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

2024-04-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共6篇)

篇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 A:

1、案件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统称当事人陈述。

2、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3、按照一般地域管辖的规定,当事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应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按照审级标准,行政诉讼判决可以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B:

5、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

6、被授权组织包括三类,即被授权行使特定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7、被授权组织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8、被告是指因原告认为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通知参加应诉,并受人民法院终局裁判拘束(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9、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时,人民法院应作出限期履行判决。

10、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人民法院应作出维持判决。

11、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时未作出 是否准予延续决定的,视为(延续)。

12、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置)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13、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的行政处罚。C:

14、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D:

15、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一般情况下,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不因(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而停止。

16、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17、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18、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

19、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个以上主体,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的诉讼,称为必要共同诉讼。

20、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个以上主体,因(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称为普通共同诉讼。

21、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应在查清事实后(依法改变一审判决)。

22、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由(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方式。

23、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也叫(终审)程序。

24、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时间是在(原告起诉)之后,(一审庭审结束)之前地方(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25、对申请人的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或(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

26、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7、对于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28、对于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起诉的,应以(委托机关)为被告。

29、对于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的,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F:

30、法律可以设定(任何种类)行政处罚。

31、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只有在(行使被授予的职权)时,才能成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32、非行政案件的执行,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由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使具体行政行为得以实现的制度。G:

33、《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34、国家行政机关有叫(国家管理机构),简称(政府)。

35、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所辖区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按照工作权限不同,可分为(一般权限机构)和(专门权限机关)。

36、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方式主要有(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

37、国家审判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主要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

38、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G:

39、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40、公务员具有(自然人)和(公务员)双重双重身份。

41、公务员被降职时引起行政职务关系的(变更)。

42、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43、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与职务无关)行为无权提起行政赔偿。

4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必须以(行政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条件。公务员及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4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被告。

4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7、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自出生时),终于(死亡时灭亡)。其它组织及行政机关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经主管机关许可或批准成立时)终于(解散、撤销时)。

48、共同诉讼人是指共同诉讼案件的(当事人)。

49、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个以上主体),因同一或同样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

50、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0条和第61条的规定,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

51、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52、根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和功能的不同,行政立法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与创制性立法。

5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与现场笔录)等七类。

54、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对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

55、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可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事物证据)。

56、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三类。

57、根据决定行政行为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的不同,行政行为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和(多方行政行为)。

58、根据法律规定,追偿人是指(赔偿义务机关),被追偿人则是实施加害行为的(行政机关)。

59、根据审计的目的划分,审计监督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政法纪审计)。

60、根据审计的时间划分,审计监督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61、根据共同诉讼成立的条件,可以将共同诉讼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和(普通的共同诉讼)。

62、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J:

63、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64、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护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65、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66、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67、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程序收回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公告行政许可失去效力的行为称为(行政许可的注销)。68、级别管辖是指在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69、间接强制执行可以分为(代执行)和(执行罚)两种

70、监察机关的实体性监察权主要有提出(监

察建议权、作出监察决定权、奖励权)。K:

71、可定案证据是(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L:

72、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在其(自由裁量)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M:

73、没有(行政相对方提出),即使是违法、不

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也不作主动复议。N:

74、能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包括(国务

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人民政府)、(地方各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各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Q:

75、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

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受理和审理

76、起诉应以书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递交(起

诉状),并按被告人数提出(副本)。R:

7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

理)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7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不)适用调解。79、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

(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案件。80、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

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案件。

81、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只限于就行政

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

82、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

前,原告申请撤诉的,必须经人民法院(裁定)。

8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

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S:

84、受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

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委托行政机)关承担。85、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权力

时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为(委托的行政机关)。

86、受理是指原告起诉后,经受诉人民法院审

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行为。

87、审判监督程序包括再(审程序)和(提审

程序)两种程序。

88、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89、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计资料)。

