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内能教学设计

2024-06-08

13.2内能教学设计(共8篇)

篇1:13.2内能教学设计

科目: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秦 健 审核:田子成 时间:2015.9.2 编号:03

13.2 内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及影响因素;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热量、温度、内能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①钻木取火;②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③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1.导入语:多么温暖的画面啊,这里面传递着一种“能量”。热是一种能量吗?本课我们学习13.2内能。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我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我要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我要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我能说出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我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7-10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7“内能”部分,知道什么是内能;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内能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阅读课本p8“物体内能的改变”部分,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并了解内能和热量之

间的关系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三)自学检测反馈

1.【内能】(1)内能是指构成物质的所有______,在热运动时的______动能和______势能的总和。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___情况有关,内能跟物体_____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______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4)一切物体,不论__________,都具有内能。

2.【内能的改变】(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只要有两个:__________和_________。(2)热量是指在_________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_______,_______热量时内能减少。

(3)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_______,低温物体内能______。

(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5)摩擦生热、压燃棉花、塞子跳起都说明了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质疑问难

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2.班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余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1.分子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势能;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就是物体的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间: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理。1.如何区分热量、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观察并讨论“空气压缩点火仪”实验和“空气推动塞子”实验现象,解释几个问题并分析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

①棉花为什么会被点燃?

②塞子为什么会跳起?塞子跳起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请举出几个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点拨:内能只能从宏观上来说,可以说“具有”;热量只能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以里面一定出现“传递”或有传递两个字的意思 的其他表达,而不能具有多少的热量;温度则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3.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___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________增加.

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D.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5.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6.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满屋飘香是由于_________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的.

7.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窜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点拨:1.D 2.C 3.温度 内能 4.A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不一定吸收了热量。5.D 6.分子热运动 7.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下落过程中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小行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出火红的状态,就像一个火球。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能的知识,同学们要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附:板书设计

13.2 内能

一、内能:1.内能定义: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2.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1.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三、热量: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2.单位:焦耳、符号:J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教学反思】

篇2:13.2内能教学设计

§13.2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能的概念、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

【课前准备】

烧杯,墨汁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造情境:我们往热水壶装进开水,有时瓶塞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要详细了解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

2、内能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内能

引导: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186474159.doc第 1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设计人:龙涛

思考提问:

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

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分子呢?

讲述: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思考:与物体动能、势能进行类比。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变化

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铁水和冰都有内能吗?

过渡:物体都有内能,那内能有什么不同?

思考:可以比较一块铁和一杯水的内能哪个多?

归纳:同一个物体同种物态下,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内能,比如一杯水在80度和20度时。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拓展:内能与之前所学的机械能有什么不同?两者区别和联系如何?

过渡:我们知道同种物体在同种状态下,温度越高,内能越大?那怎样能够使铁丝变热? 学生讨论分析,找出不同方法:可以对铁丝传热,也可以对铁丝施力

讲述:热传递与热量的概念

目的让学生明白“热量”是个过程量

过渡:除了热传递外,还有另外一种途径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多媒体展示:做功改变内能的例子,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图中现象出现

多媒体展示:乙醚被压缩燃烧的视频。为什么瓶中的棉花燃烧起来了?

讲述:空气推动皮塞时内能改变。观察到的“白雾”说明了什么?

观察得出: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物体对外界做功,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归纳:通过上述两种现象,得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温室效应

指导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阅读&观看,分析交流温室效应成因、危害和相关措施

(三)学习小结

1、物体的内能

(1)定义(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186474159.doc第 2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设计人:龙涛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a)定义(b)条件 ★热量

(2)做功(a)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b)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

★做功改变能的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四)课堂练习

关于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B一个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是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钢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B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

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温暖,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D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

冬天双手探入热水中,觉得暖和,是通过()方式()内能

解释下列“热”字含义

(1)天气真热(2)摩擦生热(3)物体放热(4)电炉很热

5、下列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

A 酒精涂在手背上觉得凉B把铁钉订进墙里,铁钉发热

C水被太阳晒热D烧红的铁块放入冰水中,铁块温度降低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零度的物体没有内能B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7、关于热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A热传递是温度的传递B物体间存在着温度差,才能发生热传递

C热传递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D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一定是吸收或者放出了热量

8、下列属于利用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取暖B冬天室内用暖机供暖

C内燃机使汽车行驶D用电热水器加热水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B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物体的分子间即有引力又有斥力

186474159.doc第 3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设计人:龙涛

D当物体的温度为零度时,分子就停止运动了

10、炮弹里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炸开弹壳后温度降低,是用()的方法减少了气体的内能。食物放进冰箱后温度降低,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减少了食物的内能。

(五)布置作业

课后1、2、4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1、物体的内能

(1)定义(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a)定义(b)条件 ★热量

(2)做功(a)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b)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

★做功改变能的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篇3: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学生实验, 引入课题

1.将半杯热水倒入半杯凉水后变成一杯温水.启发学生:热水和凉水在变成温水的过程中是否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与前面学过的机械能是否相同?

