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2024-06-28

1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1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1.1.1.1.3

目 录 目的................................................................................1 2 适用范围............................................................................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不合格品的分类......................................................................2 5 不合格管理职责......................................................................3 6 不合格品的管理......................................................................4 7 不合格品的标识......................................................................5 8 不合格品处置........................................................................5

1.1.1.1.1.2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目的

为了对不合格品进出运行有效控制,实施严格管理,建立并保持对不合格的原材料、配件、外购件、半成品、各工序和成品的有效控制,防止不合格的非预期使用或出厂。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施工生产全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场、半成品到成品)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不合格品的控制,也包括已交付及顾客所退货的和仓储不合格品的控制。3 术语和定义

不合格:未满足要求。

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严重不合格品:影响结构、使用安全或处理后可能造成永久影响的不合格品。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注:

1、区分缺陷与不合格的概念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中有法律内涵,特别是与产品责任问题有关。因此,术语“缺陷”应当极其慎重。

2、顾客希望的预期用途可能受供方信息的性质影响,如所提供的操作或维护说明。)

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返修: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1.1.1.1.1.2

降级: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变更。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4 不合格品的分类

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施工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定,或不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偏差超过质量标准的允许范围,均列入不合格品。4.1不合格品按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4.1.1一般不合格品:指工序中出现的不合格和过程产品中虽未达到规定要求但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 4.1.2重大不合格品:指构成质量事故的不合格品;

4.1.3严重不合格品:影响使用性能,结构缺陷、危及人身安全或处理后造成永久影响的不合格品。

4.2不合格品按进场物料类别和施工工序分为四类:不合格物料、不合格配件、不合格工序、不合格产品。

4.2.1不合格物料是指进厂验收检验不合格的物料与超过贮存期复检不合格的物料。

不合格物料包括:预应力钢绞线、螺纹钢、圆钢、水泥、减水剂、中砂、碎石、粉煤灰、膨胀剂、管道压浆剂、聚丙烯纤维网、水泥基胶、防水涂料、防水卷材、泄水管、管盖、桥牌、夹片、锚垫板、锚具和混凝土垫块等主要原材料。

4.2.2不合格配件是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桥配件或外协件(产品)。不合格配件包括:支座板及螺栓、预埋T钢、不等边角钢、连接角铁等桥配

1.1.1.1.1.2

件或外协件(产品)。

4.2.3 不合格工序是指不符合本工序验收质量标准的工序。

不合格工序包括:钢筋对焊、钢筋制作、钢筋骨架绑扎、立拆模、混凝土拌合、混凝土灌注、养护、张拉、压浆、封穴、桥面防水制作、桥面保护层、起移梁和装车等各道工序。

4.2.4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桥梁成品验收质量标准的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包括:成品桥梁。5 不合格管理职责

5.1不合格物料(即原材料)由试验室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试验,将不符合标准的试验结果报告物资部及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出具处理措施或不允许使用通知,物资部办理退货等相关手续。

5.2 不合格配件(即桥配件、外协件或外协产品等)由安全质量部依据相应的标准和检验制度进行外形外观检验,将不符合要求结果报告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出具处理措施或不允许使用通知,物资部办理退货等相关手续。5.3 不合格工序要由各工班工班长或专职质检员报告工程部(严重的不合格工序报告总工程师),由工程部出具具体处理措施(重大的不合格工序由总工制定具体的处理措施),由工程部负责落实。

5.4 不合格产品或对可能影响承载力或刚度缺陷的情况出现时必须对梁体进行静载弯曲试验判定,并由总工程师组织技术质检人员对产品进行评定。5.5 安质部对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进行验证检查,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5.6 计财室负责不支付不合格品的货款结算。

1.1.1.1.1.2 不合格品的管理

6.1 检测出不合格品后,应对不合格品及时进行标识和隔离,以防止不合格品的误用或不合格事故的扩大。

6.2 对于不合格品,经过分析,分别采取“返工”、“返修”、“报废” 或“退货”处理,进行返工、返修的不合格品要填写返工、返修通知单,经过返工、返修后的产品必须经重新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才能使用。并保存好返工或返修的检查验收记录。

