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

2024-07-01

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精选6篇)

篇1: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静止: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无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无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②所处的状态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哲学依据)

(2)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认识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基本问答:

1、实践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唯一性。所谓真理的唯一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脱离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篇2: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分别有哪些?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有哪些?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或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4.什么是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7.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有哪些?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9.什么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真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或人的认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具有哪些特点?方法论各是什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分别是什么?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哪些?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想问题、办事情,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2.发展的实质及特点分别是什么?其对应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分别有哪些?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什么?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创新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有哪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分别有哪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理论有哪些?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人的价值的含义以及与物的价值有何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哪些表现?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哪些特点?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或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篇3:《生活与哲学》部分

1. (广东省阳江一中2011年高三联考)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 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 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 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 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 (山东省青岛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1月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 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 就必须学习哲学

B.学了哲学, 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 (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我国的许多典故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 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安徽省淮北市2012届高三“一模”)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 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 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 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 终于躺下, 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 (北京市朝阳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有的同学说:“我多么希望上帝赐予我力量, 让我变成一个学习上的天才。”下列观点与该同学观点一致的是

A.气者, 理之依也

B.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C.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 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 并对其丰富和发展 (2) 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使之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3) 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1)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下列做法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C.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 (河南省郑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 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2. (江西省南昌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下列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蕴含相近哲理的诗句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B.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D.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上海市十三校2012届高三联考)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 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 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 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 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你最痛苦的时候, 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 (山东省日照市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阅读漫画《感受不同》, 它告诉我们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4) 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 (1) (2) B. (2) (3) C. (2) (4) D. (1) (4)

3. (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一位患者总是疑心自己吞食了一条虫子。医生用药使其呕吐, 并将一虫子放入呕吐物中, 告诉病人虫子已经吐出, 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4.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统测) 古语云:“时进则进, 时退则退, 动静不适其时。”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A.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 又要从过去和未来的实际出发

B.把事情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有机结合

C.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方针政策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 (浙江省慈溪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 下面诗句中, 与“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表达的哲理一致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B.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C.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D.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2. (四川省内江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1年8月1日, 在距离我国大陆约10000公里的东太平洋,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带着从5180米的海底采集的生物标本, 顺利浮出海面。自2011年7月21日开始, 这艘长8.2米、宽3.0米、高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 在这片海域共进行了5次下潜, 顺利完成了本次5000米级海试任务。

有人认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 表明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 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2.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考试)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列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我们的事业, 需要的是手, 而不是嘴。 (童第周)

B.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李开复)

C.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穆罕默德·尤努斯)

D.实践高于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

3. (湖南省十二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但“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 因此,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1) 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2) 学习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3)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基本来源 (4) 虚心学习他人间接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 为研制抗疟的药物,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 一方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从中获得启示, 一方面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经过思考与分析, 他们发现用温度控制在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 其提取物对鼠疟的抑制率有明显提高。历经反复实验, 最后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小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 明确了青蒿的最佳采摘时节, 确定了青蒿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中国医药工作者将这一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命名为青蒿素, 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1) 医药工作者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又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 从哲学上讲, 体现了获得认识的哪两个途径?

(2) 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应当怎样对待科学研究? (选择哲学的一个观点回答)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 (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读下面漫画, 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1) 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3)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4)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1) (2) B. (1) (3) C. (1) (4) D. (3) (4)

2.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侨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 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

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3. (浙江省温州八校2012届高三期末联考) 英国《物理世界》杂志曾评选“1+1=2”为最伟大的科学公式之一。但人们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相加。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意识能揭示事物的规律

D.事物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 (安徽省巢湖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圆圈里面是已知的, 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 圆圈也就越大, 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1) 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 (2) 认识具有反复性 (3) 认识具有无限性 (4) 真理是具体的

A. (2) (4) B. (1) (3) (4)

C. (1) (2) (3) D. (1) (3)

2. (广东省茂名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B.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物质决定于意识

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3. (安徽省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D.发展具有普遍性

