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贬值的财富 》阅读答案

2024-06-10

《永不贬值的财富 》阅读答案(共6篇)

篇1:《永不贬值的财富 》阅读答案

1.瞎婆婆给的“两元钱”或一元钱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或者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倒叙 父老乡亲往“我”家送钱 瞎婆婆来“我”家送钱 更好地表现这“永不贬值的财富” 或主题表达的需要(意思相同即可)。

3.略。(只要符合瞎婆婆身分的描写句子,即可)

4.①说明瞎婆婆年事已高,动作缓慢,同时这也是瞎婆婆对这来之不易的“两元钱”做出重大决策的表现。(意思接近即可)

②“我”被瞎婆婆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深知瞎婆婆送这“两元钱”的深情厚意,所以这是不能自已的表现。

5. 都明白了瞎婆婆说的“两元钱”为什么会变成手中的一元钱的缘由。或者明白了小商贩欺骗瞎婆婆,说好是两元钱,而实际只给一元钱的事情。

6.略。(只要符合文章的题旨,语言通顺,即可)。

篇2:《永不贬值的财富 》阅读答案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一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了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与她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杆,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一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婆!要知道,这10斤地瓜,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老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题:给文章拟一个合理的题目: 第二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题:写一写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题: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第五题:在第3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他们明白了什么? 第六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盲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

(2)我颤抖着手从盲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篇3:《永不贬值的财富 》阅读答案

可是让我们望眼欲穿, 苦苦寻求的亮点又驻足何处呢?如何才能捕捉并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人心动的课堂教学亮点呢?

一、在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里捕捉“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大亮点在读, 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能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的。他还认为:只有师生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有滋有味, 这样的课才会充满生机, 充满灵性, 充满情趣。孙双金老师也认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书声琅琅”, 可见读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 让学生读出自己, 读出感情, 读出自信, 读出兴趣, 应是语文课堂中亮点所在。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 学生在支老师引导下, 对象声词“咯吱咯吱”的不同读法,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 构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支老师对第一处“咯吱咯吱”的朗读引导:

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 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有这么粗吧, (教师做了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 这么粗的树枝还能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 (范读) 谁还没有读过? (学生读文)

师: (打断) 出手不凡, 一开始就不错, 从头再开始读, 大家注意听。

生: (读文) “冬天的山村……一声响。”

师:“咯吱”再轻一点。

(生复读这一句)

支老师对第二处“咯吱咯吱”的朗读指导

师:刚才我怎么教你们读那个“咯吱”“咯吱”?再读一次。

(学生又读一次, 把“咯吱、咯吱”读得很轻)

师:如果真的这样读……大家看 (师表演脚踩薄雪, 小步碎踏的样子) 咯吱咯吱, 那雪有多厚呀?最多一指厚。人们怕滑, 迈着小碎步咯吱咯吱往前走。可是书上说, 大街上的积雪有多厚呢?

生:一尺多深。

师:对呀, 一尺多深, 一步迈下去, 脚陷入深深的雪中, 再拔出来, 难不难?

生:难。

师:好, 下面看着我迈步的动作, 读“人走在上面, 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句。 (师夸张地做举脚踏入深雪的动作, 连迈两步, 学生随着老师的迈步, 把“咯吱咯吱”读得重而拖长)

师:读得很好。你看, 就“咯吱咯吱”这么简单, 没有什么实际意思的象声词, 读得不一样, 所表达的景况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个是小树枝断了, “咯吱”一声响;这个呢, 是雪很深, 人脚踩上去 (学生齐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大家看这语文是不是越学越有意思呢?

张田若老师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以朗读为突破口, 运用多种读的形式, 让“读”真正成为感悟语言的有效载体, 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在学生的错误里捕捉“亮点”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 “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 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是正确的先导, 是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 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 相机诱导, 引起学生对完美与成功目标的向往, 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美的学习体验, 最终让错误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亮点。

一位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在讲到天游峰的高峻, 游人爬山的艰辛时,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天游峰的高、险, 但读到“半途而返”这个词语, 许多同学朗读时反复出现错误, 读成“半途而废”, 不管是个别读, 还是齐读。起初此老师不以为意, 以为学生粗心大意, 便强调一遍,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还是出现错误, 怎么办呢?

