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2024-06-25

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精选6篇)

篇1: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关于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调研报告

身处21世纪,科学技术对于一国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了各国普遍承认的硬道理。在目前,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软件著作权的保护问题,作为一个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热门问题,既是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在我国立法中尚未得到充分的解决。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逐渐成为了中国家庭的必备物品之一,但我国正版软件的使用率仍然不高,随着我国加入WTO,正版软件的使用问题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由此引发的法律案件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保护正版软件的合法版权同时,做到不伤害我国广大软件消费者的利益,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概念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具有开发工作量大、开发投资高,而复制容易、复制费用极低的特点。为了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合理权益,鼓励软件的开发与流通,广泛持久地推动计算机的应用,需要对软件实施法律保护,禁止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而擅自复制、销售其软件的行为。

根据国家颁布的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作为作品形式之一,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软件著作权人被赋予以下几项权利:(1)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2)开发者身份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的权利以及在其软件上署名的权利。(3)使用权,即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展示、发行、修改、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其中的翻译是对软件文档所用的自然语言的语种间的翻译。(4)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即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和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5)转让权,即向他人转让上述使用权和使用许可权的权利。

任何其他人若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行使了这些权利,将构成侵害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将受到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在赋予软件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著作权法也相应给出了一定的限制。赋予软件著作权人的权利以及同时对其权利加以若干限制共同构成了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

现状:

在当今世界,各国主要是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一是工业产权法;二是商业秘密法或合同法;三是著作权法。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中,同时还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第一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于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通过,自1991

年10月1日起施行。后于2001年12月进行修正,新的计算机保护条例由

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

自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颁布至今,对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立足点应在何处,在法学界和民间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计算机软件功能性工具性很强,很容易被复制的特点,使得对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与别的作品不同,不仅要在制造、销售领域予以保护,禁止违法复制和销售,而且要把法律延伸到最终用户的领域,对软件最终用户的非法复制和非法使用也要禁止。这一点可以在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得到体现。根据新的计算机保护条例规定,如果用户使用的计算机中含有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授权的软件,他们就认定为法定的侵权者如此一来,造成的后果在中国,上至各级行政部门、执法部门、立法机关,下至千家万户的普通用户,都触犯了该法规。而根据旧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2条规定:因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政府部门以及教育机构应该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合法使用者,而这样的规定在新的软件保护条例中已经完全消失。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对于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应该采取均衡手段:在知识产品的所有权方面,应当在专有权和共享权之间保持均衡;在软件开发商的权利义务方面,应当在其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保持均衡;在各利益主体方面,应当在生产商知识主权和消费者知识主权之间保持均衡;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应当在少数软件企业利益和软件产业整体利益之间保持均衡;在执法效果方面,应当在保护技术创新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均衡;在立法基点方面,应当在促进国内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衡协调发展。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上保持均衡;在中外知识产权保护博弈方面,应当在某些外国超越WTO标准的保护水平要求和中国发展现状所要求的保护水平之间保持均衡。

根据第二种观点,对于软件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不能盲目跟从信息富国的国际趋势,而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来制定能满足本国各方面需求的软件保护条例。在笔者看来,当今各国的信息网络化水平还很不平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还面临着信息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立法上更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只顾虑到软件开发者的利益,而忽略广大使用者,必将会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抑制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较为赞赏第二种观点,即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要惠及开发者的利益,也要兼顾使用者的感受。没有使用者,何来开发者?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并以立法加以保障,是我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要做的重要工作。

二我国在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近二十年间,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创建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们不断以与国际接轨的姿态,满足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要求,但是,这种自我束缚的立法模式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甚至阻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在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凸显的问题尤为严重。而2001年底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颁布,就成为了一条导火线,引发了各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巨大讨论。

新条例颁布之后,进行了这样的规定:如果电脑使用者的计算机中含有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授权的软件,他们就成为法定的侵权者。

