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2024-06-23

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共8篇)

篇1: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28.1.1圆的基本元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OA教学过程:

一、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圆的基本元素

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50%的同学步行上学,有20%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3.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图23.1.1 如图23.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BAC,其中像弧BC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BAC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

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

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

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

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A

B O C

5、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解、优弧、劣弧。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五、作业

1、如图,AB是⊙O的直径,C点在⊙O上,那么,哪一段弧是优弧,哪一段弧是劣弧?

2、经过A、B两点的圆的几个?它们的圆心都在哪里?

3、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为弦,OD∥BC,交AC于D,BC6cm,求OD的长。

5、已知:如图,OA、OB为⊙O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试说明AD=BC。

CC BBAB ODO OA A第4题(第3题)第1题

篇2: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阳 俊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我班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我校“学有所长,优有特色”的办学方针,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初以“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陶冶性情”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小说单元,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第三单元为议论文单元,让学生论辩有力,善于表达。第四单元书信单元,体会父母良苦用心。第五单元为戏剧单元,品味经典。第六、七单元古文阅读,陶冶文学情操。,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四是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4.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5.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6.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7.课前三分钟活动,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篇3: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一、甘肃省人口流动的状态描述

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甘肃省的人口流动是一个持续加速的过程, 特别是2000年以来, 流动人口数量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截止2010年, 甘肃省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11.27万人, 较2000年翻了一番。从统计数据来看, 甘肃省的人口流动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一) 人口流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地域的集中性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甘肃省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达到267.99万人, 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6.09%, 而省外流入人口仅占13.91%。这说明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地位, 使甘肃省难以成为省外流入人口投资创业的目的地, 而对省情的高度认知性、人际关系网络、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经济收入在全国的逐步趋同性, 又使得甘肃省成为本省流动人口的首选目的地。从外省流入甘肃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 也具有地域集中性特征。六普数据显示, 外省流入甘肃的人口数量依次排名是青海、河南、陕西和四川, 四省合计流入甘肃的人口总量占全部流入甘肃人口总量的47.92%。

甘肃省的人口流动目的地表现出向城镇指向的正流动特征。甘肃省流入各市州设区 (市) 的行政区内流动人口总数为197, 15万人, 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63.34%, 其余部分流入到设县的行政区内。各市州中, 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庆阳市、白银市五市进入的流动人口最多。而且。全部流动人口的87.68%居于城镇社区。这些数据表明, 尽管流动人口有一部分属于城镇之间的流动, 如中小城市和城镇向中心城市的流动, 但主要部分是农村向城镇方向的流动, 是甘肃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表现。

(二) 人口流动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低龄劳动人口的集中性

散居在甘肃省各个地州市的流动人口主要是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 而低龄劳动人口尤为集中。统计数据显示, 甘肃省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1.3岁, 其中15~35岁之间的流动人口占50.04%, 0~14岁之间的流动人口占12.06%, 6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6.46%, 15~59岁之间的流动人口占到了全部流动人口的81.48%, 很显然15~59岁以外年龄段的流动人口主要是随迁的非劳动人口。从性别上看, 15~59岁之间的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为53.08%, 女性比例为46.92%, 与全国人口115∶88的性别比大致接近。

人口流动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低龄劳动人口集中化趋势, 主要取决于四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甘肃省是欠发达省份,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非常突出。2013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49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4817元。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居民向城镇流动的最重要原因。二是农村低龄劳动者具有流动的便利性。年轻农村劳动者父母一般都健在, 而且身体状况都基本能够承担农村劳动任务, 即使已婚劳动者的子女也可由父母照料, 没有太多的拖累就使得低龄劳动者能够非常轻松的进城务工。三是农村低龄劳动者对外部信息了解更为充分, 对城镇生活更为向往。四是农村低龄劳动者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对城镇工作与生活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三) 人口流动在学历结构上表现为接受中等以上教育人口的集中性

甘肃省全部流动人口中78.99%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 其中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34.20%, 高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25.50%, 大专学历的流动人口占10.60%, 本科学历的流动人口占8.17%, 研究生学历的流动人口占0.53%, 而未上学的流动人口仅占3.28%, 小学学历的流动人口占17.73%。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10.20年, 说明流动人口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 大致接近中等教育水平,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甘肃省人口流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是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城市的等级成正相关。在省内人口流动中, 市辖区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73年, 显著高于非市辖区受教育年限。特别是省会城市兰州, 流动人口中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29.48%, 占全省大学以上学历流动人口的53.89%。说明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工作条件、工作机会、生活环境、人际网络等工作区位优势更为显著, 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四) 人口流动在行业分布上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和生产一线的集中性

