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

2024-04-27

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精选5篇)

篇1: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

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

这两天心里哽哽的,想着,念着的人再也见不到了。前不久,我在与文学缘文中还提到过她吕锦华老师,因无缘和她学文章而感到遗憾!想不到近日居然听到她在加拿大病逝的噩耗,令人扼腕痛惜!

我最初知道吕老师名字,还是从父亲那边得悉.十八岁我刚工作,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就喜欢涂涂鸦鸦。写些小文给父亲看,父亲说,他不会写文,推荐我向吕锦华老师学,名字一下子就记住了。

何奈,父亲工作较忙,身体透支,在不幸病逝,吕老师成了我未曾谋面的老师。有缘人还是会相见的,,分湖文学社组织周庄采风,邀请了吕老师为我们谈散文写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吕老师.

谈话中,她说自己就会写散文,小说是要有很强的想像力、来构思情节等,谦逊地说她还达不到。

她说写散文,初学者大多数喜欢用华丽的词藻描述,她刚学时也犯这个错,其实,越学到后来,词语越加平淡、朴实,那才是最真的。

会后,我和吕老师闲谈,我知道,她是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知名散文作家,想不到她和善得就像我家阿姨,温和,低调,内秀。

我和她谈起父亲生前关照的话,向她学写文章的事,她嘱咐我,你现在纪念馆工作很好,希望我多写点历史文章,将家乡的名人、掌故告诉大家。

会上,她听说文学社的王小萍将出本《幸福的味道》散文集消息,很欣慰,让小萍把稿子寄她,她可帮她写序。在20王小萍顺利地出版了她第一本散文集。

前天,我将不幸的消息转告给小萍,她很惊讶,知道她在加拿大休养,我俩还说好等吕老师回国了去见她的,想不到竟……两人在电话里一度哽咽语塞。

小萍告诉我,近年,吕老师把为她写的序编在自己新的散文集里,准备寄送她几本,后来,听说吕老师生病到得加拿大休养,从此两人天涯各此一方。

去年,我在微信中,见到吴江日报阿庆老师和他散文老师的合影,很开心,和阿庆老师一样留言祝福吕老师。

此时,我想到在周庄的采风,我和吕老师的`合影,如今已成了永久的纪念,和她第一次见面竟成了诀别。

我见吕老师是一次,而在苏州却时常会见到她的书。那次文友陪我第一次到江澄波先生的书店,两人选了一些书,我已不记得什么,不过,就记得我找到了吕老师的书,文友说吕老师书很多,在我看来,吴江出去的作家就是亲切,我是喜欢的,清新可人的文字如清泉般流淌,“我爱花,我爱每一朵充溢着生命的花。”吕老师是江南女子,自是柔情似水,她笔下白玉兰:“伴碧绿的小草歌唱,送远去的小河平安,为暮归的老牛洗尘,给僻远的乡村添娇。洁白的姑娘,自有一颗洁白的心。清晨,藏滴滴甘露滋润的深情;傍晚,收缕缕阳光爱抚的厚谊。为报答这一份养育之恩,你默默地将整个身心奉献:生,清新怡人,冷艳芬芳,献一片美的享受;死,冰清玉洁,浑身无瑕,留一件美的杰作。”

我一字一句慢慢地品读着吕老师温馨的文字,泪眼朦胧。这不就是苏州女子的品性吗?亦如我所见的吕锦华老师一样,好一朵白玉兰花,洁白,无暇,淡淡。

呵,天国的吕老师,你是那么刻骨铭心地爱着家乡母亲,急急地投入母亲的怀抱,行走在你那诗意江南,不停的记录着,记录着你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

呵,我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淡淡的,淡淡的……

篇2: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

天悠悠,地悠悠,一池春水风吹皱,心爱的姑娘你可曾在乎我的感受,可知我日夜总是将你容颜编绣?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花开花落不知不觉又一秋,美丽的姑娘你怎么把深爱你的人弄丢,因你我寻遍了整个地球?

