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2024-06-07

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共8篇)

篇1: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北邮通信原理复习计划

一 考研数据分析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每年得招生人数每年都在700人左右(其中保送生150人左右),2010年的招生人数可上北邮主页上查询。2005年初试分数线300分,2006年初试分数线320分,2007年初试分数线305分,2008年初试分数线320分,2009年初试分数线300分,注意,这个只是复试分数线,也就是参加复试同学中的最低分数,实际录取分数因每个组的情况不同而不同,最高的有370+,低的也有才330+的。

二 复习计划

因为你们暑假要上为期大概一个月的课程,所以暑假期间就不加重你们的负担,但上课结束后就得全身心的开始复习专业课。

具体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到10月19日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过一遍课本,先不要做课后习题,但可以稍微看一下,大致了解一下方向和难度,为第二遍看书做相关的准备,各章节的时间和精力分派参照各章节的星级水平,但告诫各位第一遍最好是同等对待,因为通原的考试范围就是书上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各章节的星级水平划定只是根据以往真题得来的,所以该看的都得看。

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12月19日之前是强化阶段

此阶段是真个复习期间中最重要的时间段,此过程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后卷面成绩,所以各位要用心对待,至于复习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延长;具体复习内容是先看书,再做习题集,一遍不够可以多来几次。

第三阶段:12月20日开始是冲刺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做最后的总结,连串知识点和做历年真题。三 《通信原理》知识点分析

第一章 序论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第二章 第三章 预备知识

1.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2.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

3.Hilbert变换的定义与性质★★ 4.解析信号的定义与性质★★★

5.带通信号的表示法、复包络、带通系统的等效基带分析★★★ 6.随机过程的平均自相关函数、平均功率谱密度、循环平稳过程★ 7.窄带平稳高斯噪声:定义、表示式、正交分量与同相分量的统计特性、幅度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第三章 模拟调制

1.DSB-SC的原理、信号表达式、波形特点、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确定信号、随机信号)、带宽计算、抗噪声性能分析★★★

2.AM的原理、信号表达式、波形特点、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确 定信号、随机信号)、带宽计算、抗噪声性能分析★★★

3.SSB的原理、信号表达式、波形特点、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确定信号、随机信号)、带宽计算、抗噪声性能分析★★★

4.VSB的原理、信号表达式、波形特点、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确定信号、随机信号)、带宽计算、抗噪声性能分析★★★

5.PM、FM的原理、信号表达式、调制指数、相位偏移常数、频率偏移常熟、PM和FM的关系。单音频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分析及带宽计算。信号表达式、波形特点、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确定信号、随机信号)、带宽计算、抗噪声性能分析★★★

6.窄带调角信号表达式及其在间接调频中的作用★★★★ 7.调频方法(直接调频、间接调频)。定性了解鉴频方法(普通鉴频器、锁相鉴频器)。

8.FM在大信噪比下的信噪比分析。输出噪声的抛物线特征。★★ 9.FMD的原理和典型应用实例。★★ 第4章 数字

1.信息速率/码元速率、比特间隔/码元间隔、误比特率/误符号率、频带利用率。★★★★★

2.数字PAM信号的表达式、常用的数字PAM信号(单双极性的RZ/NRZ、差分码、多电平码)★★★

3.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功率谱密度的基本特点。★★

4.线路码型的目的。AMI、HDB3码、Manchester码的编解码规则、信号特点(时域、频域)。★★★ 5.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原理、利用低通或匹配滤波器接收时的误码率分析、最佳门限问题。★★★★★

6.码间干扰的概念、奈奎斯特准则、奈奎斯特极限、升余弦滚降★★★★★

7.最佳基带系统★★★★★

8.眼图的测量方法、眼图所体现的信息★★

9.定性了解均衡的目的、时域线性均衡的基本原理、ZF和MMSE准则的含义、DFE的概念、自适应均衡的概念。★★

10.部分响应系统的目的,相关编码和预编码的原理和作用。第I类和第IV类部分响应系统中具体的编码规则、频域及时域特性。★★

11.符号同步的概念,符号同步的基本方法:线谱法,超前-滞后法★★ 第5章 数字频带传输

1.OOK、2FSK的原理、信号表达式、调制解调框图(限带/非限带,相干/非相干,最佳/非最佳)、功率谱分析、带宽计算、相干解调的误码率分析。定性了解非相干解调的误码率分析。★★★★★

2.BPSK的原理、信号表达式、调制解调框图(限带/非限带,最佳/非最佳)、功率谱分析、带宽计算、误码率分析;相干载波提取:平方环、Costas环。相位模糊问题。★★★