这是一个关于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在当今世

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在最终用户使用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软件问题上,法律保护水平的”第一台阶”是并不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终用户WTO的知识产权协议就属于”第一台阶”。

(2)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终用户,这是”第二台阶”。如区分是营利性使用还是非营利性使用,是商业目的使用还是非商业目的使用,是单位使用还是个人使用,等等。

(3)”第三台阶”则在我国新的计算机保护条例中体现出来。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种“超世界水平保护”理念,就是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所有最终用户,即不论单位家庭还是个人,不问其使用目的如何,只要使用未经授权软件就构成侵权。

而根据我国经济条件和信息产业化进程,实施”第三台阶”,即“超世界水平保护”,都显得极不合理,在当今国情,宜采用”第一台阶”,并不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终用户,才是我国最佳选择。以下将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综上可得出结论,我国立法采用第三阶梯的理论是不合理的。

而该条立法也暴露出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第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乏民意基础。

在我国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太过于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使法律失去了应有的简洁和通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阅读和理解相关立法已经有较高难度,更不用说从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中寻找到快捷有效的救济方式或者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1999年5月微软诉北京亚都科技集团在办公电脑中使用未经授权软件一案由传媒曝光,立即引起了我国传媒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我国大多数的电脑使用者对其自身使用盗版软件从未感到有何不妥,更不会联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这一方面是我国群众法律意识不够,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保护机构高高在上,断绝了普通百姓了解它的机会,造成了普法不力丧失群众基础的严重后果。那么,随着2002年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颁布,许多电脑用户在自身不知情的情形下,就成为了触犯法律者。由此更显示出了法律设置的不合理。

第二,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法律结构但是,我国在借鉴和学习的同时,却没有对相关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仔细的区分和消化吸收,而是不管是否适合我国国情,都加以全盘吸收。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迫于国际贸易中美国等国的压力,以及渴望迅速发展国内信息产业化事业成为世界信息强国的愿望,更是加快了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进程。

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相关立法问题上,出现了许多似是而非。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定。无论是专利制度的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无论是计算机软件保护还是转基因产品申报,都没有明确的可操作规则,面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专利侵权纠纷,专利制度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表露无遗。在新的计算机保护条例中关于软件知识产权侵权标准的规定即是体现该问题的典型实例。

第三,在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同时,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安定大局。在1995年初的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提到: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将通过建立地方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执法小组及临时小组完成3~5年长期持续的执法。依法严格禁止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对所有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机构应依法一视同仁。在这份文件中只涉及到所有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机构,并未涉及家庭、个人。而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超世界水平论”则包括了所有单位、家庭和个人这样,权利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原则如何体现?

如果一切诚如2002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来进行规制,在社会经济条件尚未普及到人人有经济能力购买正版软件的今天,是否对所有无力支付正版软件费用的用户,软件厂商都可以以法律法规作为武器来直接处罚那些违背法律的最终用户,执法部门也要同时配合软件厂商来对违法者加以制裁?如此一来,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将如何得到保障?信息市场安全还能得到确保吗?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来确定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三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一些建议

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发展的20多年来,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经历了从1991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到2002年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更迭。从历史作用上来说,旧的计算机保护条例较符合我国国情,均衡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其产生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相较而言,2002年施行的新条例由于产生在刚刚加入WTO受到世界舆论普遍关注的严峻环境下,产生了在立法时没有全盘考虑国情。盲目跟风欧美国家立法的问题上文所提到的“超世界水平论”即是其中的显著表现之一。这是一种脱离民众立法造成的恶果,导致其条款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严重的缺陷而新的计算机保护条例最初的意图是在著作权法之外就软件著作权保护单独制定行政法规,而不是将其纳入著作权法的立法框构内,这本身就应当被否定,2002年计算机保护条例中关于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标准问题上产生的严重分歧,后于2002年3月举办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得到了重视,民间呼吁也最终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

