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2024-05-10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精选9篇)

篇1: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浅析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学生姓名:王亚坤 指导教师:相喜伟 专业年级:07教育学 完稿时间:09.1.18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目 录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1 二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2 三 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3 3.1要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做„„„„„„„„„„„„3 3.2要鼓励幼儿学会负责„„„„„„„„„„„„..4 四 要有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4 参考文献„„„„„„„„„„„„„„„„„„„5 注释„„„„„„„„„„„„„„„„„„„„„„6浅析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倍受关注,它的发展既有赖于幼儿的主观因素,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有意识地与幼儿在一起活动,可以激励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开发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这种潜力能不能被开发出来,关键在于教育。如果教育不得法,创造潜力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融洽、感情亲密、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不仅注重孩子知识的更新,而且注重孩子视野的开拓,这些都为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家庭教育 培养 创造力

引 言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是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它将对一个人以后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培养。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最喜欢模仿的榜样,因此,父母自身的素质是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这里,父母的素质不仅包括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教育子女的能力,还包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素质并不表明家长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家长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组成了孩子生存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

首先,创造力的产生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他们创造的新产品只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家长不能用评价成人创造性活动的标准来评价和参查幼儿的创造力。

其次,幼儿的许多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家庭中都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它的独立性和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被忽视和泯灭。

所以,启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幼儿创造力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为此,好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家长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勇敢地放开孩子,让他们想愿意想的事,干愿意干的事,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力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

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 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成年人都有一种感觉,在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在受压抑、逼迫的环境中,本来会做的事往往做不好。孩子也是这样,父母的争吵会使他们心烦意乱,创造潜能必然受到抑制。在父母的逼迫、谴责、打骂下,创造潜能也会因其害怕、心理紧张而难以调动,甚至会造成越逼越出错,越出错越迟钝的后果,从而失去创造的兴趣。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可使幼儿受益终生,它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夫妻和睦、孝敬老人、爱护孩子,成员之间平等、民主、信任、团结,家庭气氛和谐、愉快、轻松、舒畅,让孩子心中创造的花朵自由地绽放。具体来说,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首先,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气氛,只有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才能发挥其创造天分,才能敢说、敢问、敢干,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小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利于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家长也要为孩子创建“家庭思考环境”,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家庭思考环境的形成需要家长做到: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站到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思考环境能被营建得很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就有可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三 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教育中的初始阶段,幼儿往往会产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之举。活泼而好奇的幼儿对周围环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幼儿就会进一步增强好奇心,进一步去探索;相反,因探索新经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受到惩罚,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等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家长就必须为幼儿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3.1要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做

创造思维学认为:想象是超越一般、实现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其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基础。而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想,要鼓励孩子突破父母认识上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尽管孩子的想象有许多是天真的,但只要能自由调动大脑思维的兴奋点,就对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有益处。有个电视台曾用“o”作为智力测试题。他们先到大学,大学生见了这个“0”,便哄堂大笑起来,还说:“这算什么还想来考我们大学生,太瞧不起人了!” 后来,他们去一所幼儿园,幼儿见了“O”,就一个个举小手,一个说“是月亮”,另一个说“是鸡蛋”,还有人说演员的嘴巴,正在唱歌哩”,有个女孩说:“那是老师的睛,又在发脾气啦!”你看,幼儿的想像力多丰富!怪不得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话语还想飞上天空呢。”这种不受拘束的想像力是孩子创造的源泉。这里,家长要以常识的眼光去倾听、去关注、去认同孩子的想象,在情感上激励、激发、激活孩子的思维。要与孩子平等交流、研讨,不充当孩子的裁判官,对孩子的疑问、想法不要忙着下结论、做鉴定,而要拓宽加深,帮助孩子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就存疑,让孩子体会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在施教中,家长不仅要激发孩子积极地想,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做事情,包括做手工、科技小制作、绘画、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父母绝不可轻易斥责孩子为改进某种东西的功能而做出的“破坏”行为。3.2要鼓励幼儿学会负责

我们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有人把学会负责定义为“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于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应有责任”。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的意识。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从这一点讲,家长不能一味任劳任怨,如自己病了要接受孩子的关照,家里有了困难,要让孩子适当分担。总之,要从家庭小事做起,增强孩子的负责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进而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发现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社会作出贡献。”