4. (江苏省盐城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 “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经典论述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 在“黑白猫”经济的基础上, 又产生了“不管黑猫白猫, 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的“绿猫经济”。意思是, 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 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知识经济和开放的世界人才流动体系给予了知识精英挑选自己处境的特权, 于是, 青山绿水将比银元钞票更重要。这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 (江苏省南充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近年来, 随着各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 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气频发。专家指出, 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 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这说明

(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2) 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 (3) 事物的联系是自在的 (4) 事物的联系是固有的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2. (山东省德州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 该定律认为, 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 从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 封闭的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 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看, “熵定律”表明

A.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万事万物不能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 只能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

C.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一事物若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 (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高三学情调研卷)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1)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 (3)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4)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 (1) (2) B. (1) (3) C. (2) (3) D. (3) (4)

2.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三期中考试) 一窝蚂蚁多达万只, 但它们分工明确, 蚁后负责产卵、繁殖等;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等;兵蚁负责抵御外侵、保护家园。这启示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做到

(1) 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2)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3. (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2011年, 达斡尔族以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为契机,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不断优化发展结构, 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民生, 使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达斡尔族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得益于

(1)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条件 (2) 注重了事物结构的优化趋向 (3) 在新质的基础上把握了量变 (4) 正确改造了环境变化的规律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下列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成语是

A.田忌赛马B.按图索骥

C.刻舟求剑D.杞人忧天

5. (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的形势, 把扩大内需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战略基点, 指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运用联系的观点, 说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 (广东省揭阳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业水平考试) 当前, 中国对外出口仍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主要体现出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 (安徽省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幸福, 不愿承担痛苦, 但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其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3. (山东省即墨市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011年10月13日,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连遭两车碾过, 十多名路人经过却未施援手。后来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但最终小悦悦还是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小悦悦事件”后, 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2011年11月20日, 宝山四岁女孩小苗苗遭遇车祸, 私家车车主潘先生在第一时间主动上前及时救助, 挽救了她的性命。潘先生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请用哲学常识中“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个事件。

4.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高三八校联考)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结合国内外的形势,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 (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下列选项中与俗语“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C.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D.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2. (重庆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这说明

(1)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 事物都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3) 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4) 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 (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考试)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 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 发现一种新的细菌, 能够利用有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 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1) 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 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砷元素与某些生命体建立起了有利联系 (4) 砷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为同一性所制约

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3. (江苏省宿迁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B.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C.只要遇到菠萝, 盐也会发出甜蜜的味道

D.当你用手指着别人时, 别忘了有三个指头正对着你自己

十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A.违背真理的反复性

B.否认矛盾、回避矛盾

C.忽视意识的能动性

D.无视实践的物质性

2.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检测) 国务院决定, 从2012年1月1日起, 先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 再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上述材料中进行试点的做法主要基于

(1)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A. (1) (2) B. (1) (3) C. (3) (4) D. (1) (4)

3.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醒:不要急于扶起, 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主要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坚持全面的观点, 分清主流与支流

B.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

D.统筹兼顾, 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 (浙江省杭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检)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 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 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 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广东省珠海市2011年9月高三摸底考试)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体现了

(1)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 矛盾双方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 (四川省绵阳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011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50周年。他提出的“移步 (改革发展) 不换形 (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京剧的发展。“移步不换形”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辩证否定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辩证否定就是要坚持肯定一切

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材料体现了

A.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B.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D.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目的和结果

3.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2011年10月5日, 美国苹果公司宣布, 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在众多中国网民的追悼中, “创新”无可避免地成为关键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AppleII台式电脑开始, 直至近两年令其声誉达至顶峰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 乔布斯在所涉足领域都给世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颠覆性创新。乔布斯的创新凝聚在“指尖上”, 而创新灵感则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在乔布斯眼里, “潮流”不在当下, 而在不远的将来。

(1)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分析乔布斯眼里的“潮流”的合理性。

(2) 美国硅谷有句老话:“没人陪你吃午饭时, 你得自己吃掉它”, 寓指当产品喝彩不够时, 创新者要敢于扬弃、推新, 实现产品嬗变。这句话也诠释了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 谈谈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给中国创业者的启发。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浙江省台州市2011年高三四校联考) 随着中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增加, 出于保护婚姻双方权益的需要, 2011年8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 对房屋所有权在婚前与婚后归属做了详细说明。这种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法律要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