甘肃省内流动人口以向商业服务业和生产一线、运输设备操作领域流动为主, 其中35.28%流向商业服务业, 24, 05%流向生产一线和运输设备操作领域。甘肃省外流入人口的76.05%进入到商业服务业和生产一线、运输设备操作领域。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流动人口没有被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人口主要还是以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依靠。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劳动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动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等重要政策文件, 一些省市也积极探索有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例如, 北京市规定, 参加医疗保险的外地农民工由用人单位缴纳, 个人不缴费, 很显然与城镇职工相比较, 对农民工实行了特殊优惠政策;浙江省则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和缴费率, 对农民工实行双低标准;上海市为外来从业人员建立了综合保险制度;深圳市将城市农民工纳入现有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执行统一政策。但是,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依然很低, 参保比率很小, 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等多个方面。

(一) 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缺乏统一性、接续性和现实针对性, 是现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最重要的制度根源

首先,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改革的实践中, 各地独立探索, 制度设计的差异性很大, 导致流动人口一旦出现新的流动时, 社会保险无法接续, 只能退保、断保, 甚至失保。例如, 广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采取的是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保险制度的办法;上海、成都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水平低的特点, 设计了具有独立性、低保障水平的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障办法;东部地区的一些省份则采取了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民基本保险制度的办法。由于统帐结合的便携性很差, 不同地域之间社会保障难以接续, 极大地影响了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其次, 由于城乡隔离的二元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 仍然无法享受与城镇人口等同的社会保障。从目前各省市所实施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办法来看, 农民工现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等收费项目上, 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城镇社会保障项目农民工无法获得。再次, 政府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 社会保障供给的现实针对性不强。流动人口大致可以分为长期定居的高收入流动人口、从事个体经营的流动人口和高流动性的流动人口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差异非常显著, 现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的统一模式, 显然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

(二) 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 超过了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缴费能力, 使得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有效推进

现行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逻辑基础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对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减”和“降”两种方式, 变通形成现行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制度。“减”就是减去一些社会保险项目, “降”就是适度降低一些项目的缴费标准。这种制度一是便于在未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接轨,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但是, 从执行情况来看, 显然高估了流动人口的实际缴费能力。例如, 最近10余年来,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模式已经逐步由现收现付型向积累型模式转变, 统帐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步确立。这种模式的真正实现要以政府强大的财力为基础, 来支付高额的转轨成本。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还无力承担这种成本, 所以采取了提高当期参保者缴费水平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消化。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 2009年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的比例分别是30.0%、48.7%、22.7%、6.5%, 有39.0%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2014年我们对甘肃省1000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 愿意或已经参加现居地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为9.3%, 64.1%的农民工计划回乡养老, 其余部分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目前说不准。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原因依次是没计划老了以后在城市生活、缴费水平太高、不太了解养老保险政策。由于农民工大多数从事建筑、运输设备操作、一线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对工伤保险、医疗保险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约60%以上从事上述行业工作的农民工愿意或者已经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从没有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 绝大多数农民工认为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太高, 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

(三) 政府、企业和流动人口自身普遍存在对社会保障的认知偏差, 致使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有效推进

从政府层面来看, 一方面, 政府认为, 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都有土地保障, 在现阶段政府还无力承担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 大多数政府都是把流动人口作为区别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来对待, 而不是作为与城市市民权利平等的个体来对待, 设计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政策只能是一种或被动的适应。另一方面, 中国流动人口的70%左右是流向东南沿海地区, 其余部分也是流入到流动人口原居地的城镇, 流入地的政府往往会认为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责任不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从企业层面来看, 对社会保险中的企业缴费总是采取规避的态度, 即使那些高工伤风险的企业也只重视工伤保险, 而且大多数这类企业选择的也是商业险种。调查表明, 流动人口与企业签订劳动协议的不足30%, 其中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协议的不足20%。未签协议的原因一部分是劳动者基于流动便利性的考虑, 而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社会保险缴费的规避。