四 要有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提供书本里没有的知识,从而为实现创造这一心理超越奠定信息基础。在教育形式上应走出家门,去逛公 园、逛市场、逛大街;去观察大自然、种植花木、饲养动物;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样,增大孩子与周围世界的接触面,开阔眼界,让孩子对事物不仅有知识性的了解,而且有实践性的体验、情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孩子不了解的事物,抽象地给他讲一百遍,不如让他实际去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得更深刻、更具体。还应指导孩子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绘画、演唱、舞蹈、体育等活动,或者和孩子一起看影视、听戏曲、赏音乐,参观绘画展、书法展等,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心灵受到熏陶,眼睛和耳朵体验到美的力量,这既可以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提高,也有利于发展孩子对美的创造能力,多做一些亲子游戏可以更好的培养父母和幼儿之间的感情。

另外,还有学校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在谈论如何培养幼儿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保护幼儿已有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需要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看到老师坐在小椅子上与孩子交谈,或者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这与以前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和孩子谈话,师幼之间那种“距离”感觉少了不少,让幼儿增加了几分亲切感。而这里提出的“蹲下来”,并不仅仅是指一种肢体语言,它更代表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法,一种能达到更好沟通效果的思维方式。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就以“老师知道了。”或者“你想……,老师来帮你。”等打断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其次,教师能用心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创意,尊重幼儿的独特感悟,激发求异思维。

教师应要求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去,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要多说类似这样的话:“水除了喝还有什么用途?”“下雨天如果没带雨具怎样才能不被雨淋湿呢?”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帮助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再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孩子们总喜欢打开笼头,用手按住,让水流不断变化,有时细,有时粗,有时急,水花四溅,把衣服弄得水淋淋的;玩橡皮泥时,孩子们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搓、揉、团、捏的方法去做各种造型,而是把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掺和在一起揉捏,变成了五彩泥,无法按颜色把它们分开;老师的彩色粉笔总被压成了粉末;孩子们拿了水彩笔、水粉颜料不是在画纸上涂画,而是在自己的衣裙上涂抹„„其实孩子们的这类“越轨”举动真正反映了孩子的 5 真实需要,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透过“越轨行为”,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需要,为他们创设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宽他们的思维,为他们创造能够发挥其创造性的条件,培养其创造意向,帮助他们把创造力迸发出来,及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创新要求,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 论

总之,在幼儿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谈亦文.创造力培养从幼儿开始[J].幼儿教育.2000.7 [2] 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7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页 [4] 邓智海.美国人是怎样做家长的[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1:405~407 6

注 释

[1]中国幼儿教师网 [2]中国论文网

篇2: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创造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的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去挖掘幼儿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在想象的参与下进行的活动,不仅是一个聆听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创造和再现的艺术活动。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营造一个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在活动场地周围布置了一个森林的场景,放了许多动物的图象,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丰富的动物形象也帮助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拓宽想象;又如,欣赏活动《天鹅》,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前在大屏幕中不断播放大自然的录象,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对幼儿大胆的创造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歌曲和动作,不断的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创造欲望。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

评价标准来评判“好”或“不好”。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在活动场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充足,根据幼儿的兴趣度多次游戏)、表达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做、模仿、创造皆可),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到轻松自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适当。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 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例如,中班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我们请幼儿在音乐中创编各种形象的玩具兵,一开始孩子们不敢表现,动作放不开,老师看到有几个孩子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只小鸭,就问:“你是小鸭玩具,是吗?”在老师赞许的语言鼓励下,幼儿一下子领悟了,胆子也大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兵形象都被幼儿创编出来了。

二、启发幼儿拓宽思路,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音乐活动对培养人的情感和联想、想象力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去体会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引发幼儿想象在音乐中的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讲述想象活动后,又设计了进行动作表演的环节,让幼儿无拘无束的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满足了幼儿探索、创新和参与的需要。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也应注意引导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让幼儿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比较浅显旋律性强的曲调,从而为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打下铺垫,这是进行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础。又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啄木鸟》,我们先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感受音乐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有创造

