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2024-05-20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共6篇)

篇1: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本所通信网络架构及用户接入方式

2.1 通信网络整体架构 2.2 用户接入方式 2.3 地面广域网接入 2.4 卫星网接入 第三章 通信网络接入规范 第四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4.1 网络安全与保密 4.2 安全组织结构 4.3 安装、使用与管理 附录:引用规范及名词术语

第一章 总则

1.1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通信网络是我国证券行业技术网络架构的组成部分,是实现证券行业通信现代化、保障通信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1.2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所指通信网络是由上海证券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接入本所核心交易系统的证券交易通信专网。本所通信网络的设计宗旨是:从技术上保障通信网络系统稳定运行,降低市场运行的技术风险。1.3 为保证证券交易通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规范网络建设,本所编制和发布本《白皮书》,用于规范参与本所证券交易业务的会员单位的证券通信网络建设,其他直接拥有或租用本所交易单元的机构参照执行。1.4 编制《白皮书》的主要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国际和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通信设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本所的业务需求、技术现状和规划目标。

1.5 本所将适时修订《白皮书》,以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发展。1.6 《白皮书》由本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章 本所通信网络架构及用户接入方式 2.1 本所通信网络架构采用“地地天”网络通信布局,即由两个网络中心组成:一个网络中心支持地面通信线路接入, 另一个网络中心支持地面和卫星通信线路接入,具有同城异址的灾难恢复功能。

2.2 本所的通信网络接入由地面广域网接入、卫星网接入组成,支持会员单位及其所属营业部以卫星通信线路和地面通信线路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接入,也称“天地备份”接入。随着行

业的发展与业务创新的需求变化,本所将紧密跟进最新的技术发展,研究国际相关行业网络的先进技术实现,规划本所通信网络的新的蓝图,逐步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契合行业业务需求的高速接入、链路服务产品,为会员单位提供基础技术保障。

2.3 地面广域网接入 2.3.1 SDH及MSTP接入

本所SDH及MSTP接入基于电信运营商光纤网实现宽带传输,实现用户总部及区域中心与本所交易系统的连接,SDH接入传输速率为2Mbps,MSTP接入传输速率为4Mbps及以上。

主要应用有委托申报、成交回报、地面备份行情、大宗交易、综合业务平台、固定收益平台等,同时支持其它的业务系统,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的PROP系统等。

2.3.2 DDN接入

本所DDN接入是基于电信运营商DDN专用地面传输网实现数据传输,实现用户与本所交易系统的通信连接,DDN接入传输速率为64Kbps和128Kbps。

主要应用有委托申报、成交回报、大宗交易等。2.4 卫星网接入 2.4.1 双向卫星接入

双向卫星系统由一个出境载波和多个入境载波组成。系统提供了基于IP协议的标准通信平台,支持VPN接入,使各项业务互不干扰。

双向卫星接入模式分为直接报盘接入和集中交易备份接入。2.4.1.1直接报盘接入

直接报盘接入的传输速率为8.3Kbps、64Kbps、128Kbps、256Kbps,主要应用有委托申报、成交回报等。

2.4.1.2集中交易备份接入

集中交易备份接入的传输速率为256Kbps、512Kbps。主要应用是在集中交易模式下,用于会员单位营业网点与集中交易运行中心之间实现通信线路备份。

2.4.2单向卫星接入

本所单向卫星接入基于高速单向卫星广播网络实现数据分发,支持基于IP的单播、组播及广播。

主要应用有本所实时行情、重要通知、投资者教育节目、上市公司年报、公告信息等,并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时行情发布的备份通道,转发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时行情,及提供其它增值信息服务。

第三章 通信网络接入规范

3.1 会员单位的交易委托、行情线路必须连接到本所的两个网络中心。

3.2 会员单位完成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运行中心,其通信网络接入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3.2.1 必须有两个(含)以上能够互为备份的运行中心。3.2.2 会员单位运行中心必须与本所两个同城异址网络中心做到证券交易业务的直连地面通信线路和卫星通信线路互为备份:

 地面通信线路应具有至少2Mbps带宽;  双向卫星通信线路应具有至少64Kbps带宽;  通信线路的带宽应满足相关业务需求。

3.2.3 会员单位运行中心和营业部之间应采用至少2条不同运营商或不同介质的通信线路,建立安全、可靠通信连接,且线路带宽能够满足营业部业务需要并留有冗余。网络通信设备应有冗余备份,保证发生故障时实现及时切换。

3.2.4 会员单位运行中心必须通过单向卫星接入和高速地面广域网接入,实现接收本所行情的“天地备份”。

3.3营业部通信网络建设应参照《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的要求执行;依据《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第四条,对会员单位营业部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的划分,在保障信息系统正常、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A型营业部的通信系统规范要求如下:  必须通过单向卫星接入接收本所行情;

 必须通过地面线路从会员单位的集中交易运行中心接收行情。

第四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4.1 网络安全与保密

4.1.1 本所通信网络为行业专网,会员单位接入本所通信网络后,应:

 不得与Internet等其他公众网络直接互联;  应确保自身管理的网络范围内的信息传输安全性;  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自身管理的网络范围内的病毒等恶意软件的防治;

 遵循国家、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完成对接后自身网络的相关安全管理。4.2 安全组织结构

4.2.1 为保证通信安全,与本所联网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责任部门、机构或岗位。

4.2.2 与本所联网的会员单位应当指定专人担任技术联络人,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会员单位与本所之间的沟通和联络。

(2)对所负责的通信网络、通信系统运行安全承担责任。(3)组织进行符合通信安全标准的通信网络、通信系统规划并实施。

(4)定期对通信网络进行风险分析,提出相应防范对策。(5)审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制定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计划。(6)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7)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测试和应急演练,组织参加本所要求的各项全网测试,做好测试记录,及时反馈测试结果。

4.3 安装、使用与管理

4.3.1 本所通信网络接入对用户接入端的环境要求为:室内部分与计算机机房环境要求相同,室外部分应满足卫星小站建站要求,用户可参照有关国家标准执行。

4.3.2 本所提供的证券交易通信接入专用设备应安装在经本所相关部门批准的营业场所内。

4.3.3 通信接入专用设备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3.4 使用双向卫星接入的会员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当地无线电管理单位保持联系,办理无线电台执照。使用单向卫星接入的会员单位必须向当地无线电管理单位报备相关内容。

4.3.5 为保证证券通信安全,会员单位需遵守本所通信网络的相关规定,并有义务完成本所及本所授权部门通信网络升级、建设、测试等工作。

4.3.6 会员单位应按照本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网络运行和维护工作,保证通信畅通。

4.3.7 为保证投资者利益,本所负责组织对会员单位通信网络建设及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并对社会公布会员单位集中交易

运行中心和营业部交易、行情等主备通信网络接入建设及运行状况,各会员单位通信网络建设达标情况作为会员单位申请新业务资格的重要条件。

附录

引用规范 1)2)3)4)名词术语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际协议 BroadCast—广播 MultiCast—组播 UniCast—单播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 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 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

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交易及相关系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篇2: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由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举办的“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高峰论坛暨CCID第六届中国手机用户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发布会”,于6月10日在北京新世纪饭店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产业融合与服务创新”为主题,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业内知名企业的与会嘉宾共200余人针对移动通信服务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专注通信行业竞争情报的咨询服务机构,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本届论坛上发布了《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引起了与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白皮书以专项调研获取的大量权威数据为基础,通过行业专家和专业咨询师的深入研究分析,对当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通信服务市场在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次调研历时五个多月,地域基本覆盖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制造、运营、渠道和内容服务等各个领域,以街头拦访、小组座谈、专家咨询、问卷发放和网上调查等多种调查手段相结合,共获取有效样本量62768个。

