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管理

2024-07-01

存款管理(精选十篇)

存款管理 篇1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由人民银行多个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规定:货币信贷部门负责组织存款准备金管理、监督和处罚工作,会计部门负责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会计科目审定工作,营业部门负责存款准备金的报表审查、资金收缴和日常考核工作。

(一)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交存范围的会计科目审核核定工作由人民银行总行和省级两级机构完成

自2008年起,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交存范围的核定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权省级机构负责。即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全国性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会计科目审核核定工作,人民银行省级机构(指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负责辖内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交存范围的会计科目审核核定工作。

(二)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的报表审查、资金收缴和日常考核工作由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分别完成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第四款明确了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的规定。即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在京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京外金融机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或由法人存入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同时,该《通知》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应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即无论是全国性金融机构还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其财政存款均由其各级分支机构全额存入人民银行的当地分支机构。

(三)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的监督管理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检查监督办法

目前,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监督和处罚工作,各级人民银行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规定,由货币信贷部门独立组织完成,缺乏统一规范的检查监督办法,在检查程序和检查内容方面,各地的作法不一,开展检查工作多依赖检查人员的工作经验。因此,检查成效缺乏横向可比性。

(四)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的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法规制度依据

对于财政存款,中国人民银行仅在《通知》的附件2中明确了核定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范围的基本原则,在其他相关文件中也仅对财政存款的交存范围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规定,对农村信用社代理基层国库业务的会计科目使用、交存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面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但对于财政存款的监督、管理、处罚等,因没有明确的法规制度依据,至今仍处于真空状态。

(五)对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不一

对于准备金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对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政策中的违规行为从处罚依据、执行处罚机构、罚款缴纳形式、处罚程序及处罚工作分工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于财政存款,仅《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二条对占压财政性存款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但设限过高、过于原则,对于金融机构迟缴、漏缴、临时缴存不足等问题没有具体且详细的处罚标准。除此之外,至今无任何法规、制度、规定或文件对金融机构在交存财政存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如何处罚做出明确规定。

二、准备金存款及财政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

(一)存款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文件繁多,且时间跨度大,影响存款准备金的监督、管理、核定、考核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及文件已达100多份,时间跨度长达19年,涉及内容繁多,且有的文件已整体失效,有的文件部分内容有效、部分内容失效,相关文件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清晰明了,给各级人民银行实施存款准备金监督管理、交存范围核定、业务考核等具体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对执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准确性亦产生影响。

(二)对于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范围,没有具体的指导性规定,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仅在1998年《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中明确了核定金融机构缴存款范围的基本原则,但一方面,由于该文件自发布至今已超过18年,时间过久,已不适应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自2009年起陆续执行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并自行设置会计科目,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基层人民银行在核定金融机构缴存款范围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性规定,对其应缴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会计科目,多依赖核定人员对科目名称、科目性质、使用范围、核算内容的人为判断,难免出现多核、漏核、串核等情况,影响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缴存款范围核定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存在操作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授权核定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交存范围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起,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缴存款范围由省级人民银行机构核定,但对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上报核定缴存款范围申请的形式、申请的内容、需报送的申请资料种类、省级以下机构所在地新设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如何申请、省级机构可否授权下级机构开展缴存款范围核定工作等并未做详细规定,也未下发统一规范的核定工作流程,具体实施起来,可能存在申请资料不完整、申请流程不规范等情况,存在操作风险。

(四)对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政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处罚规定不规范,影响了监管效力

首先,对金融机构未按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行为的处罚依据不一。目前的处罚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

其次,对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处罚标准不一。既有警告、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也有罚款处罚,且罚款的最低处罚下限可能为几十或百元,最高处罚上限则可达几百万元,实施经济处罚金额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另外,还有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许可证的处罚,对构成犯罪的,也可追究刑事责任。

再次,对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行使处罚权的实施主体的限制影响了监管效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管理的通知》规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进行处罚”。对上述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执行情况,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虽然可以进行现场检查,但发现问题后却无权处罚,而人民银行总行虽可以对其进行处罚,但往往又难以及时监测发现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

最后,对存款准备金管理、监督和处罚工作仅由货币信贷部门单独组织完成,负责核定准备金交存范围的会计部门和负责报表审查、资金收缴和日常考核工作的营业部门对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仅限于金融机构报送的资料,不掌握金融机构业务操作的实际情况,弱化了监管实效。

(五)对财政性存款的性质界定不清,对其监督管理缺乏法规制度依据,存在金融机构逃避缴存财政性存款的风险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忽视了财政性存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因而没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准备金管理框架,这导致对财政性存款的界定不够清晰,为金融机构逃避财政性存款缴存提供了机会,也使人民银行掌握的大量基础货币转化为银行存款,对存款准备金管理造成了较大冲击,甚至出现了金融机构少缴财政性存款资金大大高于同期存款准备金率控制的金融机构流动性资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六)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对核定工作不重视,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自200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可以自行设置会计科目,这使得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受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业务水平限制,不认真学习领会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涵,设置的会计科目不科学不合理,按照人民银行缴存款范围“核定从严”原则,当无法区分应纳入和不应纳入交存范围的资金时,会将相关资金整体纳入交存范围,导致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减少,影响其流动性。二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故意不细化科目设置,将应交存准备金存款的资金放在不应交存的科目下进行核算,或者将应交存财政存款的资金混在一般存款下核算,从而达到少交准备金存款或少交甚至不交财政存款的目的,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的发挥。

三、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要确保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的充分发挥,当务之急是梳理现行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文件,建立系统、完整的准备金管理法规、制度框架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准备金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是明确准备金管理的法律依据。二是明确准备金管理的定义,将金融机构财政存款明确纳入准备金管理框架体系。三是明确准备金管理的目的、意义。四是明确准备金管理的管理主体及执行主体身份。五是明确准备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细分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分工等。六是明确准备金考核的时间及方法。七是明确准备金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执行者的权利、义务等。八是明确金融机构交存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计算及交存时间以及交存考核业务的会计处理手续。

(二)制定统一的准备金管理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制定对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情况的检查监督办法,作为准备金管理基本框架的附件。主要内容应包括:明确监督检查的法律依据、明确检查主体。建议执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由各级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牵头负责,执行财政存款情况的监督检查由各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牵头负责,调统、会计、营业等部门联合参与,明确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程序及方式方法以及对检查发现的违规或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定及操作流程等。

