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2024-06-28

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精选9篇)

篇1: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成因分析

摘要: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l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所谓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出现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和戒断反应等现象 [1]。网络成瘾作为一种随网络技术而不断发展的新问题,不断为更多的人知晓。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本综述旨在阐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和社会成因成因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成因分析 心理 社会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表现

IAD的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心理和行为活动基本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行为不能自拔,一旦缺少网络生活时,身心就会出现异常反应。网络成瘾的躯体症状常表现出双手颤抖、疲乏无力、腰酸背痛、血压升高、视力下降、手发冷发热、植物性神经紊乱等;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情绪低落、心慌、记忆减退、心情抑郁、待人冷漠、行为古怪、无所适从,欲罢不能,患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显然这些行为特征都属于一种心理病理行为。

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基础

行为主义曾以经典的刺激—反应公式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行为主义强调个体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否认意识及心理的存在。随着认知主义的兴起行为主义的没落,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内在认知因素对行为的中介影响作用。对于网络成瘾而言,绝不能仅仅地认为是外在网络刺激导致网络成瘾,我们更应该看到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和情绪、应对方式都会对网瘾的形成产生广泛的影响。2.1.1不良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面对同样情景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艾森克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包括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对网瘾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根据艾森克的解释,神经质维度主要反应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得分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往往人际关系较差,比较难以融入社会。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他们逃避社会提供了空间。网络使得他们的言行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他们可以任意的发泄他们的负性情绪和对他人的不满。2.1.2低认知需要

认知过程是个体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网络信息是现代人一种重要的外在环境信息。一部分个体能够正确地对待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运用,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网络信息所左右,形成网瘾。青少年时期属于后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对新事物喜欢尝试易于接受。互联网作为新生的事物,具有高科技性,以其制作精美的主页、丰富的内容、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能够极大的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青少年自身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期,缺乏足够的甄别是非能力。另外,青少年将网络视为一种时尚,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的个性。2.1.3生理——性需要

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出现了强烈的了解异性的心理,而现实中的性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欲说还羞的状态。网络创造的全新交友方式,为对爱情充满憧憬和追求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结识红颜知己的广阔空间。同时,网络色情也乘虚而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青少年了解性的需要[3]。2.1.4消极情绪

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的闭锁性,现在的青少中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尽管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关爱和照顾,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常常感觉缺乏关爱,孤独、寂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社会角色的需要.利益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学习的压力等使他们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造成压抑的心理状态。匿名的网络恰恰给他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闯,使情绪、情感得以真实的表现和宣泄

[4]。

2.1.5自我实现的需要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思维是“新的自我中心”。造成了自己和别人关系的歪曲认知。一是“假想的观众”。总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一是“个人的虚构”[5]。青少年时期喜欢寻求自我并力图实现自我,但方式简单且不计后果,以显示他的“勇敢和特别”。包括沉迷网络游戏中的最高统帅位置而沾沾自喜。在网络的虚构空间中,也让一些在学习生活中的失败者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2.1.6消极应对方式

拉扎鲁斯认为,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不断改变认知与行为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控制那些被评价为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内部或外部的需要。个体遇到生活挫折或压力时,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网络游戏、交流等功能迎合了其逃避行为,从而更加依赖网络[2]。

2.2社会因素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

家庭往往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而不是精神需要,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青少年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成人早期,此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来获得亲密感从而克服独感。此时家庭角色分工不适当或家庭角色不健全将会导致他们的安全感缺失,IAD患者所在家庭系统中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父爱与母爱。致使他们在网络中群求情感依赖。

另外由于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来自于外界特别是在家庭系统中处于权威地位的父母的鼓励和认同,从而建立起成功的自我认同感,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或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采取网络虚拟的空降进行逃避[6]。2.2.2学校

