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分析报告

2024-05-25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精选十篇)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 篇1

一、中国乳业研究论文期刊基本情况分析

(一) 论文数量与内容分析

一般而言, 期刊载文量是衡量学术期刊所含信息量及吸收、传递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陈晓玲, 2005) 。2005———2008年发表乳业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中, 《中国奶牛》发文数量最多, 为1484篇, 年均371篇;其次是《中国乳业》, 1357篇, 年均339篇;《乳品科学与技术》发文数量最少, 为457篇, 年均114篇。而且除《乳品科学与技术》外, 其他4种期刊在2007年的发文数量都出现递增趋势, 2008年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是奶业连续多年快速发展, 所隐藏的众多问题在2007年集中爆发, 如奶农“倒奶杀牛”, 乳品企业无序竞争等。一些学者从国家和地方两个角度, 对当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乳业研究论文的内容涉及到乳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按照文章主题内容、发表时间进行统计, 剔除了政府工作报告、讲话、征稿启事以及其他无法归类并无作者的文章, 共筛选3654篇文章。从研究内容时期分布情况看, 乳业现状、生物技术及疾病防控、学生奶等方面的文章2008年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学生奶方面的研究, 增加了4倍;乳业现状方面的论文次之, 增加了2.2倍;乳品质量、乳品消费、国外企业等其他几方面在2007年达到一个峰值后, 2008年开始下降, 可能同当时中国奶业发展现实紧密相连。从研究内容分布情况看 (见表1) , 关于生物技术及奶牛疾病防控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1515篇, 占总数的41.46%, 主要包含乳品微生物检测, 细菌研究实验, 奶牛的繁育和育种, 奶牛的保健等;关于乳品加工方面的论文809篇, 占总数的22.14%, 位居第2位, 主要涉及牛奶的生产和管理, 乳制品细菌试验, 奶粉、干酪等乳制品生产配方和添加剂, 奶牛身体健康方面;位居第3位的是奶牛养殖和奶源基地建设方面的论文, 共计473篇, 占总数的12.94%, 主要关于奶牛的养殖环境、饲料和饲养, 成本和收益, 犊牛的饲养, 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关于乳业现状、乳品质量、乳品消费方面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较小, 学生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单位:篇 (%)

(二) 论文受资助情况分析

乳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定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奶业发展及奶农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关注, 通过基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研究者有针对性、重点开展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往往是关系到奶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贴近社会和经济现实,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2006年9月, 科学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奶业科技创新竞争力、奶业科技含量、增强我国奶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对论文受资助情况分析, 可以反映期刊内容的学术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一般而言, 期刊受基金资助的文章越多, 说明理论价值、现实针对性越好, 满足社会和经济信息需求的能力越强, 可以从侧面反映期刊的研究质量 (陈晓玲, 2005) 。经统计, 2005———2008年被引用1次以上的4种期刊论文受资助情况 (见表2) , 结果显示:《中国乳品工业》发表受资助论文总数最多, 95篇;其受省 (市) 项目基金资助的论文也最多, 45篇, 占受资助论文比例47.37%, 主要源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省市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中国乳品工业》受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支持项目的论文也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乳业科学与技术》发表受资助论文共计45篇, 仅次于《中国乳品工业》, 国家科技项目中主要得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中国乳业》只有1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乳品与人类》没有受资助的论文。在统计过程中也存在1篇论文同时得到多个项目资助的情况。在分析中发现, 受资助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同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期刊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二、乳业研究论文期刊作者分析

(一) 作者的合作度分析

随着乳业问题研究范围扩展、问题深入、知识领域扩大等, 单一作者的知识已经很难解决现实中日趋复杂的问题, 学科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的发展水平。通过对5种期刊引用1次以上文章的作者统计发现, 《乳品与人类》1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70%;《中国乳品工业》1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最低, 为6.8%, 可能因为1位作者独自完成1项研究、试验、数据处理以及写作或者探寻新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 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学科知识方面进行融合和碰撞。在统计5种期刊中, 论文合著率最高的是《中国乳品工业》, 365篇文献中有340篇是合作发表, 合著率为93.15%, 合作度3.35, 说明发表于该期刊的学者更偏好合作, 但也不排除挂名现象;《中国奶牛》和《乳业科学与技术》的合著率也占有很高比例, 分别为75.85%, 79.27%, 合作度分别为3.2, 2.87。总体情况看, 5种期刊的论文合作度比较高。

(单位:篇;%)

(二) 作者发文数量分析

在统计作者发文数量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论文是多个作者合著, 所以本文分发文数量、第一作者及被引总频次3种情况分别进行统计。由于《乳品与人类》作者发文数量数据比较分散, 无法确定核心作者, 所以在统计表中忽略。根据洛特卡和普赖斯对科学家的生产率和活动规律的研究 (崔旺来, 1999) , N=0.749 (n Max) 1/2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篇数;n Max为统计时间内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大篇数。当作者发表论文的篇数≥N时, 该作者为期刊的核心作者 (陈晓玲, 2005) 。对本文而言, N≥2.3为期刊的核心作者。表4中列出发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 均为各期刊的核心作者。从发文数量看, 王加启的发文数量最多, 张和平次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所占总体比例较低, 部分学者甚至没有第一作者发文;4种期刊对比后发现《中国乳业》在第一作者发文方面所占比例略高。从发文作者单位可见, 这些作者分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研究实力较强, 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 也是我国乳业研究的核心产出机构。

三、乳业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

(一) 被引论文分布

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多少, 是其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的极好测度标准。一种专业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用的篇数越多, 被引篇次越高, 表明该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信息交流中起着一种相对重要的作用 (王惠翔, 2004)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 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 作者的被引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 (林良夫、金佩华, 2001) 。在表5中我们发现, 被引用1次的文章所占比例最高, 其中《乳品与人类》所占比例最高为85%, 其次是《中国乳业》占62.84%, 《中国奶牛》占57.28%, 《乳业科学与技术》占43.36%, 《中国乳品工业》占35.34%;单篇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所占比例不大,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乌日娜等于2005年6月发表在《中国乳品工业》的“酸马奶中乳杆菌Lb.casei.zhang和ZL12_1的16Sr DNA基因序列及聚类分析”, 累计被引用41次;各类期刊杂志中平均引用率最高是《中国乳品工业》, 平均引用率为3.19%《乳品与人类》平均引用率最低, 为1.2%。通过对各期刊统计影响因子和平均引用次数分析, 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虽然《中国乳业》和《中国奶牛》在载文数量上具有很大优势, 但其论文引用率不高, 期刊影响因子也不高。

