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大爱

2024-06-28

教育的大爱(精选8篇)

篇1:教育的大爱

无私的大爱——《西游降魔篇》观后感

只需短短一步他就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他却忍痛割爱,放弃了与白骨精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因为他心向百姓,想让大家过上平平安安的好日子,从而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除妖路,这条路可能一去不复返,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的心中装的是无私的大爱,他,就是唐玄奘。

唐玄奘与白骨精都是除妖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信念,初次见面,两人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然而唐玄奘嘴上却不肯承认,因为他始终接受不下这份爱情。唐玄奘一心向佛,本性善良,决心为民除害,而且从不爱慕虚荣,这种精神难得可贵,可是,自己的本领却还差得很远,凭借那本《儿歌三百首》,自己又是否能得到肯定?唐玄奘想过要放弃,可是,师傅却说他只差那么一点点,并且多次鼓励他,带着师傅的鼓励唐玄奘重拾信心。

沙悟净和猪八戒本来是两个妖怪。沙悟净是水怪,曾经是个人,有一次,他在水中救了一个小孩,却阴差阳错的被误解成是凶手,村民们把他被活活打死,尸体扔到了河中,任由鲸鱼、鲨鱼来吸血、吃尸肉,他愤愤不平,修炼成了妖怪,吞噬老百姓。猪八戒是一头猪精,曾经也是一个人,名叫猪刚鬣,因为生性丑陋,漂亮的妻子就与另一个男人有私情,还合谋将猪刚鬣打死,猪刚鬣怀恨在心,决心将世上所有相爱的人杀死。两人公报私仇,杀了许多百姓,唐玄奘将水怪沙悟净收复了,猪精凶猛异常,威力无比,白骨精与唐玄宗齐心协力,也无法收复,师傅告诉唐玄奘,想要收服猪妖,需要找到五指山上一座庙前的大佛,大佛有关了五百年的孙悟空,他有办法制服猪妖,唐玄宗来到了五指山上的庙,却未见大佛踪影,他静心观察,突然发现石头是半个佛,与湖面的倒影,恰好就是一尊大佛,唐玄奘找到了孙悟空,孙悟空告诉他办法,猪八戒终于被收复了。孙悟空被如来佛压了五百年,一直怀恨在心,唐玄奘好心救他出来,他却想杀了唐玄奘,白骨精帮助唐玄奘,却被孙悟空强大的本领打死,最终还是如来佛制服了孙悟空。从此,师徒四人团结一致,踏上了取经之路。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时,本性总是善良的,经过后天的改变,或许这个人心拥大爱,也或许这个人狠毒丑陋,但是,唐玄奘相信他们心中都还留有真善美的那一面,所以,他不会永远的除掉妖怪,而是用《儿歌三百首》来唤醒他们心中的真善美,让他们从此归正。我喜欢看《西游记》,并且都很佩服孙悟空,如果没有他,九九八十一难,不可能取到真经,我倒有些看不起唐玄奘的软弱无能,他不能够除妖,我认为有他无他都罢,当看完《西游降魔篇》时,我对唐玄奘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唐玄奘心里装着真正的大爱,他除妖,并不是为了名声和钱财,他是为了百姓从此不再担惊受怕,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那就是唐玄奘心中无私的大爱。

我们敢问爱在何方?爱就在自己心中。

篇2:教育的大爱

海门市正余中心小学 五二班 尹书洋 3号

今天,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几次情不自禁流下热泪。这本书让我感动的人很多,有“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有忠于职守的护士叶欣,有新时代雷锋徐虎,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孔祥瑞,有“劳动最光荣”的时传祥„„他们中有飞行员,有护士,有工人,有农民。他们平凡如小草,在人堆里丝毫不起眼,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他们有的已经牺牲了,有的与死亡擦肩而过,与死神搏斗,生活在死亡边缘中,还有的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人民奉献着光和热„„

白芳礼,一个蹬三轮车拉活的老人,个人生活几近乞丐,却能在十八年支教生涯中捐资助学35万元;他自己没有文化,却资助了300名贫困生,而他的私人账户上的存款是零。为了帮助失学儿童,他以74岁高龄捐出所有积蓄,重操蹬三轮旧业!为了帮助失学儿童,他以82岁高龄卖房,在火车站旁成立8平米 的“支教公司”,设定每月捐款8000元的目标,达不到目标,自己出去蹬三轮、借钱也要完成!为了帮助失学儿童,他在三平米的小铁皮棚子里住了整整五年,而这个棚子,夏温度高达40℃ 冬滴水可成冰!还是为了帮助失学儿童,他在无力踩三轮的情况下,给人看自行车,把积攒下来的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凑够了500,捐了出去„„直到05年9月23日清晨他静静地离去。

白爷爷啊,你走了,数千名师生、市民来为你送行,天空为你啜泣,河水也为你呜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那颤抖的声音:“钱哪,我没有数;挣多少钱我也没有数;捐多少钱,我也没有数„„”白爷爷啊,像你70多岁的人了,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你不但没有,反而把自己仅有的能力为那些失学儿童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你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白爷爷啊,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你那瘦骨嶙峋的身体!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晚年本可安享儿孙天伦之乐的你在风雨里艰难晃动你的双肩!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你如此艰难却义无反顾永不言悔一做就是十八年!什么力量,是你汹涌澎湃的爱!是你感天动地的爱。大爱无疆大爱无痕大爱无欲!

