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2024-06-20

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精选15篇)

篇1: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用爱心成就教育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岳泾小学 徐志雯

在本学期末的全体教师会议上,薛校长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题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利用寒假空暇时间,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雷夫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虽没能完全读透这本书,但我深刻地体会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平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尤其是对班上的问题学生。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先生为了自己的学生,每天早上五点多从家里出发,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外出旅游,不仅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其费用还要自掏腰包。显然,雷夫老师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八法则”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工作过程中的我,尽管表面不说,在心里总不时地会生出些许埋怨之情。与雷夫相比,真是惭愧不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更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的。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无偿为学生补习功课;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筹集外出游玩的经费;组织孩子的生日会;甚至帮助孩子家长看商店等,这些事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真正地把个人的生命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他的学生。这种无限崇高和伟大的精神,正是他最终能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是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动力所在。

在品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则发生在我与学生之间的小故事:上学期我班五年级转来几位新学生,其中有个名叫张鹏的小男孩,情况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由于他家庭的原因,他的性格孤僻、任性,与谁同桌便和谁吵架,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为了帮助这位学生,我先是找他谈心,可他根本不愿开口说什么。几次下来,收效甚微,但我并没有泄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他喜欢表演,便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自排节目的机会,鼓励他参加小品表演。那刻,我惊喜地发现他的眼神略微闪动一下,我便知道这办法一定会奏效。于是,便巧妙地在一节班会课上对他身上的优点进行放大和表扬。事后,又及时找他交流谈心。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最终这位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找回了自我,逐渐融入到大集体中来了。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我的赞许与激励终于鼓舞起了这位学生的上进心,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是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是连接学生与教师心灵的纽带,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基础和桥梁。只有拥有爱心的教师,才能从教育中不断获得工作的动力,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

教育事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爱生要如同爱自己的子女,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会时刻记着你这位教师。如果我们都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待事业执着专注,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对待工作激情四射,用力、用心、用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节课,我们也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教室里体验成功、创造奇迹、收获幸福。

篇2: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写了关于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在这块小天地里,他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仔细品味这本书,研究雷夫的奇迹,我认为,雷夫式的教育模式令我心生佩服。

雷夫老师说:我要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整本书。”

首先,教师必须激励自己,用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走进名著。只有打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打动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走进儿童文学名著,才能走进孩子的精神家园。教师在阅读了解的基础上,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著,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读整本书的内驱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时,我说:“如果我们把家搬到荒岛生去居住,周围是无边的海洋,我们还能活下去吗?” “可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竟然很顽强地在岛上独自一人生活了28年,你们相信吗?”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随后我选择了一段最精彩的故事情节讲给他们听,再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到书中探寻鲁宾逊生存的足迹,并告诉他们老师期待他们早点读完,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学生的阅读兴趣便立刻调动起来。

我常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推荐共读书目。书目的选择重质不重量。我们以一学期三本为原则,每位学生共同读一本书,组建班级读书会。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阅读体会。

凡是建议学生读的书,作为倡议者,我都会率先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设立了“阅读加油站”。通过提前阅读,我每周都会在“加油站”中提出一些“阅读指南”,大都提前一周的阅读量,给学生提出

一、两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并进行竞答。我则根据他们自愿并随时提交的答题纸,为他们在“阅读加油站”中作出标识,以此来不断激励阅读速度快、阅读质量高的学生,同时对阅读速度慢的同学有所促动。这一策略,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整本名著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会中,我还会定期组织读书展评活动,在学生中不断掀起敢帮超的读书风气。读书会中,每个学生都配备一本读书笔记,用于摘抄佳句佳段,编写阅读体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展评活动,进行读书笔记、手抄报评比活动,并通过学生的“民间”评比,评出每期的“慧眼阅读之星”和“小作家明星”。通过打擂台,树立起读书活动的优秀学生典型,激励和推动班级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其次,倡导亲子共读,开发家庭阅读环境。孩子阅读名著主要时间在家庭,所以在推展阅读活动的初期,拟定计划并寻求家长的支持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书籍来源,还是家庭阅读时间的保证都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家长会和意见调查表的方式了些家长的意向。通过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要营造“书香家庭”,要培养孩子热爱读书志趣、心向,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共读活动。

实践证明,班级的读书交流会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期待的日子。经过几个星期的阅读大家共同读完了一本名著,齿留余香,有太多的话说,有太多的情感要表达。

我佩服雷夫老师的智慧,更惊叹于他的谦和,耐心,毅力和对工作的热情。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身上。” “绝对不可以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这句话给我的感触颇深,当学生学习困难时,用心等待其自悟。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学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享尽了恩泽。而一些后进生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

亮是个内向的小男孩。那堂课上,我发现他犹犹豫豫想举起小手,我毫不犹豫地叫了他。他胆怯地站起来,不知所措。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鼓励他:“别紧张,好好想想,老师等你!”亮抬起头:“中秋节是一个甜的„„”在同学嗤嗤的笑声中,两紧张地涨红了脸。“中秋节是个甜甜的节日。再说一遍,好吗?”在我充满期待的启发下,他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个问题。我适时夸奖:“说得太棒了!吃着甜甜的月饼,心里也是甜甜的,中秋节真是个甜甜的节日啊!你的答案与众不同!”那堂课上,我发现亮的目光特别透亮,他自信地挺直了身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亮渐渐地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响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敢于跟同学争辩呢!

