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2024-04-19

古曲高山流水赏析(精选12篇)

篇1: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早于一百二十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流传民间(曲名见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清代姚燮所著)。

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并揉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前作中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二、全曲解析

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

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了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为细腻。全曲共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曲标题音乐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由于乐曲的版本不同,因而分段及小标题也不相同,但它所体现的内容是一致的。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展现了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等迷人的江南风韵。

(一)江楼钟鼓

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以琵琶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开场。随后,箫和琵琶的合奏,如江上轻波,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的安详景色。最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的微微奏鸣,完美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

(二)月上东山

第二段,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

(三)风回曲水

第三段,曲调在层层下降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增加了音乐的动感,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化无穷。

(四)花影层叠

第四段,音乐在徐缓的曲调之后出现了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前面表现恬静的意境呈鲜明对比,呈现出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形成了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

(五)水云深际

曲子用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这段音乐的不同音区构成对比,异常鲜明地刻画出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六)渔舟唱晚

第六段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箫和琵琶的歌唱性旋律,伴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回澜拍岸

此时音乐快速而热烈,进入了全曲的高潮。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

(八)棹鸣远濑

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桨棹划水的声音,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九)唉乃归舟

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在古筝和琵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的意境。

(十)尾声

在低音区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音调,仿佛画面又回到了乐曲开始时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江水一片宁静的优美景色。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

三、总结

全曲的演奏一气呵成,用琵琶形象地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绵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渔歌的悠扬;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更加美妙动听,彰显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篇2: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古琴曲。它本只有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的澎湃,使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刚开始听音域不断跳跃,感觉虚无缥缈,有时又重重低音时隐时现,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须白发的长者抚琴于天地山水之间挽一个高高的发髻,髻后的长发与琴声随风飘扬。天地间布满大雾,面对雄伟的泰山和延绵的河流,雄伟而庄重,滚滚的流水,宽广浩荡,好似无边的大海一般。仿佛天地之间就只有抚琴者一人。

而后,感觉从前面一段的音乐中跳了出来,反而声音变得清澈,开始活泼明朗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仿佛整个人都飞了起来。而后还有一小串清脆的琴声。仿佛泉水流过小溪一样。

而后琴声变得舒缓,与之前的景象不同。仿佛自己侧立与溪旁,静静的欣赏这缓缓地溪流,感觉十分静谧安心。仿佛自己也与这大自然合为一体。

忽然,曲调变得激昂澎湃,音调快速上升下降,感觉十分惊心动魄。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那潺潺的流水一下子倾斜于瀑布、江河突然沸腾起来。不停刮奏的水没有留下一点的空隙,本清澈见底的溪水顷刻间奔腾跳跃起来,从万丈高的山崖上直流而下,仿佛自己已处于飞瀑之间,那份壮观近在眼前。

一连串的高音过后,江水已不是那样的汹涌澎湃了,仿佛自己又到了林间小溪之中。重回了舒缓和轻松。所有的一切又归于平静。但还是回味无穷。

不久,音调又继续转高,仿佛更大的瀑布又来临了。激昂之情又油然而生,滔天的飞泻之声又起,跌宕起伏,久久不息,那最初的震撼又来到了我的眼前,久久不息。尾声,情越动人,心又恢复了平静却仍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不能自拔......这首曲子柔内有刚,静中有急,给人一种舒心,安定的感觉像是与世隔绝的仙境,不掺杂任何烦恼忧愁。”本曲音调舒缓,犹如水花飞溅,高山流水,韵律和谐,好像身临其境。这首曲子给我的启示:

篇3: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二人相见恨晚,引为知音。

分别时两人约定,第二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到了第二年,伯牙如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前因病去世,伯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曲便取材于上面的故事,并有多种谱本。其中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智者乐水之意。

第一段

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

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则是第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但省略了后者的尾部。

第四、五段

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

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

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第八段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

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

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小知识

《高山流水》的几个不同版本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篇4: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吴文英,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赏析 -诗词大全