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校生活,学校环境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会使学生出现诸多的适应困难,还有学习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等。学校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难以面对眼前的压力,如不能顺应现实,就会产生自信心下降,产生强烈的自卑与嫉妒心理,所以一些学生尽力寻求逃避现实。求助于网络发泄情感。2.2.3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无论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年近半百的退休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多数家庭都配备电脑,各处的网吧随处可见且疏于管理。在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新渠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由于网络管理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社会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个人自由主义、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等在网上泛滥,为那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有关网络的社会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一些制作黄色和非法网站者提供可乘之机,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高智商长时间浸泡网上制作和传播病毒、进行黑客入侵、甚至盗窃诈骗等。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3.结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特定的性格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缓解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的有关机关加大对网络的管理,营造绿色的网络氛围,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关心教导子女,及时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引导,学校方面开展良好的网络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合理运用网络。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青少年自己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将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1 [2] 彭桂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社会发展

[3] 曲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八方论坛 [4] 闫贝贝,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分析,[5] 祁建梅 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6] 杜金婷,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邮电大学

篇2: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目的:本课题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形成网络成瘾现象的因素,并根据这一现象来探讨怎样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并如何进行预防。

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青少年上网时间比例以及上网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统计。

结果: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上网要求,并且上网占据的生活的主要地位,社会功能也明显受到损害;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由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导致。

篇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网络成瘾现象很受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日益风靡盛行,青少年将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网络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无法自拔。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便无从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明确原因是解决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前提条件。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已迅速笼罩了我们的整个生活。在这个时刻都要求速度的时代,网络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无法替代的元素。然而就在我们逐渐依赖于网络解决问题时,它也带给我们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就是其中引起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时下研究者和教育心理工作者探究最广的内容。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 人格结构 、防御机制 二者与网络成 瘾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运用消极防御机制的人总是在追逐着本我实现。网络使用者为了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引起的矛盾冲突,便会以各种各样的精神防御机制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及上网引起的焦虑与负疚感,由此强化了不良的防御机制,形成了网络成瘾。

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孩子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

2. 成长经历 与网络成 瘾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往往对以后的人格及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推论当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事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成人后再面临应急事件时,就可能会形成某种成瘾行为。因此从精神分析的观点看,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亲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试失败、失恋时,保存于潜意识里的口唇期的满足感被重新唤醒。网络成瘾这在茫茫大海中的冲浪行为,就好像口唇期的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安静、幸福的入睡。

综上所述,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网络成瘾的行为是本能的呼唤,是人“及时行乐”表现;网络成瘾行为是不成熟的精神防御机制的积累;网络成瘾行为是童年期不幸经历的淤积。因此,为了预防网络成瘾行为,我们要倡导对青少年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尊重他们,并给他们充分的肯定。如果一个人从小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自我,使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首先,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其次,与现实生活相比,网络又是一个色彩缤纷,极具娱乐性充满诱惑力的世界。青少年对网路的依赖主要体现在满足好奇心、消磨时间、满足成就感、缓解压力和寻求支持等五个方面。

篇4: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0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游戏在给人们带来休闲和愉悦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青少年无法摆脱网络游戏的诱惑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现状分析

网络游戏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近些年,网络游戏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网络游戏始于1995年,虽然起步晚,但其发展速度让人惊叹。短短十多年,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游戏国,仅次于韩国。对我国网络游戏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突破1亿,达到10 300万人,网络游戏使用者为2 340万 [1]。

《2007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12月5日正式公布,这份由国内著名游戏网站17173和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调查报告,对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基本情况、消费行为、行为偏好等进行了详尽披露。来自17173的网络游戏用户调研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主要职业是青少年学生,其次是IT从业者,教育、传媒人员以及信息产业人员并列第三位,分别占到调查人员总数的19%、10%和8% [10]。从年龄上看,网游用户仍以低龄人员为主。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35岁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95%,其中,19~22岁、23~25岁、26~30岁3个年龄段比例最高,分别占22%、21%、17% [2],也就是说,有近60%的玩家集中在20年龄段。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已成为主力军 [2]。

二、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游戏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感知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下降等,同时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另外,从心理角度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性格内向的人更愿意选择在网上交流,这些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更加退化,从而使人际感情淡漠,引起网络孤独症,甚至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形成性格孤僻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与此同时,网络游戏还会混淆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与网络交往中的角色定位,减弱了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容易引起人格分裂和社会角色错位。[9]

2.浪费大量金钱。 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游戏玩家, 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一步沉迷其中[3]。17173网2007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网络游戏用户月游戏消费主要分布在80元~200元之间。其中,月消费金额80元~120元的占14%;121元~150元的占16%;151元~200元的占14%。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10]。

