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改革30年

2024-06-21

中国财政改革30年(共6篇)

篇1:中国财政改革30年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一、财政改革的背景概述 (一)财政改革的.政治背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此,一场追赶时代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大地展开.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提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财权为起点,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先行一步.

作 者:郭代模 杨舜娥  作者单位: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8 “”(5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中国财政改革30年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放30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改革开放的第17 年(1994 年)为转折点,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1994 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 年为10.18%,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 年达到了20.80%。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百分比在1987 年为30.50%,在1996 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 年GDP 为3 642.2 亿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比重U 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2、3、4”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 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达30.78%。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政府逐年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同时,为扩大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虽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造成了预算外资金挤占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也使得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下滑。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虽逐年递增,但其增行速度显然不及GDP 的增长速度。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财政预算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1996 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税收作为预算收入的主体,要解释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从税收体制和预算体制两方面入手:(1)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是以增值税为主体,而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有密切联系,由于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也显著高于GDP 的速度增长,从而财政收入也开始快于GDP 增速;(2)通过预算体制进行分析。从预算编制阶段来看,在安排税收收入计划指标时往往低估,从而在一开始就预留了一定的“ 超收”空间;从预算执行阶段来看,由于1994年税制设计时的基本思路是“ 宽打窄用”,名义税负设置过高,因此随着近年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不断提高,实际税负持续接近名义税负,导致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从预算审批阶段看,现行预算法对“ 超收”的规定比较模糊,“ 超收”收入的决策与动用基本上在行政体系内完成,未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因此从预算收支扩张来看,预算内收入持续高增长,产生大量“ 超收”收入的根本原因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和不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结合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历程来看,1995 年国家逐步实行“ 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1996 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1997 年政府将13 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对规模的增长;1998 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速比GDP 增速快,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的U 型变化。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 低工资、高就业”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比重相当高,在1978 年仍为30.5%。为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下降。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真正启动了改革的历程。1994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 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在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 的增长,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决策机制扩大了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存在着政府预算中的“ 公地悲剧”。因此,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又逐渐回升。

三、结论

篇3:中国财政改革30年

一、培植财源:服务经济建设, 做大财政“蛋糕”

改革开放以来, 甘州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稳定发展态势, 全区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5亿元, 在近30年时间里财政收入规模增长35.8倍;1994年分税制以来, 财政收入从1995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5亿元, 12年间增长4.2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行, 特别是甘州撤市设区之后, 全区财政收入更是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2年突破2亿元达到2.18亿元, 2004年实现2.83亿元, 2006年突破3亿元达到3.45亿元, 2007年突破4亿元达到4.35亿元, 2008年将突破5亿元, 达到5.02亿元, 实现五年翻一番目标。2007年, 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和17.4%, 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41.05%, 位居全市六县区第一;全区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5%, 人均财力从1978年的33.7元、2002年的437.4元增加到2007年的848.1元, 五年时间翻了一番, 财政实力持续壮大, 财政收入实现了速度和质量的双提升。

财政收入规模、速度、质量全方位得到大幅提升, 这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 各级财税部门积极构建稳步增长的收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源建设力度, 以及狠抓收入征管的结果。具体说来, 主要举措有:第一, 大力培植财源。经济决定财政, 财政反作用于经济, 做大财政“蛋糕”必须着眼于经济的发展, 离开经济发展, 财政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不断加大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是财政的重要工作。近年来, 区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有效整合、统筹运用财力资源, 综合运用预算、税收、投资、国债、补贴等政策手段, 支持了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了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速度之快折射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日益增强, 甘绿脱水、马铃薯食品、金鹰面粉、沅博养殖等一批“农字号”企业相继建成, 硅铁合金、锰铁合金、钨钼合金等有色冶金公司已形成产业集群, 黑河水电、张掖火电、热电联产、河西风电走廊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极大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能力;“一区三园”成为打造资本技术聚集要素的有效载体、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极;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显现。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66.63亿元, 同比增长16.3%;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6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 达30.9亿元, 同比增长27.1%, 实现利税2.73亿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二, 改革财政体制。严格按照中央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2006年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 相应调整财政资金支持重点, 每年腾出一定财力用于乡村政权建设和债务化解, 以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同时, 区委、政府大力支持, 健全税收增收激励机制, 重新修订《甘州区财政税收增收奖励办法》, 对各乡镇、税务部门财政税收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及时兑现财政增收奖励, 充分调动征管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 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了金张掖大厦、丝路春酒厂等一批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 夯实税收来源基础, 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一区三园”财政扶持政策。此外, 还积极向省市财政部门沟通衔接, 争取省市支持, 加快了全区项目建设步伐。第三, 强化财税征管。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机制, 严格依法治税, 在实施“金财”、“金税”工程建设的同时, 着力构建“宏观税负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的新型财税征管机制, 强化财源建设动态管理, 建立主导产业、支柱财源项目库和财税库银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收入形势分析预测, 强化部门协税和收入稽查, 改进财税征管方式方法, 实行耕地占用税的委托征收, 在全区服务行业推行发票奖励制度, 强化营业税征管, 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收入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改革创新:深化财政改革, 建设“阳光”财政

