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人

2024-06-30

存款人(精选8篇)

篇1:存款人

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继承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80年11月22日发布的《关于查询、停止支付或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的有关规定:

1.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请办理证明书,银行凭此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2.在国外的华侨、中国血统外籍人和港澳同胞在国内银行的存款或委托银行代为保管的存款,原存款人确实死亡,如其合法继承人在国内者,凭原存款人的死亡证(或其他可证明存款人确实死亡的证明),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此办理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续。

3,在我国定居的外侨(包括无国籍者)在我国银行的存款,其存款过户或提取手续,与我国公民存款处理手续相同,应按照上述规定办理。与我国订有双边领事协定的外国侨民应按协定的具体规定办理。

4.继承人在国外者,可凭原存款人的死亡证明和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亲属证明,向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此办理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续。

继承人所在国如系禁汇国家,按上述规定办理有困难时,可由友好社团、当地侨团和爱国侨领、友好人士提供证明,并由我驻所在国使领馆认证后,向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再凭此办理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续。继承人所在国如未建交,应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居住国外的继承人继承在我国内银行的存款,能否汇出国外,应按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5.存款人死亡后,无人又无的,经公证部门的证明,暂按财政部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职工存款,上缴财政部门入库收归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存款,可转归集体所有。此项上缴国库或转归集体所有的存款都不计利息。

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

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

(一九八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80]银储字第18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个人将合法收入存入银行的存款,归个人所有,不得侵犯;银行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银行工作人员对储户的存款情况,应严守秘密,不得泄露,违反者视其情节轻重追究责任。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保护公民储蓄,对法院、检察、公安部门向银行查询、要求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问题,现作如下规定:

一、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存款

(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因侦查、起诉、审理案件,需要向银行查询与案件直接有关的个人存款时,必须向银行提出县级和县级以上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正式查询公函,并提供存款人的有关线索,如存款人的姓名、存款日期、金额等情况;经银行县、市支行或市分行区办一级核对,指定所属储蓄所提供资料。查询单位不能迳自到储蓄所查阅账册;对银行提供的存款情况,应保守秘密。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侦查、审理案件中,发现当事人存款与案件直接有关,要求停止支付存款时,必须向银行提出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正式通知,经银行县、市支行或市分行区办一级核对后,通知所属储蓄所办理暂停支付手续。

停止支付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逾期自动撤销。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的,应重新办理停止支付手续。

如存款户在停止支付期间因生活必需而需要提取用款时,银行应及时主动与要求停止支付的单位联系,并根据实行情况,具体处理。

(三)人民法院判决没收罪犯储蓄存款时,银行依据人民法院判决书办理。人民法院判决民事案件中有关储蓄存款的处理,执行时应由当事人交出存款单(折),银行、储蓄所凭存款单(折)办理;如当事人拒不交出存款单(折),须强制执行时,由人民法院通知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凭判决书或裁定书,由县、市支行或市分行区办一级核对后办理,当事人的原存款单(折)作废,将判决书或裁定书收入档案保存。

(四)查询、暂停支付华侨储蓄存款时,公安机关由地(市)以上的公安厅(局)、处依照上述规定手续办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对案件有法定管辖权的法院、检察院依照上述规定手续办理。

(五)为了严密制度、手续,特制定有关查询、停止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几种文书格式,随文附发。使用这些法律文书时,应统一编号,妥慎保管。

二、关于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

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提取、过户手续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应慎重处理。

(一)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以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二)在国外的华侨、中国血统外籍人和港澳同胞在国内银行的存款或委托银行代为保管的存款,原存款人死亡,如其合法继承人在国内者,凭原存款人的死亡证(或其他可以证明存款人确实死亡的证明)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以办理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续。

(三)在我国定居的外侨(包括无国籍者)在我国银行的存款,其存款过户或提取手续,与我国公民存款处理手续相同,应按照上述规定办理。与我国订有双边领事协定的外国侨民应按协定的具体规定办理。