90、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替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91、诉讼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活动产生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92、上诉是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未生效的行政裁判)而在法定期限内申明不服,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进行第二次审理并撤销或改变第一审裁判的上诉行为。T:

93、通常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

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94、特殊地域管辖又可分为(专属管辖)和(共

同管辖)。W:

95、我国行政机关应当遵循适应需要(精简原

则)、(高效率原则)、依法设置等原则进行设置和调整。96、我国行政机关分为(国务院中央政府)、(省

政府)、(县政府)、(乡政府)四个层次。97、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98、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

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行政赔偿)也是行政救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99、我国行政诉讼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

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100、我国行政诉讼法典确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

时,采用的是(结合式的确实)方式。101、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有两类:一类是(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102、我国的行政处罚包括(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申诫罚)四大类,主要有(行政拘留、劳动教养、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罚款、没收财物、警告、通报批评)八种。103、我国的政府派出机关包括(省、自治区人

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行政公署)、(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

府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104、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

则)。105、我国国家赔偿方式是以(金钱赔偿)为主,以(恢复原状和返还财产)为辅。106、我国行政赔偿请求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三大类。107、我国行政赔偿义务机关除了实施侵害的行

政机关之外,还包括(被授权的组织、委托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等。108、我国行政赔偿程序采取(行政先行处理)

原则。只有行政处理未能解决争端,行政赔偿请求人才可提起行政赔偿诉讼。109、为保证保证诉讼的正常进行,人民法院有

权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或(司法拘留)等行政诉讼强制措施。

110、物证是指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

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X: 11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一般行政法)和(特

别行政法)。112、行政法的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

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以及(行政法的其它渊源)等形式。1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全部行政法律

规范),包括(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的基本准则)。11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

性)和(自身的特殊性)的特点。115、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

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116、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117、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

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118、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

主体间的(权利)、(义务)119、行政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

行为)两类。120、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为(条例、细则和办

法)。121、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所有的行政处罚。122、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规章的制定主体是(部委和直属机构)。123、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

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根据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根据行政法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124、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

法)问题,而行政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适当)的问题。125、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126、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

(工作人员)。127、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

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128、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

作人员)。129、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

否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130、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

包括(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两大类。131、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132、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

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同等重要。133、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

活动的(组织)。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当由此产生的(法律职责)的组织。134、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许是行政职权时,必须

同时履行(职责)。135、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来行使。136、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固有职权);另一类是(授予职权)。137、行政职权具有(强制性)、(不可处分性)

和(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三个基本特征。138、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139、行政许可合法性原则,是指(设定)和(实施)

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140、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行政相对方)

申请为前提。141、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

方)的申请而实施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14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