6.3 进场复检各种材料或库存超过贮存期复检不合格的,由试验室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加盖业务用章后,交由设备物资室办理拒收、退货或报废等相关事宜。

6.4 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加工后形成的半成品经检验不合格,质检员对半成品不得签字认可,经过返修处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作业。不能返修的出具不合格证明,将其放置于不合格区,设置不合格品台帐并改作它用。6.5 不合格的混凝土用作路面硬化或作它用,不得灌入梁体。

6.6 外协件或外购产品进场经过检验不合格,质检员出具不合格报告,交由设备物资室退货处理或放置于不合格区。

6.7 出厂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对不合格项目从该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检,复检结果仍有不符合的项,则对该批产品进行逐个检验,合格成品的方可出场;不合格的成品严禁出场,并将其置于不合格区,设置不合格品台帐。质检员验证处理结果。

6.8 不合格产品的控制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应有产品名称、生产单位(供货

1.1.1.1.1.2

单位)、规格型号、出厂编号或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不合格原因、不合格品处理方式、不合格处理结果、验证日期、验证人员等;

6.9 严格奖惩,对于不按操作规程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质量事故进行处罚,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人员进行奖励。7 不合格品的标识

7.1 在不合格品上挂不合格品警示牌;

7.2 在不合格品上画“×”,表示该批产品不合格;

7.3 在不合格品上写“不合格品”、“返工”、“返修”等字样。8.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分类

8.1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混凝土弹性模量不合格。8.2成品梁梁长超出规范要求,成品梁梁跨超出规范要求。8.3成品梁静载试验不合格。8.4梁体存在重大缺陷。9 不合格品处置

9.1 不合格品的处理,首先要求总工程师及相关职能部室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原因分析,在查找到原因后通知有关生产班组(或者具体的操作工)进行处理、改进,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做到“不查到原因不放过,不纠正不放过”的原则。9.2 不合格品的处理,由各部室负责人及时对不合格品处理措施进行评审,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上报总工程师,并会同工程部、安质部、物资部等相关部室的负责人对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进行评审,并提出处置意见,由生产班组按处置意见组织实施,安质部派人对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并验证实施结果。

1.1.1.1.1.2

9.3不合格产品具体处理办法 9.3.1当产品静载试验不合格时:

①当曲线梁静载试验不合格时,按直线梁再进行试验,如合格向业主提出降级使用申请,业主同意接收申请可按直线梁降级架设;业主不予以接收则按报废处理。

②当直线梁静载试验不合格时,直接按报废品处理。

9.3.2当产品混凝土强度或弹性模量不合格时:当出现其中任意一项或两项同时出现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静载试验验证,处理方案按照9.3.1进行处理。9.3.3当成品梁梁长、梁跨超出误差范围时:

①当梁长正值超差+5cm以内经过处理后超出误差范围不大于3cm时,可向业主提出让步接收申请,经业主审批同意后方可架设,如业主不接收则直接按报废处理。当梁长负值超差-2cm但小于-3cm,可向业主提出让步接收申请,经业主审批同意后方可架设,如业主不接收则直接按报废处理;当梁长负值超差 d大于-3cm直接按报废处理。

②当梁跨超出标准误差范围≤±3cm时,可向业主提出让步接收申请,经业主审批同意后方可架设,如业主不接收则直接按报废处理;当梁跨超出标准误差范围≥±3cm时直接按报废品处理。

9.3.4当梁体出现重大缺陷并经过修补处理,进行静载试验验证,试验合格后可按合格品验收;如果试验不合格则按照9.3.1进行处理。

9.3.5其他关键项点(预防碱骨料反应、抗冻性、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耐腐蚀性、梁体混凝土强度、终张拉混凝土强度、终张拉混凝土弹模、梁体混凝土弹模、螺栓中心位置偏差、防水层)不合格不允许出场。

9.4 对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非整批不合格中间产品按照隔离→标记→处理的1.1.1.1.1.2