性的表现音乐。

三、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行动时的声音,倾听河流的声音,欣赏天气变化时的不同声音,了解花、草、鸟、虫的声音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篇3: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一、培养锻炼幼儿和同伴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学习和生活开展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在幼儿思维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要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引导。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分享,但是我们仅仅起一个引导作用,不能强迫幼儿去这样做,要让幼儿真正的学会自己主动愿意和别人去分享。在幼儿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去分享,从而减少现在幼儿同伴相处之间互相抢玩具,互相抢食物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幼儿边做边学习,让幼儿自主决定和别人分享。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大小不一样的苹果,然后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吃哪一个,或者让幼儿商量着吃,这样给幼儿一段安静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决定,有些幼儿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吃大的还是小的而感到为难,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一定的提示,你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呢,大的还是小的。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想了一下还是把大的留给了同学和同伴,将小的留给了自己,真正上演了生活中的孔融让梨,这样幼儿在实际的做法中,在决定是吃大还是吃小的思考中就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教幼儿学会和同伴分享食物,还要教会和同伴分享玩具。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将玩具从家里带到学校,然后共同分享,有时候可能某些同学拿来的玩具比较新颖奇特,学生们就会相互争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要将玩具和别人分享,让幼儿学会轮流使用玩具,让别人先使用玩具,等其他幼儿先使用完之后自己再使用,从而培养和锻炼幼儿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其次还要让幼儿之间学会相互尊重。幼儿阶段的相互尊重主要包括交往时的礼貌语言以及文明行为。这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幼儿一些儿歌和故事的方式让幼儿学会礼貌用语,在交往中多说“请、谢谢、您好”,让幼儿体会自己听到礼貌用语之后的高兴心情,从而能够由己及彼,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使用文明用语。

二、培养锻炼幼儿与教师的交往能力

培养锻炼幼儿与教师交往能力最关键的就是不能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要能够尊重幼儿,爱护幼儿。首先就是要学会和幼儿分享快乐。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幼儿多进行聆听,体会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把幼儿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从而促使幼儿愿意把自己心中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都告诉老师,增进双方的感情,锻炼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其次就是要学会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要时时刻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当幼儿表现出非常委屈和非常为难的神态时,我们要耐心询问仔细聆听,帮助幼儿答疑解惑,同时我们还可以告诉幼儿的家长,共同研究和教会幼儿排疑解难的技能和技巧。再次就是要能够和幼儿共同创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游戏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幼儿一同设立游戏角,让幼儿在游戏角中尽情展示,进行发挥,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和幼儿一同游戏,让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交往能力,从而锻炼幼儿和教师的交往。

三、培养锻炼幼儿和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的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过分溺爱孩子不懂得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多开展教师和家长的讲座,老师要能够让家长明白自身就是孩子的榜样,并且对幼儿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家长明白在做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家长交流应该如何与幼儿交往。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家庭运动会,幼儿和家长可以通过合作,通过丰富的文艺活动,比如歌舞、折纸或者表演故事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和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体育运动,从而锻炼和提高幼儿与家长的交往能力。再次还要学会和社会人员交往,比如幼儿园的保育员、厨师等,让幼儿学会主动和这些人员打招呼问好,学会主动帮助他人,比如看到清洁阿姨在擦窗户,我们可以让幼儿主动上前进行帮助,从而提高和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巨大的影响,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让幼儿能够在做中培养和各种群体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陶行知老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陶老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比如其生活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做要合一,这种教育思想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篇4: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幼儿手工活动;策略

手工活动是培养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有效地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当下幼儿手工教育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重要的启示,若将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应用于幼儿手工教育中,将会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陶行知 “六大解放”的幼儿创造教育思想

1.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之能想

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解放幼儿的大脑,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思考和想象。

2.要让幼儿双手动起来,使之能干

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一定要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要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3.要用眼睛去看

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看到美好的景象,使幼儿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4.解放幼儿的嘴,使之能讲

教师要改变传统守旧的教育思想,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5.解放幼儿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要想有创造力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有时间去收集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知识资料,才有空间去开阔自己的眼界,为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6.幼儿的时间自由,使之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只有幼儿有自由的时间才能去思考,去接受,去消化所学的知识,有了知识的存在,从而实现创造力的良好发挥。

二、“六大解放”在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幼儿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讲的是幼兒地位的重要性。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他们自己平时的不断体验和探索而提高的,并不是一味地靠书本及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的。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教育思想,并结合幼儿手工制作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在幼儿手工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五大给予”教学策略。

1.给予幼儿动脑的时间

解放幼儿的头脑,给予幼儿动脑的时间,支持、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教师要接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认识,帮助他们大胆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手工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塑、布贴、折纸、自然物剪贴、自制玩具等。在进行手工活动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制作步骤,而是让他们自己动脑,让幼儿先观察范例,看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再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材料成为作品。