全区财政部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统筹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财政管理效益稳步提高。一是“阳光财政”建设效果显著。“阳光财政”就是要让公共财政的运作阳光化, 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2006年实行的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及2007年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 国库集中支付是堵塞漏洞, 让财政资金“中转”变“直达”, 节约成本,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进一步细化预算, 让人民群众能够看明白财政收支的来龙去脉。2007年在21个区属部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 财政通过国库支付系统下达预算指标154万元, 实际支付154万元, 增加财政可调控资金96万元, 2008年国库集中支付单位扩大到100个, 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2008年收支预算, 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收支行为, 增强了预算透明度。同时, 大力推行政府采购改革,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 我区政府采购制度日臻完善, 范围和规模持续扩大, 采购行为日渐规范, 政策功能得到较好发挥。2003—2007年政府采购预算10672万元, 实际支付9601万元, 节约资金1070万元, 综合节约率9.95%,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逐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2002年以来, 在全面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的同时, 逐步将在预算外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 并对有预算外收入来源的行政执法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收支脱钩”, 桥归桥, 路归路,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2007年政府非税收入6542万元, 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1%。2007年将“收费管理局”更名为“非税收入管理局”, 提升为正科建制, 从严实行票据管理, 达到精确核销、以票控费的目的。三是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2007年全区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改革, 对全区156个单位的9121名干部职工实行了工资财政统发, 2008年起, 根据上级部署要求, 继续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清理整顿并规范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 进一步理顺了公务员收入分配关系, 初步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

三、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 增进社会和谐

为政之道, 重在以人为本;理财之道, 重在用之于民。全区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理念, 坚持“有保有压、有控有促”的方针, 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建立惠民、惠农资金保障机制, 每年集中新增财力解决好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近几年来, 民生工程得到了最优先的考虑和最充分的保障, 公共财政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其公平性、公益性、透明性特征和亲民、恤民、富民的人性化倾向日益显现。一是公共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作用更加突出。近年来, 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5-2007年全区支农投入分别为4226万元、5195万元和6300万元, 年均增长16%, 重点支持水利、道路、饮水、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 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 于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 终止了这一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 广大农民笑逐颜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财政补贴一项接一项, 实实在在, 真金白银, 农民形象地称之为政府给农民“发红包”, 2006年全区拨付种粮农民粮食及农资综合补贴1638万元, 2007年兑付2475万元, 2008年达到了5319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乡财区管乡用”改革为契机, 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按照“缺口上移, 财力下移”原则, 加大转移支付扶持力度, 全区农民从中受益8396万元;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饮水工程、“一池三改”工程、农民书屋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惠农项目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二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了有效保障。不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2006年全区共有47238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 35020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政策。2007年新增免除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杂费, 共有2021名学生享受这项政策。同时, 于2007年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2008年秋学期, 实行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城市低保和残疾人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 有25335名学生享受到免除杂费政策。三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不断完善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为主体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相继启动,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逐步健全, 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财政发放城市低保金2572万元, 比上年增长21.3%。四是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医疗救治体系和疾控预防体系, 启动城乡医疗救助, 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 支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06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8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翻一番要求, 配套资金由人均3元提高至人均6元, 今年上半年, 全区实际参合农民32.6万人, 参合率94%, 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篇4:中国财政改革30年

