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2024-04-25

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精选13篇)

篇1: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乌克兰的校园里长了一枝很大的玫瑰,同学们每天都来开心的欣赏。惊艳于这美丽而又硕大的玫瑰。谁都不舍得去摘,小心呵护着

一天早晨,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突然,她看见一个小女孩正在越过花圃的围栏尽力去摘那朵令人吃惊的玫瑰花。这时,苏霍姆林斯基立即叫住了小女孩,小女孩脸上露出惊恐的面色。这位校长看到小女孩的样子以后,不不仅没有严厉的呵斥,反而弯下腰,和颜悦色的问这个小女孩:“孩子,这么美丽的花朵,你一摘下来就会很快的枯萎的,你喜欢美丽的东西,就要懂得去好好的保护,更不能让我们喜欢的东西受到一点伤害。”

“校长大人,:我把这里有特大的玫瑰花的事情告诉了病重的奶奶,但奶奶就是不相信,所以我急得没有办法,想摘下来送给她看。不过你放心,奶奶看过以后我一定把花送回来,还有许多大哥哥和大姐姐们要看的!”

小女孩的一番回答大大出乎校长的意料之外,这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子为了给病中的奶奶一个希望,不惜去“借”这玫瑰,他的内心深深的颤动了,他不仅没有批评这个小女孩,马上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孩子。这三朵花都不要你还了,我代表学校奖励给你。”

小女孩高兴的捧着这三朵花,激动的连跳了几下。

“这下我奶奶高兴了!我可以把花一直放在她的床边了!”这声音一直飘荡在这位校长的耳鼓中……

这个真实的故事结局似乎出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是小女孩的天真成就了一个非常智慧的校长,还是一个校长成就了一个小女孩天真美丽的梦。是一个永远无法考证的话题。但有一点是那样的清晰。是“爱”铺就了花径,是爱弥漫了校园。

爱是桥梁,架起了师生情感沟通的绿色通道;爱是明灯,烛照了人生百态世相,荡涤横流物欲肆虐的心灵;爱是一部白库全书,诠释教师职业生涯的光辉。

让我们从遥远的乌克兰爱的回忆中回到身边的现实。作为一名非常年轻的教师,最近一直沉浸在李吉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潜心研究、献身教育的光辉事迹中,心灵除了震颤以外。觉得他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这就是爱。爱教育,爱同事,爱学生。师德有固定的标准,有详细的条框,但爱却无欲无私无利。正应验了中国的古话:“大爱无疆:大爱无言。”

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爱的哲学就是把整个心灵献身所从事的职业中去。教学是职业,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但教学又不是职业,是教会人用爱去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有人把教师比作是春蚕,吐丝结茧。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教师形象的写照;有人把教师比作蜜蜂,为人类酿造甜蜜,采得百花成甘澧。但我却要说。教师既不是春蚕也不是蜜蜂。因为春蚕吐丝和蜜蜂酿蜜纯属昆虫的生理现象。而教师这个行当是爱的宣传者,爱的播撒者。他来自教育者本身心灵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始终要用一颗博爱之心传道授业解惑。

我认为只有明白了我们的个人行为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是感知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明确了这份良知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感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业,爱岗爱生。我们才不会埋怨学生的无知和不懂事,因为他们无知不懂事,通过你的历练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唯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验到“待到山花烂漫时,你在丛中笑”的幸福感。

爱无形,但爱心铸就的灯塔会指引我们人生前行的方向;爱无重,但当我们被周围的爱和被爱充溢时候,我们会感知到人生无限的美好;爱无声,但举手投足间,诠释着师德的真正内涵,它不是一条条枯燥的说教,他不是声嘶力竭的呼号,他不是由埋怨抱怨构建的心灵城堡,它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用我们一生的精力履行的神圣诺言!

篇2: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这些天,赵小亭姐姐的故事一直深深吸引感动着我。小亭姐姐是一位像天使一样美丽善良的大学生。2010年7月12日,为响应学校号召,武汉大学学生赵小亭和18名同学来到贵州省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支教。7月21日下午5点左右,小亭姐姐和其他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村庄做社会调查。途中,不幸被突然从山上滚下的巨石击中,小亭姐姐当场遇难,年仅21岁。

我问妈妈,什么是支教?妈妈说,支教就是支援教育。在中国,还有很多偏僻边远地区的孩子得不到先进的教育,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落后的地方还在落后,贫穷的人们更加贫穷。小亭姐姐和她的同学们就是利用暑假去山区义务为孩子们上课,教一些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引导他们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才有可能改变贫困的生活。

马场河中心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小亭姐姐发现这里的孩子不仅存在学习上的困难,更面临生活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她尽量多地和孩子们亲近,交流,让孩子们在关爱理解中感受平等,树立信心。上课时,她是严肃谨慎认真的赵老师,课下,小亭姐姐和孩子们玩耍嬉笑,亲密无间。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了赵老师,更喜欢上她的课,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上课时也不再捣乱。