B.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则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进步的同时, 程度不一地面临道德“气候”滑落的难题。道德“气候”的现状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 (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量检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 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段斗争规律

2.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指出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其依据是

(1)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 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A. (1) (2) B. (3) (4) C. (1) (3) D. (2) (3)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阶段测试) 梁启超认为,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梁启超的观点

(1) 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 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A. (1) (3) (4)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2.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从哲学上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3.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2届高三测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来说, 只有当某一产业占一国GDP的比重超过5%时, 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这些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的2.75%, 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 分析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蕴涵的道理。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山东省济南市2009级高三12月月考) 老人跌倒, 扶不扶?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 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回答1~2题。

1.据某网站调查, 44%的网友选择“不会搀扶”, 38%的网友选择“不好说”, 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自己一定会扶, 因为过不了良心关;现在肯定不会扶, 因为过不了责任关。”材料表明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4)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2.“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 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必须

(1)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各种选择 (4) 两利相权取其轻, 两弊相衡取其重

A. (1) (2) (4) B. (1) (2) (3)

C. (3) (4) D. (1) (2)

3.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漫画《读书“三部曲”》表明

(1) 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书籍对人们选择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人们的思想境界总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4) 价值观对人们选择书籍具有导向作用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 (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三10月月考) 2011年9月23日,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的屠呦呦, 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药物) , 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说明

(1) 人的素质越高, 人生价值越大 (2)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3) 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 (1) (2) B. (2) (4)

C. (1) (2) (3) D. (2) (3) (4)

2. (山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复习备考测试) “免费午餐”是由部分媒体人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慈善行动, 这一活动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惠及一千万农村孩子。2011年10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间慈善获得了政府回应, 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这表明

(1) 立场不同, 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3. (山东省日照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模块考试) 一位哲学家说, 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 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

A.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全面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D.由社会向个人提供各种条件

4.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下面是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我选择到最基层———农村去工作。我想人是要有点理想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在农村, 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为使更多人学法、用法, 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3年过去了, 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翻番, 不少村民喜迁新居, 村里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1) 有人说, 大学生当“村官”, 是大材小用。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析。

(2) 结合材料,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答案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

1.D 2.C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D 2.C 3.C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A 2.C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B 2.D 3.D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B 2.A 3.B 4.C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D

2.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比, 认为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是错误的。 (2)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表现。 (3)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充分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C 2.C 3.D

4. (1)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 答案示例: (1) 医药工作者对于青蒿的特性进行分析与综合, 提高对青蒿认识的整体性、全面性, 启示我们要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医药工作者对于我国中医古籍中关于青蒿的记载, 既继承和保留其积极意义和合理成分, 又进行大胆革新, 使其发展到新的阶段。这启示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 青蒿素的研制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多次反复, 逐渐深入并获得真知的复杂过程。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4)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善于在曲折中前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 既要明确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也要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曲折和失败。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B 2.D 3.A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D 2.A 3.B 4.D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C 2.D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B 2.C 3.A 4.A

5.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拉动经济增长。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在欧债危机、美元危机等不利国际经济形势下使我国经济稳中求进, 必须扩大内需,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能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 (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优化分配结构,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发展, 因此, 我们要创造条件, 构建新的具体的有利联系, 促进事物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A 2.B

3. (1)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道德问题。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小悦悦事件”就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3)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小苗苗”的获救, 广大市民对潘先生的高度赞赏, 以及“小悦悦事件”后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都说明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 (2)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经济要“稳”, 要做到“四个保持”, 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我国经济要“进”, 要实现三个“新”, 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3) 事物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是前进的基础, “进”是发展的方向。“稳”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稳中求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 要用对立统一 (全面) 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既对立有统一,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稳中求进, 就是既要“稳”, 也要“进”。不“稳”无法“进”, 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D 2.C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A 2.B 3.A

十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1.B 2.B 3.A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B 2.C 3.C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B 2.C

