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30年

2024-06-19

中国乳业30年(精选八篇)

中国乳业30年 篇1

一、房改的第一阶段

从1980年至1988年, 是我国房改的第一阶段, 也称为房改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一) 理论、思想和舆论准备

在这一阶段, 召开了多次房改研讨会, 学习理解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 并对为什么要房改、房改的对象、房改的难点、我国住房制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进行了反复研讨。同时, 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有关房改的文章, 做好统一思想工作。

(二) 试点准备

1982年至1984年, 我国先后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等城市进行了公房全价出售和公房补贴出售试点。1984年和1985年开展了全国城市住房普查工作以摸清底数。1985年在一些城市进行了住房金融改革试点, 例如发行住房建设企业债券等。1986年上海、广州两市制定了有偿转让土地的办法, 1987年深圳市率先进行了有偿转让土地试点, 随后广州市也进行了试点。1987年, 在烟台、唐山、蚌埠等城市进行了提租补贴试点。

1984年, 六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城市住宅建设, 要进一步推行商品化试点, 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的要求, 这是对房改试点工作的肯定、督促和鞭策;1988年七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草案中, 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有偿转让, 既是吸纳试点工作的成果, 又是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住房商品化的法律保证。

二、房改的第二阶段

从1988年至1998年, 是我国房改的第二阶段, 也称为全国展开、摸索前进的阶段。全国展开, 就是从少数城市试点逐步转向全国各城市都推行房改;摸索前进, 就是我国的房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 当时提出的各项房改措施都会存在不成熟的问题, 必须经过实践检验, 进行取舍、修改、补充和完善。这一阶段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一) 以提高公房租金为主的第一步

1988年2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国发[1988]11号) , 即国务院11号文, 迈开了房改逐步向全国推开的步伐。11号文在明确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后, 提出了8条改革措施。当年的思路是, 既然明确了住房商品化改革方向, 就应该通过房改, 逐步把公房租金提高到商品化水平。11号文件体现了以提租补贴为主的理念。

一些城市在实施提租补贴办法中, 很快就发现提租补贴特别是发放住房券问题太多, 很难操作和推行, 而公家补贴房租仍然是“一条腿走路”。因而在1991年10月17日发布的《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 把它改为多提少补或小步提租不补。各地在执行中, 主要采用小步提租不补贴的办法。这一改变虽然可以避开提租补贴的困难, 但同时也带来了增加居民负担的另一困难。执行的结果是, 提租的步子越来越小。从1988年至1993年实行以提租为主的办法, 共用了5年多时间。但全国各城市的公房房租, 仅从原来的每平方米0.1元~0.2元提高到0.3元~0.5元, 前进的步伐相当缓慢。

(二) 以出售公房为侧重点的第二步

提租进展相当缓慢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 如果继续坚持以提租为主的路子, 要达到公房租金商品化的目标将会遥遥无期。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 在1993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制度改革会议上, 讨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草案) 。这个草案的一条重要内容是, 要求把房改的侧重点转移到出售公房上。这是因为, 不仅出售公房是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更重要的是, 出售一套公房, 就减少了一套公房的提租任务。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出售完可以出售的公房, 也就同时结束了绝大部分公房的提租任务。剩下少部分没有出售的公房, 就好办得多了。同时, 出售公房迈开了大步, 反过来也会产生带动公房提租的作用。

然而, 会议结束后仅仅十几天, 有关部门发现了一个新情况, 个别城市不等国务院颁发文件, 抢先用极低的价格突击出售公房。针对这一新情况,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迅即分别发出制止低价突击出售公房的通知。这一新情况也使人们发现, 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疏漏, 就是没有制定如何确定拟出售公房价格的办法。没有统一的办法, 就无法衡量出售价格是否妥当。于是, 房改领导小组组织力量, 一方面抓紧修改文件, 一方面抓紧制定出售公房确定价格的具体办法。并于1994年7月18日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4]43号) , 即43号文。同时, 发布了出售公房确定售价的操作办法。43号文还新增一项重要的房改内容, 即推行住房公积金。43号文较好地发挥了加快房改步伐的作用。截至1998年底全国城镇出售的公房, 占可出售公房的50%以上。

(三) 住房货币化改革成为新的推动力

1996年和1997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 分别在两次谈话中, 提出了“加快住宅建设,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的要求。各城市在讨论这一要求时认为, 只有加快房改步伐才能加快住宅建设。因而在1997年, 许多城市没有等国务院出台新的房改文件, 自觉地、主动地采用了许多加快房改步伐的措施。其中还有好几个城市提出了“截断住房实物分配,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口号, 并付诸试点实施。许多城市开展住房货币化改革的积极行动, 成为把房改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强大动力。

三、房改的第三阶段

从1998年7月1日开始, 我国房改进入第三阶段, 即推行住房分类供应新制度阶段。这是一个通过实践, 对新住房制度不断补充、修改、完善的阶段, 因而也被称为不断深化房改的阶段。

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是一个针对居民的不同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的制度, 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很大的发展变化空间。目前已经走过的11年时间, 仅仅是个开头。这11年的主要进程是:

(一) 去旧出新, 推行新住房制度

1998年7月3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正式发布, 即23号文。23号文是一个对深化房改所涉及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全面安排的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具有突破性的决策是, 决定在全国城镇停止公房低租金制度, 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新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 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 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社会保障性质的廉租住房。这是一个推行住房商品化、适度的住房社会保障与加强调控管理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是一个以解决好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为重点的住房制度。