作为对社会舆论和民间呼吁的回应,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10月15日起频布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的责任问题作出了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和软件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这样,司法解释在软件最终用户问题上就将我国的软件保护水平明确定位在”第二台阶”这是顺应民意、符合国情、遵循法理的重要规定。至此,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总体而言趋于合理。

但此事也给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立法敲响了警钟在未来的软件著作权立法进程中,有以下几点是应当得到重视的:

第一,在学习外国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具体考虑我国国情,而不应将外国法律法规中的所有优秀因素照单全收。以此防止外国优秀法规在我国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

第二,应当建立健全我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记录,以供未来立法改革参考借鉴。

第三,在立法过程中,尽量将法律语言设置得通俗易懂,以确保大部分普通百姓能够接受和理解。

第四,在全国进行广泛的关于软件知识产权的普法活动,让广大群众形成基

本的软件知识产权法律观念,提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意识。

第五,在对待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方面,要遵循尊重并合理保护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并加以平衡。

综上,笔者认为,计算机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必须在不违背我国现实国情,且不违背我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发展。

篇2: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浅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盗版问题

摘要:“盗版”应该主指以赢利为目的,非法侵犯著作权人版权的行为或现象(并且往往是大批量的侵犯著作权)。软件具有开发工作量大、开发投资高,而复制容易、复制费用极低的特点。软件盗版现象层出不穷,下面是笔者对于软件盗版现象的一些理解。下面笔者将从什么是盗版,为什们盗版会猖狂,怎样解决软件盗版问题浅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盗版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盗版决绝盗版平衡

近年来计算机的推广使用,成为现代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计算机的工作离不开软件的控制指挥。为了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合理权益,鼓励软件的开发与流通,广泛持久地推动计算机的应用,需要对软件实施法律保护,禁止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而擅自复制、销售其软件的行为。许多国家都制订有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规。中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规定,计算机软件是受法律保护的作品形式之一。1991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软件实施著作权法律保护作了具体规定。但由于软件具有开发工作量大、开发投资高,而复制容易、复制费用极低的特点。软件盗版现象层出不穷,下面是笔者对于软件盗版现象的一些理解。

一,什么是软件盗版

盗版也叫“海盗版”,原非法律术语,没有严格法律定义,笼统的使用盗版一词容易引起误解,“未经授权”并不等于“盗版”,最明显的如法律规定合理使用的情况,虽然“未经授权”,但是即不非法,也不侵权。在这一点上,1995年国家版权局通知题目中使用“不得使用非法复制的计算机软件”,到了正文中提法则为“不得使用未经授权的计算机软件”,实际上将两者划上了等号,也误导了一些人的理解。在国外,也存在着类似一些不甚严格的说法,如“Unauthorized copying of software is illegal,”“盗版”应该主指以赢利为目的,非法侵犯著作权人版权的行为或现象(并且往往是大批量的侵犯著作权)。从整个著作权保护视野看,盗版对象包括软件:(包括操作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教科书和学习资料、地图、光盘以及电子图书等等。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和盗版问题,数字技术引发了更多的盗版问题。

关于盗版,有反对也有赞同。有人认为,软件盗版不仅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业发展,也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是社会的毒瘤。也有赞同者,这些观点往往着眼于正版软件与盗版软件巨大的价格差,即从利益角度考虑,这在下文将作一些讨论。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法不责众”,法律可以看做是人们之间的契约,照理这种作为契约的法律应该反映人们的最大利益,但在现代社会,契约法理论的一些缺陷也受到了批评,现在很多法律制度的设计便是往往侧重一于保护某些利益集团,知识产权法表现得尤为突出。“法不责众”倒可以成为下文提及的最终软件用户减轻或免除责任的一个很好理由,但要以此理由来饶恕那些无视我们的法律进行猖獗的盗版行为的商人,无论是道义上还是法律上都将很难接受。