3.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是青少年暴力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当今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最大祸首就是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网络游戏。例如,衡阳市逸夫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颜某,因偷不着钱上网,竟将40岁的父亲颜和祥锤杀。四川省眉山市八个迷恋网络的少年在虚拟世界里杀得天昏地暗还嫌不过瘾,他们把攻击目标转向了一个有血有肉、活蹦乱跳的年仅14岁的中学生,直致目标永远地倒下。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活生生的案例,足以说明网络游戏的危害 [4]。除了暴力犯罪,玩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抑郁、离家出走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三、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首先网络游戏自身的独特“魅力”,由于网络游戏是在虚拟环境中展开的,因此能够为玩家提供现实生活中不允许尝试的行为场景。同时,网络游戏具有特定的形式美,游戏中轻松动感的音乐、绚丽多彩的图像及复杂变化的游戏场景等,使网络游戏成为神秘、虚拟的世外桃源,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旦接触游戏就容易痴迷上瘾,难以自拔 [5]。其次各部门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网吧经营中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放任青少年超时消费,很少过问上网者的年龄,有的业主还在网吧内出售各类烟、酒、饮料和小食品,对青少年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技术防范措施使用不好。

2.主观原因。首先是青少年实现自我的心理需要,“部分青少年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争强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常常意气用事;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常常把坚定和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 [11]有些学习失败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挫折感,而网络游戏却能让他体验成功——哪怕只是虚拟的成功;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因素,从上网玩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来看,大多数都属于中上收入的家庭。家庭收入的状况直接影响了上网青少年所能支配的金额数量。有的家庭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只是给他们足够的零用钱,从不关心孩子的心情、心理需求,也从不关心零用钱的去向,所以,青少年容易去网吧上网玩游戏,而且很容易成瘾;最后学校方面的因素,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9]。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所以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很容易由于学校教育管理而玩网络游戏成瘾 [5]。

四、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一)家庭控制管理

孩子健康上网的关键在于引导,家长不能放任自流。第一,家长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深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能因网吧出了几起事故就“谈网色变”;第二家长要学会上网,家长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和指导孩子健康上网;第三优秀的家长要善于使用网络,要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网站;第四家长要适时监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督促孩子上网有度;总之,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 并有目的培养其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6]。

(二)学校教育管理

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负作用 [7]。

(三)政府对当前网络游戏运营商的监管

1.全面对当前的网络游戏运营商所运营的网络游戏安装防沉迷系统。为了规范国内网络游戏市场,使之得到良性发展。2005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共同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该系统针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诱因,利用技术手段对青少年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作为实施“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实际举措之一。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部委于2007年4月9日联合下发《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并于2007年4月15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行防沉迷系统,7月16日全面实施。这是迄今国内治理网络游戏最重要的一个举措。

2.对当前的网络游戏实施实名制。对于实施网络游戏实名制我们可以借鉴邻国韩国的经验,韩国从2005年10月便在本国的所有网络游戏中实行了实名制。所有的网络游戏用户在注册网络游戏账号的时候必需提供真实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韩国政府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使其的网络游戏实名制系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防沉迷效果 [8]。

3.治标更需要治本游戏分级是关键。对于实行游戏分级制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游戏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部分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七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目前,网络游戏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各项市场监管和鼓励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

当前尽管受到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但是中国的决策部门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慢慢的从抵制转变为扶持。不容乐观的是,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已经处于一个瓶颈期,产业链的畸形生长、社会的偏见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立场上的摇摆,都制约了网络游戏的良性发展。所以,中国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

参考文献:

[1]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网络游戏研究报告[EB/OL] http:

//www.iresearch.com.cn.

[2]2007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7-12-05.

[3]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强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郝如建.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及对策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谢华,罗嗣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5,(8).

[8]杨明智.网络游戏产业成功因素分析[J].大众科技,2006,(4).

[9]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 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EB/OL]. www.17173.com.