小亭姐姐说:“我们要努力成为帮助山村孩子重树生活信心,点亮未来希望之灯的那个引路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影响这些孩子。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支教老师走后,孩子们的心中才能依然充满希望。”是的,润物细无声,小亭姐姐是位称职的老师,是我心中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是突如其来的劫难让如花的生命成为千古绝唱;赵老师瘦弱的身躯永远消逝在这片山水深处;坎坷崎岖的山路上留下她匆忙跋涉的足迹;大山里的孩子,永远铭记赵老师笑吟吟的美丽容颜;20岁的生命抒写的是奉献和永恒!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我无法想象赵老师和她的同学们面对的经受的艰难困苦。那里没有食堂宿舍卫生间,更不要说空调了。白天上课的教室,到了晚上,几张课桌一拼,教室便成了宿舍,不但要忍受闷热还有蚊虫的叮咬。炎炎烈日下,要走十几分钟山路到农户家吃饭。没有自来水,就用水管接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到厕所里洗澡,而有时连水都接不到。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赵老师经常为同学们打气:“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好好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虽然这里艰苦一点,但是有城市里看不到的秀美风景和呼吸不到的新鲜空气。大家加油!”这是怎样的豁达乐观啊!小亭姐姐家里有舒适的床铺,有她久未见面的挚爱她的父母亲人,但她首先想到的是她是班干部,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所以她和同学们毅然踏上这段征程,接受生活的磨练,苦难的洗礼。他们都是中国新时代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生如夏花之灿烂,小亭姐姐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热情开朗,聪明勤奋,她刻苦上进,多才多艺,乐于助人,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楷模。

死如秋叶之静美。小亭姐姐走了,没有来得及留下任何言语,她留给世人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公民,履行各项法规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而柔性的义务,则超越了法规的范畴,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闪烁着道义的光芒,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觉悟,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深深的热爱。

我也是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我知道生活需要更多像小亭姐姐这样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人。我现在还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我知道小亭姐姐很了不起。我要更加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等我学有所成之后,到社会需要我的地方去,哪怕艰难困苦也毫不退缩。因为小亭姐姐的灵魂与我同在!

篇3:让爱的玫瑰永不凋谢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来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现代的应试教育苦了教师,更害了一代孩子。为了分数的竞争,教师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那颗幼小的、正在成长着的心灵,不经意地就忽略了她们,伤害了她们。如果我们的教师遇到上面的情况,有多少人能耐心地听听孩子的解释?有多少人能相信孩子的解释?又有多少人能理解、甚至褒奖孩子的“错误”呢?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学生犯错责罚他们以前,真应该仔细地考查一下。如果不问青红皂白,逞一己之怒,去批评、去惩罚,那学生也要迷惘,也要怨恨,也要更叛逆了。即使他们因能力薄弱,不敢当面反抗,但是他们恨老师的心恐怕从此就存在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学生们那一块块柔软的心田里,只有种下爱的种子,才能收获爱的骨朵。

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有了尊重,才有了彼此的友善和信赖,才能使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爱学生,还要关心、赏识学生。教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无论他们生活的变化,还是思想的波澜,要做学生心中的那一盏灯塔;教师要赏识学生,无论他取得辉煌业绩,还是只是前进一点点,甚至裹足不前,要积极地、及时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找到出口,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田,真正地影响他们内在的品质,真正地收获他们给你带来的诸多惊喜,真正地在他们的心田种出美丽、硕大的玫瑰。

篇4:《永不凋谢的玫瑰》教案

《永不凋谢的玫瑰》是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时发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盛开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摘下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指责小女孩,而是亲切地询问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当听到小女孩想将花送给生病的奶奶看,看完了再把花送回来的回答后,小女孩的天真和纯洁感动了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又摘下两朵花奖给了小女孩及其母亲。这篇课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能感染、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根据课标精神和年级训练重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解校长奖励小女孩的原因,体会小女孩和校长美好、善良的心灵。学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3—4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端正、美观地书写生字。

三年级孩子毕竟年龄较小,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不深。所以,我把“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永不凋谢的玫瑰》贯穿全文的是红艳艳的玫瑰花和浓浓的爱意。这么一篇美如诗歌的文章,教学中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情感课堂,营造一种与文本情感相吻合的课堂人文氛围,以情为线,采用读读,演演、说说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去读、思、悟、说??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课文的深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经历心灵和情感的成长。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预计教学时间为2课时,下面我只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 诗意催化,走近情感王国

上课开始,出示图片,教师深情朗诵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的一首诗歌,配之以轻柔的音乐。 有这样一朵玫瑰,在校园的花房里静静地绽放,红艳艳的,如同可爱的婴儿般的笑脸。 有这样一朵玫瑰,牵引着孩子的心灵,摘下它,让奶奶的笑容更加灿烂。

有这样一朵玫瑰,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真诚地开放,永不凋谢。

(二)精读课文,触摸情感语言

1、品读语句,感悟花美

(1)再次出示图片,欣赏美丽的玫瑰花,问:你们说这朵花美吗?学生都会说花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玫瑰花美丽的句子。

(2)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

你能通过朗读来展现这朵玫瑰的美吗?

在这里要抓住重点词语“最大”、“从来没见过”和比喻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这朵玫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后文被摘走做铺垫。

接着,我进一步问: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玫瑰花的美丽?

a、出示课件:“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

这里理解“赞不绝口”,可请多个学生来赞美玫瑰花,告诉学生“赞不绝口”就是不停地称赞。 b、就在人们观赏玫瑰花时,来了一位四、五岁的小姑娘,她做了什么?

预设回答(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中,向外走去。)

c、模拟情境:这么美的玫瑰被小女孩摘了,如果你就是在旁边观赏的同学,会想什么,做什么呢 ? 这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勾画,在读中领悟课文情感,在说中理解重点词语,在质疑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是啊,美丽可爱的玫瑰花被摘下了,怎不令人心疼,怎不令人气愤呢 ?可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批评小女孩呢 ?