3.DPSK的原理和解调方法(相干/非相干),误码率(差分相干只做定性要求)★★★★★★

4.QPSK的原理、信号表达式、调制解调框图、功率谱、误码率分析;格雷映射。误比特率与误符号率。★★★★ 5.定性了解DQPSK的原理。★★ 6.OQPSK的目的,方法。★★

7.信号空间的概念,归一化正交基函数,M元信号的矢量表示★★★★ 8.最佳接收理论,MAP准则/ML准则;★★★

9.AWGN信道中M进制确定信号的最佳接收,匹配滤波器和相关器的等价性。★★★★★

10.MASK、MPSK、MQAM的星座图、信号表达式、调制解调框图、功率谱密度、相干解调时误符号率分析方法。★★★★

11.了解MFSK的矢量表示、波形相关系数、最佳接收框图、带宽计算。定性了解误码率随M增加而减小的特性★★★

12.MSK的原理、相位路径、正交表达式、功率谱密度及误码率★ 13.定性了解GMSK的简单概念★ 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1.低通及基带信号的抽样定理;★★★★ 2.TDM原理★★★★

3.标量量化:均匀量化及最佳量化的原理及性能分析★★★

4.对数压缩:A律u律压缩的目的、A律十三折线编码规则★★★ 5.定性了解DPCM及增量调制的★★ 第7章 信道及信道容量

1.信道的实例和模型★★

2.多经衰落(平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时延扩展,相关带宽,多普勒扩展,相干时间)★★★★

3.抗衰落的一般措施★★★ 4.分集接受的基本原理★★★

5.信道容量的分析(二元无记忆对称信道,AWGN信道)★★★ 6.信道的复用★★★★ 第8章 信道编码

1.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2.线性分组码★★★★★

基本概念★★★★

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对偶码★★

系统码的编码和译码★★★★★

汉明码★★

3.循环码★★★★★

基本概念★★★★

多项式描述基本概念★★★★★

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基本概念★★★★★

监督多项式和监督矩阵★★★★★

编码电路★★★★★

译码电路★★

编码的加长和缩短★

循环冗余检验★★

4.卷积码的编码和译码★★★★★ 5.BCH码,纠正突发错误码,交织,级联码,Turbo码,高效率信道编码TCM和LDPC★★★

第9章 扩频通信

1.瑞德麦彻码及其性质★★ 2.沃尔什码及其性质★★★ 3.正交码的应用★★★★

4.m序列的产生及性质,自相关特性★★★★★

5.直接序列扩频的原理,功率谱密度,四种抗干扰性能★★★★★ 第10章 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

1.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2.OFDM调制的熟悉实现★★★★★ 3.循环前缀★★★★

4.OFDM系统的收发信机★★★ 5.OFDM系统的峰均比★★★

6.载波频率偏移对子载波间干扰的影响★★★★ 7.OFDM系统的应用★★ 第11章 通信系统的优化

1.通信系统优化的物理与数学模型★★★ 2.通信系统单指标下的优化★★★★

3.基于AWGN信道在可靠指标下的优化★★★

4.随参信道通信系统在可靠指标下优化的思路★★ 第12章 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篇2: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一、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二、课程编号:0602111

三、学分学时:4学分 /64学时

四、使用教材:《通信原理第六版》(樊昌信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 必修

六、教学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八、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电子线路

九、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学生加深对通信基本理论及通信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和设计新的通信系统的能力。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实行互动研究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课前必须阅读教材的相关部分和参考文献;课上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与思考问题。请到主讲教师的教学博客上下载学术文献,并及时进行教学互动交流。

本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 一篇读书报告;  八次课后作业  一次期末考试

各个环节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遵守学术诚信原则。如果发现抄袭等情况,将取消该项成绩。

十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64个学时)第一章 绪论(4学时)

 知识要点: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模型及分类;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信号、消息;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1.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2.信息量与平均信息量(信息的熵)的计算。

3.码元速率,信息速率,频带利用率,误码率,误信率的定义与计算。 难点:信息量与平均信息量(信息的熵)的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讨论 第二章 确定信号分析(4学时)

 知识要点: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 重点:信号及其正交展开变换、信号的傅氏分析、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函数。 难点: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第三章 随机信号分析(8学时)

 知识要点:随机过程及白噪声的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的计算方法;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自相关、功率谱的计算方法;正态随机过程、窄带噪声的特征、分析方法;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分析方法。 重点:1.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平稳随机过程的特性—各态历经性

3.高斯过程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的特性。

4.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5.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特点。 难点:1.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2.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小组研讨 第四章 信道(6学时)

 知识要点:掌握信道数学模型; 随参信道、恒参信道;信息论、香农定理。 重点:1.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随参信道的三个特点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信道容量的概念,香农公式的含义及计算。 难点:1.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分集接收。

3.信道容量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小组研讨 第五章 模拟调制系统(8学时)