这位老师没有生硬地去纠正学生, 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 把“半途而废”与“半途而返”进行强调、比较。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半途而废”, 而是“半途而返”呢?两者能不能进行替换, 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半途而废”指中途停止, 做事没有坚持到底, 而“半途而返”指游客爬天游峰非常累, 爬不动了, 而回到山下去。

生:我觉得也不可以。半途而废一般用在学习、工作、做事中, 而对于爬山还是用半途而返比较恰当。

生:半途而废意思是做事做到中途就停止了, 而爬山你想爬到一半总不能一直停在半山腰不下去, 最终要返回山脚下, 所以还是用半途而返恰当, 符合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 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准确地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果然这一次读书的准确率是百分百, 远比老师一遍遍生硬的强调、纠正来得生动、深刻、巧妙。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 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上用宝贵的时间来处理, 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 教师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 这无论是对学生, 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损失。

三、在文本的空白处捕捉“亮点”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 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 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则能成为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 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和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想象, 激活读者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适度拓展, 则能激活学生生命之水, 点燃学生智慧之火, 成为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如我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这篇课文时, 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处空白点,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使得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掀起了课堂高潮, 成为了这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第二处空白点:

课文的最后一段, 当皮尔埃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 得知船只获救的消息时对妻子说的一句话:“克勒松, 你可以安息了……

教师: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 却包含了皮尔埃对妻子的满怀深情, 此时此刻, 他思绪万千, 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妻子说, 同学们想象, 他会对妻子说些什么呢?伴随着低缓而又伤感的音乐, 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被打开, 学生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1:你安息吧!你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平安, 你是伟大的!我为你骄傲!

生2:你的鲜血没有白流, 我们会永远缅怀你的!

生3:安息吧!我会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 我要让他像你一样的出色!

……

师:此时此刻, 我们已完全走进了皮尔埃的内心世界, 我们已经触摸到了他的伟大灵魂, 如果你是皮尔埃的朋友、孩子, 是那班获救轮船上的一位游客, 你会对躺在病房里的皮尔埃说些什么呢?

学生的情感之闸又一次被打开, 学生们已沉浸在情境之中了, 一些学生甚至泪流满面。课在学生的情感升华中结束。

不难看出, 在上述教学片段里, 一个看似普通的空白处在老师的眼里却是个难得的言语“亮点”。在浑然天成的随文练笔中, 学生笔下流淌的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诉说, 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由此可见, 文本的空白处其实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言语形式, 是作者无法用语言表述下的产物, 教师对空白处的挖掘和再创造, 为学生体味文本内涵铺垫了更多的“色彩”。

篇4:如何拥有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

《新财经》:据统计,在“十二五”结束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1.3亿。您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化?

杨燕绥:人口老龄化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时,说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会逐步升级,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是老龄人口的峰值点。然后,随着总人口的下降,老龄人口也会减少。但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不会下降,因为社会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老龄人口寿命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力问题。从全世界来看,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95年时间,从1960年到2055年;中国是从2000年到2038年,不到40年时间,可见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竹立家:目前来看,“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10%,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新财经》:既然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未富先老”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来富先老”?

杨燕绥:“未富先老”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了,而中国对于管理“未富先老”在十年前也意识到了,当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但是,当时只是意识到了,重视程度却不够。今天又提出“未富先老”问题,说明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但美国、欧洲国家都超过了10000美元,相比较而言,就形成了中国的“未富先老”。一般而言,劳动人口主要指从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中国社会的赡养力正在呈现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但在中国,一般15岁到25岁的人口还在学校读书,要把这部分人减掉。第二,要减去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人得靠别人帮助,怎么去赡养老人呢?第三,低收入者,中国有那么多低收入者,养自己都很困难,有的还要依靠低保。第四,现在很多人在50~55岁就退休了,并没到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叫做提前退休,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平均退休年龄在50岁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四个因素,到2038年,中国应该是217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到时候就不到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低收入人群、失业状态都需要改变。

竹立家: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能会达到8000美元。但是届时,中国的老龄化估计在12%~13%左右。所以,政府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子。

当然、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因素,中国家庭对于老年赡养的自觉自主意识,是西方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现在看来,社会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从理念上、文化上,中国的压力相对比较轻。但这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不做工作了,恰恰相反,政府要提早做工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当我们真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也可以平稳地过渡。

《新财经》:过去,中国是靠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竹立家:中国的人口红利现在看来已经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正常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治理,现代性的标志就是发达的经济。中国现在是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未来五至十年是整个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也是经济转型期。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粗放型、生产型向技术型、环保型和消费型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未来五至十年享受发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们用人口红利付出了劳动和辛苦,在逐步进入老龄化以后,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服务、消费、休闲,包括老年人养老方面做好工作。

养老制度碎片化的信誉风险

《新财经》:中国最初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弊端?

杨燕绥:预计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相应增加也是800万;我们还得考虑全球化竞争。养老金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家里老人多了,家外竞争激烈了,我们怎么办?