高山流水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 素弦一一起秋风。写柔情、都在春葱。徽外断肠声,霜霄暗落惊鸿。低颦处、翦绿裁红。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後堂深、想费春工。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锺。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篇5: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此为酬赠词。发端“素弦一一起秋风”一句,紧扣小序写丁妾善于弹奏音乐,乐弦时而柔情似水,时而秋声如泣,那旋律在如春葱般的玉指中流出,柔美、凄婉,感人肺腑。“一”的叠词,加浓了音乐的凄婉色彩。“徽外断肠声”一句,化用王粲《公燕》:“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强调了乐声之悲,与“断肠”二字意思反复,浓化了音乐的悲哀之情。“霜霄暗落惊鸿”既写悲哀的旋律使秋天的鸿雁惊飞,又化用了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比拟丁妾的体态轻盈美妙。此乃一石双鸟之法。“低颦处”一句,描写丁妾的面部表情随乐曲旋律变化而变化,时而低首皱眉,满含悲意;时而面带柔情,风情万种。“剪绿裁红”化用赵彦昭“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形容丁妾红情绿意的缠绵之态。这两句刻画入微,既写了丁妾演奏时的身姿、情态,又勾出音乐旋律的变化多端。“仙郎伴”一句,转笔写丁基仲与爱妾在月夜下窗栊内共谱新曲,奏新声,新曲接旧曲,曲曲优美动听。“映月帘栊”描绘月下美景,用以烘托伉俪的似水柔情。歇拍“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以并蒂花迎春的鲜明形象比喻夫妻恩爱。“日日醉春浓”以叠词“日日”又加以“浓”字强调恩爱之深。

过片,回应上片的发端句,继写丁妾善音律,但不采用直叙手法,而曰:“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此意是说吴中西施虽是古代著名美女,但她不晓得音律,在对比中突现了丁妾美而多艺。“兰蕙满襟怀”一句,化用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蕙象征丁妾音乐旋律中富有优美高尚的情感。“唾碧总喷花茸”一句,化用二个典故,写丁妾诗才喷涌如花似碧及夫妻二人恩爱嬉戏之状。此句亦是一石双鸟。“后堂深、想费春工”一句,是小结以上,继写丁氏夫妇在深深的后堂内,费尽心力作曲、弹琴、吟诗、作赋,过着幸福生活。“客愁重”一句,转笔写到自己,言自己客居在外,愁绪满怀,时时听到雨打芭蕉的音响,真是分明叶上心头滴了,着一“寒”字,更加浓了悲戚情感。听到丁妾的商弦秋声,令人泪湿潸潸。此句,呼应开头“素弦一一起秋风”,从个人感受中写丁妾的音律高超。结句“恁风流也称”一句,言丁氏金屋藏娇,可谓风流之至。

此词赞丁妾多才多艺。在结构上纡回曲折,在手法上多种多样,有对其音乐的正面描写,又有从听者感受的侧面烘托;还对丁妾的美姿、情态的侧面描写。如此将其善丝竹、会吟诵、有美姿、品德好、夫妻恩爱等交错而写;显得生动活泼而有序。此外,在遣词造语上亦有独到之处,在用典上,时而由典语中化出新词,时而又在原典中加以衬托,扩大词境。

篇6: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夜闻流水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千丈崩奔落石J,秋声散入夜云悲。

篇7:中国十大经典古曲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No2、广陵散琴曲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刺韩王曲》。

No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No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No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No6、夕阳箫鼓

谈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它那富有江南丝竹音乐特点的旋律,

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历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曾经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音乐。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来是改编自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文曲《夕阳箫鼓》。《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乐曲原分有10段,分别为:

一、夕阳箫鼓

二、花蕊散回风

三、关山临却月

四、临水斜阳

五、枫荻秋声

六、巫峡千寻

七、箫声红树里

八、临江晚眺

九、渔舟唱晚

十、夕阳影里一归舟

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No7、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No8、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顾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No9、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No10、阳春白雪

篇8:落花流水散文赏析

春意阑珊,落英缤纷,流水落花。一池鱼雁无消息。过尽千帆皆不是,正伤心,却是昔日杵臼之交。飞花逐水流,落花的有意,流水的无情编织了一个唯美的神话。落花的坚持遭到世人文辞的践踏,可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这份执着。爱就用自己的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的追逐,千年轮回的拒绝。她依然坚定不移,她相信她一定能感动上天。而流水呢?千年的花语也抵不上他奔向大海的决心,成就事业者何须在乎儿女情长,他不停息的脚步折服一代代的迁客骚人。也许落花与流水本不该相遇。没有鹊桥,一个远去,一个追逐。

落花,残春也。短暂的一生,飘绕的烟云一去不复返。花自无言鸟自休,花落无声,累洒花枝见血痕。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一看落花,心伤了,心醉了,看她逐水而去,我们流泪了。