篇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矫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矫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剖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诊断标准、类型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揭示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健康上网教育、家庭和谐与交流、以及心理矫治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等方面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 者:刘文成 刘畅  作者单位:刘文成(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300382)

刘畅(天津市鑫环球科技咨询公司,天津,300382)

刊 名: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COLLEGE FOR YOUTH ADMINISTRATORS 年,卷(期): “”(7) 分类号:B84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分析   矫治  

篇6: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摘要:网络这个信息宝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还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性、虚拟性、广泛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教育青少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心理学原因 综述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学、大学中不断报告有青少年因沉迷互联网而导致学业荒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案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估计这类心理疾病将出现蔓延趋势。因此,研究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是当前网络社会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内涵界定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障碍、强迫性网络使用,最近被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其实,每个术语均反映了对过度上网性质的不同理解。网络成瘾障碍(IAD)是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是用以描述那些整天只盯住电脑屏幕上网,而不顾家庭等社会责任的网民;而青少年则是以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为主的学生,他们因上网而妨碍了学习,成绩急骤下降,对社交不感兴趣,注意力沉浸在上网,而形成人格孤僻,对社会认知一行为障碍,甚至产生精神障碍。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分析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第四、第五两个阶段(6—11岁、12—2O岁),这时青少年所急待解决的发展课题或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自信对懒惰、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他们对自身更加关注,对自己身心的各种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时会成为一对冲突剧烈的矛盾,青少年在此过程中会不断思索、选择,并反复尝试,他们试图用自身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后形成某种生活策略。[1]

(二)根据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身体发育的剧烈变化,带来了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心理的成熟水平较之于身体的发育有相对的滞后性,所以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青少年对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

满足。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

2.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局限性。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青少年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单纯。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和不可知性给一些道德不良或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场所,这些人针对的目标首选是不谙世事、单纯善良、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学生。

3.固有的人格缺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IAD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而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他的IAD病人中,大多数患有狂躁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患IAD的个体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或重或轻的缺陷:敏感、抑郁、脆弱、多疑、兴趣单

一、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等。一旦青少年个体出现上述心理品质,就有可能患上IAD。

4.自我同一性混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得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在网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出现,把自己设计成理想的样子,在网里隐藏现实中自己的过失与缺陷,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与网友交流、互动,达到理想自我境界。这也是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少男少女为了这片美好而又虚拟的天空,不惜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5.需要的满足。所谓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它是动机的基础,是个体从事各种行为的最基本动力,也就是说,个体在网络中行为的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Suler的看法,一些上网者越多地使用网络越发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以致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甚至因此忽略了他们的真实生活。[2]

(三)根据马斯络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可以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在青少年身上,社交和尊重的需要体现得最明显。分析他们沉迷网络的心理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补偿失败

青少年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其学习和生活的历程中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尽如人意,挫折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是很难避免的。网络给这些青少年提供了补偿失败的环境,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社会中,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失败,甚至可以以此来获取成就感。

2.逃避责任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在心理、生理各方面却处于未成熟时期,对于责任的承担力也不够。而在网上,他们不必遵守

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规范,没有必须履行的角色义务,真实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多种社会角色可以被有意识地掩盖,这必然使网络中的角色缺乏,甚至没有社会责任性。

3.寻求人际支持

认识自我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要正确认识自我,必须通过社会交往。但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有知心朋友。既然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部分青少年就会通过因特网交朋友,在网上寻找关怀、支持和信任。

4.躲避现实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由于目前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大多数学业不佳的青少年在这样的体制和评价体系下感到力不从心。长期的积压使部分青少年越来越不能面对现实,“被逼无奈”的他们只好选择躲避作为应对方式。接触了网络之后,他们会轻易的体会到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乐趣与满足,网络成了他们最好的躲避压力的避难所。

5.从众心理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同学关系成了他们的主要社会关系。随着网络逐步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也逐步成为了青少年之间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从众心理驱使他们去接触网络,这是他们获得团队归属的捷径之一,在得到满足感和团队归属感后,越发频繁地沉迷网络。

6.发泄不满情绪

篇7: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摘 要: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这些人中的14.8%,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恣意于网络世界,陷于血腥,暴力,色情的泥潭中,导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有8种特征: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纪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正是这些特征让一些上网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摆脱上网的冲动,过度使用网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妨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网络成瘾;种类;原因;不良影响;治疗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表现