白爷爷啊,想想自己,我不由得惭愧。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我总是嘟着个嘴,不情不愿地去干。可是,我让父母做事时,他们从不抱怨什么,吃饭时,他们总是把好吃的菜一个劲地往我碗里送,自己吃一些我不爱吃的东西,我感受到他们的爱,我心安理得承受着他们的爱,我没想过怎么去回报他们的爱,更没想过怎么去爱周围的人。你是那么的无私,甘愿做一只火柴棒,把别人的一截蜡烛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白爷爷,我要把你瘦骨嶙峋在风雨中奋力蹬三轮艰难晃动双肩的身影镶刻在我的记忆里,我要学着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学着爱周围的人,学着你去帮助别人。

篇3:残疾农民的大爱

来到安徽省临泉县关庙镇师寨村的当天, 36岁的师昆正架着双拐在村头艰难行走。每天, 他都要走出家门, 去呼吸乡间泥土的气息。师昆说, 这是他单调生活中不多的快乐时刻。

如果不是患病, 师昆或许早就走向了通都大邑。在初中上学时, 他成绩优异, 并屡屡在镇里和县里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正当15岁的师昆对人生充满憧憬的时候, 病魔来临了。一段时期, 他感到腰腿莫名其妙地疼痛, 去医院检查, 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风湿。

一边吃药打针, 一边勤奋求学。最终,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临泉县一所重点高中。

高中3年, 病魔一刻也没有停止折磨。师昆的病情更加严重, 腰背也一天天地弯了下去。为了维持繁重的学习生活, 他不得不服用大量止痛药。高考时节, 枯瘦如柴的身体让他成为失败者。

无奈中, 师昆回到了家乡。此时, 为了给他治病、上学, 父母已把家里的东西卖光。更让师昆痛苦的是, 最终的检查诊断结果显示, 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专家介绍, 这种病在早期不易被诊断出来, 等到身体出现了残疾, 病情已是发展到晚期。目前, 国际、国内都没有根治的方法。

看着师昆可怜的模样, 一些村邻建议他走出家门, 到大城市里乞讨。面对好言相劝, 师昆沉默了。

1991年的一天, 父亲甚至从集镇上带回了一名算命先生, 让师昆跟着先生学算命。但是, 师昆再次婉拒了。

赋闲在家的师昆, 还被一些不“安分”的人打起了主意。前些年, 由于当地农民负担较为沉重, 干群对立情绪较大, 一些人便动员师昆带头“上访”。理由是, 师昆是个残疾人, 而且能够舞文弄墨, 有他的“加盟”, 会使上访的效果更好一些。这些人甚至许诺, 事成之后, 给师昆一笔报酬。

“我是个残疾人, 但我的心灵不能残疾。”师昆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没有倒下, 就要自食其力, 亏良心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艰难中, 师昆拿起了手中的笔, 写起了文章。令他很高兴的是, 居然还有人欣赏, 不时地, 一些文章见诸报端或被电台播发。久而久之, 他在当地渐渐有了点“名声”。

或许是因为“名人效应”, 1993年, 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学, 请师昆去当代课老师, 每月的报酬是30元。走上讲台, 佝偻着身体的他, 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师昆带的班, 孩子特别难管。当他在上面讲课时, 有学生在下面公然下棋;当师昆提出批评时, 个别学生竟挥舞着拳头要和他较量;当师昆第一次布置作业时, 有一个孩子不但一字不写, 反而给他画了两张漫画像。

打退堂鼓?撒手不干?面对困难作如此选择, 师昆感到面部发烧。“我可以一走了之, 但是这群孩子毕竟还小, 带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啊!”

那个周末, 师昆把几个不听话的同学留了下来, 发给他们每人一本连环画。这对乡村里的孩子来说, 可是个新鲜事。他们本以为师昆会对他们狠狠训斥一顿, 没想到却碰到了“意外”。

以后的日子, 师昆给这些顽皮的孩子们讲故事, 和他们一块做游戏, 有时候还和他们一块下象棋。闲暇之余, 师昆一跛一瘸地家访。

努力终于得到回报, 这些原本把师昆不当回事的孩子, 也改变了看法, 开始热爱上学。

一年后, 因为种种缘故, 师昆被辞退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 许多年过去了, 那几个顽皮孩子有的考上了美术学院, 有的技校毕业后去了南方的电子厂……他们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师昆这里坐坐, 和他唠唠在外的酸甜苦辣。

教师生涯, 让师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也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尽管病魔夺去了他上大学的机会, 但是师昆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坚持自学上, 一直学完大学课程。“知识或许无法改变我的命运, 但是, 我可以用它帮助别人改变命运。”他说。

看到不少乡村孩子学英语十分吃力, 师昆坐不住了, 他决定办个免费的英语培训班。告示贴出后, 一下子引来了40多名孩子。一年后, 一些孩子如愿进入高中, 师昆欣慰地笑了。他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有人说师昆很傻:一个残疾人不设法想着挣钱, 还瞎捣鼓着写文章、教书育人, 将来生活都会成问题。可师昆认为,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 都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绝不能改变前进的方向。如果身体残疾了, 灵魂也残疾了, 那才是真正的残疾。

世间多一所学校, 人间便少一座监狱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生挣扎, 让师昆深刻地感到, 之于脚下这片土地, 自己仍然还有用处。也因此, 他在闲暇之余, 苦苦求索着人生的新航向。

