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鉴赏

2024-05-28

高山流水鉴赏(通用3篇)

篇1:高山流水鉴赏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吴文英,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赏析 -诗词大全

高山流水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 素弦一一起秋风。写柔情、都在春葱。徽外断肠声,霜霄暗落惊鸿。低颦处、翦绿裁红。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後堂深、想费春工。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锺。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篇2:高山流水话古琴

——题记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听颖师弹琴》)

是怎样的一项艺术能够如此地意蕴丰富、波澜叠起,又是怎样的一种魅力能够如此地触人心弦、令人思绪万千?飘逸古淡,清雅绵长,意境丰远,传情会心,它,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最空灵、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古琴。

古琴在古代被称为“琴”,因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时以琴演奏又得“瑶琴”美名,又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现代又称其为古琴或七弦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称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在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琴居首位;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史: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

从悠悠远古走来,古琴凝集了千年的智慧。撇开“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说,古琴形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如《诗经》记载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乐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可知那时琴尚为五弦。而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记载:“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所加两弦的释义未必为定论,但足见周朝时古琴已是七弦。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古琴音乐已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这时都已载人史册。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兴盛于民间。

汉魏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延续至今。汉末的蔡琶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古琴作曲和演奏大家。

在古琴的发展演进史上有两个事件意义重大,不得不提。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古琴谱的产生。古琴谱产生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古琴谱的产生对古琴音乐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有音响可循的时代。最初的古琴谱是文字谱,即用文字详细记述弦序、徽位和演奏指法,十分复杂。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从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律将汉字拆分组合或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减字谱经后人逐步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到现在简谱、五线谱等记谱方法仍无法将其取代。减字谱的发明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可谓“功勋至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记谱方法,大量的琴曲作品才得以较好地流传下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后世琴人学琴的难度。

古琴史上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印刷术的发明。众所周知印刷术发明于宋代。这一时期,古琴艺术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由于在长期实践中与民间音乐的深远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得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的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地曲折发展着,特别是这一时期琴学理论著述的高潮迭起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印刷术的发明也使得大量琴谱得到刊刻保存。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这一时期的古琴弹奏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得到很大创新,技法极为细腻。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以及古琴艺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古琴音乐濒于绝灭。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艺术得到重视和抢救。各地成立了许多琴社,政府也组织调查、收集、整理了一些流失于民间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像制品,发掘了一批失传的琴曲,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才,为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琴形:乘天然之机理,赋枯木以灵韵

虽发明于远古,却并不粗糙。琴的造型看似简单,实则于无声处现精致,正如那表演大师的一招一式、绝世佳人的举手投足,看似普通却通身是韵。

它依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等部位,整体上由两块木板斫合而成。古琴琴面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琴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下方而平,法地”,为阴。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里面还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琴首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其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多为圆形或瓜棱形的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尾为椭圆形并镶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尾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的底板开出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象征天地万象。底板上还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琴腹内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以达到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韵”的特殊效果。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以示音位,有的用贝壳镶嵌,讲究一些的用玉石甚至纯金来镶嵌,“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它们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面之上有七根弦,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弦定宫、商、角、徵、羽,法金、木、水、火、土五行。定弦方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将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即C、D、F、G、A、c、d,称为正调。

琴制一般长三尺六寸五分(125厘米左右),象征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宽六寸(20厘米左右),象征六合;厚二寸(6厘米左右),寓天地阴阳之气。

古琴这通身是韵的外形就决定了它的制作是一门专门的艺术。斫琴选材用料极为考究,唐人即有“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说,好琴音色纯正,并且能够历千年而不朽。一般琴面多用梧桐木、杉木,底板多用梓木,中空构成扁长型共鸣箱。琴弦分丝弦和尼龙钢弦两种。古时多用丝弦,音量小而韵味足;今多用尼龙钢弦,音量大但韵味逊。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样式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而以仲尼式居多,主要是依琴体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流水断、龟背断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琴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不似二胡那般如泣如诉,却比之委婉缠绵;不如古筝这般响亮欢快,却平添了一份平和沉稳;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接了然,却自有一种细腻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在中国古代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最为特别,吟柔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音乐的轻缓疾重。

