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讲稿

2024-06-22

艺术概论讲稿(精选6篇)

篇1:艺术概论讲稿

第十四讲 艺术风格

一、艺术风格界定

图画鉴赏:商代青铜艺术的狞厉与汉代画像石的浑朴,古希腊巴台农神庙柱式建筑所呈现的崇高和古埃及金字塔三角形建筑所喻示的永恒。

各个时代、民族之间的艺术作品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即使同一种艺术样式在时间的变易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特征,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变化。如古希腊神庙的柱式特征经历了三个时期:陶立安式无装饰柱头富有男性的率直有力、爱奥尼亚式柱头的凹槽给人以弹性的女性的优雅和科林斯式柱瓶饰的茛苕花所显示的豪华。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艺术作品的特征主要是作品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表达这种精神气质所使用的艺术方法。区别艺术作品的标志就是这种美学方法的不同,而不是时代。

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棍子、柱子和雕刻刀,后来把写字的棍子和雕刻刀叫做风格。在罗马人那里,风格是指一种书写器或雕刻刀。从这里引申为语言风格如修辞或演讲的技巧,进而扩展为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样式的风格。风格一般含有修辞、笔调、文风、文体等多种相近的意义。直至18世纪以后,风格才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含义。

中国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就有了关于艺术风格的品评。当时,风格主要用来品评人物,如《世说新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品藻。刘勰把风格引入文学,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风格的集大成者,他把艺术风格区分为24种不同的美学形态。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阶级风格等。

艺术风格不是所有艺术家和艺术品都具有的,只有成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有自己的风格。它象征了艺术家和艺术品在艺术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

关于艺术风格,中西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有影响的学说,“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在他入选法兰西学院时发表过关于风格的演讲。他所强调的风格既是文章的内容,也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但又超架在二者之上,即文章整体所呈现的一种精神。“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最早来自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但是,这种人品等于文品的理论在实践中是站不住脚的。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把“文如其人”从对文章内涵的把握转向对笔调、语言、格调的把握,这就把人的内涵从道德转向气质、性格,更准确地阐释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解释与“风格即人”的观点较为接近。

“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这两种观点,从传统意义上说有相近的一面:二者都侧重探求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但它们又不尽相同:“文如其人”重在人的道德品质与文的思想内涵的对应,而“风格即人”更关注人的个性与艺术个性之间的对应。 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个性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个性并不是一回事,有时还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

篇2:艺术概论讲稿

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

有的艺术构思完成于刹那之间,如诗、绘画、音乐中的一些即兴之作;有的艺术构思则需要漫长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从1770年到1831年,他耗费了长达6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

不管所用的时间长短,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完美的形式,赋予艺术体验一种形式结构。由此可见,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

2、巧妙的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否有创造性、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成败。艺术创作是一项创造性精神生产,艺术构思是体现其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同样一种题材,如何创造出具有新意的艺术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构思。一个成功的艺术构思等于艺术创作完成了一半。

巧妙的艺术构思常常会流传千古。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巧妙的艺术构思的魅力。

据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记载,南宋画院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请画家们作画。许多画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桥、楼阁等,惟独李唐的画上不见酒家也不见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桥边悠然飘扬。宋徽宗认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为他的画上没有酒家,却隐含了酒家,准确地表达了“锁”的意思,构思高出一筹。现代作家老舍曾经以诗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声音怎么在画面上表现?如何把“十里”的空间呈现在画面上?白石老人画了一幅四尺长的立轴,青苔斑斑的乱石丛中激流奔涌,几只小蝌蚪自由嬉戏,顺流而下。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机勃勃地准备变成青蛙,十里之后,必定是一片蛙声。这正体现了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含蓄蕴藉。

3、艺术构思的方法

艺术构思的过程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艺术形象不是生活的陈列和照搬,而是通过提炼与概括,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

艺术构思具体的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

现代艺术常常运用变形与夸张,突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感受。

鲁迅曾谈到他的创作方法:“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这就是综合。他说自己的小说形象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1、必要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

艺术传达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所有艺术传达都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实现。同时,艺术传达也必须以艺术语言来完成。没有这些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艺术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形态,艺术传达就无法完成。

2、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艺术传达成败的关键。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独特的艺术技巧,只有熟练而准确地使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才能饱满地完成艺术作品的传达。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艺术家为了掌握艺术技巧而发奋学习。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皆墨。中国京剧演员大多是从几岁起就练功,即所谓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后也不敢松懈。

艺术作品的魅力既来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来自于它的杰出技巧。

3、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推敲过程。由于艺术样式的不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没有一定。有的一挥而就,有的却要长期磨练。而就多数艺术家的创作情况看,艺术传达是一个痛苦的推敲过程。