(四)继承人在国外者,可凭原存款人的死亡证明和经我驻在该国使、领馆认证的亲属证明,向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以办理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继。

继承人所在国如系禁汇国家,按上述规定办理有困难时,可由当地侨团、友好社团和爱国侨领、友好人士提供证明,并由我驻所在国使领馆认证后,向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再凭以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继承人所在国如未建交,应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居住国外的继承人继承在我国内银行的存款,能否汇出国外,应按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存款人死亡后,无法定继承人又无遗嘱的,经公证部门的证明,暂按财政部规定: 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职工存款,上缴财政部门入库收归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可转归集体所有。此项上缴国库或转归集体所有的存款都不计利息。

以上各项希研究执行,望将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映。

过去有关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的过户或支付手续如与此规定相抵触时,以此文件为准。

附:查询、停止支付储蓄存款的几种文书格式(略)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1980年11月22日 实施日期:1980年11月22日(中央法规)

篇2:存款人

2页)

存款人去世后,继承人如何支取其存款?

【问题咨询】

延安的刘女士说:她老伴去世后,她和子女发现遗物中有张10万元的存单。可是当她们拿着身份证及刘女士丈夫的存单、死亡证明到银行取款时,银行却说手续不全拒绝付款。刘女士想问:该如何支取这笔存款?

【齐信解答】

《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第2条第1款规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以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第2页(共

2页)

因此,存款人死亡后,继承人要支取其存款,必须向银行出具自己享有继承权的有效证明,主要是指继承证明书。继承证明书必须通过公证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办理,即如果几位合法继承人对死者的存款分割没有争议或者只有一个继承人,则继承人应当持存单、身份证明和存款人死亡证明等材料,到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证明书。公证处或者人民法院受理后,经调査审核认为符合出证条件的,即出具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继承证明书办理存款支付或过户手续。如果几位合法继承人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则不能申办继承证明书,而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死者存款的继承权归属以及各继承人应得份额问题作出裁判,裁判生效后,继承人方可持法院的裁判文书到银行办理存款支取或者过户手续。

篇3:存款人

存款人是指向银行存储货币用户的主体, 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用户。存款人权益也就是存款人对其存款所享有的权利以及由这种权利所带来的利益。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存款人利益, 1996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中设专章规定对存款人的权益加以保护,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法》对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有明确规定。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存款人具有保护的作用, 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 个人储蓄存款本息的优先支付的权益难以实现

《商业银行法》规定存款人的本息支付请求权仅在商业银行拥有偿付能力并具有完全的民事主体资格时才能实现, 即当银行丧失了偿债能力或者种种原因丧失民事主体资格时, 存款人便无法实现本息给付请求权。

(二) 中央银行监管制度以及最后贷款人职能缺乏准确规范

依据法律,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年检和抽查相结合的制度。但是相关规定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危机发现、诊断和预警机制。人民银行的检查没有实质作用, 无法及时知悉商业银行的风险。同时, 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益, 隐瞒风险和规避监管, 增加监管难度, 给存款人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

(三) 接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丧失偿债能力, 濒临破产时, 由银行监管部门成立接管组织进行接管, 帮助其整顿重组, 改善经营管理和资金配置使其恢复正常的经营生命力。但上述规定缺乏量化标准以至于将法规流于形式。我国金融行业的风险监管和危机救济的法律规定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与机制, 加之中央银行监管的不力等问题, 导致金融风险剧增并侵害存款人利益的后果。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存款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在其危机或面临破产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提供财务救助或代为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的一种制度。从1933年美国国会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截至2006年6月, 全球已有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全球趋势看, 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是降低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尽快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 来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一) 制定存款保险法

制定《存款保险法》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直接的法律依据, 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应有的功能。该法律制度调整的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基础性, 其涉及了保险机构、投保机构和受益者存款人三方之间的保险法律关系, 保险机构与投保机构之间监管与被监管的法律关系以及保险机构在危机处理中产生的相应的法律关系。