动。143、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有三种:即(法定的行政机关)、(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被委托的行政机关)。144、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145、行政行为就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146、行政行为的成立应当具备四个条件,即(主体条件)、(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法律效果条件)。147、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违法情形,自始自终不产生法律效力。148、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149、行政立法是一种抽象的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性质)与(立法性质)的双重属性。150、行政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签暑、发布与备案等步骤。151、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和直接磋商等方式。152、行政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153、行政合同是一种(双方)的行政行为。154、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155、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和(直接磋商)等。156、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包括实际(履行原则)、(自己履行原则)和(全面适当履行原则)等。157、行政强制的主体是(行政主体)。158、行政强制的对象是(相对方的财物)和(人身自由)。159、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相对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为前提。160、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161、行政强制执行具有的性质是:(行政性)、(强制性)、(执行性)。162、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163、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侵权行政机关)。164、行政赔偿范围包括(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两种,对这两种违法。165、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赔偿。166、行政赔偿是由(行政侵权损害行)为引起的一种国家赔偿。167、行政赔偿程序由(非诉讼程序)和(诉讼程序)两部分构成。168、行政赔偿诉讼的原告是(拥有赔偿请求权者),被告是(赔偿义务机关)。169、行政追偿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对(有故责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和受委托的组织或成员)进行追偿,要求其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170、行政处罚的目的是(惩戒)违法行为人,而不是促使其(履行义务)。171、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属于(外部)行政行为。172、行政处罚中的行为罚主要是指(责令停产停业)和(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173、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174、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175、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176、行政复议的原则是(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和(便民原则)。177、行政复议的申请期限一般为(60)日。178、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一般为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179、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全面审查。180、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181、行政诉讼的原告只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不能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充当)。182、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使行政职权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不能成为被告。183、行政诉讼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184、行政诉讼的起诉有两种类型,即(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和(经复议后向人民法院起诉)。185、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186、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而行政诉讼参与人则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18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188、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189、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三大类。190、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191、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192、行政诉讼由(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193、行政诉讼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的实体裁判。194、行政诉讼第一审判决包括五种类型,即(维持判决、撤销判决、限期履行判决、变更判决和确认判决)。195、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196、行政判决分为(维持判决)和(依法改判)。197、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198、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199、行政救济的目的是(保护相对方的合法利益)。200、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201、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202、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203、行政职务关系是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04、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205、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的。206、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207、行政相对方在行政合同中的权力主要包括(获得报酬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必要的和有益的额外费用偿还请求权)、(不能预见的物质困难的补偿权)。208、行政相对方对(内部行政行为)、(民事纠纷调解)、(国家行为)不服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209、行政机关的体制主要有(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层次制)和(职能制)(集权制)和(分权制)等几种形式。

210、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211、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

212、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起诉的,应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213、行政授权是(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

214、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故行政授权又被称作行政职权的转移。

215、行政争议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行使职权而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争议。

216、行政争议可以分为(内部行政争议)和(外部行政争议)两种。

217、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机关的(非权力)行政行为。

218、行政命令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对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

219、行政关系是(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220、行政不当通常发生在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行政行为的场合。221、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必须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222、行政委托的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223、行政裁定与(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X: 224、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附文件的许可)。225、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226、相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Y: 227、以行政指导的对象是否具体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普遍的行政指导)、(个别的行政指导)。228、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命令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229、以行政指导有无法律规定为标准,行政指导分为(有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和(无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230、以是否为一定的组织为标准,行政相对方

主要包括(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两

可以分为(个人相对方)与(组织相对方)。种形式。231、以其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关系为标

272、(罚款)和(没收财物)是行政处罚中财

准,行政相对方可以为(直接相对方)与产罚的两种主要形式。(间接相对方)。273、(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是指各种主要

232、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所影响的对象是否

法律渊源形式在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置 特定为标准,行政相对方可以分为(抽象274、(行政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

相对方)与(具体相对方)。现形式和法律术语 233、以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

275、(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准,行政行为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不首要条件。要式行政行为)。276、(行政侵权行为)、(损害事实)、(损害行

234、以行政行为的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申

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是构成行请为标准,行政行为分为(依职权行政行政赔偿责任的基本条件。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277、(许可证)和(执照)是行政许可在实践

235、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

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准分为(独立的许)和(附文件的许可)

236、以许可的性质为标准,行政许可分为(行为

许可)和(资格许可)。237、以许可是否附有附加义务为标准,行政许

可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的许可)。238、以许可享有的程度为标准,行政许可分为

(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239、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行政许可分为(一般

许可)和(特殊许可)。240、以许可有效期的长短,行政许可分为(长期

许可)和(短期许可)。241、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

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42、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

指导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243、原告是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

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利害关系人)。244、原告对于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管辖异

议)的裁定不服的,可以上诉。245、原告资格的转移是指有权起诉的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失去诉讼权利能力)的情况下,其原告资格转移给他人的法律制度。246、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由(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247、依据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行政立

法可以分为(中央行政立法)与(地方行政立法)。248、依据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

以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249、依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的重新审理应分别适

用(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250、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

使管辖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某一下级人民法院)管辖。251、有权制定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25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地)

人民法院管辖。253、延期审理、延长审限、诉讼中止等情形在行政诉讼法理论上称为(审理程序的延阻)。254、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两个原