根据调研数据,经专家评审,摩托罗拉、诺基亚、海尔、TCL、波导、夏新、联想等企业凭借快速的服务反应、丰富的服务内容、较高的服务承诺兑现,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成为“2005用户满意奖”的大赢家;摩托罗拉、海尔、夏新等企业依托其持续的创新力度和传播力度,荣获“2005服务创新奖”;摩托罗拉、海尔、TCL等企业基于其合适的服务承诺和高效的服务兑现,一举摘得本届调查的“服务承诺兑现奖”;另外,海尔凭借其灵活快速的服务夺得本届“响应速度奖”,诺基亚、海尔、波导、联想等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折取“维修质量奖”桂冠;在诚信服务中,摩托罗拉、诺基亚、海尔、波导、联想表现表现突出,获此殊荣;同时摩托罗拉、诺基亚、海尔、波导等企业凭借在产品环保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摘得“环保与健康奖”。

赛迪数据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迅速启动,服务作为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在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服务品牌的经营将成为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的主要特点;和谐服务则成为移动通信企业服务追求的终极

目标。

一、拓展服务领域实现移动通信产业持续盈利——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现状展示

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争夺不仅仅表现在产品的品牌、技术、价格等方面,服务作为提高品牌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得到产业链上各方的高度关注。手机制造商和经销商作为传统的手机服务主体,正在不断更新各自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而推广“手机定制”业务的运营商和专业手机维修公司的出现,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选择。随着服务主体的扩张,服务内容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以彩信、彩铃和手机游戏等为主体的增值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现实选择。

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是目前移动通信服务领域两种主要的服务形式。售后服务的内容随着环保、健康观念的深入有了新的拓展,而增值服务在制造商的参与下竞争则日趋激烈。

1.五成消费者无法享受免费保修服务

售后服务作为一种传统的服务形式,依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根据赛迪数据的调查结果,服务内容距离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图1:消费者对网点服务内容的使用率

数据来源:赛迪数据,2005 06

根据上图的调研数据,除了收费维修外,其他的服务内容得到满足的比例都比较低。特别是免费保修的期望值为54.9%,而实际只有4.7%的人享受了该服务。而且随着消费者健康时尚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售后服务中手机辐射检测、手机美容和回收淘汰机型的服务内容需求也逐步增加,其中希望享受手机性能检测服务的比重为28.8%,仅次于免费保修、软件下载和配件更换。制造商在服务内容拓展领域锲而不舍,海尔的“找茬找乐”服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服务模式是其自身20年家电产品服务在手机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真诚到永远”的信念来影响用户的选择。

2、手机制造商售后服务满意度优于经销商

手机制造商和经销商作为移动通信售后服务主要的提供者,由于两者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和对于售后服务认识程度的偏差,以及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在售后服务的建设和用户满意度上有较大差异。据图2显示,除了维修费用和交通便利性外,消费者对制造商的服务满意度均高于经销商,平均差距为0.04(注:满分为5分)。而在众多的手机制造商中,摩托罗拉、诺基亚、海尔、波导、夏新、TCL和联想的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其他品牌,用户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特别是波导的“三级维修网络”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国内用户的需求,也将优质服务拓展到俄罗斯和印度等海外市场。

图2:消费者对服务主体的满意度评分

数据来源:赛迪数据,2005 06

在服务战略上,经销商为了应对制造商突生变故可能构成的“遗留存货”与“售后服务”两桩困境,也为了提高自身的售后服务水平,现阶段正在通过提前摊销售后服务费的方式保证自身权益。该措施的出台,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质量。

3、彩信彩铃使用率增长迅速,手机游戏潜力大

随着通信终端功能的拓展和运营商的有效推广,彩信和彩铃业务在过去的一年获得了巨大成功,根据图3的数据显示,使用率分别提高了6.4和6.1个百分点。而手机游戏的使用率在2005年也达到了8.7%。传统的短信业务使用率依然排在各项增值业务之首,但是其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则还处在萌芽期。

增值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移动通信服务形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用户的认可。无论是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还是SP和CP都在全力开拓新的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以保证该项业务的健康成长。而用户使用率的增长也极大了刺激了企业的热情。其中以联想手机的“彩信换新装”和夏新的“夏新乐园”增值服务影响较为广泛。

图3:消费者对增值服务内容的使用率

数据来源:赛迪数据,2005 06

二、经营服务品牌促进移动通信产业有序发展——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特点解析

2005年,受制于核准制出台等因素,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面临供大于求、投资风险增大和行业洗牌加剧的竞争压力。高通、华为、海信、奥克斯、明基等九家企业成为核准制的受益者。而东芝、易美等企业则不堪市场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成为首批退市者。在产业巨幅振荡的环境中,服务作为技术、价格、渠道之外赢得市场的第四把利器,正在成为移动通信企业争夺市场地位的又一制高点。服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品牌的竞争。2005年,面对众多的服务品牌,移动通信企业必须在品牌经营上做好文章,以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

1.塑造服务品牌 开发服务价值

塑造服务品牌是经营服务品牌的第一步。服务品牌作为企业文化在服务领域内的体现,通过整合自身的技术、设备、资金和人力等资源,为用户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服务品牌,兼有差异性和综合性两方面特性,为品牌塑造创造了空间,为品牌拓展提供了可能。

良好的服务品牌将有利于服务价值的开发。消费者作为移动通信服务的对象,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企业服务价值的开发中获益。例如摩托罗拉最早提出的“全质量服务”,诺基亚的“以人为本”,以及TCL的“移动天使”、海尔的“钻石服务”、波导的“5S温馨服务”和夏新的“精致服务”等品牌,已逐步为消费者所熟知。塑造服务品牌只是“服务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只有企业实现服务承诺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服务价值。对于目前众多的服务品牌,多数只局限于具体的服务内容,而忽略了服务品牌外延和内涵的有机结合,造成了服务品牌的频繁更迭,这

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

2.演绎服务品牌 拓展服务领域

服务品牌的经营重在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即通过移动通信企业演绎服务品牌的过程实现对消费者的服务。而多样化服务领域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体验服务创造条件。从时间上分析,多样化的服务领域体将现在已有的售后服务推进到售前宣传和售中体验。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融合为统一的整体,便于企业建立从企业到用户的双向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诺基亚秉承“专业专注 全心服务”的客户理念,高效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而且,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手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借鉴欧洲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环保举措,以摩托罗拉所推出的废旧手机及电池回收处理为代表的服务新举措,也逐渐成为多样化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品牌的演绎延伸了服务时间,促进了服务方式的转变。移动通信企业通过实施主动服务,有效拉近了用户和企业的距离,也促成其提供数据增值服务。因为手机功能和增值服务的类型紧密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手机的销售,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以从服务实现中获益。例如,用户可以从波导的官方网站中获取各自品牌手机所特有的时尚增值服务。服务品牌的演绎过程就是服务实现的过程,通过服务体验有助于建立手机品牌的美誉

度和忠诚度。

3.传播服务品牌 打造服务优势

服务品牌的高效传播将为企业打造一定的服务优势,从服务环节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行为。而高效的品牌传播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呼叫中心、IT服务管理等一系列新的IT系统和理念,正在给移动通信服务品牌的传播插上翅膀。通过引入适当的信息系统对已有的服务流程进行整合,将有助于高效实