(二) 作者数量和论文引用率关系

Leimu等研究发现, 论文引用率会随着论文长度、作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作者的知名度也会对引用率产生影响, 当作者少于4人时, 以“大人物” (知名学者) 为共同作者的论文可以更多地被引用 (肖红, 2009) 。通过表3我们得知, 各期刊合著论文所占比例较高, 说明多位作者合著可以提高论文的认知度, 也可能获得较多的引用次数。本文将作者数量和年均引用次数相联系, 来验证Leimu等人的观点是否在乳业专刊中适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 作者数量同年均引用次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中国乳业》和《中国乳品工业》作者数量和年均引用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奶牛》和《乳业科学与技术》则有一定的波动, 即一定数量的合著作者拥有最大的年均引用次数, 《中国奶牛》作者数量为2-6位时同年均引用次数呈现U型特征, 2位和6位作者合著论文的年均引用次数较高;《乳业科学与技术》是2-4位作者合著论文年均引用次数较高, 超过4位作者后年均引用次数趋于下降。总体而言, 论文合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被引用率。作者数量越多, 年均引用次数越高, 这一规律在某些期刊中得以证实, 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 现实统计中也不能证实这一现象。《中国乳品工业》和《中国奶牛》发表受资助论文数量较多, 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年均引用次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一) 乳业类专业期刊《中国乳业》、《中国奶牛》等发文数量较多, 期刊本身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不高, 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奶牛的养殖、保健及乳品加工方面, 其中乳业发展要闻和信息在期刊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和比重, 而这部分内容的引用率较低, 使得期刊论文总体被引率受到影响。

(二) 受省 (市) 项目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 期刊发表受资助论文数量的多少同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期刊质量有一定正相关系。

(三) 在统计5种期刊中, 《中国乳品工业》合著论文合著率和合作度最高, 分别为93.15%, 3.35, 作者总数也最多1222人。王加启、张和平等各期刊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四) 各期刊影响因子和平均引用次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虽然《中国乳业》和《中国奶牛》在载文数量上具有很大优势, 但其论文引用率并不高, 期刊影响因子也较低。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 篇2

一、客户资源

衡量一个企业的客户资源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进行。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拥有一个较大的客户数量,但是其客户质量却远远逊于另一个只拥有有限数量的企业时,并不能说第一个企业在客户资源竞争中优于第二个企业。从目前中国乳业市场看,客户资源呈现以下一些明显的市场特征:

(一)、客户数量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人口给乳品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也造就了一些乳业巨头,直接导致很多市场幅度宽的大企业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客户数量众多,提高了企业开拓、管理、服务和规划的难度和成本。有些一线的乳业巨头比如伊利、蒙牛的各种渠道的客户总数甚至达到百万以上,光是东北区域的客户总数就达20万以上,可见其渠道开拓的精细度和管理强度。一些区域强势品牌的客户数也是十分惊人,一些直接运作消费者的巴氏奶企业的客户数更是庞大,比如得益乳业在淄博就达到4万户,完达山乳业在哈尔滨市也达到8万户。

(二)、一线品牌和区域品牌市场广度差别很大

中国乳业市场按照资金实力和市场规模等划分后会发现,各个级别的企业实力相差很是悬殊。一线品牌蒙牛、伊利、雀巢、雅培等市场规模计划覆盖到整个大陆地区,市场辐射范围十分广袤,而二线品牌诸如完达山、飞鹤、辉山、得益、君乐宝等等企业市场覆盖几个到十几个省不等,个别企业市场基础牢固,客户数量众多,但出现了大量的市场空白区域或半开发状态,而三线品牌如龙丹、海河、银桥等等市场往往主要在生产基地附近,市场范围和客户数量十分有限。

(三)、渠道竞争激烈,交叉销售现象普遍

中国乳品行业的竞争之激烈众所周知的,特别是液态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外资品牌无奈的选择退出。在乳品行业选择壮大、占有资源、提升销售等等的前进步伐中,以一种极为残酷的促销战、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的方式剧烈的进行整合。但激烈竞争之后,市场并没有出现乳企所希望的渠道专营专注,而是众多的经销商、渠道商品项兼容,交叉和谐共赢局面十分普遍。

(四)、服务满意度不高,忠诚消费基础薄弱

在中国的产品或者行业的服务满意度上,中国乳品行业是最低的,奶粉行业更是不用细说了,液态奶据中国行业研究院(http:///)统计,去年的行业调研上最高的满意度品牌也仅仅在73%多左右。满意度不高会直接导致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本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不高,企业的销量出现忽高忽低的曲线形状,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

二、产品状况

可以说产品状况是一个企业生产发展不断进步的立足点,如果没有好的产品,一个企业是无法长期在市场上生产的。企业的产品状况可以从企业的产品线、产品质量、以及上游企业的支持力度来考量。

中国乳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市场开发前期的创新力度明显减弱,产品严重同质化,由此陷入了价格战和品牌战甚至公关战的误区漩涡之中,并导致销售收入巨大的乳品企业常常因为利润微薄而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

三、市场营销

现在市场营销主要是从产品、价格和渠道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在产品方面,由于现在的乳业市场上基础型产品成为主流,产品差异化程度下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远不如价格和渠道。价格方面,运营商的资金有限,自然希望能够用最低的价位获得相应的产品,因此产品的价格优势将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左右着营销优势。营销渠道在乳业市场发展中占有很大的地位,谁掌控了渠道的优势,谁就会有着优势的销量占有率。

目前中国乳业的产品质量相差不大,企业融资渠道也很多样,决定一个企业最终实力和规模的往往是市场营销队伍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企业挖了一个新的营销总监后,新组建的团队常常使得销量当年翻番,这是很说明道理的。很多乳品企业最终败在营销上,这是行业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蒙牛的奶粉还是在营销队伍上跛脚而导致其建树不多。

四、市场竞争策略

所谓的市场竞争策略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的,而是仅仅针对本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所制定的竞争策略。在乳业市场上,不同的企业有自己不同的竞争对手,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竞争对手也有可能出现变化。以完达山公司为例,完达山在早期就进入了乳业生产领域,在北方市场上一直处于前列,其竞争策略也大多数针对东北的公司设定,但是随着整市场拓展空间的展开,完达山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从龙丹、飞鹤变成了伊利、蒙牛、三元等等,那么这时它的竞争策略就要围绕这些公司展开。

由于城市大众市场趋于饱和,农村市场开发周期长投入大,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格局未稳;加上竞争形势的严峻,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国

中国乳业上游调查 篇3

从北京出发,三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河北省行唐县。行唐,地处河北腹地,经济较为落后,建筑低矮,甚至这座城市的公交车都是用面包车改装而成,但这里在过去两个月中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倒奶杀牛”风波的重灾区。