又是大雁南飞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我站在拥挤的街头,看着南来北往的人和熟悉林立的高楼,泪水顿时模糊了我无助的眼眸。你我分开了那么久,是什么依旧,依旧在我心中逗留?几许回望你远去的轻舟,怨你恨你却找不到什么理由,骂你说你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梦里想你看你却一千次一万次总是不够;爱情的这一杯浓郁芳香的美酒,喝了多少人就不愿意放手,痴迷她多少人甘心情愿抛弃所有,滚滚红尘痴痴情深谁又能看透?昔日的风花雪月早已远走,又是什么哽咽在喉?虽然你狠心将我伤将悲伤投,但是我却期待着仍然再次与你邂逅;一曲相思绵绵永不休,爱你就一辈子都不愿意回头!正如俗话所说覆水难收,爱上你我就无药可救!因为你是我生命中的一块绿洲,拥有你我就全世界最富有,为你我愿意舍弃满天星斗,甚至于整个宇宙……

在那大海边陲的海鸥,你可还记得否,是谁说爱我到天长地久?新月如勾,谁又伫立在窗口?梦里不知羞,伸出双手又想将你怀中搂,无奈午夜梦醒一无所有!纵是长安章台柳,时过境迁恐怕也是攀折他人之手;怎奈思念如春韭,风吹雨打之后却更是满园秀;春风抚杨柳明月登高楼,往事如粥,思念的日子便是填饱饥饿最好的前奏,记忆中永远不会变馊……默默回首,想着你曾经的温柔,我的心就在颤抖,沧海桑田我却执意为你等候,漫天泪雨诉说着离愁……

执子之手,就没有任何奢求,只想一生一世为爱信守!轻轻伸出手唯想陪你一起走,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在我左右,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和祈求! 可是仿佛一切在梦游,如此温馨的美景却不会发生在梦醒之后,帘卷西风才知人比黄花瘦,影子饥如猴 !

篇3: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散文

关键词:散文《铃兰花》,主题,语言,本色

在当前各级各类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同题异构”非常流行,也被广泛采用。同课异构模式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于授课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多元思维,构成了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但是,由于散文本身的特性和教学文本核心价值的限定,在当前语文散文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与盲区,比如泛阅读、过度阅读、错位阅读、非阅读等问题,亟须我们慎重追求同课异构的新形式,回归散文教学的本位。

一、确定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

第一,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教师都会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对文本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主张也存在着差异,这是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读者有认识作品的自由。但是,这一自由不是随意的自由,它有一定的“度”,应该在尊重文本基础上尽可能地接近于作者本来的表达意图。《铃兰花》一文的作者沃兰茨生于1893年,这篇文章创作于他的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青少年回忆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个难忘的故事,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也应该站在作者的年龄段、角度和立场上,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的本意,而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去理解为作者是在讲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告诉父母如何真正地爱自己的孩子。也有部分教师将文章由个体情感拔高到民族大义,认为表现了南斯拉夫民族在黑暗中对美和幸福的追求,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

第二,发挥文本的最大价值。一个教材文本在教师手中转化为教学文本,最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为课堂文本,这一课堂文本要能够最佳、最优化、最合适地发挥其价值。教材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课程知识是丰富的,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是因人而异的,课堂文本的呈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教材文本都有一个最优化的教学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将《铃兰花》所属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专题学习,唤醒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学生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的原因。”《铃兰花》作为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记叙了少年时“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铃兰花》一文多处直接描写“我”的内心感受或是通过景物渲染“我”的情绪变化,所以文章表现的主体应该是“我”,文本的最优化教学价值应该是探究“我”为什么突然变得勇敢,独自一人跑到“地狱”里去采铃兰花?从表面看是因为“我”对母亲的爱,但更大的意义是在于“我”克服了对“地狱”的心理恐惧,实现了“我”自身成长历程中的一次飞跃,这比父母的巧妙的爱更能触动人心,尤其是对于一个只有六岁的小男孩。

第三,散文应该有确定的主题。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文字具有“向心性”,要求有确定性的主题。关于《铃兰花》的主题有几种说法:

(1)人的成长需要接受考验,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温室里的花朵终究经不起风吹雨打。(2)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坚强。(3)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撑开伞,为孩子夏遮阳冬挡雪,而是放开手,给孩子勇气,教他们学会如何战胜困难,收获人生的成功。(4)在战争黑暗扭曲人们心灵时,我们不能一味恐惧。在追求光明的征途中,我们心中应有一束希望之光。从文章所属的专题“一个难忘的故事”来看,这个故事对作者的难忘之处在于父母对他的爱,还是他自我的一个成长经历,我想后者更符合作者乃至读者的心理诉求。所以,本文的主题应该归结为在爱的力量的引导与促使下勇于面对困难,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品味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注重语文本色就是重视语言,在语言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素养。”语文老师应该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奇力量有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品读和玩味,体会语言的意义所在。

对文本的品味,首先应该注重朗读。只有不断地诵读,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心灵之门,使审美主体通过亲身的审美体验,去接近文本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和所要表达的审美理想,并从作者崇高的精神和自身创造的审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促使学习者领悟真谛,陶情怡性,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活跃思维,在审美评判中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认知效率。”《铃兰花》开头和第27节的景物描写就非常值得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对于开头和27节对“地狱”的景物描写,很多教师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快速阅读后概括出两部分景物描写的特征,而没有做仔细体味。如27节“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火红的朝霞烧红了半片天,朝阳眼瞅着就要擦出它圆圆的脸蛋了。阳光照到佩查山顶,给它抹上了一层绛紫色。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等到旭日东升,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又会有另外一番景象。”对这段文字反复诵读后会发现,人物情感、心境成为景物色调的主宰,景物成为人物情绪的倚载对象,物我交融,相得益彰,带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

其次,重视文本中有意义的细节。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铃兰花》一文中4次写道“我”哭,第5节“当时我真想大哭一声”,第10节“大声哭叫着从这里跑开了”,第19、20节“把眼泪都哭干了”“哭肿了眼泪”“哭成了泪人儿”,第36节“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这一动作体现了“我”不同的心理体验,从想象的恐惧到真实体验后的恐惧,再到绝望,再到最后采到铃兰的喜悦,从而梳理出一条情感的线索,体现了“我”实现了自己我成长的主题。再比如“我”进出地狱动作的细节刻画,“走近,然后又尽快跑开”,“尽量放慢脚步”“大声哭叫跑开”“慢吞吞地”“大把大把地采起来”“赶紧走出了‘地狱’”等等,都是“我”内心活动的反映。《铃兰花》文字相对浅显,学生在自读之后,基本能够明白故事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些有意味的细节上,让学生去认真咀嚼、推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再者,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但是不能以活动代替文本阅读本身。如有些教师在讲授《铃兰花》时,有些教师从各种花的花语入手,展示了各种花的精美的PPT图片,罗列了一堆花语,然后再引到铃兰花的花语,这样的开场白看似调动了积极性,但是与本文教学并无多大关系。再比如在拓展延伸播放有关父母之爱的音频,呼吁学生及时回报父母,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或是展示学生家长给学生的寄语,甚至将这些制作成视频,这对学生确实也是一种情感的洗礼,但是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不可取的。黄厚江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不应该是思想教育课、表演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我们要回归语文课的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

三、注重师生的和谐共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教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的情境,接受情感的感染和熏陶,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真正的平等在语文课堂上很难实现,总是走向一个极端,忽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能力。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展现课堂教学智慧