施服务内容。

高效的品牌传播是企业实现服务承诺的保证,因此,国内一些移动通信企业开始引入先进的IT系统。例如 TCL建立的“手机呼叫中心”软件平台,该平台与企业生产、物流、研发、服务各业务系统实现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它不单只是一个电话接入中枢,而是通过深层次的业务拓展,与企业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融为一体,并为其运营、决策提供后台数据支持。先进技术和服务网络的应用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服务是品牌传播的助推器”,海尔更将优秀服务品牌的传播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努力塑造强大竞争力。

4.创新服务品牌 实现服务诚信

创新是服务品牌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也是品牌经营的关键和落脚点。服务品牌的创新是建立在企业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以对行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把握为基础,提出一系列新想法、新观点和新举措。但是从树立移动通信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入手,各种价格承诺和质量保证等产品推广举措必须落在实处。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摩托、诺基亚、波导、海尔和联想在诚信服务领域内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列。波导所提出的服务公正体系,通过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监督保证了承诺兑现,而海尔所倡导的有限服务则从企业自律的角度出发给予消费者合情合理的承诺,对于无法实现的服务决不承诺。

服务诚信有效延伸了服务品牌的生命,而服务外包则给部分无法实施品牌服务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众多的二、三线手机品牌迫于资金、技术和人员的局限在服务网点的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步履维艰,更不用说服务品牌的塑造和创新。而第三方维修服务公司的出现恰好可以解决该问题。例如,广州已经出现了专业维修多品牌手机的第三方公司,他们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条件,通过给消费者提供在保修期内的免费服务和保修期外的收费服务实现盈利。该类公司的出现符合产品和服务细分的要求,也是创新服务品牌的一个

重要举措。

三、和谐服务保障移动通信产业健康成长——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趋势预测

移动通信服务作为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移动通信产业从高速增长期迈入平稳发展期,未来三年内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将向何处去,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服务主体如何变化,服务内容如何拓展,服务环境如何实现等,都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关键就是企业要做好协调工作,保证产业链各方面力量、企业和用户之间、产业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避免简单的学习模仿,走在产业发展的前端,成为和谐服务的模范。

1.服务主体和谐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是方向

随着运营商定制手机规模的扩大和第三方维修公司的涌现,未来三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在服务主体上将会表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多元化表现在移动通信服务的主体由目前的手机制造商、销售商拓展到运营商,由目前以手机制造商为核心转变为以运营商为核心。借鉴日本电信业以及NTT DoCoMo公司的发展经验,从加强对移动通信产业链控制的角度出发,运营商定制手机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必将使其承担部分手机服务工作,包括售后维修和增值服务。作为产业细分的表现和服务创新的手段,服务主体专业化是指某些二、三线手机品牌的售后维修服务将由第三方公司来承担。目前该服务形式已经在我国广东地区出现,而且在计算机行业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实现需要服务主体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各个主体在服务领域的划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中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尽量避免服务空白和服务交*。另一方面多元化和专业化作为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也需要和谐,即不同主体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方向。服务主体的和谐化是和谐服务的关键,从企业源头保证了和谐服务的实现,并且随着市场制度的健全和功能的完善其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2.服务内容和谐化:多样化与主动化是目标

移动通信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与主动化是与我国移动通信领域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的。未来三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内容的多样化表现在从目前的以售后维修为主转变为以增值服务为主、售后维修为辅的新阶段。手机制造商通过提供增值服务与电信运营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具有新式功能的手机研发和销售,分享运营收益。除了增值服务,售后服务也将拓展到产品维修、性能检测、手机美容到废旧手机回收全过程。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带动服务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等用户上门转变为主动找用户提供服务。

移动通信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与主动化是和谐服务的关键。一方面,服务内容的多样化要求企业处理好原有服务和新兴服务的和谐、朝阳服务和没落服务的和谐,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内容的主动化势必会分散企业对核心产品的注意力,如何协调好产品和服务的关系保证双方和谐发展,也不容回避。

3.服务环境和谐化:科学化与融合化是趋势

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的发展必然需要构建和谐的移动通信服务环境,而科学化和融合化的服务环境则满足了其需要。科学化主要表现在呼叫中心、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在移动通信服务领域的应用;融合化是指3C融合带来消费电子、通信和计算机产品等产品服务的融合,特别对一些跨行业多品牌的企业而言更加重要。科学化为企业节约了服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融合化则是要求企业综合考虑各种不同产品特征和服务特点,统筹安排服务方式。

移动通信服务环境的科学化与融合化是和谐服务的方向。一方面,移动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好与计算机行业、软件行业、家电行业的关系,使之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多品牌的企业需要协调好不同产品的服务关系,通过塑造统一的服务品牌,达

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篇3: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1.【关于5G】

5G将是M-ICT最重要的基础, 其发展方向以“人的体验”为中心, 在终端、无线、网络、业务等领域进一步融合及创新。同时, 5G将为“人”在感知、获取、参与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影响。5G的服务对象将由公众用户向行业用户拓展, 5G网络将吸收蜂窝网和局域网的优秀特性, 形成一个更智能、更友好, 更广泛用途的网络。5G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与其他成功商用的技术和谐同存。

2.【5G面临的挑战】

5G的研究将从单纯提升带宽转向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从满足个人信息消费应用转向满足万物互联的信息化社会应用。因此, 5G在技术发展上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一:无处不在的服务

在M-ICT时代, 服务永远就在用户身边, 用户需要更便捷高效地使用移动办公、信息分享、社交互动、电子商务、互联金融等移动互联网业务。5G的研究将从改善用户体验着手, 围绕用户的服务需求来建立用户感知模型, 进而对5G在网络容量、带宽保障、峰值速率、网络时延、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将有量级的提升。

挑战二:海量的信息连接

5G网络不仅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高速连接, 同时也建立“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 这对网络能力和稳定可靠性带来巨大挑战。解决这一挑战, 5G必将把办公、购物、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社交等各垂直行业的价值环节和生产要素更大规模地纳入移动互联网产业。在互联网上构建“物理图谱”, 将物理世界搬至互联网, 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合二为一。

挑战三:绿色节能

5G的发展必须在绿色节能方面要有巨大的提升。“无处不在服务”和“海量信息连接”必将带来巨大的系统能源消耗;5G终端还将汇集各种感知技术、新媒体技术、新材料和新娱乐设施, 也将面临更巨大的功耗挑战。这就需要通过网络架构变革, 各类网元功能和组织结构的重组, 进而达到网络和终端的节能目的。

3.【技术展望】

5G的研究将专注面向用户体验的提升、面向信息化社会的业务应用和构建融合智能化的网络。

3.1 超大数据流量的实现技术

M-ICT时代, 移动智能终端及云应用等将催生数据流量持续爆炸性增长, 无线网络要支持超大数据流量, 需要在无线链路、频谱使用和组网三个维度开展研究。

●无线链路效率的提升

无线链路可以形成突破的方向包括编码调制、多址技术和接收机领域。在编码调制领域重点研究非线性多用户预编码、新型联合调制编码、网络编码等技术。在多址技术领域重点研究非正交多址技术。在接收机领域重点研究能够支持MIMO传输的新波形和短无线链路的全双工传输。以上这些技术的组合, 可以显著提升无线网络的传输性能。