在此之前,记者联系了行唐县10多位奶农,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拒绝接受采访,其中一位白姓养殖小区厂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之前接受媒体采访,不仅受到其他五位股东的谴责,也遭到乳企的警告,已是惊弓之鸟,“根本不敢出来讲话。”

在与记者多次沟通后,老白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只是,当记者赶到其养殖小区时,老白还是选择了逃避,养殖场里除了一地的牛粪、玉米杆,以及上百头奶牛,空无一人。

一位再三要求匿名的奶农告诉记者,乳企把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奶农列入了黑名单,还跟他们开过会——在这个风口上,谁都不愿意出来。

“不过这场风波就要过去了。”这位奶农表示。政府介入后,从2014年10月持续到2015年年初的倒奶杀牛风波趋于平息。

奶农们将这次风波归罪于乳企,因为乳企一直拿鲜奶收购标准说事儿。“检测机构应由国家建立,鲜奶质量达不达标不应该企业说了算。”行唐县奶业协会秘书长盖连义也如此说。

但事实并非这样简单。这并不单单是关于质量标准的分歧和博弈。两者之间的供需变化,一直左右着近年来中国乳业的稳定与动荡。

作为河北最大、全国第三的奶牛养殖县,从三聚氰胺事件到倒奶杀牛,行唐县屡屡成为乳业风波的中心。把它作为入口和样本,我们可以梳理出近年来中国乳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行唐县奶牛养殖户遭受重创,从6000户逐渐缩减至2000户。那之后,行唐县的奶牛养殖业经历了第一次转型,奶农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转向养殖小区抱团生存。

这种养殖小区由建设者提供养殖奶牛所需的场地、设备,吸引养殖户入驻,小区统一配送饲料、统一销售,然后从售价中抽取管理费,约400~600元/吨。不过现在看来,养殖小区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奶农落后的生产模式,只是单纯将分散的奶农聚集在一起。

2013年,奶荒。奶荒的前奏开始于2010年,从这时起我国原奶的缺口逐渐扩大,到2012年年底已经达到359.6万吨。原因是,一系列奶业政策的出台,导致奶农进一步减少。紧接着2013年6月出现高温天气,大量奶牛中暑死亡,进一步加剧了奶源的供给缺口。与此同时,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让消费者对国外的奶粉也产生了怀疑,转而购买国产奶粉,销量的提升导致国内原料奶的缺口进一步加大。

这个时候,一些没有固定奶源的乳企开始“抢奶”,通过高价和优惠,联合一些奶贩子去游说那些养殖小区里的奶农。因为价格足够诱人,这样的游说总会见效。市场因此被搞乱,原奶价格也一路从3元/千克涨到4元/千克,后来甚至突破5元/千克。

原奶涨价,奶农受益,原本低迷的养殖热情瞬间高涨。但这又为之后的原奶滞销埋下伏笔。

2014年10月至2015年年初,倒奶杀牛风波。导致这场风波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际奶价的持续走低。乳企受成本驱动增加了还原奶(所谓的还原奶就是将进口奶粉重新加工,还原成常温奶)的比例,对鲜奶的需求降低。

这三个节点是近几年乳业矛盾的波峰,这种矛盾一直存在,且不断波动、循环,形成了一个怪圈。就像奶农杀牛也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几乎隔一年就会出现一次,只不过因为数量少,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进退维谷

奶农就像一叶孤舟,在供需波动的海面沉浮。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却一心想要追逐市场的浪潮。奶荒时,奶农待价而沽;滞销时,又束手无策。

作为个体的奶农无法抵挡市场的风浪。相比之下,牧场的生存空间要比奶农大得多。

比如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走进人们视线的现代牧业,它2008年拿到蒙牛的10年长期订单,成为蒙牛的“铁杆”供应商。这之后,现代牧业得到长足发展,推出了“万头牧场”计划,在安徽、四川、湖北等8个省圈地养牛,成为国内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

2013年,现代牧业羽翼渐丰,开始谋求新的身份——品牌商,并降低了对蒙牛的原奶供应。在双方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候,现代牧业集团副主席高丽娜告诉媒体,“蒙牛奶源很紧张,天天找我们要奶,最近甚至希望我们将已经销售出去的原奶回收回来。”

“小弟”竟然拥有了跟“大佬”叫板的资本,乳企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受到挑战。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企失去了市场和人心。要改变现状,只能加强对奶源的控制,尽量避免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

依靠已经成熟的牧场,难免受制于人,蒙牛和现代牧业之间的故事就是例证。最好的出路,或者说最长远的打算,就是建立自己的牧场。但自建牧场花费大,平均下来,一头成年奶牛的价格是1.6万元,加上土地租赁、基建、饲料等成本,整体养殖成本约4万元。建立一个中型规模的牧场,奶牛数量大概在1000头左右,成本至少就要4000万元。

即便资金不是大问题,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建立牧场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一头奶牛单从怀孕到产奶就需要28个月。

如此一来,乳企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还原奶替代鲜奶。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安全。这些从国外进口的奶粉各项安全指标都高于国内奶农生产的原奶,但整个过程要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营养成分流失严重。乳企在营养和安全之间,选择了后者。

二是成本。2014年,由于品质与价格不匹配限制了国内奶业的竞争力,洋品牌蜂拥而至,进口原料奶粉价格从4000美元/吨高台跳水至2500美元/吨。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乳企使用洋奶粉做原料的成本价在2.7元/千克左右,比2.7~3元/千克奶农鲜奶成本要低。

nlc202309041109

这样做存在政策风险,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在鲜奶中严禁使用还原奶。而且,消费者知道后肯定又会加深对乳企的负面评价。

在中国,奶农和乳企更深层次的矛盾,是小农经济和工业时代的矛盾。一方目光局限,技术落后,更谈不上管理和质量管控意识;另一方却迫切需要规模化、规范化,以应对“入侵者”的威胁。所以,不管是使用还原奶、还是和牧场合作,乳企都是在想方设法降低对奶农的依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在倒逼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托管模式能否行得通?