是的,老师用尊重、关注、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他思考的时间,给他努力的机会,耐心地等待,帮助其自悟自得。那么,学生会从“自甘落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在自我肯定的喜悦中,在“我能行”的体验中一步步走向成功。那天,当亮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时,如果我生硬地打断他,让他灰溜溜地收场,那么,这个原本就缺乏自信的孩子也许会更自卑、自闭,也许会永远合上含苞欲放的花瓣。我庆幸——我等待了!

篇3: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感触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每一个小孩都以第56号教室为家了,还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赖? “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雷夫每年都只教五年级, 他一年的教学真的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吗? 答案:是的。他主要的一个法宝就是信任学生。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是非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逐渐到高年级,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老师总是埋怨,学生怎么啦? 是特别不聪明?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就是感觉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就是不想发言,哪怕站起来发言了,也是简短的几句话,与老师的要求差之甚远。

雷夫也坦言,他刚上讲台时,发现学生不愿意举手提问,也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但是,在听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的课后,他很受启发。“我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学生们尊敬他,都听他的话。我反复思考其中缘由,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他总是敞开胸怀、非常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后来,我问他有什么教育秘诀,他告诉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他总结了“六阶段”班级管理法,关于第一阶段:不惹麻烦原则。雷夫说,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 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我们的学生与美国的学生一样,都有不想惹麻烦的想法,站起来回答问题,答对了还好,答得不对,还要看老师脸色,怕同学笑话。

雷夫说:这样教小孩对吗?如果第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已。所以,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在信任中消除不公平的存在

开始的时候,我也与很多老师想法一样,我们信任学生,但怎么还是管理不好学生呢?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 这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在严与爱中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小孩。

雷夫强调,“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 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举例:几年前,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团要去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 许多老师都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兴奋不已, 唯一的反对者是一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下,这位老师只得同意学生参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写100遍“我以后会为自己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连写一个星期。结果这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

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小孩都很公平,如作业做得好、成绩优秀的我都进行相应表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优秀,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得井井有条, 每天都以良好的心态做好班级管理及教学工作, 但是不是能很好做到雷夫说的公平对待每一个小孩,我们与雷夫相比,在管理办法及用心上,还有一定距离。

如成绩优秀且听话的小孩,人人喜欢,这些小孩难得,心灵的天平会稍稍偏重于这一边, 这样也并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公平、不妥当。而成绩不好的小孩,或者经常惹是生非的小孩,我们进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觉得用的时间多了,关注他们也多了,为何不像雷夫说的那样呢?

我认为,小孩是最聪明的,只要你心灵的天平相对公平,他们会感受到的。特别在学校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中,绿叶的发放是否公平,发言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果他认为你是他重要的人,我们就会像雷夫那样成功了。

“不公平的赏罚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而让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糟”。雷夫说,孩子并不怕特别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却要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总之,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三、在信任别人能够做好的同时自己先认真做

雷夫说:“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雷夫还说: 我没有艺术天分, 我在黑板上画的任何东西———就算是一条直线, 都会让全班学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上:笑出眼泪。但我是历史上唯一荣获“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这是为什么?

书中提到,管弦乐团指导老师居恩·雀登女士,是雷夫见过的最优秀的音乐人才之一,他的学生都涌着报名上她的课,开始雷夫很不明白,也不想自己的学生过去听课,怕他们成绩上不去,恰恰相反,这部分小孩不但成绩上去了,而且音乐学得非常好。雷夫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仅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还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孩子们能拥有这套技巧,对他们来说再好不过了,孩子们可以一边学习这套技巧,一边度过愉快时光。

因此,雷夫目睹艺术价值后,决定把音乐变成班级的一部分, 并由开始简单的唱歌到玩摇滚乐, 到现在演莎士比亚戏剧。雷夫为此造访了每一所著名的音乐、艺术或戏剧学校,累积了相当多的好点子,运用在他任教的班级。相对遗憾的是,他也见证了一些使用艺术的失败的教育例子。

雷夫伟大之处并不是什么都懂, 他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教好,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好,但他说:你必须认真去做。

篇4: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

这本书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

正如伊建莉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雷夫正是以他对教育无法比拟的热情将不足40平米的教室无限延伸,使得这里成为了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无疑,《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比如,雷夫老师认为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优秀的老师决不轻言放弃,一位优秀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多么调皮的学生,多么不配合的家长,多么糟糕的学校环境,多么不利的社会舆论,他都不会选择轻易放弃,或许会有短暂的失落与迷茫,在这之后,便会重拾希望,并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渴望通过更完善合理的方法达成目标。其实道理很朴实,做任何事都贵在坚持,尤其是在没有捷径的教育工作上。