回到现实,落花流水成就的意境是否在历史的变迁中演化为飞鸟,飞出文学的宫殿。而后人用落花流水来形容惨败。让其凋了朱颜。不是世人的误解,是文化在积淀过程中走了岔路。我们后人接受了这条另辟的新路,却与她的原意越走越远,本是伤春语,偏解伤心事。一个军队的惨败胜于一春的凋零吗?或许更重吧。可一春的失去有谁来弥补,有谁把落花流水还给春。晚了,在诗歌里同情落花,呵责流水,许下心愿,比翼双飞。而在现在的认知里打得你落花流水,是英雄。

篇9:《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片段赏析

1.课文简说。

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当时的情景”指的是作者随着采茶女走过长石桥上山摘茶叶、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的情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至今难忘,一看到茶树,就会想起与茶树有关的这些事,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②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些美好的印象,应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2)关于词语的理解。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野菌:野生的菌类。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小桥流水人家: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本文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

3.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课文里有些字音容易读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醒。如,“唱和”的“和”读hè,不读hé。本课生字的读音大多很拗口,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读书的兴趣

师: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到了有小溪,有小桥,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生: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画一样的地方。

生:我知道这是一句诗,写的是一个小村子吧?

师: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以诗句作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读读课文,检验一下你的感觉对不对!

片段二: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师: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生:“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我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作者很爱家乡。虽然他家的房子并不好,但是作者依然爱它,只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可见,他爱家乡是不须任何理由的,爱它没商量!

生: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生:对,从“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师: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浓缩了生活的内容和感情,在后来的回味中,会感觉一切都是美的,所以家乡的一切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的,你们的说法有道理!其他同学还从哪里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爱?

生: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到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都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中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生:……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你读读这样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出示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生:从第一组句子中,我发现了作者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生:我也发现了,我从第二组和第三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

师:你们说得对!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相关链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篇10: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流水远去的声音(执手天涯文学论坛作品)

文/鸣飞

大地是如此的寂寥,此时

天空的尽头正变换着色彩

夏日的鸟带走了最后的炙热

风吹过,山岚散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容颜便苍白了西岭上的雪

我知道除了沉默,已无法与失落的季节对手

这欲说还休的轻风

这意语不尽的流水,当寂寞的高处

低过匍匐的尘埃,还有谁的目光

能轻松掠过奔流不息的日子

一只蝴蝶守在秋的路口,它的翅翼追不上秋蝉的鸣叫

不经意的扇动,甚至还没转身

就老了一季山冈,惟有月夜里

那一线萤火牵着八月的风,轻轻呢喃便明亮了

一夜的点点灯火

有些梦无法苛求圆满,我是清醒的

清醒得能感觉到莫名的痛,就如一滴泪水的疼痛

草原己经苍老

必须伏下身去细细聆听,因为我聆听到了 大地之上

有流水远去的声音――――――

水墨点评:

首先说这首抒情短诗,是作者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以“我”的那种伤感和无奈的口吻,向“岁月”真情告白,如梦如幻。

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即大地寂寥,夏日已末。

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欲说还休的轻风,这意语不尽的流水。”“一只蝴蝶守在秋的路口,它的翅翼追不上秋蝉的鸣叫 。”等等。到最后第四节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草原己经苍老,必须伏下身去细细聆听,因为我聆听到了 大地之上,有流水远去的`声音 ”。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作者有些复杂的心绪。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岁月”,“岁月”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岁月”既可以理解为另一个自己,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

我想读者在读这首《流水远去的声音 》时会习惯于称道作者的自由浪漫的情怀,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心情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流水远去的声音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岁月,曾经年少轻狂,随风潇洒走时光,却浑然不知虚度了十几个春秋,辜负了十几个冬夏;而放任到晚年,步入晚秋,岁月拾走生命的麦穗,偷走了生命那份活力四射的韧劲,人就会变得害怕孤独,害怕黎明与黑夜的交替,害怕再回首灯火阑珊处。内心在隐隐的作痛。 “我聆听到了大地之上,有流水远去的声音 ” 理想渐渐的远去。痛还在,但是作者追求理想的信念更强烈了。因为作者聆听到了,即使已经远去。

通过“岁月”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岁月”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感到荒凉。草原已苍老但“我聆听到了大地之上,有流水远去的声音 ”也变得更加让人了感到了孤寂,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作者此时内心的孤独感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这份孤独和寂寞。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诗人西川在评论海子时曾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而作者这首诗歌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

《流水远去的声音 》是一篇感悟岁月、感受人生的诗篇,作者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思想将景物收放自如。云淡风清、蝉鸣萤火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的伤感之态。