当其时, 民工潮开始漫卷乡村, 不少乡亲们离开土地, 离开家乡。伴随着务工潮, “留守孩子”的问题出现了。师昆曾经亲眼目睹: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 因为无人照顾, 在一次玩水中不幸淹死。更有甚者, 有孩子跟大人到城里乞讨, 连学都不上了。

“世间多一所学校, 人间便少一座监狱。”为孩子们命运揪心的师昆, 强烈生出了“仿效武训办义学”的想法, 不收任何费用。

村民的信任和“想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 使师昆最终说服了父母。利用自家的两间房子, 师昆办起了学前班。在村民们一再坚持交费的情况下, 师昆最终勉强决定, 每名学生每学期只收“看护费”50元。

1997年, 学前班迎来了第一批30多个学生。看着坐满孩子的教室, 师昆的眼睛湿润了。

为了教好这些孩子, 师昆买了不少的儿童书籍, 配置了录音机和教学磁带, 自学了弹奏电子琴, 甚至, 还到城里的学校求教。他希望, 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 为孩子们铸造一个好的人生起点。

20以内的加减法、汉语拼音……这些基本的知识, 师昆自然要一一教授。但是, 师昆付出努力最多的, 却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班里的两个孩子小伟和小林曾经因为一角钱的归属发生争执, 找到师昆裁决。看着两个泪流满面的孩子, 师昆故意对他们说:“这钱我撕碎算了。”小伟对此无所谓, 可小林却坚决不同意。师昆笑着对小伟说:“不是你的钱, 撕碎了你不心疼, 这钱应该是小林的。”师昆没有责怪小伟, 而是说起了颜回“路不拾遗”的故事。在师昆的娓娓讲述中, 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圣洁的种子。

孩子们不懂得互相谦让, 师昆便教授“孔融让梨”;在原野里嬉戏时, 师昆不失时机讲述“拔苗助长”……师昆的循循善诱, 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格外丰富, 人也变得格外懂事。

一次, 邻居来代收电费, 半开玩笑地说师昆的电表有毛病, 偷了电。师昆交给那位邻居1元钱:“你把这钱偷偷丢在班里, 如果孩子发现了钱不主动交上来, 就说明我偷了电。”邻居照办了。5分钟后, 一个名叫小强的孩子走了进来, 将钱交给师昆。目睹此景, 邻居惊讶地说:“你能教出这样的一群孩子, 是不会干偷偷摸摸的事情的, 我服了。”

为了带好这些孩子, 师昆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烧上两暖瓶开水。即使天气热的时候, 孩子们也一律不准喝生凉水。每逢阴天下雨, 只要家长不来接孩子, 师昆向来都是免费给孩子们提供伙食。为了使孩子们开心, 家长放心, 师昆还尽量不给孩子们放假, 千方百计充实他们的课余时间。为此, 他不仅买来了大量儿童图画书让他们在课外时间阅读, 还买来皮球等玩具带着他们到野外做游戏……

师昆的敬业、勤奋以及带来的良好效果, 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肯定。渐渐地, 越来越多的外村孩子投亲靠友, 来学前班读书。

一说起师昆教学的事情, 74岁的老人师王氏就感动得直掉眼泪。前些年, 师王氏的儿子和儿媳妇被人杀害了。无奈之下, 她便将小孙子送到师昆这里来上学。师昆不但坚决不要学费, 还给孩子买来铅笔、作业本, 一直免费上了3年。师王氏忙碌时, 师昆就让孩子在自己家里吃饭。

令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是, 2007年, 病情加重、只能依靠拐杖艰难行走的师昆, 再也登不上讲台, 持续10年的学前班只能停办。

谈及办学经历, 师昆十分感慨地说:“我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 在老少爷们眼里, 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 仅此一点也就够了。”

只要没有倒下, 就一定要发光发热

在乡亲们的眼中, 有文化的师昆是他们的代言人。

此话不假。前些年, 村里电话没有普及。在家的留守妇女和老人, 要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联系, 唯一的途径只有书信。于是, 喜欢“舞文弄墨”的师昆又为乡亲们担当起义务写信人。

师昆平均每年要给乡亲们义务写家信近百封, 信纸等也是他自己出钱买的。每当接到外面来信, 乡亲们总是让师昆帮助念念。末了时, 师昆又会根据来信的内容回复。师昆说:“我总是带着感情为他们写下一行行真诚的祝福。他们听了我写的信赞不绝口, 说连他们没想到的问候都给表达了出来。听着他们赞扬的话语, 我心里比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还甜蜜。”

在师寨村, 还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身体残疾至今孑然一身的师昆, 却以书信的形式, 促成了几对姻缘。

村里的一名小伙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姑娘嫌小伙个头有些矮, 便拒绝答应这门亲事。已经是大龄的小伙心中无比苦闷, 便向师昆诉说自己的烦恼。师昆据此代他给女方写了多封情书, 女方看后大受感动, 最终竟同意了这门亲事。如今, 结婚多年的这对夫妇, 已经有了一双儿女……

村民们需要领救济, 常常前来请师昆帮助写申请。这么多年, 他写救济申请不下100次, 但是, 从来没有为自己写过一次。甚至, 在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前来帮助他修缮危房时, 师昆也坚持将不多的名额让给他人。

尽管自强不息, 始终与厄运抗争, 但是, 师昆的处境仍然越来越艰难。今年, 病情加重的他, 已经不能独立行走, 只好架起了拐杖。学前班不办了, 空余的时间也多了。寂寥之中, 师昆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电脑, 开始了系统的写作。他把目光投向了贫困乡村、弱势农民, 写他们的喜怒哀乐, 写他们的艰难困苦。

