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前言

2024-06-21

职业规划前言(通用9篇)

篇1:职业规划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就是过河卒子,只进不退!

生命清单,其实就就是人生计划。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她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生命清单就是必需的,它能使人树立一种精神、理想与追求。

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就是不幸的,也就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就是值得回忆与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所以,我要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书前言

人生如同一本书,一本自传。不同的人她书中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内容。书中可能有彩色的,黑白的图片;有繁华的,纯朴的文章;有快乐的,痛苦的情绪,等等。

在书中,我们的经历就就是那书中的书页,辞去了旧的一天,页码就会相应的增加了一页;迎来了新一天的同时,一张空白的纸也在等着我们去填写。而且每本书的开头都标明目录,以方便我们去查找所需要的内容。那我们人生之书的目录又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计划。出版社一般都就是根据内容去制作目录,而我们的“书”则就是根据目录去填写后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去完成预定的目标。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想要自己人生之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就的先把目录写好。

前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名叫比塞尔的小村庄。它因依傍在一块 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而风光旖旎,游客如织,现在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圣地。

但就是在此之前,却没有一个人能从这里走出去。据说不就是这里的村民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就是她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来。1926 年,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听说此事,感到很不相信。她利用三昼夜的时间从沙漠边沿赶到了比塞尔,用手语向这儿的人们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比塞尔向外,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会转回比塞尔。肯•莱文当然不迷信这个说法。为了推翻这种说法,她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为什么比塞尔人就走不出来呢?感到非常纳闷的肯•莱文只得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她带路,瞧瞧到底就是怎么回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她们出发了。10 天过去了,她们走了大约 800 英里的路程,第 11 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她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原来,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就是因为她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跟着感觉往前走,她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就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就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上了与她合作的那位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她告诉这个青年,要她白天休息,夜晚赶路,而夜晚要始终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阿古特尔果然很顺利地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的比塞尔早已成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为比塞尔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作为比塞尔的开拓者,阿古特尔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就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光需要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选择好方向,就好比猎手瞄准了猎物,这样获得“猎物”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再辛苦的奔忙也只能就是毫无收获的徒劳。而职业生涯规划就就是指引人生道路的那颗北斗星,在茫茫的社会大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生命将会释放出更加精彩光芒。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就是同学们在写职业规划时的最后一步。正所谓画龙点睛,它便就是这收章之笔。写好了,便更能突显出规划书的优异之处。那么,下面 职业生涯规划网 就带来几段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供请参考。

一:因此,人生规划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生命无法再来一次,一个人也没有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就是个人生涯就是可以改造的,我们人生的剧本就是可以自己编写的。职业就是跨越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规划职业其实也就就是在规划自己的一生,认真规划,并加以实施,您的人生便会充实。但只会说华丽的言语就是没用的,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成功。我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期待收获的季节。

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刀,雕刻着理想、信心、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睡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

三:很多人都说,人生像一场戏。但我认为,真实的人生没有办法像演戏一样,戏演得不好可以重演,但真实的人生走歪了就不能“重演”。

四:这就就是我对自己的规划,有计划固然就是好事,但要做到并不就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只要有努力就一定会有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就是要靠自己的,不管您的理想有多美好,没有辛勤的汗水都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美丽的花朵背后就是枝叶的风霜雨露,参天大树的下面就是纵横百错的根系,成功人士的背后就是辛勤的汗水与多少个不眠夜…… 结束语 计划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就是一场空。然而,现实就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当然,包括我自己。因此,在遇到突发因素、不良影响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仅要及时面对、分析所

遇问题,更应快速果断的拿出应对方案,对所发生的事情,能挽救的尽量挽救,不能挽救的要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做出最好矫正。相信如此以来,即使将来的作为与目标相比有所偏差,也不至于相距太远。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但就是,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博、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成功,只垂青有充分磨砺充分付出的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好比就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坐而写不如站而行,用毛主席的话作为结束语吧: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恒为贵,何必三更眠,五更起。为了我的辉煌人生,我会笑对挑战,奋力拼搏,因为我的未来不就是梦。

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大河。

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

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 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喜悦? 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 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 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让我们大家为了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不抛弃、不放弃!