2、明白原因,感悟心灵

(1)(课件出示校长和小女孩的对话)学生扮校长,老师演小女孩,提示学生问的语气,揣摩校长当时的想法,并注意观察老师的表情,揣摩小女孩当时的心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关爱、尊重,感受小女孩的纯洁、善良、美好 。(板书)

在学生读出小女孩对奶奶的爱,读出了小女孩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玫瑰轻轻送到奶奶手中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啊!小女孩的奶奶可能会怎样呢?。

一朵红艳艳的玫瑰,满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它不仅温暖了奶奶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校长和在场的同学们,同学们不语了,校长的心颤动了。

(3)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感受。

(三)结语煽情,激荡情感涟漪

(出示图片, 播放音乐:爱的奉献,静静欣赏,体会.)

师:是啊,小女孩送的玫瑰包含着对奶奶的美好祝愿,,校长对小女孩的奖励也一样纯洁、善良。只要我们拥有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就会像玫瑰一样美丽动人,永远不会凋谢!爱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纯真的字眼,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爱永驻你、我、他的心间,让爱洒满人间。

四、说板书设计

篇5:道德,永不凋谢的玫瑰作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民族。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应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道德,便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星星。

道德,像一阵春风,吹暖了每一个人;

道德,像一阵春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形成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民族道德和优良传统。古人曾说过:“人活于天地之间,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权势利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立德,可以彪炳千古,证明人的价值。”这就是自古流传的“三不朽”信仰。另外,古人还有:“富润屋,德润身”的至理名言。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金钱财富只能充实一下屋子,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却能修身养性。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道德修养这一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并没有随之发展,反而逐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褪色。

正如:在美丽整洁的步行街上,有些人却对“不能随地乱扔”的告示熟视无睹,随手把一些“礼物”赠给街道,说是点缀它;还有些人,为了训练歌喉,经常在公共场所喧哗,说是传送“音符”;更有甚者,在名胜古迹,公共场所信手涂鸦,动辄签名,以求“流芳百世”。这些,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有甚者随处可见。再引申一下,从“德”字入手,即谈到人们的事业道德。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物欲横流,金钱比任何时候都有“魔力”,圣洁的道德同样受到铜臭的.污染。曾听过:一家医院的医生,借病人之名,为自己开补药,从病人身上“榨油”,“白衣天使”的美名也被其肮脏的灵魂玷污了;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利益,销售假奶粉,使许多可爱、弱小的婴儿遭受到致命的伤害……以上所举,只言略微,难以道尽心中的愤怒。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在道德细节上都不注意,又怎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抗拒诱惑,守住心灵的净土?一位哲人说过:“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但丧失了品德,就等于丧失了一切。”道德,何其重要也!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道德的天空。正是这片天空,撑起了整个社会。像“太空飞人”杨利伟,“白衣战士”钟南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正是良好道德的代言人吗?

高尚的道德,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不朽的;高尚的道德,是一根擎天柱,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高尚的道德,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时刻都在绽放异彩,点缀着美丽的天空。

篇6:永不凋谢的玫瑰作文500字

校园的花房里开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同学们每天都来观赏。直到有一天早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摘了下来。同学们都很气愤。苏霍姆林斯基走向那个小女孩,问她为什么,她说要把这朵最大的玫瑰送给生病的奶奶。校长和同学们都明白了,校长还摘了几朵大玫瑰送给小女孩,还夸奖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很深,那个小女孩才三四岁,就做出这样的事,读到小女孩回答校长的问题的时候,原因竟是因为病重的奶奶。还令我惊讶的是:小女孩把玫瑰摘下来的时候校长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问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真应该向那个小女孩学习,那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孝敬老人、关心别人,我在生活中还没有她做得好,以后我要向她那样关心别人。还要学习那个校长,学习他要理解别人,还要弄清事实再去做事。

篇7:永不凋谢的玫瑰

——《简·爱》

还没有翻开书的我,就已经被封面上的短短几行字震憾了,这是怎样的女子,又为何发出如此铿锵有力的反抗?

故事一开始,可怜的简·爱失去了父母,就连唯一疼爱自己的舅舅也离她而去,而仅剩的亲人无不虐待她。天生叛逆的她在本应快乐的童年一直与命运反抗,来自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当众的污蔑和痛斥、贫苦的生活以及好友的离去,都让她感到十分恐惧和痛苦。

在如死水般阴暗的生活中,简·爱终于迈出了一步,来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府邸。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女仆的和蔼、孩子的天真,还有罗切斯特先生炽烈的爱意。那里简直是天堂!她的灵魂终于在那里驻足,尽管很短暂。

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简·爱开始了最后的追寻。面对昔日庄园,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古老的建筑深深地隐藏在一座树林里,而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却在户外焦急地等待。简·爱和他紧紧相拥,那一刻似温馨迷人的梦,美好而实在。时间让简·爱彻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树林里和爱人平淡地度过每一天。她终于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他们也彻底成为彼此灵魂的一部分。

玫瑰虽美,但身上的刺让人不敢轻易冒犯,正如简·爱:她坚强,哪怕生世不幸,备受欺凌也决不逆来顺受、放弃在残酷社会中的挣扎。她自尊,哪怕“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她坚信每个人的灵魂是平等的,相貌无关紧要。她不为世俗蒙蔽,所追求的生活让那些所谓的贵族惊愕。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浑身闪耀着自信、坚毅的光芒,让人由衷敬佩。

篇8: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永不凋谢的玫瑰》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祥和人生、热爱生命。课文讲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时发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校园里盛开着美丽的玫瑰花,一位小女孩摘下了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训斥她,而是亲切地询问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当得知是为了给重病的奶奶看而且看后她会还回来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她,而是另外摘了两朵玫瑰花分别送给她和她的妈妈。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一位善良、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凸现在我们面前,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也让我们难以忘怀。