(三)制定准备金存款交存范围核定工作管理办法

制定准备金交存范围核定工作管理办法,作为准备金管理基本框架的附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明确应交存准备金存款的金融机构范围,建议按照金融机构性质、类别进行细分。二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准备金交存范围的核定权限下放到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以减轻总行及人民银行省级机构的工作量,改变人民银行在交存范围核定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三是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应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会计科目范围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意见,并对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和财政性存款按照性质、统计口径等进行细分。四是规定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范围的核定采取审批制。即由法人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的制度规定,先自行确定应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会计科目范围,再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批。而对金融机构执行准备金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主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的渠道实现。

(四)制定规范的准备金交存范围核定工作流程

具体流程设计:(1)法人金融机构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报送附有本机构全科目表以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的应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会计科目范围请示文件(正式文件)。新设法人金融机构还应附报以下相关资料: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皆可)、开业批复、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许可文件等。(2)法人金融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货币信贷、会计、调统、国库等职能部门审核后分别签属意见(由于人民银行规定自2009年起,法人金融机构自行设定会计科目,而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范围主要取决于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一般存款和财政存款的统计口径,同时,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定由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财政存款的管理由人民银行国库局负责。因此,对法人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的范围核定工作不再由会计财务部门独立负责)。(3)法人金融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向申请金融机构下发批复文件需货币信贷、调统、国库等职能部门会签,同时逐级报备上级管辖行。(4)省级人民银行于每年的1月底前将本辖区各级分支机构审定的法人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存款和财政存款范围的批复文件汇总报备人民银行总行。(5)法人金融机构收到当地人民银行的批复文件后转发各级分支机构。(6)法人金融机构的各级分支机构将该批复文件及时报送所在地人民银行凭以考核其财政性存款交存情况。

参考文献

[1]盛松成,张璇.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国金融.2014(9)13-15

[2]比锡萼,李萌,袁长青.对现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初探.华北金融.2013(08)67-69

[3]陈正玉.从法律视角浅析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金融与保险.2011(11)10-11

[4]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世界经济.2009(2)56-65

[5]邱军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比较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分析.中南大学.2009(5)3-4

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篇2

(一)银行存款是单位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金,财务部门除了按现金管理制度可以使用现金进行结算的业务外,其余结算业务都必须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帐结算。

(二)办理银行结算业务必须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办法》,正确使用各种银行转帐结算方式,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得出租出借帐户,不得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不得套取银行信用。

(三)银行存款日记帐,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每月末要与银行存款总分类帐户核对相符。

(四)银行存款日记帐应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

(五)出纳人员应定期向银行索取银行对帐单,随时与银行存款日记帐相核对。月份终了,单位帐面结余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必须逐笔查明原因,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出纳人员要对错帐、漏帐进行更正、补充,发现银行对帐单的差错,要及时与银行核对更正,对未达帐项必须按月进行清理。

(六)出纳人员应将银行对帐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七)空白支票由出纳人员向银行购买,并按编号顺序填入空白支票备查簿,然后把支票及备查簿一并交指定人员保管,不得留有帐外支票。

会计主管人员要定期核查备查簿的管理情况。空白支票备查簿格式内容包括签发日期、申请单位、收帐单位、用途、支票号码、预计报帐日期、领用人签章、支票实际金额、报销日期及凭证编号、注销记录等。

(八)严禁签发空白支票,特殊情况下确需使用空白支票时,应由用款经办人员填制空白转收支票请领单,在校长审批、同意签字后,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签发填有日期、收款单位、用途的转帐支票。

(九)根据《银行结算办法》规定,支票遗失要及时向银行申请挂失。

责任人应及时向领导汇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声明作废,造成损失的应由责任人赔偿。

存款保险的关键在保险基金管理 篇3

简单了说,存款保险就是储户将钱存到银行,然后银行出钱再为储户的存款买一份保险。在仅有国有银行的计划经济中,储户存款是有银行和国家完全兜底的,没必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银行有国有、商业、股份甚至私有之分,存款并非100%的安全。至少,银行在市场中经营,是存在各种风险的,比如破产。

存款保险即在银行破产等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启动保险基金以最大化地保护储户的利益。因此,不言而喻,存款保险是一项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有利于减轻央行和国家负担,有利于提升银行与储户风险意识,同时有利于保护储户利益的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一制度的关键显然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而在于建立之后,该对其如何管理,特别是针对存款而交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形成的保险基金,该如何管理的问题。

存款保险的存在基础或者说假定条件是银行存款并不安全,或者说其假定了银行面临破产等风险。这决定了,存款保险费用形成的存款保险基金,在赔付时有很多条件,但基本条件应该是银行破产等风险降临。

那么问题来了,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主体虽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但依然以国有、商业、股份银行等为主,这些经营主体本身经营利润很大,破产等风险则很小。那么保险交了,银行并没有破产,如此累积,存款保险基金势必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这些基金没有使用和赔付的机会,也必然会闲置,或者用于投资。那么其又是否会面临“房屋维修基金”之类的闲置浪费问题?是否会出现“养老保险”之类的投资亏损问题?即便这些问题都没有,保险基金置于基金管理机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产生贬值等等。对此,我们又该如何来避免和防范?特别是如果银行暴利的模式将持续下去,永远没有银行会破产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基金最终又将如何使用?这些,显然还需要相关部门给出一个有效的评估和明确的说法!

财政性存款的管理与核算探究 篇4

财政性存款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它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国库存款是指在国库的预算资金 (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 存款。其他财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国库存款的各项财政在专业银行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财政部指定存入专业银行的专用基金存款等。

因为其用途的特殊性——用于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开展和特定支出, 所以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和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二、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和核算现状及问题

基于财政性存款的特点, 目前我国对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原则是———由总预算会计负责管理, 统一收付, 遵循集中资金, 统一调度;严格控制存款开户;根据年度预算或者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转账结逢, 不得提取现金;在存款余额内支付, 不得透支的处理原则。在核算方法上, 按照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 分别设置“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科目, 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 按实际发生额计量。例外有外币收支业务的按外币币种设置外币存款明细账, 发生外币收支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外汇汇率折合为人民币, 作为外币账户期末人民币金额。尽管按照管理原则和核算方法来处理财政性存款, 但因为实际工作中的变动, 比如: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 商业银行常通过暗箱操作, 不正当竞争等手段将财政资金存放到各机构, 然后转支付, 这些做法既违背了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政策, 扰乱商业银行之间正常公平竞争的金融秩序, 又增添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和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难度。目前我国财政性存款在管理和核算上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管理方面