(二) 存款保险机构的建立

存款保险机构是经营存款保险业务, 与投保金融机构订立存款保险合同并收取保费, 必要时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法定机构。各国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官办型存款保障机构;二是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民办型存款机构;三是以德国、日本及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官方和银行界合办的存款保险机构。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采取政府和存款金融机构合办共同出资的模式并且应由中央银行实行垂直领导和管理。

(三) 明确保险投保方式

目前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自愿投保方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强制投保方式;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方式。笔者认为, 我国《存款保险法》应采取强制保险的投保方式, 要求我国凡符合存款保险立法规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均应当进行统一的存款保险。因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如国有大银行垄断独大, 居民和银行风险防范和保险意识不高等, 因此必须强制投保。

(四) 明确规定存款保险费率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险费率大致有两种计算方式:即固定费率和差别费率制。笔者认为我国应实行差别费率。因为差别费率符合保险基本原理, 风险与费率成正比, 而且我国各类银行的风险程度、经营状况、资产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 不同类型的存款机构所承担的保险费率也应不同。

(五) 规定存款保险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人 (存款保险机构) 享有的权利主要有: (1) 承保权, 存款保险机构根据银行的投保申请 (包括营业报告、资产负债表、财产账目等) 进行检查, 有权决定是否承保。 (2) 知悉权和监督权, 存款保险机构有权对投保机构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定期性或者临时性检查, 有权要求投保银行定期报送相关材料。 (3) 处置权和管理权, 当投保银行违法或违约经营时, 存款保险机构有权提出警告并限期改正。

投保人 (存款性金融机构) 的义务主要有: (1) 谨慎经营的义务, 要求投保机构应当尽最大限度的勤勉义务, 避免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2) 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投保银行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合同约定缴纳保险费。 (3) 接受检查和定期报告义务, 应当时刻准备接受并配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同时投保银行应当定期向存款保险机构提交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等经营信息资料。

综上所述, 为了保护存款人和金融稳定, 必须采用立法手段和各种检查监督程序, 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既要为我国存款保护法制建设的创新提供科学和系统性的依据, 又要为这种金融制度创新留有充分的弹性, 从而完善对我国存款人利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徐孟洲, 郑人玮.我国银行危机救助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J].中国人民大学.

[2]田维娜.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之构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 (1) .

[3]许敏智.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J].安徽大学, 2005.

篇4:存款人

前不久,我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我和子女在整理老伴的遗物时发现有一张10万元的存单,于是我们拿着身份证以及老伴的存单、死亡证明到银行支取存款,银行却以手续不全为由拒绝付款。请问,我们该如何支取这笔存款?

读者:孙福英

孙福英同志: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存款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规定,存款人死定后,继承人要支取其存款,必须向银行出具自己享有继承权的有效证明,主要是指继承证明书。

继承证明书必须通过公证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办理,即如果几位合法继承人对死者的存款分割没有争议或者只有一个继承人,则继承人应当持存单、身份证明和存款人死亡证明等材料,到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申请办理继承证明书。公证处或者人民法院受理后,经调查审核认为符合出证条件的,即出具继承证明书。银行凭继承证明书办理存款支付或过户手续。

如果几个合法继承人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则不能申办继承证明书,两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死者存款的继承权归属以及各继承人应得份额问题作出裁判,裁判生效后,继承人就可以持法院的裁判文书到银行办理存款支取或者过户手续。

篇5:存款人

张珩 杨福明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由于营利方式的多样和贷款需求的扩张,各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日益突出,这对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较大冲击。案发后,为数众多的存款人往往以各种方式向司法机关表达要求、施加影响,希望司法机关能够追回损失的投资,甚至在犯罪嫌疑人无法退赔的情况下要求政府代为补偿。然而存款人是法律意义上的被害人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从立法意图上看,存款人不是刑法所要保护的对象