从流动人口层面来看, 流动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 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城市打工获取收入后再回到农村生活和养老。因而, 农民工普遍不会主动与企业签订劳动协议,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从我们对兰州市七里河区非常著名的“广东村” (来自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和东乡族自治县流动人口聚居地) 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这些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极低, 对城市生活基本采取排斥的态度, 他们举家在兰州打工, 但一旦集聚一定资金后都在老家建房, 为将来回乡生活和养老做准备。他们对社会保险没有任何的认同感。

三、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要从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全局出发, 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 核心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并不断市民化的过程, 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后能够留得住并成功转换身份, 除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外, 非常关键是农民进城以后能够有业可就、有房可居、有病可医、有老可养。今后若干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期, 我国依然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在城市创业、生活。但是, 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下, 每一个流动人口究竟会定居于哪一个城市, 会不会在某个时间重新返回农村, 则完全是未知的。也就是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 实际上始终处于一种高流动性状态。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特征, 既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挑战, 也会对城镇化进程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 而解决这一因果循环链的关键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降低人口的流动性, 才能使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流动人口实现身份转换,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要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 要尽快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观念, 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二是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 要突出解决好制度的统一性、接续性和现实针对性问题, 保证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要通过宣传教育, 解决地方政府、企业和流动人口个人的认知问题, 提高地方政府对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迫切性的认识, 提高企业缴费和个人参保的主动性。

(二) 以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为重点, 积极拓宽社会保障的内容,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是流动人口关心的重点险种, 要按分类推进、分步解决的原则,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到一定时间后, 他们实际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城市, 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 应该鼓励他们转换身份成为城市居民, 他们的养老保险自然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拥有比较稳定职业、在城市生活较长时间, 但还不具备入户条件或自己不愿放弃农民身份的, 国家规定实行居住证制度, 城市政府应该把他们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对没有稳定职业、具有高流动性的流动人口, 应该适当降低参加养老保险的门槛, 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对进入城市从事创业或工商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 应该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标准, 把他们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应规定凡雇佣流动人口的企业必须按照要求缴纳基本养老费, 从而达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工伤保险关系到流动人口的人身安全保障, 必须强化《工伤保险条例》的权威性, 在实行社会统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的同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力度, 确保企业按时、足额缴纳流动人口工伤保险费。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及其重要的方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要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和行业的特殊性来设计医疗保险的方案, 逐步将无组织依托的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二是要建立流动人口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使流动人口切实能够病有所医。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方面, 要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问题和住房保障问题。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落实上, 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努力取消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各种限制, 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有学可上。在住房保障上, 要把流动人口特别是拥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 解决他们在城市的居住条件问题。此外, 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途径和方式, 努力使流动人口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权益。

(三) 把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设计纳入国家层面, 确保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尽快与城镇职工、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形成全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从国家层面出发, 基于国家全局设计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多年来, 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积极广泛的探索, 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的看来, 成绩不小, 问题不少, 核心问题是制度设计缺乏统一性、接续性。地方政府设计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更多的考虑地方的利益追求, 往往会出现与国家发展大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的情况, 这也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推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现在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所以, 国家应该对目前各地探索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建立起具有统一性、接续性和相关各方都能认可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从而真正对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起到保障作用。二是多渠道筹措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资金。国家财政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基金的主渠道,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财政预算中, 要把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支出纳入专项预算支出予以安排。对落后地区, 中央财政要根据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不同地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国民都能享受医疗、养老、工伤等基本养老保障。要通过设置独立税种、国有资产转化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目前, 许多企业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规避行为, 国家要通过立法和加强监察力度的方式, 保证这部分费用的征缴。国家应鼓励非政府组织通过募捐等方式协助筹措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资金。

摘要:文章在对甘肃省人口流动状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认为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从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全局出发, 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以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为重点, 确保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尽快与城镇职工、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形成我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镇化,流动人口,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君.甘肃省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分析报告[Z].2012-01.

[2]郭志仪等.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结构分析———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 2013 (01) .

[3]曹正民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 2007 (04) .

篇4: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知道水的密度,知道密度表中的一些规律,理解密度的物理含义.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分组实验来构建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在图像中找规律从而构建密度的概念.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密度——学之旅》活动单,JPT-2型架盘天平(量程200 g、感量0.2g)、砝码,体积分别为6 cm2、8 cm3和10 cm3的长方体铝块组和铁块组、体积为6 cm3的长方体塑料块,质量相同的一瓶水和一瓶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设置神奇的液体小实验(1分36秒)

(视频链接)

问题设置:多彩的液体分层是如何实现的呢?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惊奇、猜测.