这篇课文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以“交流体会”为形式,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的开始,我播放漂亮的玫瑰花图片,配以轻快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层层深入。在学习第一段描写这朵玫瑰花美丽的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心中最美的花儿,接着创设情境:如果这朵玫瑰花长在我们的校园里,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对玫瑰花的爱护与喜爱,并从中引出课文中的新词——赞不绝口,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在体会小女孩子与校长美好心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美好感情。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学习之后,还要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人间的爱,让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玫瑰花”,最后以一首“爱的人间”结束这节课,让学生在音乐中提升自己的灵魂。

本节课回想起来,也有不足之处:

1、以“以读代讲”没有落实到位,学生自己感悟得不够,老师的点拨的多了一点。

2、学生之间的讨论不仅限于同桌两人,可以范围再扩大一点。

篇9: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篇10: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1. 读题。查字典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凋谢”一词的意思。

2. 质疑。“永不凋谢的玫瑰”指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字词,试着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生能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课文读下来,相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 出示词语“玫瑰”、“气愤”、“苏霍姆林斯基”、“颤动”、“奖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 读课文第一段,勾画出描写玫瑰花的语句。

2. 你喜欢这些玫瑰花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玫瑰花非常美丽。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过渡:如果是你们看见这么美的一朵玫瑰花,会怎么做?

4. 自由读第二段。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赞不绝口”的意思。读描写小女孩动作的句子,说说从“径直”一词知道了什么。

过渡:这么美的玫瑰花被小女孩摘了,如果当时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做?

5. 分角色读第三、四段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小女孩的对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 交流。明白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和想法。体会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女孩的爱和尊重,感受小女孩的纯真善良和天真可爱。

7. 读到这里,你对小女孩又有怎样的看法?再读读小女孩的话。

过渡:苏霍姆林斯基又是怎样做的呢?

8. 自由读第五段。

9. 小组讨论:校长不但没有批评小女孩,反而还奖励了她,想想这是为什么。

10. 全班交流体会。

11. 读课文最后一段。将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全文和题目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总结全文,积累好词佳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3.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课文最后一句话。

4. 读记课后词语,同桌互相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听写词语。

五、拓展练习

师生讲讲《爱的教育》中的小故事。

(杨文)

参考资料

☆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最有名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

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6.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

7.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8.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篇11: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女导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这场“推动科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全球性盛会”,强调体验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论坛的目的是让参会者分享其对当今世界重大挑战的思考。这一主题与董明珠的个人经历以及格力的经营理念高度契合。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要想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企业,必须拥有创新的技术。”这是董明珠时常提及的理念,而帮助格力在市场冲击中永立潮头的关键是技术与人力两大体系,而作好这两个体系的打造,非得坚持创新不可。

思维的创新,是行动的指引。董明珠认为转型升级不是单纯的设备升级或工作方式的变化、照搬,而是要转变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和期待。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国家紧密结合,电器生产企业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电器技术的创新所影响的可能将是整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低碳、环保、节约能源、不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都成为董明珠对技术研发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2013年格力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但董明珠鼓励基层员工参与自主研发,给了年轻员工自我发展、成为技术骨干的机会,格力拥有7,000名非常专注的年轻技术人员,有95%以上的中层都来自格力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据统计,格力电器目前拥有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今年,格力又凭借“电机转子位置估算方法及电机驱动控制方法”专利获取“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这是格力电器第7次获得我国针对发明创造设计的最高政府奖项,成为获得该项奖励次数最多的专业化家电企业。如果说在2009年格力首次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口号时还曾遭到质疑,那么如今,格力正不断通过技术变革为自己证明。

坚守本分 专而不古的工业精神

多年来,人们都称董明珠为“营销女王”:1992年,她个人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1600万元,占到整个公司的八分之一。1994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经营部部长,一年间,格力的营业额从4亿增长到28亿元。2001年董明珠担任总经理,12年间,格力的营业额从60亿猛增到1200亿;而她却坚持称自己只是一个会卖空调的人,这是她专注于本分的处事原则,她这么要求自己,同样也适用于格力。

近年来,国内绝大多数家电企业已经开始寻求多元化发展,纷纷涉足地产、能源、金融等高利润行业,而格力“专注空调二十年”,秉承“工业精神”,坚持对实业的信念与追求,正是这种专业化的态度,不仅使格力在销量上独占鳌头,更促使它成为行业标杆,引导市场的方向和潮流,更具有行业话语权,这是董明珠多年摸索出的制胜之道,也是她引以为豪的信念。

2013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揭晓盛典上,节目组安排了一幕即兴“游戏”,请雷军与董明珠对赌,前者是互联网科技企业掌门人,后者是传统工业企业领导者,雷军表示5年内如果小米模式的营业额击败格力,请董明珠赔1元,董明珠则表示,如果被击败,愿意赔10亿。这场赌局瞬间成为舆论焦点,为业界津津乐道,但在董明珠看来,这并不算是一场合适的较量,“大家都觉得传统产业跟互联网变成矛盾的关系,我不这样认为。”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传统产业最大的变化就是效率和服务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变成了新的工具,作为渠道,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快速地面对市场、提供服务,但它本身不能制造产品。对于董明珠来说,那个赌局或许只是一个玩笑,在她的眼里互联网的作用涉及到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而电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商业模式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如今,格力坚持通过30000家线下专卖店进行售卖。其强势自建的销售渠道,不但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确保品质服务,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充沛的现金流保障。董明珠将生产、营销、财务、服务协调统一到极致,格力运用大数据,通过实时监控所有格力产品的运行状态,提前预知产品何时需要保养,从而无需用户打电话进行保修,客服便会提前进行预报和准备。这是董明珠理解的互联网运用,适合格力,市场接受,或许比任何的经验之谈更有说服力。