教师在课前要对文本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思路进行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能够成功的前提。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静态的预设可能会被各种突发情况打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让课堂展现别样的精彩。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服从于课堂上的非预设状态,这样的课堂才是本色的,才能展现出学生真实的水平,让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个教师在讲授《铃兰花》中“我”去帮母亲采摘铃兰花部分时,抛出问题“‘地狱’那么恐怖,为什么我最终还是到地狱去采了铃兰花?”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出于对母亲的爱,但是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这是母亲的特意安排。这位教师就抓住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采铃兰花这一安排是父母的无心还是有意,这一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四种不同意见:父母有意;父母无意;父亲有意,母亲无意;父亲无意,母亲无意。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当大家争执不下时,老师做出了小结,无意有意均可,父母无意体现了“我”的主动性,强调了“我”对父母的爱;父母有意则是他们想要借此来锻炼我,体现了父母对我的爱,这都符合作者要表现的情感。这一处理是非常智慧的,没有预设的痕迹,完全是课堂自我的生成,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提升课堂问答的品质

散文因为其形式上的自由,可以多处生成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热闹起来,但是若将时间都花在了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似乎又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笔者觉得散文的教学还是应该有一条主线贯穿,还是侧重于解决一个主问题,使课堂简单而又有深度。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对文本的切入点,找到那根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在教授《铃兰花》时,有很多老师会选择以“铃兰花”的花语代表“幸福”来导入课堂,这于文章的主旨是可以贯穿起来的,但是在处理文章前面一大部分写“地狱”时的内容就会有些脱节。

还有,教师在抛出问题或是在与学生进行问题的交流与互动时,一定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不要为学生设置问题之路,像陷阱一样,一环扣一环,无形地赶着学生到自己设置的教学思路中,更不能不顾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强行施加自己的观点。

(三)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

很多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经常要靠各种活动或是借助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表面的“繁荣”下面是学生的一知半解,是课后的毫无所获。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应该是靠“噱头”,而是要预留思考的空间,正如国画里的“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精讲少讲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事实上,高中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强,对探究学习感兴趣的特点,他们不愿意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而愿意在各种情景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只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才能使他们产生疑问,才能使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中灿烂地开放。

对文本的欣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在课堂的45分钟,我们要完成的是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融合,一切外在的形式都是其次,如果一节课需要大量的时间静静地阅读,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一节完整的课堂,课堂不一定非要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应该是闹中取静,张弛有度,水到渠成,甚至还有着点缺憾的真实存在。

篇4:永不凋谢的青花

此套茶具一盖碗一茶海六单杯,其灵感来自于南海、水滴、灿烂的日出、暖暖的夏夜、丰富的花朵;其花纹的构造引人入胜,神思遐想。春潮带雨,水面泛起,波光粼粼,孕育着吉祥与安宁;而水波中的两枞小花,寥寥的几笔却勾勒出生机勃勃。

其实中国的文化就是崇尚自然,感受自然,把自然融合在我们的生活里。不需要繁缛的装饰,简单自然的图案,在青花的映衬下,更显得朴素和纯净。而青花釉在高温的原焰下一次烧成,釉面淡雅清洁,发色鲜艳,胎质柔和,更凸显了茶具的高贵。

用这样的茶器来品茶,如何不能称之为享受?因为它呼应了茶的本章:茶要清要静。“水中花”茶壶组正是一种生活的回放,在细细品鉴茶的过程中,领悟茶理与自然的精髓,一切都将变得平和,一切都将回归平实生活的本源。

“铜钱山水韵”茶壶组

此套茶具一壶一茶海六单杯。圆腹的茶壶和茶海、圆底葵口的口杯,茶具整体造型敦厚庄重。整套茶具用浓烈的蓝蕴出抽象的方孔钱造型,寓意吉祥,却又不显得世俗,不失文化气息。

精致的金钱纹,彰显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逐,而金钱纹中的富江山水,却给我们以生命的暗示。钱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不需要奢华、不需要挥霍,我们需要的是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自由放松地呼吸,感受生命本就该属于这片山水。获取财富,不是要极尽奢华,而是更从容地抛开你的欲望,走进自然。在此,人生的哲理似乎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茶盏中。

碧海青天,看世间的芸芸众生,谁不向往着富裕和高洁呢?富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谁愿意像屈原笔下描绘的那样生活困顿呢?富裕让我们变得更闲适,《手绘青花铜钱山水韵组》正呼应了这样对于生活的渴望。