回想自己刚踏上岗位时,自己对于未来的的教师职业怀有无限的憧憬,对自己的未来的教学工作也做过各种规划,因而,在工作之初,我抱着认真的态度,坚持每节课给学生们做分组实验,坚持每天下班后写教学反思,坚持每天阅读科学教育书籍,坚持用亲切和蔼的语气与每一位孩子交流,然而随着工作时间一点点的增加,工作内容一天天的复杂化,我发现无论是上述哪一件事,都开始变得无法坚持下去,有时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写反思或阅读书籍,有的时候是因为学生的糟糕表现而无法让自己依然坚持和蔼的语气与他们对话,有的时候是 因为自己不想准备实验材料而只做演示实验,表面看来,上面的一系列似乎都值得被原谅,然而这一系列变化都反映出自己工作态度的转变,那段时间,我对教育不再抱着认真的态度,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抱怨,我认为繁忙的工作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努力后又得不到应有的结果,而殊不知其实正是由于自己消极的工作态度让教学效率低下,反过来增加了工作时间,正当我处在迷茫的时候,《第56号教室的奇迹》拯救了我,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斯老师,他的学生高达九成家庭贫困,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他同时兼任阅读、写作、数学、历史、科学、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而且无论是哪一门他都教得极其出色。他带孩子们欣赏电影、跨州旅行、组建乐队、表演莎剧,并在这些愉快的活动中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一个懂得生活并善于生活的人。雷夫老师能做到这些,并非由于他天生与众非凡、拥有超能力,也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多么先进实用的教育理论,我只是看到雷夫老师身上有常人对教育事业难以企及的热爱,有坚持自己教育理

想并永不放弃的恒心,有实践自己教育理想并付出艰辛汗水的毅力,更有对抗充满诟病的现实社会并决不妥协的勇气。

篇5: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凤城市东方红小学鄂秀春

(该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九期)

在年末的教师读书汇报会上,听王校长介绍该书,从而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便借来了这本书,打算利用寒假期间好好研究品读一番。

假期中,我毕恭毕敬地走进第56号——这间神秘的教室,不由自主地被那间教室里的“一把把火”点燃,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我并未震撼,因为雷夫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也只是一个班主任老师,他也有同我们一样的思想。他也曾经失败、烦恼,甚至想过放弃。但与大多教师不同的是:他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他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如此新颖人性化,他课堂上闪现的教学智慧的火花是如此耀眼,我因此被他深深地折服。

尤其是书中第四章“写作篇”,第五章“加加看”以及第九章“艺术与爱好”中关于阅读写作的做法,对数学教育的创新,对艺术塑造品行深刻理解,再次拨开我记忆的闸门,让我想起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使我情不自禁地要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诉说我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共同感悟雷夫老师教育魅力之所在。

一、一篇附着期盼的日记

我的整个小学时光都是在东街小学(现名阳光小学)里度过的。在我五年的小学时光里,曾经有七位班主任如走马灯般穿织成了我童年记忆,担任过我的这个班级,她们的音容笑貌,教育点滴至今难以忘怀。

二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姓赵的班主任,她别出心裁地让我们写日记。说实在的,我根本不会写,可是碍于老师每天的认真批改,我又不得不认真应付。一日,奶奶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只小花猫,令我爱不释手,想到老师布置的日记依然不知从何下笔,便心血来潮用笔精心描绘出这只可爱的小猫咪,对它的喜欢之情也自然地流淌于笔端。第二天交差上去,第一次有了期盼的情怀。下午放学前,赵老师将我叫到了前面,让我把昨晚写的日记读给大家听,这是我第一次为大家朗读范文,由于激动,我的声音有些颤抖。赵老师抚摸着我的肩膀对同学们说:“看到了吧,像鄂秀春这样,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写出来,这就是日记,可以写人,可以写动物,还可以写心情……写日记是一件多么简单而有意思的事情呀!”

从那天起,我对写日记不再恐惧,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对写作有了兴趣。直至今天,将日常琐碎变成文字依旧是我的习惯。过去在本子上写,如今在博客里敲打。虽然抒发的都是鸡毛蒜皮,杂七杂八,却也时常见于报端之中,行走于情感之上。

二、一本不屑一读的儿童小说

三年级的时候,一位姓宋的老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她布置了一个奇怪的暑假作业,非让我们读儿童小说,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可那个时候我家有的只是小人书,或者是爸爸时常读的我根本就看不懂的大书,哪里有什么儿童小说?更何况,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读书笔记,内心很是烦恼,别的班级好像都没有布置这种鬼作业呢。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深知自家生活拮据的我勉为其难地跟爸爸要来两元钱来到当时凤城最大的商店——凤城供销社,花了1、42元买了一本叫《在海盗窝里》的儿童小说。为了对得起花的钱,我带着不屑的情绪阅读着我平生的第一本儿童小说。这一读欲罢不能,人物生动鲜活的勾勒,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读书笔记写起来也有滋味有味。30年之后,《在海盗窝里》的诸多人物还历历在目。感谢那个阳光灿烂的暑假,那个特殊的假期作业,那个姓宋的老师让我领略到了阅读的乐趣。我还记得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点什么,总比得瑟,说贱话强。”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三、一首发音不准的电视歌曲

