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2024-06-23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精选6篇)

篇1: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界,造福于人类。(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5、认识论

3、辩证法18)共26条原理 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A.辩证唯物论(5条原理)

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尊重客观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所作为的思想。性。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自热、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错误倾向〗:反对破坏自然、不尊重自然的做法;反对有神论。(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条原理,实践观、真理观)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5+3+8+2=18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错误倾向〗: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I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统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服务于整体。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 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盾。

五、系统优化的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和系统,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方法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正确方法。样的。)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发展的普遍性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反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错误倾向〗: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转化。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重点论的统一。势。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统一。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八、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原理内容〗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创造条件; 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物的飞跃和发展。〖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要坚持适度原则。(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㈣创新(2条原理)〖错误倾向〗: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一、辩证的否定观 ㈢.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8条原理)〖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II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人生观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原理内容〗: 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的需要。同时自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Ⅱ.对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Ⅲ.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现自己的价值。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Ⅳ.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4、人生、价值观3)共7条原理 本途径。

A.历史观(4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方法论〗: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现象和作风。

B.价值观(2条原理)、人生观(1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出现利益矛盾冲突时个人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会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

III

篇2: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论)2个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表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统一)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表述】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意义】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表述】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意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表述】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原理表述】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意义】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2个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表述】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创新)4个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理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①【强调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②【强调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观点: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

1、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心支持……

2、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

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理解矛盾: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矛盾的含义②矛盾的同一性③矛盾的斗争性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含义+三种情形)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同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

1、辨证否定观

【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②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③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历史观 2个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2、群众史观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两个根本规律

二、人生观价值观2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怎么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②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③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人生价值观

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6、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原理】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篇3:《生活与哲学》部分

1. (广东省阳江一中2011年高三联考)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 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 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 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 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 (山东省青岛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1月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 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 就必须学习哲学

B.学了哲学, 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 (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我国的许多典故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 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安徽省淮北市2012届高三“一模”)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 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 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 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 终于躺下, 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 (北京市朝阳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有的同学说:“我多么希望上帝赐予我力量, 让我变成一个学习上的天才。”下列观点与该同学观点一致的是

A.气者, 理之依也

B.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C.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 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 并对其丰富和发展 (2) 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使之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3) 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1)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下列做法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C.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 (河南省郑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 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2. (江西省南昌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下列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蕴含相近哲理的诗句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B.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D.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上海市十三校2012届高三联考)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 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 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 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 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你最痛苦的时候, 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 (山东省日照市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阅读漫画《感受不同》, 它告诉我们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4) 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 (1) (2) B. (2) (3) C. (2) (4) D. (1) (4)

3. (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一位患者总是疑心自己吞食了一条虫子。医生用药使其呕吐, 并将一虫子放入呕吐物中, 告诉病人虫子已经吐出, 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4.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统测) 古语云:“时进则进, 时退则退, 动静不适其时。”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A.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 又要从过去和未来的实际出发

B.把事情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有机结合

C.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方针政策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 (浙江省慈溪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 下面诗句中, 与“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表达的哲理一致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B.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C.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D.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2. (四川省内江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1年8月1日, 在距离我国大陆约10000公里的东太平洋,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带着从5180米的海底采集的生物标本, 顺利浮出海面。自2011年7月21日开始, 这艘长8.2米、宽3.0米、高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 在这片海域共进行了5次下潜, 顺利完成了本次5000米级海试任务。

有人认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 表明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 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2.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考试)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列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我们的事业, 需要的是手, 而不是嘴。 (童第周)

B.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李开复)

C.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穆罕默德·尤努斯)

D.实践高于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

3. (湖南省十二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但“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 因此,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1) 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2) 学习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3)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基本来源 (4) 虚心学习他人间接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 为研制抗疟的药物,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 一方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从中获得启示, 一方面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经过思考与分析, 他们发现用温度控制在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 其提取物对鼠疟的抑制率有明显提高。历经反复实验, 最后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小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 明确了青蒿的最佳采摘时节, 确定了青蒿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中国医药工作者将这一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命名为青蒿素, 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1) 医药工作者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又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 从哲学上讲, 体现了获得认识的哪两个途径?