1. 管理模式有问题。

管理主体方面, 职责不明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规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 其要按要求缴存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 并处罚未按规定比例缴存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但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银行承担监督检查职责是, 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缺少明确的依据对缴存财政性存款业务实施检查。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财政性存款的监督缺失。

2. 财政性存款的缴存问题。

缴存款业务包括存款准备金缴存和财政性存款缴存两方面内容。

首先, 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不够清晰。按规定, 财政预算外存款、地方财政库款等, 为财政性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或财政性一般存款, 为一般性存款。但由于这些资金均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 存款人名称均为财政部门, 致使金融机构难以判别其基本属性。由于地方财政在当地金融机构开设多个存款账户, 大量资金在这些账户间频繁划转, 更加大了金融机构有效区分的难度。

其次, 难以核定缴存是否足够。受利益驱动, 金融机构采用其他方式将财政性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进行核算, 导致大量的财政性存款以一般存款的形式周转于金融机构之间, 致使财政性存款实际缴存量明显不足。而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核金融机构的报表是按照“按月报送, 定期审核”的方式, 所以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无法确定其每月中下旬是否足额缴存。

3. 监管方面, 对违反财政性存款管理行为的处罚依据不适用。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的行为有清楚的处罚规定, 但处罚依据明显不足。比如, 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 由人民银行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非故意占用财政性存款或者仅为欠交、少交财政性存款的违规行为, 按罚息率为日万分之二处以罚息;对于迟交行为, 按日万分之四处以罚息。”目前如果依据这两条规定, 对金融机构违反财政性存款管理行为进行处罚, 显然不合适。由于处罚依据存在实质性意义, 人民银行在财政性存款管理上处于两难境地, 财政性存款管理工作难以高效率的开展。

(二) 财政性存款的核算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财政性存款的核算设定了总预算会计财政性存款账户, 但是因为各银行使用不同的核算口径, 细分账户设置不合理等原因, 财政性存款的核算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银行机构故意混淆、串用会计科目等手段转移、漏缴、少缴财政性存款的情况发生。

三、财政性存款的管理与核算建议

(一) 管理方面

1. 明确职责, 便于管理。

从本质上看, 管理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行驶国库职能的要求, 而非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要求。因此, 财政性存款管理工作不同于准备金管理工作, 其监督管理权不应属于货币信贷部门, 而应属于会计部门或国库部门。所以, 应该明确人民银行内设部门对财政性存款的监管职责, 以便对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实施直接、准确、有效的监督管理。

2. 系统规定财政性存款管理办法。

建议以以前的有关文件为基础,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 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及财政资金管理模式, 专门制定财政性存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的界定原则、存款性质的判定办法等, 对商业银行形成的财政性存款全部纳入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 向人民银行100%缴存, 加强缴存款管理。

3. 实行必要的考核, 加强监督。

改变只按旬考核的考核制度, 根据银行机构吸收财政性存款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 设置更为科学的考核期间, 以减轻银行垫资缴存款的负担, 调动银行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建议缩短缴存调整期限, 保障财政性存款缴存真实反映财政性资金的实际水平。

(二) 核算方面

1. 统一核算口径。

统一金融机构有关财政性存款的会计科目, 规定详细、清晰的财政性存款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使用说明。要求金融机构按照统一的资金归类标准开立账户, 按照财政性缴存款科目核算内容准确使用科目归属, 从而避免银行机构会计科目设置的随意性, 减少人民银行根据银行机构会计科目变化被动、频繁地修订缴存科目范围的情况发生。从会计核算的源头防止银行机构采用故意混淆、串用会计科目等手段转移、漏缴、少缴财政性存款。

2. 严格按照总预算会计财政性存款账户的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财政性存款的增减及结存情况, 各级总预算会计需设置“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和“在途款”账户。在使用时要注意这三个账户的区别, 尤其是“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这两个存款类账户, 一个是预算资金的反映, 另一个是预算外资金的反映。具体而言, 这三个账户应该按如下细分方法使用。

首先是“国库存款”账户的使用。它是用来核算各级预算资金存款。“国库存款”账户是一级账户, 属资产类。一般在核算预算资金存款发生增加和减少的业务时使用。该账户下设置了两个明细科目, 即“国库存款——般预算存款”和“国库存款——基金预算存款”科目。这两个明细科目的区别是:“国库存款——般预算存款”反映的是一般预算收入的政府的预算资金存款, 主要用于政府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日常业务开展。而“国库存款——基金预算存款”明细科目, 是政府的基金资金存款的来源的反映, 主要用于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支出。

其次是“其他财政存款”账户。“其他财政存款”账户是用来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未列入“国库存款”账户, 反映的各项财政性存款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其他财政存款”账户是一级账户, 属资产类。该账户下设置了三个明细科目, 即“其他财政存款——财政周转金存款”、“其他财政存款——专用基金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乡政府预算资金存款”科目。

最后是“在途款”账户。“在途款”账户是用来核算决算清理期和库款报解期、整理期内发生的上下年度收入、支出业务及需要通过本账户过渡处理的资金数。“在途款”账户是一级账户属资产类。与前两个账户很容易区别开来。

摘要:财政性存款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它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对于财政性存款的管理与核算, 我国设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 但因为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原因, 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和核算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将分析财政性存款管理和核算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性存款,缴存,核算

参考文献

[1]宁敏《财政性存款缴存制度执行中的五个问题》金融发展研究2010 (07)

[2]于洪洁《财政性存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华南金融计算2010 (03)

[3]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会计科课题组, 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情况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9 (10)

[4]胡继湘, 赵淑华, 郑彦君《对缴存财政性存款管理制度的思考》河北金融2009 (04)

[5]刘北华《总预算会计财政性存款账户的使用》财会月刊2008 (07)

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篇5

为保证本公司银行存款的安全、完整,确保有效使用银行存款,避免营私舞弊行为,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涉及银行存款业务的相关事项。1.银行账户管理规定

1.1公司银行账户开户工作统一由财务部负责,日常管理也由财务部负责。

1.2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公司银行账户只供本公司业务经营范围的资金收付,不准出租、出借或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

1.3建立银行存款日记账,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及货币种类分别核算,做到逐日逐笔有序登记,每月与各开户行对账单进行核对,未达账要及时清查,找出原因,对于银行存款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账实相符。

1.4每月终了,出纳与总账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做到账账相符。

1.5 现金支票及转帐支票、汇票、本票等银行票据统一由出纳保管和签发,出纳必须遵守下列条款:

①不能签发空头支票。②不能签发过期支票。

③不能将支票交由收款公司或个人代为签发。④不能签发印鉴不全、不符合规定的支票。

⑤不能出租、出借支票或将支票转让给别的公司或个人使用。⑥不能将支票用做抵押。

1.6已签发或领出的支票一旦遗失,必须及时向银行输挂失手续,造成损失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1.7对于收受或签发的期票,信用证等远期兑付的票据要分类登记台帐,及时清理,按时兑现或承付,对信用卡业务也要及时对帐补足存款 2.网上银行存款的管理规定

2.1开办网上银行账户时,应严格按照开设银行账户的审批流程办理。

2.2网上银行的银行存款业务审批与管理应严格按照普通银行存款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2.3至少应设操作员、复核员对网上银行的银行存款业务进行管理。

存款管理 篇6

7年后,券商再次瞄向1.2万亿的客户保证金,只不过这次通过合法的方式,通过与客户签订协议,期望双方能达到双赢。

2011年9月末,信达证券成为证监会同意批复的第一家直接划转客户保证金试点券商。10月18日,信达证券现金宝集合理财计划正式进入推广期。目前,东方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也已经上报了相似产品申请。

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几位券商集合理财经理也都表示:“客户保证金闲在那里,不用太浪费了,客户保证金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券商的收入,客户也可以获得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这次事件的主角信达证券想保持低调。“大家不用那么兴奋,有些报道有点夸大了,这款产品仅是一款现金管理的产品,和其他集合理财产品没有什么两样。具体的看网上披露的法律文件。”信达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说。

信达现金宝收益超活期

10月11日,信达证券官方网站挂出证监会同意公司开展现金管理产品试点以及设立信达现金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批文。

上述集合计划,是指在不影响投资者正常证券交易的前提下,券商每天收盘后,将签约客户的闲置保证金投向各类银行存款,以取得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

该产品的设立,意味着监管部门首次允许证券公司动用客户保证金,只不过要通过集合理财的平台。

根据证监会批复,产品成立的前6个月中,计划募集资金规模的上限为15亿元,推广机构仅限于6家证券营业部;6个月后,如果运转良好,资金规模上限可以提高到70亿元,计划推广机构逐步扩大至公司的所有营业部。

首次参与集合计划的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追加参与的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的整数倍,单一账户最高参与上限金额为1000万元。

信达证券北京西单北大街营业部的工作人员给《投资者报》记者举了个例子:参与产品的门槛是5万元,只要你的账户余额里有5万元就有了资格,第二天你可能买股票只剩了2万元,2万元就可以用于理财。参与理财的资金是1万元的倍数,如果账户里有1.9万元,参与的资金也仅有1万元。该只产品是日交易结算,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到时连本带利归还客户。

券商利用客户保证金投资,亏损了怎么办?“产品的投资标的是银行存款,不可能亏损的,如果发生了亏损,那肯定是银行存款先出现了问题。”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券商抢食万亿闲置资金

信达证券获批为何受关注会如此之高?

2004年,大批券商因为挪用客户保证金而倒闭,为了防范风险,证监会出台了第三方存管制度,禁止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或证券。股民的资金被放在托管银行,券商无权动用。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100家券商的客户保证金余额为1.2万亿元,而排名前10位的券商客户保证金余额共计5225.5亿元。

“一个人的客户保证金,资金量可能很少,银行仅给你0.4%的年利率。如果把全部股民账户的钱都算起来,是一个大数字,可以说是便宜了銀行。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起来?”上述营业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

现行模式是,券商将闲置现金存放于银行的客户保证金托管专户中,银行以同业存款利率(约1.6%)向券商支付存款利息,券商以活期利率(约0.4%)向客户支付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券商的经纪业务息差收入。券商全行业每年被动实现的息差收入约120亿元,如果券商涉足客户保证金管理,潜在的利润会更高。

客户保证金这块“肥肉”,还被银行惦记着。比如,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提供的通知存款业务,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业务协议,在获得客户授权后,在每天股市收盘且完成资金清算后,自动划转闲置保证金进入理财账户,投资于债券或货币市场;次日开盘前,保证金和当期结算利息将自动转回客户的存管账户,进行正常的股市交易。

银行的抢食行动无疑刺激了券商的神经。

为了应对竞争,券商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也开始探索利用客户保证金的方法。7月底,就有消息传出,监管部门正在酝酿一项针对客户保证金现金管理的改革,年底大约有4~5家券商会得到试点资格。

据记者了解,东方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也都上报了以集合理财产品形式直接划转客户保证金用以投资债券领域开展现金管理业务的方案。

产品已计提风险准备

直接划转客户保证金投资存款、债券等产品形式,仅是券商涉水现金管理的一个探索。

区别信达资管产品划转的模式,现金报价模式也是券商在实践的一类。

在此种模式下,券商以自有债券质押给客户,取得客户资金后通过债券(包括政府信用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现券交易、债券回购交易、货币市场拆借投资货币或债券基金、银行通知存款等投资工具实现客户资金增值。

这类以国信证券为代表。

国信证券推出的“金天利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包含1天、7天、14天、28天和91天五个期限品种。每天向客户公布产品的收益率,通常要比客户保证金获得活期存款利息高出几倍。中间的差额就是国信证券的利润。

除了国信证券开展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以外,银河证券、海通证券也相继获得1亿元额度开展上述业务。和信达证券不同的一点是,目前该业务仍属于传统经纪业务范畴内,并非集合理财产品。

当然,券商涉水现金管理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譬如,直接划转客户保证金的集合计划,如果出现客户集中赎回,产品就清盘了,流动性该怎么样管理?

再譬如,如果客户资金托管在银行,券商要通过多重手续才能划转,不像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在自己账户里自由买卖,券商如何降低成本?