 知识要点:线性调制、非线性调制、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的概念;各类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各类调制的应用。

 重点:1.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非线性调制的原理及频率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难点:1.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2.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8学时)

 知识要点:无码间串扰系统的条件及滚降无串扰系统特性的分析方法;时域均衡的分析及计算方法;基带传输系统特性;主要传输码型差分码、AMI、HDB3的编码规则及特点;部分响应系统编码方法;奈奎斯特定理;眼图的含义及作用。

 重点:1.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2.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3.部分响应系统。

4.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检测系统性能的实验手段—眼 图。 难点:1.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2.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及抗噪声性能。

3.部分响应系统。

4.时域均衡原理及实现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巩固 第七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8学时)

 知识要点:ASK、FSK、PSK调制、解调原理,已调信号时域表示及频谱结构;数字系统抗噪性能分析方法;理解数字载波键控概念;MSK、QPSK、OQPSK、QAM等系统的性能及特点。 重点:1.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分析。

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3.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分析。 难点:1.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分析。

2.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巩固 第八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8学时)

 知识要点:抽样定理;PCM编码原理(A律13折线非线性量化编码)及量化信噪比的计算方法;增量编码调制(DM)的原理;时分复用及复用信号带宽计算方法;数字压扩总和增量编码调制的原理。

 重点:1.PCM系统组成,PCM调制原理,13折线A率的编译码方法及PCM系统中的噪声

分析

2.增量调制(ΔM)原理及ΔM系统中的量化噪声分析。

3.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系统。

4.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难点:1.13折线A率的编译码方法

2.DPCM系统中的量化噪声分析。

3.语音和图像的压缩编码。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第九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4学时)

 知识要点:匹配滤波器的设计分析方法;最佳接收原理;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描述,最佳基带系统;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的设计;最佳接收准则,匹配滤波器原理及计算。 重点:1.关于最佳接收的准则表述。

2.确知信号最佳接收的分析。

3.普通接收机与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

4.匹配滤波器原理及其在最佳接收中的应用。

5.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 难点:1.确知信号最佳接收的分析。

2.匹配滤波器在最佳接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后仿真

第十章 差错控制编码(4学时)

 知识要点:线性分组码编码原理,一致校验矩阵及生成矩阵的计算方法;汉明码、循环码的特点及编码方法;最小码距概念及其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差错控制编码基本概念和分类;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重复码、奇偶校验码、方阵码、等比码和正反码,线性分组码生成和校验方法,纠检错能力。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法和性能。 重点:1.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原理

2.汉明码、循环码的特点及编码方法

3.最小码距概念及其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4.循环码的编码与解码。 难点:1.循环码的原理, 2.生成矩阵和一致校验矩阵的性质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后系统仿真练习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2学时)

 知识要点:掌握载波同步、位同步及帧同步的工作原理及获取同步的方法

 重点:1.载波同步法(插入导频法和直接法)的原理和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分析。

2.位同步法(插入导频法和直接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其相位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3.群同步法(起止式同步法、连贯式插入法、间隔式插入法)的原理同步系统的性能。

4.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 难点:1.群同步法(起止式同步法、连贯式插入法、间隔式插入法)的原理同步系统的性能。

2.扩展频谱系统同步。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十二、实践环节:

通过通信原理实验课程,巩固、加深并扩大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踏实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并加深学生对抽象过程的认识,使学生了解集成电路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新技术,加强学生认识系统的能力。

实验内容主要有:中央集中控制器系统、脉冲幅度调制及系统、FSK调制与解调、PSK调制与解调、PCM及系统实验、增量调制编、译码实验、数字同步技术信码再生。

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 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  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  具有查阅电子器件手册的能力;

 根据课程内容,熟悉通信领域中的某些新发展和新办法,以及通信技术的实现手段; 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研究的全过程上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  能根据实验情况的分析,寻找和去除某些单元电路的故障;

十三、教学参考: 1.参考教材

 曹志刚等编,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 周炯磐等编,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5th or 6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

 Simon Hayk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电子工业出版社(影印版:通信系统)

 J.G.Proakis.Digital Communication(4rd Edition).电子工业出版社(影印版:数字通信)2.网络资源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ste.xidian.edu.cn/txgc/  东南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jwc.seu.edu.cn/jpkc/declare/2006txyl/old/1.htm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col.njtu.edu.cn/course/xnjp/dzxy/txxtyl

