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之十三:浅谈小组合作的合理实施

2024-04-28

爱心教育之十三:浅谈小组合作的合理实施(精选3篇)

篇1:爱心教育之十三:浅谈小组合作的合理实施

学习小组是班级学习的细胞。如何使班级学习细胞真正跳动起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应该是教师们十分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以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集体。首先,要遵循“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学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为组内互助合作和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其次,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组长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至关重要。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若干个学科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意愿和学科特长挑选担任,既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管理小组的意识,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学习培训。一是学习规范的培训:包括学习流程、课堂发言、作业要求、合作规则等等,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和基本要求。二是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的培训: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不同质的学生都体验和感悟到团队和互助的重要,以强化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三是组长的培训:首先要明确小组组长、学科组长和小组内不同角色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各自的工作。其次要定期召开小组组长和学科组长会议,交流和分享经验与体会,共同寻求有效的管理方法;召开组长会议的时候,班主任要尽可能到场倾听,对于一些好的做法要适时地予以肯定、表扬和激励,同时对于一些疑惑要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三,要促进小组学习的有效合作。一是要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学习活动,了解小组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二是要制定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有小组目标,又要有成员个人目标;要从教师为小组制定目标,逐步过渡到学生参与制定目标,甚至学生合作或独立制定目标。三是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和学习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四是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既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又要关注参与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在确立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对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使每个成员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竞争、合作与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竞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四,要强化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小组文化是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精神产物,是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小组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响亮而积极向上的组名、醒目而富有含义的组徽、富有警示作用的组训、简洁而有针对性的组规、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明确而细致的职责分配,以及各小组根据本组实际开发的其他内容。著名的教育家罗森塔尔做一个发现研究人才的试验,到一所学校,在学生花名册上随意写了18位学生,告诉校长“这些学生今后前途无量”。校长再告诉学生,8个月后,上了他花名册的学生都有奇迹的进步。孩子的进步都源于教授的一句话。因此,教育者要信任小组,相信小组,给与小组积极的暗示,消除消极暗示。

第五,要建立学习小组的评价激励机制。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要重视个人评价,又要重视小组集体评价,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创新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鼓励有多大的力量呀!教育者要善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不吝啬鼓励,合理鼓励,合理表扬,夸奖学生很重要。

只要学习小组结构合理、做实学习的相关培训、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就一定能促进学习小组有效合作与有效学习,促进“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良好局面的形成,让班级的学习细胞真正跳动起来。

篇2:爱心教育之十三:浅谈小组合作的合理实施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提出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时,多以讲授法为主,而现在的孩子应该具有合作能力,所以教会孩子与他人合作,首先是在学习上的合作,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生源的多样性必然会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这也决定了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必须体现灵活性。我所任教的九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共有一百多人。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掌握的情况来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对数学课程比较喜欢,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容易产生学好数学的成就感。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

合作学习有多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了以下几种:

1. 课外小组分工学习,模式不拘一格。学生就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展开积极调查、 实践、论证、交流的学习过程。可以按照确定问题建立小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小组发言展示成果完善总结。学生在参与课外学习时,积极性高,时间宽裕,地点随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抑和沉闷。

在合作模式上,就可以有多种构建。教师在讲解《数据的分析》时,要求学生调查本班学生自己的家庭一星期扔掉垃圾袋的数量。这个问题的合作,可以是居住在同一地段的学生分组, 也可以是班级自由分组。

2. 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种多样。学生的思维方式、 知识结构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不同。通过合作学习方式, 让他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较好地体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长处。

对于九(8)班数学兴趣小组,全班按实际数51人让他们3人一组,自由组合。原则是自己选择组员(实力相当)成立小组, 以每次提问,形成性测试,阶段性测试,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给每个组员加3颗星、2颗星、1颗星,实行组内竞争,同时又要进行组内合作。每一个月对各组的得星情况进行评比,每学期还要总评,对星数最多的小组再进行奖励和加德育积分,这样既有竞争性,又能显示团结性,大家对这种合作学习非常接受。

课外,再开展“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活动中增加许多“小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这两种方式,我们把它们归纳为课外合作学习模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方式上, 有时利用活动,开展组与组对抗赛,组间交叉查作业,组际之间评比等适当的竞争与协作,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3.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心应手。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得恰当,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所以应倡导教师考虑到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切实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以求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师育人质量。

一是合理建立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主,同质小组为辅。异质小组通过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如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分在一起,形成一种互补型,每组以4-6人为宜。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个别因素(少数学生的特殊性),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二是明确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充分体现合作原则。传统的班级教学,教师关注的是尖子生。每位同学发言的机会是很少的。而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每个象限的点的符号特征的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表现踊跃,积极合作,采用已编好组的模式进行。 又如在进行概率的教学,对随机事件的模拟实验探究时,我改变合作模式,让前后座同学分在一组,全组成员齐动手一会儿就能完成,这样增加了沟通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学生可轮流当选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一个学生机会均等,这样可以消除优等生的优越感,又能激励后进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合作学习中,不能一味采用单一模式,教师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三、教师指导作用的必要性

我注意到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因缺乏有效的技能方法的原因,在讨论时各抒已见,或争论不休,秩序混乱,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合作方法与技能上加以指导,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适应性,使他们成为合作学习的受益者。

其次,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匹配学习。对于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突出的,或表现不佳的学生都要分别进行不同的鼓励,让他们在合作中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集体意识。如在九(7)班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时,有一位男生有点“娘娘腔”,同学都不愿与其合作,这时教师一定要予以鼓励和动员,让他们一起参与学习,乐在其中,真正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本意和目标。

合作学习的提出、实践和不断完善,是一个逐步健全丰富的过程,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勇于实践、勤于研究,使这一新方式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并体现生命力。让我们各级教育工作者不满足于已既有成绩,继续探索完善,真正达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的目标。

摘要:合作学习的提出、实践和不断完善,是一个逐步健全丰富的过程,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勇于实践、勤于研究,使这一新方式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并体现生命力。

篇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王老师带80元钱,买26本笔记本,每本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这道题改为:“王老师带80元钱去文具店买‘六一’礼品,她准备买3元一本的笔记本26本,她带的钱够买吗?”这样一来,所提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不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贴近生活又有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5、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上一篇:插队初中议论文下一篇:平邑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