答案预设:可能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沉下去的液体比较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科学课堂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

过渡设置:这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密度》这一节课.(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传授新课

1.实验探究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

引导操作:用天平称量体积均为6 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表1.(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均展示给学生观察,铁块1、铁块2、铁块3和铝块1、铝块2、铝块3的标签均贴在它们的表面,便于学生操作)

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度指导,称量完成后随机取两张记录单进行投影交流,在过程中强调不同组称量出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的质量会略有不同,这是机器在切割器材时引起的不同(图1),数据差距在1 g以内均可以接受.

结论呈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体积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来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的天平操作,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

(2)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关系(演示实验)

过渡设置: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

演示操作:把水放置天平的左盘,食用油放置右盘,此时天平平衡(图2),意味这瓶水的质量等于这瓶食用油的质量,那么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哪瓶的体积多一点呢?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每个烧杯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只烧杯,添加液体直至平衡这个误差过大.笔者采用两只原本装话梅的透明塑料小瓶来进行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源头上的误差.

活动预设:事先准备好的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若在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用胶头滴管在较轻的瓶内慢慢滴加液体即可,直至平衡.

结论呈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实验)

过渡设置:我们已经探究了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情况,现在继续来探究同种物质的情况.

实验器材: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组和铝块组,刻度尺(图3).

①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②建立猜想: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前概念中是完全空白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该过程中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通过轻重的演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操作: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之前已经测出铁块1、铝块1的质量,直接填写就可以了;对于长方体组块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就可以了,也可以观察长方体组块盒子外观上的信息,其实它们的长宽高都已经告诉我们了,直接计算也可以.

过渡设置: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和分析数据,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表2,大家只需要测出铁块2、铁块3、铝块2、铝块3的质量,并写出它们的体积就可以.

过渡设置:实验完成的小组将自己所得的数据,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要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活动预设:经过引导操作,学生在测质量和写体积的环节应该没多大问题,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m-V图像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并说明当物体的质量m=0,它的体积V=0,在图4上作m-V图像原点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④得出结论

过渡设置:你能通过m-V图像得出实验结论吗?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CD#3],即比值是[CD#3];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CD#3].

过渡设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就叫做密度,强调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定义).

2.自学乐园

过渡设置:自学课本P60-62,完成以下题目

(1)密度的计算公式[CD#3].

(2)密度的国际单位[CD#3],常用单位[CD#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水的密度是[CD#3],其物理含义是[CD#3].

(4)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张密度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答案预设:

(1)密度=[SX(]质量[]体积[SX)],ρ=[SX(]m[]V[SX)].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

单位换算:1 g/cm3=[SX(]10-3 kg[]10-6 m3[SX)]=1×103 kg/m3(强调单位换算)

(3)水的密度是1.0×103 kg/cm3,其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水的质量是1.0×103 kg.(强调物理含义时可类比之前学过速度的物理含义)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态有关;一般来说ρ固>ρ液>ρ气(通过密度表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规律)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CD#3],那么体积为2 m3的冰的质量为[CD#3]kg.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状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密度

4.物理含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密度的概念教学课,物理概念的构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灌输或强加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全课紧抓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5:九上教学工作计划

李丹

一、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111班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而 112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原来有所提高,相对同年级组的其他班级而言,两个班级的优秀率偏低,今后应设法减少低分人数,提高优秀人数。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三、工作重点

1、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2、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4、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阅读训练和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拓展。

四、具体措施

(一)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要与备课组教师提前共同备课,优化“一案三单”的设计。对“导学预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设计,要突出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环节设计,要严格按照“导学预案”中的时间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得拖延时间;“问题训练单”要参考练习册设计,避免顾此失彼或重复训练;要突出梯度练习。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小组学习的合作精神,提倡互助互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要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要继续培养学生耐心阅读的习惯,掌握解题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文字表达。

要加强作文训练,讲练结合,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中考押题作文训练卷”,争取写好记叙类文章,学会议论文体的写作。要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级张贴,以鼓励学生写“原创作文”。另外,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要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时间培优辅差,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减少低分人数,力争整体提高。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作业的检查要及时,有效地杜绝学生不做、不交作业的现象;作业批改要准确、及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更正作业中的错误之处,知道错误原因,还要记住正确答案。按学校的要求做好假期作业考试和月考的各项工作,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力求完善。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并且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二)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信心。要了解课文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义,以此作为练习写字的内容之一;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读文言诗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积累并熟记常用文言字词意思和句式,能独立完成课外简单文言文的习题训练。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学生学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以便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三)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要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要使用读书“六字诀”阅读课文,养成圈画词句、疑难问题的习惯;上课要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养成速记的习惯;要强化汉字和诗文的书写,养成正确、端正、清晰写字的习惯;要有耐心读书的习惯,使阅读与思考想结合;养成自觉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养成有疑难,设法解决而不逃避的习惯;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勤奋、有恒、认真、专心、团结、协作等学习的意志品质。