2.给予幼儿动手的机会

解放幼儿的双手,教师要支持并引导幼儿主动创造的能力,并让幼儿有机会去练习。在手工活动制作中,教师不要按部就班地把幼儿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而是要支持、鼓励幼儿,让幼儿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营造更好地创造氛围和空间。教师要细心指导并鼓励幼儿多想象,多发挥,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

3.给予幼儿欣赏的条件

解放幼儿的眼睛,给予幼儿欣赏的条件,使幼儿积累更多的表象。在幼儿手工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幼儿的眼睛,为幼儿欣赏创造条件,给幼儿看的机会与空间,幼儿看得多了,欣赏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沃土良田。

4.让幼儿大胆发言

要让幼儿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大胆发挥,相互讨论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手工活动教学中,要给幼儿问的自由,要给幼儿讲的自由,要给幼儿充分发挥的自由。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创新能力,引导幼儿自我评价,这样也能提高幼儿的审美学习能力。

5.给予幼儿宽松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让幼儿有时间去学习与体验手工制作的趣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创作能力,如上课前的自由活动、练习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制作节目,让幼儿制作手工。教师应引导幼儿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寻找错误,并改正,从而提高学习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摘 要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本文在指出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对策,涉及到: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以及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幼儿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一、引言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创造力是幼儿认识及智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幼儿创造力是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希望。美术教育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幼儿美术绘画一般分成三大阶段,分别是:涂鸦阶段、象征阶段以及图式阶段。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采用的主要是拼接方式。因此,幼儿的生活世界越生动丰富,积累的表象也会越多样化,创造潜力也会越大。

然而据笔者的从教经历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妨碍孩子们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比如,不少幼儿教师习惯于先示范、再让幼儿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绘画,甚至直接要求孩子们绘画时的颜色、形式都要与示范画一致。这样的美术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教会孩子们一些绘画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及想像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鼓励幼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美术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像,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就是针对幼儿美术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对策。

二、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

绘画创作的灵感取决于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指导绘画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思维不受限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作画,大胆创新,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构建激发幼儿兴趣的和谐氛围,幼教首先要注意在情感上亲近孩子们,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幼儿的心理反应是比较敏感的,他们感觉氛围温馨、可预测,就会产生安全感受,也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创造快乐。当然幼教也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潜力,让孩子们借助于各种创造性的媒体去绘出心中所想的内容。教师不要以质疑、冷漠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应该以微笑、赞许的神情去对待他们,同时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在保证安全及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孩子们,让他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忍受能力,比如:孩子们的吵闹、混乱、无理等。因为有时候,幼儿处于高度绘画创造欲望以及兴奋时,他们就会更加活跃,有点手忙脚乱。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所有时间内的良好秩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

要想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创造力,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幼儿必要的绘画知识,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能。比如:可以指导孩子们学会绘画工具的灵活使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色彩的调配及合理运用。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因为爱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模型、一张绘纸都会让孩子爱不释手,摆弄半天。因此在美术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应尽量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物质材料,让孩子们多看、多摸、多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其次,在具体的绘画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孩子们学会以不同视觉角度去观察人与物。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采用线条、色彩以及构图进行初步的创造性尝试。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现幼儿在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时所创造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因势利导,从而给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进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四、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印象才会更深刻,也才会更容易激起创造的动力。比如: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可以组织幼儿去春游。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旅程。幼儿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各种颜色的小花和水果,可以在花园里玩游戏,可以观看路上流动的风景。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画出春游的主题画,表现出孩子们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快乐跃然纸上,呈现较好的创新性。

五、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可见,针对孩子们的美术成果,教师应该进行正面的评价。

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比如可以通过“你画得真棒!”,“画得真像,真漂亮!”等语句对孩子们的成果做出肯定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绘画的想法,真正知道他们在作画时的所思所想,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表述能力,更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想像力。

六、总结

创造力对于任何时代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潜能的载体之一,能够为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提供一个空间。幼儿通过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引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而且可以呈现幼儿内心世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总之,利用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更多幼儿教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平,余朝肃.怎样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1.