在决定推行新住房制度之前, 业内对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 进行了较多的讨论。这就是, 住房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经济问题, 如果政府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人民有较高的收入, 推行以住房商品化为基础的房改就好办了。而我国恰恰是政府的经济实力较弱, 人民的收入较低, 也就是经济条件还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 对于我国是否有条件进行房改, 就成了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1998年下决心停止旧制度推行新制度时形成的共识是:旧住房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我们要下决心及时进行房改, 推行新制度。在推行新制度的进程中要注意两点:一要继续不断地改善经济条件, 二要在采取各项房改措施时认真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在我国推行住房分类供应是一项崭新的制度, 因此, 在实施新制度中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 特别是如何处理经济条件不成熟的问题,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不准确、不全面、不恰当的地方。如何通过实践, 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新住房制度, 是在推行新制度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另外, 人们从23号文的标题不难看出, 这个标题除了含有搞好房改、解决好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这项重要任务之外, 还含有加快住宅建设,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这两项任务的关系, 如果处理得好, 可以产生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 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这是在推行新制度进程中, 必须解决好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二) 实行新住房制度11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

(1) 11年来, 我国的住房投资, 以每年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的速度增长。它有力地证明, 住房制度改革, 发挥了推动住房“生产力”大发展的作用。

(2) 这些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每年增长8~11个百分点, 其中有1~2个百分点来自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

(3) 11年来, 我国城镇每年建设住房多在6亿平方米左右。许多城市新建的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 比此前城市拥有的房地产总量高出五六倍, 使得许多城市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4) 这些年许多城市的财政收入, 有40%甚至更多一些来自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 为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5) 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应地增加了大量就业人口。

(7)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由1998年的18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28平方米以上, 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1%, 大幅度地提高了居住水平。

(8) 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 较好地发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作用。

2003年的一份国务院文件指出, 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1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证明, 从总体上来讲, 我国的房改是成功的。

(三) 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在推行新住房制度的头几年, 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是国务院文件指出的三大突出问题, 即房价上涨过快 (含房价过高) 、大套型住房比重过大和投资增长过快 (含建设规模过大) 。随后, 又陆续发现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有一段时间建设保障性住房进度缓慢。从2003年至2007年, 每年建设的供应中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住房只占年住房建设总量的5%左右;这5年建设的廉租住房总和, 只占年住房建设总量的1%左右。在住房建设连年大发展的情况下, 出现建设保障性住房进度缓慢的事实证明, 在处理加快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两者关系上, 出现了顾此失彼的问题。二是放松了调控管理。不仅对房价的过快上涨放松了调控管理, 而且对于前些年建设量不算大的经济适用住房也放松了调控管理, 因而不断出现经济适用住房“三失控” (套型、价格和供应对象失控) 问题。

我国政府及时发现了三大突出问题。在2003年发出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和2005年发出的《国务院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中, 都要求各地大力解决三大突出问题。2006年发出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 更进一步提出今后每年的住宅建设总量中, 90平方米以下套型的低价位住宅, 不得低于70%, 严格限制大套型住宅的比重。

(四) 近几年深化房改采取的得力对策

由于三大突出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 后来又发现了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和放松管理等问题, 这就需要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在诸多问题中, 集中表现在如何处理好住房市场化和住房社会保障的关系上, 或者称之为如何取得加快住宅建设与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双赢”上。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反复研讨, 国家逐步认识到, 实行“保障归保障, 市场归市场”的原则, 把政府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保障房上, 其他的商品房则主要由市场调节, 应是夺取“双赢”的关键。而做到保障住房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既有利于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又有利于解决三大突出问题。

为此, 2007年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 , 从而促使我国房改切实走上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为主的轨道。

从2008年至2009年, 我国保障房建设, 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和棚户区改造等,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而扭转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进度缓慢的局面。按我国政府2009年的安排, 计划用3年时间, 基本解决750万户低收入困难家庭没房住的困难;用5年时间, 完成各城镇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以上计划, 必将为我国推行新住房制度奠定健康、顺利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经验教训

总结30年房改经验教训,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不断地增加人民的收入, 并以中等收入者为重点, 夯实住房商品化的经济基础;

二是坚持“保障归保障, 市场归市场”的原则, 处理好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和加快住宅建设这两项任务的关系;

三是继续健全、发展、完善以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保障住房为重点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四是适时出台《住房法》或《住房保障法》;

五是坚持不懈地寻求解决三大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

六是努力把市场自发调节与加强政府调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是不断改进住房金融和住房税收政策与制度;

八是认真解决城市政府过分依赖“以地生财”的问题;

九是把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和建立农村住房制度问题逐步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中国乳业30年 篇2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随着伊利股份年报姗姗来迟,乳业上市公司年报已尽数披露。业绩报告显示,伊利股份正进一步扩大其寡占实力,而光明乳业则在业务转型下业绩“一枝独秀”。尽管业绩表现不一,但各乳企都已开始关注高端产品市场,并加快其国际化脚步。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面对国内外多重因素挑战,乳企将进一步调整业务,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光明“一枝独秀” 伊利寡占扩大

多个企业业绩较2011年有较大下滑,反映出乳制品行业在2012年遭遇了严峻考验。

在2011年保持营收、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的伊利股份,2012年盈利却遇到了瓶颈:公司营业收入以人民币420亿元仍然保持了同比12.12%的增长,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7.17亿元同比下降5.09%,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增幅仅为1.43%。