1979年《甜蜜蜜》

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人的家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大幅海报。人并不怎么漂亮,但温柔婉转,一如她的歌声。很多年之后,陈可辛拍了一部叫做《甜蜜蜜》的电影,当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时,有多少人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1980年《光阴的故事》

坊间传说,那一年一所大学的男生们在毕业的前一夜,把一架钢琴推到了女生宿舍楼下,对着楼里自己曾经爱过或者曾经恨过的女生们,唱了罗大佑的这首歌,所有的女生都躲在窗帘后面,想看又有点儿不好意思,于是黯然神伤。

1981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那一年,彭丽嫒还不满20岁,但却在青歌赛上把这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唱得端庄大气。很多年之后,她成了民歌的一种高度。

1982年《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央视春晚的一首歌不仅让张明敏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偶像,更让众多海外游子为此改变了选择,纷纷回归故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了这首歌,张明敏可以在歌坛“永垂不朽”了。

1983年《血染的风采》

这是一首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原唱者徐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所在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他孤军作战,出生入死,腿部重伤。截肢后遂为永久残疾人。在中央电视台的军民联欢晚会上,他着绿色戎装,挂金质奖章,坐特制轮椅,目光坚毅,看上去神采飞扬。站在他身后的,是双手推着轮椅的温柔美丽的王虹。二人共同高歌一曲《血染的风采》。

1984年《酒干倘卖无》

“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还有空酒瓶卖吗?那一年,台湾出品了其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罗大佑、李寿全等几位日后主宰华语流行乐坛的“大师级”人物参与创作音乐。作为电影的插曲之一,《酒干倘卖无》被评价为“讲出了想讲的故事,也用音乐创造出了想创造的画面,最后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了那个声音,那个唱出心声、唱出感情、唱出故事的声音”。

1985年《万里长城永不倒》

霍元甲!陈真!随着雄壮激越的旋律,霍元甲和陈真迅速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偶像。很多人为此去学武,还有人为此产生了当一个演员的梦想。

1986年《一无所有》

中国因为这首歌才开始有“摇滚”。写出了这首歌的崔健,成为那一代的符号,引领着一代年轻人不断追求“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很多年之后,在北京和平里一间廉租房里,一个热血青年跟我说,他想出一本书。

1987年《冬天里的—把火》

当年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看看费翔就知道了。就是因为这首歌,费翔成了“阳光”,成了“天使”,成了无数少女、少妇的“梦中情人”。

1988年《大约在冬季》

有这么一种说法:没有听过齐秦歌的人,是可怜的;而听不懂齐秦歌的人,是可悲的。这首歌的流行几乎就是这种说法的标尺。

1989年《爱的奉献》

这首歌最初是为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而唱响的。后来,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这首歌都会再次响起,包括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不过因这首歌而走红的韦唯后来说,如果可以没有灾难的话,她宁愿这首歌一直都不响起。

1990年《亚洲雄风》

刘欢那会儿还没有“亚洲雄风”般的体魄,但是中国确实因此在亚洲一举雄起,冲向世界了。

1991年《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善良的祝福,却有一个悲伤的旋律,难道是因为这个希望其实本来就很绝望?伴随着电视剧《渴望》的热播,这个稍带哀婉祝福的电视剧主题曲,逆流行趋势而红遍全国的城市和乡村。

1992年《我不想说》

“我不想说,我很纯洁。”那一年,红遍中国的“玉女”杨钰莹在歌里这样唱道。这句话也很快就随着这首歌曲成为年轻女孩们的代言。那个时候杨钰莹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后来竟然有一个“不纯洁”的结局。

1993年《涛声依旧》

悠扬、典雅,一首歌红了毛宁。走红之后的毛宁,是非多,但娱乐圈还是涛声依旧。

1994年《纤夫的爱》

这首歌词简单、旋律重复的小调为什么会红遍大江南北?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如同人们点评《功夫熊猫》时所说,“只有胖子才能拯救世界”。