程序。在处理前须经质检员的同意,并填写处理后的验收记录并签字认可。附:不合格品/不符合记录表

让步接收/降级使用申请表

篇2:1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下面是我们生活遇到的最普遍的不合理信念: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

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做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艾利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艾利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责备与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事情更糟。所以对犯错误的人,要做的是接纳、帮助他,使之不再犯错误,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价值,对其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歧视态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艾利斯认为,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只要我们尝试改变自己有关的非理性思维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6、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

艾利斯认为,考虑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计划如何避免,或思虑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如何补救,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过分忧虑,反而会扰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艾利斯认为,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所以,理性的人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8、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艾利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经历的多寡、闻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价值而拒绝他人的帮助,反而是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是我们时时事事都依赖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在大多数时候,他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艾利斯认为,无可否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就可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关心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但我们无须为别人的困难与不安感到难过,需要的倒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早日走出阴影。

11、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

艾利斯由此创立了情绪ADC理论来帮助人们战胜不合理信念,所谓情绪ADC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自己进行辩论和说服,来达到纠正不合理认知,产生合理正确的认识,以此消除情绪困扰。在情绪AD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

笔迹心理分析:阿里巴巴马云

爱,是让自己被爱的计谋

篇3:锂电池企业不合格品管理

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有6个:人、机、料、法、环、测, 即5M1E。锂电池制造行业由于受到5M1E因素的影响, 必然会在原材料采购、电池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等环节产生不合格品。不合格是指“不符合有关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及其他特性的要求[1], 此为广义的定义, 狭义的不合格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不满足要求的产品。加强不合格品管理, 一方面能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对保证产品质量,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产品质量作为新能源的锂电池行业生存的保证, 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关注产品质量, 关注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作为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 其各项工作实施开展的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锂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产品, 具有重量轻、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允许的工作范围宽、低温特性好、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优势, 但同时又具有制造过程繁杂, 生产环境及存放条件要求高, 半成品不易存储等缺点。这就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若处理不当, 将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产品质量。

本文旨在结合锂电池生产管理特点, 分析此类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机构设立、制度完善、管理精细等方面提出不合格品的管理工作建议, 希望对企业的不合格品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锂电池企业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ISO9001:2008中第8.3条的规定: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 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2]。

由于对体系标准中不合格品控制要求的了解不够深刻, 导致部分锂电池企业不合格品的管理出现漏洞, 无法全面正确地实施不合格品的管理,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不严谨

部分锂电池企业在发现不合格品后, 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标识、记录、审理和处置, 但对不合格品报告单的填写却不够重视, 经常出现不合格现象描述不详、原因分析不到位、纠正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导致纠正措施无效, 相类似不合格现象连续发生。

1.2 对不合格现象的发生无总体把控

部分锂电池企业,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个体较为重视, 一经发现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且措施有效, 但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合格现象未做总体分析, 导致无法根据总体分析找出发生不合格的原因, 无法实现由事后检验转向预防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

1.3 不合格审理系统的管理不完善

不合格品的审理结果有:报废、返工、返修、让步接收、降级使用和退回供方等, 部分锂电池企业只注重对不合格品的审理, 却忽视了对不合格品审理系统的管理, 对审理人员的培训、日常监督和检查不到位, 导致部分不合格品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相关审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出现诸如:审理意见无法执行、误判审理权限、未审理不合格品随意转工等问题。

只有加强不合格品管理, 才能保证不合格品的控制满足体系标准的要求, 这就要求锂电池生产企业, 在进行产品设计, 开发, 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 严格不合格品控制, 这样才能加快生产进度,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2 锂电池企业不合格品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完善机构, 形成制度, 使不合格品处理有法可依

每生产一个产品, 都需要经过设计、工艺、加工和检验等诸多步骤, 受到5M1E因素的影响, 每个环节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合格品,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不合格品, 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避免出现推诿、逃避责任等情况, 科学合理地处理不合格品, 就必须建立不合格品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企业应设立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 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由设计、工艺、生产、质量等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设办事机构, 企业主管技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为委员会主任。不断完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 使得不合格品处理有法可依。以不合格品审理机构为平台, 以规章制度为依据, 以规范、系统的管理为基础, 保证不合格品管理有序进行。