蒙牛乳业则再次显示出业绩颓势,营收、净利润均出现双降:营业收入以人民币360.8亿元同比下降3.5%;公司持有人净利润以人民币12.57亿元同比下降20.9%。

光明乳业“一枝独秀”的情景再度上演:137.7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加16.85%;3.11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0.89%。尽管在2012年屡遭产品质量方面的质疑,但公司业绩表现依然坚挺。规模较小的乳企表现则更为参差不齐。三元股份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5.53亿元,同比增长15.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3280.18万元,则较2011年下降27.03%。皇氏乳业情况类似:营业收入以人民币7.54亿元同比增加31.76%;而净利润同比下滑44.61%。贝因美表现相对稳定:营收、净利润都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其营收人民币53.54亿元的规模相较三大乳企仍然偏小。

数据显示,2012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企业业绩超过人民币900亿元,占据乳业上市公司近八成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伊利的市场份额更进一步扩大。目前保持快速增长的光明乳业,营收相较蒙牛和伊利都较小,尚无法造成较大冲击。而蒙牛乳业的表现近两年一直差强人意,与伊利的规模差距渐渐扩大。业内人士指出,伊利的寡占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有望支撑伊利在寻求更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销售费用,例如2012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为18%,同比下降5%。

银河证券认为,未来国内乳制品行业有望继续向寡头集中,当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超过50%时,可以期待市场格局由双寡头向单一寡头转变,行业龙头未来有望形成市场占有率接近40%的稳固龙头地位及高壁垒水平。

高端产品增收效果显著 乳企加快国际化脚步

从伊利年报不难看出,“高端商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液态乳方面,金典奶、每益添等高端产品的销售份额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而增加收入11.46亿元。略显颓势的奶粉及乳制品门类中,金领冠等高端产品的销售份额持续提升,由此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也使收入增加1.18亿元。

光明乳业年报也称,公司重点产品的快速增长驱动了公司营业总收入的较快增长。通过聚焦“优倍”,抓住鲜奶发展势头,实现鲜奶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通过聚焦“莫斯利安”,打造全新品类,推动常温产品的结构升级;通过聚焦“畅优”、“健能”,坚持高端差异化路线,提高酸奶的市场份额。

中国现代陶艺30年发展概况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观念意识方面的变化,也带动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变。所以中国的现代艺术在整个80年代仍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而在此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其滞后性显得尤为突出,基本上还是为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

虽然“陶艺”的概念已经出现,但具体实践时还只是在陶瓷器上绘制些图案纹饰或中国画。朱乐耕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端与发展》中谈到的一件事颇能说明当时的情形:1986年日本举办的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邀请我国陶瓷艺术家参加,当时有国家轻工部组织挑选了各产瓷区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但当作品抵达日本后,发现我们的参展作品与参展要求相差甚远。别的国家的参展作品都是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强个性的现代陶艺作品,而中国送去的仍是传统的花瓶、樽、壶等陈设瓷或日用器皿。日本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的评委说道:“中国作品技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但落后于时代,希望今后加强国际交流。”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活跃在当代陶艺界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高校师生和从高校毕业的独立艺术家组成的学院派,以及由各个产区的工艺美术大师、本土陶艺家组成的产区队伍。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界定,事实上,当代陶艺界是一个互融互生的集体。除了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外,从产区派出进行培训、深造又重新回到产区的专业人才也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相继开设了陶瓷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教学并形成相对集中的陶艺群落,其中的一批高校教授可称得上是现代陶艺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早在20世纪中叶,郑可、高庄、梅建鹰、祝大年等一批老艺术家就对陶艺风格及陶艺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们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并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与时代艺术语言相结合,探索陶艺的新形式,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产区又可分为以手工制作为主的私人作坊和工厂的混合形式,以及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化工厂。前者以景德镇、宜兴、龙泉等产区为代表,后者以潮州为例,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期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标志是本土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即吕品昌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格局》中所说的:“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

80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进行了丰富而新奇的艺术尝试。9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中国陶艺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氛围,国际间现代陶艺的交流、合作已成稳定的态势,高校纷纷开设现代陶艺课程,培养一批批专业人才,中国许多陶艺家已拥有自己的窑炉与工作室。

三、中国现代陶艺的反思期

21世纪,中国陶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狂热与浮躁逐渐消退,一些敏锐而有责任感的陶艺家开始对中国陶艺和陶艺家自身的关注与思考。现代陶艺的出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对泥土的重新认识,注重肌理表现的多样化。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坯体的光滑平整为重要标准,而现代陶艺则认为各种开裂、划刺、残缺等肌理正体现了泥土的个性,对作品表面的肌理表现也更丰富,手段更多样。二、注重陶艺的创作过程,在过程中寻找与泥土对话、交流的各种可能性。三、用泥土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思想。四、讲究材质的运用,注重火的烧成效果,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火也是陶艺的重要语言之一,不同的烧成气氛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也给予泥土独立发言的权力,相对于传统陶艺,这是一个本质的进步。同时,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不断反思,突出表现在:

1、如何在西方陶艺的主流形式下不迷失自己。这不仅是中国现代陶艺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界的问题。中国当代陶艺的状态仍处在一种被“俯视”或“低视”的境地,陶艺家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反思的现实问题:“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究竟有多少艺术家认真对待了我们自己?在全球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陶艺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应该追求并确立一种怎样的自为而自由的当代陶艺形态。”2、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国现代陶艺,其尴尬处境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很难得到学科建设上的帮助与扶持,一些大型美术展览中也很少出现。85美术思潮以来,中国纯艺术的主体是架上绘画,90年代又演变为装置、行为等观念艺术,而后“新媒体”又成为主流形式,在这些新艺术样式流行的同时,现代陶艺却始终未能如美国、欧洲那样被艺术界接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种情绪导致了国内陶艺家在艺术上普遍的不自信,不自觉地深陷西方陶艺的形式模仿中不能自拔。3、如何避免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国内近些年的陶艺展览与交流不可谓不多,新作品也不可谓不丰富,但各种陶艺展示却显得异常枯燥。创新缓慢、学术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陶艺的良性发展,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中国现代陶艺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4、如何加强陶艺理论的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只有形成了一套专业性理论,才能真正说明这门艺术接近成熟。如今,虽然陶艺文章不少,但能说明问题的却没有几篇,这与艺术家的个人理论修养相关,也反映出陶艺界急功近利的心理。

中国乳业30年 篇4

岩彩画,顾名思义,是以矿物颜料为主要材质的绘画形式,因而其艺术语言和风格也有其鲜明的特色。这种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曾占主导地位,但近几百年来日渐被边缘化了,甚至被遗忘。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岩彩画的发展,并为在“色彩的中国画”上拓展一条新路,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努力扶持这一棵“新苗”,于2006年成立了岩彩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岩彩艺术展,现又决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书画30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成就展<中国岩彩艺术展>》”。

这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岩彩画作者展示艺术成就的大舞台,是岩彩画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展事。

展览宗旨:展示优秀岩彩画作品,交流创作实践经验,

传布岩彩艺术理念。

首展时间:2008年9月20日

首展地点: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

巡展城市:上海、杭州、成都、深圳、香港、澳门、台北

主办单位: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国家博物馆

承办单位: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

艺术指导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琦、王学仲、文怀沙、邓琳、刘勃舒、华君武、沈鹏、吴冠中张仃、欧阳中石、黄永玉、谢云、靳尚谊

展览艺术委员会:

顾问:许嘉璐、高占祥、潘震宙、王石

主任:金坚范副主任:尉天池、张虎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仲、王雄飞、许江、宋雨桂、李宝林、李海涛、李迎、李道柳范迪安、杨之光、周韶华、黄亦生、钱绍武、鲁光、袁熙坤

策展人:陈荫夫执行:王雁飞

展览组委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平、刘浒山、李义新、张陵、张毅、张明亮、宋文京、沈天舒陈岩、宗同昌、罗新昌、赵亚强、高少鹏、魏日胜

参展事项:参展作品装框后在60m×60cm至200cm×200cm之间(此展览免收评审及参展费)。请于8月1日—8月10日将7寸照片(背面注明作品尺寸、题目、作者姓名、使用材料)及详细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艺术简历寄至岩彩艺术中心。经展览艺术委员会初选合格后通知作者将作品于8月20日之前交至岩彩艺术中心。落选作品不另行通知,初选照片资料不退。所有参展作品主办单位有宣传、出版权。

入选结果:

一、颁发“书画30年杰出成就纪念章”和入展入编证书。

二、赠送《书画30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成就展作品集》两套。

三、此次参展的作品,经专家委员会审定后,部分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向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及稿费。

四、入选作品作者具备申请加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的条件之一。

收件地址:北京方庄芳古园二区11楼2203、2201号邮编:100078

联系单位:书画30年成就展岩彩画组委会联系人:王雄飞

办公电话:010-87638595 87638594 87638521

从肠胃迈向味蕾——中国食尚30年 篇5

这30年是中国从单元走向多样的标签。无论经济形态、政治表达还是社会民生, 都有无数新鲜而热辣的细节蓬勃生长。

这些细节, 成为人们迫切渴望解读的对象。而我们选择中国人的餐桌, 可以作为窥视这30年的最佳途径。因为, 我们相信, 与胃口相连的餐桌, 最能真实细腻地展现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延展途径以及个体生命在这30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惊喜或悲伤。口腹之欲, 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30年来被解放的感官和欲望, 让中国人的餐桌和美食美酒片约不断。这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迷恋生活的特权。孤独的餐桌是可耻的, 在向来“民以食为天”的大国,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那一定是餐桌上的事。

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餐桌上的事。用这30年的食尚潮流, 证明我们终于还是幸福安详地活着。

30年三城记

我们看见老火汤怎样在广州炖出岁月的永恒, 宫廷菜如何在北京的四合院里把皇城气变成新时尚, 而西餐在上海如何被中西合璧成最新潮的料理。

影像与记忆

图片是最直白真实的历史证人。

私人吃喝史

我们从历史中提炼个人观点, 以私人亲历的方式, 为你呈现30年餐桌风尚转变的脉搏跳动方式。

30年食尚人物榜

谁在引领餐桌上的潮流?是沈宏非所述的餐桌上的爱, 还是蔡澜逛的菜栏?