第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害的客体是单一的,只有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不包括存款人的财产权。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存款人参与非法集资,同样破坏了国家金融监管秩序,自然不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存款人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行为在效果上是类似的,只是前者未被法律定义为犯罪行为,但存款人的利益也并非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不应受到刑法的保护。正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十八条所规定的,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第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保护的法益不包括存款人的利益。本罪属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的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立法目的在于保护金融管理秩序。相比较而言,集资诈骗罪则处于第三章的第五节金融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相邻,同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有类似之处,即受损失者是由于被欺骗才产生损失,这种财产利益也是刑法要保护的法益之一。从法律条文的表达来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罪状描述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提到了金融秩序问题,并未提到存款人的利益问题,可见刑法并未将存款人利益作为法益来进行保护。

■从享有被害人地位正当性上看,存款人不具有该正当性

第一,存款人的利益不属于刑法保护的价值。刑法的一般任务是保护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如公平、正义、秩序等。刑法的功能之一——预防犯罪,是要鼓励社会一

般公众对法律的忠诚,威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不敢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存款人参加了被法律明令禁止的非法集资活动,本身也是进行了一种违法但不犯罪的行为,进行这种行为所涉财产不是法律应该保护的,这也有利于预防犯罪,引导人们遵守法律。

第二,法律一经公布,就推定为在生效范围内众所周知,这是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的体现之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存款人为贪图小利,参与非法集资,这是无视法律规定,助长犯罪发生的行为。参与非法集资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因这种非法行为遭到损失的财产利益也不应受到法律保护,行为人作为违法者不论遭到多大的损失,都不应具有法律意义上被害人的地位。

第三,存款人享有被害人地位会带来多方面的副作用。在生活意义上,存款人确实遭受了损失,是被害人;而如果将这些损失作为犯罪侵犯的法益,让存款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被害人,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投入大量的司法资源为违法者追回损失,甚至用纳税人的钱为违法者弥补损失,这不利于预防犯罪,也不利于维护刑法所要保护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

篇6:存款人

相比此前市场传闻中的“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此次存款口径的调整范围显然更大。文件称,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

一份题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387号)的文件日前曝光。该文件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5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部分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上述存款应计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相比此前市场传闻中的“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此次存款口径的调整范围显然更大。文件称,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徐寒飞称,这意味着不仅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协存被纳入贷存比口径,部分银行同业存放、单位和个人证券交易结算金也纳入贷存比的存款计算口径,分母范围大幅拓宽,变相放松和弱化贷存比约束,尤其对贷存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城商和农商等中小银行,监管放松影响更为明显。他还称,这符合银行资金来源多元化趋势,缓和银行存款竞争,理财冲时点动力进一步下降。长期来看,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存款脱媒化严重制约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三季度银行存款增长进一步放缓,有银行甚至负增长,贷存比口径调整扩大银行存款来源,利于线下储蓄存款利率向银行间市场利率趋近。

国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钟正生预计,此次纳入一般存款口径包含了银行之间的同业存放,总规模大致在15万亿元。不过,他也指出,可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于信贷扩张有积极意义,但是考虑到当前信贷需求不足,供给端容量的扩大短期内影响不会太大。

而与调整口径可变相弱化商业银行存贷比约束相比,新纳入的存款目前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时为零,显然引发更多市场人士的关注。11月,市场就曾传出“调整存贷款统计口径”的传闻,彼时市场普遍担心,如果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则意味着必须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从市场上抽走。

“暂不对新纳入的存款缴纳存准,有利于银行间流动性短期回暖。11月,市场预期非银同业存款将被纳入一般存款,并按20%法定准备金缴准,银行体系需补缴存准规模1.5万亿至2万亿元,引发银行体系对流动性集体担忧,导致资金面大幅紧张。本次暂不缴准的新规,利于银行增加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将带动短期利率下行修复回暖。”徐寒飞说。市场人士指出,此举可视为央行一种变相的宽松。徐寒飞表示,展望2015年全年,央行仍有降准降息概率,但放松时点可能更加滞后,需观察近期一系列财政货币大幅放松的刺激效果和超预期下行的经济数据后,再有进一步举措。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同业不缴存款准备金只能是权宜之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日前举行的“2014首届金融时报年会”发言时表示,他对央行的政策表示认可,货币政策要兼顾稳健和灵活。但两类存款的政策不一样,有可能会人为地增加监管套利的机会。“如果认为银行的可贷资金的增长能力不足,可以从整体上统一降存款准备金率。”郭田勇说。