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255、一般行政监督主要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

政府的监督)、(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政府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监督)等三种。Z: 25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

3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25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89

年4月4日)经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258、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

是(行政主体)。259、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享有(对合同的监督指挥权)、(单方面变更合同标的权)、(单方解除合同权)、(制裁权等权利)。260、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

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261、在我国,解决外部行政争议的法律制度主

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262、在我国,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阶

段)或(必经程序)263、执行主体包括(执行机关)、(执行当事人)、(执行参与人)和(执行异议人)。264、执行程序的提起有两种情况,即(申请执

行)和(移送执行)。265、执行的根据是指人民法院据以采取执行措

施的(生效法律文书).266、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20)元以下的罚

款。267、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候补”)式的追偿;另一种是(“先赔后追”)的方式。268、只有法律或法规规定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或法规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空白: 269、(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

设定。270、(受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资格

要求行政赔偿。(受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资格要求行政赔偿。271、(人身罚)是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一类,

篇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

2._被告及其代理人_在行政诉讼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3.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必须是_行政主体_。

4.按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立法是一种_抽象_行政行为。

5.人民法院对显失公正的_行政处罚_,可以作变更判决。

6._行政法治原则_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原则。

7.行政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_程序公正_两个方面的要求。

8.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法律、法规、_规章_。

9.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得申请的复议,由它们的_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_管辖。

10.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淮的较大的市以及_经济特区市_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11.行政拘留的期限不得超过_15_日。

12.行政立法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立法机关的体系及其_立法权限__的划分。

13.行政许可依照其内容,分为授予某种_法律资格_ 的许可和授予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许可。

14.行政诉讼证据的性质表现为_客观真实性_关联性和合法性。

15.行政程序以是否由法律明确规定为标准,分为法定程序和_自由裁量程序_。

16.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_主体_、_客体_和_内容_三大要素构成。

17.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_行政合演与非法_问题,_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适当_的问题.

18.在行政组织法规中对于行政机关职责权限的规定,一般采用三种方式:_概括_规定,_列举_规定和_折衷_规定。

19.被授权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_独立_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20.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潭不同,可以分为_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_。

21._行政许可证_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法律术语。

22.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是:_行政性_、_强制性_、_执行性_。

2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_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_管辖。

24.行政法规是_国务院_依宪法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5.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主要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和_国家审计机关_。

26.行政立法既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从属性立法行为,又具有_行政_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27.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_依职权的行政行为_和应请求的行政行为。

28.行政追偿是国家基于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_特别权力关系_而对公务员实施的制裁形式。

29.行政机关在决策体制上一般实行_首长负责制_。

30.普通法与特别法冲突,应当遵循_特别法优先_规则。

31.裁定是人民法院为解决行政诉讼_程序_问题而作出的法律行为。

32.行政诉讼期间_不停止_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33.行政征收的种类主要有_征收税款_、征集兵役、征用财产。

34.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是_行政法治_原则。

35.具体行政行为一般要经过决定、_送达_和受领,才正式成立,对外产生法律效力。

36.行政行为合法要件包括行政主体合法、_行政内容合法_和行政程序合法。

37.国务院有权改变和撤销_地方人民政府_发布的不适当的规章。

38.行政司法的主体是_行政机关_。

1、行政征收指行政主体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征收税款、征集兵役,征用财产等行政执法行为。

2、代执行指行政主体雇人代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相对人履行其义务而强制义务人缴付其劳务费用的强制执行方法。

3、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国家行政机关相互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4、行政法制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人民群众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行为和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

5、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6.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挟律关系当事人,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7.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章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8.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数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9.行政不当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10.行政救济国家为排除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而采取的各种事后手段与措施所构成的补救制度。

11.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机关、组织或个人。

12.行政许可指法律在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

13.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

14.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15.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16.羁束性行政行为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17.行政法是指规定国家行政主体的组织、职权和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制监督,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18.变更判决是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决定,通过司法裁判直接予以改变的判决。