食尚问卷

酒足饭饱之后, 如果你还有闲情逸致, 那么考一考自己。

30年食尚大事记

1980年, 悦宾饭店开业,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饭店。

1983年, 广州胜记饭店开业, 这是广州第一代星级大排档的典范。

1984年, 厉家菜开业, 之后名声大振, 品尝厉家菜成了老外了解中国的一种途径。

1987年, 肯德基在北京开设了其中国第一家分店, 洋快餐在当时可是时髦事。

1990年, 上海1公里的乍浦路上, 逐渐发展起100多家饭店酒楼。麦当劳也不甘落后地在深圳开设其中国第一家分店。

1993年, “人头马一开, 好事自然来”的广告播出, 为法国人头马在中国创造了1600万瓶的年销量。

1994年, 中国最早的高档私人会所京城俱乐部开业。我国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有机蔬菜登场。

1996年, 北京长安俱乐部开业, 之后, 私人会所在中国快速生长。

2005年, 全球最大烈酒集团帝亚吉欧 (Diageo) 进入中国。

2006年, 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达到10345.5亿元,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2007年, 世界第三大洋酒集团友奈帝德进入中国。

2008年, 贵州茅台成为中国股市最后一只破百的股票。

餐桌上的三重革命

大排档让位, 私房菜上场。这是就餐方式革命。

煤气罐让位, 整体厨房上场。这是技术革命。

白米饭让位, 窝窝头上场。这是食材革命。

……

30年来, 这一切就像是被博尔特附身, 在中国的大街上奔跑, 你甚至都还没有回过神来, 又有一场关于饮食的革命不可阻挡地发生。从最早的吃饱到吃好、吃新奇到吃健康, 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永不餍足。

从大排档到私房菜:越吃越私密

吃什么不是问题, 怎么吃才是今天食客们的困扰。

传统三代同堂式的大家庭逐渐解体, 2人或者3人组成的小家庭, 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单位。无论是在家或者外出就餐, 其方式都因为人数、格局的不同, 再加上城市扩张导致的距离, 发生了变化。

一桌菜要十个盘子、八个碗之类的讲究, 今天大概只有在婚宴上才能看到。无论中餐还是西餐, 一份出现在类似绿茵阁等餐厅, 百元左右讲究荤素搭配的套餐式快速餐饮, 已经成为中产阶层日常餐饮消费的最主要模式。

而如若宴请或聚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 大排档无一例外地成为全国流行之选。那个时候的大排档, 不是今天的廉价、平民的去处, 而的确是有钱有闲阶层才能享受的畅快美食。

上海西郊5号行政总厨孙兆国回忆, 这期间甚至兴起了一种半自助式的大型餐饮——半成品的菜摆在类似超市货架的台面上, 食客们边看边选, 甚至还可以要求厨师进行个性化的自由搭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私人会所、私房菜之类顶级餐馆的兴起, 替代了传统饭店、餐厅。这个时候, 吃什么更加不重要, 要紧的是环境、排场、氛围、情调……上海著名作家沈嘉禄在《上海人吃相》一书中调侃道:上海这几年, 顶级餐馆的开张总会引起时尚媒体的追捧, 但都不在比谁家的菜烧得好, 而是在比排场, 比装潢, 比小姐的脸蛋, 比停在门口的私家车是什么牌子, 比外国大腕和港台明星来了多少。

一只3000块的锅, 让你爱上厨房

你一定不会忘记那只摆在灶台上忽忽冒着火苗的煤气灶和那只但凡有菜下锅立刻滋滋作响的铁锅。

现在, 它们已经被健康、便捷的整体厨房替代。

厨房、厨具的改良让烹饪方式更加健康, 更吸引了一大批厨艺爱好者。乃至于, 现在, 在最亲密的朋友间, 家宴已然成为最有品位和姿态的宴请方式。

上海桂林公馆品牌推广总监Christine和她的朋友们, 一周大概总要一起在家做顿饭吃。她选的厨具品牌是被称为德国国宝的品牌菲仕乐, 一个锅大概3000块, 是目前最贵的锅具之一。

西式厨具亦为中式厨房带来了新意。孙兆国说, 近三四年, 中餐馆的厨房里开始用一种万能蒸烤箱, 同时还能保温, 而中餐的厨师们也已经开始使用电动打蛋器、温度计、酸度计、甜度计、盐度计……

老式千篇一律的青花瓷碗碎在时代的脚步之下, 成了周杰伦歌词里怀旧的意象, 陶、玻璃、水晶、银乃至塑料丰富了餐具的种类和形态。

把穿山甲撤掉, 上一盘窝窝头

有趣的是, 一切就像是在轮转。

上个世纪80年代, 人们选择有限, 本地传统食材几乎是唯一选择。九几年的时候, 圈子朋友聚会, 某个海归若是拿出一瓶国外带回来的鱼子酱, 还是能够引起小小的轰动。christine说, 即便是在高级餐厅, 类似松露、鱼子酱之类的高级食材也是2000年之后才普遍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到2003年以前, 猎奇性质的食材成为富有阶层的心头好。在广东, 请客吃蝙蝠、穿山甲、猴子、老鼠或者蟒蛇, 才显得有地位。生猛海鲜亦成为高级食材, 虽然现在请客吃龙虾已经成为“京城四大傻”之一, 但在90年代, 龙虾直接等于高档、有品。

有近20年粤菜经验的行政总厨陆庭斌记得, 80年代初, 广州西关某家老字号的大鱼缸内饲养了一条老鼠斑, 便引得街坊们纷纷围观, “不少酒楼饭店未装修好厅房, 先要设计门口的海鲜池, 陈列几十种生猛海鲜, 以招徕顾客。”