存款管理 篇7

一、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在银行开立账户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第1步, 因此管好银行账户的开立是对银行存款进行有效管理的起点。根据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 具备开立银行账户条件的单位, 只能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但实际上, 有的单位巧立名目, 违规设立多个基本账户和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事实证明, 一个单位多头开户, 银行账户过多、过滥, 极易导致资金安全管理问题。对开立账户进行管理的关键在于把好审批关, 较好的审批办法是审批过程由两人以上同时办理, 互相牵制, 而不应单独授权于一人, 最后再经后勤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对多头开户的单位, 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有关通知进一步清理、规范, 该撤销的撤销, 该合并的合并。应当将银行账户监督检查纳入财务检查的重点内容, 以堵塞管理漏洞, 不给“小金库”、“账外账”以可趁之机, 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管理。重点内容是:

(一) 是否擅自、多头、多处开立银行账户, 银行账户的开立申请、审批手续是否合规和健全。

(二) 是否按开户核准通知书核定的用途开设账户, 是否存在账户混用以套取现金的行为。

(三) 是否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存款收支款项和余额。

(四) 是否建立、健全银行账户管理档案, 是否使用统一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

(五) 临时银行账户是否在有效期内, 延期申请手续是否完备。

(六) 有关的银行账户的报表是否账表相符。

(七) 是否建立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落实。

(八) 网上银行、单位银行卡等电子支付手段是否安全可靠。

二、加强银行存款结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 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银行结算的关键环节,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加强银行存款的安全性管理。

(一) 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依据内部控制原则, 严禁一人保管支付银行存款所需的全部印鉴。预留银行的单位财务专用章和领导名章应分别保管、分别使用。单位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 领导名章应由领导个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将银行预留印鉴携带外出, 防止用印过程失控。

(二) 妥善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相关票据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收款票据, 明确各类票据的购买、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并设置票据使用登记簿, 对票据的使用逐笔登记, 空白支付凭证和支付密码应分开存放, 防止被盗和遗失, 禁止在空白凭证上加盖预留银行印鉴。

(三) 严把存款收支审核关

要确保每笔存款的收支都经过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对存款的支付, 要由经办人员填写支付存款的申请, 并经复核岗位的人员审核, 依据经费使用审批权限, 经有审批权的单位领导审批后, 方可由出纳人员签发银行结算支付凭证。对银行结算支付凭证的签发, 应实行双重复核制。即出纳人员签发的支付凭证, 除预留银行印鉴保管人在加盖前检查外, 还应由复核岗位的人员根据经批准的支付申请和原始凭证进行复核, 以减少付款过程中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加强付款核对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存款收入合理、合法性的审核, 特别是对那些与本单位业务无关或无经费领拨关系单位发生的收入, 要加以甄别后处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依据重要性原则, 对单笔金额较大的银行业务, 应至少由两人以上到银行现场办理, 如大额现金的提取、大额转账款项的汇兑、定期存款的存取等。

(四) 充分重视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

目前, 一些单位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 其安全性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保证支付网络的安全性。网上支付所用电脑一般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 其网络安全性较之单机应用和专用网络要差很多, 但只要管理措施得当, 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这些安全措施包括安装和及时更新互联网安全软件, 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安全补丁;不下载、使用和打开来历不明的软件、电子邮件;使用复杂的系统登录密码, 并定期更换;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操作系统;指定专人使用网上支付电脑, 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使用;不在上网电脑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等。其次要落实岗位分工制, 防止一人办理网上支付的全部业务。网上银行登录和支付密码必须由两人分开保管和分别使用, 定期更换, 网上支付授权移动证书实行三级管理, 严禁由一人全部保管和使用。

三、加强银行存款核对控制

核对银行存款可以及时掌握银行账户的实际余额, 发现日常业务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 具有其他控制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针对不同的环节, 设置不同的岗位, 并使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银行存款的核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 证证核对

即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核对。并不是所有的凭证都需要核对, 核对的对象是收付款凭证, 要将不涉及收付款的转账凭证排除在外。核对的内容主要有:记账凭证金额记录是否正确, 是否混淆银行存款和现金科目, 是否正确记录了银行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此项工作应由除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二) 账证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账凭证相互核对, 以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检查的内容包括:凭证编号记录是否正确, 两者的金额是否相符, 是否记录了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 凭证摘要内容是否完整, 借贷方向是否相同, 科目是否混淆。同样地, 按照岗位分离原则, 此项工作应由除登记日记账的出纳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三) 账账核对

总分类账会计人员应和出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核对银行存款发生额和余额, 确保日记账和总分类账银行存款余额相符。核对工作应随时进行, 日清月结, 防止在期末突击进行, 减少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四) 函证核对

现在开户银行会定期地向存款单位发出函证, 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的一致性。如果充分重视此项工作, 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 将一些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随便盖上章应付了事。各开户银行也可指定专人向开户银行发函核对账户余额。这种双向核对工作都应由除总分类账会计、出纳人员以外的人员专门负责, 以便保证此工作的独立性, 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 账单核对

即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相互核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案件表明, 个别单位不落实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银行对账工作全部由出纳人员一人完成, 或其他相关责任人在关键控制环节走过场, 不履行职责, 甚至有的单位长期不对账, 出纳人员伪造银行对账单蒙混过关, 发生了挪用、贪污公款案件, 造成了极坏影响。有鉴于此, 按照行为的实施与监督检查相分离的原则, 银行对账工作应由非出纳人员负责, 银行对账单也应由非出纳人员到开户银行取得, 并根据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勾对流水, 调节未达账项,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出具调节报告。核对时不但要核对余额, 同时还要核对发生额, 特别是对收付款金额相同、但未入账的每笔款项要提高警惕, 确定是否有出租、出借银行账户和套取现金等违纪行为。一般来说, 本月的未达账项会在下月初成为已达账项, 如果一笔未达账项在连续几个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出现, 则属于非正常现象, 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开户银行或开户单位对同一笔业务账簿记录有误;二是相关人员利用未达账项调节收支余额以达到某种目的;三是此笔收支款项审批手续不全, 无法入账;四是此笔款项被挪用。具体是哪种情况, 需进一步核实并查明原因。

四、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控制

以消防机关为例, 由于近几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现在支队级以上的单位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 都为消防业务费建立了零余额账户。零余额账户克服了传统银行账户的一系列弊端, 但因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具有与人民币存款同等的支付结算功能, 在资金安全风险管理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加以控制:

(一) 预算单位集中支付软件的操作控制

因为银行支付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命令由集中支付软件直接产生, 其重要性对资金安全性不言而喻。此软件的操作员至少应设置数据录入、审核、超级用户3个岗位, 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 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相互制约, 不应由一人完成全部操作过程。由于超级用户的权限最大, 因此要限定其只能对“用户和角色”模块进行操作 (增加或修改软件的操作员并对其授权) , 而不能从事其他具体业务。超级用户的操作过程应指定其他岗位人员进行监督, 并对其操作时间段、操作过程等做书面记载, 签字备查, 明确责任。各操作员要妥善保管各自的登录密钥, 防止泄漏, 并尽量使密钥复杂化, 定期更换。

(二) 零余额账户额度的对账控制

零余额账户具有区别于一般存款账户的特点, 其账户余额时刻为零, 不能像其他账户一样核对余额, 但不能因此忽视其资金管理控制。首先, 预算单位每月应与财政集中支付管理部门核对“类、款、项”级科目下收支额度数, 包括直接支付数和授权支付数, 核对数据是否一致。通过此项核对, 可发现是否有额度未到账或到账后被转移的问题。其次, 应与代理银行核对零余额账户的授权额度数、支用数、余额和额度收支流水。此项核对工作原理基本与银行存款的核对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零余额账户的余额为零, 但因为某种原因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仍然存在记账时间上的差异, 预算单位仍需要编制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对报告, 说明可用额度差异产生的原因。年度终了, 通过三方对账保持授权额度收入数、清算数、余额数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彭灿英, 王春云.试论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

[2]何建华.银行存款审计方法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23) .