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202.119.236.185/tongxin/index.aspx  武汉科技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jwc.wust.edu.cn/ec/C69/kcjsgh-1.htm 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通信原理网站 http://jp.dame.com.cn/C102/Course/Index.htm  湖南师范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202.197.120.40/ec/C17/jsdw-3.htm 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 http://jpk.sjzpc.edu.cn/dxx/txgl/default.asp  吉首大学通信原理网站 http://210.43.64.31/jpkc/C148/kcms-3.htm  聊城大学通信原理教学网站 http://  杨百翰大学 http://theory.thm/  麻省理工学院的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ttp://web.mit.edu/6.441/munication Theory http://munication Theory http://munication Systems http://netdial.caribe.net/~mteixeir/ee4714.htm  瓦斯特理工的Advance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http://spinlab.wpi.edu/courses/ee533/

十四、考核方式:

考核/考查方式:闭卷考试

十五、课程说明:

篇3:隐蔽通信原理分析

隐蔽通信实质上也是人们相互之间联络与沟通的一种通信方式。特别是进入工业革命后, 随着电子器件的升级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 频率资源日趋紧张, 通信手段也不断翻新。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联络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效使用频率资源, 保证通信可靠、畅通、无干扰, 同时又具有保密性或者隐蔽性, 已成为现代通信领域发展的方向。如将扩频技术应用到现代通信领域, 就可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拟对隐蔽通信和电子对抗中所采用的扩频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隐蔽通信与扩频技术

顾名思义, 隐蔽通信就是通信虽然正在进行, 但是其信号、频率、发射机方位却不易被对方发现, 通俗地讲, 就是我能发现对方, 对方却很难或不能发现我。隐蔽通信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秘密在于采用了扩频技术, 即扩展频谱的通信技术。

采用以扩频技术为核心设计隐蔽通信系统, 首先需要采用数字传输方式, 频带扩展可通过一个独立的码序列来完成, 用编码或调制方法来实现, 独立的码序列与所承载的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采用同样的独立码序列进行相关同步接收、解扩及恢复所承载的信息数据, 所传信号占用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承载信息自身基带必需的最小带宽。

在这里独立的码序列就是扩频函数, 称为伪随机码, 也叫PN码。用它去调制信息并对接收端信号作相关处理, 是实现隐蔽通信采用的核心技术和手段, 也是有别于经典通信的最大特点。

3 隐蔽通信原理

隐蔽通信系统中, 由于采用了扩频技术, 一方面能使频率得到重复使用, 解决了频率资源紧张的现状, 同时由于其隐蔽特点, 使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军事到民用, 从电子对抗、卫星测距定位到移动通信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技术。

3.1 电子对抗机理

电子对抗实质就是通信双方互相发射干扰对方的无线电信号, 通俗地讲, 就是敌我双方的相互捣乱, 使对方接收到一个无法获取信息的信号或根本接收不到信号的一种游戏方式。隐蔽通信系统正好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 可以把对方的干扰限制在最低程度, 基本保证自身通信正常进行, 因而很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电子对抗通信中。

电子对抗中, 第三方释放的干扰信号一般有宽带噪声干扰、部分频带噪声干扰、单音及多音载频干扰和脉冲干扰等, 其频谱如图1所示。这些干扰信号通过隐蔽通信系统被接收机解扩后, 会产生如图2所示的一些变化。这也可以说, 是对隐蔽通信系统能够排除对方干扰原理的简单说明。

对于宽带噪声I (ω) , 如图2 (a) 所示, 经过解扩器与本地PN码相乘以后, 相关输出将把乙方发来的有用信息复原, 而把途中混入第三方的宽频带干扰噪声频谱进一步展宽, 使噪声功率谱密度R (ω) 变得更小。这样经窄带滤波作用后, 就将绝大部分噪声功率滤除, 使得输出信息的信噪比P/N基本保持不变, 相当于对宽带噪声具有很好的抗干扰作用。

对于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如图2 (b) 所示。由于能量相对集中, 即使经过接收机的解扩器与本地PN码相乘以后, 经过窄带滤波, 会把绝大部分干扰的频率成分滤除掉, 但总体效果没有对宽带干扰的滤除效果明显, 相应地说, 对隐蔽通信系统的危害比宽带噪声要大一些。换句话说, 隐蔽通信系统对其抗干扰性就低于其对宽带噪声的抗干扰性。

对于单频及多频载波干扰, 其解扩处理情况如图2 (c) 和 (d) 所示。单频干扰信号被展宽成 (xsinx) 2形状的频谱。经窄带滤波器滤除大量干扰后, 会保留一部分干扰信号成分, 由于能量叠加关系, 多频比单频单位频谱内能量密度更大, 经窄带滤波器滤波后, 接收机输出保留下来的干扰信号能量相应要多, 也就是说, 对单频的抗干扰性比多频好。

对于脉冲干扰, 由于能量在时间上相对集中, 类似于如图2 (b) 所示的部分频带干扰情况。这种干扰对隐蔽通信系统的危害更大, 相应对其抗干扰性较差, 在实际应用中, 就应根据干扰情况, 提高隐蔽通信系统的处理增益和其它参数, 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可靠通信的要求。