●频段的延伸和灵活管理

5G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工作频段向用户提供更高数据带宽。可使用的新频段包括3GHz以上, 甚至于毫米波频段。这些频段具备向室内及热点用户提供带宽达到光纤级的速率能力。在开辟新频段的基础上, 5G可以引入动态频谱智能管理技术使其工作在非授权频段和非主用频段。

●密集组网

局部热点地区的超大容量需求将是5G必须面对的重要应用场景。通过密集组网方式, 提升单位空间的带宽能力。各种新型高速无线局域网接入点和蜂窝小基站共同构成立体的超密集的组网方式, 形成一张超级带宽能力网络。

3.2 网络的云化和智能化

面对数字流量的巨大变化, 5G网络结构将向云化和智能化转变。

●接入网的云化

5G将是一个基于云处理的异构网络。这个网络在引入新的无线技术的同时还要满足对现存无线制式的接入控制,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控制机制协调各种无线制式之间、频段之间、小区之间的无线资源, 以显著提升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数据接入能力。将无线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功能进行云化可以有效实现上述功能, 并降低网络建设和管理成本, 方便5G及现有无线网络的统一运营。

●网络架构进一步扁平

5G网络架构将根据M-ICT时代的业务特性进行扁平化改造, 包括利用软件定义网络及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将垂直的网络架构演进为水平的网络架构。另外, 5G增强无线接入网功能, 简化网关功能, 降低网络复杂性。5G网络控制面集中化和转发面通用化易于支持多种业务, 如增值业务、大数据分析、管道能力开放等。

●多网络技术融合

5G需要考虑将多种接入技术, 包括新型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和短距离连接技术等, 融合到统一的体系架构下, 重点研究多制式的融合、智能管理和构建云化的通用平台。

●超低时延的实现

降低用户响应时延是提高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手段。5G可以在网络时延、回传时延、接入时延和终端时延四方面逐步降低用户响应时延。可以使用的技术和策略包括预调度、本地化网关、本地化缓存、快速解码、面向业务的Qo S控制等。

3.3 业务和网络的深度融合

M-ICT时代, 移动多媒体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在目前的网络和服务架构下, 一些大流量的业务如“高清、超高清”的移动视频必将引爆全网络的数字洪水。5G中这些与用户体验直接关联的业务将不仅仅由云端提供, 也可以由网络直接提供。因此业务和网络深度融合技术能极大提高用户的体验, 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

3.4 网络能力开放

M-ICT时代, 网络服务模式将构建在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台上。5G网络在为用户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 可以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 使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运用和组装接口产生新的应用,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业务。

4.【合作】

5G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运营商在网络建设, 网络运营和网络维护方面的需求。运营商和设备商的深度合作是实现“服务无处不在”和“完美的用户体验”目标的基础。

5G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 也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深度合作敞开了大门和提供了机会。

篇4: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叶立培、刘益谦和江南春是上海本土三大首富。

川商刘永行和闽商许荣茂是最富有的两位驻上海富豪。许荣茂同时是上海首善。

驻香港的荣智健是沪商首富,驻美国的戴伟丽是沪商女首富。

目前有350位10亿元富豪驻上海,其中109位是登上《2010胡润百富榜》的“阳光富豪”。

上海地区房地产行业、金融与投资行业创造富豪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房地产行业上榜富豪最多。

上海地区7%的上榜富豪拥有国家政治身份,低于百富榜13%的比例。

上海吸引了很多外地富豪,109位上榜富豪中,有78位是外地出生,其中来自浙江最多。

上海出生的姚明是上海地区最年轻的上榜富豪,同时也是全国最年轻的。

没有一位沪商登上《2011胡润慈善榜》。

胡润研究院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高傅财富俱乐部,日前联合发布《高傅2011胡润上海财富白皮书》,旨在分析上海地区富裕人士的概况。

上海地区千万富豪概况

上海地区千万富豪人数已经达到13.2万人,比去年增长8.2%(1万人);其中亿万富豪7800人,比去年增长6.8%(500人)。涨幅低于2010年上海GDP9.9%的增长。对比全国其他城市,上海地区千万富豪人数居全国第二,北京以17万人居全国第一。上海千万和亿万富豪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8%和13%。

上海地区每175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根据今年5月初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300万。上海千万富豪人数的增长,主要是因为2010年上海GDP增长了9.9%,以及房价的上涨,尤其是高端房价的涨幅更大。根据今年四月英国莱坊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上海高端房产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1%。亿万富豪人数增长的原因则还包括艺术品收藏和对高端房产的投资,如投资老洋房。2010年的股票市场几乎没有大的波动。

《高傅2011胡润上海财富白皮书》中的“富裕人士”为: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资产包括可投资资产(现金、股票等)和不可投资资产(私人公司、自住房产、艺术品收藏等),不同于美林银行和招商银行各自的“财富报告”只统计可投资资产。分布状况则以富裕人士的长期居住地为主要依据。

上海地区富豪概况

总体来说,上海地区千万富豪平均年龄为39岁;男女比例为7:3;平均拥有3辆车、4块手表;平均拥有假期18天,比全国富豪的平均水平多3天;休闲时间,喜欢旅游、高尔夫和看书;最青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最青睐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是三亚和香港;喜欢收藏手表和酒;纳税是上海富豪认为体现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其次是环保。

13.2万个上海地区千万富豪中,5.5万人可以拿出1000万元进行投资,即拥有1000万元可投资资产(现金、股票等),而7.7万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不足1000万,其余为私人公司、自住房产、艺术品收藏等不可投资资产。

上海地区千万富豪类型

上海地区千万富豪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炒房者”、“职业股民”和“金领”。

企业主:企业的拥有者。这部分人群占上海所有千万富豪的55%。企业占其所有资产的60%。

“炒房者”:累积一定资金后,他们开始进行各种类型的投资,主要投资房地产。拥有的数套房产,在过去几年内升值很快。这部分人群占20%。投资性房产占其所有资产的60%。基本从十年前就开始炒房。

“职业股民”:拥有一定资金后,投资股票,并且获得相当高的收益。这部分人群占15%。股票投资占其所有资产的60%。平均从2004年开始炒股。

“金领”:包括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高额年薪、公司分红等来保证稳定的高收入。这部分人群占10%。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40%。

上海地区亿万富豪类型

上海地区亿万富豪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企业主、“炒房者”和“职业股民”。

企业主----上海亿万富豪中,企业主的比重占75%。企业占其所有资产的65%。

“炒房者”----上海亿万富豪中,“炒房者”的比重占15%。房产投资占其所有资产的80%。

“职业股民”----上海亿万富豪中,“职业股民”的比重占10%。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80%,包含股票、现金和其他投资。

上海地区富豪榜

目前大约有350位10亿元富豪驻上海,其中109人是登上《2010胡润百富榜》的“阳光富豪”,其余大约240人为隐形富豪,比阳光富豪多出一倍多。而全国10亿元富豪目前大约有4000人,其中1363人为阳光富豪。对比全国其他城市,上海阳光富豪人数居全国第二,北京以124人居全国第一。

上海地区109位上榜富豪的平均财富为46亿元,比《2010胡润百富榜》的平均财富高7亿元(18%)。

上海吸引了很多外地富豪,109位上榜富豪中,有78位是外地出生的,其中来自浙江的最多。

川商刘永行和闽商许荣茂是最富有的两位驻上海富豪。

前十名中只有1位出生在上海:叶立培。

前十名平均年龄52岁,比百富榜平均年龄大一岁。

前十名中共有7家企业拥有上市公司。

上海出生的富豪(沪商)