网络成瘾症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当剥夺上网行为之后会出现焦躁和情绪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多是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通过对这些青少年做相应的心理评估后发现,他们的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变异需要、内省需要很低,顺从需要极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

二、网络成瘾的分类

网络成瘾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5类:(一)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在游戏中,并从中得到快感。(二)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把网友关系看得比现实中的亲友家庭重要。(三)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四)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并伴随又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五)网络技术成瘾。患者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不能自拔,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属于前三种,他们在网络中建立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关系,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把自己想成了游戏中的`一个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

(二)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中他们体验到了自由的感觉,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在这里他们坐回了自己。

(三)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因为性是个禁忌的话题,他们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因而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的需求,因而频频光顾黄色网站。

(四)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家庭关系糟糕的孩子是最易网络成瘾的,因为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可以寻求到温暖,因此躲在了网络里。

(五)满足内心的多种需要。青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而在网络世界中,如QQ,等聊天工具及各种聊天室,能够很轻易的满足他们这一愿望。

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躯体方面。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二)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感到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三)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

五、如何治疗网络成瘾

一是生理脱瘾,应用戒除网瘾药物,使当事人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的平衡系统,通过对内源性“神经递质”功能的调控,以达到大脑内的“奖赏系统”恢复平衡状态,不再沉迷于网络,实现生理脱瘾。二是心理脱瘾,需要心理咨询师、家长、网络成瘾青少年共同配合,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术,打乱个体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逐步削减上网时间,这类似于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行为契约法:让成瘾者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制定行为契约,接受监督。父母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培养新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上彻底脱瘾。第三,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举办励志成长训练营,这主要采用行为疗法,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志力和沟通能力,从而让他们树立一个自信、积极的健康心态,逐渐摆脱网络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我国现在有很多类似的机构,不过大多采用军事化管理,如果适当加入社会工作方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 健康心理学 .

[2]林绚晖 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3]殷建中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4]郭莲容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 教育科学 .

篇8: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分析,预防

一、产生网瘾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是网吧,夜间12点以后照常营业,为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还有一些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2、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管理无序化,师资力量较弱,投入简单化等也使青少年网络成瘾形势更加严峻。

3、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

4、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感兴趣。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使青少年在攻克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这些娱乐项目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认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疑是致命的吸引,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上网,过分沉迷于网络而形成网瘾。

二、网瘾带来的危害性

1、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成瘾者因为对互联网产生过度依赖而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网络成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

2、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的发展

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一切都不是那么完美,因此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的交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拒绝与人交往,拒绝融入社会,是网络带给网瘾青年的一大问题。

三、相关对策

1、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作用,从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治理和调控。要注重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正确的激烈青少年避免上网成瘾。

2、加强网络防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网络传播是高技术、高智能的产物,因此,必须首先运用科技手段来防范其不利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防护技术,强化网络防护技术的研发和网络防护技术的推广。

3、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治理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必须保证网络的各类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性,这是对网络进行有效监测和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篇9: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精神分析理论;分析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从1997 年11 月至2001 年7 月分别发布的六篇“中国Internet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为主,其中学生比例相对其他职业者而言较大,他们多以在网上查找信息为主要目的,而且上网时间日渐增多,大体上每周上网维持在十小时左右。另据我国互联网用户中心统计,到2001 年底用户中88. 2 %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络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指导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成瘾症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是指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 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1994 年纽约市的一名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首先提出网络成瘾,他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疾病,并把它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 IAD) 。互联网成瘾症很快引起了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Mclean 医院在1996 年初专门开设了一个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症的诊所。在1997 年多伦多和1998 年旧金山两届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研究者们专门讨论了IAD 成为正式诊断的可能性。[1]

(二)网络成瘾的类型

从临床表现来看,IAD 至少包括下列五种类型:

1.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和影像等) ;此类成瘾者经常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

2.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游戏、人际交流,网恋等) ;这些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或是虚拟偷情之中。在线朋友很快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导致婚姻不和与家庭的不稳定。

3.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 。

4. 信息收集成瘾(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信息) 。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上班族更容易患上此类网瘾。

5. 游戏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各种电脑游戏) 。此类成瘾者通常见于青少年,他们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游戏之中,往往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容易引起他们的暴力倾向,引发一些社会问题。[2]