篇7:定期存款转活期存款申请书

尊敬的***信用社领导:

我是***,性别女,汉族。系**省**县**镇**村三组人。本人在贵社有三笔定期存款,分别是:

2000年1月26日存入:帐号为00000000000000;金额为人民币拾壹万柒仟元整。(整存整取贰年)

2010年3月16日存入:帐号为0000000000000;金额为人民币贰万伍仟捌佰玖拾伍圆陆角肆分。(整存整取壹年)

2016年2月21日存入,账号为0000000000000;金额为人民币壹佰万零叁仟叁佰肆拾贰元柒角捌分。(整存整取壹年)

现因本人决定在**县**镇环城西路**一号商住楼购买一套房子,需在近期办理付款手续。由于现在我手上已没有活动资金,因此特向贵社申请,将我的以上三笔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存款,以便我完成购房付款手续。希望贵社领导予以批准!

特此申请

申请人:***

篇8:贴息存款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近来, 一则“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 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的新闻引爆了网络, 网友纷纷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是否也会突然消失, 使银行出现了很大的信任危机。记者调查后才发现, 这些储户存款不翼而飞, 多与“贴息存款”紧密相关。如浙江义乌的一位储户, 经人介绍将钱存到了200多公里之外的奉化, 并当场获得了额外的一个红包:250万元的10%, 即25万元的贴息。最近, 他发现这笔钱没了, 存折账户上只剩4元钱。对此, 银行声称这是员工个人行为, 涉事员工已被开除, 那么贴息存款人的损失谁来承担呢?

二、贴息存款现象剖析

(一) 贴息存款原理

贴息存款, 是指除去原有的银行利息外, 另外根据存款金额给到储户的利息部分, 与平常的存款没有区别, 而且贴息还是现给的, 储户在存款之后马上就可以得到这笔贴息。存款到期后, 还能得到原有的银行利息。贴息存款的具体流程通常如下:企业找银行贷款, 双方谈好后, 银行同意放款。但因为银行贷款遭遇调控, 没有额度, 便只能绕规模放贷。银行的信贷员联系中介, 中介找到储户, 谈好贴息的利率。贴息的那部分钱由企业出, 企业把贴息打给银行信贷员。储户把钱存进银行后, 把存单复印一份给中介, 中介把账号报给信贷员, 信贷员核实后便把贴息款打给中介, 中介再给储户。

贴息存款有“阳光贴息”和“非阳光贴息之分”, 一种是“阳光贴息”, 即在银行贷款额度不足的情况下, 某些符合银行贷款资质要求的企业为获得贷款, 贴息为银行拉存款。在这种情况下, 储户的钱还是在个人银行账户上;另一种是“非阳光”的贴息存款, 即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进行贴息拉存款。这时, 贴息存款在存进银行后就会被转到企业账户上, 如果到期企业无法还款, 储户才会发现自己账户上的钱没了。

(二) 贴息存款成因

首先, 贴息存款现象的产生源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近几年, 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设置的门槛较高, 导致公民与企业之间大额借贷行为逐渐增多, 再加上有些打着民间借贷的旗号而非法集资的行为悄然诞生。虽然理论上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泾渭分明, 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认定。因此, 现实中的民间借贷风险催生了贴息存款的出现, 其从外像到本质都避免了非法集资的嫌疑。其次, 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促使银行变相揽储。虽然监管部门明文规定不允许商业银行高息揽储, 但是考核指标的压力还是迫使银行使用各种方式揽储。依靠求亲友、送小礼品早就行不通, 一些客户经理为了获取业绩提成, 只得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方法拉存款。最后, 民间热钱增多, 居民投资渠道有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一批人受理聚集了大量闲散资金, 普通的银行存款已不能对他们有吸引力, 如果去投资股票或众多理财产品又存在高风险, 那么贴息存款这种本质还是存款但利息高的存款方式正好满足了其要求。