19.一事不再罚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20.必要共同诉讼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个以上主体,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的诉讼。

21.地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行政诉讼法确定的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

22.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国家行政机关相互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篇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高等院校逐渐加大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和投入, 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各专业甚至各学科的一大趋势。《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尤为注意教学改革, 但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 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繁杂, 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内容繁杂, 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行政法基本原理、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 (行政活动) 法和行政监督与救济法等几大部分内容, 涉及的社会领域也十分广泛, 且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常交织在一起, 包罗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章节间的跳跃性和跨度较大。行政法律规范数量繁多, 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形式多样, 体系化程度不高且易于变动, 难以系统化讲授和学习。

(二) 教材版本繁多, 内容体系差异较大且争议较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版本较多, 如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树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叶必丰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张正钊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胡建淼、金伟峰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余卫明、邓成明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张弘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辽宁大学出版社) , 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等等, 这些教材之间内容体系差异较大且争议较大, 如何进行选择和舍取是一个难题。

(三) 教材更新缓慢、部分内容陈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修订缓慢, 部分内容陈旧, 就拿最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已修正) 来说, 当前在市面上很难找到的课程。从行政法的地位来看, 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是与宪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普通法律部门, 是最具有社会影响的部门法。从涉及的面来说, 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 。要想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不是一种负担, 教师就要优化、活化教学方法, 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运用比较多的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而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 再加上辅助教学资料及设备十分匮乏, 致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应该来说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长期以来,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味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 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的教学, 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十分不利于同学们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性较强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一门课程 (应该说法学很多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的一个显著特点,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 但是因近些年来物价上涨, 各种费用 (如食宿、交通、交流等费用) 大幅度增加, 而同时教学经费增速缓慢和增加幅度有限, 所以实践教学趋于简单化、经济化, 时间和实践内容压缩, 导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向实践性、应用性方向的改革艰难。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国家教育部确立的十四门法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法律课程。由于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不能脱离实际而进行孤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 因此本课程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理论有相当深刻的理解, 对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二是让学生逐渐习惯用行政法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去考察、分析、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能够初步解答和回应社会现实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二) 及时更新教材, 补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我国学者的主要和主流观点, 以及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热点内容, 还要反映有关我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并及时向同学们介绍该课程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及时更新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随着知识和观点的更新, 以及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或修正, 我们很有必要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予以改变,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在学好基础知识和更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而且能开阔他们的视野, 培养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的激情。

(三) 更新传统观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传统的“教与学”基本上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挑战, 这种挑战要求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关系模式进行思考和调整。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未来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基础上, 以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克服教学实践中诸多不适应当前建设的弊端,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 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四) 改进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知识体系应敢于跳出传统的学科体系, 应加强与大家都紧密相关和感兴趣的知识教学, 应以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为原则, 并将科学研究, 科研课题与最新的学科发展成就组织运用到教学中, 适时组织好教学。本课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授课: (1) 重要理论、教义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实证法的比较、分析法; (3) 案例分析法 (经典案例和一般案例) ; (4) 重点内容比较、讨论法; (5) 模拟法庭实际案例审判法, 等等。这样不仅能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五)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较强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乃至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实践教学在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 (以我校开设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为例, 一般教学总学时为80个, 实践教学学时就有15个左右) , 但是因各种原因, 基本的实践教学学时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结合该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考察与调研, 等等。

参考文献

[1]冯林林.论高校非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南方论刊, 2009, (7) .

[2]谢天长, 吴青.对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探讨.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9, (1) .

[3]李全庆.案例教学法——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鸡西大学学报, 2009.4, VOL9, (2) .

[4]滕明荣, 降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11, VOL29, (6) .

[5]梁明, 冯翔.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法探析.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6, VOL7, (2) .

[6]侯琴.论法学教学模式的革新——司法考试碰撞下对法学教学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5.