2.2 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所谓的不合格品, 就是未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产品。不合格品通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产生: (1) 检验员根据工艺文件、图纸的标准, 对产品进行判定; (2) 顾客根据使用要求, 对交付后的产品进行判定; (3) 国家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产品进行判定。可见, 不合格品的外延极大, 如果对不合格品不加判断地全部进行剔除, 是很不科学的做法, 因为每件不合格品都耗费了原材料、人力和能源。这就要求不合格品审理人员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合格品处理过程中有返工、返修、让步接收、降级使用、报废和退回供方几种情况, 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合格品种类和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定, 能返工的进行返工, 对于能满足预期要求的, 让步接收或降级使用, 尽量减少报废品, 这样才能将成本降至最低。当然, 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要把握好尺度, 对不满足要求的产品, 要严肃处理, 否则放宽了对生产者的要求, 就会造成更多的不合格品, 降低产品质量;对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 必须报废,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2,3]。

2.3 提高不合格品审理人员素质, 完善考核制度

随着企业产品型号的不断增多, 材料和工艺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不合格品审理人员具有更过硬的素质, 不但要具备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定位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熟知相关设计、工艺及加工方面的知识, 更要具备现代质量管理技术方法。要定期对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邀请设计、工艺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共同讨论, 增加交流的机会, 才能不断提高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保证在审理环节上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2.4 分析不合格品处理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并有效利用

数据是决策的依据, 也是持续改进的依据, 只有建立一种机制, 定期收集和统计数据, 并仔细分析, 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来实施改进, 才能提高产品质量。要想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的预防, 就需要在现有不合格品的基础上, 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即人为因素、设备因素、原材料、工艺和指导方法, 生产环境。

从笔者对2013年本公司不合格品产生原因的统计数据看, 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占到60%, 设备因素占20%, 其他占20%, 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因此, 对不合格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汇总并深入分析, 才能为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和潜在原因提供依据,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 从根本上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3 总结

不合格品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 必须从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管理体系, 才能不违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仅靠事后检验, 只能减少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并不能从源头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只有了解产品设计生产的整个过程, 将事后检验转向事前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不合格品, 提高产品总体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篇4:航空企业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不合格品;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2-2

当今世界多变的市场战略格局和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制造使用要求,使质量成为航空产品的核心,所以航空企业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对航空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是生命、是政治、是价值,是生存的保证,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要求航空企业高度关注产品质量,关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而作为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作内容之一,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尤为重要。

1 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航空产品的最终顾客是乘客,乘客对航空产品的要求和期望代表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落实体系标准,满足最终顾客要求是航空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第8.3条规定:“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

由于部分航空企业对体系标准此项条款中的要求理解不深入、不到位,导致其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工作走入误区,实际工作较被动,未能达到全面、正确实施不合格品控制工作,不能完全满足体系标准要求。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1.1 重硬件,轻软件

部分航空企业对不合格品硬件本身管理和控制很重视,能够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隔离、标识、记录、审理和处置,但对审理记录、呈报单等软件的填写却重视不够,常出现记录不完整、原因分析不正确、纠正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纠正措施无效或效果不顯著。

1.2 重个体,轻全局

部分航空企业对发生的不合格品个体很重视,其保管、记录、审理、处置等工作规范,但对本单位一个时间段内(如一个月、半年、全年)发生的不合格品没有综合分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没有从系统的角度查找薄弱环节、分析原因,导致形成“救火”局面,着一次,灭一次。

1.3 重实物,轻管理

部分航空企业对不合格品实物管理和控制很重视,让步接收、报废、返工、返修、退回等管理无问题,但对不合格品审理系统的管理薄弱,对审理人员的培训、日常监管、检查不到位,导致部分审理人员缺乏不合格品审理相关知识更新速度不够;单位对不合格品控制出现不规范现象,如不按程序执行、没有完成审理手续的不合格品转序等。