《2010胡润百富榜》上,共有39位沪商,全国排名第八,浙商以216人全国排名第一。

叶立培、刘益谦、江南春是上海本土三大首富,分别以财富150亿元、100亿元和75亿元,全国排名第51、85和135位。驻香港的荣智健是沪商首富,以财富220亿元,全国排名第29位;驻美国的戴伟丽是沪商女首富,以财富80亿元,全国排名第118位。

篇5: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2012-2016年民间借贷审判白皮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民间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闲散资金。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金融危机等全球经济形势转变的双重影响,民间资本流动日趋活跃。民间借贷作为宏观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随着其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其在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创业者和不同层次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监管的缺位和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缺失,一些不法行为也介入其中,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导致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快速增长。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对民间资本的有序流通提供司法保障,长宁区人民法院结合2012年至2016年间我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具体分析这类案件近年来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从防范交易风险和规范借贷行为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与思考。

一、情况特点

201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

司法解释》”)将民间借贷纠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企业借贷纠纷,即借贷一方或双方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借贷纠纷;另一类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纠纷,即借贷双方均为自然人的借贷纠纷。本文主要分析我院受理的主体为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不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或法人与其他组织相互之间的借贷纠纷。

(一)基本情况

1.收结案数量快速增长

2012年至2016年,我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总数为3405件,结案3232件,同期结案率为94.5%,具体情况如下:

图一:2012年至2016年收结案情况图

2.结案标的稳中有升

从诉讼标的额的分布区间来看,10万元以下的借贷仍在民

间借贷纠纷中占主要地位,而借贷金额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纠纷也在逐年增多,最大金额达4000余万元。具体分布如下:

图二

2012年至2016年案件标的分布图 3.结案方式以判决为主,调解难度大

由于借贷案件被告缺席率高,当事人对案件事实争议较大等原因,导致案件调撤难度加大,判决成为主要结案方式。以2016年为例,判决方式结案案件占当年总结案数44%,撤诉案件占30%,调解案件占25%,还有1%的案件以移送或裁定驳回的方式结案。

2012年至2016年间,我院民一庭审结的民事案件总体调撤率分别为:86.7%、85.9%、87.92%、86.35%及83.46%,而同期民间借贷案件的调撤率分别为:55.6%、49.8%、50.5%、54.8%及51.7%。

图三

案件调撤率对比图

两相比较,民间借贷案件的调撤率明显低于同一时期其他民事案件的调撤率。审理中另发现,民间借贷纠纷中案件撤诉原因大多为原告需要补充证据,而非双方和解撤诉。由于纠纷尚未得

到根本性解决,原告需再次诉讼至法院,这也成为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4.被告应诉率低,公告送达占比高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往往存在债务人因一走了之或四处躲债而下落不明的情况,给法院的送达、审理和执行带来极大困难,不仅拖延了案件的审理进度,也为部分债权人肆意增加债权数额,虚构债务提供了便利,增加了查明案件事实的难度。我院审结的民间借贷案件中,通过公告方式送达诉状副本等应诉材料的案件几乎占到当年结案数量的三分之一,具体情况如下:

图四

公告案件统计图

(二)案件特点

以五年来我院审理的案件情况分析,民间借贷纠纷呈现出如下特点:

1.借贷主体多元,法律关系日趋复杂

传统民间借贷大多发生在亲属、朋友、同乡等熟人之间,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一对一借贷,法律关系较为简单。随着商业资本日渐发达,受资本利益追逐的心理驱动,传统以血缘为纽带的借贷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一方向多方融资甚至第三方的参与,使民间借贷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审理中,有的案件双方当事人虽然都是自然人,但出借方系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或者信息服务平台的“撮合”,向实际借款人出借钱款,由中介机构提供借贷合同公证、诉讼法律服务、债务催缴、房屋抵押出售等“一条龙服务”。另外还存在出借人通过线上线下搭建平台,发布较高收益理财产品吸收公众存款,再以更高利率出借给小微企业或个人赚取息差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借款人到庭后表示,系争借款系因赌博所致,在场所专门设立融资点借款以归还赌债,通过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债务的现象时有显现。

2.系列案件多发,扎堆诉讼现象频现

五年来,我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同一人在多个案件中作为原告起诉,以及同一人在多个案件中作为被告被诉的系列案件逐渐增多,个别当事人在一些案件中作为原告催讨债务,同时又作为被告在其他案件中被人追债。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间,同一当事人以原告身份在我院起诉民间借贷纠纷出现三次以上(含三次)共有19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郭某某作为原告的案件数量为356件;以张某为原告的案件数量为22件;以陈

某姐弟两人为原告的案件数量共计21件。更有个别当事人在全市多个法院作为原告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追讨债务。同时,由于部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陷入危机,资金链断裂,或者其行为触犯法律被刑事处罚,无法依约定期支付利息,引发债权人恐慌心理,扎堆起诉。我院2012年至2016年间受理的同一被告涉三件以上民间借贷纠纷(含三件)共计12人。值得一提的是,案件审理过程中因发现涉及犯罪事实而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情况增长明显。2016年全年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仅2件,而今年1-6月,因涉嫌犯罪需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裁定驳回的案件已达到6件。

3.形成专门产业,呈现职业放贷特征

近几年,在民间借贷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职业放贷人”的身影。这些个人往往拥有大额资金调度能力,不仅直接出借资金,也常以公司名义向个人或是企业放贷。通常情况下,他们提供格式化的借款凭证文本,对借款期限、借款交付方式、借款利率、违约金及其他费用的约定较为全面,对于大额资金的出借,通常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他们的出借资金来源不限于自有资金,放贷人多户头转账,互相拆借的情况较为普遍。实践中也发现,有部分放贷人以他人名义放贷,却以委托代理人身份出面参加诉讼。在一些涉案标的高达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的案件中,原告作为出借人却大多为年龄不到25岁的外来人员,在本市既没有住房,亦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但出借金额往往巨大。他们出庭后亦很少发表意见,通常由律师或者委托

代理人代为发表意见,呈现出集团化、产业化趋向。

此外,有部分案件反映,黑恶势力介入催讨,严重扰乱社会治安。部分案件借款人到庭陈述,出借人曾通过社会人员上门催讨债务,对借款人采取威逼、恐吓、非法拘禁等手段要求借款人还款,对于借款人现金方式的还款不予出具收条,甚至强占借款人房屋,收取租金抵债。

二、审理难点

(一)实际金额认定难,出借人百般规避法定利率上限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借款利率做出了“两线三区”的划分,明确年利率超过36%的约定无效,借款人可以拒绝支付,已经支付的亦可要求返还。这一规定看似可以将民间借贷利率规制在合理范围内,维护借款人的权益。然而现实中,出借人往往利用借款人急需资金的迫切心理及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绞尽脑汁采取各种规避措施,“做”足证据,使得借款人事后要证明存在预扣利息的情况几乎成为不可能。例如:出借人通过银行转账向借款人全额交付借款却当场取回部分现金;出借人通过表面相互独立的其他账户接收还款后否认还款、仍然主张全额还款;出借人在本金交付过程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现金交付金额作为预扣利息等。又如:借贷双方定期结算,重新签订借款合同或出具借条、收条等书面文件,将高额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同时通过银行走流水方式将证据做实;在现金交付的情况下,将大额现金堆放摆拍,并由借款人在照片上签字确认收款或直接拍摄借款人与现金的