3. (1)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乔布斯的创新灵感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 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相对的, 当下的大众消费潮流会很快过去;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把潮流定位在将来, 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性成果。 (3)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乔布斯把创新凝聚在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上, 体现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1)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乔布斯敢于扬弃、推新, 启示中国创业者既要学习研究已有的经营管理知识, 又要敢于怀疑与突破, 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乔布斯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中获取创新灵感,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 (3)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乔布斯给世人留下颠覆性创新的成果,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注重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 敢于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C 2.B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C 2.B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B 2.A

3.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就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B 2.D 3.B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D 2.B 3.B

4. (1) (1)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 人生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大学生是人才, 但当“村官”却不是小用。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也磨炼了意志, 增长了才干, 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2)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 坚持群众观点,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坚持实践观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篇4:生活与哲学专题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命题预测

对于哲学的一般知识,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等一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可以结合有关时政热点问题,如神舟七号、地震灾害等进行复习。

例题精析

[例]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 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 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余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本题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在“神舟六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 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4.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5. 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 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 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 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 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6.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此句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点拨

1. A(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信息:王夫之是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BC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D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 D3. B(其它选项本身错误。解答该题主要是要解读材料中“在 ‘神舟六号 ……基础上”等信息)4. B(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改变自然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5. A(奥运理念、体育科技等属于认识范畴,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属于实践)6. C(都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 B

二、唯物辩证法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联系?如何正确认识联系?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 发展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命题预测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创新意识等,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会结合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政热点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1]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本身不准确。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联系,也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因此认为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部分依赖整体

B. 部分影响整体

C. 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 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D本身错误,整体居于统帅地位。C与题干无关。居民举止是部分,社区文明是整体。

[答案]B

模拟操练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大妥,是自私、不负责的表现,有损国家形象

B. 中国政府这样做符合国家利益

C.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

D.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特殊性表现出来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表明

A.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 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围魏救赵B. 舍车保帅

C. 擒贼擒王D. 杀鸡取卵

5.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足以挣脱绳索,但也不再挣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 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 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 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 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答案点拨

1. C(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的是做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的是看问题) 2. C(这里强调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A(B本身错误,只有复杂事物才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与题干无关,材料说的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 D 5. C6. D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命题预测

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评价,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结合神舟七号、抗震救灾、奥运健儿等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②④本身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法也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本身也是意识。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答案]B

模拟操练

1.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 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 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 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2.“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4. 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责任。人的素质高,能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的素质低,即使法律制度完善,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里讲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

A.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B.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C. 人的心理素质 D. 人的身体素质

5.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点拨

1. B(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指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意识) 2. D 3. D(解答该题关键是审题,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经过奋斗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4. B5. D(①②选项本身错误,金奖、银奖,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但不是全部。获得夸奖和口碑,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生价值)

篇5: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怎样理解文化具有普遍性?

2、文化的含义及其内容是什么?

3、怎么样理解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4、人的文化素养是怎么形成的?

5、如何认识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6、如何认识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7、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哪些内容?

9、如何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如何

认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10、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如何应对

这一问题?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是什么?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什么?(注意理解对人的要求?)

4、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是什么?

5、文化丰富人的精神境界的要求是什么?我国人民

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6、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表现是什么?

7、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发展要求的时代性?

8、(综合探究)如何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和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的多样性的实质是什么?

2、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什么?

3、世界文化的构成及其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

么?

4、如何理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5、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其原因是什么?为什

么要首先尊重自己民族文化?

6、什么是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8、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是什么?

9、新旧传媒的关系该怎么样处理?、10、大众传媒的含义是什么?

11、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特点是什么?

12、大众传媒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3、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我们

应该怎么样对待文化交流?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含义?继续传统文化的意义?

2、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

代的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

化?

5、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点掌握)什么是

文化传承?

6、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7、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创新的原因是什

么?

2、什么是实践?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什

么?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4、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去进行创新?

5、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什么?

6、如何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7、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原因是什么?

具体要求是什么?坚持原则是什么?

8、文化创新需要处理好那两个关系?反对哪些错误

倾向?