综上所述,我认为《流水远去的声音 》是一篇心灵之歌,有诗人向往自由浪漫,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人生活中自由自在的放浪形骸,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懊悔痛心;品读此诗,沉浸在作者的感悟情怀之中,也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说理,让人眼睛一亮。所谓青山多妩媚,人应如是,无论处在哪个年纪,都需要常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淡看苦难,释然痛苦,带着微笑,虽然我聆听到了 大地之上,有流水远去的声音。但是那份执着我想在作者的心里依然如初。

篇11:古曲高山流水赏析

音乐会上,孙姗姗演唱的曲目包括了古曲、艺术歌曲、创作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四类15首作品。古曲是音乐会的重头戏共有10首,涉及从上古时期的《南风歌》、《山鬼》到中古时期的《巴女谣》、《小梁州》、《过垂红》等。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她选择了莫扎特的《哈利路亚》和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显示了她对不同风格、体裁、不同语种声乐作品的把握。创作歌曲她选择了技巧难度较大、音域宽广的《沁园春·雪》(豫剧风格)和《叶尔羌河》,通过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她扎实的演唱功底,以及对各种风格音乐作品的驾驭能力。

孙姗姗1999年——2003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古曲演唱专家王苏芬教授。四年的本科生涯王老师给孙姗姗打下了坚实的演唱基础,200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继续师从王苏芬教授,专攻古曲演唱。三年研究生学习中,王老师将古曲演唱中的润腔、咬字、歌曲处理、风格把握等全面系统的教授给孙姗姗,使她在古曲演唱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其个人风格。

篇12:玉管清音韵逸远,古曲千年唱未休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泉州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泉州南音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了世界级的品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给予南音高度评价: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都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英国不能没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德国不能没有巴赫、贝多芬的音乐,中国也不能没有南音。因此,福建省泉州市拥有世界级的南音品牌,是泉州人以及福建省的骄傲。而如何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南音得以传承并不断加以创新,让它真正成为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民族灵魂之乐,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传承和创新是南音的生命源泉

传承是南音的生命源泉。早在1990年,泉州市政府就已高度重视南音的传承问题。在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南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泉州市于同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奏比赛,并深受好评,这也让南音在普及教育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泉州艺术学校则是培养南音传承人的专业院校。泉州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是泉州市唯一一所培养地方戏曲专业人才的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闽南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1984年泉州艺术学校开办南音专业,至今已培养了100多名南音专业人才,包括国家一级演员、牡丹奖获得者、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李白燕以及台湾知名南音艺术家王阿心等。2013年4月,泉州艺术学校南音专业入选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公布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然而,目前泉州艺术学校毕业生的学历以中专为主,最高学历也只是大专(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加上近年来南音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因此泉州艺术学校面临招生难(每年招收的南音专业学生不超过10人)的困境。如果没有生源,南音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

创新同样也是南音的生命源泉。2011年12月,在澳门举行的“南音的传承与弘扬”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认为,南音的传承与弘扬要两条腿走路,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为南音推向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从汉唐乐府衍生出来的南音乐舞就是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典范。南音乐舞很纯粹,所应用的元素都是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包括所有的肢体动作。其采用的虽是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却完整地保留着对古文化的尊重,这种以创新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泉州南音乐团在创新表演形式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在泉州市第31届戏剧节会演中的南音专场,泉州南音乐团已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南音的创新道路是艰巨的,仅靠泉州南音乐团的努力也是不够的。因为南音乐团的演员95%以上毕业于泉州艺术学校,而只有中专程度的学历层次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乐团必须寻求与高等院校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动向高等院校靠拢,寻找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从事对南音的历史、传承、表演等多方位的研究。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在坚持对传统传承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时代元素,使中国古老的南音在创作理念、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入新时代,获得新发展。泉州师院副院长王珊认为,要根据南音专业的特点,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汇集以高校教师、专业团体人员、民间南音艺人为核心的学术与教学研究队伍,各尽其长培养南音人才,发挥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因此院校也应主动与乐团结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可运用的实践,才能转虚为实,才能使南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持不断创新。