篇6: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中借助造型培养中班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中班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能够稳定的,有明确意图地进行表现,美术创造性已初步发展。我想以《纲要》为指导思想,通过民间美术夸张,幽默,生动活泼的造型特点,结合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中班幼儿大胆创作的能力,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我,充满自信,在美妙的想象艺术设计的创设活动中,萌发艺术设计的创设灵感,重中获取无尽的趣味。

关键词: 民间美术;造型;幼儿;创造力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行的幼儿艺术教育的补充,它是根据幼儿身体,心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幼儿特点的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中班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能够稳定的,明确意图地进行表现,美术创造性已初步发展。而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有些独特的造型特点不是取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制作者的某种观念,在创作时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他们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东西,事情放在一个画面上,创意无限,表现技法朴实无华但有大胆、鲜明、造型夸张、幽默、生动活泼。我想通过民间美术这种独特的造型特点,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来培养中班幼儿大胆创作的能力,也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我,充满信心,在充满着自由、富有灵性的创作活动中,尽情地显现天真烂漫的遐想和激情,萌发幼儿艺术创设的灵感并从中获取无尽的趣味。因此,我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开发其创造力。

一、美术现象源于视觉经验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其流程是:感知——思考——完成作品,而其间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依赖想象进行。而幼儿的心理上认为想象的主要条件是丰富得表象储备,孩子需要在原有的造型表象基础上重新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直观材料越丰富,想象的内容就越生动。为了加深孩子对民间美术造型特点的了解认识、不断丰富各种造型的记忆表象,我先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活动:

(一)亲近生活,感知热爱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源于生活,那么让孩子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走进生活寻找踪迹,协同家长带领孩子挖掘自然特有的资源,放眼广阔天地,开展“走进家里去寻宝、走向自向自然去寻根、走向街头去学习、走进网络去拓展”的系列活动,引导孩子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看看绣花枕、摸摸青花瓷、编编小竹篮和老艺人一起捏捏小泥人,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环境,认识丰富造型特点

《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虽是无声的但他们却蕴涵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教育环境是幼儿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对萌发幼儿美、享受美、创造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装饰富有民间美术特色的空间、墙面

造型独特、色彩鲜明、富有名族特色的环境对中班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的。楼梯墙面的春节节日布置,采用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单色剪纸为主题,通过并列、交错等排列方式贴满墙面,朴实大方,感染力强;竹帘和草编作品组合带来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国粹脸谱除了选用折扇为展示背景,自然材料“葫芦”上同样展示年画作品,一串串大少不一的葫芦悬挂在头顶,成列架上摆放着布老虎、鱼身娃娃等民间玩物,说实话找寻来这些并不容易但是看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对其的喜爱。我认为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认识到剪纸“相互连接、没有断笔”的造型特点,布老虎“相互渗透”的造型特点,脸谱“以对称为主的造型特点。

2.创设民间美术特色的活动区环境

结合民间美术教育目标和内容,把民间美术渗透到各个活动中。例进行“我是中国人”教育主题时,把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制作彩灯的丰富材料,并鼓励幼儿将作品送于表演区,让小演员们结合脸谱、音乐自编自导;在益智区摆放美丽端庄的名族娃娃,供幼儿观察欣赏;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语言区“十二生肖”为主体进行环境创设。并且根据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的变换更换环境布置,逐步提高幼儿对民间美术美的理解力和奇特造型的认识。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丰富材料 中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原型启发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这需要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启发,使幼儿直观的认识、感受作品具体的造型、形象,使其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原型。丰富的材料、形象及知识的积累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一)选择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庞杂,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有目的的选择了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接触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和优美。例如,年画、剪纸、陶艺、脸谱、制作小工艺等等,让孩子在民间美术作品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艺术的养分。

在欣赏《春牛图》、《看花灯》、《胖娃娃》等年画活动中,孩子能感受到中国年画历史悠久,具有线条简练,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精美质朴的特点,欣赏年画的画法和着色、造型技巧,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一幅《喜鹊登枝》,孩子们望着作品不仅流露出欣喜、惊讶的表情,一个个问题也接踵而来:“小鸟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花呀?每一条细细的先连在一起像蜘蛛网一样,是怎么做到的?大花朵丽还有小花朵这怎么剪呢?”„„孩子们虽然不会用很专业的话来表达,但是他们的话已经基本描述了剪纸的造型特征:相互连接没有断笔、花中花,凸显细节、变形等。这些艺术品鲜艳活泼的造型容易系婴幼儿,定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

(二)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

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幼儿创作的关键所在,幼儿在活动中更主动,更有想法,能够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想象和创作。因此我为孩子准备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提供不同材质(蛋壳、鹅軟石等)的外形特征进行想象装饰画,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和混合使用,感受各种材质的特征,从初期的简单的涂色,到不同物体上作画再到根据不同原料的形状进行创作绘画,激发幼儿对颜色、造型的探索兴趣、操作中的孩子们憋足了劲,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的表露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三、优化教学策略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我们重视引导幼儿通过感受——操作——创作,在发现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同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大胆的创作。怎样对民间美术的学习方法进行再加工,体现着老师的智慧。

