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2024-06-21

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共7篇)

篇1: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按照调研安排,现就我县有关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x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xxx东北部,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辖3镇3乡,93个村委会,8个社区,291个自然村,在册人口17.5万人,常住人口12.3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6万人。自“八七”攻坚以来,我县一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xx年被列入新十年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着力“破三论”(破除唯条件、唯资源、唯政策)、“树三观”(树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树立大资源观、树立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的理念)、“举四力”(借外力、强内力、挖潜力、激活力)、“推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一轻一重一流”三大特色产业(服装、合金、现代物流),努力打造三个基地(百万吨级合金循环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中国羊驼绒絮片防寒防潮服装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

2014年,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乌兰察布“五个区”发展战略为统领,坚持“三量”并举(GDP总量、质量、人均数量),大力推进“1133”发展路径,着力强化招商引资、着力提高特色产业层次,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1--4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14亿元,同比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233万元,同比下降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16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1547元,同比增长12%,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开局。

二、城镇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人城共融”为目标,坚持“西引、南优、北扩、东跨”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新区扩容、旧区改造和园区城市化,突出做好“规划、文化、绿化”三篇文章,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管理,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县城区占地29.3平方公里(其中合金园区15平方公里,服装产业园区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人均道路面积21.6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供热率75%,城镇日供水能力6500立方米,供水率96%,供气率57%,城区绿化面积36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平方米,绿化率为40%以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建设水平,强化三个理念。

一是树立规划之要重在执行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放在城镇建设发展的首要位臵,切实加强对城镇规模、布局、形态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修编完成《xxx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并完成了冶金工业园规划、羊驼绒服装产业园规划、物流园规划,以及供热专项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村镇规划全面展开,编制了五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村庄规划等。同时,加强了规划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是树立建设之要重在精久的理念。对确定实施的各类建筑,聘请具有高级资质的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外墙装饰,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审查各建筑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三级资质企业的,一律不得参与城建工程的招投标。坚持“早、快、好、省”的建设理念,做到工程质量、进度、资金投入同步推进。在委托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的同时,采取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原始的盯人战术,每一项建设工程都选派2-3名技术骨干盯上、靠上,严把施工程序关、质量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

三是树立管理之要重在治本的理念。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按照长期发展规划,在未建设的关键部位采取先期绿化、按期建设的方法,既避免了随意、盲目开发,又节约了绿化成本。同时为防止室外经营,采取围挡措施,设立公益性宣传版面,压缩室外经营空间,有效杜绝了乱搭乱建现象的发生。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城镇功能,加速推进城镇建设。

城镇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围绕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项目的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把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载体功能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突出重点,加大投资,有效提升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12年以来,实施建设项目200多项,累计投资30多亿元,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先后实施了污水、垃圾处理厂、旧区小街小巷改造等一批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打基础、利长远的水、电、路、气、暖等重大民生工程,铺设地下排污排雨水管道30公里,改造自来水管网、供热管网、天然气管网50公里,建设集中供热站5座,集中供热面积达180万平方米;城镇“八纵八横”的路网已经形成,黑色道路总长度达92.7公里,硬化小街小巷40余条,硬化长度22公里。城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同时,围绕“一轻一重一流”三大特色产业,累计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服装、合金、现代物流三大园区。在城镇绿化方面。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对县城内八街八路、园区、单位庭院、厂矿学校、道路出口及北山义务植树基地等进行绿化,栽植樟子松、云杉等10多种共计200万株苗木,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在城镇亮化方面。把城镇亮化作为彰显城镇文化底蕴和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品味的重要工程,坚持建设与维护管理并重,扎实推进城镇亮化工作,形成了以道路照明为骨干,城区沿街楼体亮化为重点的具有现代气息、民族特色的城镇绚丽夜景。累计投资2000万元,对主要街道及临街机关单位和部分商业楼体进行亮化改造。同时,对旧区的每条小街小巷安装照明路灯1000多盏,满足了居民早晨上班、上学和夜间出行的需要。在住宅小区建设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完成了草原丽都、福安家园、长青苑等多个住宅小区200多万平方米的开发建设,使城镇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消费需求,建设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截止2013年,建设廉租住房1600套、公租房36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900户、7.9万平方米,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三)突出文化、生态、产业特色,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利用县域优越的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建设城镇,突出打造好文化、生态、产业三大特色,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一是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之城。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德”文化、蒙元文化的弘扬,注重文化载体的兴建,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民体育场、会展中心、人民广场、西山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使城镇建设与地方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着力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