合影以证明其已取得了该笔现金借款,而实际并未足额交付;利用法律在民间借贷的居间服务合同管制上的“空白”,由公司及公司的关联自然人分别扮演居间人和出借人,分别收取居间费用和借款利息,在同一笔出借资金上实际获取高额收益。这些规避利率管制的通常手法使得相关案件中的民间借贷利率形式上虽然符合法律的规定,实际却远超标准。极少数案件中,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借款人及时进行了相应证据的固定、留存,法院通过该类案件的审理发现,借款人从各职业放贷人处获得借款的成本,可能严重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但是,多数案件中,由于证据的缺乏,法院依据证据所作的事实认定中难寻“高利贷”的身影。

审理中,部分出借人在借款人出具新的借条之后,以各种理由推脱向借款人返还原始借条,事后又以新旧借条一并诉讼要求借款人返还全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虚假诉讼甄别难,当事人庭前做足形式证据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十九条列举了识别虚假诉讼的具体判断标准,但如今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双方通常都会有针对性为规避法律规定的情形进行预先准备,不仅是本人到庭确认借款事实,还能提供双方往来的转账交易记录作为交付凭证,使得虚假诉讼的识别难度大大提升。例如:离婚诉讼中,夫妻一方与关系人恶意串通,虚构与关系人的借贷事实,并伪造借款合同、借条等相关证据材料,由关系人再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之诉,要求夫妻另一方承担还款义务。这极有可能导致法院判决或调解支持关

系人的诉讼请求,减少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可分份额,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有些民间借贷纠纷是父母在子女离婚诉讼进行的同时,起诉己方子女返还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购买房屋所借的款项,父母起诉所凭借的借条多为后补,夫妻间对诉争款项是否为借款,性质是借贷还是赠与争议很大,不能排除虚假诉讼的嫌疑。

还有一些非典型的虚假诉讼,在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原、被告双方曾系男女朋友的情况,双方关系恶化以后,一方起诉要求对方返还恋爱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借款。但此类案件中原告一般仅能提供转账凭条或债权凭证中的一种作为证据,故较难认定借贷事实。因为转账交付的可能是恋爱期间自愿给与对方的钱款,而借条可能是承诺给与对方的补偿或分手费,因关系破裂,据此起诉以减少损失。此类案件由于牵涉到原、被告的情感纠葛,双方情绪对立较为严重,较难调解。又如:出借人特地选择借款人出售自有房屋并已着手办理房屋交易过户手续的节点,向法院起诉要求借款人归还远高于实际欠款金额的借款,并同时提出诉讼保全,查封房屋,阻碍借款人办理过户手续,借此向借款人施压,同意接受出借人的调解方案,以换取尽早解除查封,减少因延迟过户而需向买房人支付的违约金。

(三)客观事实查清难,被告缺席审判屡见不鲜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大,人户分离的情况颇为常见,部分借款人为躲债闭门不见或干脆搬家逃债下落不明,导致诉讼材料送达困难,借款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诉讼常识而拒收诉

讼材料或消极应诉的情况亦不鲜见。当事人不到庭应诉参加法庭审理,不参与质证及提供自己的辩解意见,成为法院查明事实的障碍,给人民法院认定事实带来很大困难。“不得拒绝裁判”的职责使命,使得法院只能依据在案单方陈诉及证据作出判决,部分债权人的不诚信陈述,与客观事实存在差距,导致生效案件因新证据出现而发生变动,影响审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四)法律适用统一难,裁判结果不一影响司法权威 1.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审判实践中,如果借贷事实发生在借款人及其配偶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且配偶一方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该借款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的,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虽然也有认定为个人债务的例外情形,但对于配偶一方的举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社会上一度对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24条规定的实施情况提出质疑,那些“被负债”的配偶们甚至形成了“反24条联盟”。但是,如果仅凭借款金额大小来认定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并据此要求出借人举证证明配偶一方知晓借款事实或借款已实际用于借款人夫妻共同生活,又显得太随意,毕竟每个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大相径庭,苛求出借人在出借每笔大额款项时均要确认借款人配偶的意愿也违背民间借贷灵活便捷的特点,不尽合理。由于目前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上缺乏统一的裁判尺度,法官根据个人经验行使自由裁量权而作出的裁判结果往往会存在差异,难免出现类案不同判的情况,容易使民众认为法院裁判标

准不统一,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2.借款利率的认定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6条将民间借贷利率标准划分成三个区域,其中年利率介于24%-36%之间的属于自然履行区域,该部分利率债权有保持力无执行力,债务人可以自然履行,但出借人不得通过诉讼强制借款人履行。这一规定适用在已经结清的借贷纠纷中较为明确。但很多涉讼的借贷纠纷当事人间存在多笔借款,而借款人亦曾陆续还款,如果双方实际约定的借款年利率高于24%,对于借款人已经归还的钱款性质如何认定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只要结算以后年利率未超过36%,就视为自然履行,认定为借款利息;也有观点认为,既然要求法院确认,那年利率就不能超过24%,超额部分应作为本金予以抵扣。该条规定没有区别普通民间借贷和营利性借贷(即法定代表人或公司股东以个人名义为公司经营借款)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借款期限对于借款利率的重要影响,促使部分借款人违背诚信原则,作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陈述(因为付了可能会被认定为自然履行,不付就只能按最高年利率24%来执行),进一步增加了案件事实认定的难度。

三、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投资与恶意借款造成纠纷频发

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的迅速累积,使民间借贷成为国家金融资本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一方面,民间资本迅猛发展,出现了民间资本大量沉淀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实体中小微企业发展却处于缺乏资金借贷无门的困境。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同时它的便捷性与熟人社会运行机制是民间借贷猛增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现行的民间借贷大多都建立在社会主体之间对信誉信赖的基础之上,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部分出借人为追求高额利息,未审核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借款用途就盲目出借,一旦债务人因决策不科学或市场环境影响导致经营失败,就会无力偿还借款本金及承诺的高额利息,最终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出借人。部分出借人缺乏法律意识,借款合同和钱款交付证据保存不足,只有少部分案件设定了担保、抵押,或者仅约定了提供房屋抵押而未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使得约定的担保方式落空。民间借贷资金少则数万元多至上亿元,而实体经济的年收益率基本达不到年利率24%,实体经济投资人如何承担得起如此高额的利息?更有甚者,一些从事实体行业的投资人经受不住高利的诱惑,将有限的生产资金转投到民间借贷上,有的甚至想办法套取银行贷款来放贷,从中赚取高额利差。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恶意借款,借款人并未实际经营,而为了某些目的,通过高息来吸引资金,肆意挥霍,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扰乱了借贷市场、导致诉讼案件频发。

(二)立法不完备,民间借贷过快发展造成监管缺位

在《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颁布实施之前,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则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内容

也滞后于司法实践的需要。虽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审判实务中的事实认定、刑民交叉、民间借贷利率和利息、互联网借贷平台的责任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和明确的规定,但作为司法解释,主要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作用,对于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一部基本法律来从根本上规制民间借贷行为,进而维护金融秩序。

面对民间金融领域法律不完备甚至缺失的状况,国家更多地将剩余立法权和剩余执法权配置给了多个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这些部门对审核批准的民间借贷机构的具体运行和经营活动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规范和措施,存在监管协调成本过高以及监管失灵的问题。此外,新形势下兴起的网络借贷形式的P2P模式也同样面临定位和监管的问题,其设立和经营无规可循。已经形成规模化的P2P借贷平台及职业借贷中介、借贷公司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其危害性远大于传统民间借贷行为。