因为我的四年级班主任老师生病,无人代课,一个年轻的教音乐的男老师便成为我们的代理班主任。他的头发有点黄,我们暗地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黄毛”。对他的语文数学课,我的记忆中无一点痕迹。但却记得他每个下午都要利用半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故事,大多数故事都是男孩子喜欢的侦探故事,可我听得却津津有味的。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每遇到阴天下午不能上体育课时,就会在班级中举行一个小小联欢会,让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也许这跟他的专业有关系吧。终于有一次下雨,体育课又换成了班级联欢会,他点到了我的名字,虽然我曾经参加过学校的群舞表演,可我实在没有勇气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使唤我那略微发胖的四肢。当时非常流行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主题歌便迅速涌入我的脑海。由于我家没有电视,只是偶尔在一个姓赵的邻居家零星看过几次,妈妈又担心我到人家添乱坚决不允许我再去看,因此对歌曲的记忆并不是完整而准确的。我硬着头皮模仿者电视里蹩脚的音调和不知道啥意思的日语,唱给大家听。一曲唱完,我羞愧地钻回座位。这位年轻的音乐老师给了我如下评价:“哦!我终于听到了一个会唱歌的同学发出来的美妙声音。请大家热烈鼓掌!”会唱歌?其实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在大家面前唱过歌呢!不知道为什么,以后的岁月里,唱歌真的成为了我的特长。我成为了小学文艺大队长,刚到初中时,一曲“夜幕下的哈尔滨”主题歌又让班主任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使我在灰色的天空中又重新看到了阳光,甚至后来参加师范学校的歌手大奖赛,我竟然获得了一等奖!那位带班的男老师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让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拥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

四、一份稚嫩的手抄班报

“你美术好,字也不错,就负责办班级手抄报吧。每一周出一份,你可要好好办啊,这可是咱们学校高年级的首创!”什么?啥叫手抄

报啊?怎么办啊?一切如天文概念。老师可真是的,也不给我讲明白,就让我办。我只好去问美术老师,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份报样,告诉我基本的板报要领,报头设计,内容的摆放,绘画的穿插,看得我头都大了。糊里糊涂地办完了第一份手抄报交给了老师,拿着一份让我涂抹得黑糊糊的稚嫩的班报,班主任高老师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说了一句:“你办得真好,就这么办!”哦,原来手抄校报不过如此啊!令我难以理解的是,后来的我上了初中整整办了一年班报,高中我办了一年板报,如今我又已经办了五年的校报。报纸似乎真的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难以割舍掉。

由此一来,那几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几件小事都真切地成为我小学时代珍贵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事件中那四个老师真的都非常普通,都有令学生褒贬之处。他们不是什么名师,甚至也许都不是什么骨干教师。与雷夫老师相比,也许他们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但作为他们的学生的我却受益终生,时常感怀他们给了我机会,给我制造了难题。同类可比,那么雷夫老师呢?他的学生又该多么幸运!

篇6: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郑州航空港区第十七小学:王倩

近几天我终于拿起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来读,心情难以平静。雷夫对学生怀有爱心,看着他书中所描述的点点滴滴,同样身为教师的我对他的许多观念深表认同。

这本书介绍了美国一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25年从教的经历,他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25年来,他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这是一所九成学生家庭贫困,且多数出自于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在这样的恶劣教育环境下,雷夫老师班的学生成绩优异,学生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谦逊有礼、诚实善良。他们长大后能顺利进入哈弗、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就读,一时成为美国教育界的神话。

雷夫要孩子每天阅读,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更不是做表面给人家看,而是因为喜欢书本才阅读,雷夫老师说:“阅读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最乐此不疲的一个活动。”孩子们借由阅读及观赏伟大的文学作品及影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阅读时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雷夫你很幸运,你是在美国,换到中国看你怎么办?仔细想想,不管在哪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都是时代共有的困境,如电视、电玩剥夺太多的时间,贫穷、破裂家庭的问题以及普遍欠缺大人的指引。很多人对中国教育体制不满。雷夫对美国的现存教育体制也不满意,他才会以自己的努力来打破传统,以自己的创造力来引导孩子们去追求真正的教育目标,而不是舍本逐末地追求分数。

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是一个“无恐惧教室”,他班里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也是使那些参观第56号教室的访客们赞叹连连的根本原因。那么,雷夫老师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呢?他说他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

雷夫老师还提出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理论道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且符合成长的规律。我认为这是本书非常出彩的一部分内容,值得我不断摸索和研究。

在雷夫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展示了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热情,而这些正是当今很多孩子所缺少的。雷夫老师为了培养他们的这些特性,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完成官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考试分数远远高于学校平均分之外,他还叫他十岁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阅读原版文学名著,他在课间教学生演奏吉他,打篮球和棒球。他还筹集经费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去旅行,甚至去过欧洲,借机交给学生在教室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如行为举止、音乐观赏和旅行安全。雷夫是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快乐的身边事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和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正向的指导下,雷夫老师把一批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是帮助他们学习课本,因为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充分发展他们的自我,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雷夫老师就做到了,他让我们看到不是只有“下马威”才能镇得住学生,有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智慧同样能够“镇得住”学生,还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篇7: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一位外国教师写的, 一位真正的美国老师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会产生什么火花?我忍不住翻开书来, 越读越有感触, 我试问自己:现在,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学生所要求的是一个个体成长真正需要的东西吗?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们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目睹过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家长, 因外界的压力放弃了开发孩子的卓越潜质, 每个教育的失败都代表某个孩子真正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教育的底线就是让教育的对象——孩子像常青藤一样, 拥有舒展的生命”, 学习本应是快乐的, 为何让考试抑制了种子萌发的权利?为何让成绩压住了雄鹰飞翔的翅膀?做题与做人应该同时进行, 更需让做人走在做题之前, 让生命带动生活。学生似乎什么都在学, 却把与生俱来的笑忘记了。没有笑容的脸, 就像失去籽的向日葵。没有了笑容, 就没有了自信, 甚至就没有了未来。最成功的教育不是说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有多高, 而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的可开发的一切潜能是否已经全部开发出来, 而作为教师, 只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们进步。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我所犯的错误, 那就是认为权威是老师的保护壳, 老师应该让孩子们感觉到那遥不可及的威严和致使他们胆怯、“听话”的害怕。而这两点控制着大多数的教师、教室和学生。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而就是这“害怕”, 使学生们失去了去追求自己梦想的果敢与冲劲, 也是这“害怕”, 使教师们忘记了应激发、培养学生们的潜能, 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的一颗棋子。学生因为“害怕”, 而失去原本鲜活生命应有的活力, 教师因为所谓的“责任”, 禁锢了孩子们飞翔的灵魂。祁智在《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说道:“教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这句话没有错, 但我觉得还应再加上一句:让最有效的责任为孩子个体生命注入新的灵魂。