二是突出化德特色,打造生态之城。围绕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目标,以大幅增加绿化总量为重点,按照“景观绿化、大树栽植、一次成型”的造林思路和“规划、文化、绿化、水化”四位一体的要求,大力实施以造林绿化“1234588”绿化工程,努力实现“四增”(天空增蓝、大地增绿、城镇增水、百姓增福)。即:一条主线,以省际大通道为主轴,实施西起德善向阳绿化基地,东至东林场森林公园长40公里、宽200米的 “绿色长廊”屏障工程,将通道视野所及范围宜栽尽栽,应补尽补,彻底消灭断带缺行现象,建设绿色大通道;共栽植各类景观树木 50余万株;两个精品工程,完善西山森林公园景观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000亩,总绿化面积达到11000亩;完成东林场森林公园新增绿化面积3000亩,栽植各类苗木16万株;三个基地,完成向阳绿化基地建设3000亩,县级义务植树基地20000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化1000亩,并配套相应路、电及景观建设;四大出口及道路,完成xx—x旗、xxx、四大县城出口及道路绿化,总绿化面积3384亩,绿化总长度80多公里;“五个进”,就是绿化工程进村庄、进社区、进园区、进机关、进学校,栽植各类树苗3.6万株;“两个八”,推进城镇“八街八路”绿化进程,绿化长度38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00万株。

三是突出资源特色,打造宜业之城。坚持把实施“工业强县”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走产业兴城之路。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我们着力做大做强“一轻一重一流”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冶金产业园和服装、现代物流园建设,推动风电、光伏电、矿产品开发等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大力发展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和冷凉蔬菜,夯实城镇发展的底气,增强城镇发展的潜力。围绕繁荣旅游、房地产、酒店宾馆、商业中心等第三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完善城镇消费功能。

(四)多措并举,加强城镇管理。

新型城镇不仅要建出品位,更要管出水平。我们以大城管为抓手,坚持建管并重,强化责任心和责任制,努力营造文明、有序、整洁的城镇新形象。一是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整治。为净化城镇环境,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实行全天候保洁。对县城主要街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县城出入口道路两旁的堆积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日处理垃圾能力8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此外,污水处理厂可对城区的生活污水及时处理,日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污水处理率60%。二是切实抓好镇容镇貌整治。重点对乱摆摊点、乱停乱放、乱堆乱倒、损坏设施、交通秩序等行为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并利用“小广告”信息平台对城镇乱贴乱写的“牛皮癣”进行了有效监控,镇容镇貌明显改观。三是努力提升群众自身素质。多方面提高群众的素质,是城镇管理的治本之策。抓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中小学生,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抓宣传,充分借助县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化德报等新闻媒体,引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树文明风尚。抓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创建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学校和卫生文明小区。

三、2014年城镇建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按照“城乡统筹、多元投入、产业带动、提质扩容”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活园、生产园、生态园“三生”融合,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强力推进公用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及城乡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彰显个性。全年城镇建设预计投资12.9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1%。

一是继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完成《xxx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2030)》,修编xx总体规划,编制21个中心村、9个棚户片区和迎宾路、金三角路(北新区段)、旧区长福大街(南防洪沟全封闭整治)街景规划设计,目前各项规划正在进行中。

二是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始终坚持新区扩容与旧区改造统筹推进,建设长华大街、顺义路、邮电路延伸工程;改造先锋东街、迎宾路道路工程;贯通xx子路;实施永胜北街等5条小街小巷改造;注重绿道绿廊项目、街头绿园和主题公园建设,启动德胜广场建设工程。推进城镇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栽植各类苗木50万株(丛),安装路灯350盏。聘请xx地勘院,启动实施德善新水源地勘探工作。坚持“四维治水”,在完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项目的同时,开工建设100万立方小水库1座。加快供水、供热等设施配套建设,改造旧区自来水管网7.3公里,铺设排污排雨水管网9.1公里,新建改建供热管网19公里,建设换热站11座,新建公厕10座、垃圾转运站3座。