[3]钟丽华.市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长三角, 2010 (4) :8.

[4]韩玥.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经济师, 2006 (11) .

存款管理 篇8

一、存款偏离度管理政策的出台将对农信社资金组织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 加大了农信社组织存款难度并相应提高了融资成本

打破了部分农信社以时点数进行考核, 用月末、季末、年末突击拦存的可能性, 而以偏离度考核, 农信社必将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才能做高日均存款数, 因此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成本将会不断增加, 金融机构的存款压力将会更加严峻。

(二) 考核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资金组织工作是农信社日常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存款偏离度监管“新规”的出台, 不仅要求金融机构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而且提出八条禁令, 严防高息揽储、虚假增存等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惯用的“冲时点”行为。这必将促使金融机构放弃月末、季末、年末高息揽储, 突击时点高位带动考核期内存款平均数值的做法, 转为不断加强对日均存款的考核力度, 由过去的存款“冲时点”改为注重“保日均”, 在考核方式上也将存款考核的时间节点由过去的月末、季末、年末提前到日常的时间段, 通过提高日均存款指标在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实施灵活的业务发展费用匹配等多项措施。

(三) 迫使金融机构采取更为有效的营销方式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推出短期理财产品, 甚至有个别机构有以变相的方式给付关键时期储源利息的现象, 新规的出台, 打击了不正当的竞争方式, 对挤压存款市场泡沫, 准确体现市场总额有重要的作用。这也迫使金融机构在维护和拓展客户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 开发出更加适合客户需求, 能长期稳定客户的理财产品。

二、存款偏离度管理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方式

(一) 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审慎

存款偏离度指标的实施, 促使金融机构逐步消化存款“隐性泡沫”, 存款“冲时点”的现象在短期内会有较大改观, 但存款总量增幅将进一步放缓。受此影响, 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合理调整不同期限的资产配比, 保持充足流动性, 提升机构风险承受度;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实质缩减, 金融机构要对信贷投放更加趋于理性, 确保每一笔贷款的有效投放。

(二) 成本核算更加精细

长期以来, 金融机构高息揽储、以贷转存等不合理吸收存款行为, 在造就了短期表象繁荣的同时, 也带来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额外上缴”、利息计付的不合理支出等一系列后遗症。存款偏离度指标的实施, 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分析客户贡献度和投入产出比, 加快对黄金类客户的筛选, 分类营销、分类管理、分类经营, 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将更加精细、更加合理。

(三) 经营意识更加理性

金融机构只有更加理性地面对竞争对手, 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科学合理的核算成本后, 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产品的深入开发与创新上。特别是要加快对中间业务类产品研发的力度和频度, 不断提高优质服务能力, 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

三、存款偏离度管理政策出台后农信社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 强化对存款稳定性的考核力度

要科学制定组织资金工作考核指标, 把考核重点放在增强存款稳定性上。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 加强日均存款考核力度, 引导员工注重对自己名下的存款进行日常维护, 杜绝由于月底突击完成增存目标导致存款“冲时点”现象的发生, 从而避免存款的大幅波动, 实现存款数量的稳定增长。

(二) 强化优质服务能力

通过提高服务技能, 夯实服务基础;通过强化柜面管理, 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加强窗口管理, 优化服务环境。同时要在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产品内容上狠下工夫, 吸引优质客户群体, 提高客户的黏度和忠诚度吸引资金。

(四) 强化客户营销能力

存款管理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价格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简介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管制, 让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调整, 由其自发地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简而言之, 利率市场化即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决定。深入来说,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涉及存贷款利率定价改革, 还关系到与存贷款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定价权的放开, 利率市场化是对由众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组成的定价体系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 在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 可能使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剧烈动荡。从国际经验看: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二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金融创新, 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三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提升直接融资比例, 促使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四是存贷利差下降,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提高;五是加剧市场竞争, 引发商业银行, 特别是中小银行倒闭或兼并;六是放大经济泡沫, 诱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平稳有序审慎推进的。1996年以来, 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进行。总体来看,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国债等市场利率以及政策性金融债、贴现、外币贷款、外币存款、协议存款、人民币一般性贷款等产品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到位。2012年的两次利率调整使得一般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打开,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金融市场基本完善、银行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基本建立以及央行价格调控能力增强。未来五年内,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市场反应温和, 则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

二、存款利率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央行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允许一般性存款利率上浮,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0, 1.1]倍。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 商业银行可在0~3.3%的区间内自主定价。

存款利率政策调整后, 商业银行迅速分化为三大阵营:一是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邮储银行, 活期、通知、协定和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执行央行基准利率, 一年期内 (含) 定期上浮0.08—0.1倍不等;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活期、一年期内 (含) 定期、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均上浮0.1倍;三是城商行、农商行, 各期限品种全部上浮至1.1倍。整体看, 中小银行利率上浮水平高于大行, 体现出中小银行对存款的渴求更胜, 付息成本更高。

三、加强存款价格管理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冲击是利差空间收窄, 某银行金融研究所预测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后, 四大行整体利差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因此, 加强价格管理, 合理吸收存款显得尤为重要。

1、存款付息成本上升

“在大多情形下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更高的实际利率, 把剩余价值从借款人转移给存款人。”以美国为例:存款市场化改革初期实际利率水平急剧上升, 由-4.5%左右飙涨至接近10%, 其后的若干年一直围绕6%上下浮动。基于此,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吸存成本上升, 存贷利差长期性收窄。从挂牌利率看, 但大多数存款品种已高于或等于央行基准利率, 意味着吸存成本已经上升。可以预见大型高信用等级客户必然会要求存款利率进一步上浮, 抬升存款成本, 挤压利差空间。