2.天冷时, 双手互相摩擦可使手变暖和, 对手呵气, 也会使手变暖和.启发学生:手暖和时是否也有能量的变化?搓手与对手呵气这两种方式是否有区别?

以上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并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交流, 得到物体内部存在某种形式的能量, 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视频展示, 创设情境, 引出概念

1.让学生观看与课本插图内容有关的一段视频.学生观看了形象、生动并且有趣的图像画面后, 很容易通过类比而得到内能概念的定义.此过程省略了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能够主动推论而得出结论.

2.对照视频内容启发学生注意: (1) 物体的内能是指所研究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 而不是该物体内部的一部分分子所具有的. (2) “总和”是指该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全部分子具有的势能之和. (3) 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每个分子的动能都不为零, 分子动能之和不为零, 因此,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探究实验, 深入研究

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高锰酸钾或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学生观察现象后分析、总结得到:温度越高, 扩散得越快.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 火柴头着火现象的演示.

演示①:将火柴头接触酒精灯火焰, 火柴迅速着火、燃着;

演示②:将火柴头靠近酒精灯火焰, 但不接触明火, 火柴头仍可着火;

演示③:火柴在火柴盒上擦划, 可燃着;

演示④:将火柴头上的火药刮下放入“空气压缩引火仪”中, 迅速将活塞下压, 可看到其着火, 燃烧.

上述现象教师边演示边启发,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到:①②两种情况利用了热传递的方式, 使火柴头上的火药温度升高, 其内能增加;③④两种情况分别是利用克服摩擦做功和压缩空气做功, 使火柴及厚筒内空气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最后总结得到结论:

a.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 能的形式不变.

b.用做功的方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其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能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四、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钢锯条.问:如果只知道钢锯条温度升高, 而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 能否判断是通过做功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

学生在一系列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经教师点拨, 很容易得到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因此无法判断钢锯条是通过什么方式使它内能增加的.

五、练习巩固, 结束新课

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的前提下, 教师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 以巩固所学知识, 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 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附]投影练习题:

1.内能和机械能有何本质区别?0℃的冰内能为零吗?

2.打气时, 气筒壁为什么会发热?

3.分析下列现象:

①太阳能热水器中水温升高;

②食物放入冰箱, 温度降低;

③钻木取火;

④水烧开时, 壶盖被顶起.

其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篇4:关于《内能》的教学建议

一、引入

教材中的引入是说“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这个生活常识,学生很少见过,平时也没有注意到(因为现在开水瓶很少用了),效果欠佳。可以直接用下图这个演示实验开头,然后提问:塞子由静止变为运动,获得了什么能?是谁转化而来的呢?

二、复习机械能,动能、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指出根本原因是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与地球有间距,为后面分子势能作铺垫);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强调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了吸引或排斥的弹力)。

三、复习分子动理论

物质由分子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四、对比引导出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

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热运动,由动能的概念引入分子动能;分子之间也有作用力,由势能的概念引入分子势能。阐述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是一种与机械能不同的能量。

五、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1.一切物体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可从一切物体都由分子构成,分子都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讲解。

2.内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多,内能也越大。可从质量越多,分子就越多讲解。

3.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越大。因为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分子动能就越大。需要指出内能变化,温度不一定变,例如物态变化中的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等,吸热,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同理,降温,内能减少,但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4.内能与物体体积、种类有关,因为分子势能由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距离决定,而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小决定于物体的体积;物质种类也影响分子间作用力。这一点不要讲过深,点到为止。

六、物体内能的改变

从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例如如何使手的温度升高)导入。学生讨论,然后把他们的方法归类。

1.热传递,教材中没有给出定义。老师也可以不讲,只需总结出热传递的共同特征:(1)有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2)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3)直到它們温度相同了才停止。然后导出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温度差。接着讲热量,概念是热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指出它是过程量,不属于哪个物体,只能说成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单位J。