对于电子对抗, 利用隐蔽通信系统使用的扩频技术能够达到抗干扰通信, 从技术手段上是采用PN码手段进行相关扩频和解扩, 从理论上主要是根据频谱分析得到的结论, 即:

(1) 脉冲宽度越窄, 也就是数字通信中的码速越高, 对应频谱越宽。采用窄脉冲序列对低速基带信号进行调制, 将会得到一个更宽的双边带直扩信号。

(2) 如果信号的总能量不变, 其频谱展得越宽, 各频谱成分的能量幅度下降越多, 或者说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单位频带内承载的功率) 越小。这样, 采用扩频技术进行通信, 一方面因接收到的功率很小, 接收机就难以解调出来, 即接收不到, 相当于增加了通信的可靠性和保密性, 或者说降低了被对方截获信号的概率;另外, 在接收机内部, 经过相关解扩后, 需要进行窄带滤波, 这样就会将大部分被扩展的干扰噪声频率滤除掉, 保证通信的正常进行。

3.2 隐蔽通信与卫星测距、定位机理

隐蔽通信, 其本质就是不易被对方发现或被对方截获所发出的信号。而就截获的含义来讲, 有三层:

(1) 发现对方信号的存在;

(2) 确定对方信号的频率;

(3) 确定对方发射机的方向。

根据柯捷尔尼可夫提出的“关于信息传输差错概率”公式:, 信息传输差错概率与信息能量E和噪声功率谱密度N0之比成正比, 与信号的频带宽度成正比。对于隐蔽通信系统, 由于它采用扩频技术, 首先借用PN码将信息频带扩展很宽, 这样就导致发射出去的信息信号功率谱密度很低, 也就是单位时间内传输或通过的能量很小, 像第二代移动通信使用的码分多址CDMA和第三代移动通信使用的TD-SCDMA系统, 信号发送功率极低, 一般为1-650mW, 几乎工作在信道噪声和热噪声背景中, 这样如果对方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频带接收该信息, 就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相当于表现出很强的抗截获性, 而且易于实现在同一地区重复使用同一频率, 也可以与目前使用的各种窄带通信系统实现兼容。

对于测距和定位, 是现代战争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前提。测距和定位使用的工具是雷达, 不管是飞机还是战舰, 雷达就是其眼睛, 利用它发现目标, 定位目标, 引导导弹进行攻击。目前, 出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使用的就是隐蔽通信系统采用的扩频技术, 它不仅可以实现隐身, 即使我方发射信号, 敌方雷达也不易收测到, 以便顺利进行空间无线测距和定位。

无线测距原理就是根据电磁波在空间以固定光速c传播。如果测定了电波从发射到被目标反射全程传播所用时间, 按照s=ct关系式, 也就测定了距离。

使用扩频技术的雷达测定时间, 就是自身发射一列高速率PN码序列信号, 把它与由目标反射回来的PN码序列相位进行比较, 比较两个码序列相差的时片数, 就是发射波与反射波的时间差, 由此就能换算出雷达与被测目标之间的距离。正因为这样, 当码片选得越窄, 也就是码速率越高, 测距精度越高。

有了精确的测距和定时系统, 就不难形成一个精确的定位系统。按照空间几何关系, 已知两个点的空间位置 (座标) 和距离, 以及在某一平面上分别与第三点的距离, 也就能确定第三点的座标位置。

3.3 码分多址与移动通信中的CDMA通信机理

现代卫星通信普遍采用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所谓多址通信系统指的是由许多用户组成的一个通信网, 网中任何两个用户都可以通信, 而且许多对用户同时通信时, 又互不干扰。应用隐蔽通信系统采用的扩频技术就很容易组成一个多址通信系统或通信网。

码分多址通信网的核心就是采用了扩频技术, 具体实施方法是给每个用户都分配一个唯一的PN码作为地址码或密钥。通过对接收信号地址码自相关性检测, 就能判断出是否为有用信号。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设计要求, 每个用户只能接收到或解调出其他用户按其地址码发来的信号;对于其他用户发给别人的信号, 虽然能接收到, 但因PN码不同, 互相关联很小, 接收机不会解扩出来, 此时可当作噪声进行处理。另外, 因为扩频技术对信息频谱扩展程度很大, 使其功率谱密度很低, 这样即使多用户共用同一频带, 彼此之间相互干扰也是很小的。正因为这样, 对整个码分多址通信系统来讲, 虽然系统占用频带很宽, 但平均分给每个用户的带宽却很窄, 从效果上就等效于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很高。

正因为采用扩频技术建立起来的隐蔽通信系统具有诸多优势, 使得它在现时通信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甚至无与伦比, 不可替代。