只有不合格品管理规范、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才能保证不合格品控制完全满足体系标准要求,才能确保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可靠的装备。

因此,如何提高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不合格品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是航空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2 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关键点

要提高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不合格品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2.1 制度至上,完善规章

规章是价值得以创造的运行模式,是质量活动的行为准则。企业以文件、标准、制度等规章来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做好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应先从文件规定入手,完善文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2 规范管理,形成系统

体系系统是质量赖以形成的有机整体,规范是标准的物化,规范管理是现代企业必备的特质。所以做好不合格品控制工作,必须以文件规章为前提,以规范、系统化管理为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2.3 分析数据,重在利用

数据是决策的依据,是持续改进的依据。只有建立一种机制,在定期收集、统计、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实施改进、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不合格品的管理与控制上升一个台阶。

3 如何做好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工作

作为航空企业,要做好不合格品控制工作,要立足于现有的管理基础和产品特点,时刻跟踪质量形势、经营形势的发展,要持续不断地对照新的相关标准、顾客新的要求,查找薄弱环节和差距,探索新的、有效的工作方法,持续不断地将新方法溶进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提升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建议具体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3.1 从文件入手完善规章

从文件入手完善规章是做好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前提,建议不合格管理与控制文件应在遵循国军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产品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明确以下几方面规定:清楚地表述出健全的不合格品审理系统组织机构,完整地规定不合格品审理人员授权程序;清晰区划出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各级机构、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简洁地描述不合格品审理系统管理流程和步骤;明确规定不合格品控制要求。

3.2 从管理入手完善系统建设

3.2.1 完善系统建设 航空企业在健全不合格品审理系统后,健全不合格管理与控制人员队伍,建立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和纠正措施委员会,明确各类人员职能分工和业务流程,这是完善系统建设的基础。因为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中,审理仅是一部分工作,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全过程是从发现到确认,从标识到隔离,从记录到报告,从审理到处置等等,特别是不合格品原因分析,产生的影响分析,纠正措施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均应责任清晰。上述工作不仅涉及“MRB”(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人员,还涉及“CAB”(纠正措施委员会)人员、操作者、检验员等。

3.2.2 实施系统管理 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后,要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明确不合格品审理系统管理工作项目;定期检查系统人员工作情况,注意信息收集、统计;检查发现问题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警告、限期整改、实施质量奖惩等。注意数据收集、统计;定期分析系统运行状况,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3.3 从控制入手确保取得实效

3.3.1 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重在落实。航空企业在对不合格进行管理和控制工作中,必须严格按文件规定执行,领导重视是根本,将不合格品控制的规范管理将有助于培育员工严、慎、细、实的职业素质,为提升工作质量、管理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3.3.2 控制关键环节 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也要注重抓关键环节,抓管理的本质。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是控制不合格品的关键,此环节涉及检验、生产、技术等各类人员。不合格品控制虽然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质量是全员的、是全方位的事。工作过程中,质量人员要融合到生产技术团队中去,发挥出质量管理工作的严谨、全面、站位较高的优势作用,质量与技术、生产等各类人员共同做好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工作。

3.3.3 做好数据利用 从日常管理、系统管理入手,注重数据收集,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要在系统梳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以数据量的统计和系统分析查找出不合格品发生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产品质量,杜绝类似不合格品的重复发生。促进持续改进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不合格品的管理与控制水平的提升。

4 不合格品管理与控制的拓展和延伸

产品是过程的结果。产品有下述四种通用的类别: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软件(如计算机程序);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服务(如运输)。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可以方法、报告或程序的形式存在。而服务通常也是无形的,是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8.3规定:“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作为航空企业的生产单位,其产品为硬件;而作为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其产品为软件。从做好软件不合格品管理角度说,企业应建立预警机制,确保发出的管理文件、输出的技术图纸、规范中的不合格能被及时识别;采取授权人员审查、批准等措施,有效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建议航空企业相关部门深入理解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8.3条款内容,从设计、工艺、管理等工作角度出发,对不合格品控制要求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航空企业改进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能。