2.做功,先复习做功的定义和两个必要条件,然后对照教材插图13.2-4,分析小孩在滑梯上下滑摩擦力做功情况。根据学生在幼儿园时坐滑梯的感受(臀部发热),导出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来改变臀部温度的,进而改变了内能。第9页的两个演示实验,甲图:压缩空气做功,(多压几次效果才明显)。里面的棉花燃起来,是因为空气被压缩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燃点。总结出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乙图: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注意观察白雾(本实验可先加温热水在瓶内,效果明显),并分析白雾产生的原因。总结出物体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增加一个演示实验:喷空气清新剂。喷前让学生摸罐体,感受温度。然后多喷一会儿,喷后又让学生摸罐体,感受温度。温度明显降低了。分析原因,让学生讨论。老师点拨:瓶内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了。

4.能量转换: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做功改变内能是内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可举例:摩擦生热为机械能转换为内能。

七、巩固加深

返回到开始引入的演示实验,分析里面的热传递和做功以及能量变化情况,巩固加深,也为下一章热机的教学埋下伏笔。

篇5:13.2内能练习题

1.小明同学把金属勺放在热汤中,过一会儿,发现金属勺的温度升高了,它的________增加;把金属勺从热汤中拿出来,过一段时间后,金属勺的温度降低了,它的__________减少了,于是李文静同学得出结论:通过____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把热的钢棒杯内水中,发现杯内水的温度会升高,即水的内能会______,这一实验表明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物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物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B.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物体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D.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分子就停止运动了,内能就为零

5.在温度为0℃时,静止在桌面上的铁块()A.只具有内能

B.只具有机械能

C.既具有机械能又具有内能 D.既没有机械能又没有内能 6.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A.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 C.一块0℃的冰全部融化成0℃的水

D.“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

7.关于温度、热传递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多

B.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能量少

C.能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D.能量总是从能量多的物体传递到能量少的物体

8.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酒精灯加热杯里的水

B.人晒太阳觉得暖和 C.金属小勺在热汤中放一段时间后会烫手 D.用打气筒打气,筒壁会发热 9.物体温度降低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慢

B.物体的内能减小 C.物体运动的动能不变

D.物体运动的动能减小 10.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而没有发生热传递,那么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

A.热量

B.温度

C.比热

D.质量 1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都的内能

B.抛有空中的球只具有机械能,不具有内能

C.0℃的冰不具有内能

D.一个物体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12.关于热传递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和物体含有热量一定多

B.质量比较大物体含有的热量比较多

C.热量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热量少的物体 D.热量总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的内能一定大

B.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C.物体的内能变小,温度一定降低

D.物体的内能变小,温度可能降低 14.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它含的热量越多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物体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就增加

15.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体积将减小,比较这块0℃的冰和熔化成的0℃的水所具有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B. 0℃ 的水具有的内能多 C.0℃ 的冰具有的内能多

D.无法判断 16.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17.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的内能变化多少,物体的热量就变化了多少 18.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1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0C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

篇6: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知识导学

1. 赋值语句用符号“←”表示,“xy”表示将y 的值赋给x,其中x是一个变量,y是一个与x同类型的变量或表达式.2. 条件语句主要有两种形式:“行If 语句”和“块If语句”.“行If 语句”的一般形式为:

If A Then B [Else C].一个行If 语句必须在一行中写完,其中方括号中的Else部分可以缺省.“块If 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If A Then B Else C End if Then 部分和 Else 部分是可选的,但块If语句的出口“End if”不能省.3. 循环语句主要有两种类型:For语句和While语句.当循环的次数已经确定,可用“For”语句表示.“For”语句的一般形式为: For I from“初值” to step“步长”„ End for 上面“For”和“End for”之间缩进的步骤称为循环体.当循环次数不能确定是,可用“While”语句来实现循环.“While”语句的一般形式为: While A „

End while 其中A表示判断执行循环的条件.上面“While”和“End While”之间缩进的步骤称为循环体.二、疑难知识导析

1.有的条件语句可以不带“Else”分支,即满足条件时执行B,否则不执行任何操作.条件语句也可以进行嵌套,在进行条件语句的嵌套时,书写要有层次.例如: If A Then B Else if C Then D Else E End if 2.“For”语句是在执行过程中先操作,后判断.而“While”语句的特点是“前测试”,即先判断,后执行.若初始条件不成立,则一次也不执行循环体中的内容.任何一种需要重复处理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前测试循环来实现.三、经典例题导讲