记住, 丢掉“害怕”,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会发现教育也是一棵常青鲜活芬芳的百合。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认识与错误, 我从书中还学到了一个对策, 那就是以“信任”取代“恐惧”,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上课第一天就明白信任的重要性, 同时告诉他们“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 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然而, 要是学生们不小心破坏了信任, 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时候, 绝对不该感到沮丧, 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 打造出立即、持久, 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信任能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对知识的渴望, 对成长的企盼。

所以,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 做个公平的人, 做个讲道理的人, 让孩子们在一个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的公平环境中茁壮成长;作为教师, 不应为了教而教, 更不应一味地去追求成绩而忘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更需要的是生命的成长, 是人生的启迪。我相信, 学生们成长的同时, 我们教师也一定在成长。

此外, 我们要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这里没有害怕, 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 做孩子们的依靠, 讲求纪律、公平, 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 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 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 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 都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雷夫, 这位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 他热情的教育态度, 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心中不免迸发诸多感叹, 深深的为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真诚所感动。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 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 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 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 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摘要:孩子个体的潜能培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而是一味地注重孩子们的数字化的学习成绩。美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 告诉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开发孩子的卓越潜质, 老师更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而不是以老师的权威来抑制孩子的成长。

篇8: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当我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我的感觉就像读完了一个童话。是的!只有童话里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我感动于这样的美好,雷夫老师在自己的平凡的56号教室里为孩子们缔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奇迹!他用自己创新的教育方式,让56号教室的每一个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用自己激情的、“疯子”般的教育热忱,把56号教室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0xx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我觉得雷夫老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良心,他很真实,很坦荡,很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安、痛苦,敢于面对教育的困惑、不良现象,而后有所思考,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为他的学生撑起一方天地,让第56号教室的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们老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当年作为学生的自己肯定也在那时深有体会,希望老师怎样的对待自己,希望老师怎样去做,自己也是多么的希望老师明白自己想要怎样去做。雷夫老师正是从这一点一滴中来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以及学生们想要教学方式。雷夫说教师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要以身作则,他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是学生的模范,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如果打造一个信任的坚固关系,就会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

脑海中,自己的一段段工作历程像放电影般闪过,我不停地思考比较,在相同的境遇面前,我曾是如何面对处理:我试着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却常常会因孩子们不时的错误而大发雷霆,把好不容易建立的平等关系亲手毁于一旦;我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努力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却常常忘了及时与孩子们分享书中的喜怒哀乐,不能坚持每天陪伴他们交流读书心得;我相信一张试卷评判不了孩子最全面的学习状况,却一次又一次地用练习来苛求他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即使看到有些孩子从未在试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我仍没有改变自己的衡量标准……

读着,读着,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猛烈撞击着,雷夫,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似乎天生就是为孩子们而生,他那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让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56号教室里不断上演。我,又该以怎样的新姿态面对我那群朝夕相处一年多的孩子们呢?从雷夫的身上,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我想知道其实奇迹是可以发生的,只要用心。可是如今有多少人去反思过,学生学不好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去寻求更好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所以当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方针只是一个指导的方向,老师们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应该按着方针一成不变,因为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和摸索的过程。所以我想只要用心56号教室的奇迹同样会再次发生。

篇9:读56号教室的奇迹3有感

王艳荣

雷夫与他的第56号教室所创造的奇迹,令全球无数人为之震撼。说来也惭愧,每次看完心潮澎湃,总想施展才华,可是一到实践,却无从下手。寒假里,手捧着这本书,细细研读,感动着、惭愧着、欣喜着。感动的是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惭愧的是自己也已从教八年,可是教学上还是进步甚微。欣喜的是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明白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书中,雷夫用自己的故事形象的道出了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教师的真正内涵。雷夫,他的每一次意外,都是智慧的考验,每一个经历的顽童都是一直的磨练,每一道难题都转化为课题,每一回绝望都蕴含着希望。这就是雷夫的成长。看到雷夫的成长,对他的感动,对我的启发,都是一种成长,欠缺的就是不断的历练。

说道历练,就让我想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教书过程中总会遇到让我们倍感沮丧、艰难和疑惑的事情,但绝对事出有因:我们努力说服孩子要做正派人,而这个世界不仅浊流当道,而且还有媒体为其鼓吹、大众为其欢呼。难道,遇到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要放弃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感强烈要求我们,要坚持,永不放弃,因为在教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好多幸福快乐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任何行业都不可能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还有,就是雷夫所表现出来的绝对乐观。比如,他想为妻子换一个新厨房,可是工资不高,算了一下,还得需要470年才能实现,但是他的语气,他是心态都很开心,乐观,我看着都特别高兴,也没有为他发愁了,总会实现的,不是吗?做一个乐观向上的教室吧,因为你的心态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心态,行为习惯。