道德至上 胸怀天下的社会公心

董明珠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消遣,她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工作填满了她的生活,难得的空闲她会选择一个人慢跑,耐得住寂寞的人或许更擅长自我沉淀,她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自律,比如2005年她就拒绝了外资开出上亿年薪的对格力的收购提议;她23年没有休过假;为了节省费用她出差永远是一个人;几乎不购买奢侈品。

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董明珠同样从严从紧、令行禁止,格力内部制订了许多“清规戒律”,比如:不允许员工在办公室吃东西、不允许行人出现在车行道上、不允许迟到早退等等。这是董明珠崇尚的拒绝浮躁、杜绝浪费、讲求奉献的企业精神,在她的心目中企业的内部管理比营销来得更为重要,即便发展再快的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增长也会是昙花一现。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格力电器通过捐资助学、捐款赈灾、扶贫济困等各种社会形式共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总价超过1亿元,成为慈善捐款最多的家电企业之一。

这些年,董明珠尤其关注环保与低碳经济,2013年董明珠第三次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当选对于她而言不光是个人的荣誉,更并不意味着有机会参与政府博弈,她最看中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一年,她围绕家用电器的报废制度、无污染供暖等涉及民生、环保的问题递交了提案。为了提高产品利用率,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格力专门建立了低碳发展小组,设立了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董明珠率领她的技术团队,在北方地区试点新能源机组,将热泵技术及太阳能技术与空调系统糅合,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创造利润,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主动承担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而她正怀着满腔的踌躇之志勇往直前,不仅为了她的空调王国,更为了中国水更清,天更蓝。

篇12: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大家好,今天有幸站在这个演讲台上……

我的演讲题目是《青春,永不凋谢的季节》

“人不是点缀太平的,而是工作的。正因为有了荆棘,才需要我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巴金曾这样说道。确实如此,倘若日日无为,怨天忧人,还谈甚么斩荆棘,谈甚么辟道路?我相信,大家都不甘庸俗,因为庸俗的人平凡,平凡的人,平凡的世界……

作为新生的90后一代,我们不甘庸庸碌碌地一生,更不希望像阿q一样自我精神胜利,欺骗自己……然而,想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首先要具备的是甚么?!___是自信,是实力,是坚持下去的信念与毅力,是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自从我们出生的那刻起,我们就肩负起了别人无法肩负的责任,带着这样的使命,我们一路走来。跨过了坎坷,我们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荆棘小道。“路,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为了自己的希望,为了不悔的青春,为了明天的祖国,别无选择的踏上了这条路,追寻着先人的脚步,想要捕捉属于自己的那丝光亮……

或许,我们对青春迷茫过,对未来怀疑着,对失败,恨并痛着,但,这都是次要的。保尔*柯察金说:“生活赋于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

在人生最好的季节,我们义气风发,我们斗志昂扬,因为我们明白,青春,我们最大的资本!

人们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宰割着每一个人的青春。我们没有谁可以躲的过岁月的长河,但,我们需要做的是甚么?!

是拼搏!!

青春好似繁星点缀的夜空,之不过,青春的星星更繁、更亮,青春的月更丰满,更耀眼。我们不需要“凌绝顶”的豪迈,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一步步的履行我们青春的誓言。

以前,你许或堕落,或许颓废,更或许对未来娓娓诺诺,但,今天,就在今天,你该清醒了。不再低头,不再软弱,挺起胸膛对风雨说:这点痛,算甚么?!!

篇13:关于爱的演讲稿:永不凋谢的玫瑰

平时聚会时,尽管因为一份熟悉感,大家可以像老朋友般依照年龄辈分,亲切随意地称呼他为二哥、二叔、二伯,闲聊间,逗得他和我们一起哈哈大笑。但在交流与采访时,记者还是出于尊敬,对这位华人文坛的顶级大作家,唤一声先生和老师。二月河朴实厚重,待人真诚,虽闻名遐迩于海内外,但从不端身段摆架子,颇有长者之风。

先生遣词造句大气优美,才情动天下。有人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读者。这非溢美之辞,事实的确如此。从国家最高层到普通民众,从港澳台地区到海外华人圈,都有众多读者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谈及这些,先生摆摆手,谦虚有礼,笑容淡然。

正是由于这样的成就与素养,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著名作家、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二月河,受邀列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为数不多的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之一,他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就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问题阐释自己的思考。

“读书积累,人生就像美丽的弧线”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80年代初创作《康熙大帝》时,为了与小说描绘的历史风云更好地协调,他起笔名“二月河”。直观的理解,是二月的黄河冰凌解冻,向下游奔放。深层的寓意,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起步腾飞。此外,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故起此名还用以告诫自己,无论何时都不要忘本。