篇5: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2 无批准文号;无注册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产品批号;无有效期;进口品种无注册证号、无中文标识的药品。

1.3 名称、成分、含量与药品质量标准不符的药品。1.4 外观性状与质量标准不符的药品。1.5 已霉变、破损、污染、不能药用的药品。1.6 超过有效期。

1.7 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药品。1.8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追回药品。

1.9 冷藏商品冷链断链的、运输温度不符合要求评估未通过的。收货人员收货过程中发现药品不合格的应当场拒收,做好拒收记录,并报质量管理部。如供应商是委托第三方物流送货的,无法当场拒收,则由收货人员将信息反馈采购部门,由采购员联系退货事宜,实物移至退货库区。验收员验收购进药品时发现药品质量可疑的的不得验收入库,填写“不合格药品确认表”,报告质量管理部,经确认为质量不合格的药品直接拒收,并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及采购部门处理。养护员在养护药品养护过程发现不合格药品的,应立即悬挂黄牌暂停销售,并在ERP系统中进行锁定,填写“不合格药品确认表”,报告质量管理部确认;质量管理部接到不合格情况报告后应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复查,必要时应委托药品检验所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质量确认;经质量管理部确认为药品不合格的应签发“停售通知书”,停止销售,移入不合格品区。保管员、复核员在出库、复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品的,应停止出库和发运,并在ERP系统中进行锁定,由养护员填写“不合格药品确认表”,报告质量管理部确认;质量管理部接到不合格情况报告后应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复查,必要时应委托药品检验所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质量确认;经质量管理部确认为不合格的药品应签发“停售通知书”,停止销售,移入不合格区。发现已销售的药品不合格的,应立即通知购货单位停止销售、使用,并及时追回。不合格药品、药品销毁管理制度 销后退回药品验收不合格的,移入不合格库区。销售部门接到购货单位药品质量投诉时,应立即向质量管理部报告,质量管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知购货单位停止销售、使用,并到购货单位对质量情况进行复查,确认为不合格药品的,若非对方储运原因造成的,应及时追回,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其他已销出的同批号不合格药品。质量管理部在检查药品的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品,应签发“停售通知书”停止销售;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其他已销出的同批号不合格药品;并将不合格药品移入不合格区。上级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药品时,或上级药监、药检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药品时,质量管理部应立即签发“停售通知书”停止销售;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其他已销出的同批号不合格药品;并将不合格药品移入不合格库区。质量可疑的药品应当立即采取停售措施,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同时报告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存放于标志明显的专用场所,并有效隔离,不得销售;(2)怀疑为假药的,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3)不合格药品的处理过程应当有完整的手续和记录;(4)对不合格药品应当查明并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12 “不合格药品确认表”报质量管理部确认,由质量管理部经理审批。不合格药品确认、停售后应在ERP系统中进行锁定,移入不合格区,并建立不合格药品专账。

12.1 不合格药品应存放在不合格药品区,由专人管理并明显标志。13 判定为不合格的药品禁止销售出库。

13.1 采购部将ERP不合格库存中属供应商责任的品种的处置方式与供应商联系,确定处置方式。需要退回供应商的由采购员下达采退指令,储运部凭指令出库。

13.2 过期药品不得退回生产企业,需要做账务处理的可在ERP中做退货处理,但实物不得退回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出具销毁委托书委托我司销毁。14 不合格药品需报损的由保管员提出申请,并填写“溢损审批表”,经储运部、不合格药品、药品销毁管理制度

篇6: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一、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评审、隔离处理,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而产生质量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助材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不合格的处置。

三、职责

A、本程序由生产质检科归口管理。

B、生产质检科负责进厂辅助材料和产品不合格品的判别、评审记录,各相关部门参与。

C、生产质检科负责生产过程及产品中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处置。D、供销科负责进厂辅助材料的不合格品的处置。