1995年《弯弯的月亮》

据说当年这首歌写出来后,刚开始时没有一家音乐公司肯接受,没有一个歌手肯演唱,认为旋律与歌词都太“土”。后来,事业正走下坡路的吕方,在把歌词中的“阿娇摇着船”改成“你我摇着船”的前提下,勉强同意唱这首歌,就此咸鱼翻身。不仅吕方借助它在当时登上一线歌手的位置,这首歌在中国流行歌曲史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96年《青藏高原》

老实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歌被我视为那种典型的矫情之作而不怎么待见它。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它竟然能流行如此之久,久到几年之后我都上了大学,竟有一个女孩以这首歌在系里“一战成名”。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孩子她妈。

1997年《心太软》

一首莫名其妙的歌,但据说有三亿中国人都会唱,所以,这首歌莫名其妙地红了一个形容多少有些猥琐的男人。几年之后,这个男人甚至还出演了一回神雕大侠。

1998年《好汉歌》

再见刘欢,“吨位”已经到了足以拯救世界的级别。虽然人的体重跟是不是好汉似乎挂不上什么号,但是想把这首歌唱好,一般体重的人还真唱不出那股子韵味。所以,这些年在舞台上,很少见到有人翻唱《好汉歌》。

1999年《常回家看看》

那一年,甚至是那一年之后的好几年,每次我回老家时,老爸都会唱这首歌给我听。想来,应该有很多很多父母在心里默默地给儿女唱这首歌,一遍又一遍。所以有必要建议大家,去KTV时,把这首歌第一个点了,大家合唱。

2000年《至少还有你》

似乎是最流行的情歌,情侣们无论是热恋之中还是吵架之后,都会哼起。不知道林忆莲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着李宗盛?无论这首歌怎么代表了他们最亲密的岁月,但劳燕分飞的结局还是让人唏嘘感叹。

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那年一个女性朋友在电话里嘲弄我说,这么红的歌,你竟然都没听说过?然后,她就在电话里唱了给我听。印象中,那应该是我唯一一次听这个朋友唱歌,可见当年这歌流行到了何种程度。

2002年《I believe》

一个苦熬多年的女演员,搭上了“野蛮女友”的顺风车,大红大紫了一把。当然这首歌跟着走红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不过让人神伤的是,当年的“野蛮女友”后来居然就一天天的变成了胖子。我想,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美女变胖子这种事了吧。

2003年《东风破》

此前好几年就有人预言说,周杰伦将会成为台湾继罗大佑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人物。那时候我还不屑一顾呢。但《东风破》这首歌流行之后,世间再无罗大佑,人们似乎就只知道周杰伦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

这首歌到底流行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在一部大红大紫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看到,一个卷鬈毛男人蹲在马桶上如此唱道,“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哦,如此恶搞,被他打败了。

2005年《老鼠爱大米》

就是这首歌,滥觞出了多少网络歌曲啊。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我没有听到过一个人说这首歌好听,鬼知道这首歌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流行得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2006年《千里之外》

因为这首歌,费玉清从故纸堆里又跑到了舞台上。而他那45度角抬头举目的唱歌姿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众多喜爱K歌的人争相模仿的POSE。

2007年《不怕不怕》

郭美美“昙花一现”。但这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我那个叫小美的女儿的最爱,一天能让你放上十几遍,听得我那段时间里满脑袋都是“蟑螂蟑螂”。可见,流行歌曲从娃娃抓起,还是会继续流行下去的。

2008年《北京欢迎你》

篇5: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创新人物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评审专家团

马蔚华(1949年-)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吉林大学毕业,1999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等职务;1999年3月任招商银行行长至今。他是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他导演了招商银行近年来“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三出大戏。他使得招商银行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吸引了大批高端用户,同时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他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建立网上银行,抢占了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主要的支付银行;他将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嫁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完美组合。招行也从一家后起的小银行,成长为“中国最健康、最有潜力”的银行新锐。