记得高中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仅仅四个字,实践起来就是何等的艰难,古往今来那么多仁人志士为了能认识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可又有几个能在生命即将终了之时,拍拍胸膛,告诉自己,我终于认清了自己!

但经过一年的思考,终归就是比一年前要对自己有更深一些的了解。

首先,我的性格属于双层的,有时候活泼开朗,有时候又很安静内敛,但就是这两种性格的转换总就是不适时宜的出现,由此我觉得应该加强自我对自身性格的控制,就是这两种性格出现的恰到好处,这就需要从小事做起,例在竞选与社交的方面就要当仁不让,要活泼一些;在读书,听课的时候就应该控制自己要安静下来。我觉得自身有一些成功需要的必备品质,如强烈的竞争意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等。这些都就是需要在今后的道路上保持与增强的。

其次,我的兴趣很广泛。我非常喜欢读书,但迫于学习压力,涉猎面很狭窄,基本上只瞧教材,所以今后我需要多瞧一些经济、管理、文学、保险方面的书籍,以扩充自己的涉猎面;会很多种球类运动,虽然不就是专业水平,但就是作为娱乐还就是很受用的,因此可以通过这些运动多认识一些朋友,以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小时候学过很多种乐器,还有书法、绘画等„„

最后,我想对我三年后想拥有的能力做一个期望,因为我认为我现在的水平并不能够达到我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的标准,但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一定能实现目标。三年后,我应该精通经济类方面的专业英语,有一口流利的口语,专业的数学、经济、保险精算、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与管理能力。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统计学就是一门应用方法论的科学。它既包括适用于各个领域的一般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回归等,也包括适用于一些专业领域的特殊统计分析方法,如指数分析方法等。本课程不就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就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各实际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本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与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与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统计专业毕业生有三大流向: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政府部门(统计局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应用到统计的领域也就是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比如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会需要统计学专业人才来作一些员工调查;医学统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国外应用较多,在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可以预见在未来将就是统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之一。

从 2007-2008 年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来瞧,到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她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 40%以上。广东、上海、湖北、北京、福建、江苏就是接收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几个省份。

四、职业分析 (1)个人的职业选项:可以选择出三个职业目标 a、精算师 从事该职业的优势就是专业基本对口与自身的兴趣所在;劣势就是统计专业只学了精算师要求的三分之一,还有经济、保险方面的知识都没有学习;机遇就是我国未来五年急需 5000 名精算人才(统计专业就业的一个方向),目前我国具有国外准精算师水平的精算从业人员只有上百人;风险就是拿到精算师证不仅仅就是需要的时间很长,实践过程很困难,而且很难找到相关的实习岗位,很难获得实践经验。

b、公务员

优势就是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学习能力很强,关键就是有决心与毅力;劣势就是女生比较难找公务员的工作,而且现在没有面试的经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不就是很好,政治大事不就是很了解;机遇就是目前国家向社会公开招收公务员,就就是给普通人提供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理论道德修养上,以及知识水平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另外我学习的这个专业有助于我以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从事公务员工作。风险就是前社会上出现了“公务员热”,许多人都去报考公务员,尤其就是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就业的出路,因而,这一岗位的竞争就是相当激烈的。加上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比较大,要求有较好的一段准备时间。

c、教师 优势就是学习成绩较好,我们学校有留校当老师的机会;劣势就是没有教师资格证,口头表述能力不就是很强;机遇就是现在学校留校当老师的机遇很多;风险就是机遇多,竞争也激烈,况且三年后的情况谁都无法预料。

(2)第一职业目标选项的工作内容与胜任条件 精算师(Actuary,拉丁语意思“经营”)就是一种处理金融风险的商业性职业。精算师采用数学、经济、财政与统计工具主要处理一些与保险、再保险公司相关的不确定的未知事件。另外,还与雇员保险金(医疗保险与退休金计划)、社会福利工程(社会保障与社会护理)有关。