1997年世界银行《养老金报告》指出,养老金不能光靠政府一个肩膀扛着,报告提出了“三支柱”概念,就是养老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共同承担。但是,“三支柱”政策不一定要安排三个制度,面对全球化和老龄化,养老金最好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政府账户和个人账户。

中国在1997年进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也借用了这个思路,叫做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路径却错了。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制度颁布后,国企也进行了改革,很多企业老职工提前下岗了,或者提前退休了,社会统筹定了20%的高费率,在全世界最高,但养老金仍然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养老金公共预算,但政府一直没有作预算,也没有作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要负责发放养老金,但地方财政却没有钱,企业20%的费率又不够支付,最后只好想办法利用个人账户。1998年以来,企业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建立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投资运营,而是被政府挪用了,到现在已经被挪用了近1.5万亿元。这就使财政可以忽略养老预算问题,用钱去盖大楼,拉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被忽略了。

《新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针对养老金制度是否进行过改革?

杨燕绥:2006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提出了要做实个人账户。但是,要想做实个人账户,却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不足的部分由谁来补?也就是说,过去被挪用的那部分养老金谁来补充?第二,要做实个人账户就要实现正式的投资运营,要让养老金产生收益,谁是受托人?第三,投到哪里能保值,政府如何去监督养老金市场的安全?

其实,要做实个人账户并没有那么简单。首要的问题是没有市场、没有规则、没有受托人。

而且,个人账户被挪用,政府实际上记的是一笔账单,连本带息都是空账,所以,政府将来要连本带息还账。如果我们将来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政府还可以有实力还这个账,但我们的人口毕竟不是越来越年轻,到时候政府要连本带息还账,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养老金空账问题会越来越明显。我认为,1997年推出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个配套措施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新财经》:从目前来看,现行养老制度的主要问题在哪?

杨燕绥:现行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覆盖面不全,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老金。2009年,政府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发布的《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城镇居民养老储蓄,这些政策都是不错的。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展开,养老金覆盖不足问题还很严重。

同时,已经被养老金覆盖的人群也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养老金制度按身份划分。第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退休金是退休工资的80%~95%,替代率很高。公务员的养老金全部靠当期纳税人的国家财政预算来兜底,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这不公平,也不效率。第二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统筹,企业要交20%的费率,个人要交工资的8%的费率,一共是28%的费率。但养老金的发放到2010年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00~1500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用交,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5000元,3倍之差,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还有待遇差问题。政府现在对于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少55元的补贴,各地区不同,但最高没有超过200元的。从公务员的5000多元到农民的55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体现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不同人群,而人群又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待遇差问题。特别是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块,成为了社会的众矢之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身份化、覆盖面不足、待遇差等问题。否则,政府将面临两重负担,一个是财政不断加大补贴,一个是政府要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合理的制度安排

《新财经》:既然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要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合理制度安排?

杨燕绥:解决养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府、企业、个人能力和市场融资都利用起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年金水平在过去很高,但最近二三十年有所下降。从全球趋势来看,养老金制度也在趋向国民年金低保化,因为不这样的话,政府也负担不起。

最好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就是用“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来克服贫困,用“个人储蓄养老金”来改善生活的制度结构。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制度化、市场化、全民化。

首先,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可以通过养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全国建立预算,按照各地消费支出的50%发放,发给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从法律上不排除任何人。但是可以鼓励那些高收入者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其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一辈子不可能只为了吃饭,那样的人生就太灰暗了。所以要建设第二个制度,叫做个人储蓄养老金,让所有人在一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储蓄养老,比如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用于养老。

《新财经》:具体来讲,要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燕绥: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税优”待遇,就是延期征税。养老储蓄不能当期征税,因为养老金账户的钱耍等到退休以后才使用,不能算当期收入,不能征收当期收入所得税,我们把这个叫老年红利。

第二,缴税标准。企业应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职工个人账户。可以叫做职业年金。

第三,养老金托管。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产权不转移,养老金投资最关键的是产权保护和受托人,要让养老金的财产是独立的。独立就意味着政府不能随便将养老金纳入财政乱使用,这是公共基金。也不能拿来买保险,因为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就纳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用来发高工资,把养老金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系在一起,谁也不能说保险公司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倒闭。现在全球性的风险越来越大,日本的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这些也会蔓延到很多国家。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也让那么多大金融机构倒闭了。所以,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资产独立、产权保护,政府和公司不能贪这个钱。20世纪80年代,智利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言,说胆子大的“小偷”,可以把手伸进国王的钱包里偷国王的钱,但是绝不敢动养老金。所以,托管人一定是专业的,有竞争力,业绩好,能够保持资产独立,敢于把管理费透明的机构。