转折发生在2003年非典之后。健康被推上了至高地位。人们从大鱼大肉、爱吃野味转而吃家常菜。有机蔬菜、粗粮开始蓬勃发展。Christine说, 桂林公馆在餐饮方面打的招牌, 便是“健康生态养生菜”, 而曾经有会员来就餐, 直接让厨师给他加个粗粮。

《中国房地产》非同寻常30年 篇6

当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围绕改革旧的住房制度, 创新房地产管理模式, 探索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新路, 理论创新、观念更新、实践探索正在逐步展开, 业界上下一致感受到构建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体系、加强信息沟通、加强对改革实践指导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时为国家城建总局) 委托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时为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 承担这一光荣任务, 《中国房地产》由此应运而生。

肩负全国房地产业同行的期望和各级领导的嘱托, 30年来, 《中国房地产》在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领导下, 在建设部和中房协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在全国同行的大力支持下, 克服困难, 几经变化发展, 始终坚守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理念, 即为繁荣和发展房地产经济理论服务, 为房地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并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办刊模式和管理模式, 逐渐形成了刊物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即五个坚持: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为创新房地产管理、为促进房地产业改革服务。秉持这一理念, 《中国房地产》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不为浮躁所动, 坚持正面宣传, 坚持房地产舆论宣传中的主旋律, 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坚持刊物的专业特质, 请专家办刊, 办专业刊物。《中国房地产》作为房地产专业期刊, 以研究房地产管理为主, 以理论性、综合性、指导性、实践性见长。一大批业内外的学者、专家及实践工作者积极为本刊撰稿, 一支专业的编辑队伍恪尽职守, 编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理论探讨中讲究深入和有独到见解, 在工作研究中讲究创新和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文风朴实, 可读性强。

坚持实践第一, 立足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紧紧围绕房地产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展开探讨研究, 贴近实际, 对指导工作有用、管用。

坚持理论创新, 密切跟踪实践发展, 积极总结探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房地产业发展规律, 繁荣理论研究, 推动房地产经济理论的体系建设。

坚持行业刊物行业办, 充分发挥《中国房地产》的平台作用, 及时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 及时反映各地同行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思考、建议, 依靠各地同行的支持, 共同办好《中国房地产》。

30年来, 《中国房地产》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严谨的办刊风格, 受到行业内各级领导、专家和各地同行的肯定和欢迎, 在中国房地产业内影响越来越大。自1995年起连续获得国家级社科类一级期刊、优秀期刊称号, 自2000年起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房地产》还在全国房地产专业期刊大会上被誉为房地产专业期刊中的领军刊物, 业内外多名领导和全国著名专家学者也曾先后为本刊题词, 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誉。

中国乳业30年 篇7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方针。其中, 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 而企业改革则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自此, 全国各地掀起了国有企业改革浪潮, 经历了漫长探索, 最终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国企改革理论基础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国企改革先后实践了三个理论:两权分离理论、所有权改革理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

(一) 两权分离的理论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同权利和职能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 产权制度已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只要设计好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将企业交由经理层来管理, 就会产生效率。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两权分离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国有企业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政府与国有企业分开, 使得政府回到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责, 促使企业发挥主动性, 谋求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把企业交给企业家来管理。国有企业, 特别是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 通过奉行成本导向型原则, 加强经济独立核算, 可以在成本和价格上避免政府的干预和政府官员的过度管理。

(二) 所有权改革的理论分析

所有权革命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私有制是竞争制度的前提, 有效的竞争制度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 自由竞争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保证自由的合理分配, 发挥劳资双方的积极性, 私有制是保障自由竞争的基本必要条件。此外, 供应经济学也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反对国家过多过细的干预经济, 其理论核心是减少干预和恢复市场自由。该理论实际表明不赞成政府直接参与管理企业。

两权分离的理论只是指出了国有企业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的改革方向。新自由经济学理论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所有权制度改革上有了理论突破, 明确了从根本上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竞争性企业应该走私营化或集体化的道路。

(三)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

1. 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不少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 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樊钢 (1997) 指出, 由于我国已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既定的改革目标, 所以如何评价既有的制度变迁方式, 以及应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 才能在既定的现实条件下, 以尽可能低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是重点。李晓西 (1997) 明确提出, “两权分离”不足以搞好国有企业, 还需要“两者分离”, 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李晓西还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不过是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空间,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2.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

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由于企业数量众多, 范围广, 规模不一, 普遍存在着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不活, 产品技术含量低、品味低,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管理落后、效益低下, 融资困难、政策扶持少等问题, 因此我国企业的改革其指导方针是采取多种方式放开国有企业。

20世纪90年代的股份合作制引发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股份合作制所特有的企业职工全员入股和联合劳动的原则, 坚持了企业职工平等的权力, 避免了转制时企业职工思想上的障碍, 减少了改革的成本。职工由于拥有了企业的股份, 对企业的关切程度大大提高, 劳动的努力程度和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转变为以买断国有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为主。

二、国企改革的三大阶段

依托两权分离理论、所有权改革理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 国企改革走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 放权让利阶段 (1978年12月—1984年9月)

其基本思路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扩权让利, 即扩大企业自主权, 赋予国有企业更多财力, 增强企业活力。

1.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给企业人权、财权;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后的产品有处理权, 可以实行产销见面;赋予企业作价权

2. 利改税和税利分流改革。

把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用税收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企业纳税后剩余的利润, 全部留归企业支配使用。通过扩权让利的改革, 初步改变了国有企业之前那种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统购包销、吃“大锅饭”的局面, 企业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二)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1984年10月—1991年12月)