行唐县官庄牛场是这次风波中的一个特例,不仅没被波及,奶价还比当前的市场价每千克高出0.68元。但在2014年6月之前,行唐县官庄牛场还处于经营不善、产奶量低,每月赔20多万元的窘境中。

官庄牛场的变化源于一家名叫中鼎的牧业公司。这家公司接管官庄牛场两个月后,官庄牛场就重新盈利,奶牛平均产奶量提升了30%。而且牛奶质量上,微生物都从接管前的100万个/毫升降低至20万个/毫升。

中鼎牧业成立于2013年5月,它不是一家传统的牧业公司,而是通过托管濒临破产的养殖小区、中小牧场,帮助它们扭亏为盈,然后从中收取管理费。中鼎一直活跃在河北地区,目前已完成32家牧场改造。在此次剩奶风波中,中鼎托管的养殖小区没有发生一起倒奶杀牛事故。

相对于建设一个牧场的大投资,中鼎采用的模式属于集约型:

一是存量整合。中鼎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整合原有资源。中鼎会支付给养殖小区厂主一定数额的场地使用费。在接管官庄牛场时中鼎就支付了20万元的费用,并以每头2000~2500元/年的租金租用奶牛,等合同到期,再把奶牛还给养殖小区。

仅这两项,中鼎就节约大量资金,一方面不用购置或者租赁土地,另一方面不用购置奶牛。

二是全程托管。首先,对挤奶设备、牛棚牛舍进行管理改造,改善奶牛的生长环境;其次,建立TRM拌料车间,实现统一配方、统一给料;第三,中鼎会给养殖小区配备繁育师、兽医师,做到专业指导和信息畅通;最后,实施数字化管理,中鼎有专门的数据员负责将牛场的饲料使用量、整体余量,以及挤奶区的各项经营数据同步上传到中鼎牧业的信息化数据平台。

三是可复制。中鼎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投入相对较少、流程明晰、便于复制。正是因为这种可复制性,中鼎牧业已经吸引了鼎辉、首业超过4亿多元的投资。

中鼎模式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2013年,随着奶价一路走高,不少奶农开始通过银行贷款或民间借贷的形式大批量购买奶牛,民间借贷最低月息是2分,中鼎给的租金还不够还贷。

尽管如此,中鼎模式依然值得借鉴,至少奶农可以从中找到生存的希望。

出路不只一条

其实不仅是中鼎模式,牧场模式也存在风险。

2014年11月,现代牧业通山牧场遭到周边13个村村民的围堵,原因是牧场造成的废物排放、臭气熏天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在2012年就已经发生过。

近几年,国内大型牧场的建设正热。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万头规模的牧场已经超过20个。这样的急功近利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必然会引发环境问题。

但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缓解的。总体来说,这两种模式都是被业界看好的中国乳业的解决方案。

目前拥有良好奶源的乳企开始开发高端品牌。这能带来更高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如果投入到奶源的建设中,将形成乳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些实力雄厚的乳企开始加快自建牧场的步伐。光明乳业就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君乐宝集团也在2014年3月完成了自有牧场的建设。截至目前,蒙牛集团已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并且还将继续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预计未来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

同时,他们也将触角伸向国外。大康牧业、三元乳业等企业都在海外斥巨资收购牧场。

与牧场模式的蓬勃发展不同,近年来唱衰奶农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中国乳业正进入三聚氰胺重创恢复期的收尾阶段,奶农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养殖小区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退出历史舞台。

也有人分析,乳企不会完全切断奶农这一渠道,因为国家政策尚不明确,未来如果收紧牛奶进口,乳企少不了还要跟奶农打交道。

被多方抛弃的奶农也在自救。他们推着小车,将新鲜的牛奶运到周边的居民区去售卖,甚至直接给居民提供订奶服务,玩起了时下流行的O2O。但这样的模式很难做大,它只能维持奶农的生计,无法推动奶农实现规模化。

奶农的另一个出路是跟区域性的乳企合作。这些乳企规模相对较小,没有雄厚的资金自建牧场,也没有实力和大型乳企抢夺牧场奶源。养殖小区和奶农散户会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如果双方形成良性刺激,未来都能为对方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而与这些可能和希望形成对比的,是养殖小区的散、乱、差。在老白的养殖小区,满地的牛粪让记者无处下脚。举目望去,遭遇了一番倒奶杀牛清洗的小区显得极为萧条。老白也许就躲在某个角落注视着记者,他没有勇气走出来,或者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走出来。

工业化、信息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也许难逃被碾压的命运,这样的现实冰冷而无情。我们总是希望走得更快,但当镜头对准这当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家庭时,我们又希望放慢前进的脚步……

关于中国乳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相关知识的普及,乳制品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乳制品的消费区域也从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转向了小城镇和农村。农村乳制品消费情况的增长,有利于乳制品行业影响范围的扩大。乳制品行业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以前增长率都是两位数,一直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尤其是2005年到2007年,是中国乳制品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三年间,行业产量以约16%的平均增速增长。在2014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已达到了2651.81万吨,虽然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但乳制品行业整体的增长趋势不容忽视。(如图)

数据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中国乳制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就曝出了三鹿奶粉三氯精胺事件,当时的这个事件给整个乳制品行业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中国乳制品销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发展趋于停滞甚至倒退。得益于国家的及时整顿举措,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复苏期之后,中国乳制品行业又重新踏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并且以三鹿事件为戒,乳制品安全意识得以强化。

二、关于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与比较

市场集中度是最常用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如产值、销售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CRn=前n位企业的X之和/整个行业的X总和。

根据市场集中度的公式,可以计算出2009年我国乳制品行业的CR4=603/1650=36.54%。采用贝恩的分类标准对我国乳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判断,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35<CR4≤50,应属于寡占Ⅳ型。2013年中国乳制品的市场规模为2530.63亿元(其中不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伊利以21.7%的市场份额居全国销售量第一位,蒙牛以18.8%的成绩比例紧随其后,排第二位,中国乳业两巨头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位列第三名的是:娃哈哈9.6%,第四名光明6.9%,前十名合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6%,前四名合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7%,市场已发展到寡占Ⅲ型。

在价格战、行业洗牌、危机事件硝烟过后,中国乳制品行业目前形成了以蒙牛、伊利两大主导企业、其他中型企业并存的相对有序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发展也相对稳定。但是与国际乳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会发现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2006年,丹麦91%和瑞典66%的原奶产量控制于跨国乳业集团阿拉公司(Arla)一家。2008年,新西兰全国收奶量的96%归于新西兰三家主要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Fonterra)集团、西部(Westland)乳品公司和塔图阿(Tatua),其中仅恒天然(Fonterra)一家就占到了92%。加拿大由帕尔玛拉、萨普图和阿格罗普加工三家企业提供了牛奶总产量中的70%。在澳大利亚,其前三大乳业公司的产量也占全国总产量的60%。而在我国,2013年前4家乳制品企业的产值也只是占我国乳制品总产值的57%。

三、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都看到了近年来中国乳制品的迅猛发展:近期的中国乳品行业规模比起十几年前至少增长了4-5倍。虽然也经过了波折,因为对乳品安全问题缺乏重视,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最近“性早熟”奶粉事件都极大的挫伤了我国消费者对本国乳制品的信心,让外资乳制品有机可乘,趁机占据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对我国乳制品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认为我国的乳制品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升,对安全问题更应重视起来,走产品高端路线,同时注意大胆创新,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