篇4:论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的区别

关键词:行政手段;行政法手段

一、概述

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主体、职权、行为及其程序违法及其责任和救济关系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行政法的手段是指实现行政法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而行政法的目的应当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分为按照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规范和非确定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机关、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守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1.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2)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3)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4)具体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起作用。

(5)非经济利益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利害关系的纽带。

(6)封闭性。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的条块为基础实施,具有系统的内化约束力,因而产生封闭性。

2.行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确认公民的行政权益。明确公民具有的行政权益,保证其良好的执行,这也是保证行政法目的实现的前提。

(2)确定行政权限和行政职责。对行政职权進行严格划分,确定界限,防止行政越权行为,严惩行政越权行为。

(3)控制行政权。简而言之即使限制行政权的肆意扩张,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之初仅有三个部每个部只有几名雇员,而现今却拥有了二百七十万名雇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这个庞大的利维坦无限扩张,而这又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在此笔者首先对行政权的由来进行简要分析,行政权作为一向公权力也可以称之为公众权利,既然作为公众权利也就是每个公民从自己的私权利中让渡部分权利来组成的权利集合体,既然是私权利的集合体,其目的也即应该为维护公众的私权利而实行。

二、区别

1.行政手段具有主动性,行政法手段具有被动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靠自身独立自主做出的一系列行为,是主体自身的行为,因此具有较高的主动性;而行政法手段由于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提出问题时才发挥相应的作用,也即行政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例如交警上街执法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而只有被交警罚款者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时,复议与诉讼程序才启动。

2.行政手段更强调效率至上,行政法手段也需注重公平

行政手段由于是行政主体自发采取的,因此程序较为简单效率较高,因此行政手段是效率至上的;行政法手段由于有行政法的严格规定程序较为繁杂,因此在时间上较为拖延,也更注重公平。就像公交车上发现小偷后警察可以立即将其抓捕,而想要判决小偷是否有罪,应受惩罚却并不能再如此草率,要经过调查取证,公诉和审理等一系列程序,正是这一系列正当程序的有效实施保证了其公平正义。然而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因此行政法手段在保证公平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具有相应的效率。

3.行政手段具有多变性,而行政法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政主体由于采取手段的随意性以及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要求行政手段也应具有多变性;法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要求作为法律手段的行政法手段也应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两者在此处的区别正是为了实现各自个目的所因此,也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4.行政手段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手段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

行政手段的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为第一要务,而行政法的手段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行政权益,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采取行政行为时要以当前社会与经济状况为指标,而采取行政法手段时要多采纳公众的意见。行政法作为限制行政机关合法执政的一门法律,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自然是其应有之义与核心价值。

总之,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手段披上一层法律的外衣就成为了行政法手段,而增加了这层外衣便会使其手脚受到束缚。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穿会被认为是野人或疯子,而一个疯子或野人是什么事都敢干出来的,而当他穿上衣服走入社会时便会受到种种制度的约束。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信仰,他将变得无所畏惧,而这种人将变得非常可怕,只有他对某种事物有了畏惧心理,他才会能够被制约与控制。因此,行政法手段比行政手段具有更加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薛刚林.论行政法的目的、手段与体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伯平.行政手段参与宏观调控:实质特征与原因.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2011.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刘孟梦(1992.04~),男,河南焦作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篇5:西方行政学说考试题(填空题)

2.●【政府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3.●1968年新公共行政学高举【社会公平】的气质应运而生,他倡导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人类社会绽放出一线曙光。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奥斯本采用的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向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6.●奥斯本所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北部驱动力——以“【任务驱动】的政府"取代“【规章驱动】的政府”.7.●奥斯本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并没有走极端,他强调的是政府要善于【建立市场机制】,不能【只靠指令控制】进行管理。

8.●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

9.●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一是主体或是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二是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

10.●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11.●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12.●从【《行政行为》】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化】的概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