(三) 贴息存款危害

首先, 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为追求存款回报往往放宽贷款条件给信贷安全带来隐患, 扭曲了正常的银行企业关系, 不利于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其次, 加剧了银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每个银行都存在业务指标压力, 即月末、季末、年末都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存款, 而且指标也与员工的工资薪金挂钩, 各家银行为了追求存款份额, 必然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存款贴息大战中, 对存款人竞相许诺优厚报酬, 转而由企业来填补高额的贴息, 从而间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最后, 储户存在资金流失风险。虽然公众普遍认为把资金存入银行万无一失, 但实践中却有不少贴息存款人资金不翼而飞的事件发生, 其原因在于企业经营失败, 无力偿还贷款, 而银行往往为了逃避责任, 把贴息行为归咎于员工个人行为, 最终导致储户存款无法追回。

三、贴息存款人权益分析

(一) 存款人信赖利益保护

在金融行业中, 银行的信誉无疑是最高的, 我国居民的储蓄热情持续不减, 在于银行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正是基于对银行的高度信赖, 居民选择把资金存入银行, 即使是以贴息的方式。作为正常的存款人, 肯定是基于银行的行为或者银行的合同范本才会签, 其初衷是来存款的, 是要和银行发生法律关系的。不管是不是银行员工个人行为, 银行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因为对储户来讲, 有理由相信这是银行的代理行为、银行的合同行为。从合同相对性来说, 存款人所签存款合同的相对方是银行, 而不是员工个人, 如果发生了资金安全问题, 首先追责对象是银行不是员工。因此, 银行有义务基于合同的信赖利益赔偿存款人的损失。

(二) 银行保障资金安全义务

众所周知, 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存款人仅仅是凭着对银行的信任把钱交给银行, 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他们所能做的, 就是在一种基于绝对信任的前提下, 任凭银行管理和安排资金。因此, 银行对存款人的资金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实际上, 关于银行的安全保障义务, 我国《商业银行法》就规定, 对个人储蓄存款, 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虽然存款人是以贴身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 但本质上依然是存款行为, 具体如何操作是银行内部行为, 存款人对此一无所知, 也不感兴趣。所以, 对于存款人资金消失, 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员工个人行为导致存款人资金流失, 那么银行也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员工个人, 对员工开除了事。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也应先由银行赔偿存款人的损失后, 银行再去追究员工的个人责任。

四、贴息存款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一)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 强制要求银行、信用社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按规定缴纳保费, 形成存款保险基金, 当个别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存款人利益可能受损时, 及时动用存款保险基金向存款人偿付受保存款, 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能为存款人提供直接的保护, 其法定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 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权益, 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存款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普遍实施的、基础性的金融制度。我国早在1993年, 即着手研究论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关问题。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最近,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存款保险条例 (征求意见稿) 》, 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标志着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

(二) 完善相关法规治理贴息存款

贴息存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属于银监会监管的灰色地带。虽然表面看来, 这对储户没有什么大的风险, 甚至还是一个多赢的“买卖”, 但风险也在所难免。上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就是例证。分析其中的原因, 大多不是来自制度和技术上的, 而是在于执行环节, 在于银行内部的管理出了问题以及储户趋利心态下的疏忽大意。因此, 对于贴息存款的治理重点是要完善相关法规, 加强内部监管。事实上, 监管部门对于“贴息”早已叫停。2014年9月11日, 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 明确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不得另设专门账户支付存款户高息。这意味着, 即便是“阳光贴息”也是被监管部门所禁止的。

参考文献

[1]周建荣.灰色融资:贴息揽储模式解析[J].企业经济, 2013 (1) .

[2]俞罡.贴息揽储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 2012 (1) .

[3]李军.贴息存款:民间借贷迷局新解[J].法庭内外, 2012 (8) .

上一篇:如何写好企业营销策划书下一篇:幼儿大班毕业典礼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