古琴这样的声音特色就决定了它不大适宜作合奏乐器,而更适宜于独奏。能与古琴完美相合的,唯有箫,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脱俗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产生回肠荡气之势,让人欲罢不能。当然,除了独奏外,琴也有着其他两种演奏形式,即琴歌(为古歌的演唱来伴奏)和合奏(除了最佳组合琴箫合奏外,也还有琴瑟合奏、琴埙合奏以及琴与笙、钟、磐等雅乐合奏等)等。近些年来,齐奏也常常见诸于舞台。

古琴虽音量不大,但音域宽广,多达四个八度,音质清净古雅,音色清脆圆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泛音清脆高远,玲珑剔透,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音,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因而象征天;散音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因而象征地;按音婉转抒情,圆润细腻,意蕴多变,如人款款倾诉衷情,有“昵昵儿女语”之喻,因而象征人。古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又特别地丰富细腻,因而可以说按音是琴最具表现力的音色。

古琴不仅音色丰富,而且鼓琴的指法也十分的复杂。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揉、绰、注、进、退、撞等。各种指法的结合运用,从而使古琴获得了层次跌宕、丰富多彩的表情性和表现力,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等,都能在琴乐上生动地表达出来。

琴曲的长短则很不统一,短者一二分钟,长者几十分钟。但琴曲的结构通常都是由散起、入调、入慢、尾声四部分组成。“散起”就是指在琴曲开始时的那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其作用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确定调性,其长短取决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经过“散起”的充分酝酿之后,乐曲的主要音调开始展示,琴家称其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等表现技巧之后,乐曲逐渐被推向高潮。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高潮之后,琴曲逐步平稳,进人“入慢”。这一部分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将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乐句,称为“复起”,这样就使得整章乐曲产生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变化之后,整曲就到了“尾声”,即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全曲结束在主音上,从而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多数琴曲的构成是这样的,当然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或会有其独特的曲式结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曲目。现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仍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等的文献,遗存之丰堪为中国乐器之最。至今仍经常演奏的曲目大约有五十余首,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长门怨》《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广陵散》《关山月》《渔樵问答》《潇湘水云》《胡茄十八拍》等。

琴魂:哲学性的艺术,艺术性的哲学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盈着文化韵味的乐器,是一种浓缩着高度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自古就有“道器”之称,是中国古代精致文化的象征。它是一座无尽的宝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甚至还形成了文献浩如烟海、内涵博大精深的琴学文化。

可以说,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乐器领域,古琴所承载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乐器所不可比拟的。从琴的各个部位的命名和讲究的意义中,我们已不难体味其浑身浸透着的人文心血和社会承载。在历史的不断延续中,琴已不再是一件寻常的乐器,而逐渐成为一种承载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与道家的自然精神,集儒道思想于一身,重音中之意、弦外之音,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之境的道器。

琴的被人格化、理想化,被赋予浓厚的功利及政治色彩,被升华为音乐与文学、重德与修身、操守与养心等的多重复合载体,甚至操琴技巧上“用指轻利,取其温润”的被推崇等,无不都是儒家思想在古琴审美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另一方面,古琴的高贵、洁清、幽雅、飘逸之音,又与道家旨意不谋而合。道家特别强调真与美的统一,追求人性的自由,崇尚放性山水自然,讲究心底的静淡和一丝不染,这都深深地影响了琴乐轻、淡、远、逸的品性和审美观的形成。

同时,琴的古雅脱俗所传达的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正对应于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迷情,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甚至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之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琴更是成为他们必须修为的“四艺”之首。古人甚至连演奏古琴都庄重而讲究。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点上香柱,然后双腿盘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鼓琴时,左手拨弹琴弦,右手按弦取音,演奏时完全靠琴徽来标记,音准要求非常严格。在他们眼中,琴是圣乐,是有内在品性的高雅之物,因此,它常常被用来陶冶恬静的心境、深化感思、寄托情志,也常常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代言物,被赋予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

这样,琴就已不仅仅是一件器乐,它的文化内涵甚至比它本身的音乐内涵不知要丰富多少倍,因而,几乎所有文学的旨趣都被移植到古琴艺术中来,如古琴的“神韵”“意境”“移情”等。纵观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琴曲,它们尽管曲意主旨不同,曲式风格各异,但都无不追求不可言传的神韵和深邃的意境,其美学特征为自然传神,韵味绵长,情深意远,含蓄不尽,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至高的美感享受。