三是抓好百姓安居工程建设。年内新建廉租房600套、公租房3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9个、2400户。计划实施10个住宅小区建筑节能改造5.4万平方米;完成14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续建工程。随着天气转暖,各项工程陆续开工。

四是强化城镇管理。切实加强镇容镇貌环境整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重点对私搭乱建、乱停乱驶、乱贴乱写、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不良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形成良好的城镇秩序。加大背街小巷卫生清理,根治垃圾乱堆放问题,抓好县城出入口环境整治,全力打造整洁、靓丽、有序的城镇新形象。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执法工作,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规划化、科学化,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管理。

总之,我县的城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旗县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距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厚德实干、创新赶超,努力推动我县城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2: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载体功能日益完善,有力的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全省卫生镇。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打造“全省二十强”的奋斗目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档次,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进程。牢固树立“四化同步、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专业团队,科学绘就城镇发展蓝图。二是以全域理念统筹建设。坚持以全域视野统揽规划编制工作,将15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个镇区规划、一个镇域规划、四个社区规划(挖沟、陈剅、赵湾、汪洲)和五个专题研究(现代农业、土地利用、无纺布产业、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协调)的“1+1+4+5”规划体系,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同步制定各项分类详规,注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努力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各项建设一盘棋。(二)高标准建设,城镇功能日臻完善。1、道路建设工程。汪洲大道配套建设已完成、8公里长彭张公路土路基工程共同段已开工,完成30000土方。3、绿化工程。大道、彭赵公路集镇段补植色块8万株,红叶石楠球150株。仙汉公路千丰段栽植桂花500株、彭赵公路植楠树800株。40个村小游园全面达标。5、广场建设工程。汪洲无纺布主题广场建设铺装、绿化全面完成。7、市民之家建设工程。场馆内外装修已于10月初全部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展示馆、无纺布博物馆布展工作高标准完成,并作为“四化同步”建设亮点工程接受张昌尔书记和全体与会代表检阅。9、集镇立面改造,重点抓好千秋街和文化路主要街道改造。11、迅速完成剅沟“一河两岸”景观带规划设计,打造集镇核心景观建设。坚持把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违法建筑和旧房翻新,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有力的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度。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将镇区保洁工作细化、量化,托管给市城管局,对50个村垃圾清运分别外包给市场,购买市场化服务,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全天保洁,做得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城镇环境养护常态化。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成立城镇综合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商铺店面、零售摊点、集贸市场、交通干道的日常管理,严肃处理破坏镇村环境、影响公共秩序、损坏城镇形象的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镇区秩序。注重加强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卫生意识,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如何破解建设用地难,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难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同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沟通对接,争取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当前镇级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仅仅靠政府投入项目运作是不可行的。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融合政策,整合各类资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用足政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争取1500万元挂钩补偿资金,用于还建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省级5000万元周转金,用于集镇设施改造升级。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实施建设,将政府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具体项目运作由开发商进行,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长期闲置的镇文化站、经委、计划生育管理站进行拍卖出让,获取资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二、几点成效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小成绩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村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集中整合配套,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更加齐全,形式更加多元,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四是搞活了农村经济。建设小城镇,促进了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项目的逐渐增多,镇区常驻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需进一步配套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搬迁速度。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全镇工业产业比重不协调,无纺布产业“一枝独秀”,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快技术升级和生产设备更新;新材料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篇3: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1978至2013年间, 我国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 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 建制镇已达20113个。目前,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诸多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加大。

首先, 生态环境压力着日趋加重。全国有近90%的大中城市在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方面有待提高。有近70%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流经城市的河流有近9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各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 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其次,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目前, 许多地区出于地方利益保护等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的进展不快。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且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2012年, 我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是美国的3.3倍, 是日本的7倍, 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5倍, 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另外,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纷纷依托生态学相关理论开展“生态城市”建设, 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符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 土地集约利用不足、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及相关体制机制缺失等问题较突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镇化建设要破解人口与资源、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难题, 需更新发展方式和理念。我国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充分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软实力的培育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主要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 软实力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及体制机制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目前, 世界各国日渐注重“软实力”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软实力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日渐突出。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延续, 注重培育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人文精神及价值文化体系。应逐步完善城镇的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和环境舒适力等软实力建设。