篇10:读《第56号教室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有感

拿起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遗憾。如果让我在二十年前读到这本书,那么,在走上教师职业的第一天,我就会从关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开始,塑造着孩子们“莎士比亚写诗一样的人生态度”(李希贵)。也许,我就不会在认可“教育无小事”的同时,却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忽略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风景,而让“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不断上演。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庆幸。雷夫·埃斯奎斯老师把所有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动人的教育故事。在平凡简单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单调重复中,让我们领略到山重水复、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它让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时时找到一个对照、学习的榜样,让我的教育理想变得更为清晰。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雷夫老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他要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学会专注,远离电视,学会如何做决定,为自己制定高标准,无私和利他,以及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强调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那么首先就要成为我们期盼孩子成为的那种人。

时间的重要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珍惜时间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来说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训诫。孩子需要理解:守时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守时,我们就要计划好之前的每一件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训练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他们明白,每一件事都不能拖沓,不然就会影响到下一件事。对于教师而言,要成为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的典范。最杰出的教师懂的和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都很宝贵,而且能善加利用。这让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场讲座——一堂好课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准时下课。现在对于我自己的课堂,我也开始要求自己准时下课,正因为我要准时下课,我才更感觉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都要更有效利用才好。

专注是成人们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在教室里,教师希望孩子能专注得听讲;在家里,家长希望孩子能专心得完成作业。可是雷夫老师告诉我们,比专注于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这样孩子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许多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对自己的事业保有高度的专注。正是因为这份专注,他们或者是创作了不朽的作品,或者是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而他们的专注换来了更多人的专注。当我们也沉醉于一首名曲,一副名画时,我们的专注正是他们昔日的专注所换来的。要让孩子懂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的专注有一天会换来他人的专注。

这本书的结尾也引用了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扔海星。也许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扔了少量的海星回到大海里,比起更多的躺在沙滩的海星,这个数目小的惊人。是的,对于躺在海滩上更庞大的数量而言,扔回一个海星的举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那只获救的海星来说,它的生命重新起航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即使不能兼济天下,至少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送回一只海星,两只海星,三只海星„„去努力帮助那些沙滩上的海星回到大海,自由自在得追寻他们原本就该拥有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于做的事。

篇11: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幸亏, 我毕竟还是开始读了。阅读的过程, 是一个不停邂逅惊讶与惊喜的过程。“惊讶”缘自观念被颠覆, “惊喜”却是了然后的思索了。

向“表现好的话, 有赏”说“NO”!可是, 雷夫说, 我们其实是一群“奖赏症候群”!为什么?因为“要让孩子知道, 行为得宜是应该的, 不需给予奖赏。”

雷夫的行动力惊人, 他是这样想的, 于是就有了一套“寻找六阶段”的规则和做法。他想达到也确实几乎达到的“第六阶段”就是, 让孩子们坚信“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他寻找各种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做榜样, 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深刻认识到自己“应该”、“必须”这么做, 不为奖赏, 不为取悦他人, 只遵从于自己正确的行为准则。难怪56号教室的孩子走到哪里, 都能因为安静的态度和礼貌的举止, 以及刻意调低的说话音量, 而博得众多的称赞和掌声。

但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不可能不遭遇偶尔的失败, 对此, 雷夫鼓励我们教育者和家长们:“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 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 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也许, 我们是该换个方式试一试了。

作为班主任, 为了带领学生寻找理想中的“第六阶段”, 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电影。他播放《正午》, 孩子们认识了那位“即使被所有人遗弃, 即使命在旦夕, 仍忠于自己的原则”的枪手;他播放《肖森克的救赎》, 引导孩子们从囚犯瑞德身上学到:不要取悦决于恐惧、取悦于他人, 或是规则, 而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

作为语文老师,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可以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 他借助电影, “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他告诉我们要留意那些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因为这类作品最适合孩子在阅读原著后欣赏”, “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欣赏由他们读过的原著所改编成的电影或演出, 就可以带着他们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对他们来说有何不同。”他还发现, “当孩子们知道读完原著就可以观赏改编的电影或舞台剧”, “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程度, 远远超过了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情况。”所以,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我们的孩子应以此为阅读目的”!

但如果你以为就这么让学生看看电影就可以有神奇的教育作用, 那你就小看雷夫了。他强调:“放映电影就像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 家长和老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是的, 选择影片, 调度播放时间, 深刻片段的讲解, 观后的有效讨论学习等等, 这都是雷夫身体力行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拜雷夫所赐, 电影就是这样从一个种娱乐方式一跃成为高级有效的学习方式的。

多做题目与学好数学没有关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对数学没什么研究。但我是从学生过来的, 深感数学有异于其他学科之处就是:为了能牢固掌握、巩固, 以至于熟练运用所学的概念、公式等, 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做题, 俗称“题海战术”, 因为这样确实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事实上, 我们身边的数学老师也同样坚信这一点。

然而雷夫又来“捣蛋”了:“如果小孩会算10个乘法题, 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 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问得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学习应该有“熟能生巧”之说呀!雷夫一针见血地说:“这种反复练到兴致索然的惟一真实目的, 是让老师落得轻松。”“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 就像依照巴甫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那么他的原则是什么?——“无论我教的是什么技巧, 我都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 出较少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重质不重量”, 当然是理想的最高状态, 可是没有“量”有可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质”吗?