王仁茂(1959年-)台湾花莲人,1980年毕业于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系。1987年担任台湾光男集团(Pro Kennex)IT事业部副总。2004年于深圳成立天鹏盛电子集团,成为全球前三大的手持式多媒体影音播放器设计制造商。现任天鹏盛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茂强调建立公司的四大核心价值,诚信、承诺、创新以及团队。尤其对于天鹏盛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特别重视,每年亲自到重点大学遴选优秀毕业生担任公司研发骨干。与集团高级主管定期计划培训员工,藉以精实研发能力,并申请多项专利。王仁茂以自创的IR管理模式,应用在供应链及销售网的管理上,大幅提高供应链效率及销售的能力。并于2008年引进深圳创新投资、中以基金、台湾纬创资通公司投资天鹏盛公司,使天鹏盛在业界的声誉及财务能力更独树一帜。天鹏盛预计于2009年第三季将在台湾证券市场挂牌上市,将成为首家深耕于、发展于大陆而在台湾地区上市的公司。

王传福(1966年-)安徽无为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1990年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在该院工作。在发现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后,1995年,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从一个研究电池的专家成为世界级电池大王,他只用了7年时间,也许这算不了什么,毕竟这是他的专业强项;从一个汽车业的外行,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民营汽车企业之一,他只用了4年时间,其中F3也成为迄今为止国产自主品牌最为成功的车型之一。这就是王传福用10年时间创造的商业奇迹。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对技术的偏执和自信,带给比亚迪的是被媒体称为“集权”的方式,也正是王所说的“市场和研发在我个人身上合而为一”。他认为,电动汽车的关键是电池技术,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动汽车的市场能量将在两三年后很快彰显出来。

尹同耀(1962年-)安徽巢湖人,1984年进入一汽集团,1991年至1996年,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任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1996年11月至2004年,任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2004年至今,任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当奇瑞在一片怀疑声中起步时,中国汽车工业正盛传着两个神话:一是汽车企业不与跨国公司合资没有前途,二是企业不达到100万辆以上不能自主研发。然而“狂人”尹同耀带领着奇瑞以分段集成创新的模式打破了这两个神话:1998年生产的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1999年自主研发的第一辆轿车下线,2001年风云轿车上市,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令人注目的“黑马”。他自信地拿起自主创新之剑,让奇瑞在汽车业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第一个自主品牌的发动机、连续4年蝉联中国轿车出口第一。怀着“造中国人的汽车”的梦想,他带领着奇瑞走出了一条民族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

史玉柱(1962年-)安徽怀远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深圳研发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2004年成立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在海外注册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变迁。当年因为冒进,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他尝尽了商场失败的苦涩。从头做起,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从巨人汉卡到巨人大厦,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如果经商也是一场游戏,史玉柱玩了一场大翻盘,表现可圈可点。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他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中国首穷”,再到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大鳄,他演绎了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一段兴衰史。在民营企业家命运沉浮变幻的序列中,史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毅力与执著”的魅力和价值。

古润金(1959年-)祖籍中国广东省中山市,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裔企业家,1994年,乘着中国改革开放之春风,回到家乡中山市投资创建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确定“建立完美事业,拥有完美人生”的经营理念。古润金为人慈善仁爱,眼光敏锐,善于宏观全局,决策果敢。现担任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署理会长、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总会长、中国禁毒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山市等24个国内县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荣获“中国希望工程贡献奖”、“首届百名中华慈善人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经济管理荣誉博士”多个荣誉称号。2006年12月1日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在广东省开展直销业务,销售保健食品、化妆品和保洁用品。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独立企业纳税500强排行榜。

李彦宏(1968年-)生于山西阳泉,1991年北京大学毕业。李彦宏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共同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6年,他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他作为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在他领导下,百度不仅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技术团队,同时