(一)“三法”合一 1.启蒙教育法

我们希望幼儿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途径就是有大量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愿意做并且感兴趣地事情,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在剪纸活动中,老师可以充分的发挥环境和材料的暗示作用,借助剪纸步骤,幼儿运用已有对剪纸造型的的认知结构来解读教师提供的步骤范例。在操作中会遇到问题,接着去解决问题,继而学得最新的知识经验。这种理解的过程本身已是富有创造性的,所以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

2.游戏学习法

在幼儿学习剪“羊”的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知羊的羊角,羊毛等特征后和幼儿一起观察字形,自编一首儿歌(春分吹来了,吹出了羊脚。吹阿吹,吹出三根毛。吹啊吹,吹出了羊角。春风吹走了“羊”字剪好了。)教师边念边示范。不仅将学习要点融入朗朗上口的儿歌中,接下来幼儿所表现剪纸作品中,创作变化了不同的羊角,羊毛,剪出的“羊”字姿态万千,极具创意。

3.赏析教学法

在装饰画单元的脸谱欣赏中,我在墙面上展示了不同角色。各种色彩的京剧脸谱,幼儿在欣赏近距角色红脸、黑脸、白脸的色彩,它是以对称为主的造型特点,纹样对比中感受脸谱的装饰效果,并在桌面上准备画脸谱、品脸谱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把自己的审美感受有机地表现出来。

(二)从主题活动出发引导创作

从幼儿感兴趣的食物中发现适宜的民间美术题材内容,澄清题旨,确立主题,然后确定题材内容,在主题之下选择美术表现的主要形象和事件。在活动的进程中,教师适时引进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内容,推动会动的进行,引导幼儿从主题内容出发进行创作。

在系统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框架下寻找符合中班幼儿欣赏特点、能力及兴趣爱好的分支,如:选择手工中的彩泥,橡皮泥,陶泥,软陶等多种泥塑材料中选择幼儿的操作拆料为软陶,定主题为《快乐的软陶》,并且选择主题下的自课程。为幼儿提供软陶及多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用团,压,搓,捏等方式,感受软陶塑形的特点,尽情想象创作。

(三)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的创作工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做显性的指导,还需要应在一种利于创作的气氛,即心理的环境。宽松的气氛使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不胆小犹豫,能够大胆地尝试创作。为此我们要对孩子抱肯定的态度,让孩子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感兴趣,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值得尊重的。让他们放心去做。也正是轻松的气氛中,教师才得以观察到幼儿的真正表现。

2.给还是还介绍作品的机会

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西泽克说:“儿童的作品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愿,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有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他认为:在儿童的创作中最美的正是那些成人认为“错误”的地方,儿童的作品中含有这种个性的“错误”越多其作品越好。在软陶的一个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令我倍感好奇,茶叶罐外圈没有软陶形象、可爱的图案装饰,而是高高送其一坨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软陶,看上去并不美观。我便微笑着用惊奇、渴望的你口吻问她做这个造型的思路,这个小朋友很高兴的为我解答,她兴奋地告诉我:“那是一把大大的伞,下面高高的是妈妈,旁边的那个是我,细细长长的是妈妈手拿着伞,这可能是下雨天,也可能是夏天。”

的确,面对孩子的作品我们不能冒然的下结论。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让他讲一讲作品造型的内容和故事。这个看起来并不美观但是却富有创意美好温馨的笔筒造型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孩子的创意让我产生“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喜悦,民间美术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创造里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只要教师为幼儿拓展表现空间,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适时介入,定能开出创意之花,结创造之果,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着眼未来!