在强调对企业扩权、减税、让利和创造外部环境的同时, 更侧重于改善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具体措施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明确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1. 经济责任制改革。

实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厂长负责制和厂长 (经理) 任期目标责任制, 确立了厂长的法人地位和中心地位, 强化了以厂长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行政指挥系统。。

2. 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改革。

国有企业推行联销联利承包责任制, 计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定额承包、多超多奖、利润承包、效益挂钩、联利提成等。

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搞活企业内部承包, 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了明显促进。1987年, 国有企业产值增长16.6%;销售增长30.7%, 利润增长66.3%, 税收增长11%。

(三)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1月—2002年12月)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向着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的方向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把企业改革由政策性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1. 抓大放小的改革。

抓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同时从实际出发, 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和股份制、出售等形式, 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不拘形式, 实行“一厂一策”的方针, 不断加快转制工作步伐。其转制形式主要有:

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模式

(一) 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国有企业转制的主要形式,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模式。股份合作制, 具体来说就是职工股东共同出资、股份制管理、共担风险, 是我国中小企业改革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是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摸索期, 股份合作制的建立也经过了几种形式:

(1) 国家、集体和职工混合持股的股份合作制;

(2) 集体、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

(3) 以职工赎买为主的彻底的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改革。

(二) 内部竞价

部分企业由于职工人数少, 且对经营前景不看好, 多数员工不愿意出资参股实行股份合作制, 但由于企业资产额较少, 少数员工愿意购买该企业, 政府采用职工内部竞价方式改革。

(三) 公开转让

该种改革方式主要是针对较大型的国有企业, 由于该类企业资产额大, 职工不易购买, 且该类企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 对地方经济发展或民生有重要影响, 政府希望能做大做强该类企业, 这类企业多数采用公开转让的方式转制。

(四) 关闭停业

(五) 破产

四、国企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30年轰轰烈烈的改革, 依托两权分离理论、所有权改革理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 国企改革经历从放权让利, 转换经营机制, 到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三个阶段, 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企改革对社会产生了以下变革。

(一) 国企改革是职工思想的变革

改革首先转变了职工的思想观念。对于员工, 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的员工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企业的主人, 关心和爱护企业不再是以往道义上的呼唤而变成现实中权利的要求。对于经营者, 他们由股东选举, 不再对上负责, 而是对下负责, 对自己负责, 对企业的未来负责。

(二) 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 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经营者与职工利益高度统一, 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转制后的多数企业的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 改革后的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重新技术革新

不少转制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在转制后不断在增加科研经费, 加大技改力度, 开拓新的产品。转制后销售额大幅增加, 销售收入增长。

(四) 有效地遏制了一批亏损企业持续亏损, 政府将财政资金用于其他的社会、民生建设。

(五) 推动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行政职能部门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精简政府部门, 减少了行政成本。同时出台政策解决城镇职工的养老、医疗问题, 最终推动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六)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 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国企改革完成了破冰之旅, 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胜利。

展望未来, 国企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改革步伐, 国有企业这艘巨轮会攻坚破难路更宽, 必将继续又好又快地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

[1]盛阿芳.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30年中国零售业走了多远 篇8

诚然,中国的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零售类型不断涌现,外国零售集团扩张速度加快,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人们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零售业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

但1978年的中国零售业史不可能不被人们所记忆,因为那一年,人们对“经济”一词尚且蒙昧,零售业绝大多数只限于被“国营”两个字眼牢牢修饰的那一类,宁肯同贫,谁敢先富?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的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站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人回味与沉思的却更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不平凡的路。

风口浪尖上的中国零售业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似乎游离于世界零售革命之外,几乎使中国经济特别是零售业与西方世界隔绝。因此,西方的每次零售革命都与中国无关,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零售业发展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终于触及到了零售业这个最后的堡垒。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零售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分销渠道,而且还指导厂商进行了全新的营销运作,并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以来,西方世界已经爆发了百货商店、平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络销售等多次零售革命,前后经历了150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西方的这些革命是在150年的时间里分别依次爆发的。目前中国经历的零售革命,几乎是在7年左右的时间里同时爆发的,在世界上150年时间里出现的零售类型在中国都出现了。而且其速度之快、冲击力之强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同时,也将中国零售业一下子推到风口浪尖上,决策者来不及进行学习与思索,就直接面对着众多零售企业的竞争。

尽管任何—次零售革命都必然产生综合性的结果,但是,中国零售革命一开始爆发就显示出综合性的特征。它不仅是传统零售类型的变化与更新,而且伴随着旧的经济体制的瓦解和新的体制的建立,它不仅是零售企业的一场革命,也是政府管理零售业的一次革命。例如,连锁革命的启动必然冲击地区分割、部门封锁的传统零售体制,而这些旧有体制不发生变化,连锁革命就难以正常展开,然而,旧有体制受着旧有观念和财税体制的保护,要打碎谈何容易?因此,中国零售革命发生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和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复杂性和艰难性都十分明显。

任何一次零售革命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百货商店产生后,曾使众多街头小店关门倒闭;超级市场革命也淘汰了一大批传统的食品店。革命是一个弃旧图新的过程,中国零售业逐渐走向市场,也使得竞争更为残酷。政府无力对每个濒临倒闭的零售企业进行保护,即使有能力保护也难以为之,因为极可能出现保护落后的恶果。因此,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场综合性的革命,及时地、科学地、有效地进行业态转换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90年代的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目前这场综合性的零售革命,目睹了中国零售业一日千里的变化,享受了这场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同零售市场从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商品充裕的买方市场趋向,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著名零售集团的进入,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意想不到的变化。