(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及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民众等各方的具体利益, 如何平衡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 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对各个群体利益诉求的整合程度。在城镇化建设工作中, 政府部门几乎主导着所有方面的工作, 应通过深化社会管理机制改革, 逐步改变过多依赖于政府的工作状态。西方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强调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提出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 从而建立有序高效的社会管理模式。截至2013年底, 我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 比上年增长9.6%, 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及法律服务等诸多领域,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社会组织构建参与城镇化建设建立平台, 逐步实现政府正由管理性向服务性转变。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目前, 我国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 由于农村的经济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 很难和大市场要素去对接。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经营,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要求。据农业部统计, 截至到2013年11月底, 我国农民承包土地中, 仅有26%实现了经营权流转。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以上措施的完善对加快农业的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入,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还应进一步创新农村及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城市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把注重“生态效率”贯穿始终

生态效率主要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效率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目前, 我国城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仅为8.7%, 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筑的比重仅为2%。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统筹兼顾, 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必须讲求生态效率。首先, 政府部门应在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时应该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按照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经济发展要素合理的安排城镇化的发展布局。其次, 通过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GDP能耗、城区人均建设用地、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效率相关指标的约束,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再次, 由于政府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应把生态指标纳入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评价、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等指标体系中。另外,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水、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 鼓励利用新型节能建材型建设节能降耗型城市。

(五) 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具有关部门统计, 2013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是7.3亿人, 虽然统计城镇化率为53.7%。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6%左右, 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大量驻留城市的农民工及家属, 没有进入城市的住房、社会保障等综合保障服务体系。2012年,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 (不含16岁以下人员及在校学生) 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66.9%。众多常住人口在医疗、社保及教育等诸多方面没有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中。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发展核心, 要注重人口的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综合保障水平的提升, 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

篇4:城镇化建设

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推动统筹发展的同时,长乐市加强中心镇建设,并以江田、古槐、金峰、漳港、文武砂等5个镇(街道)作为全市城镇化建设试点示范,构建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江田 打造滨海旅游新城

紧紧围绕“滨海生态旅游新城”的目标定位,江田镇结合实际提出了“一轴两翼三区”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思路,小城镇对外形象日益提高,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绿色乡镇、福州市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江田镇作为省级示范性小城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镇,在发展时既注重城镇化建设又狠抓环境综合整治。江田人民广场、镇区路段沿线、村间道路、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名贵树种。镇区村庄的垃圾清理也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专人专管;而生产生活的排污处理管道网也已铺设,江田正以生态环境为载体,推动城镇协调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五个一”工程中的“一条示范街”(镇区路段)、“一个示范村庄”(漳坂村)、“一座示范公园”(面前港),已初步完成“一片农村示范小区”(友爱新区)、“一条示范水系”(面前港)的建设。

古槐 绿道催生古镇新姿

一提起古槐镇,人们就想起青山龙眼,一个充满魅力的贡果生态园立即浮现在眼前。作为正在申报中的国家级生态村,青山村的建设正大踏步向前。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山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古槐镇计划投资800万元,提升青山贡果生态园,建设长约4300米的登山道和3000米的休闲绿道。勉斋桥和三元路已进场施工,勉斋书院已完成设计初步方案,青山贡果园、燕山公园正在建设中。

以青山村为范本,古槐镇推动环境整治不遗余力。大力进行镇区主干道街道景观整治,完成了中街直街、新宁路两条街道景观整治,正在进行新福北线湖南段沿街立面改造和绿化美化工作。以青山村列为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竞赛”精品示范村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村庄整治,以点带面,形成连片效果。在原有3公里丹湖休闲观光绿道、2公里董奉草堂登山道、5公里竹田岩特色绿道的基础上,再建设连通青山贡果生态园、湖南花卉园、百福公园、董奉草堂的休闲观光绿道。

金峰 打造美丽商贸重镇

“胪峰大道至五四农场段已经完成路基、桥梁、管道、路面层施工,主要做好这一路段绿化施工工作,为建设美丽金峰加分。”记者在金峰镇采访时,镇领导告诉记者,这一路段是金港路的金峰段,与新区区内道路、金漳路、西环路、东环路等构成完善的新区路网。道路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为下一步民生城建、产业发展提供极大便利,该片区将建成集商务、商业、文化、体育为一体的高品质居住中心,打造“大流通、大商贸”的发展格局。