9、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怎么样进行文化创

新?

10、(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地位是什么?背

景是什么?其核心内涵和内在要求是什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主要经历了哪些阶

段?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3、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再造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区域性

和民族性)

6、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7、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样理解其内涵?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性、时代性?

4、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在近代的表现是

什么?

6、弘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注

意80页最后一段)

7、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2、文化生活“喜”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3、文化生活“忧”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4、面对“喜”与“忧”的现状,国家的政策是什

么?

5、当前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面对这些特

点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6、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样的?

7、面对文化生活中阳光下的阴影,我们应该怎么

做?

8、什么是落后文化?表现和对策是什么?

9、什么是腐朽文化?表现和对策是什么?

10、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

因是什么?

11、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

因是什么?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1、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结合综合探究)?坚持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地位是什么?

2、实践中的要求是什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4、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要求是什么?

5、如何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6、文化建设中应该举什么旗?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是什么?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是什么?(必须

具体掌握每一点)

10、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和要求?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什么?

2、发挥道德模范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3、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是什么?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什么?(注意

专家点评)

5、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冲突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办

法是什么?

6、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是什么?

7、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是什么?

(注意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8、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求是什

么?

9、(综合探究)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篇6:生活与哲学背诵提纲

一、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要一切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阻碍事物的发展,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重视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Ⅱ、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要承认规律。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的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时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卦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例题1】(2009安徽文综,37)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关键是抓住“如何”发挥,强调根据当前的形势,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例题 2】(2008广东)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5.唯物辩证论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例题】35.(2010江苏单科,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6.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因循守旧的思想。【例题】(2011重庆文综,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在韩国,受“身土不二”(意即“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传统理念影响,吃本土食品、用国货蔚然成风;韩国政府也制定了“本国产品的关税政策。这为其民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土不二”的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2010年,韩国白菜严重减产,政府减低关税税率,引导民众“身土不二”的观念,从国外进口白菜,缓解了“白菜危机”

结合材料四,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知识,谈谈韩国处理“白菜危机”给我们的启示。(10分)

①韩国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降低农产品进口税率,引导民众搁置“身土不二”的观点,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韩国调整曾经使韩国产业发展受益的关税政策和“身土不二”的观念,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谬误)1.实践的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群体;历史性:因时而变)

2、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真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1)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能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意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的特征: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③人是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④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 结构图 Ⅰ、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的特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谷中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题】(2009广东单科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是部分的统一 ②整体处在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整体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例题】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①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企业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4.系统优化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于整体,统筹考虑

③要注意遵循事务系统内部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④要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例题】(2009四川文综,39)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10分)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2分)。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2分)。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分)。Ⅱ、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 3.量变与质变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要注意量的积累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热情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例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事物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Ⅲ、矛盾观

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五年高考p246,25、26)

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对立是买顿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③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特性

①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互相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灵魂寓于肉体)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③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key word:中心工作、关键、首要、第一、核心、纲举、目张)【例题】(2011,四川)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联系材科,运用主次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10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现状,国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4分)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要求我们应坚持统筹将,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在扩大消费的同时,不忽视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体现了这一要求。(4分)

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分)5.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不可忽略次要方面(Key word:分析形势、事物性质、评价人和事、利弊、得失、优劣、好坏、防微杜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10分)

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矛盾。

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6.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主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③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主次矛盾又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例题】(2011,广东37)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阵型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

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Ⅳ、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因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例题】(2011,浙江,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10分)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②《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剔除了原有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2.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破”)

②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确立新思想。(“立”)矛盾分析法 【例题1】(2007,海南单科26,).

材料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材料二:2007年2月7日。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200眸度互联网“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某等人落入法网。

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8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加速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也为电脑病毒的迅速扩散提供了可能。(4分)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看问题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肯定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有利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应当对网上有害信息快速传播的不利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4分)【例题2】(2011福建)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得31:16.7:52.3转变为2010年得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在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12分)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例题3】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 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结合材料二,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8分)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

上一篇:关于法国司法制度下一篇:四月份团组织生活会记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