4 结束语

现代人们的生活、现代战争都已进入到了信息化阶段, 实现信息化的根本就是保证信息和通信的安全性、隐蔽性和及时性。就现代通信来讲, 通信数量骤增, 频谱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安全性受到巨大挑战。特别是对于现代战争, 已不再采取地毯式的轰炸形式, 而是集中优势对敌方有生力量和重要设施进行歼灭。这样, 作为战争工具的耳目——雷达和通信系统就需要技术创新, 最大限度保证其隐蔽性、安全性和及时性。本文就是对隐蔽通信采用的扩频技术能够有效实现通信系统的隐蔽性、安全性道理进行的分析, 以便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摘要:本文拟从隐蔽通信概念入手, 对隐蔽通信采用的核心技术和机理进行了分析, 进而揭示了现代通信中使用“隐蔽”通信的本质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隐蔽通信,实现机理,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显治等.现代通信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2]宗孔德, 胡广书, 数字信号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3]刘长年, 石昭生.数字通信.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5年7月第1版.

[4]郑君里, 杨为理, 应启珩.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年5月第1版.

篇4:《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存在理论性强、不易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的通信系统设计经验以及大学本科授课体会,在理论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授课质量。

关键词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0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上世纪末的以书信和固定电话为主转变为蜂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技术也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位成员,尤其是未来的通信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通信人才的理论基础甚至未来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多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与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随机过程及信道、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CM终端技术、最佳接收的概念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实验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原理性较强,抽象概念多,除了用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繁琐的理论推导简单化,尽量进行理解性、简单化讲解,总体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中却把握不住方向。考虑到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要侧重于数字通信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并且要联系当前热门的3G和4G等移动通信系统。同时理论的讲解要结合必要的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例题,理论是抽象的,而例题是接近实际问题的,因此例题的讲解能够更好地强化学习的效果。此外,在选择和设计例题时,要多联系前后知识点,既能够回顾过去的知识点,解释当天课程内容的应用方法,又能够引出后面章节的知识内容。最后给同学们一定的练习题并适时的进行习题讲解说明,通过多个方面的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改革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通信原理》课程通常会有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的相关技术等,建立通信系统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分析和理解通信系统方面建立统一的理论和感性认识。实验往往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进行,一般包括PCM编译码、AMI/HDB3编译码、FSK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帧结构及其传输等实验内容,来了解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整个流程。比如通过模拟电话的抽样、量化和编码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接收的时候再进行模拟信号的还原,并可通过示波器来观测传输过程中各部分信号的变化,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基本通信系统的整个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实验箱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过于基本,学生仍然不能够了解每个部分内部的实现方法,也不能够了解目前通信系统实现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因此可以添加Matlab或者Simulink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着重对一些常用的数字基带调制解调方式,如QPSK和QAM等进行编程仿真,绘制误比特率曲线,更进一步可以将实现过程定点化,使学生更能够学习到实际实现时的种种细节,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数学公式较多的学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会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面注重与现实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现代通信发展的现状,穿插讲授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发展演变和现实当中的应用,做到让学生学得有目的、有感受,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比如说目前与我们生活密切结合的WIFI技术和蜂窝通信系统,在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都可以跟这些系统的某些部分联系起来,并辅以Matlab或者Simulink的仿真演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带来的优势,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质量

考核是对学习的结果做出评估,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手段。而课程开设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考核方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特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试卷笔试和实验编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出题的时候要注意将概念性的知识应用化,不单纯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情况,而是考核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在实际当中应用的能力。实验编程可以根据平时实验课上的学习内容稍加变动,考核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考核,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考试前突击进行死记硬背的思维中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何能够将通信中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深入浅出;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力;如何提高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兼顾吸收较快的同学有新的学习点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于秀兰.通信原理(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白运新.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8,(9).

篇5: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一、选择题微波的工作频率范围是

A3-30GHZB 3-30MHZC300-3000KHZ D30-300KHZ宽带同轴电缆的带宽为

篇6: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一、选择填空(26分,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中选择符合题意要求内容)

1、信息的度量:信息量与概率的关系及定义。

2、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及离散信道转移函数概念。

3、模拟DSB、SSB、AM的信噪比关系及计算。

4、摸拟及数字系统的调制解调方法。

5、OFDM的相关内容。

6、差错控制编码,选项中全是英文缩写。

7、DS-CDMA系统内容:PN码特性,扩谱和解扩,伪随机码捕获和跟踪。

8、扩谱通信技术。

9、同步基础。

二、填空题(3题8个小空,共14分)

1、通信系统的两大指标。

2、编码:AMI及HDB3的编码知识。

3、时分复用:PCM系统若采用13折线A律编码器,设最小的量化级为1个单位,已知抽样脉冲值为3△,此时编码器输出码组,计算量化误差(段内码用自然二进码);写出对应于该7位码(不包括极性码)的均匀量化1l位码、最小的量化单位。

三、判断题(5题10分)

1、任何一个采用线性调制的频带传输系统,总可以由一个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所替代。

2、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变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可以认为它等效于一个时变的线性网络。

3、一种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与该编码的最小码距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4、匹配滤波器是指输出信噪比最大的线性滤波器。

5、m序列由n级线性反馈移存器构成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

四、考查离散信道分析。然后和下题结合了。我记得是。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为***,每个符号相互独立,其出现概率分别为*******

1.该符号集的平均信息量?