在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金峰镇对环境整治毫不手软,陈塘港、胪峰大道、西环路已完成景观整治,三星村、首峰村、仙高村已通过福州市生态村验收,建成绿道5公里。金峰的美丽已缤纷在眼前。

漳港 临空经济腾飞

从空中看漳港,长长的海岸线在这里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在这里建成之后,漳港迎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也注定要和“滨海”、“临空”这两个词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长乐的一个靓丽窗口,漳港街道东面临海,机场高速公路、峡漳路、两港路、漳湖路等高级公路纵横境内,区位优势明显,有条件从城镇直接建一座城市出来。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地将城镇化目标设定为建设一座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滨海临空型窗口城市’。”漳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航对记者表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街道将按照“整理改造旧区、打通滨海通道、加快建设新区、促进经济转型”的工作思路,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商贸服务、公建、村建等项目建设。

如今,在漳港街道永安街和商行街,车辆乱停、车道拥挤的情况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路面,治安岗、垃圾箱和人行道石板都是高标准配置,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副焕然一新的景象,小城镇建设初显成效。

文武砂 建成生态工业宜居城镇

文武砂产业遍地开花。恒申合纤科技公司二期厂房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产,50多亩的生活配套区也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三期用地也置换完毕。山力化纤熔体直纺项目建设得到大进展,二期永丰纺织、奥博针纺、文峰纺织器材等8个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斥资20亿元的海西高科技企业港一期项目全面完成交地任务,正在建设办公大楼。湖文路两港线至文武砂镇区段拓宽改造工程正在实施,目前又投入700万元完善道路沿线绿化工程。

篇5: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一、泉交河镇的基本情况

泉交河镇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东南22公里处的新河南岸,三面环水,交通便利,是赫山区较大的乡镇之一,总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规模企业3个,民营企业70余家。其中镇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近5千人,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

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及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我镇狠抓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了城镇与村庄规划。

城镇要发展,规划是龙头,我镇在2005年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今年镇财政又投入8万多元,完成了第三轮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我镇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为城镇和村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镇在长常高速公路出口,镇龙泉村境内新规划了一个高标准的万利工业小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镇域经济。

2、狠抓了镇区环境卫生管理

去年初,我们在镇郊区黄茅岭村地段征地修建了一个高标准 1

垃圾消纳场,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镇区垃圾的存放消纳问题,并在镇区人口相对集中地段新建垃圾池近20个,新聘请了两名有垃圾拖运工具的保洁工作人员,加强了原有清扫工作人员的责任,确保了镇各街道的全天性整洁和镇区垃圾的日扫日清。同时,我们在镇区又开展了治理环境卫生的大力宣传,在主街道两侧每隔50米设臵了统一的垃圾桶,与各门店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状,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彻底改变了过去镇区垃圾满天飞、乱倒乱弃现象,使镇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有力改善。

3、大力整治了镇容镇貌

今年,镇党委、政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组建了坚强的领导和工作队伍,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组织全镇干部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镇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违章建筑、棚亭20余起,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我们又在镇区居民中聘请了三名工作大胆、能力较强的城管队员,成立了泉交河镇城管监察大队,全力整治镇容镇貌,巩固集中整治效果。并组织全镇干职工开展了“百人治脏”活动,即每月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为全镇“百人治脏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镇的镇容镇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同时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4、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在镇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镇投入资金近40

万元,搞好了镇区路灯建设;投入60多万元的镇汽车站也于去年下半年竣工营业,这一制约镇区秩序的瓶颈得到了彻底解决;投入近25万元的三八桥至双泉桥路段也于去年年底硬化,进入泉交河镇的坑洼路段已成为了历史;环境卫生方面也相继投入十多万元,建好了垃圾消纳场,新建垃圾池近20个,主街配备了统一的垃圾桶;镇市场前坪建设投入资金8万多元,进行了彻底的硬化,并以广场形式搞好了绿化建设。投入资金5万余元,疏通老街下水道千余米,并四方筹措资金8万多元,对镇上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泉交河镇为千年古镇,加上镇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方面仍然相当薄弱,如镇区下水道堵塞严重、老街路面破烂不堪、镇上四个公共厕所面临倒塌、污水处理等,这些方面的建设迫在眉睫,亟需投入大量资金。

四、建议意见

建议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日常议事工作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建议上级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乡镇城建工作的领导与支持;