也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产品设计、开发和维护团队;在商业模式方面,也同样具有开创性,对中国企业分享互联网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李思聪(1959年-)安徽人,现任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广州银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工商联常委、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会常务理事等多项社会职务。作为一名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企业家,李思聪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闯出了一条新路,成功运作了我国商业型信用担保机构的典范——银达担保投资集团,他开创了一条以政府资金为导引、民营资本为主体、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办担保的新模式,被誉为“银达担保模式”,它被全国同行业公认为目前国内最成功、最先进的担保机构经营模式之一。同时,李思聪在国内担保界开创了“信用担保连接风险投资”的经营模式,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李思聪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 群(1965年-)重庆人,198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系;在职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大学农业与区域管理专业。1989年9月,创办重庆长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本人是重庆市劳模、重庆市政协委员。他被誉为“中国民间医改第一人”;他首次提出了药房托管的概念;他在当地第一个反对药品招标;他在北大与学者高谈“中国医疗改革的发展与出路”。2007年3月,他推出了国内首个民间版医改新模式——“惠民中国医疗行动”,与医院、药厂建立联盟,向老百姓发放会员卡,用现金直补的方式给予会员看病补贴。颠覆性的医改模式打破了医药行业层层回扣、暗箱操作的潜规则,直率锐利的个性更使他成为业界热点人物。2008年1月,他又出人意料以全票当选重庆市的“村官”。他说要打造“西部华西村”,并将自己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农村复制。

何建梁(1954年-)陕西咸阳人。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后获得中山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6年加入中远集团,曾任广州远洋宾馆总经理、广州远洋建设实业公司总经理。现任广州颐和集团董事长。何建梁在华南地区经过十余年的创业发展,现已把颐和集团打造成为拥有二十余家全资、控股企业的大型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达近10亿美元,成为一支拥有自主开发、投资、经营管理绿色住宅项目、高档酒店的专业团队。他开发的颐和山庄在华南地区家喻户晓:它最早打出了“白云山山景楼盘”的旗号,并成为白云山山景楼盘的领头羊,而且将小区规划、建筑风格及园林造景与白云山、南湖的自然景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发展商从环境的概念炒作中走向务实,不仅因此获得商业成功,还开启了楼盘设计的新概念,在广州楼市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何新明(1955年-)华南理工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1981年入佛山市石湾东平陶瓷厂(东鹏陶瓷前身),先后任技术员、厂长。1996年,正式组建东鹏集团,任董事长至今。并担任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1994年,佛山遭遇特大洪灾,东平厂损失惨重,时任厂长的何新明带领全体员工,以顽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开始了艰苦的重新创业。1995年,何新明掌舵的东平厂接收华泰陶瓷有限公司,开始生产高档抛光砖。1996年,何新明正式组建东鹏集团。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对市场的洞察入微,何新明在随后短短数年间,不断缔造中国高档建陶市场的传奇,掀起了陶瓷墙地砖“全国一片黄”的消费潮流,创造了建陶产销奇迹。东鹏集团扭亏为盈,“东鹏牌”产品享誉全国。何新明更是连续五年蝉联陶瓷行业风云人物,成为中国建陶行业的领军人物。

张传卫(1962年-)出生于河南固始。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山市第九届政协常委、中山市工商联合会(总商会)副会长、中山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会长、中山市电力协会副会长和中山市机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张传卫率领明阳人经过十年的奋力拼搏和精耕细作,明阳公司经历了从1993年到1994年寻求生存和原始积累阶段,从1995年到1998年寻求拓展和高速成长阶段和从1999年至今的创新高科技引领大发展三个阶段。2003年,他领导公司实现了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创造产值2亿多元,整体综合实力水平再上新台阶。2007年11月,明阳风电与美国格林亨特风能集团一次签署72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合同,使张传卫一夜之间成为业内的风云人物。他不满现状,将事业的棋盘向国际延伸:2010年,明阳风电总产值要达100亿,这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

汪 延(1972年-)北京人。199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学士。1996年4月加盟四通利方公司,任国际网络部部长。同年6月,参与创办利方在线网站利方在线。1999年出任新浪网中国地区总经理。2008年任新浪网董事长。汪延于2003年5月被任命为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发展的战略制定及具体执行计划的管理。汪延曾任新浪网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汪延在网站策划、管理运营与市场拓展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经过他与四通利方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利方在线于1998年成为中国地区最受欢迎、访问量最高的中文网站之一,并于同年成功地完成了与华渊资讯网的合并。作为新浪第四任CEO,汪延说自己只希望成为一名职业的经理人。他的彬彬有礼和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为他的职业人生赢取了更多的眼球,他身上的光环在知识经济时代,丝毫不压于文艺界明星。