“乡情乡味”茶壶组

此套茶具亦是一盖碗一茶海六单杯,最耐人寻味的则是画面所传达给人们的意境。粉砖黛瓦、隽秀的女儿墙、小桥流水人家,徽式建筑总是给人留下如此美的画面感。整套茶具的图案体现的是徽乡人家的情结,以及徽乡民族古老的建筑风格与风俗和徽山的风貌。你看那树影掩映中的徽式小院中是不是也有若陶渊明一样的隐士,伴着袅袅翠烟,听着“渔舟唱晚”,过着逍遥自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生活。

篇5:心里那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散文

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到这个时候,难免就会想起曾经多少年来,一直心存的余悸。经过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暑假,每到开学之初,心境总得要沉浸一下,疏理疏理心绪,让放飞的心收拢回来,准备重新投入到新一轮的紧张而又焦虑的备战之中。

说起暑假漫长而又短暂,是指学校的老师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年有近两个月的带薪暑假,可以外出旅游,可以放下一切包袱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种娱乐活动,着实让其他人羡慕不已,让人产生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其实就教师而言,他们又觉得暑期十分短暂,什么总结反思,新课程培训,充电学习提高,检查验收,制定计划等等都得在假期提前完成。上一学期的疲惫劳顿还未恢复,一转眼又要投入到紧张而又令人焦虑的鳌战之中。

说起紧张,我想没有哪一个教师开学了不紧张,尤其是毕业班的文化课老师,学校升学指标的下达,阶段性的检测评比,绩效工资的分配,职称的评定,职位的竟聘,各类评比的竞争,技能的考核,形式多样的检查验收,老师之间的暗中较量,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心理疏导以及家长可能带来的责疑,更重要的是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题海战术,真可谓“两眼一睁干到熄灯”,即使是周六日也无暇顾及家人,甭说陪陪父母,带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就连一日三餐能按时正常就已经万幸如意了。

再说焦虑,其一,是指教师的身心健康,顾名思义,身心健康指的是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心态,二者缺一不可。而教师在这一方面恰恰未必如愿。从家里到学校,从办公室到教室,从课本到作业本,从复习资料到题海练习,从面对领导的压力到学生家长的责难,从同行的竞争到面对学生的期待,从家人的抱怨到孩子的期盼,如果因学生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不良后果,更是让人焦虑不安,等等等等,无一不在困挠着教师的身心。其二,是说目前的教育现状也无不让教师焦虑,单凡教师都懂得,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今重在教书,轻视育人,急功近利,重视眼前,明讲素质教育,暗地应试橫行,又有多少学校能够放弃眼前利益而去做隐形的工作?不是没有,而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因为一好遮百丑,何况升学选拔的学生,衡量考核的教师都重在文化成绩,那些品德修养人性教育哪还顾得上,宁要文化一百分,岂顾人性什么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写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他写的是,一天早晨,他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一朵刚刚开放的鲜艳的玫瑰花,便弯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她不信,我就摘下来让她看,看过我再把它送还学校。”听了小女孩的天真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的手,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育你这样的好孩子。”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无不让我感动,而又受到强烈的刺激。首先是这个小女孩,她那自小拥有的爱心,其背后反映出她的母亲对其良好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感谢她妈妈培育出这样的好孩子。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绝大多数整天投入在作业堆里或者奔波在各辅导培训机构;其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行为,他弯下腰,亲切的问话语气,听完小女孩的天真回答心都颤动着,便搀扶着小女孩又摘两朵奖励给她和她的.母亲。可是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更多地是简单的说教和训斥,要么强制要求学生爱护公物,不损一花一木,要么明确公告损坏要照价赔偿(甚至为了警示要五倍或十倍赔偿),很少具有人性的教育,爱的教育。这种缺少人性美和人情美,缺乏怜悯和同情心的铁板式的制度说教,恐怕难以教育出像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小女孩这样的人。这种为了爱的教育,为了学生能向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期盼着我们的现实能有这样的美好!

上一篇:劝学导学案附答案下一篇:草房子的观后感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