建议上级出台对城镇镇容镇貌治理、环境卫生管理相关的政策与实施细则。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完善镇区规划

镇区建设严格遵照城镇整体规划要求,坚决杜绝乱搭乱建现象,并引进有战略眼光的老板投资,大力发展万利工业园区,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

2、继续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我镇将加大投入完善下水道、路灯、公厕、卫生设施等配套建设,为实现镇区全面“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维护正常的卫生和交通秩序

今年,我们成了镇城管监察大队,加大对镇区环境的管理力度,一是加大对镇区居民商户的卫生管理,做好经常性的卫生打扫工作;二是加强镇区车辆管理秩序,所有车辆必须进站候客,全面改变镇区“脏、乱、差”现象,切实改变镇区面貌。

泉交河镇村镇建设站

篇6:城镇建设典型汇报材料

在统筹发展中建设全省一流名镇

**镇位于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部平原,是 市中心城的“南大门”,镇驻地城镇规划面积235公顷,拥有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市中心城区南扩的机遇,按照优化提升建设理念、拓展完善城镇功能、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多元融资,社会建城”之路。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卫生镇和山东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

一、理念先行提境界

(一)树立规划之要重在执行的理念。在对小城镇驻地周围的地形状况、水系分布、交通流量进行深入调研,摸透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从根本上破解“规划执行难”的问题,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一届接一届,将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每届每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保证了规划实施的有序、连贯。建立规划公示制度,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每年总体工程实施方案的确定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决策模式,组织专家、党政班子成员、镇人大代表等不同群体进行讨论确定,1

减少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将方案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坚持镇长交接制度,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负责人的镇长,在调整岗位、交接工作时,小城镇规划建设情况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单独交接,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二)树立建设之要重在精久的理念。对确定实施的各类建筑,聘请具有高级资质的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外墙装饰,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审查各建筑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三级资质企业的,一律不得参与城建工程的招投标。坚持“早、快、好、省”的建设理念,做到工程质量、进度、资金投入同步推进。在委托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的同时,采取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原始的盯人战术,每一项建设工程都选派2-3名技术骨干盯上、靠上,严把施工程序关、质量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

(三)树立管理之要重在治本的理念。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按照长期发展规划,在未建设的关键部位采取先期绿化、按期建设的方法,既避免了随意、盲目开发,又节约了绿化成本。同时为防止室外经营,采取围挡措施,设立公益性宣传版面,压缩室外经营空间,有效杜绝了乱搭乱建现象的发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成立了环卫队和绿化队,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镇村统筹促和谐

(一)以镇带村,将城镇的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将城镇物业管理理念引入农村,对街道及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做到家家户户门前卫生清洁、绿化适宜、秩序井然。定期检查评比,将结果纳入年终小康文明户评选,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形成了“一户带一街,一街带一村”的卫生保持机制。同时,将放心店、农资配送站、科技服务中心等便民网络向农村延伸,将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型“三产”向农村嫁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相继实施了乡村公路硬化、沼气入户、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集中供水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先后投资2460万元建设村级柏油路8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建成沼气专业村10个,全镇沼气入户达到1823户,清洁型能源利用进一步加强;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镇4万人全部喝上除氟水;有线电视安装率达到70%,宽带用户达到1200余户;全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4处、标准化卫生室3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农民不出镇可以享受到城市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二)优化功能,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发挥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用市场化机制和办法吸引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起来的农民到镇区居住、消费和娱乐,加快减少农民、富裕农

民的进程。围绕“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构建框架、加快建设”的要求,2006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聚缘农民新型居住区一期工程,230户居民如期入住,高标准、高档次的居住条件,吸引了农民向城镇、社区聚集。投资23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九年一贯制教育园区,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城市标准的教育。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架设路灯310盏,铺设柏油路5.3万平方米,东海路南延工程搭建起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目前,镇区已经形成了南教育、北办公、中居住、西商贸的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膨胀,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功能日趋健全。

三、多元投资扩规模

(一)争取上级扶持。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争取城镇建设资金,同时注重把争取到的有限资金投到公共设施建设上来,满足社会公共消费娱乐的需求。近年来,共争取专项扶持资金300多万元,确保了小城镇半圆农民健身中心、农民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等一大批小城镇建设重点工程的建成,并顺利投入使用。