2、存款稳定性下降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特征是不同银行间存款价格差异化, 这便赋予了储户根据利率选择银行的主动权。储户是利率敏感性群体, 略微的利率差异便有可能导致其改变存款银行, 存款搬家将常态化。经统计, 2009—2012年, 工农中建四行存款新增分别占金融机构存款新增的46%、44%、40%、35%, 且呈加速下降趋势, 特别是2012年第三季度, 中小银行存款较上半年新增3846亿元, 增长率3.2%, 是五大行的2.5倍, 远高于2011年的1.4倍。从三季度较上半年新增占比看, 五大行新增占比为61%, 较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这表明四大行的存款稳定性下降, 存款正在向中小银行搬家。

3、一般性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或将发生变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高成本存款占比或将提高。一方面, 投资渠道多元化将分散一部分存款至理财产品、贵金属、证券等预期收益率较高的投资品种, 导致一般性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下滑, 从而使商业银行通过其他途径 (例如同业存款) 借入的高成平负债增加。另一方面, 虽然一般性存款中各期限品种的利率上浮幅度均为10%, 但从绝对值看, 期限越长, 调整点数越大, 对储户的吸引力越大。为获得更多的利率上浮溢价, 储户减少活期、短期定期存款, 增加定期存款的意愿会增强, 这可能会导致高成本长期限存款占比增加, 拉长商业银行存款的平均期限。

4、风险管理面临全新考验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步放开使得价格的自由度增加, 这便导致:一是利率波动性显著增加, 吸存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 存款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二是存款的流动性更快、规模更大, 特别是特殊时点存款搬家规模将显著增加, 流动性风险加大。

四、对新形势下存款价格管理的思考

新形势下, 银行迫切需要树立明确的定价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存贷款定价管理体系, 提高差异化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实现低利差下的量价平衡发展。

1、转变观念, 树立市场化意识

(1) 转变对高利差的依赖。高利差时代渐往, 上至管理层下至客户经理必须迅速转变观念, 跳出对高利差的依赖, 主动适应政策变化, 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弊影响。

(2) 转变“存款立行”的经营观念。在管制利率下, “存款立行”的观念是适用的, 存款规模决定资产规模和银行收益。市场化条件下, 存款对银行仍然非常重要, 但不能来者不拒, 付息成本的提高致使存款并非越多越好, 存款如无有效运用途径将对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从资金运用的角度对存款规模和结构进行总体筹划, 有针对性地吸收存款, 建立资产决定负债的经营理念。

(3) 转变规模管理重于价格管理的观念。利率市场化给存款利率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利率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银行效益、风险管理以及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对定价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授权管理等方面入手, 提高价格管理水平。

2、建立存款价格管理体系

存款定价管理体系是提高存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授权体系、考核激励等几个方面。

(1) 明确管理目标, 有的放矢经营存款。合理的管理目标包括存款余额及新增目标、存款付息率目标、存款结构目标等。可从战略管理目标、监管要求、本行现实及市场竞争等角度入手, 制定并调整管理目标。

(2) 要细分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类是制定存款定价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客户性质、规模及市场地位等条件不同, 对存款价格的需求亦不同, 因此商业银行采取的营销策略也应有所差异。具体的讲, 大类客户应分为对公、对私两大类。对公客户可分为有贷、无贷两类, 对私客户可分为私人银行、非私人银行两类。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规模、存款期限、信用等级、产品覆盖度等情况继续细分客户, 为精准营销、差异化服务提供支持。

(3) 建立存款定价模型。利用模型对吸存价格进行逐笔测算是存款精心化管理的要求, 也是提高定价能力重要途径。可选取金额、期限、Shibor、经营成本、利率风险等作为基础指标, 测算存款的基准价格, 同时选取客户重要性、存贷款同业占比、中间业务收入、同业报价等指标, 测算存款在基准价格上的优惠幅度。客户经理只需输入某一客户的客户编号、存款要素等基本信息, 定价模型即可得出该客户的存款指导价, 对基层营销存款进行指导。

(4) 建立定价授权体系, 将定价模型相结合与授权。定价授权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授权。实行总分行制的银行可根据贷种层级授权, 例如对某存种进行三级授权, 总行 (上浮10%) →二级分行 (上浮5%) →支行 (模型指导价) ;实行事业部制的银行可条线授权。二是超授权。为避免优质客户流失, 应建立超授权定价管理体系, 对重要客户实行一户一策差别化定价。

(5)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首先在考核中设定“存款付息率”、“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或“存款利率上浮规模占比”等指标, 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其次在价格管理上, 将存款价格与贷款价格挂钩, 贷款价格与贷款规模挂钩, 将存贷款结合起来, 提高存贷利差。再次是激励, 对达到上级行管理要求的分支机构, 进行绩效激励, 并直接激励至支行负责人和客户经理, 同时可在下一阶段适当扩大该分支机构的授权;反之亦然。

3、加强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1) 建立完善的存款管理组织体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 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完善, 一支具备解决存款利率市场化问题的队伍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商业银行价格管理部应细化存款定价管理, 加强存款利率风险管理。定价管理工作应涵盖内外部定价模型、量价平衡模型、差别化回报要求、同业策略研究、定价情况监测、付息水平模拟测算等方面, 存款利率风险管理应涵盖见客户细分、客户行为分析、利率风险预测及压力测试等工作。其次商业银行各条线、分行应建立专业定价团队, 明确定价管理岗位, 安排专职价格管理人员。

(2) 要充实人员, 培养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才。存款定价管理是目前商业银行的薄弱之处, 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一批能够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建言献策的价格管理人员是提高行业竞争的砝码。商业银行应尽快充实存款定价管理人员, 细化分工, 充实并储备建模人才、风险分析师、数量金融工程师、预测专家等专业人才;着重加强交流培训, 提高其价格管理能力, 使价格管理人员能够完成定价限制分析、盈利测算、趋势预测等工作, 为定价管理提供依据。

五、结语

新形势下, 存款价格管理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利率上浮10%只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 如果允许利率上浮20%、30%, 甚至取消基准利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 商业银行应该怎样为存款合理定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商业银行应从现在做起, 转变思想观念、灵活运用管理工具、细化授权、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探索一条差异化精细化存款价格管理道路是商业银行摒弃同质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N].金融时报, 2005.