二,为什么会软件盗版

一个专业盗版者认为,盗版是指内容与正版相同,价格却惊人的低于正版的软件。正版软件价格是盗版软件的4—20倍,甚至更高

买盗版是素质问题还是需要问题?需要问题可能更加重要,在一些调查或讨论中,一些高学历的人同样声称他们喜欢用盗版,这大概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问题(虽然高学历与高素质不能划上等号,但学历与素质往往是成正比的)。更进一步讲,需要问题实质上就是利益问题。而利益问题却是一个复杂又值得探讨的问题,法律制度不可能偏激,法律和利益相

关联,法律制度必须考虑利益的平衡问题。

反对盗版的最大呼声来自产业界,最大的理由也是利益。盗版有损于产业界利益尤其是我国民族产业利益,这是不容否定的。2000年9月,在对国内2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后,一篇《中国软件产业社会环境调研报告》得出结论,中国软件产业最大障碍是盗版(占调查群的26%),在打击盗版喊了20年之后,盗版依旧是中国软件业头痛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软件企业5000多家,2000年软件销售总额约200亿元,仅为国际市场的1%,而具有同样发展中国家背景的并且与中国同时起步的印度软件产业日前已经成为国际软件市场一个巨无霸。中国的盗版伊然已经形成一个规模,据统计,目前国产软件平均正版率不到5%。应该同意,目前国际上软件公司主要收益都是来自国外市场,国内盗版只能伤及皮毛,真正遭受打击的是民族软件。

使用盗版也是受利益的驱使。从“正版、盗版软件的需求统计”表可以看出,假设盗版价格不变,正版价格越高即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的价格差越大,正版占有率就越低也即盗版越猖獗。正版软件价格的高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将会导致垄断的形成,但是从表中我们又发现正版软件的价格下降会大幅度增加市场需求,最终不会导致其利润减少。有没有必要对正版软件价格进行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面对知识产权产品,这种调控是否有效或有用在理论上值得考虑,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值得怀疑。也正是基于政府对控制软件价格为力,同时又缺乏坚定的反垄断执法,使得一些软件商有了可乘之机,于是社会便从另一方向寻找出路——以猖獗的盗版现象制约软件商似乎有了以恶制恶的意味。但是这无疑又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受害者是消费者。使用盗版可能带来的危险一如可能携带计算机病毒等将会给很多盗版软件使用者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据统计1999年盗版软件给世界人民带来120多亿美元的损失。同样,高价的正版软件又超出社会大众的承受能力,这也是一种社会不公。法律赋予著作权人和软件产业根据著作权享有的利益,但这种利益难道一定要靠高价来维持吗?这值得思考。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并不是要赋予知识产权产品高额价格,这种高额价格甚至连软件企业自己都无法解释。这不是知识产权制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接近于垄断的高价面前,本文认为有必要借助于反垄断法(法规),但目前这一问题却不甚突出,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在打盗版上,其实,反盗版和适当控制正版软件价格一样重要,使用者的利益和软件企业的利益都与之相关。“反盗版”同时,我们有必要对软件高价进行反思。

三,如何解决盗版问题

如何解决盗版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1,政府加强打击盗版的力度。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规定,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条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二)向公众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三)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

(四)故意删除或者改变软件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

(五)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人的软件著作权的。

有前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行为的,可以并处每件100元或者货值金额5倍以

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行为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此可见法律对盗版软件已作出了规定,且具有惩罚性。那么如何才能让《条例》起到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要主动组织打击盗版,增大打击力度,并严惩盗版商贩,起到威慑作用。

2,正版软件商家降低正版软件的价格。

盗版软件猖狂的一个原因就是,正版软件太贵了,普通百姓用不起,而盗版软件便宜的市价则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因此从商家来看,正版商家应当适当降低价格。

3,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需求才有提供,盗版难以制止的一个原因是,存在购买盗版的消费者。因此,要杜绝盗版就要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只有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再购买盗版,盗版商贩没有销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盗版。