[例1] 下列程序的运行结果是.X9 Y8

If X>5 Then YY7 If X>4 Then YY6 If X>3 Then YY6

Print Y 错解:8+7=15 错因:误认为在一个程序中只执行一个条件语句,与在一个条件语句中只选择其中一个分支相混淆.If A Then B [Else C] 若满足条件A 则执行B,否则是执行C,B和C是这个条件语句的分支,而这个程序省略了Else部分.正解:这里是有三个条件语句,各个条件语句是独立的,三个条件均成立,所以按顺序依次执行,结果为8+7+6+6=27.[例2] 下面的伪代码的效果是

i0

While i<10 ii2 End While End 错解:执行10次循环

错因:将For语句和While语句混淆.For语句中有步长使循环变量不断变化,而While语句则无.正解:无限循环下去,这是因为这里i始终为0,总能满足条件“i10”,故是一个“死循环”.点评:“死循环”是设计循环结构的大忌,此题可改变i的初始值或每一次循环i都增加一个值.[例3]下面的程序运行时输出的结果是()

I

1While I5 S0

II1 SSII

End while Print S End 错解:第一次循环时,I被赋予2,S被赋予4;第二次循环时,I被赋予3,S被赋予4+3=13;第三次循环时,I被赋予4,S被赋予13+4=29;第四次循环时,I被赋予5,S被赋予29554.由于此时I5,故循环终止,输出S为54.正解:由于S0在循环内,每经过一次循环后S都被赋值0,因此,只要求满足条件的最后一次循环S的值,即当I4时,S04416.[例4]用语句描述求使1357n1000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的算法过程.解: n1 T1

While T1000 nn2

TTn End while Print n2

点评:此题易错的是输出值,根据While循环语句的特征当T1000时跳出循环体,此时n的值是T1000时的最小的整数,则使T1000的最大整数应为n的前一个奇数即n2.222 2

[例5]已知当100x100时,yx1,当x100时,y4,当x100时,yx4,设计一算法求y的值.解: Read x If 100x100 then yx1

Else if x100 Then yx4

Else y4

End if End 点评:嵌套If语句可用如上的紧凑形式书写,要注意的是如不是采取紧凑形式,则需注意一个块If语句对应一个End If,不可省略或缺少.[例6]设计一个算法,使得输入一个正整数n,输出1!+2!+3!+„+n!的值.写出伪代码.解:思路一:利用单循环,循环体中必须包括一个求各项阶乘的语句以及一个求和语句.Read n T1

S0 For I from 1 to n TTI

SST End For Print S 思路二:运用内外双重循环,但尤其注意的是每一次外循环T的值都要从1开始.Read n S0

For I from 1 to n T1

For J from 1 to I TTJ

End For

SST

End For Print S 四、典型习题导练

1. 下列的循环语句循环的次数为()For I from 1 to 7 For J from 1 to 9 Pint I+J End for

End for End A.7次 B.9次 C.63次 D.16次

2.运行下面的程序后输出的结果是,若将程序中的A语句与B语句的位置互换,再次执行程序后输出的结果为.x1

y0

While x3

yyx ′A语句 xx1 ′B语句

End While Print x,y End 3.伪代码描述的求T的代数式是 ,求S的代数式是.Read n T1 S0

篇7:内能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篇8:13.2内能教学设计

1 机组简介

国信协联电厂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由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设计制造,为LZC139-13.2/1.4/555/550型,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两缸三排汽、凝汽式汽轮机。该汽轮机由高中压缸和低压缸两部分组成,其中高中压缸由18级高压级以及15级中压级组成,低压缸由双流2×7级组成,共计47级。该汽轮机高中压缸在制造厂内进行精装后整体发往现场,采用不揭缸安装的方法。低压内缸与隔板持环之间纵横销已经由工厂组装,其余均未经过组装,全部散件供货。低压外缸质量与其他静子件的支承方式是分离的,即低压外缸直接座落在凝汽器颈部,质量完全由与其焊在一起的凝汽器颈部承担。低压外缸不参与整个静子滑销系统的膨胀,大大降低了静子部件的膨胀推力。低压内缸及其他低压部件则通过猫爪及支架直接座落在低压缸轴承两侧猫爪上,质量由其前后的轴承座来支承。所有轴承座与低压缸猫爪之间的滑动支承面均采用低摩擦合金。整台机组滑销系统的死点位于2号轴承座,2号轴承座内装有径向推力联合轴承。因此,整个轴系是以此为死点向两头膨胀;而高中压缸的猫爪在2号轴承座处也是固定的。所以高中压缸受热后也是以2号轴承座为死点向机头方向膨胀。这样的滑销系统在运行中通流部分动静之间的差胀比较小,有利于机组快速启动。