我国乳业的成长环境并不乐观,除了本国的竞争相当激烈以外,还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势力,在这双重竞争压力之下,乳品企业逆流而上,稳步发展,市场结构也一步一步趋于稳定,市场集中度继续向上发展。基于国外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乳制品业的发展情况,我对于我国乳制品企业市场结构的未来的发展做出这样的猜测:在未来20年内,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会形成明显的企业阶梯。伊利在国内保持领先位置,以高端产品和多元化战略抢占更多市场,而蒙牛以其传统优势以及和伊利类似的发展战略与伊利相抗衡,二者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而娃哈哈、光明、三元等企业在某一地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能在地区内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地域空间限制,发展空间不大。外资的雀巢、新希望等品牌以其强大的竞争实力,表现为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产品,也会逐渐会占领一些市场份额。而其他相对较小的企业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会被大企业竞争力淘汰掉,市场份额会逐渐萎缩进而被其他的企业兼并。

总的来说,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乳制品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但我国乳业正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市场结构会趋于稳定,集中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政府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大型乳企间的相互合作、良性竞争,各大乳品企业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应注意发挥自身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与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升乳业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乳制品消费地位逐步攀升。与此同时,我国乳制品工业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乳制品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为了抢占消费者市场和日益稀少优质奶源展开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比较清晰的企业梯队,乳制品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正在向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市场集中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乳业,并将其与国外乳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对比,预测我国乳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乳业,市场集中度

参考文献

[1]李梦娟,李佳.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分析[J].现代商业,2012,(6).

[2]吕伟,党力.国产高端奶粉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

[3]邹文俊,包思图.盘点中国乳业的行业格局[J].乳品与人类,2010(12).

[4]李月影,席倩文,任敬,孟维一,吕东玲.进口乳品冲击环境下国产乳品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8).

中国乳业的品牌突围之路 篇5

本文将从奶粉市场特别是配方奶粉市场入手,探究中国乳业品牌与跨国品牌相比所存在的不足。在液态奶市场,由于奶源供给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性,市场竞争主要是国内品牌内部之间的竞争,而对于配方奶粉市场,既是架构乳品品牌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内乳品企业与跨国品牌相比最为薄弱的地方。

一、从广告说起 打看电视,乳品广告已经成为荧屏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全国品牌还是地方品牌,都在各个电视台的各个时段频频露脸。但仔细想想,真正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没有几个。

乳品广告难做在于,牛奶本身不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产品。所以纵观现在的乳品广告,说来说去无非是牛奶的营养功能、企业的奶源优势、科技实力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宣传牛奶的补钙,谁家的牛奶不能补钙?这是牛奶的共性优势而非企业特有的品牌主张。因此有些乳品企业干脆把5秒的标版连做3遍,纯粹地打形象牌。这些广告最大的贡献是普及了牛奶的市场教育,对于企业品牌本身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

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很多乳品企业的心态是“别人做了,我也一定要做”。至于对广告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对品牌的长远规划设计,完全是模糊的概念。

品牌包括企业品牌(CIS)和产品品牌(PIS),品牌是依附于产品之上的东西。国内的乳品企业要在企业品牌上与跨国企业打拼,绝非明智之举。有着100多年品牌孕育期的欧美企业,对于国内的乳品企业来说绝对是强大的、丰满的、强势的,

雀巢能将企业文化浓缩在一句“味道好极了”之中,而哪一个中国的乳品企业具备这样的文化底蕴与气质?

因此,笔者认为,国内乳品企业应着眼于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对产品体系的合理设计与市场培育来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脱离产品而仅在企业形象上做文章,品牌永远是空洞的。

二、棋差一着的产品体系设计 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国产液态奶相比,国产奶粉在产品体系设计上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软肋――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或高端产品。一直以来国产奶粉集体被跨国品牌挤压在低端,在产品开发上也怎么都跳不出低价位的框框。走进大型卖场,进入视野的似乎全部是花花绿绿的进口奶粉,对国产奶粉则难以形成品牌上的印象。

究其核心,跨国品牌的产品体系设计是它们垄断市场的奥秘所在。跨国品牌往往以高端产品为龙头,如雀巢的“能恩”、惠氏的金装“健儿乐”或美赞臣的“安婴儿A+”,然后再向下对中低档市场进行细分,比如雀巢就有售价仅10元左右的普通袋装奶粉,或者在高端市场进行产品的再细分,如美赞臣主要定位于高档奶粉,但在定价上也有档次区别,添加“AA”和“DHA”(两种人体必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奶粉要比一般奶粉贵出几十元之多。通过对品牌产品、获利产品、阻击产品、基础产品等合理的体系设计,跨国品牌就很好地完成了对其目标消费层的划分,细密地兼顾了市场的各个层面,同时让消费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品牌形象。

而国产奶粉由于身处低端,缺乏拉动品牌的高端产品,企业的获利率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如果将产品体系比作金字塔,没有高端产品好比金字塔没有塔尖,而这个塔尖正是品牌的支撑点和企业的最大利润来源。没有品牌产品在市场层面的拉动,企业投入的高空广告其实是很虚弱的――如果你永远在卖10元一袋的奶粉,无论你的广告多么眩目,消费者也不会信任你的品牌。

中国乳业,上演生死时速! 篇6

就是果断站出来,

大胆(甚至联袂!)

承担起领袖的责任,

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当前的危机,

让人们看到你们是条汉子!

蒙牛、伊利离死亡有多远

“昨天,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2008年9月17日,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虽然其时更难堪的液态奶检测结果尚未公布。

前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紧急在全国开展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除了“祸首”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主要国产奶粉品牌皆在其中。

后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又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再登黑名单——事件已经由开始的三鹿危机,迅速演变成了整个中国乳业危机!

13亿人瞠目结舌,亿万母亲惊魂难定。

曾经风光无限的伊利,曾经叱咤风云的蒙牛;曾豪情助奥运,曾创意助飞天;一个阔谈“有我中国强”,一个高论“产品等于人品”;曾经……消费者们是何等的信任!

就在两个月前,笔者曾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蒙牛,离死亡还有多远?”但写下这段文字的初衷,却是对蒙牛由衷的期许。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距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我想得到的答案是:身为中国企业家楷模的牛根生,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过去10年,世界乳业年增长1.5%,而中国乳业则保持20%左右的增速。一个行业的快速膨胀必然意味着弊病丛生。而蒙牛自创业以来,更是以火箭速度著称。在选择了快速扩张的商业模式之后,牛根生是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所防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在尽全力夯实管理?