(三)网络成瘾的特征

1.突显性(Salience)

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

2.情绪改变(Mood Modification)

如果停止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激惹、焦躁和紧张等情绪体验。

3.耐受性(Tolerance)

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4.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2toms)

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

5.冲突(Conflict)

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如与家庭成员、朋友关系淡漠,工作、学习质量下降等;与成瘾者其他活动的冲突,如影响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成瘾者内心对成瘾行为的矛盾心态: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放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3]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释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背景

精神分析起源于弗洛伊德, 是心理学学派中一个大派。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从心理冲突这一观点来看待人的本性, 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冲突,冲突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支柱, 认为人本身即是一个冲突的矛盾体。人的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如果解决不顺利, 就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出现, 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从这个方面着手, 从而找出导致各种症状的冲突, 帮助患者顺利解决,达到治愈的目的。

(二) 精神分析理论的分类

1.本能理论

认为人是受本能驱动的, 即驱力其中又分为性驱力,即力比多和攻击本能, 也称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即人的活动都可以从性或者攻击本能上去解释, 后人也有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泛性论的倾向。

2.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 自我, 超我。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 它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 毫无掩盖与约束, 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如果这种要求满足不了或者满足迟缓, 便会感到烦扰。而这样的结果不但不会使这种原动力消失或者减弱, 反而会使要求更迫切。在本我的驱动下, 一切困难、挫折都要克服并且在所不惜。超我, 是人格中的道德层面或说是行动准则,这些清规戒律会抑制很多本我的需求。而自我, 则是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人格层面, 它起到协调的作用。一方面努力满足本我的需求, 一方面又不违反超我的标准。而三者之间的冲突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3.意识层次论

意识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种。意识可以被自我感知, 前意识存在于意识之中, 但不能被感知, 经提醒后才可以被感知。典型的如舌尖效应。潜意识也存在于意识之中, 但不能被感知, 经提醒后也不可以被感知。其中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关键, 这会涉及到一个“症结”,又称“情节”, 跟“未尽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 有关。如果未完成的事情, 反复出现,并且是同一件事, 即形成我们常见的神经症——强迫症! 这种未完成的事情会反复出现, 而事实上, 我们是不可能去完成的, 于是在潜意识中,它反复发作。精神分析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4]

三、人格理论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格理论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指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欲、求生欲、攻击欲、

享受欲、自我保护欲等。由此,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不在乎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唯一要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所以,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个人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事。由此,自我一方面帮助“本我”得到冲动满足,另一方面又要顺从超我的要求,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工作。超我,是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道德内化,主要在监督、管束本我的冲动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要求个体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事。由此,“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格的基础。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动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人的行为都是追求本我实现的过程。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迁移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

2.逃避,指有意或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3.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4.退行,指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对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5.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

6.补偿,使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从而掩盖了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7.合理化,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

8.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9.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景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5] 弗洛伊德把逃避心理机制作为防御的主要手段,逃避的心理机制是由个人的不安全感所产生,摆脱这一软弱无力和孤独的状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工作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是向后倒退,即逃避自由,放弃自己。

网络使用者为了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便会以各种各样的精神防御机制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及上网引起的焦虑与负疚感,由此强化了不良的防御机制,形成了网络成瘾。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人总是在追逐着本我实现。反映在网络成瘾的行为上,便表现为会不顾一切地满足个人的本能欲望,完全不顾对自我的道德约束。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早年经历”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往往对以后的人格及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推论当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事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成人后就可能会形成某种成瘾行为,如酒精、海洛因、赌博、性、购物或网络成瘾等。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亲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试失利、失恋时,保存于潜意识里的口唇期的满足感被重新唤醒。网络成瘾者在茫茫网海中的冲浪行为,就好像口唇期的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安静、幸福地入睡。[6]

参考文献:

[1]张晓磊.维护你的心:远离网络伤害[M].北京:中国纺织出社,2002.

[2]周春莲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6).

[3]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8).

[4]周琴. 论精神分析[J].科技信息,2008,(6).

[5]陈秋明.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6]韩大伟.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分析——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J].华商,2008,(4).

上一篇: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下一篇:教育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