(三)司法不统一,证据缺失可能造成事实认定偏差

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在钱款出借时没有留存必要的证据,导致催讨困难;专业放贷人利用优势地位做足证据,误导法官认定偏离了客观真实的法律事实;法律规定不明确、法官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证据规则的简单适用等导致适法不统一、类案不同判的现象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常常存在。审判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方的陈述合情合理但欠缺证据,另一方的陈述明显违背社会常理却“证据确凿”的情况,如何通过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加强对事

实的认定和证据的把握,进而形成内心确信,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需要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法官充分运用个人智慧、经验来化解难题、解决纠纷。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立法,加强前端监管

由于现有的单一的司法解释无法适应民间借贷市场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并逐步建成民间金融领域法律体系,对当前民间借贷进行系统性规范,进一步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以解决民间借贷无序混乱的现状,使其朝着更健康和良性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原有的管制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予以修订,重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认定标准,为其阳光化发展留出法律空间。可以借鉴香港地区对民间借贷监管模式制定《放贷人条例》,采取准入登记制,核发许可牌照,明确禁止过高利率,成立行业自律组织进行专门化管理。同时,对不愿意加入“合法化”民间金融机构或个人,明确为违法,予以取缔,将监管的重点转向对资金供给方,用法律明确保障借款人或者保证人对与贷款相关的任何权利,使监管内容具体化、明确化,促进放贷行为的规范化。

(二)提升站位,坚持严格执法

针对当前民间借贷案件数量保持高位运行,疑难复杂情况频发的态势,人民法院应不断提升工作站位,站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经济秩序安定的角度,认真稳妥地审理好案件。不仅要关注

案件本身的事实,还要注意分析案件发生的深层原因,深入了解和把握与案件有关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前因后果等边际事实。“法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分配,一个案件的审判,首先要最大限度追求法律正义,同时,要兼顾社会普遍正义。” 针对审判实务中的高利贷界定、虚假诉讼甄别、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突出问题,要通过加强审判业务指导、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确定裁判规则,及时统一裁判标准,统一法律适用。要制定审理案件的规范指引,明确案件的审理步骤与标准,统一执法。要加强对事实认定的审慎态度及对盖然性标准运用把握的娴熟技能;要加强对较大金额经营性借贷的审查力度,尤其应加强对出借人出资能力和交付事实的审查,严查与身份不符的资金来源,明确虚假陈述的法律后果,对于构成妨碍诉讼的行为作出严肃处理;要加强对法律规范精神的实质把握以及熟练运用诚挚解释法律规范的科学方法,不简单以案论案,不简单适用证据规则;要加强对法律程序的实质性遵守和正当程序的坚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多措并举,规范市场秩序

民间借贷案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会同公安部门制定规则, 加大打击力度,对民间借贷纠纷中存在的暴力、违法催债等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民间借贷市场主体平等、安全、自主地履行义务。要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自然人和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进行有限

披露,便于公众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与信息,帮助出借人甄别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从源头上预防交易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强化法院系统内部的大数据采集、整合与分析,统一证据裁判标准,遏制高利贷的规模化发展。针对实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发送司法建议。发挥行业调解组织优势,加大调解力度,运用“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加强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邀请调解、委托调解等方式,努力化解矛盾,平息纠纷。

(四)注重宣传,增强全民守约

当事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借贷手续不规范,证据保存不完整等因素,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导,结合网络信息平台,尤其是新兴的各类自媒体,灵活采用“以案说法”等形式,播放、发布民间借贷典型案例,强化人民群众对民间借贷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要加强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行为的惩罚力度,努力消除诚信缺失导致的各种弊端存在的空间,树立“诚信为本”的信用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民间借贷良好运行。要通过司法裁判引导当事人摈弃“唯利是图”的粗浅认知,鼓励当事人信守承诺,积极履约,促进全社会守约氛围的形成。

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经济生活和金融市场领域中,民间借贷活动的

篇6: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2014年5月29日)

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这个预判来自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家长们也许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现在家长们忙着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孩子们25岁时,这些对应的工作可能早已消失。“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寻思,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5月28日发布的《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如此写道。

新的“学习典范”在哪?借助于新技术教给孩子“学”的责任,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去创造新工作,这才是最“靠谱”的答案。5月28日,《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公布——技术走进学校,注入的是变革的力量。

面对新技术来袭,课堂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报告显示,新技术正在影响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领域。

1-2年内: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课堂实景】带着一台Pad(平板电脑),走进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跳出一段清晰的图像和声音:“请问以下哪只不是昆虫……”面对蝴蝶、蜘蛛、蜜蜂等数十张照片,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查找并点击答案。这是杨浦区二师附小的师生们共同演绎的“创智云课堂”——小学科学类探究课“走进昆虫的世界”。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像玩游戏一样,在Pad屏幕上点出答案。老师还会使用“电子书架”、“专题网站”、“网络搜索”、“校园图书馆”等功能,带学生一起了解、熟悉昆虫,再进入“真假昆虫分类”测试。从“寻找昆虫”到“教师点评”,从“扩充阅读”到环保教育,这堂35分钟的课程,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

杨浦区“创智云课堂”从2012年推出尝试,目前已在6所学校试点,涉及语文、数学、音乐等9门课程。

云课堂搭建了两个平台——移动学习的平台和移动教学平台。以教材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在云课堂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动画、练习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业也不枯燥,可以用口述录音来回答,也可以手写后拍照上传,只要证明自己会做就行。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因此而发生变化。

云课堂就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蓝皮书报告显示,在1至2年内,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环境的优化,云服务质量的提升,学习的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正在逐渐意识到可以在任何时候,和学习同伴保持连接,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更可以获得全世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学生们都可以沟通,深化交流,可以接触到一个更充盈的世界。新技术影响着上海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3-4年内:学习游戏化将成趋势

【课堂实景】今年初,北京育才学校一年级学生期末考试不再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做游戏。学生人手一张体验卡,可以尝试“把耳朵叫醒”、“蚂蚁搬家”、“分秒不差”等多个项目关卡,每通过一项体验,家长志愿者评委就会给孩子们几颗小星星,代表得分。

实际上,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等地,“学习就像打游戏”已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实现。

身为家长,你可能每天都想控制孩子趴在电脑前的时间,担心孩子今后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但根据蓝皮书预测,“未来3-4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游戏和学习游戏出现”,“游戏化”将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趋势,由此,教育者需要正确看待电子游戏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价值。

Algodoo是瑞典一家公司开发的仿真物理实验模拟游戏。在一个卡通平台上,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绘图工具编辑各种实验场景。比如,通过设置齿轮、弹簧、铰链等元素,轻松掌握摩擦力、弹力等各种力的作用方式。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上传自己的实验作品,分享实验内容。

在教育系统中,对游戏的认识也需改变。游戏会教学生一些课堂上无法传授的、参与社群生活的技能。研究表明,让孩子们玩上25分钟的合作类游戏,他们就会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并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25分钟。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还在鼓吹学生和游戏保持距离的老师们,今后将成为游戏的设计者。蓝皮书认为,通过游戏设计,教师将使学习者获得更有把握的成功。电子游戏在处理学生失败这一事实上会有一套独特的机制,失败了可以继续尝试,让学生始终在“闯关”的过程中保持对最终成功的希望。

蓝皮书同时指出,在未来的3-4年间,通过收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分析计算数据的模型,教师可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关联。这种学习分析技术将与学科紧密相连,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