[4]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Z].周小川在2010年12月17日财经年会上的讲话, 2012-12-17.

[5]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

[6]巴曙松: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Z].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2005.

存款管理 篇10

一、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模式运行情况

国库存款余额逐年增长,库存高位积聚,导致国库资金大量闲置。随着财政收入增长,尤其是围绕国库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推动了国库库存大幅攀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与国库单一账户的实施减少了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的沉淀;国库信息化建设加速了资金的汇划报解速度;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扩大了国库资金的范围。2002年,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对国库存款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单位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的实施,改变了国库资金无偿管理的传统做法,意味着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改革正式起步。2006年6月和9月,财政部、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两个指导性文件,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调控与国库资金管理相协调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框架,并于同年12月进行了首次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

国库现金管理商业定期存款被认为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运行模式,从2006—2012年,共进行国库定期存款操作41期,累计投放资金20 696.4亿元(见表1)。

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方式,国库商业定期存款操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操作频率不断加快。2006年、2007年各操作1次,2008年操作5次,2009年共操作了11次,2010年操作12次,2011年操作11次,2012年操作14次。二是操作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操作规模分别为200亿元、300亿元、1 700亿元,2009年全年累计中标金额3 096.4亿元,中标金额比上年增长82.14%,2010年中标金额4 000亿元,2011年中标金额4 500亿元,2012年中标金额6 900亿元,同比增长53.33%,操作规模逐步扩大。三是操作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在2006—2012年的国库定期存款操作中,以300亿元的操作品种为主,尤其是2009年的11期操作中就有9期为300亿元规模,2010年的12期操作中有8期300亿元规模;2010年、2011年新增400亿元操作规模,分别操作4期和1期;而2012年以500亿元和600亿元操作规模为主,分别操作6期和4期。四是存款期限品种逐渐丰富。在存款期限的设置上,主要以3月和6月品种为主,2010—2012年新增了9月期品种。2006—2012年,3月期品种操作22次,6月期品种操作28次,9月期品种操作5次。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情况分析

所谓存贷比(Loan-to-deposit Ratio),顾名思义就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值,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其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比较差。

虽然商业银行的盈利性要求其追求最大的利润目标,但是也并不是存贷比越高越好。存贷比过高,导致银行资金不足、面临支付危机,危害金融环境的稳定性;存贷比过低,银行需支付大量拥有现金的成本,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存贷比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看,2010—2012年,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要高于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存贷比,而且要高于银监部门75%的警戒线。2010年底,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为64.18%,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为82.03%,高于大型银行17.85个百分点;2011年底,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为65.41%,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为81.32%,高于大型银行15.91个百分点;2012年底,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为66.52%,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为80.64%,高于大型银行14.12个百分点。

三、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对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对自身带来的风险

(一)数据获取

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由于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并不是每个月定期发生,同时,每一期存款的期限并不是1个月,往往都是超过1个月,因此,每个月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并不等于每一期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为了准确计算每个月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这里假定本月新发生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不计为本月的定期存款而是从下个月起计为定期存款,直到这笔定期存款到期月为止;根据这个假定以及定期存款时间连续性的特点,本月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于以前各期发生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之和。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等于中小商业银行贷款除以中小商业银行存款。

由于2010年1月之前没有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每个月的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用FD表示,每个月的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用LD表示。由于对数线性模型中斜率系数度量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弹性,斜率系数与变量的单位无关,其结果值与变量的测量单位无关,而且,取对数后会缩小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得估计值对被解释变量或解释变量的异常值不会很敏感,还可以弱化条件分布的异方差性和偏态性,因此,在建模过程中用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和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对数值作为模型分析变量。

(二)平稳性检验

两个独立的变量由于未被观测到的因素作用而表现出相关性,对这两个独立变量进行回归,往往得到较高的拟合优度、显著的统计量、显著的统计量和较强的自相关性,这就是“伪回归”现象。由于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数据的特点,即不可重复性、不可控制性和长度有限性,因此,经济时间序列变量往往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所以,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的产生,需要在建模之前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此减少模型估计的系统性偏误,提高估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ADF检验是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中检验结果表明,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对数的水平值均接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ln FDt和ln LDt均是非平稳序列。而ln FDt和ln LDt的一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在5%显著水平下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即ln FDt~I(l),ln LDt~I(l)。

注:表2中检验结果由Eviews6.0输出得到;△表示一次差分;检验表达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项的阶数;其中滞后项k的数值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

(三)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ln FDt和ln LDt是非平稳的,但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通常考察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采用EG两步法对ln FDt和ln LDt时间序列进行回归,然后提取回归模型的残差得到残差序列εt,再对残差序列εt做ADF检验,若平稳,则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对ln FDt和ln LDt时间序列进行回归,运用OLS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运用ADF检验法对ε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检验结果表明:对模型(1)中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得到残差项平稳性检验结果对应的伴随概率是p=0.011<0.05,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残差项εt~I(0),即是平稳的,因此,时间序列ln FDt和ln LDt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随之下降,即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假定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由模型可知,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对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弹性为-0.104,即当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提高1%时,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平均同步下降0.104%。

四、对策与建议

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国库现金的收支特点,采取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国库现金管理的法规规章

目前,在法律层面对国库现金管理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为规范国库现金管理,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章,明确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主体及运作模式,界定财政部门与央行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确保国库现金操作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可操作性。应明确国库现金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央行的监管职能。

(二)通过调节存贷比,有效调控国库现金投放的信贷影响

从第三部分的分析可见,随着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随之下降。货币主管部门应关注存贷比变动对国库现金信贷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手段合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比,以达到有效调控国库现金投放之信贷影响的目标。在实现国库收益的基础上,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三)建立科学的国库收支预测机制,提高国库现金管理水平

根据年度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财政收支需要及历年国库收支规律等因素,通过与财政部门的密切沟通,建立科学的国库收支预测机制,并结合货币信贷目标,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等操作,并保留应付临时性或突发性支出的必要储备,从而使国库库存资金在满足正常开支的情况下趋近于常规控制目标,以不断提高国库现金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库库存余额的迅速增加,我国多次进行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国库商业定期存款作为国库现金管理的一种主要操作方式,对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制度背景下,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结论是:随着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随之下降,即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存贷比

参考文献

[1]柳建光,李子奈.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J].财政研究,2004,(6).

[2]陈建奇,张原.国库现金转存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7).

[3]郑华.国库现金管理对赁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北方经贸,2008,(1).

上一篇:石刻文化研究下一篇:物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