艺术创作是从“自然丘壑”到“胸中丘壑”再到“纸上丘壑”的过程。

郑板桥曾经叙述他画竹的三个阶段即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个画竹的过程,也正是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完整过程。这也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状态中,情绪饱满,想象丰富,需要一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艺术家沉浸在这种艺术时空里,与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完全和周围的现实隔离。

如画家靳之林创作《宜君大雪山》时的故事等等。这说明,一个独立的时空对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篇3:《艺术概论》课之我见

一、艺术起源的学说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 从那时起,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 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 艺术又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 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认为, 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 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 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 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 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 成为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的这种“模仿”功能, 使艺术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二、“艺术生产”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第一,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 艺术生产本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艺术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 以劳动为前提, 以巫术为中介,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看,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的最高形式, 艺术美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 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 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艺术的发展, 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三、艺术的社会功能

1、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 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 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 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3、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 实践上找到榜样, 认识上得到提高, 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 引起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 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 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看,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中介, 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看, 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 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

四、艺术门类

各门类的艺术现象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等, 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艺术, 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它虽然也要研究各部门艺术本身的特点, 却并不把某一种艺术现象如诗歌的节律、雕塑的材质、音乐的表演等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这个任务要靠部门艺术理论来解决, 加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

1、雕塑艺术: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 (三度空间) 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 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 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 故被称为雕塑。

2、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 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 经过暗房工艺处理, 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 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 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3、建筑艺术, 是按照美的规律, 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 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 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 属于空间造型艺术, 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4、园林艺术:“园林”, 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广义讲,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

5、工艺美术, 又称实用工艺,

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 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

6、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

一是产品设计, 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 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点, 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 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 其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二是环境设计, 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 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 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三是视觉设计, 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从狭义上讲, 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视觉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等。

今天, 新的艺术门类不断派生, 新的流派不断出现, 每一门传统艺术都在经历着观念的更新!形式与手法的创新与重组, 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后现代之后的等等, 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的共生局面;另外, 西方的“强势文化”正在随着国际间日益频繁和方便的交流而影响和同化着我们的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以及公众的审美观;盲目追星、盲目接轨、照搬照抄、简单稼接、不加选择、生吞活剥的现象存在于各门各类的艺术中, 存在于各门各类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因此, 在各类艺术院校以及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专业重视并开设好《艺术概论》课自然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印象派技法入门.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

[2]、张京生色彩的力度和表现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3]、《艺术百科》任达升《艺术百科》海燕出版社。

[4]、丁涛《艺术概论》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编写组。

[5]、王奕飞《你不可不知的中国艺术精华》新世界出版社。

[6]、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胜利《艺术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篇4:艺术概论:另类准则

“华茂一楼”是一个自主性的艺术机构,这里的成员并不以艺术家作为唯一身份,他们还有着策展人、批评家、商人、观众等身份。每个人的思考和创作都构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场”,在没有严格预设、彼此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发出声音,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概念及创造在无形的约束下延伸和成型,相互交织和碰撞。这里是介于艺术家私人工作室和公共展览空间(如通常意义下的美术馆机制)的一个中间地带。在这里,艺术的私人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以被言说、递进和证伪。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艺术生态里,这样的氛围就更显得珍贵。

“艺术概论”作为“华茂一楼”的第一个项目,仅就标题本身而言,就有着很多值得解读的话题。这个标题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种针对官方或学院艺术的谐谑或戏仿,因为它作为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已经被学院中掌握话语权的人不断重复和篡改,使它失去了原来的语境,已经成为僵化的符号。而作为理论概念的“艺术概论”在今天已经完全被边缘化和彻底的无视了。正因如此,当我们以一个展览的概念去谈及它的时候,任何不严肃的玩笑和调侃都显得廉价,它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当代艺术中已经不再缺少解构和消解,也不缺少对各种形式和理念的颠覆,但与之相对的,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建构的精神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破坏和颠覆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打破旧世界后能不能建设一个令人满意的新世界才是“颠覆”行动的最终极命题。所以说,“艺术概论”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严谨的,我们尝试着把那些生锈的逻辑拿出来,放在一个价值已经非常含混的艺术现实下去应用和检验。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去做任何事情,似乎在艺术的系统里都是合法的。以此作为理由我们好像可以放弃一切的方法论,然后似是而非地自证自我的一个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去找一个标准或者方法去重新观看我们的工作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结论呢?或者说,我们在一个宏观的艺术史框架里去找寻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艺术概论”这个项目为我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实践和论证的可能。