而就在两个月之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却有了悲剧式的答案。无论蒙牛还是伊利,离死亡竟然如此之近,近在咫尺!

2000年的日本,曾经发生过“雪印牛奶中毒事件”,让这家声誉卓著的日本第一大乳业公司身败名裂,70年品牌毁于一旦。

雪印事件的启示是:没有什么比消费者的心死更可怕!而如今你看看各地爆棚的儿童医院,你就知道消费者是多么地恐惧!如今想起自己曾经喝过蒙牛、伊利,很多人都会不寒而栗!

乐观地说,即使企业危机处理得当,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尚需要3-5个月的时间。在这生死时段内,如何维持产业链的平衡?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的员工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奶农问题?如何处理原料奶和产成品的库存……这一系列的问题,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足以让企业万劫不复!

如何才能浴火重生

蒙牛和伊利们面临的,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重大考验。有人说“断臂求存”是中国乳业唯一的选择。那么,在此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断之臂在哪里?从哪里断起?

人们常说,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的眼光,在危机背后往往就隐藏着转机。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或许就是我国乳业浴火重生的分水岭。

此次事件发生后,在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肯定会加大对违反食品安全的处罚力度,政府也将会出台更严厉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此外,高精度检测设备和质检能力必然成为乳业准入门槛之一。上述措施有助于恢复乳品市场信心。

如此一来,业内厂家若能以此为契机,踏踏实实做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督,进行一次由外力逼迫的行业洗牌,完成优胜劣汰,使得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领袖企业脱颖而出,则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我国乳业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广阔前景是有目共睹的。

牛根生和潘刚的当务之急,就是果断站出来,大胆(甚至联袂!)承担起领袖的责任,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当前的危机,让人们看到你们是条汉子!管理

中国乳业结构调整受肯定 篇7

近两年来, 中国乳业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媒体和大众眼球。多家著名乳品公司除更注重奶源建设外, 还加强了内部管理。比如完善样品检测、留样制度, 严格添加剂的管理, 制定比国家标准更严苛的企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 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更见严厉。

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 伊利股份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 荣获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年会“金凤凰奖”殊荣, 这一奖项是专为经历全球经济危机洗礼仍能在危机中重生的企业而设定。该奖项既是对中国企业涅槃而生的褒奖, 也是对中国乳业近年来受“质量”重创后的一次洗礼。

伊利股份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2011年1-9月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92.01亿元, 同比增长24%, 在乳制品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伊利旗下系列产品已经畅销全国600多个城市及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未来几年内其增长规模和速度有望进一步升级。

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8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组织者、产业发展的引导者、贸易政策的制定者,对产业竞争实力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与欧洲的生产限制政策和“过度保护”政策相比,中国政府选择的是直面国际竞争,接近“自由化”的贸易政策,有利于通过有效竞争提高自身的能力。目前,欧美等国逐步降低农业支持和补贴,这对那些曾受“过度保护”的发达国家奶业来说,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国际竞争力也会随之有所降低。同时,产业促进政策和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中国奶业的竞争实力,相比之下,生产和需求都接近饱和的发达国家则很难有新的增长点。当然,各地政府对于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远比政策的制定对奶业发展重要。

提高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对策基本思路

1. 乳业发展过程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度的进口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助于我们腾出更多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资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营养食品的需要,而且可以将国际市场视作国内的一个水库,一个蓄水池,用以调节国内的供需不平衡波动。

学会利用好国际市场,要注意兴利除弊,防止国际市场的波动导致国内产业的大起大落,防止水库溃坝,历史经验证明轨迹市场低价和高价都可能对国内奶产业产生冲击。

利用WTO规则,适度保护国内产业。中国目前对奶业的支持程度相对比较低,受国力限制等因素限制,采取直补、收储、保险贴息以及大规模培训奶农等措施加大对本国奶业的支持,不断提升奶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是符合绿箱政策的,通过设立调节基金,保证奶农收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作为乳品净进口国,保护本国弱质产业,不致引起太多的贸易摩擦。相反应该开展一些必要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以维护民族奶业遭受严重冲击。同时还要加强对国际市场变动的研究,加强信息指导,防患于未然。

2. 综合对策措施的基本思路

第一,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二,促进乳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乳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三,注重要素的投入和优化配置;第四,在WTO框架下发展乳业。重点研发质量、标准、卫生检验检疫等重点贸易导向技术课题。加强草情和疫情的监控,致力提高草地健康水平和奶畜健康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乳产品。

3. 劳动者素质竞争力对策

第一,劳动者素质竞争力与乳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第二,提高开发教育的竞争力、增强社会保障的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对从业者进行技术技能的渗透,开办奶农田间学校。

4. 基础设施竞争力对策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乳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乳制品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奶牛场设施水平、企业加工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很多乳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严重削弱了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一,加强现代化奶牛场的软硬件建设;第二,实行节能减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建设环境友好型乳制品工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5. 科技竞争力对策

虽然中国乳业科技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是,中国乳制品工业仍存在机械化挤乳比例低、装备落后、关键设备信赖进口、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科技进步对乳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乳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因此,科技竞争力低成为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中国乳业尚未走出困境,自主知识产权少,90%以上乳业加工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十一五”乳业重大专项中,没有把乳业加工重大设备研制放在主要地位。在乳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设备上,国内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一,加快中国乳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发展;第二,加强高新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第三,加强研发,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乳制品加工设备体系,尽快使我国乳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四,研究开发现代乳制品质量及安全检验技术、检验设备(如乳成分测定仪、体细胞测定仪、细菌总数测定仪、冰点仪等),建立乳制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乳制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研究;第六,加强益生菌机理和应用的研究;第七,提高中国乳制品包装的阻隔性,降低包装成本;第八,引进国际创新人才,研发乳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包括膜分离技术、生物技术、冷杀菌技术、检测技术、流变学分析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第九,产学研相结合,研发乳制品加工的关键设备。包括乳制品浓缩设备、均质机、无菌生产线、检测设备、乳粉生产设备以及小型乳酪加工设备;第十,加大对乳业重大专项投资力度,全面提升乳业国际竞争力。针对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大乳业科技重大专项投资力度,依据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上取得突破,推动中国乳制品工业的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乳业国际竞争力。

6. 国际化竞争力对策

中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起步较晚,中国乳业最有理由积极发展其国际化竞争力,通过国际化竞争力提高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乳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对策选择。第一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国际化竞争力来动乳业竞争力;第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奶源生产和乳品加工基地,提高资源效率;第三,强化农业国内支持措施,改善乳业发展条件;第四,尝试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市场竞争。