总的来说,有下列四种利益需要考虑:版权人利益;盗版人利益;社会成员(指使用者、消费者)利益;产业利益(尤其是民族产业的利益)。前文已经提及,法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平衡器”。权利衡平是立法的一大原则,也是司法的一大原则,许多法律规则的制定,本身就是出于利益平衡的目的,许多法律制度的诞生也是基于衡平原则。

篇3: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很多相关技术也被逐渐研发出来,互联网、程序应用软件、嵌入式电子设备等,这些附属设备的应用,都大大提升了计算机自身的应用价值,使其综合应用性能大幅度扩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作为制作、传递、储存信息的工具,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是决定其应用价值的关键因素。软件是计算机的“大脑”,是计算机工作的“蓝本”,任何指令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控制和监督,所以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其知识和智慧价值是凌驾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计算机作为硬件,软件作为软件,只有软硬件相互结合,计算机才能充分发挥其设备性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带动了软件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部门的软件保护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制度压力。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论述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制度,探讨有关计算机软件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1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例》中规定,任何辅助性的应用程序,都拥有相关权益,软件研发人员在创作软件之初既可以获得该软件的著作权。通过对上述条例进行分析可知,当时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偏差,其认识是不规范、不全面的。软件是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实质体现,其存在价值是优化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使其拥有更高性能的应用方法。大多数软件由程序代码构成,组成这些程序代码的符号化语言各部形同,所以软件整体呈现的应用性能也不同。2010年我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文献中规定,计算机软件中设计到的指令序列或符号化语言如果存在一定的复制比,则软件即可判定为侵权软件,同时软件中内容设计,结构组成,应用流程如果存在一定的雷同,则也会判定为侵权软件。通过软件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刻,能找到软件知识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

2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缺点分析

2.1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优点

我国相关立法部门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和案件分析已找到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有关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虽然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制度的影响效果已经让很多企业、个人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完善的保护,其知识产权制度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以专利权为基础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立法依据坚实,反映出的相关保护制度更能体现出计算机软件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权限关系;(2)与专利权相同,知识产权可以进一步拓宽专利权在案件定性时的权威性,相关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研究,都可以从专利权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找到答案;(3)保护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如果企业或个人的软件知识产权被侵犯,企业或个人有权向相关部门或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禁止其他机构或个人该软件的使用权,这样不但软件研发者的利益和权益得到了保护,同时软件保护制度也很好的维护了计算机软件竞争市场的稳定环境。

2.2 计算机软件知识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上文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优势进行分析可知,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其软件研发知识的独创性,保护其研发软件投入市场应用时获得的经济效益。软件的应用程序作为软件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其合理的保护和界定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制度存在的保护问题主要如下:(1)软件应用性能雷动,因为所有计算机软件的程序都是由同种类型的符号组成的,同时其软件研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都大体相似,这些研发要求和研发依据雷同,给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界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软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证据很难捕捉,网络数据具有流动性,并且其数据资源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要想在浩瀚的数据资料中找到有关软件侵权行为的证据非常困难,侵权证据获取困难会大大延迟软件知识侵权案件的审查时间;(3)软件申请专利的流程复杂,其他企业或个人无法通过必要途径了解申请过专利的软件信息,这是引发“专利撞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知识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在分析过其利与弊之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优化保护制度的使用情况:(1)通过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软件保护机制,设立正规、具有法律权威性的软件知识鉴定机构;(2)提高软件研发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创新模式,改变传统的研发目标和编辑流程,从根本上增加软件研发模式的多样性;(3)简化专利申请流程,设立一个软件专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各软件研发企业和个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研发软件的进度和详细信息。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软件知识侵权行为的种类有很多,所以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从各个方面、角度入手,扩大立法保护范围、增强软件知识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软件研发企业和个人的软件知识保护意识,已达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进步的行业发展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已成为广大立法专家和软件发行企业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计算机软件作为支撑网络运行的基本元件,其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对网络运营状态的影响非常大。目前,有关软件研发企业软件知识产权的争夺问题日益激烈,其争夺背后显现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何完善、其立法权限如何界定清晰、保护范围如何扩大等问题,是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和公安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红兰.试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13,14(08):145-152.