2 碰撞试验

碰撞试验即是在不开缸的条件下,通过移动汽缸检查汽缸与转子的径向、轴向间隙,并对间隙值加以调整,以保证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该项工作在汽轮机缸体的最终整体找正过程中进行,碰撞试验分为3个部分,包括上下碰撞、左右碰撞及轴向窜动。

2.1 试验需具备条件

碰撞试验需具备的条件包括[1]:(1)缸体内部组件安装完毕,汽轮机已完成扣盖;(2)联轴器铰孔完毕并最终完成连接;(3)汽机轴系找中完毕,确保转动部件晃度、瓢偏、椭圆度、不柱度、张口、同心度等测量工作完毕并符合设计要求;(4)油循环合格,抬轴试验完毕,顶轴油具备投用条件;(5)手动盘车具备投运条件;(6)试验前需进行汽缸定位尺寸复测,主要测量轴封间隙及外引值;(7)试验过程中确保相应的定位销或键已被拆除。

2.2 试验步骤

以国信协联2号机组汽机安装过程中的低压内缸碰撞试验(高中压合缸试验方法同低压内缸合缸)为例,对碰撞试验步骤及注意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2.2.1 垂直碰撞

垂直碰撞是通过上下移动缸体确定转子与汽缸的实际相对位置,并最终通过调整,将转子和缸体找中[2]。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启动顶轴油泵并达到顶起要求(转子抬高量5~10丝),人工盘动转子确保手动盘车比较轻松。确认百分表安放在正确位置,安放位置见图1和图2,将百分表调整至5.0位置并做好记录。

(2)匀速顶起至于猫爪底部的4个千斤顶,先以0.20 mm的增量平行缓慢的顶起汽缸,抬高过程中盘动盘车。至转子与缸快碰到时,抬高增量降为0.05mm,每抬高一次盘动一次盘车,直至盘动盘车稍重于前一次时,停止抬高。此时,可以判定内缸已与转子发生接触,接触存在图3所示的3种情况[3],左侧图为试验正确的接触方式,该接触下的测量值最具有参考意义,中间及右侧图均为单侧接触情况,测量出的数据可能比实际径向值偏大。

1为低压内缸猫爪;2为猫爪支撑臂(轴承座);3为百分表

1为低压内缸;2为中心导向销;3为百分表

(3)为判断具体的接触情况,此时将电机端(或调阀端)2个千斤顶匀速平行降低0.20 mm,并盘动转子,如若盘动仍然吃力,说明调阀端(或电机端)发生接触,记录该侧转子与缸体相对移动数据;如若不吃力,则将调阀端(或电机端)2个千斤顶以每次0.05 mm增量抬高,直至盘动吃力,记录该数据。而后将调阀端(或电机端)下降0.20 mm,以同样步骤抬高电机端(或调阀端),直至盘动转子吃力,记录抬高数据。此时电机端和调阀端底部间隙均已测出。

(4)底部间隙测完后进行顶部间隙测量,用液压千斤顶将猫爪略微顶起后依次拆除各猫爪垫片,缓慢卸去各液压千斤顶压力使低压内缸缓慢平行下降,直至盘动转子吃力,此时可判定内缸已与转子发生接触,具体接触情况判断及最终间隙测量方法同(3)。测量完毕后需将汽缸恢复至初始位置,并复装各猫爪垫片。

(5)根据碰缸得到的数据、通流间隙图以及轴系找中图中的汽缸抬高量要求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相关猫爪垫片的厚度。调整后应重复上述垂直方向碰撞试验,直至符合设计要求。

2.2.2 水平碰撞

水平碰撞是通过左右移动缸体来确定转子与汽缸的实际相对位置,并最终通过调整,将转子和缸体找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同垂直碰撞,所不同的是水平碰撞前必须拆除低压内缸与中心导向销之间的横线定位键。此外,水平碰撞试验完毕后需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内缸横向定位键的厚度,如需调整,则需在调整后重新进行水平碰撞试验,直至试验合格。合格后装入内缸横向定位键,并且检查转子与内缸的对中情况。