时至今日, 师昆已写作了3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散文、小小说和杂文。他用“观天蛙”的笔名把这些文章发表在网络上。他希望, 能够将农村里出现的不少问题, 通过网络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进而改变父老乡亲们面临的一些窘境, 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些。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遭遇了不少窘境。为此, 师昆以悲悯的情怀, 喜闻乐见的形式, 给予文学关注。邻村3个女孩外出打工, 有姿色的桂不愿意当老板的“金丝鸟”, 只好一次次地换企业。两个“听话”的女孩子在“就范”后都挣着了钱, 可倔强的桂没有, 回到村里, 受到村民奚落和指责, “桂的父亲也恨自己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女儿”。于是, 就有了《打工女孩》。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进城上学, 造成城里学校越来越拥挤, 乡村办学越来越不景气。众多的陪读家长, 为了让孩子能得到额外的照顾, 争相送礼给老师, 又容易形成坏的风气。城乡教育均衡的那一天, 不知何时能够到来?”在《陪读家长》这篇文章里, 师昆大声疾呼:“关注乡村教育, 关注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

篇4:微小的大爱

我这才发现,原来母亲一直在找眼镜,而这眼镜此时已被我坐坏了一条眼镜腿。母亲说:“唉,老了,眼睛也不行了,这离了眼镜就跟没了眼睛一样。”母亲脸上透出了失去眼镜的惋惜。我心中油然生出愧意。母亲上次买的眼镜,也是被我不小心摔坏的。突然发觉,对于母亲来说,多么光鲜的礼物,似乎也不如一副平常的眼镜。可这种便宜的小物件,却是我平时最忽视的。我经常随意地把母亲遗落在桌上的眼镜扔到一边,害得母亲到处寻找;看报纸时,总是不小心把夹在报纸中的眼镜掉落,眼镜在我的手中不是摔坏镜片,就是掉了镜腿。我对眼镜忽视,是因为我并不需要它,可是,我不需要的东西,却是母亲须臾无法离开的物品。

父母最需要的不是那些价值不菲包装漂亮的礼品,而是最为细微的体贴和关心。很多儿女,都会在父母生日的时候,携儿带女拎上价值不菲的礼物来向双亲道贺,却想不起帮助厨房中忙碌的父母择菜煮饭,饭后也不记得为劳累的父母洗碗刷盘。节日里想起为父母祝福,却忽略了平常每个星期的问候。

对父母的爱,不是一时一刻的表达,也不是辉煌体面的包装,而是细致入微的体贴,是踏踏实实的关爱。把父母生活里最需要的东西放好,让他们随手就能找到;给父母写留言条用粗一点的笔写得大一些,让他们不用眼镜也能看到;教父母使用新买的电器语速放慢多说几遍……这些细微的体贴,却是对父母最大的爱。

篇5:感悟人生的大爱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爱陪伴着,沐浴着。世界因爱而精彩,人生因爱而辉煌,家庭因爱而幸福,困难因爱而渺小……

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父母的爱,像一杯水,无色无味,却是生命的源泉,父母的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父母的爱,像一颗颗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体味着父母的体温带来的温暖。在我们开心的时候,父母用汗水和心血为我们创造的。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是父母用鼓励的话语来让我们不再害怕挫折。父母的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老师的爱。是无私而神圣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爱,是对我们悉心教导。引领我们走向知识之路。当我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喜悦,当我们犯错的时候,老师总会给我们改正的机会,总会让我们不会再犯这个错误;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扬起前进小船的风帆;当我们骄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忠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却燃烧了自己。

朋友的爱。是给予你力量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朋友就像生活缺少了阳光……”这就是朋友的力量,朋友和友谊是我们人生永恒的话题。我们都渴望友情,寻找朋友,探求友谊的真谛,朋友给我们带来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精彩。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大道。走在人生的大路上,总是朋友伴着我们。无意间受了伤,总是朋友的安慰让我们欣慰。伤痛时,是朋友给了我们那份温暖,在一旁为我们鼓劲,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快乐;是朋友,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力量。朋友,生命的最大财富!

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爱是那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那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那场洒落在久旱土地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我感到情感的滋润;爱是……

幸福很简单

幸福对我来说很简单,幸福就是暖暖的,甜甜的。

幸福就是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就是当你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对你的一句夸奖和鼓励,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常常摸着我充满智慧的脑袋说:”宝贝,你真棒,”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幸福。吃晚饭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妈妈:”对于您来说幸福是什么呢?”妈妈说:“活着就是幸福,快乐的活着更是幸福,知足常乐更是幸福中的幸福。”“哇噻!我觉得妈妈说的话太经典了。”于是我又问爸爸,爸爸所谓的幸福就是下班以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晚餐,喝一杯小烧酒,更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爸爸的幸福。爸爸妈妈一起笑着说: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毫不起眼罢了。现在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幸福就是和家人一起看日出,一起逛超市,幸福是妈妈每天为我辅导功课到很晚,幸福是晚上睡觉时被子掉了,爸爸捡起为我轻轻地盖上,才满意的离开。幸福更是每逢周末去外婆家,外婆亲手为我包的水饺。这浓浓的亲情,甜蜜的温馨,又何尝不是幸福呢?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轻轻的告诉你,其实幸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只要你仔细的观察用心的去体会!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大自然—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一片蔚蓝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小鱼,它们总是快快乐乐的,可是最近一件难事困住了一只名叫乐乐的红色小鱼,上海边观看大自然的景色,迎面走过来一个小男孩,把刚刚喝完的饮料瓶扔进了大海,正好打着了乐乐的头,痛的乐乐呜呜呜地哭了,后来,由于人们随手乱扔垃圾丢进大海,原来蔚蓝的大海,变得臭哄哄的了。有一天小鱼儿们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怎么不让人们乱丢垃圾,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一个办法最可行,写信给人们和搬家!这回让大个子壮壮去送信,壮壮打着伞躲避瓶子、臭鞋的“攻击”,最后把信送给了人们,小鱼儿就搬走了,人看了这封信,懊悔极了,开始保护大海,小鱼儿见了,非常高兴,它们齐声说:“大自然—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搬回来了,从此,人们和小鱼们快乐地生活着。