参考文献:

篇7: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研究课题:印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 朱丽娟、刘书霞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幼儿体验印添画活动的乐趣,陶冶幼儿身心,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2、通过研究,启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综合性知识,培养有思想、有主见、有创意、能表现的孩子,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3、通过研究,让幼儿自主收集印画材料,学习用各种材料印画,并能借助线条、色彩、构图来添加表现自己的想象。

研究方法:

1、谈话法:激发幼儿运用印画方法表现美的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形态,并寻找、收集各种作画材料,能利用其他辅助工具对印画加以修饰。

3、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各种不同材料进行印画,研究如何优化教育活动,边实践边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步骤。

4、游戏法: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

研究途径及方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拟订合适的目标,充分发挥印画工具价值,注重幼儿创作的过程,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兴趣。

2、优化教育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从情感、认知、技能、欣赏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3、与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作画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表现美。具体安排: 上学期

1、手指印画:甜甜的西瓜

初步学习手指点印的技能,萌发对手指点画的兴趣。

2、手指印画:美丽的小花

学习用手指点画花,认识红、黄等颜色。

3、手指印画:葡萄架

学会用手指点印的方法表现出葡萄的主要特征,萌发对色彩的感受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手指印画:毛毛虫

学习用首席点印的方法表现出毛毛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幼儿不争抢、互相谦让的良好品德。

5、纸团印画:草地

学习用纸团蘸色印画,注意蘸色的量,要求幼儿不争抢颜料,做到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6、车轮滚画:大花被

学习用玩具汽车的车轮滚画的方法,能大胆创作画面,并遵守印画操作常规。

7、手掌印画:梧桐树

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和用色彩反映梧桐树叶的特征。

8、手掌印画:仙人掌

用手掌拓印出仙人掌,并能用点、线添画。

9、落叶印画:秋天的树

观察秋天的树叶,学习用落叶印画,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10、吹印画:腊梅花开

学习用吹画来表现树的特征,并能用手指点画梅花。

11、印章画:手帕

学习用印章交替排列印画,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12、底板镂空印画:汽车

学习使用模型镂空地方涂色的技能,注意保持桌面衣服的整洁。

13、绳印画:小羊

学习用毛线蘸色印画,能转动毛线组成多种形状。

14、废旧物印画:漂亮的棉袄、花围巾

篇8: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创造教育,幼儿教育,启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自己一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光辉的教育事业, 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一直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并且这种影响的良性作用正在日益深化。在陶行知的诸多教育理论中, 创造教育是其经常谈到的内容。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造才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就创造教育本身而言, 陶行知又继续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 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自始至终都包含了要发掘幼儿创造力, 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思想。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和为之进行的诸多有益探索实践都为我们创造教育理论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 对于当下开展幼儿创造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是从倡导幼儿创造教育开始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教育理论就是幼儿创造教育理论。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 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说:“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极力主张教育要从小教起, 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美国杜威的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由于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影响, 陶行知非常注意对儿童潜能的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 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其实富有创造力, 后来并主张对这种能力要加以培育。其实这也是他多次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上世纪30年代晓庄学校停办的时候, 晓庄小学没有合适教员, 小孩就自己组织起来, 自己推举同学当教员, 开办“自动学校”, 自己教学。这是小学生的一个创举, 陶行知获知后很高兴, 于是赋诗一首去恭贺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 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 先生不在学如在。”可是学生并不认可诗中“大孩自动教小孩”一句, 并反问难道小孩就不能教小孩?小孩也是可以自动的。小学生改诗这一行为再次让陶行知坚信小孩富有创造力, 并且应该进行培养。因此他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可见, 陶行知除坚信儿童富有创造力, 还极力主张儿童的创造力要通过教育来培养, 并且适宜的教育能够加强并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其次还要想办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的这些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对我们当下开展幼儿创造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幼儿创造教育理论对当下幼儿创造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和思想对创造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内在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因素, 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第一, 开展幼儿创造教育要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幼儿创造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想办法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而解放幼儿的创造力只有实施手脑并用的教育。因此针对中国某些地方教育的弊病“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 他早在1944年《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就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五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而应试教育一直倡导的是手脑分离, 教育要求也是要孩子在校要服从管理不越轨, 不看不想、不动不说、不惹麻烦做乖孩子, 而家长则不管孩子有无爱好却争相给孩子进行各种特长、兴趣培训。幼儿往往没有表达自己意愿、施展自己创造力的机会, 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 要实施幼儿创造教育, 我们的首要之举是要设法解放孩子的头脑, 给孩子创造思想的机会;解放孩子的双手,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充分相信幼儿, 放手让他们去尝试, 才能有惊人创造之举。否则, 历史上小时候数星星的张衡、称象的曹冲、孵蛋的爱迪生等这些童年时期就表现出独特创造之举的杰出人才的创造才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 开展幼儿创造教育还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是开展幼儿创造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认为幼儿的创造力还要经过恰当的培养才能够发展起来, 因此他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 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科学的创造环境。创造环境是指由有益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方法富有创造性就是进行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谓之民主教育。这样的教育可以给儿童提供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 师生之间足够宽容和了解, 教学环境充满民主精神、民主气氛。这样, 儿童在学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的民主精神激发着儿童的学习兴趣, 各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的民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引导者, 教师本身还要充满创造理念, 善于培养幼儿创造精神和意识。陶行知的“三个需要”和“一个民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教育者要了解创造思维和实践的基本理论, 学习幼儿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灵感,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展的机会, 让幼儿养成创造的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 开展幼儿创造教育要因材施教, 促进幼儿个性创造力的开发。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 其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更该注重因材施教, 往往“天才儿童”显现出来的天性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正如陶行知论述因材施教时所言:“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 牡丹会瘦死, 反之, 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 松树受不了, 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 发现他们的特点, 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 并须除害虫, 这样, 它们才能欣欣向荣, 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1) 实施创造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教学内容、方法更该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才能使极富创造力的幼儿脱颖而出, 而不致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于萌芽状态。也只有把创造教育落实到这样的实处, 才能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徐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 2000, (1) .