冼 燃(1969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工业设计系。1991年至1996年任深圳康佳电子集团工业设计负责人,1997年至今任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东亚青年经济人自主创新奖”等荣誉。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彩电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出风靡全国的“彩霸”电视。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集团——毅昌科技集团,为中华民族彩电企业提供设计创新服务,打破了洋品牌主导中国彩电市场的局面。长虹、康佳、海尔、海信等品牌电视机外观都经由他一手设计。他还将设计创新理念推向汽车、手机、电脑等各个领域,为民族工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他带领的毅昌科技团队将自主创新思想充分运用到工业设计研发服务领域,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的先行者。邹锡昌(1964年-)广东梅县人。香港知名的爱国人士。中山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香港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2006年度“中国十大慈善家”、2006年度“中国十大EMBA风云人物”“2007年南粤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昌盛集团1992年注册成立于香港,主要从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公司已成为地产、金融投资、高新技术等跨行业、集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被业界及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地产英雄”。凭着“精心、信心、恒心”而成就一番事业的邹锡昌在事业辉煌时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邹锡昌就一直做两件事:拓展事业与回馈社会。近十多年来,他对我国教育、文化、科研、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等领域,捐款已达九千余万元。邹锡昌以实际行动将客家人立业报国的精神发扬光大。

郑跃文(1962年-)出生于福建罗源。1985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1999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任江西科力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至2002年任南昌科瑞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2002年至今任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6年来,科瑞集团在高压电气开关、生物制药、果汁加工领域所投资的企业,均发展成为行业技术上的领先者和经营上的佼佼者,并成功地在国内和香港挂牌上市,旗下企业包括国家电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支柱企业平高电气公司、亚洲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上海莱士公司、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烟台安德利公司。这些成就与郑跃文的领导密不可分,他注重发现价值、创新价值、提升价值、实现价值,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科瑞集团对所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使这些企业在产品经营与资本运作的互动中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

董明珠(1954年-)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1975年参加工作,1990年进入当时还叫海利的格力,现任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她力主创新,带领格力打破日美垄断,成为中国空调界不受制于国外技术的企业。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她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销售模式连年创新,被空调界同行及新闻媒体誉称为“格力模式”,其独创性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还被经济界、理论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革命”。她的判断左右着空调市场竞争的方向,影响并引领整个空调行业的健康发展。她推崇的经营理念是“弘扬工业精神”,即领导行业发展的一股“傻劲”和“吃亏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詹纯新(1955年-)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副院长,1992年创办中联公司。现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7名员工,靠50万元借款起步,创立中联建设机械产业有限公司(中联重科的前身),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并购,向房地产、导航电子、新型租赁等领域拓展延伸;他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在短短十余年间,他使中联重科成长为总股本3.9亿元、总资产30亿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并保持了年产值平均增长率、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均高于60%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混凝土输送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环保机械等基础建设所需重大装备的研究、制造基地之一。

蔡文豪(1953年-)祖籍广东揭阳,1976年旅居香港开始创业,成立香港义兴实业公司;1986年进驻越南,成立越港联营有限公司。现为广东金豪集团董事长、香港宇港有限公司董事长、越南越港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多米尼加共和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2006年,金豪集团成立电动车核心技术研发小组,并与中国航天部电子

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经过两年的潜心研制,2008年5月,金豪集团正式增设电动车生产项目,现已成功生产电动轿车、电动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等各种车型。同时,在蔡文豪的带领下,公司的拳头产品金豪摩托车远销美洲、非洲、东南亚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广东摩托车行业的领军企业。现在,金豪集团率先研发成功国内第一台纯电动汽车,样车已通过欧美国家的权威机构检测,成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先行者。

篇6:中国财政改革30年

名 学

号 学

院 指导老师

刘金典 20094120310 经济学院 宋彬彬

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

方向

摘要: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09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今后财政政策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关键字:财政政策 改革 宏观经济 正文:

一、20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9年,为了应对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已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