胜任的条件就是专业对口与兴趣所在,因为现在还没拿到一些证书,也没做过培训,所以暂时没有很多可以胜任的条件。

(3)与职业选择目标的差距 想成为精算师首先必须拥有精算师证。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准精算师资格考试,第二层次为精算师资格考试。准精算师考试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保险精算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的掌握,并涉及基本保险精算实务。精算师考试课程的 3 门必考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保险公司运营管理、公司财务、投资、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以及中国保险业法规、税收、财务制度等。2 门选考课程则为保险业务的不同方向。在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后,还需有专业训练要求,要请一名资深的中国精算师指导,在专业领域工作两年,并有一篇专业报告,经答辩合格后,方取得精算考试合格证书。而精算师考试所涉及到的必考课程不属于我大学的专业课,并且我们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精算课程,再加上我学的统计并不就是经济学方向,在学校也不可能经过专业培训这些都就是我与我职业目标的差距 五、实际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未来三学年)大一暑假: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练习英语口语;增加计算机常识方面的知识,熟练编程;

瞧一些经济、管理、文学方面的书籍;多瞧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有机会做一些兼职,了解社会。

大二: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做大一暑假做的事,多和老师交流,考英语四六级证书,准备托福、雅思。

大二暑假: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练习英语口语;增加计算机常识方面的知识,熟练编程;瞧一些经济、管理、文学方面的书籍;多瞧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有机会做一些兼职,了解社会。准备托福雅思,争取在大三拿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大三:考取托福雅思,获得留学机会。去周边名校听老师的讲课,扩宽知识面,为考研做准备。

大三暑假:去一些公司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多多积累经验。利用空余时间积累专业知识。

大四:基本方向已经确定,因为现在还不能预料,所以只能说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计划。

六、结语 终于写完了,道路也越来越清晰,但也有不足,有些规划写的不就是很清楚,因为毕竟未来不可预料,我也无法确定今后走的就是那一条道路,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根据具体情况慢慢调整,做出不同的计划。上次上网,瞧到一句话:为了您,千万次我也愿意。她们用它来形容对感情的忠贞不渝,如今我想将这句话对我的理想说:为了您,千万次我也愿意,无论失败还就是成功,我都不离不弃。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一句话:为了目标,我不曾停留,纵使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就是不系之舟。就是的,为了理想,就要不被世俗诱惑烦心,才能瞧到最高处别人不可瞧到的风景,为了它,我甘愿做不系之舟!现仅以一副对联自励,也激励所有有理想的人: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希望三年后,亦或就是更早,或就是更迟一些,都没有关系,我们都可以实现理想,就算没有,也至少可以告诉自己,追求过,不后悔,最少没有浪费我的大好年华,最少没有碌碌无为,最少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篇2:职业规划前言

我不知,有太多太多的憧憬和迷茫,冲击着现在的我,匆忙的大一生活,被太多的事围着团团转,无头苍蝇般没有任何头绪。四年,也许只是弹指光华,再没有多少时间够我们消遣和挥霍,四年后的今天我会像现在一样淡定自若,神清气定吗,我不知,我一直不知,四年后的我会变成什么样,我不想一直浑浑噩噩下去。有太多的事等着我去做,而现在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份漫长漫长的职业规划,原来现在的我每一步都要我用心去经营了。

我是有梦的人,我的梦很平淡,只愿一路走好。

我懂自己,我知道我未来的蓝图该描绘的每一笔每一画,浅抹浓舞,在心都是清晰可见,我追寻着这样的生活,简单却充实。每一步,都走得轻巧,每一步都注入了我的心血,步步而去,终究是我心心心念念的最遥远的地方,而最遥远也不过是咫尺之间。

粘液质的我一直都是属于那种默默无闻式的人物,人群里找不到我的人影,人流中也会很快把我淹没,高谈阔论,鹤立鸡群的永远不会是我,我是隐在角落的小人物,我永远出不了头,我也不想出头,我宁愿自己一个人淡淡的看着,就像是在看一出戏,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我都看在眼里,我无法读懂他们内心,而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也有了自己的小小算盘,我是不喜讲话,也懒得与人打交道,总是把自己这样悄悄的安放,因为我觉得世界好像不属于我的,我这样一粒小小尘埃,连活着都成了虚空,没有意义,我不知,看着过往的人群,我只有唏嘘,他们走的好快,我已经追不上他们的脚步,他们的脚步与我又何干呢,我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的,我们在十字路口相遇了,短暂的相逢,可是过后,我们各自离去。是奔赴各自的梦吧,或许相似,但却不会相同,我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该要别离了。