2.若以4800Baud 的速率连续发送1 小时,则该信源发出的信息量为多少?

3.该符号集最大可能的平均信息量?

五、模拟通信技术基础(这个课后题就行)

六、码间干扰(综合性的题)

七、第七章的综合题,类试如下:

采用二相差分相移键控(2DPSK)方式传送等可能出现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已知码元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载波频率为1200HZ(1)发送的数字信息为00111001,画出一种合适的2DPSK信号波形。(2)求2DPSK信号的带宽和频带利用率。

(3)若采用差分相干解调,试画出解调器框图。

(4)采用差分相干接收机进行解调,解调器输入端Eb/N0=10,求该系统的平均 差错率。

八、均衡器考点,就是计算量大,咋们习题讲解那本书上有相关题,好好做做!

九、时分多路复用,和2003年那题相似,但有综合了。

十、匹配滤波器,这次考的是两幅图的,问法和往年差不多。

篇7: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原理

一、891通信系统原理

(一)1.系统概述

(1)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消息、信息、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熵)(2)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框图

(3)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可靠性

(4)通信信道:分类、常用信道特征 2.信号与噪声分析

(1)随机变量:概率、统计特性、数字特征

(2)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概念、统计特性、数字特征、高斯过程(3)平稳随机过程:平稳性、数字特征、各态历经性、功率谱(4)随机过程传输特性: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5)噪声分析:高斯噪声、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窄带高斯噪声、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

3.模拟调制系统

(1)调制:概念、分类、作用

(2)幅度调制:各种幅度调制信号的时/频域特征、线性调制模型、功率和带宽计算、希氏变换

(3)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信噪比增益比较、传输衰减

(4)角度调制:角度调制波时域表达式、频谱特征、单音调角、参数分析(5)角度调制信号的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门限效应

(6)频分复用:概念、带宽计算 4.模拟信号数字化(信源编码)

(1)线性 PCM 概念:取样定理、PCM 编码/解码原理、基本参数

(2)量化噪声分析:均匀及非均匀量化的噪声功率、量化信噪比计算

(3)线性 PCM 系统中的误码噪声:误码噪声(信道噪声)和量化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

(4)对数压扩PCM: 两种压扩特性、A 律 13 折线 PCM 编解码方法

(5)时分复用:时分复用概念、PCM复用群、帧同步、复帧同步、传码率计算(6)增量调制:实现方法、不过载条件、量化信噪比分析、传码率计算

(7)预测编码:DPCM、ADPCM基本概念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5.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常见码型及其特点、传输码型的理想特征、常见传输码型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功率谱特征、主瓣带宽

(2)基带传输系统组成及符号间干扰:符号间干扰概念及产生原因、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3)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互补滚降特性、升余弦频谱、奈氏带宽、传输速率、传输带宽

(4)基带传输误码率分析:误码率的分析方法、最佳判决门限及其确定条件

(5)部分响应系统: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实现原理、系统框图、编码和接收判决方法

(6)眼图与信道均衡:眼图及眼图模型、均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6.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1)二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

(2)四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

(3)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框图、频带利用率分析

(4)现代调制技术:QAM、CPFSK 和 MSK原理和基本性能分析 7.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1)信号空间分析:信号空间概念、信号正交化方法、信号点与星座图、信号距离

(2)最佳接收问题:不同的最佳接收准则及其等效性

(3)匹配滤波器法:匹配滤波器的概念、设计、输出信号波形、匹配滤波器法最佳接收机

(4)相关接收机:相关接收机原理、与匹配滤波器最佳接收机的相互等效性

(5)误码率:最佳接收误码率分析方法、最佳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8.信道编码

(1)差错控制基本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分类、汉明距离及其与纠检错能力关系,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2)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特点、监督方程组、一致监督(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纠检错能力、伴随式解码、对偶码、汉明码、完备码

(3)循环码:循环码特点、码多项式、生成多项式、生成矩阵、系统码及非系统码的编解码方法

(4)卷积码:卷积码概念、卷积码编码方法的代数描述和图解描述、维特比解码方法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二、892通信系统原理