篇9:浅析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对策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它阶段的教育,它针对的是身体和认识能力都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所以教育要讲求方法性和科学性。而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对幼儿的创造性培养,而笔者认为在幼儿阶段通过良好的教育手段,来对幼儿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力的激发,对幼儿在以后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将有着积极、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对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开发,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创造环境,培养幼儿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及爱好

简单的绘画是一个孩子十岁前的一种本能体现,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拿着笔到处在涂鸦,在一些纸上、墙上等,而大都父母在看到孩子在乱画的时候都会急于阻止,害怕孩子弄脏自己的重要文件或白色的墙壁。其实孩子涂鸦只是将脑中的形象通过画笔展现出来,有了这些脑中的形象才能创造出丰富的孩子世界,而父母如果过多的去阻止孩子的这种本能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创造及想象力下降。在对绘画的造型要求上,不需要强调生动和形象,只要幼儿能够努力、认真的去完成,能够将幼儿纯真的天性体现在绘画当中即可;在色彩调配方面,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色彩的客观再现,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对色彩的喜好来进行调配。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创造环境,以环境刺激孩子的创造及想象能力,提供相应的工具给幼儿自己发挥那些在大人眼中看似天马行空的绘画。

二、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幼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这个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基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在课堂上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合理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投影仪、录音机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仪器,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感觉了解外部世界,使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体化,更加生动。

(2)情境化的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打通思维与现实世界的通道,美术教师可以创设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相似的情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构图和绘画的意识。

(3)小班化教学。考虑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而幼儿往往又活泼好动,因此要尽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使每一名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幼儿的美术创作中,情绪情感不但影响创作欲望,也影响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情感情绪处于活跃状态时,强烈的创作欲望就会产生,作品由此会更富有激情。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它主要是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的创造能力。这种情感因素贯穿于美术教育活动过程始终,是创造力培养的原动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外部情境环境,使幼儿能够通过外部情境环境中的色彩、图形、符号、声音等激发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使幼儿能够将环境中体会到的外部情感和内心情感交融在一起,达到情感共鸣。最终使幼儿通过情景图画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使幼儿内心情感得到一定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积极评价,给予肯定

积极的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绘画的兴趣。幼儿是学习绘画的主体,老师宜用建议、暗示等方法启发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幼儿需要鼓励与赞赏,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评价他们的画时,老师适时说一些赞赏的话,如“线条真优美”、“颜色真漂亮”,提到一些建议的话语时可以用“如果……将会更好”,就会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能够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自信心。要尽量避免使用指责的话语,如“画得太难看了”、“画得不像啊”等等,这些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积极的评价能够培养幼儿的绘画情感。因此,也不可轻视家长的评价作用。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画出像样的画来,比如:要求孩子线条流利、填色均匀、画得像等。有的家长总拿自己孩子的画和别的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认识不够,急于求成造成的。作为家长要善于了解幼儿的造型特点、思维方式,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正面评价,只有这样才易于与幼儿交流。最重要的是别忘了鼓励、表扬幼儿,提高其自信心,让幼儿体验创作成功的快乐,以激发进一步的创作热情,从而完成审美教育和激发持久兴趣的全过程。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幼儿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也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提高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希望能通过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借助教师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章锦.浅探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1):82-84.

上一篇: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下一篇: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