于是,我们彼此分散了,前进在自己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等,在等着人结伴同行,有些人等到了,于是他们走的很快,在坦阔的大路上,多少风景都被看尽了,有些人没有等到,他们失望了,路上垂头丧气,抱怨着该来的为什么没有来。而更多的人,是自己走,他们没有方向,他们不知所踪,一路踉踉跄跄,或是荆棘,或是崎岖,摸滚打爬,也算是历尽艰险,最后也许苦尽甘来,也许一生悲戚,多少结局也不尽其中了。

我也是有我的路要走的,我不是有伴同行的人,这么多的路,我不知选择,我也不知该何去何从,曾经我迷路了,伤心了好久好久,我想回头的,可是我发现已经回不去了,所以我选择这条路,我无法评价这条是怎么样的路,因为我看不清前方,我只能走下去,一直走下去,走过四年的路。

篇3:前言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与科技传播。

二十二年前, 学会成立之时, 学会创始者们就立志团结全国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和有志从事科技传播的同仁们, 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新闻学和中国科技新闻传播体系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智。当时参加学会成立大会的敬爱的老科学家、老领导钱学森、张爱萍等也对这一宏愿寄予无限的期待。二十多年过去了, 回望学会走过的一个个足迹, 可以告慰先贤们的是, 我们从未背离过当时的初衷, 也从未放弃过这一努力, 应该说, 经过广大会员和全国科技传播业同仁们的拼搏, 我们已经奠定了中国科技新闻学大厦的基础, 探索了到达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 进行了无以计数的科技传播实践。但同时也应承认, 我们尚未完成这一工程的全部, 中国科技新闻学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还需我们进一步不懈的求索。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便是这一努力的体现之一。

今天, 在构建中国科技传播学体系的征途中, 我们已经找到了它的灵魂和旗帜, 这就是统领中国复兴大业的最为重要的指南——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 引导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指导方针, 也是我们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和科技传媒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是的, 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传媒业特别是科技传媒业更是如此。一方面, 中国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3亿人民正释放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物质文化需求, 传播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的需要是媒体的天然职责, 中国的传媒需要大发展, 中国的媒体业远未达到发展的极致。另一方面, 中国乃至全球的媒体业正经历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重组。工业革命造就的传媒格局正受到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 新旧媒体的博弈将出现洗牌效应, 这一媒体业的内生变量引发的各种媒介的融合、兼并、重组、震荡,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这空前繁复纷纭的态势下, 科学发展观将是我们在巨大变局中的定海神针, 使我们不会乱了阵脚和方寸。当我们在筹划发展, 应对挑战时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就会更理性, 更客观, 更科学, 从而使我们设计的措施、方式、方法、政策、方针是可持续的、协调的, 以人为本的。

可喜的是, 我们收到的论文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与之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 提示了新趋向、新动态。不少论文都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传播中所产生的难题和挑战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 也提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有见地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特别是与我们所从事的科技传播事业的结合上还远未完美而深刻, 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尚未完结。我们相信学会的会员和全国科技传播的同行们会继续前行。

本届年会收到论文共90多篇, 入选年会论文87篇, 其中因时间关系有个别入选论文未能收入论文集中, 但并不妨碍在本届年会上交流和参与论文评审。

本专集收入的论文均文责自负, 部分论文做了技术上的删改, 请予谅解。

篇4:蠃在淡季(前言)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街小巷的老少男女们人人都举着一根“黑玫瑰”(一种雪糕的名称,主要原料是巧克力),在寒风中大嚼。雪糕通体的黑褐色、浓郁的巧克力在严寒中给人充满热量的想象,而不是吃到嘴中冰凉的感觉。尤其在闹市区,场面颇有些壮观,街头小贩卖“黑玫瑰”卖到手软。

张瑞敏说,只有淡季观念,没有淡季市场。

什么是产品的淡季?

产品由于受到季节变化、消费周期、时间分配的影响,常常会集中在某一时段出现销售的明显下降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企业一般就将这个时间段称为产品的淡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此类原因造成的淡季只是销售终端需求量的减弱,而不代表产品本身存在问题。在以季节划分的淡旺季里,每个行业、每个产品都有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甚至3个季度的淡季。

淡季是否需要营销?