与“狼”共舞求发展

中国零售业现状不容乐观,外资零售巨头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不断跑马圈地,开新门店的步伐似乎一刻也未停止。

1995年家乐福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大卖场,经过7年时间,到了2002年家乐福也仅在20个城市开设了35家大卖场,而2005年,家乐福已在中国开设第60家分店,两年多的时间几乎增加了一倍。

世界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比家乐福进入中国要晚些年,不过其扩张势头却不可小觑。沃尔玛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已经在51个城市开设了93家商场,仅2007年年初至今,沃尔玛就在21个城市开设了22家新店,其中17个城市都是沃尔玛初次进入的……

外资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看重中国庞大的零售市场和巨大的成长潜力。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商业领域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对境外企业的准入已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限制。目前,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商业企业已几乎全部进入我国市场,并确定了以大型综合超市及专业店、便利店作为主要业态的发展战略。而过渡期的结束,无疑更加剧了他们在全国布点并建立相应配送体系,并使其在这些业态方面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以至于形成了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从而使内资零售业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外资参与竞争的主要业态,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但已开始向西部等地区发展。从发展趋势看,不排除向中小店铺发展的可能。

在经营商品领域,外资企业还进军多种重要商品的零售连锁业,这将对我国传统的以摊位制销售方式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强力的冲击。

在未来几年,外资商业企业对二三级市场的进入可能更多的是使用并购手段,而近几年中国的外资连锁企业则更乐于选择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影响力。那些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的内资零售企业,将成为外资收购的重点对象,同时因经营不善和竞争失利而选择退出的外资连锁店,也为并购提供了大量机会。

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后的中国市场给外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断扩大在中国零售业中的份额,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产生影响,但中国企业自身应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外资零售业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模仿、竞争和跟进。

同时,中国企业也没有理由相信外资就一定会轻易占领中国市场。目前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市场中的整体份额并不高,未超过5%。外资在个别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中的份额略高,但销售额本身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并不高。加上国内潜在市场巨大,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大中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有效市场还没有开发,而国内零售企业在这些地区还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控制国内零售业。中国企业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内企业要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市场环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竞争者,并在竞争中摆正自己的定位,进而做大做强。

30年之于150年

《福布斯》用一种戏剧化的口吻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而像中国总有一天会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这样确定的事情已经很少了。”《财富》高级编辑路易斯·克拉拉在一篇题为《没有疆界的崭新中国》中指出,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金钱和管理经验正在把中国大陆的南方变成整个亚洲的产业发动机。“这是亚洲南部的某条街,商店里出售着日本相机、锐步鞋、法国白兰地、摩托罗拉手机和M&M糖果,夜里人们涌进卡拉OK厅、有大屏幕的咖啡吧,昏暗的舞厅挤满了身穿紧身衣的年轻人……这里是香港吗?不,这里是广东的东莞。这个离香港50英里的地方,有港台商人投资的近6000家工厂,出口的玩具、塑料和服装源源不断从这里出来。”

30年的中国商业史与150多年的西方商业史,鸿沟怎么可能一夜逾越?因此,中国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模仿,更恰当的修辞当是“学习”。

早在1 9 7 9年,第一批共200箱可口可乐运到北京时,对可乐品牌的崇拜,就依稀可以从广州等城市时髦青年剪下可乐罐商标的行为中见到。随后,是中国饮料企业对其名称的过于直白的模仿,譬如取名“西湖可乐、天府可乐”,直到现在,本土可乐惟一留存下来的品牌“非常可乐”依然摆脱不了拿来主义的成份。

在1985年家电生产线的引进热潮中,诸如“琴岛—利渤海尔”、“美菱—阿里斯顿”的联姻式品牌称谓,更不鲜见。

正是在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又竞争过程中,中国品牌付出了学费,也学会了不少敢与洋品牌“拗手腕”的市场本领。

在乡镇底层生活过,也曾偷渡澳门流浪过的中山小榄人梁伯权是一个善于模仿学习的人。这个日后的“指甲钳大王”,当初偷师韩国品牌企业的手段甚至不无狡黠。他先委身成为后者的代理商,然后以产品有缺点为名,频频向后者“闹事”,为了息事宁人、证明自身清白,韩国人不知不觉把所有梁伯权想学的东西都倒出来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遑论中外,模仿的低成本、高产出,是发展中的企业的必由之路。直到现在,由于西方资本总体来说拥有话语权,打上“中国Google”概念的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就能减少很多交际成本,这只能说明一点:企业品牌的市场地位不可能自封,也不能光凭感情投入就可拉升价值,一个持续发展且有历史渊源可以叙述的品牌,是善于整合多方资源的结果,也是从战争中学会战争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商业体制形成了几十年不变的“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的传统格局,零售商店以单体的大型国有百货商店为主。这种大型零售企业一般地处商业繁华地段,店面面积较大,经营品种较齐,品牌信誉度较好,商品价格较高,以柜台销售为主,是消费者购物的首选场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我国零售市场日趋繁荣活跃,社会投资大量涌入,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出现,零售网点不断增多,基本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在零售业强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零售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零售企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上一篇:B-样条下一篇:地方志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