琴话:七弦为益友,琴声知我心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正是古琴的这种会心传情、回肠荡气的独特音韵美,与君子性实的秉性和所追求的雅致有着太多的和谐,以琴会友,援琴表心,他们的爱琴敬乐在古琴悠久的历史传承中,不仅留下了流传不衰的《高山》《流水》等经典名曲,更纷呈演绎了许许多多君子文人与琴或凄美、或悲壮、或沧桑、或感人的千古佳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断升华着琴乐的内涵。以善弹琴闻名的俞伯牙乘舟遇暴雨无法前行,于是援琴表趣。悠悠琴声,回荡在山谷溪边。忽弦断一根,琴声戛然而止,伯牙四处寻“知音”者,却只见如樵夫模样的钟子期一人,谈论琴艺,因疑子期,伯牙操琴以探,当他奏出心中高山之景时,子期语:“峨峨兮若泰山……”转而流水之态时,子期语“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遂引为知己。第二年,子期死,伯牙痛感从此失却知音,遂抱琴痛哭,并于悲痛之中摔琴绝弦,从此终身不操,于是就留下了一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情谊,也传承了“知音”与“知己”的同义,成就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世。

高山流水的情谊令人感动,《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刘正风琴箫相合沧桑合奏《笑傲江湖》曲的场面同样令人动容。而那首《笑傲江湖》曲就是从《广陵散》演化而来。说起《广陵散》,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嵇康以及有关他的“广陵绝响”。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大才子嵇康一天夜里独自在院中弹琴,忽然走进一人跟他谈论音乐。此人奏了一支刚劲有力、感人肺腑的曲子,秸康听后心潮澎湃感动不已,当即恳请高人相传。此人答应授艺,但要他发誓不传与别人。这支曲子就是《广陵散》。稚康学会后痴迷弹奏,尽管许多人前来求教,但他信守诺言而不教。后来,因得罪了当权人物司马昭而被判死刑。临刑前,他满怀悲愤地最后一次弹起《广陵散》,并叹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自此,嵇康的名字就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了一起。当然,在嵇康死后《广陵散》仍有流传,只不过又增加了几分浪漫和几许凄美……

而这幽雅脱俗、意蕴绵长的琴一旦与精通音韵、才情横溢而又命运坎坷的女子相遇,就注定了不同凡音的问世,也注定了泛泛众音的“无颜色”。三国时期的奇女子蔡琰生逢乱世,屡遭罹难。双亲新夫相继故世,却又遇匈奴入侵,被异族所掳,并被纳为妃妾,但文姬身在胡地,心系故土,内心悲苦凄切。后曹操同情其际遇,乘汉胡和好之际,派专使带重金请单于放回了文姬。在回归的路上和其后,文姬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她诗潮翻滚,乐思绵绵,于是以心血合着泪水写下了使得“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的千古琴歌《胡茄十八拍》。《胡茄十八拍》有词有曲,边弹边唱,诗词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乐上汉蒙两种音调融为一体,既有音调高亢、辽阔悠长的气质,又具哀怨凄切、苍凉深沉的情调,感人至深,因而成为古琴乐坛上的不朽篇章。

其他如师旷弹琴引鹤,诸葛亮设空城计轻抚琴弦退曹兵,隋炀帝将能否弹奏《九弄》(嵇康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和蔡邕蔡氏五弄《游春》《禄水》《幽居》《坐愁》《秋思》)作为取仕条件之一,宋徽宗爱春雷琴将其“挟之以殉”……更是不胜枚举。这些琴话的千古流传使得这古朴优雅、琴弦动心弦的古琴不仅有骨有脉,而且有血有肉,更加地丰盈动人……

四大名琴:妙音留千古,佳话万代传

好琴不仅琴本身堪称工艺精品,而且音色优美,韵味无穷,堪为器乐珍品。古琴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出现了许多精巧、优质的好琴,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大名琴也各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号钟”琴琴音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相传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就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传到齐桓公手中,得到这位通晓音律的贤明君主的格外青睐和珍爱有加。他曾令部下吹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独奏“号钟”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两旁的侍者个个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今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一成语,而琴以“绕梁”命名,足见它余音不断的特点。据传“绕梁”琴本是一位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得到这“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竟然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连续七天不上朝。这就引起了庄王妃樊姬的焦虑,她规劝楚庄王道:“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但他因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捶琴,琴身碎为数段,至此“绕梁”绝响。