文明是一只小鸟

文明是一只小鸟,扑动双翅把路引。

上下楼梯靠右走,放学路上守法纪。

对着市民唱起歌,对着老师笑一笑。

告诉学生动动口,告诉人们动动手。

见到客人问声好,遇到为难众人帮。

一不小心做错事,主动说声请原谅。

我帮他帮大伙帮,回头说声谢谢你。

小鸟常为我引路,带我来到文明市。

我的反思

期末考试结束了,一张张试卷像一片片树叶似的飘到了我的眼前,而我所看到的成绩并不理想,尽管是考了全班第一。

我的反思:不应该在期末考试前一天外出玩耍,没有好好地认真复习,没有像期中考试那样认真对待试卷。现在试卷发下来了,面对那简简单单的题目,却在试卷上写了错误的答案,被老师打上鲜红的“”。我真是非常后悔,好想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期末考试;一定不会再粗心大意;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道题目。

记得在期中考试的前一个星期,我费劲心思,全心全意的学习,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就会拿起英语书,放开嗓子读起来,这样的“训练”持续到期中考试的那天。虽然期中考试的成绩并不是理想,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在期中考试出乎意料地拿下了全级第二名。

期末考试也许是老天爷对我的一次教诲,我愿意虚心地接受,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紧记这次最深刻的教诲。

篇6:对狗的大爱的作文

爱亦有大爱

——再由人们养狗说开去

前几日写了两篇关于狗的短文。亦狗非狗,人非人的东西,讲述的是人似狗,狗不是人的。

狗有两种,一种亦为拙文所述,人为狗;一种亦狗说是狗。

两种比较起来,前者更为可怕。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变为狗。印像最深的就是抗战期间那些被称为“走狗”和“狗腿子”的。正如拙文所述的那样:“他们整天介的戴着个日本人给的‘鬼子帽’,穿着个翻了小领的西服儿,还穿了双布鞋,再用绑带把那鬼子军裤齐踝那里扎了,腰间跨了二十响的盒子炮,耀武扬威般的去,专拣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开火……”

这是文艺作品里描述汉奸走狗的形象,众人一看,便知道他不是什么好鸟了。( 文章阅读网: )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狗,你是很难分辨的,犹如雾里看花。

他们要么高大英俊,要么貌美如花,衣着打扮是光鲜得很。他们面对民众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在你还没有和他打招呼时,他便是未语先笑,一声“您好”独自让你美了去……。让你根本感觉不到他是什么小人,到是让你认为他(她)是伟男子、俏佳人的。

然而,狗就是狗,亦会说人话却不做人事。“他(她)”总忘不了要吃那污物,要咬人。这是它们的本性。他们当着你的面说了好听的话让你独自美了去,一转身便显出狗的本性来,摇头摆尾的到那主子那里谄起媚来。这倒也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谄起媚来,为了讨主子的欢心,便是谗言污告,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背她里狠狠咬了几口,你还念着他的好呢;天下本无事,狗儿去扰之。天下,被狗搞乱了。

这样的狗一旦得了势去,他就狗仗人势起来,“迈着个四方步,到处信口胡浸”,专拣那穷苦小老百姓欺负……

此谓第一种狗也。这种狗是该打的,只是现实很无奈,我们没有应有的打狗棒,人们打不了它!便是无可奈何。

第二种,亦是真正的狗了。它们四肢着地,或白、或黑、或黄、或斑了的去。土狗,只可作看家护院之用。而宠物狗,则是供人们玩弄的宠物。其实是他们把它当作了自己的玩偶,真真的说来,那是虐待动物的。你整日地里搂着它,还用那铁笼去关着,它便是没有了自由,没有了自我。它不能独自去享受阳光,不能独自去呼吸那新鲜空气,没有独自的爱,完全被人们掌握着,纯纯粹粹的是人们怀中的一个玩物。犹如现在的一些自认为一种名人或一些不出名的人,她们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变了味,便趋炎附势的得意起来。有日里便有那一夜暴富或老太龙钟的高官们打了电话给他,她便自顾的兴奋了去。当夜或在五星级酒店灯红酒绿,或在K歌城里自我陶醉,亦是老趾高气扬了。遇到人她便情不自禁地向人吹嘘,咋晚某某领导,某某董事长请我去萧洒了。

其实他们被玩弄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可悲。于是便是听到了一些高官和老板们一边抠着脚丫巴一边不屑地说,某某名人又算什么,还不是我花几两散碎银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这便是第二种狗了。

这两种狗是成不了社会的主流,充其量也就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味品,对人类有一益,就是看家护院和有添痔之快。然而害,却是无穷的。其中利害,我便在前面的叙述和前两篇的拙文中道过了一二。

既然狗对人类害多利少,有一日我便号召打起狗来。不想,便遭到了人们的群起而攻之。说你海哥哥没有爱心了!