7. 企业竞争力对策

企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以上。中国乳业的企业竞争力还很弱,无论是奶源生产还是乳品加工甚至乳制品行业中介组织,总体而言都还显得较弱。提高中国乳业企业竞争力的对策选择,第一,自觉融入国际竞争体系;第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群体;第三,实施差异化经营;第四,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第五,强化核心竞争力,走出多元化经营误区;第六,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

8. 产业竞争力对策

第一是识别产业关联,通过产业延伸发挥产业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效益;第二是实施产业政策,培育有前景的产品和企业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培育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应当进一步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差别性产业政策的实施,优化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第三是统筹安排,为乳业发展提供设施装备保障;第四,转变观念,发展乳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9. 乳业利益联接机制对策

目前中国的奶源生产与乳品加工总体来说属于“两张皮”,分属于两个利益不对等的群体,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两个利益群体表现更多的是不协调,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中国乳业利益联接机制迫在眉睫。

建立和完善乳业利益联接机制的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国家层面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和奶农直接补贴机制;第二强化奶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1 0. 加强宏观调控,发展计划乳业

乳业是弱质产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很弱,需要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强行业发展的计划性,建立必要的调控手段,强化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能力,避免行业大起大落。

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产业预警、消费促进、反倾销调查、技术推广、行业危机公关等方面的作用。

是谁在拷问中国乳业的诚信底线? 篇9

2008年, “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 中国人一夜之间从不知三聚氰胺为何物到耳熟能详, 详细到知道这种东西的各种作用, 无论正面, 还是负面的。“恨他就请他喝三鹿”一时间被作为经典调侃广为流传。紧接着, 国内乳业其他巨头的乳制品业被测出含有不同程度的三聚氰胺, 一如蒙牛, 一时间, 中国消费者对乳品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 甚至有人说中国人的体质就不适合喝牛奶, 豆浆才是理想饮品, 以至于淘宝网的豆浆机被一扫而光。仿佛一出黑色幽默, 然而可悲的是, 消费者一件件血与泪的实例告诉人们, 这不是电影, 这是我们真是生活的世界。

须知牛奶属于食品范畴, 中国人历来讲究民以食为天, 莫不是喝点东西也堵心?牛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大有用处, 男女不限, 老少咸宜, 但是在中国, 喝了都担心会不会中毒。更须知, 奶粉是婴儿用品, 违规添加就等于辣手摧花, 而这花刚才发芽, 才刚见到阳光, 需要各方精心培育, 因为,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希望……

阴霾之后, 仅存的尚不具嫌疑的光明乳业迅速占据市场, 扩大经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高调表示, 无论在酸奶、鲜奶、常温、奶粉以及奶酪上, 光明乳业都要成为高端品牌的引领者。其中, 诚信二字喊得最响亮---“我们要用诚信塑造品牌, 要中国人喝上放心的牛奶”。紧接着2012年年上半年, 随着光明乳业高端产品品牌地位的奠定巩固和营销渠道的拓展深化, 各个品类的高端产品正接踵步入利润收获期, 由此带来的高收益正在释放。2012年中报显示, 上半年公司共实现收入64.61亿元, 同比增长16.49%;净利润9668万元, 同比增长31.89%。这一成绩远远好于伊利和蒙牛等其他国内大型乳品企业。自郭本恒履新以来, 就一直致力于寻找可能的海外并购, 近年来也成功收购了一些国际知名企业, 这也符合公司本身的高端乳品定位。此时, 前景一片大好。

2012年8月份,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曾抱怨“监管部门对乳制品抽查次数过多, 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话音未落, 阴霾再起, 9月8日, 光明乳业再次卷入质量风波, 上海多个区的光明乳订户发现, 收到的牛奶味道怪异, 疑为变质。据光明乳业自己的官方网站称, 由上海乳品四厂生产的220毫升装的光明小口瓶鲜牛奶发生“酸败”现象, 味道怪异, 已接到上海本地多个地方近千个光明乳业订户的投诉。其实, 此次事件之前的三个月中已经次出现了类似问题:先是2012年6月, 安徽颍上多名学生饮光明奶发生不适;接着, 6月26日, 光明上市950ml优倍牛奶中渗入少量清洗液体;7月份, 广州市工商局发布二季度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时, 光明奶油及减脂芝士片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以诚信为基准构建的市场有顷刻间崩塌的可能。

一家原本很“光鲜”的企业, 短时间内接连出现问题, 原因何在?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此知名的企业在问题频发后, 有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司高层“问责制”?为何在问题发生后没有引以为戒?

品牌研究方面的资深人士则表示, 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宝贵的价值, 如果负面不断, 肯定会对品牌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既然光明乳业把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均“锁定高端”, 也自称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万一出问题就用最大的诚意主动来承担责任。那就应该让消费者看到诚意, 拿出真正让消费者信得过的高端产品来。

光明为了急于抢占二者留下的市场空间, 加速扩张, 而高速扩张带来高成本压力, 为了节约成本, 加上管理没有跟上, 埋下风险隐患。

有人说, 光明乳业问题频出都是扩张惹的祸。有乳业专家分析称, 近年来, 蒙牛、伊利放缓了扩张步伐, 光明为了急于抢占二者留下的市场空间, 加速扩张, 而高速扩张带来高成本压力, 为了节约成本, 加上管理没有跟上, 埋下风险隐患。而乳业是特别容易出产品质量问题的行业, 如果企业为了发展, 将诚信、对消费者负责、社会责任等放到一边, 只会本末倒置, 欲速而不达。

品牌研究方面的资深人士则表示, 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宝贵的价值, 如果负面不断, 肯定会对品牌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

既然光明乳业把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均“锁定高端”, 也自称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万一出问题就用最大的诚意主动来承担责任。那就应该让消费者看到诚意, 拿出真正让消费者信得过的高端产品来。

在接连被曝光出问题之后, 当地政府对于这家上海的老品牌乳企也表现出了严厉的态度。9月20日上海市质监局新闻发布会上, 该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沈伟民说, 光明集团应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光明品牌必须对得起“光明”二字。对于最新发生的光明奶酪事件, 他表示:“企业存在不诚信行为。”当光明乳业对不起‘光明’二字, 更对不得起老百姓的信任时, 就要为此买单。我们看到:工商部门已通知各大超市卖场自查光明乳业旗下产品“小小光明宝宝奶酪 (宝宝杯) ”, 对问题产品下架。此外, 鉴于光明公司擅自更改产品配方行为未向监管部门报告, 上海市质监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责令企业停止该产品的生产, 并将在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 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行为, 依据相关法定程序进行查处, 按照五个最严的要求, 实施最严厉的处罚。这是光明乳业不光明付出的直接代价。但光明乳业因为不诚信要付出的更大代价则是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当消费者对不信任的产品用脚投票时, 那将是企业遭受的灭顶之灾。