二月河没有上过大学,更有意思的是,小学留一级,初中留一级,高中留一级,以致高中毕业那年,他已经21岁。说起当年留级,有着诸多因素。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他不断变换学校。而每所学校的课本内容、学习进度不同,教学水平也不一样;加上二月河从小率性而为,不受成规限制,喜欢特例独行。即使坐在教室,他也常心猿意马,作业的字更是写得乱七八糟,缺胳膊短腿。他喜欢热闹,常逃课下河摸鱼,抓螃蟹。与一般声名在外的人不同,他不但从不隐讳这些经历,还饶有兴致地讲给朋友听。他坦言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除考试分数外,更重要的是看素质、个性和能力。记者至今清晰记得以前交流时,他语重心长地引述的话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他的心中,为学者要体悟更高层次的人生与学问,必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整的人格。而读书对此有很大帮助。

少年时期,课本无法吸引兴趣,但“闲书”却常使他着迷沉醉。读小学时,他在玩耍之余,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坐下,仔细地翻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上中学后,《史记》、《后汉书》、《晋书》成为让他不忍放下的“宝贝”。1968年二月河参军成为一名工程兵,奔赴山西太原、大同。当时,他每天要下到环境恶劣、空气浑浊的井底,趟着半尺深的污水,挥汗如雨般卖力气地挖煤、运煤。他想,自己已经到了生活的最底层,仿佛在锅底一般,如果不通过刻苦的努力,无法改变命运。限于当时的条件,二月河觉得充实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读书,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水平。于是,开矿中间休息时,他掏出随身带的《红楼梦》,倚靠或平躺在煤堆上,借着头顶上矿灯发出的光亮,津津有味地品读。

一年后,二月河被调到辽宁一处深山腹地,挖洞建国防工程。地缘艰险,生活单调。除战友外,人烟渺渺。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就是八个样板戏,没有其他可以让人解决空虚饥渴的精神食粮。在这样的情况下,二月河为解决自己的精神困惑,想方设法寻找图书看,先从一本《辞海》开始阅读,将能背的都背下来。1972年,他成为团里的文化教员,兼任图书馆馆长。当一天的繁重劳动结束后,战友们呼呼入梦时,他却在被窝里小心翼翼地用手电筒照着,如海绵吸水般一本接一本地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先秦诸子百家方面的书籍以及外国名著。10年的军旅生涯,10年的读书时光。转业后的岁月里,记不清多少次,他因在书店和图书馆的角落里一坐一天地求知,而被店员在下班时夺书请出,或被管理员遗忘而反锁其中。后来,为了研究《清史》,他阅读了众多稗官野史,甚至连面相、算命、杂耍的图书,也得者珍之。

就这样,从所谓的留级生到著名大作家,热爱与坚持如影相随,默默无闻却厚积薄发,经过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历程。回首这段生命中的奇异岁月,二月河心境平和:“我自己感觉是无意的。原来根本没有想到当作家,亲人和同学也没有一个会想到我将来有一天成为著名作家。我就是有兴趣,有毅力,喜欢看书,可以专注痴迷地坐下来。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自己在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提高。后来再看别人写的小说,就感到我也能写的出来,甚至写得更好。于是,我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和想法,很自然。现在回眸一看,要是再重做一遍,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不具有可复制性。”

礼花再美丽,如果不去点燃,也不会绽放光彩,只是裹在纸箱里的一小团火药。通过自身的不懈付出,二月河在充盈希望的人生枝干上结满累累硕果。他一生获奖众多,其中有三项自己尤为高兴:一是前不久,由32家海外华文媒体共同发起评选的“中国当代文坛八大家”,二是美国评的“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三是由香港中学生评的奖。谈及此,他说道:“‘中国当代文坛八大家’这个评选,是别人告诉里面有我。我觉得高兴。至于准不准,人家怎么说,我也不管。我就觉得这是读者给我评的。美国给我评的‘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评奖方法有意思:一是图书馆里的借阅率,二是书店里的销售率,三是读者的投票率。完全由电脑控制,打出来是谁就是谁。我认为这样的奖比较公正,是读者亲自参与的,是那些我无法贿赂的人给我的。说到香港中学生给我的奖,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或本意来买我的书,给我这个奖,所以即便不拿奖金奖品,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这是他们给我的最高荣誉。”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二月河看来,这需要人生的不断修炼,不能出了成绩就感到自己永远是一颗恒星。人生就像一个美丽的弧线,上升时是绚丽的,下降时是柔和的。他现在喜欢看些佛经和《圣经》,视为很美的哲学散文。他认为这是很有思想的伟人读书后对人生和世界的感受,看透一些,人们就会更加珍惜情谊和看重精神价值,变得平和与豁达。

“‘落霞三部曲’,解读华夏文化需要健康思维”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二月河的自学积累,勤奋执著,堪称典范。除读书外,他将写作视为在大漠上作持久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斑斓的诸多诱惑,要不断提醒自己穿过沙漠,走向前方的绿洲。他没少遇到坎坷、磨难、困惑和无奈。最初开始文艺创作时,第一个剧本《刘秀》,以及后来成为《康熙大帝》第一卷内容的《匣剑帷灯》,四处投递,石沉大海。一气之下,二月河将退回的剧本一把火烧掉。后来随着人生成长,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时,他就通过写作转移思路,将不良情绪岔开。几年前,他患脑栓塞中风,经抢救后仍半身不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随即而来。医生叮嘱他静养,如果复发便不可逆转。但此时《乾隆皇帝》书稿未结,心急如焚的他不计生死,常刚拔针头就在病床上铺木板写作。