(四)钻研业务、参与教学教研活动

作为毕业班教师要切实加强中考试题的研究,加强针对性教学。

篇6:九上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二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不是专业的,深感压力,再加上学校对九年级教学十分重视,鉴于此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世界古代史的学习,了解世界古代史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和历史现象。在能力目标上,通过世界古代史的学习,辩证的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方面,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通过对中外历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学习他们的报国热情和优良品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但是这届学生是我从七年级一直带到现在,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

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保证及格率是当前最主要的。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西方文明之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法美日俄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及挫折,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等。

四、教学措施

1、细读中考说明,课程目标,进一步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脉搏。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篇7: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九上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九上)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我代初三179、180两个班的语文课。面对着陌生的学生,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了。为了新学期的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制定以下计划: 1、狠抓学生的书写。书写的好坏是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书写好,成绩有可能就好;而书写不好,成绩一定不会好。书写最基本的要求是认真、规范、不潦草,朝美观努力。 2、认真上好九(上)中的每一篇文言文。九(上)共六篇文言文,其中三篇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精讲;另外三篇不在课标规定之内,因此以积累为主。 3、认真上好九(上)中的每一首古诗。九(上)共十首诗,诗歌教学,背诵、默写和赏析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以理解性默写为主。 4、现代文各知识点的落实。现代文阅读,理解是第一位的,而没有理论知识,恐怕也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三大文体的知识点必须一一落实,教给学生这一知识点的答题方法,对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将答题的格式写出来,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落实。 5、重视作文训练。作文分数在试卷中的比重全体师生都有目共睹。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着语文分数的高低。写作训练,主要以拟题、开头、结尾、谋篇布局、写人叙事等为主。让学生从心底里重视起写作来。 计划重在落实。新学期,我将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我的计划,为明年中考取得理想成绩打好基础。

篇8: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

关键词:教学;提高兴趣;作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46-01

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发现的问题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华师大版),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阅读材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后练习难易适当,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展示闪光点,体现数学魅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5)改革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一个接纳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二、在课堂教学及作业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学习绝对值时遇到的难点

Ⅰ、对于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 )

例如:这个题目已知 ,求 。不知道利用绝对值这一性质来解题。

Ⅱ、对于这种绝对值( )不会求,而且容易跟“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混为一谈,他们就会直接说“ ”。我认为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没管绝对值前面的负号;二、不知道这个式子的意义,它应该是表示-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应先算-2的绝对值,再求其相反数。

问题二: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在把减法写成加法的时候容易忘记使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并且很容易漏写负号。

问题三: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对于这种类型-2-3,-2+3的题目很容易算错答案,都会算成-2-3=-1, -2+3=-5。

问题四:学习有理数乘法时:一、对于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相乘时确定积的符号的时候很容易漏写负号。二、这种

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做错,例如: 。

错解一:

错解二:

正解:

出现错解一的原因是没按运算顺序来,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出现错解二的原因是把 积的负号(性质符

号)与 前面的减号(运算符号)看成同一运算符号,从而把性质符号遗漏了。

问题五:学习有理数除法时,求一个数的倒数很容易求错,学生只是盲目地记住倒数的定义没有理解,

例如:求-15, ,0.25的倒数。

错解:-15的倒数是15或 ; 的倒数是 或 ;0.25的倒数是 。求倒数的方法:

第一、把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数;

第二、把分子和分母位置颠倒,性质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整数的倒数直接把整数放在分母,分子为1。

问题六: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很多同学容易把 和 混淆,这里 而 。

它们不仅答案不一样,而且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的相反数,而 所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乘方过程中容易把负数的奇次方中的负号漏掉。

例如: 正确答案应是-8。

问题七:学习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时,很多同学直接去括号而不理会括号前面的符号,例如:计算

错解:

正解: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

上一篇:全等三角形判定课件下一篇:完美规划初三备战中考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