(2) 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应当怎样对待科学研究? (选择哲学的一个观点回答)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 (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读下面漫画, 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1) 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3)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4)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1) (2) B. (1) (3) C. (1) (4) D. (3) (4)

2.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侨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 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

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3. (浙江省温州八校2012届高三期末联考) 英国《物理世界》杂志曾评选“1+1=2”为最伟大的科学公式之一。但人们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相加。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意识能揭示事物的规律

D.事物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 (安徽省巢湖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圆圈里面是已知的, 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 圆圈也就越大, 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1) 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 (2) 认识具有反复性 (3) 认识具有无限性 (4) 真理是具体的

A. (2) (4) B. (1) (3) (4)

C. (1) (2) (3) D. (1) (3)

2. (广东省茂名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B.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物质决定于意识

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3. (安徽省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D.发展具有普遍性

4. (江苏省盐城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 “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经典论述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 在“黑白猫”经济的基础上, 又产生了“不管黑猫白猫, 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的“绿猫经济”。意思是, 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 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知识经济和开放的世界人才流动体系给予了知识精英挑选自己处境的特权, 于是, 青山绿水将比银元钞票更重要。这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 (江苏省南充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近年来, 随着各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 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气频发。专家指出, 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 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这说明

(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2) 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 (3) 事物的联系是自在的 (4) 事物的联系是固有的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2. (山东省德州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 该定律认为, 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 从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 封闭的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 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看, “熵定律”表明

A.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万事万物不能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 只能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

C.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一事物若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 (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高三学情调研卷)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1)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 (3)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4)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 (1) (2) B. (1) (3) C. (2) (3) D. (3) (4)

2.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三期中考试) 一窝蚂蚁多达万只, 但它们分工明确, 蚁后负责产卵、繁殖等;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等;兵蚁负责抵御外侵、保护家园。这启示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做到

(1) 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2)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3. (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2011年, 达斡尔族以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为契机,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不断优化发展结构, 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民生, 使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达斡尔族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得益于

(1)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条件 (2) 注重了事物结构的优化趋向 (3) 在新质的基础上把握了量变 (4) 正确改造了环境变化的规律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下列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成语是

A.田忌赛马B.按图索骥

C.刻舟求剑D.杞人忧天

5. (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的形势, 把扩大内需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战略基点, 指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运用联系的观点, 说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 (广东省揭阳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业水平考试) 当前, 中国对外出口仍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主要体现出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 (安徽省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幸福, 不愿承担痛苦, 但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其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3. (山东省即墨市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011年10月13日,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连遭两车碾过, 十多名路人经过却未施援手。后来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但最终小悦悦还是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小悦悦事件”后, 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2011年11月20日, 宝山四岁女孩小苗苗遭遇车祸, 私家车车主潘先生在第一时间主动上前及时救助, 挽救了她的性命。潘先生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请用哲学常识中“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个事件。

4.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高三八校联考)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结合国内外的形势,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 (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下列选项中与俗语“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C.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D.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2. (重庆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这说明

(1)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 事物都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3) 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4) 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 (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考试)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 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 发现一种新的细菌, 能够利用有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 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1) 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 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砷元素与某些生命体建立起了有利联系 (4) 砷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为同一性所制约

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3. (江苏省宿迁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B.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C.只要遇到菠萝, 盐也会发出甜蜜的味道

D.当你用手指着别人时, 别忘了有三个指头正对着你自己

十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A.违背真理的反复性

B.否认矛盾、回避矛盾

C.忽视意识的能动性

D.无视实践的物质性

2.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检测) 国务院决定, 从2012年1月1日起, 先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 再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上述材料中进行试点的做法主要基于