E、供销科负责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品的处置。

四、工作程序

A、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和记录

A)产品不合格:包括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不合格。

1)、当进厂原辅助材料经检验不符合规定要求判定为不合格时,检验人员应及时开出《原辅材料分析结果报告单》交供销科,由仓管员对不合格的辅助材料作出明显标识并进行有效隔离。

2)、当生产的半成品经检验不符合规定要求判定为不合格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立即挑出并进行隔离标识。

3)、当生产的产品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判定为不合格时,检验人员应及时发出《成品检验报告单》交糖仓,同时在检验记录中记录不合格品的现状,包括数量、批次;由糖仓管理员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隔离,并在隔离区内作出明显标识。

B)、工作不合格:包括管理工作、技术工作、过程、体系不合格。因工作不合格的首先调离工作岗位,在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考核不合格的不准上岗;过程和体系不合格必须马上改进,直到满足产品的需要。

B、不合格品的评审

1)、进厂辅助材料判定为不合格时,供销科对产品来源进行分析调查,并组织生产质检科评价不合格品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2)、生产产品判定为不合格时,生产质检科应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组织生产质检科、生产车间评审不合格的性质和原因,对不合格品提出处理意见。

3)、本公司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法有:返工、降级、回溶、退货等。C、不合格品的处置

1)、供销科应对不合格的辅助材料评价,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与供方沟通,并进行处理。

2)、生产质检科应按不合格品评审处置意见,通知糖仓做回溶处理或通知工序生产人员按要求及时进行返工处理。对返工处理后的产品,生产质检科应重新予以检验以证实其符合性。

D、交付后产品不合格的处理

篇7: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原材料进场后,试验人员除应对进场材料进行常规检测外,还应留有足够的样品进行复检。

(2)试验人员通过检测,若试验结果合格应及时通知收料员收料。若试验结果不合格,根据不合格品的类别、分析不合格品发生的原因,制定处置措施。

(3)对由于样品或结构本身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情况,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主管领导、安全质量主管部门及物资主管部门,同时登记不合格品台帐,出具不合格报告,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留样封存。

(4)经检测不合格的材料要对实物增加明显的“不合格”标志,在规定区域存放,实行有效的隔离并清理出现场。

(5)由人员、仪器、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应具体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重新进行检测并判定最终结果。

(6)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按如下要求进行复检: a、技术负责人会同检测人员检查原检验报告,原始记录、检测仪器、检测方法、检测依据、测试环境条件、数据计算、结论判断方法等,确属无误,按相应规范、规定执行。

篇8:1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一、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分析

1. 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导致医疗费用增长。

医药科技的进步,使某些过去不能治疗的疾病变得可以治疗,相应地增加了这类疾病的治疗需求;一些具有更好治疗效果或更好治疗功能的药物和检查、治疗手段,又会形成新的医疗服务需求指向,增加和扩大检查治疗的内容和范围,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医生的治疗理念、治疗手段与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改变,比如肿瘤患者化疗的应用,原来只输化疗药物,现在则加入了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以及对化疗不良反应的对症治疗。高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虽然挽救了危重病人的生命,但其昂贵的价格也使医疗费用激增,譬如一次人工心脏手术的费用,相当于11900人次医疗保健门诊所需要的费用。

2.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凸显。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带来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险费用负担。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患病(尤其是慢性病)和失能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医疗支出增加。

3. 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是造成几十年来各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支付制度下,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都缺乏费用约束。研究数据表明:卫生费用上涨部分的12%是由第三方按服务项目付费引起的。由于大约80%以上的费用由第三方支付,无论患者还是医院、医生,都不会太关心医疗花费的多少。一方面,费用并不是由病人个人来支付,医生在提供服务时,就没有病人支付能力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费用不是由病人个人支付,服务的价格弹性不高,病人接受服务花费多少并不会对医院业务量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在按服务项目后付制的支付方式下,提供服务量越多,将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以致医院不仅能够接受较高的服务成本,而且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甚至提供不合理、不必要的服务)。