许多企业选择了等待,居量压缩成本开支,盼望着下一个旺季的到来。

但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竞争者正在冬天中挥汗大干,妄图一举吃掉残存的所有市场份额;除此外,市场上还奔腾着一股股的暗流,他们深挖洞、广积粮,为来年旺季积蓄着能量;而就在大家偃旗息鼓时,寂静的市场中突然一声枪响,不知又会吸引多少的眼球呢!也许,从此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了深刻的品牌印象,这对冬眠中的熊们才是最可怕的。

如何在淡季中创新营销?

找到新的市场,增加新的诉求,开发新的产品或功能……其实我们可以做得很多。

解决难题,苦思冥想仍然不得其解,也许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一个惯常的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退一步就海阔天空,那么在淡季里,我们应该怎样做?在这里我们不是强调所有的企业都要做淡季营销,而是应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来具体应对。

篇5:职业规划书前言

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大学生还是带着随遇而安的心情到大四才去慢慢想工作的事情的话,那毫无疑问你肯定很难得到一份与自己兴趣匹配同时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双匹配工作,当然除非你是富二代。所以为了能在大学四年好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为了能毕业以后迅速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从现在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十分有必要的。给自己的未来设计好一条比较明确的道路,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更加直接更加准确的到达彼岸。因此我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尝试着拟定一份关于自己的更人的职业规划书,我相信沿着自己设定的目标,我能走的更远更好。

篇6:职业规划前言.doc

职业规划前言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我想同样是这个道理。因为“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莎士比亚)。尤其是对于曾经由于没有规划而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的我而言,则更是感觉到未雨绸缪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往事已矣,不堪回首;来者可追,重在谋划。正是为了汲取先前所遇之遭遭的教训,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乃至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案,我修读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经过学习,收获颇丰;遂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形势和所学专业的特点,思忖己之未来,制定如下之职业规划。

篇7: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人生就像一本书,一本自传。每个人在他的书中的资料也有不同的资料。书上可以有彩色、黑白照片。繁华淳朴的文章;有欢乐、痛苦的感情等。在书中,我们的经历就是那本书的书架。如果你停止旧的一天,页码会相应增加一页。在新的一天来临之际,一张空白的纸也在等着我们填写。而且,每本书的开头都标有目录,以便我们能够轻松地找到所需的资料。那么我们人生中的书的目录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计划出版社一般根据资料编制目录,而我们的《书》则根据目录编制后面的资料。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实现预定的目标。古语是这么说的。“凡事都是事前建立的,不预见就废除。单击要想让自己人生的书资料丰富多彩,请先写好目录。

篇8:前言

以“科技传播与互联网社会”为主题的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已于11月1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87篇。经过论坛学术组专家认真评审, 共评出一等奖8篇, 二等奖19篇, 三等奖33篇。本届 (即第二届) 论坛的论文作者, 来自全国各地, 包括媒体、高校、研究机构等各个方面。专家组成员在评审过程中一致认为, 论文的质量整体高于上届, 且展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首先是, 本届论坛的筹备、召开, 正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建成强大实力新型媒体集团, 形成现代传播体系的大背景下, 相当一部分从事科技传播的新闻工作者、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 敏锐地抓住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围绕互联网思维, 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规律、方式及创新等, 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探讨, 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见解、论述、观点和对实际工作颇具指导作用的建设性意见, 有着很强的启迪性和实用性。被评为一等奖的8篇论文, 均属于这一范畴。足见我国科技传播界紧跟时代步伐、对重大时代课题有着很强的敏感性、自觉性和主动进取精神。其二, 论文提交的范围从媒体迅速向高校和研究机构拓展, 说明论坛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大家还记得, 一年前, 首届科技传播论坛的论文主要来自新闻媒体, 特别是·艮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会员构成情况也是吻合的。本届论坛的情况则不同, 高等学校异军突起, 成了提交论文的主角。除获得论文一等奖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外, 积极投稿者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等十余所大学。众多高校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踊跃参与, 表明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的社会影响力, 正在得到不断提升;本届论坛确定的“科技传播与互联网社会”主题受到了科技传播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 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是传媒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只有融合发展, 才能春暖花开。“楓红银黄秋风爽, 粮丰杲硕喜气洋。”正值秋高气爽的金色季节, 我们收获了第二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沉甸句的论文硕杲, 更期待2015年第三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能有更大的收获。