(1)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A. (1) (2) B. (1) (3) C. (3) (4) D. (1) (4)

3.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醒:不要急于扶起, 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主要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坚持全面的观点, 分清主流与支流

B.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

D.统筹兼顾, 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 (浙江省杭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检)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 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 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 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广东省珠海市2011年9月高三摸底考试)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体现了

(1)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 矛盾双方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 (四川省绵阳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011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50周年。他提出的“移步 (改革发展) 不换形 (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京剧的发展。“移步不换形”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辩证否定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辩证否定就是要坚持肯定一切

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材料体现了

A.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B.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D.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目的和结果

3.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2011年10月5日, 美国苹果公司宣布, 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在众多中国网民的追悼中, “创新”无可避免地成为关键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AppleII台式电脑开始, 直至近两年令其声誉达至顶峰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 乔布斯在所涉足领域都给世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颠覆性创新。乔布斯的创新凝聚在“指尖上”, 而创新灵感则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在乔布斯眼里, “潮流”不在当下, 而在不远的将来。

(1)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分析乔布斯眼里的“潮流”的合理性。

(2) 美国硅谷有句老话:“没人陪你吃午饭时, 你得自己吃掉它”, 寓指当产品喝彩不够时, 创新者要敢于扬弃、推新, 实现产品嬗变。这句话也诠释了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 谈谈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给中国创业者的启发。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浙江省台州市2011年高三四校联考) 随着中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增加, 出于保护婚姻双方权益的需要, 2011年8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 对房屋所有权在婚前与婚后归属做了详细说明。这种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法律要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

B.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则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进步的同时, 程度不一地面临道德“气候”滑落的难题。道德“气候”的现状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 (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量检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 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段斗争规律

2.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指出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其依据是

(1)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 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A. (1) (2) B. (3) (4) C. (1) (3) D. (2) (3)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阶段测试) 梁启超认为,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梁启超的观点

(1) 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 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A. (1) (3) (4)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2.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从哲学上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3.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2届高三测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来说, 只有当某一产业占一国GDP的比重超过5%时, 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这些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的2.75%, 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 分析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蕴涵的道理。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山东省济南市2009级高三12月月考) 老人跌倒, 扶不扶?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 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回答1~2题。

1.据某网站调查, 44%的网友选择“不会搀扶”, 38%的网友选择“不好说”, 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自己一定会扶, 因为过不了良心关;现在肯定不会扶, 因为过不了责任关。”材料表明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4)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2.“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 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必须

(1)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各种选择 (4) 两利相权取其轻, 两弊相衡取其重

A. (1) (2) (4) B. (1) (2) (3)

C. (3) (4) D. (1) (2)

3.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漫画《读书“三部曲”》表明

(1) 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书籍对人们选择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人们的思想境界总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4) 价值观对人们选择书籍具有导向作用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 (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三10月月考) 2011年9月23日,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的屠呦呦, 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药物) , 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说明

(1) 人的素质越高, 人生价值越大 (2)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3) 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 (1) (2) B. (2) (4)

C. (1) (2) (3) D. (2) (3) (4)

2. (山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复习备考测试) “免费午餐”是由部分媒体人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慈善行动, 这一活动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惠及一千万农村孩子。2011年10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间慈善获得了政府回应, 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这表明

(1) 立场不同, 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3. (山东省日照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模块考试) 一位哲学家说, 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 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

A.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全面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D.由社会向个人提供各种条件

4.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下面是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我选择到最基层———农村去工作。我想人是要有点理想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在农村, 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为使更多人学法、用法, 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3年过去了, 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翻番, 不少村民喜迁新居, 村里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1) 有人说, 大学生当“村官”, 是大材小用。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析。

(2) 结合材料,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答案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

1.D 2.C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D 2.C 3.C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A 2.C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B 2.D 3.D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B 2.A 3.B 4.C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D

2.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比, 认为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是错误的。 (2)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表现。 (3)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充分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C 2.C 3.D