时至今日, 国产乳业品牌已经被一部分消费者遗弃。部分具有一定消费实力的民众放弃国产乳品转而选择洋奶粉和洋牛奶。近几年, 几大洋奶粉每年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但进口奶的零售价格无论怎样飙升, 销量都只增不减;代购网站的相关生意也异常地火爆, 中国人在国外掀起了抢购奶粉的热潮。这说明国人不是不愿意喝牛奶, 相反, 对牛奶的需求很旺盛, 只是因为对国产乳业安全的担忧, 不得不改喝相对安全一些的洋奶粉。即使需要付出更多的钱和精力, 白领们也愿意, 毕竟身体和生命安全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9月28日, 光明乳业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开致歉信, 向全国消费者道歉, 同时表示, 公司已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 正实施建立问责制、完善监察体系等六项整改措施。在中国第一大报就质量问题登报道歉, 这种做法在乳制品行业很少见, 至少让人眼前一亮。柏杨先生曾经强烈痛批国人“死不认错”的毛病, 这一点在乳业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层出不穷的乳制品问题, 相关企业要么搞公关灭火, 要么坚决予以否认, 要么干脆啥也不说, 最多也无非归咎于个别人、偶然性, 总之就是不肯正视问题、承认错误。病根不断, 发病连连, 造成了“越骂越出问题”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的信心一直难以提振。两相对比, 光明乳业的道歉信, 多少表明了坦诚认错的态度、接受监督的诚意, 还制定了六项整改措施。迈出了这一步, 还是应该欢迎的。

但即便是这样的道歉信, 也依然让消费者高兴不起来。无论是“心情很沉重”的表述, 还是“吸取教训”的决心, 说到底只是一种“声音”, 再深刻、再真诚, 也需要行动和实践的检验。实际上, 光明道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媒体统计, 最近3个多月以来, 光明乳业已经连续出现5次质量问题, 先后3次向公众道歉。如果是一边道歉、一边犯错, 只见“广告”不见“疗效”, 那么即使是登报郑重其事、痛心疾首地表示歉意, 走的还是危机公关的老套路, 不但赢得不了人心, 还会在新的质量问题面前不攻自破、自毁形象, 让消费者再也伤不起, 让企业陷入更难以自拔的信任危机。

笔者注意到, 在问题发生之后, 光明总是第一时间向消费者道歉, 并称将吸取教训加强管控。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但消费者认为, 光明再三道歉之后产品却没有改观, 不仅暴露出公司管理漏洞百出, 更凸显了企业诚信的缺失。在注重品牌附加值的当今时代, 一个品牌少去诚信二字, 不值一文。

高端乳品毛利较高, 国产奶粉要追上洋奶粉的盈利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是光明的高端化、差异化定位对光明这家国字号乳制品企业来说是正确的。在目前成本压力非常高的环境中, 所有乳企都面临利润被严重挤压的窘境, 从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也是行业共识之一。如果公司高端品拓展顺利, 收入放量, 再加上募投项目的产能释放, 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收入增速可维持20%左右。但是在产能扩张、追赶伊利蒙牛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重产品质量安全, 这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中高端的消费者对安全更为敏感, 选择性也更强, 不会死守国产乳品。频频发生质量问题也将增加公司产品尤其是高端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阻力, 需要加大销售费用投入, 消化事件的不利影响, 重建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 身体和生命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要远远优先于企业盈利。光明乳业的产品出了这样大的质量事故, 对受害的消费者只有一句冷冰冰的口头道歉, 只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 没有赔偿和彻底的整改措施, 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这也是在对信任光明的消费者进行第二次伤害。高端产品放量增长是光明乳业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高于行业的主因。如果质量事故频发的情况得不到根本改善, 在中低端产品被蒙牛伊利占领的情况下, 光明乳业将被消费者彻底抛弃。信任再难建立。

“希望光明真正的光明”, 一位网友的留言可以说表达了消费者对光明乳业等企业的普遍期待。行胜于言, 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自我证明, 过硬质量也是最好的企业形象广告。登报道歉需要勇气, 但切实改正错误、消除问题则需要更大的勇气、更顽强的毅力。这就得勇于接受严格质检程序, 而不是抱怨“抽死人”;就得再造生产管理运营全流程, 而不是满足于更换包装重树形象。一句话, 再好听的道歉都是浮云, 让消费者喝上安全放心的好牛奶才是硬道理。

重拳频出中国乳业能否如人所愿? 篇10

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关部门重拳频出, 先是国务院下发通知, 强制推行“电子信息监管系统”, 要求“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再是国家质检总局《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 (2010版) 》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 (2010版) 》紧接其后, 细则对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和乳制品的企业提出要求, 企业检测设备不齐全, 将被停产整顿或关闭。

重拳频出, 中国乳业的未来发展是否会如人所愿呢?

电子追溯标签能否为中国乳业保驾护航?

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就像身份证查询系统一样, 其外在表现形式-电子标签, 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认证, 能够真正实现“一物一码”。RFID技术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通过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结合, 可以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跟踪产品, 实时掌握产品的动态信息。这对于产品质量监督, 提高仓储管理、数据检测统计等方面的效率作用显著。据Sanford 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 通过采用RFID, 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

对此, 有观点认为, 如果乳制品行业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取得成功, 这将为电子标签在国内的大规模推广带来契机。

电子追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乳品产品质量, 能够抓住根源, 责任到各个环节, 甚至落实到人, 增强从奶源到出厂中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电子追溯标签的推出, 是中国奶粉行业一个提高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一次难得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机, 中国奶粉质量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同时奶制品行业的整体信誉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不可否认, 电子标签在乳制品行业的美好前景, 但同时却依然是“好处多, 推广难”。据了解, 电子标签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在专业领域, 如铁路、图书馆, 而在和大众生活最为相关的、应用最广阔的商品物流领域, 还没有大面积的使用, 原因主要有: (1) 价格高, 标签单价平均1元左右; (2) 商品各流通环节所用的RFID识别系统要构成网络, 带来的建设成本和系统复杂性、兼容性问题; (3) 法律和技术细节问题, 如识别的准确性、隐私侵犯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密问题。

除此之外, 中国的乳业区域性、地方性很强, 企业的发展也参差不齐, 个别企业一旦没了良知, 任何监管都会出现漏洞, 届时祸害的将是整个乳业。另外, 不排除一些企业会“下有对策”, 比如标签造假等等, 这些都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经济性评价指标下一篇:录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