篇9:《过去的中学》前言

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外,早已无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所有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纯粹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我们由此说起过去的中学,朱自清、钱穆、夏丏尊等许多第一流的学者都有过长期在中学教书的生涯,开明书店那些编出了一流的教科书、教辅以及学生课外读物的编辑们几乎都有教书育人的实践,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学生有福。

《老照片》第三十辑刊出过一组回忆北京师大附中的文章,让人对过去的中学神往不已。其实不仅是北师大附中,而且天津南开中学、江苏扬州中学、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等等,都足以勾起一个个美丽得令人心伤的记忆。就说不太为人所知的春晖中学吧。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一度聚集了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匡互生……这些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物。老实说,衡量一所学校尤其是大学、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求知、求真和创造的欲望。与这些关乎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指标相比,那些只能让平庸之辈、趋附之徒用来自豪、自夸甚至作为晋身之阶的硬件都将失去重量。

遥想李健吾、何兆武们在北师大附中就读的当年,校园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生气和活力来自一种与近代以来人类主流文明相接轨的开放的教育理念,来自校长、老师对教育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来自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自由与欢乐。石评梅在那里教过书,她的早逝曾让数百名受过她关怀的学生痛哭失声。李健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郑天挺、黄仁宇、钱学森、于光远、张岱年、于浩成、蓝英年……都从那里走出。

散木的《感念师大附中》在记述他父亲青少年时代在这所学校留下的生命轨迹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无比丰富的课余生活。沐浴着五四的余晖,他们自行组织自治会、校友会、文学社团、剧社,创办会刊、新闻刊物、文学刊物,校园里到处是壁报和文艺园地;他们聆听过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演讲……这一切让后世的人们恐怕都只有羡慕的分。值得一提的是,《校友会会刊》因为发表纪念马克思的文章,当局要抓人,校长林砺儒毅然站出来顶住,说此事不能由学生负责,“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审稿,我们要做检查”。仅凭此举,历史就将记住一个中学校长的伟岸形象。

即使王学泰到师大附中上初中时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流风余韵仍在。“思想改造”、“批胡风”虽已揭幕,并未蔓延到中学校园。他在《师大附中生活点滴》中回想起那些老师们的教学依然充满温暖和骄傲——“讲课能让学生如醉如痴”:比听梅兰芳的戏都过瘾的语文老师时雁行,翻译过“范氏大代数”的数学老师韩满庐,得过北京“三铁冠军”的体育老师张汝汉,精通古典诗词的自然地理老师也是他初一的班主任王树声……这样的中学又如何让人忘得了呢。难怪他不无深情地说,后来自己之所以走上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道路,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像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像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扬州中学那样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办人的办学理念、长期积累起来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整个学习的风气,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精神坐标。人生有幸在那样的学校里求学、生活过,那是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幸福。

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深情地说:“二十年代,我在师大附中读书,受到了深切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治学的基础。”他永远都忘不了林砺儒校长1924年对全校学生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人都看作目的,不要看作手段,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他在七十多年后表示:“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动,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同年毕业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在理工部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高一时几何老师是傅仲孙先生)。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当过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九思先生曾说过,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文、理、工综合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好处,所以立志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其中特别是扬州中学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上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我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六年教育。这所学校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文理并重。当时扬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一样,在考大学时考虑到将来的“饭碗”问题,报考工科的比较多,但学校并没有因此重理轻文。学校对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课程内容很充实,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很丰富,如普通英语课程外,还开了“英语修辞学”。这本是大学英语系的课。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在一般的中学是一门课,我们中学分别开了三门课,内容就充实多了。另外,高中数理化用英文版教材;建了当时很有气派的实验楼,还有一台很小的教学用X光机,可以表演给学生看;舍得花钱买书,图书馆馆藏图书比较丰富等等,都是当时中学少有的。那时我们学那么多课程,由于教师教得好,学生的程度也不错,负担并不感到重,还读了很多课外书,照样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教学质量高,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生只要考大学,没有考不取的,而且考的都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竞争激烈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只报考南开大学一所学校,对其他私立大学都看不上(教会大学因收费高,一般不去报考)。我中学时代母校的办学模式,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了我思想深处办学的一个重要榜样。