当你读完雷夫的“三项活动”后, 大概终于明白了他的“质”确实无关于做题“量”。

首先这三项活动其实都是游戏方式, 却又都是一种心算训练, 而且是全班学生都必须参加, 它们是“Buzz”、“暖身心算”、“玛西·库克数字砖问题”。雷夫无比巧妙地设计出这样的三项活动, 同时随机应变地不停赋予它们更多更广的训练内涵和外延, 一道道妙趣横生的数学题不落痕迹地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孩子们兴趣大增的同时, 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宗旨。比如在暖身心算题中雷夫轻而易举地教会了学生“加倍、一打、平方根”等概念, 还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游戏式的数学练习中了解并很有可能记住了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棒球赛的局数、美国参议员总人数是多少等等。这些生活的数字知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被学生们主动地接受了。难怪, 从不经历题海战术, 56号教室的孩子们在标准化测验中的表现仍然够好、很好。

篇12: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我们这些以追求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人,在大汗淋漓的追求中,却常常忽略了身旁许多本来伸手可及的幸福。幸福很多时候与财富、名利、地位无关,它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没有痛苦而且伴随着温馨的感觉。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真挚的祝福,固然让人置身于幸福之中。但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可曾让你体会到这又是另一种幸福?

轻轻地呷一口清茶,伴着淡淡的茶香,一页,一页,再一页,我醉倒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了。文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犹如杯中的茶,清香而耐人寻味。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没有什么可歌可颂的故事,但是收获是丰硕的,精神是富足的,教师们的幸福是真切的。”这是我为之醉倒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主人公—雷夫的写照。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寻。细细品味,还有很多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应该这样说,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看啊,雷夫老师就是这样善待学生、工作与生活,他每天都忙碌在幸福中!

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身为一位平凡的教师,雷夫是我的一面镜子,也是我的榜样。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教师是一份出力不讨好的职业,但是对于雷夫来说,教书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雷夫的身上,无处不在阐述着一位平凡老师真切教育故事,释放一股幸福的芬芳。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是一片海,我要用我生命的绿意,去调和这一片蔚蓝!

篇13: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有感

新乐丰小学岑艺明

获赠一本好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2》,带着好奇,带着谢慰,也带着任务,在寒假期间细细品嚼一番,本想即可打发时间,又可提高个人涵养,读着读着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雷夫老师经历25年的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不断审视、反思自我,探寻新颖的教育方式,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56号教室,缔造了孩子的非凡人生。他的教育信念感动了全美国,也感动了全世界的每一位教师。

一场普通的球赛,隐寓的却是多个不平凡的道理。雷夫老师借一场棒球赛,谈到了时间、准备、专注、决定、态度等教育问题。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雷夫老师虽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从此书可见他的写作水平独树一帜,观点的阐述方式新颖,在叙述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他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及独到见解深深触动了我。

雷夫老师在书中提醒我们要尊重时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好比谋财害命。”时间的珍贵无法衡量。上帝是吝啬的,即使你苦苦哀求,他不会分给你多一点时间;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时间,他不会因为宠幸你而偏分给你多一点。雷夫老师说:“孩子必须理解,察知时间的人,将善用一生做伟大卓越的事。”惜时的人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慢慢地学会如何让科学分配和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惜时的人总觉得时间充裕之极,遂挥霍他们的时间及青春。

“守时表现出我们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相信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好比一次聚会,惜时的人会非常守时甚至早到,因为他们珍惜每一分钟,也不愿意要别人等待;但是对于无惜时观念的人来说,他们会慢条斯理地赴会,或许在途中会用为周边发生的一些小事而滞留不行,迟到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守时的人不会让时间从指缝中流走,更加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他在别人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迹,每个人都愿意与其为友。

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不如我们深刻,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但优秀的学生会让你刮目相看,他们会在在40分钟的活动课里挤出10来分钟整理当天学习的内容;会在晚练时间争取把作业做完,课前会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见此学生当然是欣慰万分。雷夫老师在第一局球赛也阐述了“准备就是一切”。厉兵秣马的战事往往能完胜,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巴斯德曾说:“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最佳机会”。教师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教案、个性导入、提出问题、板书设计等等,无不是准备的表现,此外,老师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预设,课堂意外情况应对措施的预设,这也是准备的表现……可见,准备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至关重要,一堂课能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准备程度可以看出。

书中最引我深思的当属“愚人节的考验”(P49-51),如此有趣的学力标准测验在我看来却是大部分学生的“致命伤”,就以我班为例,部分学生忽视审题的重要性,一张4面的试卷看都还没看完就匆匆下笔,看似埋头苦干,其实是盲从苦干。就如书中的25道题目,学生不会去留意第三句话“开始前,确信你阅读完测验上的每个问题”,我班学生也常常不看题目就匆忙做题,深怕不够时间完成全部题目,现实却往往相反,学生在测验(考试)的后半段时间选择了发呆、开小差、双目望外……等到发试卷时,我的学生也

会想书中的孩子那样嘲笑自己被坑了,还会抱怨试卷的题目阴险。我常告诫学生,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屡次掉进陷阱,考试前几分钟是要来审题的,这时应该把题目审视一次,抓住关键字眼,理清思路再动笔,雷夫老师说道:“愚人节中无论受愚弄与否,每个人都是赢家”。我认为,这赢家赢在经验。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三番四次摔倒,这就是经验的累积。我的学生碰过壁,逐渐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我相信,随着日积月累的经验,我不用再为他们不审题、不阅卷而操心。