13.●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

1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主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15.●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目标、策略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他们分别由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来制定。

16.●德鲁克提出的政府机构工作步骤实际上概述了包括目标制定、【分解】、实施、【评估】等环节在内的整个政府机构目标管理的过程。

17.●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18.●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组织管理】原则。

19.●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20.●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只能组成:【计划】,组织和【控制】。

21.●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人员及【惩罚】。

2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德【《政府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德《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

23.●法默尔更多的是希望告诉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学会接受【反例】,必须学会让【矛盾】站住脚并且学会不再坚持单一的真理。

24.●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言语解释】儿不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发展。

25.●法约尔的理论已有当代美国传统管理学派的学者们加以继承并发展。这个学派亦称【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管理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要素说】和【管理原则】,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26.●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组织结构】问题。

27.●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

28.●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9.●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

30.●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以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31.●古德诺关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创建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

32.●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行政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即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

33.●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

34.●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35.●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

36.●怀特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37.●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用。

38.●怀特作为西方行政学的奠基人,尤其擅长【人事行政】问题的研究。他坚信行政管理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原则。

39.●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官僚组织】文化改变成为【创新性和支持性】文化。

40.●霍哲认为,绩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个人的、【团体的】及【组织的】。

41.●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改进服务】,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

42.●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理论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终出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转型的发展趋势。

43.●亏得将准备实施备选方案这一过程使用的方法叫“【执行分析】”。

44.●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本质不仅是要考虑【应该怎么办】,而且更要首先考虑【应该干什么】。

45.●奎德认为,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6.●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分散责任】和【群众参与管理】,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贯彻执行Y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

47.●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创立了【行政生态学】这个重要的行政学分支学科。

48.●里格斯提出的过渡社会(发展中国家)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点是【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49.●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中以【泰国】作为融合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菲律宾】作为棱柱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

50.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断续的渐进分析】和【策略分析】三个层次。

51.●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

52.●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变现为他基于对传统X理论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人的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理论。

53.●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

54.●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的管理】。

55.●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56.●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

57.●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

58.●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

59.●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

60.●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其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

61.●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6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

63.●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64.●韦伯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韦伯称作【组织理论之父】。

65.●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组织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称之为【新传统组织理论】时期,最后一个阶段称之为【现代组织理论】时期。

66.●沃尔多说,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案例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什么其他探讨公共政策的方法。

67.●沃尔多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是一个【创造者】之外他还更多的是一个【评论家】。因此,他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行政学家有所不同。

68.●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立性决策模式做了分析和评论。

69.●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70.●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行政学理论。

71.●新公共行政学派鲜明主张社会科学家应该仪器专业知识和才能从事价值判断,他们强调【批判理论】、道德哲学对行政学研究的意义。因此,他们推崇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思辨方法,将【价值理论】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72.●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也译为【公共管理】

73.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74.●以西蒙为代表的当代西方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

75.●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76.●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服务性设施】”,其管理的母的在于“【出色的服务】”。

77.●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冰锥中改变政策。

78.●在公共行政领域,对效率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机械性效率】与【社会性效率】。

79.●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民主制】政府优于【集权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做出评价。

80.●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后„„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

81.●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变现在【政治可行性】与【谁是真正的委托人】两个方面。

82.●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

83.●正是法默尔选择的哲学【认识论】高度才使得其理论对于公共行政尤其是行政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4.●自20世纪70 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广泛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倡导政府部门积极寻求【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尽力追求产品与服务品质,并通过不断发展的组织体系与能力稳步改进服务品质。

85.●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一体化】和【实践性】的特征。

篇6: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⒈名词解释:

⑴ 行政法: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驶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一,由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构成,而这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

⑵ 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简言之,行政法律关系就是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

2.请说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⑴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设定和授予才能存在。

⑵行政职权必须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行使。

⑶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行政法律规范的依据。

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⑴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立法目的。

⑵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适用法律规范平等,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

上一篇:读后感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下一篇:罗生门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