扬州中学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好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那时校长叫周厚枢,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仅从本地聘,而且从江南聘,因为江南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扬州所在的江北发达。不仅主课教师要聘好的,而且音、体、美各科教师也要聘好的。如音乐老师李崇祜,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李更生的女儿。美术老师是从上海附近请来的,叫吴人文,颇有造诣。现在扬州中学大礼堂上方的浮雕就是他的作品。体育老师在扬州聘请不到好的,也到外地聘请。当时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都是外地的。教师对于办学之重要意义,我青少年时代就有切身体验。

在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不仅人们熟知的那些百年名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许多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那些普通中学,无论是私立的、国立的中学还是教会中学,有名的或默默无闻的,都一样富有特色和个性,一样卓有成效,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地理学家、冰川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回忆自己上中学时,遇到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对地理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后来毅然选择了地理专业。被誉为“中国律师界良心”的张思之先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在四川读的初中、高中都是国立的流亡中学,那里的课堂、老师的举止笑貌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后来从事律师职业,却终生对宋词、元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从中领悟汉语的美妙、感受生命的悲欢。这一切首先来自中学教育给他的熏陶。中美关系史学者资中筠女士说起她早年在天津耀华中学接受的教育,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确实,一所好的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中学时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生命之花含苞待放的时段,一所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的除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因为中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训练,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提供他们一个眺望世界的平台,是启迪他们心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是对他们创造的鼓励和激发。过去的中学,不光是那些名校,就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学校也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在那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率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唯一指标,教育本身有着比考试更高的价值,教育的过程要远重于结果,尽管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方式无法回避。1936年科学家竺可桢初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投考浙大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绩出来,他在9月4日的日记中说,“苏省上海中学占百分之六十,而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均不恶。苏州中学报考之人占第一位,计九十一人,较杭高之八十二人尚多。但所取则仅二十三人。南开中学并不见佳。北方以北师大附中为佳”。但是,在那个不是“一刀切”的时代,考试不是独一无二的,一次考试“并不见佳”,并不影响南开中学的声望,没有人会因此而否定私立南开中学是一所好中学。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在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如此分析:“如专就狭义数理教学而言,南开中学的水准只是合理的高,但要略逊于北平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等校的,因为它政策上没有像后者特别注重督促学生演算习题,专门准备应考一流大学那种特殊‘节目’。”“事实上,二十年代江浙若干省立中学的数理化教学都比南开严格。……总的来说,南开的语文、史地、数理化课程水平是很不错的,学校的传统是注重学生全面的活动与发展,不专死‘K’数学和理化。”

过去的中学之所以值得我们追想、神往,最根本的就是它们常常是超越功利的,没有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陷入功利化的泥潭中,显示出精神上的猥琐和平庸。

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

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中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法替代的活的先例。曾在沙坪坝求学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白发苍苍。张伯苓校长、许多任课老师、同窗学友的音容笑貌,那些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课堂,那些热烈的课外生活,沙坪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几乎都已化入他们的血液,融汇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养分。他们的回忆在相当程度上复活了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已飘逝的传统,但在他们的生命深处却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刘鹤守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人。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他编了一本《沙坪岁月》,收入了两百位校友的回忆文章或片段,受到广泛的好评。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45年,即抗战胜利的那个秋天,南开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论述南开精神”。一位高一学生突然想到南开精神就是五四精神,“允公”就是“民主”,“允能”就是“科学”,“日新月异”就是破旧立新。他“越想越激动,字迹潦草,墨迹斑斑,卷面肮脏”,结果竟获得了第二名。一丝不苟的喻传鉴主任亲自找他谈话,“你知道你写得这样乱为什么还得第二名吗?”“就因为你论述南开精神有独到之处……可见你肯于思索,有头脑……现在的中国就是需要民主、需要科学啊!”这不仅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是无时不在实行公民教育啊!