“华茂一楼”的存在为“艺术概论”的实验设定了一个略显个人化的背景,似乎缩小了这个概念外延的可能性。这里一共有七个成员,这样的实践似乎仅限于“茶杯里的风暴”。但是反过来看,“艺术概论”项目的展开事实上确定了“华茂一楼”的一个工作立场:去除物理意义上的局限性(较小的空间和较少的群体),营造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概念场域。任何经验或者思考片段的公共性或者自生长性在艺术家个人那里都是不稳定的,当不同的观点或者概念在一个语境里相遇和交织的时候,那些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部分都可能会让个人更加清晰,并且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思考的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华茂一楼”也就成了成员的一个知识“加工厂”。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为“艺术概论”项目设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个展,然后你要面对另外几个成员的发问甚至是质疑。当一个话题被讨论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超越一个个人话题而升华成为一个概念,这些概念就在“华茂一楼”的系统中不断生发,形成一个概念群。“华茂一楼”本身的边界是模糊的,它的存在依赖于成员的合作性,它的价值取决于这里生发的事件本身的价值。这些是“华茂一楼”获得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前提,即成员个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化和观点交锋时的新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所谓现代意义上科学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活的”、正在生长的有机体。“艺术概论”发生在这样一个城市核心区域的居民区内,似乎天然地应该与公众产生一些什么联系。但是在一个“日常化”有点泛滥过头的今天,我们宁愿很谨慎又略显牵强地把自身具有完整性的艺术概念和展览形态嵌入居民住宅和他们的生活中。标题中“艺术”两个字常常成为市民进入“华茂一楼”的诱饵,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地方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并且不断地发现更多不可理解的东西出现在他们视线里。有时候,这种方式可能是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最真实的范本:艺术依然在现实中突兀地存在着,“华茂一楼”突兀地存在于居民社区中,艺术家们也突兀地存在于这个现实和群体中。一切都是突兀而自然地存在着。

附: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体系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概念,成员之间也会有相异甚至相左的理解和解释。但正是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才更易于摩擦和碰撞出深刻、有意义的可能性。以下是“华茂一楼”成员对于“艺术概论”的不同阐释:

高雷: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关于艺术的“对”的道理。而在现实中我得到的教训是:越是别人告诉我正确的东西,越需要我去质疑和思考。

盛剑峰:“艺术概论”这个命题其实是一个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的命题。我们越想绞尽脑汁找它的问题,越容易进入一种悖论,使我们被动。如果把“艺术概论”解构成诸如权威、纲领、方法、话语权、代表、范本、理论、标准、教科书等,这时我们似乎更容易找到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命题,这恰恰才是真的问题所在。

彭涛:大学时候《艺术概论》被我垫桌脚了,没读过,也不想读。书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所谓科学性、现实性和完整性,所谓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问题所做出的“正面”阐释,令人唏嘘。与这种生硬、刻板的大学教科书相比,我觉得一本艺术启蒙读物应该更像诗歌、散文、童话那样带给读者美的启发和感悟,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

陈洁:在我看来,针对“艺术概论”的讨论,最终能做出什么并不重要,这个过程会是很有趣的。对于这个多数人不屑的文本的研究,可能更像是对我们自身艺术思考本源的整理。

卞卡:“艺术概论”在这个时候的出现似乎显得很突兀,但是它的行文及其风格显示出了一种有趣的魅力:关于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描述及无限中庸的立场。这些东西本身可能不构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但是作为一个观看世界的方式,似乎具有一些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所匮乏的品质。

iRRi Art:我们初次听说《艺术概论》这样的书时感到很奇怪:一本仅有200多页内容的书,却要像八股文一样,被那些所谓有话语权的人来规定哪些属于艺术范畴,哪些不是,并以此来主宰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艺术史的写作形式。反观“艺术概论”,它对当代艺术领域拓展的影响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对我们来讲,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是活的、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它的定义和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艺术本身即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

篇5:动漫艺术概论教案

动漫组

张琴诗

一、教材

1.我选用的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规划教材《动画概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材分析:今天我所讲的课题是第七章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的第二讲,这堂课是动画片欣赏课,强调的是学生如何深入而“内行”的影视鉴赏和掌握恰当的影视鉴赏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生今后的动画学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动画片的鉴赏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⑵ 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影片欣赏中

3.德育目标:通过国产精品动画片的欣赏,提升学生对国产动画产业的信心和对民族元素的深层理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对动画影视作品鉴赏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难点:把鉴赏方法应用到动画片欣赏当中去