海哥哥没有爱心了,那什么是爱心?给狗啃几块骨头那就是爱心么?给狗穿几件小衣服儿那就是爱心么?纵容狗去信口胡浸,胡作非为,那就是爱心么?

那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大爱?首先是要爱我们的祖国的,最重要的是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同事,爱我们周围所有的人……

然而,有的人,连这一点他们却是做不到。

前几日下乡去做访问,得知有一家四兄弟,牛高马大都是做爷的人了。他们的老父亲九十多岁了。就因为四兄弟分家不公,没有一人愿意膳养老人。无奈了,便采取轮流膳养的方式,四个儿子家一家住一个月。这问题便是来了。因儿媳妇们刁钻,一个月有时候有三十天,有时候有二十九天,有时候一个月就有三十一天。这二十九、三十到是好说,那三十一天在一个月里便是多了一天。到三十天的这一天,老人家住的那个儿子家便叫老人到下一家那里去。可是老人来到他的另一个儿子家,那家的媳妇便是说了,“今天不是一号,不能到我家。”

老人无奈,又回到先前住的那个儿子家,那家的儿媳妇又说了,“你已经在我家住了三十天了”,话没说完,那媳妇便是“呼”的一声把门关了去。

可怜的老人就这样来来回回的奔走,到了哪家都把他拒之门外。老人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只要逢到每月有三十一天的那一天,晚上十二点了,还能听到老人咽咽的.哭声。

在农村,像这样忤逆不孝,不爱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在自称为有很高文明程度的城市,像这样的事也是屡见不鲜,况且像这样的人,他们很多也养狗、养宠物,一门心思的把那狗儿“幺儿,幺儿”的心疼了去。亦如花十元钱买羊肉给狗儿吃抖尽威风的妖艳妇人。

试问,上述这种人她们养狗也叫爱,也叫有爱心么?我是不敢恭维的。

是的,现在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是财大气粗了去,钱多了,便是“烧包”起来,用那花花绿绿的钞票包起二奶、三奶来。那些跟了个一夜暴富的阔佬们的“人”们亦是有了钱,便不惜的花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去买那宠物狗抱在怀里,趾高气扬的走着,便美其名曰的“我爱动物了,我有爱心了!”

这叫有爱心么?我还是不敢恭维的。如果你真有爱心,你则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那些边远贫困山区,把你用来买那宠物狗的钱去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去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人,还有那些自今还吃不起饭的穷苦人……

篇7:父亲的大爱400字初中作文

他,虽然没有母亲的宠爱,溺爱,但他却有他的深沉。他的爱,不用语言来表达,但又如此的无微不至。他对我们的爱似高山如大海,坚定深沉,永不倒下。

父亲一日日的早出晚归,辛苦工作,都是为了我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富裕些,可以放假时多出去走走,多去别的国家长见识,可他却从不把这些话挂在嘴上,而是藏在心底,在工作时成为他的动力。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父亲的日子过得如此逍遥,时不时出去吃山珍海味,蟹虾鱼肉,时不时就与亲朋好友出去聚聚,游玩个一两天,时不时去打两局牌。可有一次在家吃饭时,他却不经意间吐露出一句“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我大吃一惊,难道山珍海味,还抵不上平常的家常便饭么?在外面吃多了,就会觉得外面的饭菜自然没有家中的可口。我知道了,常在外面吃饭,也是父亲的无奈之举,因为要陪客户,捉住生意上的发展,有时这些事情令他很头疼,可是却推脱不掉。

我的父亲,他的日子都是为我们而操劳,我生病时,他推开一切地关心我;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他会先让我自己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告诉我解题思路;爸爸是我不知所措时的一块指路牌。

篇8:残酷写作下的大爱无疆

《野草》的写作背景是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分化而鲁迅“荷戟独彷徨”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鲁迅经历了女师大风潮、与陈西滢们的论战、“三一八惨案”及“四一二政变”, 这些看似短小的篇章是鲁迅“碰了很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是鲁迅内心丰富痛苦的文本再现。

丰富的痛苦使得鲁迅寻找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散文诗作为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散文和诗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体裁, 即用散文来实现诗的功能。既能委婉深切地表达作者自我的内心情感, 又具备了诗的抒情因素而不受诗体韵律节奏的束缚, 有着很强的个性表达空间。同时诗中形象的多义性和跳跃感也符合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的表达要求。值得一提的是, 散文诗的音乐美颇能代表鲁迅作品所通常具备的朗读的快感。

《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七篇梦诗中的一篇, 开头的“我梦见”很有意味, 《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在他这段异常痛苦的日子里内心创伤性记忆的折射。作品中奇特怪异的意象和象征性结构的运用营造了一个梦一般的境界, 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灵魂深处的悲痛和徘徊。同时鲁迅娴熟地运用现代小说的手法, 在《颓败线的颤动》中完整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母亲, 受尽凌辱, 只为将女儿养大, 然而在她的晚年却受到她的下一代的唾弃, 为她所爱的人抛弃而濒临孤独的绝境。从中可以看到鲁迅作为“新形式的先锋”[3]的创造力。

