根;根茎短缩肥厚, 密生须状根。叶全部根生, 叶片平滑, 广卵形, 边缘波状, 间有不明显钝齿。薄纸质, 卵形至广卵形, 具5条主叶脉, 向叶背凸起, 成肋状伸入叶柄, 叶片常与叶柄等长, 叶基向下延伸到叶柄, 长6~15cm, 宽3~8cm;周年开花, 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 长约15~30cM;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 小花白色, 花冠4裂不显著, 雄蕊4枚;结盖果长椭圆形蒴果, 顶端宿存花柱, 内藏种子4~6颗。熟时盖裂, 撒出种子。

1.7 巴天酸模

别名:洋铁叶、洋铁酸模、牛舌头棵。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高1~1.5m。茎直立, 粗壮, 不分枝或分枝, 有沟槽。基生叶有粗柄;叶片矩圆状披针形, 长15~30cm, 宽4~8cm, 顶端急尖或圆钝, 基部圆形或近心形, 全缘或边缘波状;上部叶小而狭, 近无柄;托叶鞘筒状, 膜质。花序为大型圆锥花序, 顶生或腋生;花两性;花被片6, 成2轮, 在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 宽心形, 有网纹, 全缘, 一部或全部有瘤状突起;雄蕊6;柱头3, 画笔状。瘦果卵形, 有3锐稜, 褐色, 光亮。根含鞣质可提制栲胶。

2 林业有害植物为害情况

这些有害植物均为本土原有自然分布的植物, 在白龙江林区广泛分布, 林地以密花香薷、黄花蒿、无根藤、藜、野薄荷、黄花棘豆、狗尾草、黄香草木樨等为主, 呈片状或散生分布, 在白水江林业局博峪、中路河林场和迭部林业局旺藏、洛大林场发生无根藤寄生杠柳, 影响寄主生长, 密花香薷、黄花蒿、黄香草木樨等在白水江、舟曲、迭部、洮河林业局部分林场集中分布且面积较大, 对幼树生长和造林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其他种类呈小面积或散生分布成为林下或层间植物, 对林业的影响不大。苗圃地以灰绿藜、车前、巴天酸模、窄叶野豌豆等为主, 常与其他杂草散生分布, 对育苗影响极大, 成为当时营林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治

除加强检疫, 防止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入侵外, 对于本土的林业有害植物, 应结合林业生产, 采用人工、化学、机械和替代控制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3.1 林地有害植物的防治

对于林地内的有害植物, 可采用人工除治, 或采用10%草甘膦水剂300ml加水12.5kg、10%草甘膦水剂250ml+72% 2, 4-D丁酯乳油30ml, 加水12.5kg进行茎叶处理, 用药量8.0~9.0kg/hm2, 持效期可达60d以上。

3.2 苗圃地有害植物的防治

3.2.1 苗圃地有害植物的预防

圃地有害植物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圃地土壤改良时, 要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防止有机肥中的有害植物种子进入圃地;采集、调制、晾晒种子时, 要严格防止有害植物种子混入,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 播种后应从有害植物分布少的地段选取覆盖物, 防止有害植物的种子入圃;及时清除苗圃地内田埂、水渠、道路及周围的有害植物, 防止有害植物直接侵入圃地;在灌溉水渠上设置过滤网, 阻止有害植物种子流入圃地;生产中结合整地, 深耕细作, 及时进行松土除草, 对圃地进行休闲轮作, 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苗圃地有害植物的发生。

3.2.2 苗圃地有害植物的除治

苗圃地有害植物的除治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 当圃地有害植物较少或植株较大时, 可以人工拔除, 人工除草应在地面湿润时连根拔除。当圃地由于灌溉等原因土壤板结和有害植物较多时, 需要进行松土除草, 松土要注意深度, 防止伤及苗木根部。为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 可使用化学药剂除草。播种覆土后用果尔作苗前土壤处理, 每hm2药量150~225g, 能有效地防治一年生有害植物的为害。在苗木生长期, 针叶苗圃采用10%草甘膦水剂250ml和72% 2, 4-D丁酯乳油30ml混合, 加水12.5kg, 或10%草甘膦水剂300ml加水12.5kg, 用药量8.0~9.0kg/hm2进行茎叶处理, 持效期可达60d以上, 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或者单独使用72% 2, 4-D丁酯乳油30ml, 加水12.5kg进行茎叶处理, 用药量0.9kg/hm2, 持效期可达60d以上, 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或使用20%百草枯水剂50ml加水12.5kg、药量1.875 kg/hm2, 70%森草净可湿性粉剂10g加水12.5kg、药量0.375 kg/hm2进行茎叶处理, 持效期可达60d以上, 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对于阔叶树苗圃地, 采用20%百草枯水剂50ml加水12.5kg、用药量1.5 kg/hm2进行茎叶处理, 持效期可达45d以上, 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如果有害植物株体高大, 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以达到更好地除草效果。为防止产生药害和达到更好的除草效果, 喷药时药量要均匀。

由于白龙江林区苗圃地点多面广, 自然条件各有差异, 化学除草技术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 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才能更好地控制林业有害植物的发生蔓延。

参考文献

[1]郭书普.旱田杂草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学下一篇:K-L变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