4. (1)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 答案示例: (1) 医药工作者对于青蒿的特性进行分析与综合, 提高对青蒿认识的整体性、全面性, 启示我们要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医药工作者对于我国中医古籍中关于青蒿的记载, 既继承和保留其积极意义和合理成分, 又进行大胆革新, 使其发展到新的阶段。这启示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 青蒿素的研制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多次反复, 逐渐深入并获得真知的复杂过程。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4)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善于在曲折中前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 既要明确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也要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曲折和失败。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B 2.D 3.A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D 2.A 3.B 4.D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C 2.D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B 2.C 3.A 4.A

5.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拉动经济增长。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在欧债危机、美元危机等不利国际经济形势下使我国经济稳中求进, 必须扩大内需,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能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 (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优化分配结构,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发展, 因此, 我们要创造条件, 构建新的具体的有利联系, 促进事物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A 2.B

3. (1)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道德问题。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小悦悦事件”就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3)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小苗苗”的获救, 广大市民对潘先生的高度赞赏, 以及“小悦悦事件”后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都说明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 (2)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经济要“稳”, 要做到“四个保持”, 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我国经济要“进”, 要实现三个“新”, 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3) 事物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是前进的基础, “进”是发展的方向。“稳”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稳中求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 要用对立统一 (全面) 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既对立有统一,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稳中求进, 就是既要“稳”, 也要“进”。不“稳”无法“进”, 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D 2.C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A 2.B 3.A

十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1.B 2.B 3.A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B 2.C 3.C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B 2.C

3. (1)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乔布斯的创新灵感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 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相对的, 当下的大众消费潮流会很快过去;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把潮流定位在将来, 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性成果。 (3)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乔布斯把创新凝聚在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上, 体现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1)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乔布斯敢于扬弃、推新, 启示中国创业者既要学习研究已有的经营管理知识, 又要敢于怀疑与突破, 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乔布斯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中获取创新灵感,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 (3)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乔布斯给世人留下颠覆性创新的成果,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注重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 敢于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C 2.B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C 2.B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B 2.A

3.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就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B 2.D 3.B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D 2.B 3.B

4. (1) (1)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 人生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大学生是人才, 但当“村官”却不是小用。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也磨炼了意志, 增长了才干, 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2)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 坚持群众观点,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坚持实践观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篇4:联系生活进行政治哲学原理教学

关键词:政治;哲学原理;生活;联系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学习,是很多学生都头疼的一件事。由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太成熟,所以他们很难弄明白这些哲学原理,经常是听的时候稀里糊涂、背的时候死记硬背,这样

的结果就是考试遇到关于哲学原理的题时总不知道如何下笔,甚至乱答一气,将沾边或不沾边的原理都答到题上。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对此也很头疼,觉得自己明明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可是学生们还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些原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哲学原理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在讲授哲学原理的时候想办法将它们具体化,想办法把这些哲学原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原理,在理解之后再记忆或做题就会容易多了。其实,让学生学习哲学原理的目的,本来也是让他们用这些原理及方法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且在讲授时联系实际,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哲学原理、方法论与生活是有关系的,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将哲学原理、方法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笔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政治哲学原理,尽量联系学生熟悉的事情进行讲解

有很多人觉得哲学原理就是抽象的,将它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是很容易。其实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这些哲学原理,就一定能够发现它们与生活的联系之处,因为这些哲学原理本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容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在讲授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首先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这是一个典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例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向解放道路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在曲折中向前进,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学习中国历史的学生们更是知道。这样联系熟悉事物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再比如发展观点的原理,内容是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讲解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直接举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为例: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原理的例子,每个学生又都知道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所以在这样讲解后,他们就可以理解这个原理的内容,然后举一反三地将它们运用于我国和外国的发展史中,甚至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二、在讲述哲学原理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