未来5年后:进入“创客”式学习新时代

【课堂实景】在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学生们对小行星“四大金刚”中的“灶神星”进行了图片3D扫描。这张图片的来源——“曙光号”探测器,是学生们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上下载的。学生们通过3D打印亲手制作“灶神星”微型模型,研究这颗小行星。

近年兴起的3D打印技术,对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时髦的概念,但一些中小学生已经在通过3D打印探索具体的科学问题。

根据蓝皮书预测,在未来5年后,技术的发展会直指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从而引起“核变”。一个已经被预见到的趋势是,今后的孩子将要进入“创客”式学习的新时代。

所谓“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当计算机全面介入个人学习后,学生们将会运用教师之前都未曾接触过的新技术。

蓝皮书认为,学生将以“创客”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并不断地在设计中创造。在“做”中学习的过程,学生们还可以作出具体的设计,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然后得出新的结论,再应用于探索创造中。“创客”会极大地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甚至是圈子。

目前教育界对于“创客”式学习的预测是:它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假设一个孩子主动对一个内容感兴趣,他可以在网上阅读、转发文章,继而再通过博客、论坛等,接近这个行业领域和人物。他会像发烧友一样收集一切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而与此同时,孩子的学习伙伴也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年龄、学历多元化,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另外,蓝皮书认为人机相互学习将在今后5年崛起。在一些特定领域,机器的功能已强于人类。机器不仅代替了人类处理重复的体力劳动,并逐步超越人类在不同领域的脑力劳动。

技术+教育=8大结构性变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教育发展和进步往往靠名垂史册的教育大家在理论层面的建树来引领趋势。而今,“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

昨天发布的蓝皮书披露,技术与教育的相互渗透,正呈现8大结构性特征——

特征一:教材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变得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

特征二:资源全球化

因特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可方便地享用。

特征三: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特征四:学习自主化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特征五:任务合作化

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合作的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的小组作业和计算机扮演同伴角色等形式,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征六:环境虚拟化

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特征七: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特征八:系统开放化

系统开放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开放、结构开放和功能开放这三方面。其中,内容开放是指能通过超链实现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无缝连接,内容空间可无限扩展扩张;结构开放是指可利用构件化技术,允许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扩充教育系统的能力;功能开放是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能够支持按需学习,适时学习与弹性学习。

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暨论坛举行

本次发布会采取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的媒体传播方式——联合校长传媒等15家业界权威的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在5月28日当天共同推出“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的现场版,这也是国内首次关注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共同携手的合作。

自2004年起,位于美国的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每年发布一份地平线报告(The HorizonReport),介绍未来5年内可能会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

上海的教育信息化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2010年发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即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如何通过借鉴国际研究的结果、分析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来明晰未来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如何通过分享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经验、学习信息技术产业人看教育的视角,来提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特别筹划举办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发布暨培训会。

此次发布暨培训会由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科技处指导,上海教育杂志社与上海电教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专业支持。本次发布会采取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的媒体传播方式——联合校长传媒等15家业界权威的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在5月28日当天共同推出“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的现场版,这也是国内首次关注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共同携手的合作。

在两天的活动中,将呈现三位业界知名专家的主题报告: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中国专家张铁道将与大家分享“教育信息化,从世界到中国”的最新发展趋势,音乐家孔祥东将展示Imusic-ilove-ithink项目的最新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技术系博士生导师任友群将深刻阐述教育信息化的世界趋势和我们的行动。华为、复兰科技、希沃、信哲通、上海易教、思来氏等等9家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将带着其在教育领域的创意,来到现场进行展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团队将推出世界地平线报告概览。10所中小学校“TED”演讲将展示《蓝皮书》中信息化案例,带你领略创智云课堂、数字陶行知纪念馆、让思维可视化的IMMEX运用、3D打印嵌入STEM课程中的发现等教育创新项目。

(文/《上海教育》杂志记者计琳)

(编辑 唐民龙)

链接:

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会暨论坛

主要议程(5月28日-29日)

5月28日上午 9:00-9:40开幕致辞

主持人:仲立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党委副书记)9:00-9:10主持人介绍来宾和简介此次会议概况

9:10-9:30开幕致辞:王宏(上海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秘书长、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副主任、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

9:30-9:50开幕致辞:尹后庆(上海市教委巡视员)9:50-11:30发布会

主持人:倪闽景(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9:50-10:50主旨报告

《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联合发布

主要趋势与面临挑战:张治(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近期中期远期应用综述:沈祖芸(上海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10:50-11:20大会主旨报告

(一)教育信息化,从世界到中国

演讲人:张铁道(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中国专家)11:20-11:50大会主旨报告

(二)Imusic-ilove-ithink 演讲人:孔祥东(音乐家)5月28日下午

1:00-2:30学校案例-企业路演

(一)主持人:张治(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1:00-1:15创行云端智随民间——杨浦区创智云课堂进程

吴巍(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

1:15-1:30企业新产品路演:教育智慧云(华为)

1:30-1:45企业新产品路演:全向互动在线云课堂(复兰科技)1:45-2:00教育传播媒介与学习方式改变——数字陶行知纪念馆

薛定稷(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

2:00-2:15教学邦云平台如何助力校长推进数字化教学(教学邦)2:15-2:30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连结花洁(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2:30-2:45企业新产品路演:教学中的智能终端应用(希沃)2:45-3:00企业新产品路演:每个学校都可以有新媒体(信哲通)3:00-5:00体验式培训

主持人:张治(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概述(杨晓哲)

迈向新学习时代(黎加厚教授团队)

5月29日上午

8:30-11:15学校案例-企业路演

(二)主持人:倪闽景(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8:30-8:45不是推翻,而是改变——微课再认识

崔婷(北海中学数学教师)&周飞(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

8:45-9:00 企业新产品路演:P3D数字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P3D)9:00-9:15真心话不冒险——技术让学生安全地表达自我曹坚红(上海市静安区做中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9:15-9:30 企业新产品路演:微学堂里有名堂(戴剑飚,上海IT企业家协会会长,美国新奥尔良大学兼职教授)

9:30-9:45看得见的思维 发现不一样的学生

姚晓红(上海市大境中学校长)

9:45-10:00 企业新产品路演:增强现实技术(幻维科技)10:00-10:153D打印嵌入STEM课程中的发现

张悦颖(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上海交大研发教授

10:15-10:30企业新产品路演:移动时代的智慧校园(上海易教)10:30-10:45用数据再现学生的成长

张中涛(闵行区教育局局长助理)

10:45-11:00企业新产品路演:数字解析学生成长(思来氏)11:00-11:30大会主旨报告

(三)教育信息化的世界趋势和我们的行动

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技术系博士生导师)

5月29日下午

1:30-2:45学校案例-企业路演

(三)主持人:陈骁(上海教育杂志社总编辑)

1:30-2:30未来课堂教学展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2:30-2:45企业新产品路演:点阵数码笔在微课及互动课堂上的应用(拓思德科技)2:45-3:00变“传”为“感”,一起行动学习15分

刘党生(张江实验中学副校长)

3:00-3:15企业新产品路演:想到vs做到?技术变革为思维创新服务(上海和创信得科技信息公司)3:15-3:30提问互动

专家点评:陈家虎(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3:30-4:15大会闭幕报告

归来:从未来八个预言回到今天转型课堂

上一篇:《西游记》读后感四年级寒假作文下一篇:产品出厂检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