(一)扩大政府赤字和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我国的外部需求增长前景黯淡,居民消费趋于谨慎,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减弱,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财政减收因素较多,财政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政府将适当增加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的投资,使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比2008年有较大增加。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公共交通、技术改造等方面,以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薄弱环节,同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财政增收能力。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三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支持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清理房地产各个环节的税费,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五是扩大家电下乡补贴的品种和地域范围,促进农村消费。六是推进电力、成品油等基础产品价格改革是长期趋势,财政政策将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和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和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制价格逐步放开的冲击。

(三)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比2008年有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电力、沼气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设施。二是进一步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并改进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三是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出台振兴奶业、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五是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六是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范围。

(四)加大财政政策结构调节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资源税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三是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四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五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制结构性调整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和资源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税收制度。三是在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基础上,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加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性转移支付。

二、中国09年之后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但力度上还有相机抉择的问题。2000年经济形势的好转,既有近三年反周期调节中经济内生方面的积累因素,也有国内国际某些外生方面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有几个突出的方面值得特别关注和作进一步的观察:

第一,民间投资的跟进状态如何。积极财政政策的代表性事项是扩大国家举债规模,运用筹得的资金安排政府投资,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改变市场预期,拉动民间的投资和消费趋于活跃,使整个国民经济回暖转旺。民间投资是否真的跟进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是否发挥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2000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接近12%,民间投资的增幅则在6%左右,后者虽然比前两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明显低于国有部门投资增幅。全年的情况如何,统计数据要待2001年一季度得出。只要不能认定民间的投资充分跟进了,积极财政政策就不宜改变,以防止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第二,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2000年世界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大部分时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头号强国美国的状态尤佳,欧洲、亚洲和周边国家的情况总体也不错,因而我国的外贸增长相当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增幅甚高(达30%以上)。但接近四季度时,美国经济已露疲态,人们甚至开始议论其如何避免“硬着陆”的问题,而2001年,另一关联密切国家--日本的经济恐难见大的起色,某些亚洲国家的状态甚至可能恶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醒“防止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总体而言,我国2001年外贸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很可能明显劣于2000年,这样,外需减弱,扩大内需的任务便相应加重,从这个角度看,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必要继续实行。

第三,深层结构调整、体制与机制转换的进展如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表现为在经济运行状态层次上的政府支出扩张,而要解决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仅靠这种扩张是不行的,必须利用这种扩张所带来的一定时间内的“喘息之机”(操作余地),努力化解深层的结构制约和体制制约,推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深化政府、企业、市场诸方面的改革,从而为经济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1998年以来,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工作有所进展,但客观地说,还有不少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结构、体制问题常常十分明显地表现为增长的障碍(试观粮食结构、钢材结构等的现状和“建个商品交易市场要盖112个行政图章”的事例)。因此,从操作层面看,在经济形势好转、但基础并不稳固的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段积极财政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操作空间大力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是一种追求长期发展的较合理的配套。

(二)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方兴未艾

1998年以来,在施行反周期经济调节的同时,决策层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如下一点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即要把运行层次调节与深层的、中长期的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几年间,在财税制度创新方面的努力,突出地表现在经过酝酿、筹划、试点而渐具轮廓、方兴未艾的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方面。

1994年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使各级地方政府消除了对中央“平调”本地财力的担心,改变了以往“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的行为模式,开始关心弄清本地财力的全貌和对本地预算内、外政府资金实行统筹协调管理运用。各地纷纷成立收费局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性收费,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此形势下,1996年国务院29号文件进一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并加强管理的指导规范;1998年之后,国务院更明确提出了“费改税”和税费改革配套的思路。税费改革的基本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促进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减轻企业、农民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廉政的理财制度。近两年在清理中取消了近千项不合法、不合理的基金、收费,并加紧研究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原准备以道路、车辆的收费改收税为突破口,逐步推开,后因多方面原因,燃油税、车辆购置税的出台还需等待时机,但于2000年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安徽全省和其他省选择部分县)。可以预期,2001年以后税费改革将出现新的重大进展,总体的走向将是形成政府税收、规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使用者付费、经过规范的公共选择程序的集资、以及企业化单位经营性收费的各行其道、分流归位,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税费征收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考录取批次怎么填方法是什么下一篇:四年级英语上册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