[2]刘佳林.试析自由软件保护模式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13(07):126-132.

[3]张国萍.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讨[J].硅谷,2012,13(05):128-131.

篇4: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一)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立法

著作权保护是我国对软件进行法律保护的主要途径。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保护体系。《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受保护的作品的类型,计算机软件亦是其中的一种,同时《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软件的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于1991年5月24日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即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办法的行政法规。我国从而初步建立了软件版权法保护的体系。

随着加入WTO谈判的成功,为适应WTO规则的需要,我国于2001年修订了《著作权法》,新法明确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颁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使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接轨,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提高对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水平。在软件版权立法保护之外,我国专利法也给予计算机软件一定的保护。

(二)计算机软件立法评述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发展到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们的计算机软件购买力不高,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力度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因而造成了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立法的这种窘境。总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计算机软件侧重于版权法的保护,忽视了其他保护模式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中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方面是以《著作权法》为主,辅以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條例》,其中对软件版权保护的对象、保护期限。授权条件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对于软件专利保护只是在《专利审查指南》里的专利申请部分略有提及。而商业秘密的制度中,则没有针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具体规定,由于版权法保护保护模式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国无法为计算机软件提供完整的保护。

第二,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虽然没有完全排除软件的可专利性,但单独的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一种智力活动规则,不能得到专利法保护。软件申请专利必须满足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且该技术方案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条件。在工艺应用中的绝大部分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软件专利的申请也寥寥无几,造成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构思基本得不到保护,而计算机软件最具价值的部分恰恰就在于软件的技术构思和方案。因此,我国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不够完善的。

第三,在软件保护的问题上,没能注意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平衡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然而在软件的版权法保护上却不能得到体现。如软件最终用户责任的问题,就体现了对软件权利过度保护的倾向。我国现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将软件最终用户纳入了软件侵权人的范围。软件最终用户是指计算机软件除软件权利人和复制者之外的最终使用者,即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中的“软件复制品持有人”,通常为普通的软件消费者。这种规定超出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国民的承受能力。

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选择

(一)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模式

最为大家所知悉,且最具有影响力的软件专门法便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8年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和1986年韩国的《计算机程序保护法》。笔者认为,应当制定专门的软件保护法,

(二)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模式选择的再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正以日新月异的形式飞速发展,现有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情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分析,采取如下的做法比较合适:

第一、以版权法作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基础性力量。如此一来,计算机软件的“作品性”的特质仍能得以保持,使其能够继续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避免重大变动所带来的司法实践和思维观念转变的难度,并且这样做也和美国的做法保持一定的协调性,美国是世界软件界的巨头,这样做不至于受到其排挤,能够较好地缓解我国软件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压力。

第二、以专门的软件保护法作为计算机保护的中坚力量。这主要是考虑到满足计算机软件兼具“作品性”和“功能性”的双重属性。计算机软件具有“作品性”,与著作权法所明确的“文学作品”的外部属性十分相似,而计算机本身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不但能反映出一套程序规则,更重要的是其能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产生一定的技术效果,所以其工具性特点也相当突出。专门法保护模式的设计要能恰到好处地将软件的作品性和功能性做到兼顾,同时保护其内容和技术,既不会出现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形,也不会出现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排除出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