(二)盘活土地资产。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实行政府收购储备,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利用土地级差的积累,建立资金平台,用于小城镇滚动开发和建设,不但拉动了小城镇的深度开发建设,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城建资

金。

(三)整合城镇资源。挖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资产的变现潜力,即对城镇道路、广告、公共建筑等使用权、冠名权进行有偿出让,对建设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进行公开拍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产,以城养城,以城聚财,滚动发展。同时,我们还对公共绿地和路灯广告等进行拍卖,把这些长期闲置的资源盘活,建起了道道靓丽风景线。

(四)聚合民间资本。坚持走“政府引导,多方融资,社会建城”之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通过吸纳和聚合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不但直接加快了小城镇公用事业的建设步伐,而且间接增加了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篇7: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加快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推动中心镇建设上新台阶

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城乡节点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心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部分中心镇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快速集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小城市雏形。

(一)统筹兼顾,完善政策,着力增强综合实力。为加快中心镇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中心镇体制优势进一步凸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98万,常住人口140万,分别占全市的1/5和1/6左右;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平均每个镇达到3.3亿元。

(二)产业引领,镇村联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注重发展专业市场、商贸、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服务业功能区已成为城镇与农村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大做精农业产业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9年全市中心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6亿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6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8 %。

(三)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心镇发展,加快了城乡制度融合。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目前我市3家村镇银行试点都落户在中心镇。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率先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对各中心镇用地指标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安排500亩左右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新农村建设和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市政府每年用于中心镇的工作资金从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并明确基数外新增的大部分财力留镇用于发展,土地出让纯收益、城建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市场管理费等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市以外,留镇部分应不低于80%等。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逐步把相当于县一级政府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优化内部行政职能设置,进一步增强中心镇发展动力。

(四)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截止目前,17个中心镇建成农村联网公路110条,139.18公里,中心镇的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另外,中心镇的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余慈地区的6个中心镇以及慈城镇、溪口镇分别纳入所在城(市)区的污水处理管网,5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已在各中心镇全面推广实施。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充分运用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15个中心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中心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8%以上,有92.1%的农民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不到1公里,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90%的中心镇都修建了集体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村落文化宫”、“镇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工作汇报《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五)超前谋划,准确定位,扎实启动卫星城建设。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活力、协调统筹动力、主要产业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领导小组已审议通过了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江北慈城镇以及鄞州集士港镇的卫星城市试点方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这七个中心镇发展成为GDp 达到60-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走符合***实际、具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提升层次,促进转型升级,推进中心镇建设跨越式发展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我们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进中心镇建设向卫星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由镇向城的历史转变。

(一)抓规划引领建城市。按照卫星城市的定位,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重新审视现有的规划体系,把建设卫星城市作为重点,加快修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卫星城市建设。

(二)抓产业升级促发展。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卫星城试点镇集聚,不断提高试点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大都市圈发展带来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产业和特色三产。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互动和融合,加快形成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抓内部挖潜拓空间。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机制,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挖掘住房用地潜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鼓励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鼓励通过闲置土地回购、建设标准厂房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培育试点镇土地自我平衡、自我统筹、挖掘发展空间的能力。利用盘活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财政资金及各种资源和预期收益,取得质押抵押贷款,用于卫星城试点镇基础设施开发和发展公共服务。探索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素质移民有序落户制度;完善大学生和各类优秀人才购买限价房政策,吸引大学生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卫星城市落户。

(四)抓体制创新添活力。第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卫星城试点镇政府管理体制从传统的以“三农”工作为主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依法委托、权责落实的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一级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如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前移或下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允许试点镇在规定限额内,根据需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理顺条块关系,对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人员以属地管理为主,垂直管理部门的驻镇派出机构和人员要纳入试点镇的考核,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要书面征求所在镇的意见。第二,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明确卫星城试点镇享有相当县一级财政权限,在一定时期内新增财力的地方可得部分主要分配给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全额返还试点镇,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相当于县级的分支机构,优先在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或分支机构网点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试点镇的信贷投放,结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支持农户通过产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第三,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推进卫星城试点镇建立城投公司,搞活城投公司的经营机制加强投融资能力,加大对试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加快卫星城市建设发展。

上一篇:影响力读后感700字下一篇:解读巡视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