为了心爱的事业,他数十年全身心投入。花团锦簇、暑热难耐的入夜时,在一盏微微明灯与一弯清清月辉陪伴下,他行文的身影,从容坚韧。为驱散睡意,二月河将打得半满的水桶小心翼翼地移至桌子下面,然后双腿放进其中,一阵清爽凉意瞬间涌上全身,不仅提神醒脑,还可以避开蚊虫袭扰。雪花点染、寒冷刺骨的季节里,在狭小的斗室内,他要么使尽全力地搓手取暖,要么将开水倒在毛巾上热敷,要么索性几步走到蜂窝煤炉前,猫着腰烘烤手心和手背。艰苦的条件,投入的创作,使得他数次因煤气中毒而被送医院抢救。冬夜写到凌晨三点实在困得不行时,他就猛抽几口烟,然后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以保证能顺畅地继续伏案。一段时期内,他不顾头发一绺绺地往下掉,仍然日写万字,在心中笔下的大天地间纵横驰骋。

说起中国历史小说,人们自然会想起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清史浩如烟海,如果缺乏深入了解,要想写好康雍乾这样的人物,难度可想而知。他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一年一卷计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将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以及其中的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深刻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520万字的三部巨著寻幽发微,钩言稽沉,似高山竣立,如江河横溢,显出英华吐纳、高致含茹的意蕴美,堪称扛鼎之作。因而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多次再版。

他在最初创作《康熙大帝》时,想借用满洲人出入关时的虎虎生气、勃勃生机,来激励比较退化的文化风气。用两种文化的融合这样一个激化的过程,表示出对社会思索的理念。在他的笔下,康熙不论国家大政,还是个人素养,都闪耀着光彩。一句“朕以人民为长城”壮怀激烈,气魄豪迈。8岁登基,15岁智擒鳌拜,19岁撤番解决吴三桂问题,29岁解决台湾问题,三次亲征准噶尔,六次南巡,是一生做出很多丰功伟绩的政治家。此外,他懂七国外语,数学水准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到河南视察工地,测量河工都是用自己制造的仪器。他还写了一篇关于地震的论文。他的音乐、医学、诗词、书法造诣,样样都是顶尖的。

“这个人如果活到现在,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有忠厚的长者风度,心胸比较开阔,个性比较好。尽管如此,康熙本质上还是一个封建地主。他并没有把那么好的个人素质应用到工作中去,没有把它推动到整个社会进步中去,自始至终只是作为个人爱好。从这点上讲是康熙的严重不足。”

人们习惯根据泛泛印象,将二月河的作品称为“帝王系列”,对他冠以“皇帝作家”之谓。但二月河对此并不认同。他坦陈还是“落霞三部曲”更为恰当:“我是怀着非常伤感和遗憾的心情,写完这三部著作的。康熙在位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合计134年。在这样一段并不算短的历史阶段中,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也是俄国彼得大帝进行国内改革时期。而中国却在不停地固步自封,不停地在那里翻烧饼。我的书写到最后,还是翻烧饼的镜头。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多,我只能在小说中给大家一些启示。如果称‘帝王系列’,就表现不出我对文化的思考。我们可以打开书看看,作为他们个人这方面的表述很有限。大量的篇幅是表现当时纷繁复杂的斗争,政治、经济各种结构的交叉。目的是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虚伪性,那种蕴含在温情脉脉背后的血淋淋事实的揭示,使读者对封建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出自《滕王阁序》的名句。谈及创作“落霞三部曲”最直观和最深切的感触,二月河进一步讲述道:“我这三部著作不是单纯地歌功颂德。在书中,我写到华夏民族的文化本质,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太阳快要落山时,晚霞特别的绚丽,特别的丰富多彩,特别的雄浑,特别的壮观,特别的令人神往。那种流动,那种飘逸的感受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种文化特色,很灿烂。二是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很落后、很要命、很腐朽、很黑暗的东西,不可逆转地走向衰亡,要坚决抛弃。这就是太阳就要落山了,黑暗就要来临了。这既是晚霞的特色,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1840年和1856年发生两次鸦片战争,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毛病,为什么会被打得惨败呢?经过多次波折,我们的文化在大历史和近代史里都受到过很严重的考验。这就说明存在很落后的东西,要进行总结与批判。这样解读华夏文化,我才觉得是一种健康的思维。”

关于“落霞三部曲”,二月河最喜欢的是历史上的康熙其人,写作上最满意的是《雍正皇帝》,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最大的是《乾隆皇帝》。在谈到对封建社会的认知时,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描述——回光返照。油快干灯将灭,火即不安分,开始跳再啪一声熄。这最后的状态就叫回光返照。中国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从秦始皇到中国近代两千多年里,康雍乾这三代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时期。“其间,中国的封建制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军事,都达到极为完善、极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情况下,将康雍乾作为社会的主流提出来,可以更多地揭示文化特质。我在书中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解剖,包括皇帝的心理,臣民的心理,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可以说书里全部是在写封建社会下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

有评论家认为《雍正皇帝》的艺术成就是“继《红楼梦》以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有人说是“百年不遇的好作品”,把二月河与曹雪芹、莎士比亚相比。对于外界的毁誉,二月河处之淡然:“对我的作品说什么的都有。说好的我没表示过感谢,说不好的我也未进行反驳。我对作品的评价是已经使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想把中国的文化传统,把中国封建社会末叶最后一次的文化灿烂性、丰富性、启示性表现出来。不要管别人的评论,骂我的也很多。你去百度‘二月河吧’看看。我们就管写书就行了。”网上有几十万条关于二月河的评价,有的爱得要命,有的恨得要死。二月河认为这是读者的一种情绪语言。如果斤斤计较,别人一反对就跳起来,那不是正当的和读者的关系。

“精神文化,每个人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花”