第四,养老金增值保值。养老金投资可以投在固定资产上,比如房地产。澳大利亚最近有一个政策,就是允许用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买一套投资房,为的是将来养老的资产能够保值。另外,养老金也可以买股票、基金、债券,但要做好组合,分散风险。现在,养老金的投资篮子比较少,很多收益好的项目只给少数人带来了收益,做不到给老龄人口的分配,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发展模式,让养老金有长期的投资收益。要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的评价机制,审慎投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公共治理结构。

第五,控制通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不仅我们的当前低收入生活受到影响,养老金也会贬值。

“货币+资产”=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新财经》:按您前面所说,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这个制度,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杨燕绥:具体来说,建立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逐步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水平,在未来二十多年中,争取与国民基础养老金对接,将退休金变成基础养老金。从操作上来讲,应该从现在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建立个人职业养老金账户,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而从退休开始,个人账户也要支付养老金,也可能只支付1个百分点,替代率不用太高。但随着退休金的下降,用职业年金来补充,用财务缓冲的方式,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也变成基础养老金。

最后再与现在的城乡政府养老补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三者进行对接,成为国民基础养老金。这样,使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和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全部合并为个人账户。我们争取用二十五年时间,让前台动静不要太大,后台财务平稳对接,这样的制度才是养老金制度走向科学、公平最好的办法。

《新财经》:作为政府、社会、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竹立家:按现在的情况看,在养老金方面政府承担的少了一点。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保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一般会占到GDP比重的10%,但中国只占了GDP的2.4%,是非常低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要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考虑,政府还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必须下决心让辛苦的一代人,到了晚年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杨燕绥:改革拖得时间越长,养老金负债就会越大,人们积累的机会就越短,一旦到了老龄高峰期,就会出现老龄危机。

中国政府和老百姓都要学会让养老金走出货币化,进入资本化。货币化的养老金只能让我们拿到少量的钱,然后用这些钱去换取生活物品,短期的问题解决了,但将来长期的问题怎么办?

篇5:“永不录用”阅读答案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出来时,满脑子仍然是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的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在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一定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A_______道:“农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B_____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C______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D______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黑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的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起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晚上,父亲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酒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的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①沉迷网络,遣返回家——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ABCD处。

词语:轻蔑 凛然 断然 蔑视 哀求 恳求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里活动。

①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果虽出人意料,但文中却多次埋下伏笔。在文中找出运用伏笔手法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答案 1、苦闷消沉,插班旁听。重返母校,发愤苦读。考上大学,知道真相。

2、哀求 断然 凛然 轻蔑

3、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

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被深深感动,他流下感激的泪。同时,也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

4、本文结尾含蓄,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5、插叙,使情节完整,解释悬念。

6、但父亲却真的办到了。一切简直难以置信。

7、班主任是个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落的学生不放弃,讲究教育策略的好老师。

篇6:一生的财富阅读答案

8岁那年的春节,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和小伙伴们发挥了爆竹的最大功能:“连锁炮”,“冲天炮”,“炮炸猪鼻”,“炮惊母鸡”……最后,我们想到了“炮人”。

不一会儿,一位50多岁的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大喊一声:“放!”小伙伴们将一个个爆竹点燃后抛出。

“啪!啪!啪!”“击中了!击中了!”小伙伴们叫喊着。

老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得慌了手脚,摔倒在地上,整个人被自行车压着。小伙伴们一哄而散,但我没有跑,至今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老人摔倒的姿势使他爬起来很困难,我呆立了一会儿,跑过去使劲地把自行车拖开。老人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几分钟后,他终于站起来了。我的眼睛紧盯着地面,等待着老人的一顿训斥。可是老人拍了拍身上的尘

土,:“孩子,你很懂礼貌。”

老人推着自行车离去,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了一句很平淡但令我永远忘不了的话:“孩子,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知道吗?”我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在这个春节里,这句话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压岁钱,超过了新衣服。我甚至开始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内疚。一个又一个春节过去了。渐渐地,我长大了,经历了很多事情,领悟了一些人生哲理,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老人的那句话的内涵。

以一份爱心关心人,以一份温情帮助人,不仅为自己增添了一份无价的财富,更为生命增添了一份美丽。

根据你对财富的理解,续写一个句子,使这个句子和文中最后一句的句式一致

1.文中的财富指精神上的财富。

2.我从老人的话中体会到老人的心底已经原谅了作者

上一篇:小学家长会反馈表下一篇:大班冬季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