《野草》中的语言是很耐人寻味的, 鲁迅运用一系列具有隐喻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复杂的文学效果和诡异的艺术氛围, 同时以色彩斑斓的语言及独特的语用结构渲染加强气氛的神秘感。例如用文言文和现代白话的结合制造曲折的阅读效果, 连词“然而”“于是”等的反复使用造成迂缓的诗觉氛围和梦幻感。在《颓败线的颤动》中突出的表现为“对称和平行”结构的使用。这是Charles Alber在《野草:鲁迅散文诗中的对称与平行》中归纳出的, “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等对称结构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结构风格与众不同, 而且也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野草·题辞》中, 鲁迅自己归纳总结为“在明与暗, 生与死, 过去与未来之际, 献于友与仇, 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鲁迅的艺术天赋也突出表现在《野草》中, 这儿是他所钟情的美术与音乐的园地。丰富的视觉感和饱满的音乐感充斥在其中, 斑斓瑰丽的形象系统也让人叹为观止。在《颓败线的颤动》中, 老妇人的形象极容易让人联想到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中的母亲。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 集中介绍了珂勒惠支的版画。这位德国的女作家可以算作鲁迅的知音, 她作品的主题也是鲁迅一生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笔者看来, 《颓败线的颤动》可以用珂勒惠支的版画配作插图, 以体现鲁迅作品强烈的视觉感。首先便是《穷苦》《面包》二图, 愁苦的双手支头的母亲, 看着饥饿的孩子, 热切地渴望着食物的孩子的眼睛, 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继而是《凌辱》, 无助的母亲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食物, 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羞辱、欢欣而颤动。遭到所爱的人的背弃, 洋溢着复仇和愤怒的母亲, 可以用《反抗》中的那个充满力之美的妇人表现。

鲁迅在《死》中说到珂勒惠支的作品“有两大主题支配着, 早年的主题是反抗, 而晚年的却是母爱, 母亲的保障, 救济, 以及死。而笼罩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 是受难的, 悲剧的, 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其实这也是鲁迅一直坚持和贯彻着的, 是鲁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的自我总结——爱与复仇。

《颓败线的颤动》便是反映鲁迅“爱与复仇”思想的典型作品之一。文中的老妇人形象的选择源自鲁迅对于“母亲”这一社会阶层的关照。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 关注的始终是国民精神上的痼疾, 并且执着现在脚踏大地, 他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分析并惊人地揭示出“吃人”的现实存在。因此, 在鲁迅看来, 位于“人肉的筵席”的末端的便是妇女儿童, 所以他始终站在妇女与儿童的立场为这一发不出声来的阶层呐喊。在“五四”初期, 鲁迅就以《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与《娜拉出走后怎样》两篇文章表现出对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关怀, 而“母亲”又是妇女中最具光辉的一个群体。珂勒惠支的版画中就有着“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母亲的心的图像”。“这类母亲, 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 也常有的, 然而人往往嗤笑她, 说做母亲的只爱不中用的儿子。但我想, 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 只因为既然强壮而又有能力, 她便放了心, 去注意‘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孩子去了。”这里, 母亲的舐犊情深是人性本真的天然流露, 而鲁迅又是极爱本真的, 他在20世纪初便提出“白心”的概念, 而母亲, 也因存有“白心”被鲁迅讴歌和赞美着。鲁迅爱人间有爱的人, 他的生命因爱丰富而痛苦着。

仅仅将文中的“老妇人”作为“母亲”定型, 显然有些表面化与简单化。《野草》中的形象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意味, 形象意义具有多层阐释空间。从这个角度看, “老妇人”的形象不仅是母亲, 更可以作为先觉者的隐喻。“她”可以是夏瑜, 可以是吕纬甫, 可以就是魏连殳, 可以是神之子耶稣, 也可以是鲁迅自己。启蒙的命运难逃失败, 梦醒了无处可走的启蒙者的结局是被他们所深爱的国人背叛、孤立、驱逐、甚至吃掉。老妇人用尽全力抚养了下一代, 结局便是被所爱之人抛弃。这个爱者与不爱者的故事具有了无限的辐射性和强烈的象征意味。也反映了鲁迅当时心中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复杂情绪。

鲁迅作为“进化论”的拥护者, 一直坚持弱者幼者为本位的观点,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觉醒的人, 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 更加扩张, 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 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更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3]鲁迅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 启蒙青年, 提携青年, 却并不将自己作为高高的导师。直至他生命的尾声, 留下“赶快收敛, 埋掉, 拉倒”[4]的遗嘱。, 在他看来, 新的代替旧的是必然的规律, “老的让开道, 催促着, 奖励着, 让他们走去, 路上有深渊, 便用那个死填平了, 让他们走去。”[3]因而他在《狂人日记》的尾声喊出“救救孩子”的心声。这也与鲁迅“历史中间物”的自我定位有关, 在经历1908-1918十年沉默之后, 他意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而是作为黑暗的一部分的“影”一样的历史中间物。“是处于光明与黑暗之间, 又在光明和黑暗中都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中间物”, 因而“他才成了不仅具有自由意志, 更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责任意识的精神界战士”[5]。