2.2.3 轴向窜动

轴向窜动是通过轴向移动缸体来确定转子与汽缸的轴向通流间隙,并最终通过调整使间隙值满足设计要求[4]。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拆除低压内缸与轴承座猫爪支撑臂之间的轴向定位键,布置液压千斤顶以轴向移动内缸。布置靠表监测转子和内缸的轴向移动量。

(2)测量转子与内缸之间的轴向位置,记录。

(3)开启相关轴承顶轴油,固定转子以确保其不发生无法控制的位置变动。用专用顶缸工具及液压千斤顶,将低压内缸缓慢地沿轴向移动,直到转子与静子接触,记录此时各靠表读数,计算转子与静子之间的相对移动量。

(4)以同样的方法,沿相反方向移动低压内缸,记录并计算另一个方向上的轴向移动量。

(5)碰缸试验后,装好低压内缸各定位键。

3 实例分析

以国信协联电厂汽缸碰撞试验为例,以测量数据为依据,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表1为高中压合缸首次进行水平碰撞的测量数据。由表1中碰撞试验数据可知,此时电端与调端的左右径向间隙值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且与设计值偏差较大。由于碰撞试验前,已通过压布条的方法进行过通流间隙的调整,调整后同侧的间隙偏差应相等或偏差较小,故表1的数据反映试验过程存在问题。根据表1中缸体对角位置至转子的间隙值相等的特点,可以判断碰撞试验前,可能存在转子中心偏斜或者缸体偏斜的情况。由于碰撞试验前已完成轴系找中可以判断表1中的数据是在缸体发生偏斜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测量的。经现场检查确认,缸体发生偏斜的原因为高中压合缸下方均设有定位销,由于定位销与销槽间存在间隙,该间隙通过打入L键进行固定,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了单侧依次研磨打入的方法进行L键安装,安装过程中并未架设百分表监视缸体与转子的偏移情况,且安装完毕后也并未对缸体的定位尺寸进行复测(主要复测轴封间隙),进而出现在缸体偏斜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的结果。

mm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对高中压合缸定位尺寸调整后重新进行了水平碰撞试验,试验数据见表2,由表2试验数据可见测验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无需进行左右径向间隙调整。此外,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建议在安装该类机型定位销两边的L键时,两侧L键需同时进行研磨、打入,并在缸体表面架表,表头对转子,监视安装时汽缸是否会发生偏移。并与安装完成后对缸体的定位尺寸进行复测(使用塞尺测量轴封间隙)。

mm

表3为高中压合缸垂直碰撞试验的测量结果,在测量垂直方向间隙时,安装人员最初为了简化试验,并未按实际试验步骤进行操作,采用了单侧垂直顶动缸体的方法分别测量调端与电端的间隙。由表3中单侧顶缸测量结果可知,通过该种方法测得的垂直方向间隙值明显偏高于设计值,不符合设计要求,如果该测量结果无误则表明垂直方向的径向间隙较大,径向通流间隙较大将会直接影响汽机的级效率。为查明偏差值较大的原因,后重新采用四角平行顶缸方式进行复测,由表3实测结果可知,通过平行顶缸测得的结果在设计范围内,进而验证了单侧顶缸测量值超标为试验方法错误所致,试验方法的主要错误为由于反映缸体位移的百分表架设在猫爪处,以电端为例,固定调端单独顶起电端,此时的测量结果D将必然高于平行顶动的测量结果d(如图4所示),因而出现了实测值远高于设计值的情况。

mm

注:高压内缸、外缸抬高量约为0.20 mm。

4 结束语

汽轮机缸体碰撞试验是汽轮机安装及日后检修必不可少的过程,可以有效、直观地了解缸体内动静部件的最小间隙,通过加以调整以保证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结合了国信协联电厂汽机碰撞试验的实际过程,详细阐述了碰缸试验的步骤,并对实际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分析及总结,相信对同行是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华生,洪钦,叶以有.汽轮机缸体碰撞试验探讨[J].电力建设,2007(6):48-50.

[2]徐理焕.核电汽轮机碰缸试验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126-127.

[3]孙晨杰.900 MW机组汽轮机碰缸工艺[J].电力技术,2009(5):51-53.

上一篇:《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