雷夫老师的寓教于乐也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带孩子看展览、参加比赛、观看棒球赛……雷夫老师在课外教育了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使我明白,知识不一定是在课堂里传授的,学生长期坐在教室里听课,好比鸟儿困在鸟笼,教学效果难免会大打折扣,倘若时不时走出教室,在另一个环境下教育孩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也要向雷夫老师那样不断探寻新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育他们做人的真谛。寓教于乐,不让学生成为庸庸碌碌的人;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影响学生,使之效仿;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每一丝绵力。努力像雷夫老师那样,成为“扔海星”的好教师。

篇14: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杨金凤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从中我们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哪里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要做得更好。上学期我们刚刚读过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次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教育故事《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

这本书通过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宣扬了雷夫老师旁征博引、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雷夫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雷夫老师说:人生就像一场赛事,有输有赢有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是生命的体验!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读着这本书,不禁被书中的小故事吸引,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班级中发生的故事,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在阅读56号教室的奇迹2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读了这本书,发觉这本书侧重于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品质,有对时间的尊重、也有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等等。看了这本书,比较有感触的篇章也比较多。现在主要来谈谈看了“我浪费了时间,而现在时间浪费了我”这篇后的一些感想。这篇中提到了一个叫朱丽叶的女孩,当雷夫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她哈哈大笑说是星期五和波菲亚特古堡。当工作或学习了一周的人们,好不容易挨到星期五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便丢开一切去狂欢,不太愿意将这个晚上的时间花在学习或工作上。可是朱丽叶却认为星期五晚上十分重要,而在这个晚上,她阅读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书籍,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从这里不难看出朱丽叶她很擅长管理自己的时间,能充分利用好被别人忽视的那些时间,为将来的一切做好准备。她也时时将“我浪费了时间,而现在时间浪费了我”奉为座右铭。这句话原是话剧中理査德二世被谋杀时所说的一句话。可这其中却蕴藏着深意,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它并不受我们所控制,其实时间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要根据时间表安排各项工作。若拖拖拉拉,就会被时间抛弃,终将一事无成。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对时间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就不会出现作业拖拖拉拉的现象了。

篇15: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雷夫:“以信任取代恐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老师们常常会交流:“某位老师管班能力强, 学生特别怕他;某位老师管班不行, 学生上课都不怕他……”似乎学生对老师是否敬畏成为评价老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产生这样的偏向评价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面对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 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下,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服从”老师的教导被认为是“有效”管理学生的捷径。然而这种手段管理出来的学生一旦改变环境时, 便丧失了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意识, 原来这位老师在学生身上所下的工夫就白费, 甚至是负效。

雷夫认为:“以信任为基础、毫不恐惧的教室, 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如何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 雷夫的做法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当学生丽莎没交家庭作业并说真的做过时, 雷夫轻声、微笑地说相信她已经把作业做好了, 但同时提出一个大问题:找不到作业是因为丽莎乱放东西, 并指导她如何学会整理资料夹。结局是, 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 丽莎再也不曾忘记带作业了。信任加引导, 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雷夫:“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程式就是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 在强调“以信任取代恐惧”的同时, 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纪律来实现“他律”。

雷夫认为:“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 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老师必须维持教室里的秩序, 但千万别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 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 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 你就失去人心了。”在我们教学工作中, 有个别老师对纪律的把握是“即兴创作”, 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心态变化随意确定对违纪学生的教育方式, 缺少逻辑与理智。有一回自己刚下课还没走出教室门, 只见教室后门有几位学生一下课就围上一位学生, 并要挥拳打, 我马上过去制止。后来询问得知, 因为上一节课的任课老师因为学生课堂纪律不好, 有一位特别调皮的学生把这位老师惹火了, 下课时全体学生不能下课, 以致那几位学生“义愤填膺”, 迫不及待地要找这位学生出气。这样的“惩罚”显然是不合逻辑, 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泰戈尔曾说, “不是槌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 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 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因此, 只有合乎逻辑的纪律, 才能引导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自觉、自为发展。

关于“意志力”培养的载体

第56号教室的学生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得到这一称号, 孩子们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 而身为教师的雷夫也必须牺牲数千小时的个人时间。当别人纷纷质疑他的精神状态时, 雷夫能确定的是:“我找不到其他计划能把所有想教给孩子们的事情全部教给他们。”在雷夫看来, 他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计划, 能实现“把所有想教给孩子们的事情全部教给他们”的目标。这不仅是培养教师意志力的载体, 更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有效载体。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 还会制作、表演一出完整的莎剧。在这过程中, 孩子们将克服挑战、解决问题、尝试冒险。他们将探索剧中的各个主题, 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他们将分析、研究、拆解、建构一出戏剧, 而他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观点, 也将自此改变。雷夫认为:“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 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 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雷夫利用戏剧这一载体, 利用其中元素,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及各项能力的培养, 而且时间跨度长, 这教育的效果无疑比短时间孤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枯燥的说教要更突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的演出象征着第56号教室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娱乐, 追求卓越。”这不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学生所追求的吗?

上一篇:虚假陈述下一篇:二上语文培优辅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