4. 过度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由于缺少内在的成本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高,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当医疗机构(或医生)可以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获取自身经济利益时,很容易导致高新医疗技术手段和价格昂贵新药的不合理使用,出现滥用医疗新技术和新药的行为;或者通过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增加住院周转次数等手段增加收入,造成医疗服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费用的浪费。

二、现行医保付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第三方付费。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作为医疗服务供(医院和医生)、需(参保人)之外的第三方,在参保人发生疾病风险(即患病)并利用医疗服务后,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经济消耗进行支付或补偿。二是按服务项目后付制。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向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偿付方式,采取在提供服务后,按提供服务项目数量的多少和单位服务费用标准进行支付。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使得医保付费无法防范道德风险,从而使参加医疗保险的消费者在患病时过度消费医疗服务产品,进而造成医疗费用的膨胀。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建立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因此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抑制,医保付费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没有发挥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作用。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过多地集中于城市和大型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低,医疗技术落后,就医环境差,医用设备少,人员素质不高,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这种状况使得病人即使患有常见病、多发病也难以在社区得到有效治疗,往往也到大医院就诊,医疗费用随之升高。

三、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1. 改变传统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从各国的实践看,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从后付制转向预付制。如:德国对医师的支付采取总额预付制,即由疾病保险基金会与保险医师联合会谈判,依据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总额,结合物价、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协商年度医疗费用总额,由医师联合会承担全部门诊服务责任(医师联合会按服务计费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医师);荷兰医疗保险采取按人头预付制,即医疗保险费首先集中缴纳到一个全国性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按每个保险机构登记的人数及患病风险计算人头费,支付给各个保险机构;美国在老年医疗保险中实行按病种进行定额预付。医疗保险支付的预付制机制,通过预付约束,迫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和医生)承担经济风险,促使其能够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尽可能以较低的医疗费用提供服务,进而达到既控制医疗费用,又保证医疗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预付制模式,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多方协作、通力探索构建。

2. 实施第三方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控制。

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质量、降低费用。而我国由于对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缺乏相应的监管,过度医疗服务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通过承担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来约束医疗服务提供方,达到控制费用、避免浪费的目的。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无法有效地约束供方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应从多方面入手,尤其是从供方入手,建立起有效的供方自我约束机制,适时引入第三方机制,加强第三方在服务定价方面的谈判权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督权,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和基层社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患者滥用医疗服务和过量药品消费,有效遏制医疗保障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引导病人合理就医,保证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进行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这对筹资水平总体不高的基本医疗保险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目前在二级或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解决。因此,应该加强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病人必须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并且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最低,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机制,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节省医疗费用。

4.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在我国整个药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作为患者利益代表的医疗保险部门对价格形成没有任何影响。而发达国家是由政府部门与药品企业协商制定药品价格,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政府作为相关付费方,是以全体患者代言人身份与药品企业、医药代表进行谈判。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数量。因此,付费方本能地具有降低药品价格的动机,又由于它代表广大患者,属于集团购买者,所以也具有通过谈判降低药品价格的能力。也就是说,付费方参与药品价格形成有利于将药品价格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使国家能够接受、民众能够承担、药品企业能够享有适当的利润。

5. 制定针对性的制度,应对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对实行现收现付制医保体制的国家意味着赡养比例的恶化。我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必须提前准备,针对老人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益。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

6. 加强疾病预防,促进身体健康。

疾病的预防有利于费用的节约和人们生命的延长,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基本上都用于疾病治疗,重治疗轻预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医治对象已不再是急性病,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病。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或在慢性病症出现之前即能发现其早期的活动情况。重视疾病预防,投入少收效大,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促进了人们身体健康。

医保付费制度和医疗费用的增长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可通过对医疗费用补偿机制的合理设计,尽力减少因道德风险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的浪费;同时,如果医保付费制度的完善能够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相匹配,则能起到监督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促进其产业优化组合,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开支的不合理增长的作用。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在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必须改变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实施第三方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控制、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促进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机构共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左学金,胡苏云.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1(5).

[3]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五年级写有家的感觉真好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培训班开班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