四、学生状况分析

动漫艺术概论是动漫专业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动漫06级的学生是初涉专业知识的新生,绘画能力和专业知识都很有限,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普通的表面认识阶段。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知识时代,学生正处于成长和积累的年龄,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交流欲望,同时又追求个性,如何有效并合理的吸收各种专业知识,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通过影视动画鉴赏方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和积累各部经典动画片的知识和精华,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经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这是一节教学生如何欣赏动画影片并引导他们有自己一套鉴赏方法的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主要采用了分析讲解并举例说明的方法,使学生记住书中的关键内容和我所归纳的经验;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我采用了把理论融入到实际的多媒体实例演示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采用了课堂讨论的方法。达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观赏和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自我想法,充分展现了以突出技能为主导思想的职教方法。

六、学习方法

通过我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培养出: 1.学会如何鉴赏影视动画的方法2.学会贯通前后课程,使自己条理分明,学习任务明确3.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4.学会如何活跃自己的思维5.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6.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时间分配

1.组织教学

1’ 2.复习与导课

7’ 3.新课

⑴ 理论

10’

⑵ 影片动画欣赏

12’ ⑶ 讨论

5’

4.练习

8’ 5.总结

1’ 6.作业

1’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

复习

目的:1.指出所给图片属于哪部经典动画影片,使学生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气氛

2.复习本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内容在全章中所在的位置有所把握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国内外经典动画片的图片,让学生回答相应的影片名称。例如:《大闹天宫》、《白雪公主》、《三个和尚》、《千与千寻》、《花木兰》等。从而了解学生观看过的动画片的数量和情况,并提醒学生本课的学习目的——如何从“外行看热闹”转变成“内行看门道”的鉴赏影视动画的方法,使学生对本课起到应有的重视,进入学习气

氛中来。

2.本章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动画影片的欣赏: ① 研究动画片欣赏的意义

② 欣赏的本质

③ 动画影视作品客体的认识和分析

④ 动画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鉴赏者的分析

二、影视动画作品的批评

上一讲已经学到了动画影片的欣赏中的第三个问题,为了使学生更顺利的进入第四个问题主体的认识和分析的学习,我针对所学知识点提出以下问题,学生可以看书后回答。

1.作品欣赏的客体是_______,主体是_______。2.举例说明动画影视作品的客体的审美特征?

3.影视语言的文学鉴赏方式有_______与_______。叙事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举例说明)。4.从视听方面欣赏动画,需要了解的方面?

通过复习,使学生心中自然联想到下一个部分,就是本课的重点,即动画鉴赏主体的认识和分析。步骤二

导课

目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导出新课

首先,通过下列给出的四组条件数据和对应的动画片名称,让学生进行连线,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

6-12岁

《老人与海》

高中

16-18岁

《小蝌蚪找妈妈》

小学

6-12岁

《灌篮高手》

本科

19-23岁

设计师

《樱桃小丸子》

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地理区域、社会职业等方面的不同, 影视动画的观众群体对动画片的观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审美需求,从而进入新课,即“动画影视艺术鉴赏的主题——鉴赏者的认识分析”上来了。步骤三

新课

目的: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审视和评析动画作品,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1.首先,讲授教材81-83页的理论知识,通过列表图逐一讲解分析,影片鉴赏应从哪几个方向入手:一是欣赏者目的需求,二是欣赏者的基础—经验,并举例说明,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并强调出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之后,还要提到影视动画作品的批评,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需要学生有所了解。2.欣赏:播放国产动画片《三个和尚》。欣赏前给学生几个刚学的关键词,如: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等,要求带着问题到影片欣赏中去思考。

3.讨论:让学生举手发言,从观看影片前所给出的几个方面评论这部动画片。把观看动画片提升到理论高度上来,把本课的难点简单易懂的融入到其中。

通过新课的学习后,学生会感觉到从理论—实践—理论的一个升华的过程。步骤四

练习

目的:通过对动画片的简单分析理解,巩固和拓展本课所学知识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回到复习时提到的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上来,请两名学生选择各自其中一部进行分析评论。步骤五

总结

目的: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和理解

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统筹整章的内容,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步骤六

作业

目的:学生通过写作业,对本章内容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

欣赏一部自己感兴趣的经典动画影片,写一份影评(不少于800字)板书设计

九、教学效果预测

篇6:《艺术概论》论文题目

论文要求:

1论述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关系; 可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某流派或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对比,浅谈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可借鉴资料《艺术概论》、《中国建筑史》、《世界建筑史》; 论文要求1000字,论点清晰。

评分标准:

字数要求(20分)

上一篇:简历特长怎么写下一篇:基础核算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