(二)1.系统概述

(1)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消息、信息、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熵)(2)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框图

(3)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可靠性

(4)通信信道:分类、常用信道特征 2.信号与噪声分析

(1)随机变量:概率、统计特性、数字特征

(2)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概念、统计特性、数字特征、高斯过程(3)平稳随机过程:平稳性、数字特征、各态历经性、功率谱(4)随机过程传输特性: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5)噪声分析:高斯噪声、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窄带高斯噪声、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

3.模拟调制系统

(1)调制:概念、分类、作用

(2)幅度调制:各种幅度调制信号的时/频域特征、线性调制模型、功率和带宽计算、希氏变换

(3)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信噪比增益比较、传输衰减

(4)角度调制:角度调制波时域表达式、频谱特征、单音调角、参数分析(5)角度调制信号的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门限效应

(6)频分复用:概念、带宽计算 4.模拟信号数字化(信源编码)

(1)线性 PCM 概念:取样定理、PCM 编码/解码原理、基本参数

(2)量化噪声分析:均匀及非均匀量化的噪声功率、量化信噪比计算

(3)线性 PCM 系统中的误码噪声:误码噪声(信道噪声)和量化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

(4)对数压扩PCM: 两种压扩特性、A 律 13 折线 PCM 编解码方法

(5)时分复用:时分复用概念、PCM复用群、帧同步、复帧同步、传码率计算(6)增量调制:实现方法、不过载条件、量化信噪比分析、传码率计算

(7)预测编码:DPCM、ADPCM基本概念 5.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常见码型及其特点、传输码型的理想特征、常见传输码型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功率谱特征、主瓣带宽

(2)基带传输系统组成及符号间干扰:符号间干扰概念及产生原因、对通信质量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的影响

(3)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互补滚降特性、升余弦频谱、奈氏带宽、传输速率、传输带宽

(4)基带传输误码率分析:误码率的分析方法、最佳判决门限及其确定条件

(5)部分响应系统: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实现原理、系统框图、编码和接收判决方法

(6)眼图与信道均衡:眼图及眼图模型、均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6.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1)二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

(2)四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

(3)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框图、频带利用率分析

(4)现代调制技术:QAM、CPFSK 和 MSK原理和基本性能分析 7.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1)信号空间分析:信号空间概念、信号正交化方法、信号点与星座图、信号距离

(2)最佳接收问题:不同的最佳接收准则及其等效性

(3)匹配滤波器法:匹配滤波器的概念、设计、输出信号波形、匹配滤波器法最佳接收机

(4)相关接收机:相关接收机原理、与匹配滤波器最佳接收机的相互等效性

(5)误码率:最佳接收误码率分析方法、最佳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8.信道编码

(1)差错控制基本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分类、汉明距离及其与纠检错能力关系,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2)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特点、监督方程组、一致监督(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纠检错能力、伴随式解码、对偶码、汉明码、完备码

(3)循环码:循环码特点、码多项式、生成多项式、生成矩阵、系统码及非系统码的编解码方法

(4)卷积码:卷积码概念、卷积码编码方法的代数描述和图解描述、维特比解码方法

新祥旭—考研辅导班第一品牌!

办公电话:***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咨询QQ:268-1500-298(空间有相册 可以看下机构学习环境及学员上课照片)

手机+微信咨询:133-7162-7150(新祥旭丁老师)

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长远天地大厦B1座5层505

乘车路线: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下C口出北行

篇8:网络通信原理浅析

网络通信一般指网络协议,局域网中最常用的有三个网络协议:NETBEUI、IPX/SPX和交叉平台TCP/IP,网络协议就是网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分类

网络通信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物理网是由用户终端、交换系统、传输系统等通信设备所组成的实体结构,是通信网的物质基础,也称装备网。

2)业务网是疏通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各类通信业务的网路,是指通信网的服务功能。

3)支撑管理网是为保证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路功能,提高全网服务质量而形成的网络。

三、工作原理

1、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将网络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2、多种协议组合在一起成为协议体系,它们负责保证传输的通畅。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中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OSI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七层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物理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

网络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

传输层: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层。

会话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

表示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

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由于OSI是一个理想的模型,系统能够具有所有的7层,并完全遵循它的规定。

在7层模型中,每一层都提供一个特殊的网络功能。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观察:下面4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主要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功能,即以节点到节点之间的通信为主;第4层作为上下两部分的桥梁,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而上3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则以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处理功能为主。

2)TCP/IP分层模型

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ICP/IP协议族并不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此它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必须与许多其他的协议协同工作。

3、数据交换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需要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的转接,如要通过若干个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这就要用到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通过在网络中对数字信息的综合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而在全球范围把人类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以不可抗拒之势影响和冲击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要:网络,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通信,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作文下一篇: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