而司马相如的“绿绮”更是包含着一段浪漫而美丽的传奇故事。“绿绮”本是西汉梁王因赏识相如之才所赠,它绝妙的音色配上大才子精湛的琴艺,其名噪一时也就成为必然,以至于后人常用“绿绮”代指古琴。而让这“绿绮”琴千古流传的另一个因素,也源于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的爱情故事吧!豪富卓王孙曾慕名设宴款待司马相如,酒兴正浓时,众人要求:“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于是顺水推舟用心良苦弹起一曲《凤求凰》,文君会意,不禁一听倾心,为酬“知音之遇”,便于当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日后当垆卖酒亦在所不辞。

“焦尾琴”则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而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当时蔡邕路过吴县,见有一人架着一口大铁锅做饭,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一阵作响,他忽然发现烈焰之中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在燃烧。他知道梧桐木是最好的制琴材料,于是不顾火势正猛,连忙将这块木板抽了出来,一边仔细端详一边连声说“可惜!”见烧饭人迷惑,他忙解释说:“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烧火人笑了:“原来如此,既然您这么喜欢,就拿去好了。”于是,蔡邕依据它的长短、形状,精心制作了一张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焦痕,故取名“焦尾”。从此,“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在中国的十大古典名曲中,琴曲占七首。

1997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时,随星载有一张包含27首经过音乐专家严格筛选的世界名曲金唱片,用以展现人类的文明。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古琴艺术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录音。

作为一项融合了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的成熟艺术,古琴蕴含着无限精致的美,那弹拨琴弦的纤纤素手下曾流淌过几多才情与感慨,那涓涓流水般的琴声又曾交织过人间几多美丽与哀愁。它以其独特的音韵千百年来触抚着人们的心弦,震颤着人类的心灵。古琴曲式的标题性、音结构上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等,都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卓越代表。

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既是对古琴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的无上殊荣,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个入选本身所包含的对其不容乐观的现状的深深忧虑。这样一项艺术精品,这样一种耳膜享受,相信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它只能如一位迟暮的绝世佳人一般吟唱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深深哀婉,落得个“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落寞和无奈。祈愿“高山”依旧,“流水”不枯,“梅花三弄”时开,“醉渔唱晚”常响……

篇3:我听《高山流水》

缓缓的音乐顿时在房间里回旋,与我的心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忽而悠扬,似涓涓细流;忽而激昂,似浩浩波涛;忽而宁静,似清泉一泓;忽而飞泻,似万马奔腾……泉水飞泻而下撞击岸边溅起层层水花,在两岸群山的映衬下,一幅山水图浮现在我的眼前。在高山,在流水的伴随下,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梦境,仿佛置身于一个前所未见的世外桃源。我心中的寂寥在音乐声中全部消融,心顷刻间变得宁静,变得清凉……

这高山,这流水,这碧波,这山鸣……一切都在音乐的旋律中,汇聚在我的眼前,有谁不会被这优雅闲逸的意境所陶醉呢?又有谁不会沉浸在这迷人的山水之中呢?我想,任何用心去感受此乐曲的人都会产生美好的遐想,虽然曲终了,但我的心绪还无法收回,它早已随着美妙的琴声飘向远方了。

下课了,我坐在座位上,脑海里从音乐大师贝多芬、肖邦的宏伟作品到通俗时尚的娱乐音乐,我想了好多好多……也许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对美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也许只有那些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才会真正听懂大师们的宏伟作品,他们认为所谓的高雅,对于我来说显得格外遥远。我对民族音乐之前感到枯燥,可能是因为二十一世纪大多数的年轻人对音乐的认识只是随心情而走,喜欢那些伤感、悲愤的音乐。而今,这次在课堂上的经历,填补了我对音乐的认识的空缺,意外地实现了从现代到民族音乐的跨越。

上一篇:聪明的小狗500字作文下一篇:加强机关纪律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