第三、对计算机软件采取综合保护的形式,多种方式并行,以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与以往知识产权客体有许多不同,因此法律对于新兴技术的保护也没必要那么泾渭分明,常常会出现一个客体由多部法律共同保护的情况,这不仅能够体现法律各分支之间的交叉关系,还能给于软件更加全面的保护,不再是专利法或者版权法,甚至是合同法单独保护,孤立地调整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采取综合保护的模式,应当有主有次,具体软件具体对待,针对计算机软件制定技术标准,做到以专门软件保护法为主,其他保护方式为辅的调整方式。

我国采取这样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可行,是符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符合国情的。由于计算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将会涌现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种保护模式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合理法律保护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现今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彻底分析之后的合理化改良,能够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或是立法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驾护航,并在整个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山信弘.软件的法律保护[M].郭建新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篇5: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于12月20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39号公布,根据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1次修订,根据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2号《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第2次修订。该《条例》分总则、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法律责任、附则5章33条,自1月1日起施行。1991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予以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2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已经201月16日国务院第2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年3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2013年1月30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有前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行为的,可以并处每件100元或者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行为的,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本决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39号公布 根据20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计算机软件(以下简称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第三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

(二)文档,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三)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

(四)软件著作权人,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四条 受本条例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并已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

第五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依照其开发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依照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条例保护。

第六条 本条例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

第七条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

篇6:知识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1、办理流程

填写申请表--→提交申请文件--→缴纳申请费--→登记机构受理申请--→补正申请文件(非必须程序)--→取得登记证书

2、填写申请表

在中心网站上,首先进行用户注册,然后用户登陆,在线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后,确认、提交并打印。

3、提交申请文件

申请人或代理人按照要求提交登记申请文件。

4、缴纳申请费

申请文件符合受理要求时,软件登记机构发出缴费通知,申请人或代理人按照通知要求缴纳费用。

5、登记机构受理申请

申请文件符合受理要求并缴纳申请费的,登记机构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或代理人发出受理通知书及缴费票据。

6、补正程序

申请文件存在缺陷的,申请人或代理人应在规定期限内补正,逾期不补正的,申请将被视为撤回;经补正仍不符合登记办法的,登记机构将不予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代理人。

7、获得登记证书

如到登记受理大厅领取证书,应当在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后,持受理通知书原件领取证书。如需邮递的,请在申请表中填写正确的

http:/// 联系地址。

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所需文件

通过独立开发软件,对软件享有软件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或通过合同约定、受让、继承、承受取得软件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著作权登记。

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文件应当包括: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软件的鉴别材料、申请人身份证明和相关的证明文件各一式一份。

1、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应提交在线填写的申请表打印件,签章应为原件。

2、软件(程序、文档)的鉴别材料

一般交存:源程序和文档应提交前、后各连续30页,不足60页的,应当全部提交;

例外交存:请按照《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方式之一提交软件的鉴别材料。

注:源程序和文档应在页眉上标注相应的软件名称和版本号,右上角应标注页码,源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文档每页不少于30行。

3、有关证明文件

证明文件包括:申请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权利归属证明文件等。

①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

登记申请委托代理的,应当提交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申请表中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委托权限范围、委托期限等内容。

http:/// ②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单位的需盖公章)

企业法人单位提交有效的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事业法人单位提交有效的事业法人证书的复印件;社团法人单位提交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的社团法人证书的复印件;其他组织提交工商管理机关或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复印件;自然人申请的,提交身份证或护照等有效证明的复印件。

③权利归属的证明文件

委托开发的,应当提交委托开发合同;合作开发的, 应当提交合作开发合同;下达任务开发的, 应当提交上级部门的下达任务书;受让取得软件著作权的,应当提交软件著作权转让协议;原著作权人的企业被合并或分立,由合并或分立后的其他企业享有著作权的,需要提交的证明文件包括:企业注销登记证明、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等其他证明;继承人继承的,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包括: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被继承人有效遗嘱、与被继承人的关系证明、继承人身份证明、法院的法律文书等。

4、其他证明文件

上一篇:【必备】夸夸我同学作文下一篇:中班蒙氏数学《“0”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