2011年10月17日上午9时,当二月河所在的第六小组正进行分组讨论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大家中间,微笑着向大家问好,并坐下认真听取讨论。

“这是我第二次与胡锦涛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总书记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让我们感觉十分亲切。”2010年3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二月河第一次与总书记直接对话,留下难忘印象。时隔短短一年多,再次见到总书记,他又增添了一份珍贵的美好记忆。

当天讨论的议题,是胡锦涛总书记作的工作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为小组的首位发言者,二月河充满感情地说道:“实行改革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必将产生震撼性效应。政治上,空前的宽松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给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当代科技渗入,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绿色通道,使文化更具社会性、人民性;民众文化生活普遍丰富,给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中外文化可以自由交融,必将产生强大的文化融合优势……”他畅谈了20分钟。胡锦涛总书记神情专注地倾听。

“精神文化是每个人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当二月河说完结束语时,引来现场掌声如潮。胡锦涛总书记对他报以真情的微笑。

对话二月河

《中华儿女》:您参加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小组讨论中第一个发言,您当时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有哪些感受?

二月河:我对中央和胡总书记讲,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里都谈到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央专门开会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繁荣的问题,我感到党应该处于战略性考虑,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

这是党第一次召开全会讨论和研究文化问题。作为一个作家参会,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谈自己的想法,我感到很兴奋,也很光荣。

《中华儿女》:您在发言中表示文化改革必将产生“震撼性效应”,“震撼性”怎样理解,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月河:我们从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回顾,当时虽然不是中央全会,但是讲话从整体上对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全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改革开放30多年间,又有很多关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经验与总结。

在当今这个时期召开这样一次中央全会,带有战略性。可以说这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期要怎样保持自己的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考与探讨。

中央召开这样一次全会,征求全党各界人士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化改革这样一个决议进行讨论并付诸实施,对我国文化的下一步发展具有长效指导意义。这既是一个刚性文件,又是一个号召书,一个动员令。

《中华儿女》:您在结语时讲到“精神文化是每个人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在您看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一个民族的作用是什么?

二月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一个民族至关重要,是精神力量的一种寄托,是整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关系到一个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住脚,能否持久和永恒地发展。

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是,用什么填充我们的精神?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不要迷信GDP,GDP能作为我们进步的单一标志吗?不行的。要把我们的国民素质普遍提升才行。应该在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每个民众心中都栽种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用爱心,用仁心,用以人为本、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的主体思路,铺垫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文化的灵魂。有了这样一个灵魂,我们就能经得起严酷的考验,即使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这个民族都是有希望的。我就是表达这么一个意思。

《中华儿女》:在这次会议上,您说到外来文化和平进入现代社会,这对当下社会有什么影响?

二月河: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虽然面临重大挑战,但同时迎接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文化发展繁荣已到了历史转折关头,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算不上强国,我们期待文化强势到来。当代科技渗透每一个家庭,进入青年人的生活当中,使文学艺术和文化有空前的传播能力与机会。这个外来文化与我国56个民族文化,和谐融汇产生强大的文化杂交优势。

另外,也不要小看民众对文化活动的诉求。民众自愿组织的文化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普及和推动,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温度。

《中华儿女》:刚才您说到当代科技的渗入,现在网络文化已成为各种思想交融的平台,您觉得网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有哪些积极作用?不足在哪里?

二月河:网络将参与文化活动变成每个人的事情,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参与文化事业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不要小看年轻人,他们有些思辨能力和思维的独特性,使我们感到惊讶和羡慕。尤其是网民和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紧紧相连,他们的需要很可能代表了当代的需求。现在年轻人有什么想法、故事、段子,一个手机群发马上就行。过去我们发表一篇文章,需要手写出稿子,经过初审、二审、三审,只是作家的事。现在变成全民参与,剥夺了作家的创作垄断权。这是极好的事情。

当然也存在问题,外来文化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使我们在文化和宣传方面出现一些负面东西。这需要社会学家、政治家,包括各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合理合适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的文化沿着健康渠道发展。从总体上说,我认为网络充分展示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创作力,还是积极、阳光式的发展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我对它持一种敬畏的态度。

《中华儿女》:在此次全会上,您主张设立中国文学最高成就奖,初衷是什么?

二月河:现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相对在文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原始创作受到冲击,有很大影响。一次我到广东考察,那里的文友告诉我,在现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写稿子已经没有意义。比如现在的电视剧,很多台找来找去都觉得没有合适的,节目雷同,歌曲似曾相识。实在没有办法,就把《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诸如此类上个世纪的作品拿出来重新拍。这说明现在缺乏与时代相呼应、相匹配的健康的原始创作。尤其是机制性的原创处于一种贫困状态、饥饿状态,或者是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没有好本子,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怎么能有让民众产生震撼力的艺术效果呢?

基于此,我主张设立国家级大奖。这当然是权宜之计。长久之计还是要注重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随着对文化管理、社会管理机制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东西只能慢慢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方位推进,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但从应急的方面来说,我们应该有措施、有重奖,先培育、造就一批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先给当前的文化事业热身,然后再逐步提高。

《中华儿女》:作为大作家,您认为创作出经久不衰的精品,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是什么?

二月河:刚才讲了,第一作者本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用一点物质刺激,使从事创作的人不至于太吃亏,为生计发愁,从而更好地创作出一批健康的、带有时代特点的原创精品,使一批具备创作实力、有创作愿望的人,情绪受到调动,凝聚起来。通过他们的拼搏,创作出一批经典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

上一篇:名著导读推荐书目下一篇:药事委员会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