人是社会中的人,哲学原理又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它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这当然也就包括学生。因此,在讲授哲学原理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解上述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时,除了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让学生对这一原理进行理解外,还要把它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我在讲这一原理时就把它同学生自身的发展联系了起来,我告诉学生们其实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过程: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甚至打击,这就是曲折性;但是他们仍然健康地、一步步地成长着,并且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就是前进性。再如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在讲这个原理时,正好遇上校际篮球比赛,我就以此为例告诉学生,整个篮球队就是一个整体,每个队员都是整体里的部分,在进行比赛时,尽管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整个队的士气都不高,大家也不相互配合、鼓劲,那么他们肯定就无法胜利,这就是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而在大家配合很好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表现特别出色,连连拿分,就可以促进球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就是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三、在讲述原理时要联系方法论指导学生的学习

篇5: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4、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5、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l)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1

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如何掌握?A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 法 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创新。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或者: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 法 论】: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 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重视量的积累;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 法 论】: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 法 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 法 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原理内容】: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⑵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2)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原理内容】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 法 论】:在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方 法 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⑴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⑵认识具有无限性。⑶认识具有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理内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 法 论】: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 法 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4、人生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方 法 论】: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6、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

【方 法 论】: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8、实现人生价值原理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6:《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第二单元第四至五课)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0)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⑴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⑵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⑶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1)考虑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促进伟大的事业;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制定措施„)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唯意志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中国梦”、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吃一堑,长一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

(1)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了解】: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④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办?(要求)

(1)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把握具体的实际,全面的实际,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宿命论);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思想和行为。

(四)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34)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及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嫦娥奔月计划、抗灾自救取得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雾霾治理、求真务实。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大型工程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难点:

【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重、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

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单元第六课)

2、为什么?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及其特点——略(第二单元第六课P42-43)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4—46)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4、【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说了不算,做出来看;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木;吃一堑,长一智;神农尝百草;书到用时方恨少。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7-48)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方法论〗:(1)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同时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具体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六课P48-49)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认识(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三单元第七课至第十课)

(一)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联系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4-5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统筹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神舟飞船、嫦娥工程)。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5-5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6-5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不同作用。同时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1)要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7-58)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二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②二相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机构改革。

【提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反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变化之中,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三单元第八课)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P63):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八课P6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要求: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神舟系列、登月计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区域在发展;祖国在前进。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途径)(第八课P64-6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1)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又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中美关系的发展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P65—6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4)要重视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错误倾向〗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态,起于垒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国的载人航天经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发展过程,……;嫦娥系列工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P83课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方法论〗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和变异;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孟母三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

(四)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第三单元第九课)

1、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P67-69)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产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1)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在认识事物时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在实践中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3)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乡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③分析科技进步(网络、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69-70)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又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②分析科技进步(网络、微博、微信、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0、73-74)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治之宜殊;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依据:矛盾特殊性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第五,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1-72)【提示】这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反对〗: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③先进经验的推广与运用;④改革试点与总结推广。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2-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要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对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政绩的做法。②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支流(矛盾次要方面)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看问题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要着重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忽视支流。(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做法。

【应用】①“一国两制”下两制的地位不同,国家的主体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②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④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与评价;文化的双重性、网络文化;④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第九课P73)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一点论相对立。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而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各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会陷入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支流。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方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怎样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五)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第十课)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P75-7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P7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3、树立创新意识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规律客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的。——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唯物辩证法角度](1)发展的普遍性、永恒性: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2)辩证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六)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第四单元)

(一)社会历史观部分(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证关系原理(第十一课P87-88)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第十一课P89-90)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宪法修改、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整合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十一课P93-95)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坚持群众观点。(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此原理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反对〗:反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的;或者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价值观、人生观部分(第十二课)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P97-98)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消极的作用。

〖方法论〗:(1)应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

〖原理内容〗:(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因此,价值判断正确与否,价值选择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评价价值观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原理及方法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第十二课P96)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法论〗(1)要认识到人生价值是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4、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P108-109)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上一篇:春意写景作文下一篇:《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