但是鲁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深刻的怀疑精神, 他推崇进化论, 但不是其盲目的信仰者。进化论为他提供了生命的哲学坐标, 让他将“一切都看做过程, 从整体发展的需要来估量整个生存的意义”[6]。继而从俯视的角度关照生命的存在价值, 向坟而在, 以希望的盾抗拒绝望。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历史的循环甚至倒退使他对进化论空泛的乐观产生怀疑。新文化运动落潮后, 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境地使他更清楚地体认到进化论的抽象与无力。“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光明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 是宋末, 是明季。”[7]从而为这一出“轮回的把戏”感到深深的悲哀和绝望。

既然在中国, 时间的流逝并不带动历史的进步, 上一代的愚昧并不会因为一代愚民的退场而告终。于是, 鲁迅发现, 青年人并不代表历史的前进, 《狂人日记》中未吃人的孩子因娘老子的教习而纳入吃人的筵席, 《长明灯》中的孩子们是看客和吃人者双料的继承者。所以, 鲁迅的希望再一次变成绝望。“死于敌手的锋刃, 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 却是悲苦, 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战友乱发的流弹。”

《颓败线的颤动》是和《希望》相对的同因青年人而作的散文诗。《希望》是“因为惊异于青年的消沉”[8], 而《颓败线的颤动》则是失望于青年而作, 写于1926年的《奔月》也出现了“逢蒙”作为呼应。文中老妇人的忍辱负重换来的只是孩子们冷峻的“杀”。于是, 出现了老妇人的“复仇”。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 登时一怔, 接着便都平静, 不多时候, 她冷静地, 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 迈步在深夜中走出, 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她在深夜中尽走, 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 头上只有高天, 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 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 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 苦痛, 惊异, 羞辱, 欢欣, 于是发抖;害苦, 委屈, 带累, 于是痉挛;杀, 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 爱抚与复仇, 养育与歼除, 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 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 非人间所有, 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 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 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 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 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 惟有颤动, 辐射若太阳光, 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 如遭飓风, 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赤身裸体的老妇人在荒野中行走, 痛苦与决绝的情感中混杂着眷恋和爱抚, 以无言的词语反抗所爱人的诅咒, 是怎样的悲痛和绝望。有研究者认为这里有一个转换, 原是被社会遗弃, 在这里是自己将社会遗弃与拒绝[5]。但笔者认为, 这里悲痛的情绪压过将社会放逐的胜利感, 她“发抖”“痉挛”“颤动”的身躯正是内心剧烈伤痛的不自觉反映, “眷念与决绝, 爱抚与复仇, 养育与歼除, 祝福与诅咒”的极端对立是一个个体生命无法承担的重量。而她却只能用无词的言语加以反抗, 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选择也选择不出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也契合了鲁迅沉默与开口的两难困境。“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9]老妇人的颤动正是鲁迅内心希望崩裂的外现。而他只能用无词的言语进行混杂着爱的诅咒和复仇。而这种复仇引向的是飓风般猛烈、荒野般无边的境地, 从而完成反抗绝望的命题。

《颓败线的颤动》作为爱者与不爱者的主题使得文中对立的两极身份可作多种阐释, 老妇人和她的下一代可以诠释为启蒙者和庸众, 老妇人的复仇即启蒙者的复仇。可以是棺里魏连殳嘴角冰冷的微笑, 可以是耶稣对以色列人的悲悯与仇恨, 也可以是《复仇》中那对男女对看客们的鉴赏和戏弄……

但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爱与复仇的斗争中始终以对人间的挚爱和钟情作为底色, 在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 还写下了“无穷的远方, 无尽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10]。在笔者看来, 鲁迅的大爱无疆也可以从鲁迅的魏晋情结中体现。

鲁迅本人具有很浓的魏晋情结, 他关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大都围绕这一时期, 他的文章带有魏晋风格, 这在此前已被研究者证明——鲁迅从师章太炎, 对当时文坛以严复为代表的桐城派文风不满而选择魏晋风格, 也有很多人拿嵇康和鲁迅作类比, 认为他们两个在文风和性格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笔者看来, 鲁迅和魏晋名士的共通点便在于对人间的钟情和热爱, 在鲁迅作于1927年的《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 他认为魏晋文人的内心都是很苦的, 他们外表的通脱其实是用于掩盖对礼教的忠实和对当权者假礼教之名而行篡权之实的不满。“不谈礼教, 不信礼教, 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 至于他们的本心, 恐怕倒是相信礼教, 当做宝贝。”在这里,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鲁迅和嵇康们, 所憎之物正是所爱之物, 因爱得深沉而恨得激切, 憎的本身其实是“一往而情深”。鲁迅执着于人间, 执着于现在, 对生活在大地上的生命群体有着深切的关怀, 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更以一己之身肩住黑暗的闸门, 扛住身外的无边的苦难。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爱与憎、冷与热相伴相生的原因所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颓败线的颤动》中, 以形象、色彩、声音构成瑰丽多姿的文本, 以具象的表达写出鲁迅内心深沉的爱和丰富的痛。

摘要:《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中的一篇, 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性。这篇散文诗以“爱者与不爱者”作为主题, 不仅反映了启蒙当中的悖谬与悲哀, 更表达了鲁迅思想中爱与复仇的矛盾和冲突, 鲁迅作为一个“人间挚爱者”, 其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是由于对大地上的人群无尽的爱。《颓败线的颤动》是以文本的形式折射出鲁迅心中丰富的痛苦和深沉的爱, 其瑰丽的文字和象征性的形象同样耐人回味。

关键词:象征,爱,复仇,希望,绝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茅盾.茅盾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6]王晓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 (二)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下一篇:县城建建设和软环境治理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