作为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兼容,允许自由讨论。例如,学校里并排张贴着《中央日报》与《新华日报》,学生都可以对照着看。高年级学生经常对各种思想观点开展讨论,“而老师绝大多数并不搞政治化的说教”。1943年1月,这些少年学子曾就真理标准展开过一场无拘束的讨论。在每次的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翁文灏、王芸生、王云五、胡政之、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在那个讲台上,你能获得不少虽然零碎但却是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你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时事辩论赛也是南开的家常便饭。“战争促进抑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让一位女生永生难忘的是,高二那年她参加全校男女生两部举办的一次辩论赛。题目本来是一件生活琐事,张伯苓校长散步时偶然看见海报,说没出息,什么时候了,净辩论这些小事。当夜题目就改成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其时离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已不远。无论他们的翅膀多么稚嫩,他们的思考多么肤浅,但他们在校园里获得的这些训练,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终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社、演出、办壁报,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是他们兴趣、才华、理想的萌动,活跃了同学们青春的生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学会独立思考。校园广场上到处张贴着他们自办的壁报,内容五花八门,既有探讨人生,也有关怀国事的,《健报》、《公能报》、《曦报》、《晨钟报》、《野猿报》以及以“民间报纸”(区别于班报、校报)自许的《翔翎报》等竞相争妍。他们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亲自登门采访邵力子等政要。经济学家茅于轼读高三时,也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办过一个名为《旁观者》的英文墙报。

作为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南开学子中有不少国民党政要的子弟,但他们在校园里未受到任何特殊待遇,他们也从不拿自己的家庭背景在同学之间逞威风。他们一样的穿校服、一样的吃食堂。这也是学校的规定。唯一特殊的是在办壁报时,高一学生王次五曾利用特殊身份直接采访他父亲王世杰(当时的外交部长),写出了像模像样的独家专访。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南开就读。在他的记忆中,“一些大官的子女当时我们也并不知道,到了毕业以后才慢慢听别人说起。学校从不趋炎附势,校园里绝对没有任何特权的气氛”。

操场上更是南开学子们自由驰骋的场地。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学生都要走出课堂,融入火热的课外活动中(主要是体育活动)。如果学生偷偷躲在教室里做功课被发现的话,要立刻记大过一次。对体育的重视已成为南开的特色之一。

当然南开对美育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技艺活动也一样重视。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师阮北英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教每个班、每个组,从中国民歌、抗战歌曲直到西洋古典乐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几个六十岁的学生在八十多岁的阮老师面前流着热泪唱起老师从前教的歌时,已经几十年没有听过这些歌的老师激动得哭了。

在学业的传授上,南开的老师更有独到之处。不拘泥于本本,没有成见,教学内容往往没有现成的框架、整齐划一的答案。一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国文老师陶光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的作文课堂讲评是能让学生终生获益的。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之一,在南开中学自编的国文课本中,他所选编的教材蒋介石所喜欢的王阳明的作品一篇也未能入选,曾国藩家书也只选了一篇。顺便说一句,蒋介石几次来看望张伯苓,也“未闻校方出来组织三呼万岁之类的举动”。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保持学府尊严,这些都显示了老南开中学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

据说,重庆南开校友中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事业,就是因为受了化学老师郑新亭的启迪。郑新亭常对学生说:“科学领域内现在仍不为人知的东西很多很多,任何一个问题都够你研究一辈子的!”他的课更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且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又怎么忘得了他讲醋酸铅具有甜味的性质时所举的例子呢:“在家乡小孩摘吃没有熟而酸涩的梅、杏时,往往偷来母亲、姐姐的铅粉抹在梅、杏上,梅、杏就由酸变甜了。”

老南开在莘莘学子的心田中种下的绝非只是知识的种子,而且植入了最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比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总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幸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这是什么样的专业化教育都无法比拟的。经济学家吴敬链说:“我虽然只在南开念过两年书,但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除语文、数学等功课外,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公民’课上关于如何开会、如何选举、如何表决的训练……都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总之,就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南开教育之所谓的‘高贵’,指的并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不是目中无人和颐指气使,而是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高素质要求。”

在那里,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课业授受也不是衡量一个老师的唯一标准,人本身始终是目的、尺度、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从属的、次要的。遥想当年,重庆南开中学的物理老师魏荣爵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1941年毕业的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不佳。他在毕业考时物理交了白卷,即兴在卷上填了一首词。魏荣爵评卷时也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学子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大讲坛。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真的足以让后人开眼界。

上一篇:2023学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陕西省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