二、加强研究是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保障

谈到南音的研究,必须提到三位在南音界颇有影响的老人。

第一位是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意识到南音的重要价值,并建议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力量抢救和保护南音,重视征集资料工作,支持成立南音研究社及南音表演专业团体。在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南音《指谱大全》得以抢救出版。20世纪80年代,王老又发起成立了有众多国内外名家参加的“中国南音学会”,还先后举办三次国际南音学术研讨会(收到了100多篇论文),为海内外南音研究氛围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位是原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戏曲专家郑国权老先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都在努力拯救泉州古戏曲。2009年泉州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郑老贡献不小。郑老及其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同仁们,多年来一直在搜寻、整理、校订和出版各种南音古谱,用真凭实据来证明南音之源远流长。郑老的研究著作“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编校札记”,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由他主编的《新谱式弦管曲选编》首次运用三种曲谱对照印制出版,使被称为“天书”的南音千年古谱“工乂谱”通过电脑软件,不但可以直接翻译成五线谱,同时也可以直接翻译成简谱。这一传统艺术和现代新技术的结合,给传承泉州南音、弘扬泉州民族民间文化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同时,为了使南音走进中小学课堂,郑老还专门著有作为中小学南音教材的《中小学南音教程》,为南音在中小学的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第三位是1994年至今已经为泉州南音的抢救、保护、研究努力了19年的泉州南音研究院吴珊珊院长。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来说,保护的意识和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南音演唱、演奏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的人,绝大多数是一些老者。而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者大都体弱多病,他们一旦离世,这些精湛的传统技艺将随之消失。因此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抢救意识、保护意识越早,行动速度越快,便能留存下越多的宝贵遗产。但在做出整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这一决定时,吴珊珊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时不我待,她毅然决然挑起这份沉甸甸的重担。这项肩负纪实性、史料性、实用性的出版选题——《中国泉州南音集成》被新闻出版社看中,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计划。1995年1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办公室在泉州成立。“资料以全取胜”,但对泉州南音来说,搜集材料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动作”。首先是研究资料少。遍查境内1980年以前的音乐杂志及文史资料,只有1935年、1936年各有一篇涉及南音的短文,旧版府志、县志都看不到有关泉州南音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弦管“先生”留下的片言只语。其次是分布广。凡是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闽南人几乎遍布全世界,所以要找遍懂得南音的闽南人,工程浩大。第三是情况杂。不少老艺人已谢世,有的虽仍在世,或不善言词,或因门户之见推诿不谈。他们手上的资料,有的依照风俗习惯在他们去世时被烧了,有的送了人,有的被当废纸卖了,有的被当成纪念品或干脆成了“商品”。做通这些老艺人的思想,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最后是办公室人员非专业人士。“自己虽然身为泉州人,但也是一个‘绝对外行’”。吴珊珊坦陈,“几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但吴珊珊院长仍秉持“资料以全取胜”的准则,开始了对南音曲谱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工作。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闽东、浙南、粤东、赣南、金门、台湾……只要是有南音的地方,总能看见她的身影。为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她把“冷板凳”坐“热”了,但身边却还是缺少研究南音的人才。

nlc202309031554

由此可见,泉州市的南音研究人才寥寥无几,且年龄偏大,研究型南音人才奇缺。南音的研究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南音研究人才是保证泉州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保障。

三、破解南音在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对策

实现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是培养南音人才、破解南音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一项多赢举措。

(一)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可解决艺术类中专教育之缺陷。

艺术类中专教育之缺陷有三:一是艺术类中专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偏低;二是招生困难直接导致南音等传统艺术专业传承的后继乏人;三是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偏少,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艺术类中专能够实现与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对接,不仅可以加大艺术类中专招生的吸引力,提高艺术类中专的入学门槛,招收文化成绩较好的生源,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可以提高高校艺术生源的专业素养。

中专生的文化成绩虽然与普通中学高中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中专生专业课接受的是系统教育,因此他们比半路出家的高中生还是具有较大的专业优势。从艺术类中专学校对接到相应专业的艺术类高校学习的学生,相比从普通高中为参加高考而实行“快餐式”专业培训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前者的专业基础将更扎实、更全面,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将更显得游刃有余。

(三)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有利于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南音艺术专业人才。

大学具有较优越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艺术类中专生进入高校深造,有利于培养出南音专业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泉州师院设立南音专业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南音技艺,具备在学校进行南音教学与研究的音乐人才。因此,提高南音专业本科入学考试质量,尤其是注重南音专业的面试质量,对于培养精英式的南音专业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说:“南音是最古老的民族音乐,它有着传统的影响力,在泉州家喻户晓,演唱的人也多。好的民族音乐,应该要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古老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学院有责任发展和提高它。”而华侨大学(华大面向东南亚,南音通过华大的平台能走得更远)和泉州师院(2003年泉州师院南音系的成立,使民间传承千年的南音进入大学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作为泉州本土的高校,更应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它们传承与发展南音的功能作用,优先接收泉州艺校为其输送的南音专业优秀毕业生,利用高校教学平台,将中国的国学经典,或古诗,或古画,或乐舞等,以新雅乐的形式融入到南音教学中,并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传承和创新型的南音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谢千红,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校长、副教授。

上一篇:冬趣六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车贴广告投放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