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2024-04-09

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共14篇)

篇1: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泗洪县青阳镇孙何社区

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校长:丁元跃

主任:卞东亚

教员:高友国

胡守北

付玉德

袁智邦

刘芳

宋淑华

高郁光

篇2: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1、社区文化活动室由社区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按规定时间开关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维护、维修活动器材设备。

2、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的下午16:00—18:00,节假日全天开放。活动人员必须遵守开放时间,不得随意要求提前或延长,特殊情况另行安排。

3、凡来社区文化活动室参加活动者须自觉遵守活动室制度。讲究文明礼貌,禁止大声喧哗,保持室内安静;注意公共卫生,不得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

4、活动人员请按照器材使用规则安全使用,爱护乒乓球桌、棋牌桌、健身器材等设施,如果人为损坏,照价赔偿。活动器材不得向外借用。

篇3: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引言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它不是老师或者学生单一的个体活动, 是需要老师对全班学生在课堂上整个的教学过程, 如果在课堂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提问方法, 通过老师合理的设计, 利用科学的课堂提问, 多角度多层次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提问, 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相关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

在对小学教育课堂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 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不是特别的在意, 最终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例如 (1) 很多时候老师容易犯不求质量, 只顾数量的问题. 表面热闹, 实际效果却不佳, 过多的出现“是不是”“ 对不对” 等看似提问, 却常常没有给学生独自思考, 分析的时间, 忽视了对规律的揭示, 也没有体现教学中引导性的原则, 让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而学生也只是同意的回答“是”或“不是”等问题, 问题简单僵化, 使学生思维方式得不到训练, 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老师的课前准备不完善,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 探究性, 创造型问题太少, 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 过于简单, 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很多问题过于琐碎, 没有太大的意义, 学生得不到思维的拓展, 只是简单的死学习, 建立不起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方法. (2) 课堂中, 老师独占权利,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以自我答案为中心, 在学生给予的答案不认可, 以自己为标准, 或者直接打断, 加入自己个人的意见, 潜意识的左右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3)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给予的时间去酝酿思考, 可是现实中就会出现时间太少, 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 就被教师等不及需要立即回答. (4)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没有有效倾听学生的答案, 或者不会有效倾听.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其接受能力有限, 很多时候就会与老师给予的答案不相符或者不是很相符, 这时候老师就需要有效倾听, 认真倾听, 让其表述完整, 而实际有些老师会打断学生, 重新选择学生回答或者教师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 使的学生受到打击, 不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首先, 对于老师来说, 自己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有思考价值的. 对于一些像“ 是” “ 对了” 这种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要尽量少问, 或者不问. 这种答案, 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 只是听到其他人在喊, 所以就随声附和, 浑水摸鱼. 而且也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没有自己太多的想法. 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 让其准备的问题有层次性, 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 难点. (2) 我们都知道,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课程, 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方向, 我们知道数学中很多的名称、术语是有很明确的规定的, 该告知的要明确告知, 不要让学生去讨论那些没有必要, 也没有结果的问题, 明确提问的指向性, 充分采用情境的基础上要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问题的指向性. (3) 在课堂中巧妙发问, 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 清晰简练的巧妙发问. 抓住时机, 让教师的提问有意义, 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个合适的时机, 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 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其去思考, 去问, 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 最好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 久而久之, 让学生形成提问题的意识, 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老师在教学完成后, 想要持续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就需要对自己课堂设计进行反思. 俗话说人无完人, 课堂也不会十全十美,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育要及时的进行剖析和反思, 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 最后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课堂气氛等方面进行总结, 不断的反思学习,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对于课堂学生的回答, 老师要摆好态度, 无论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老师都应该先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中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比如这个想法不错, 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鼓励, 满足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而对于一些好的提问, 更加要表扬他问题的价值, 引导学生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提问题中收获, 慢慢爱提问题, 会提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分析,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 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 分析质疑, 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老师, 在教育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 优化提问, 讲究提问技巧,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罗红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19期.

[2]林丹茹.再议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08年35期.

篇4: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关键词:青少年;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社区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时尚”,运用广泛适合青少年服务对象。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江宁科学园小学和科苑社区设立的了两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所开展的实践就是小组工作实践的典型。社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了很多经验,获得了专业提升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引言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1]。自20世纪初教育和精神健康运动中的小组尝试以来,小组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延伸出许多诸如兴趣小组、成长小组的形式出现在少年宫、社区兴趣辅导班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班会团课等实践中,对课堂教学形成辅助。就小组工作目前的发展而言,服务重量不重质,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标准呈现出“内卷化”趋势,也出现了服务者不专业、职业伦理模糊、小组与教育课程边界不清、总结分享效果低等问题,专业性不足。

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在社会工作视域下有轻优势视角和重问题导向的趋势。青少年生活在如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当这些网络系统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正常功能或者社会生态系统角色失范时,就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问题。研究认为,青少年具有身心发展异步、心理“狂飙期”延续、自我认识缺乏、目标感淡薄、社交能力低下、与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等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着眼于青少年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个案辅导、家庭访谈、社区小组活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等等都是顺应问题导向产生的介入方法。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科学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公民教育小组活动

科学园小学于2003年创办,教师近百人,现有学生约2000人,学生基数大硬件资源少平均一个班45-55人。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是科学园小学的社团课时间,参与成员部分自愿参加的,部分由老师安排。我校服务站在科学园小学的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以小组工作为主(利用社团课时间),个案工作为辅(每次小组结束后)。该小组性质为教育成长小组,活动主题为公民教育。小组活动由两位领导者参与,组员为37位三到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被各年级班主任贴上了“调皮难管”的标签。小组活动持续16周,每周一次,采用多种形式,将幻灯片展示、视频材料播放与小组游戏相结合。整个小组从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小组以培养组员公民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为目标,促使组员了解基本社会规范,提高其社会化程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学校开展小组活动优势显著,以课堂的形式开展小组保证了组员安全且全勤投入,督促组员重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补充学校课程重视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学生团体去标签化、打破小团体边界以及拉进学生的亲社会链接的极好途径。然而它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具体如下:

1、学校对小组活动、社团课的管理比较松散。相较于对小组进程干预较多的东山外国语学校,科学园小学校方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督导老师很少进班督导,主课老师拖堂、占用社团课时间的情况频繁发生;个别社团课老师会提早下课或中途离场,上课期间时而能看到学生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2、权利剥夺。中小学体系严密,课程紧凑,工作者基本不可能自行进出中小学进行前期组员的招募、宣传,只能跟中小学校的德育相关老师对接,听从安排,小组领导者无权筛选组员。其次,组员在前期对小组主题、内容、性质以及领导者没有概念,“双盲”现象不利于领导者很好地容纳于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内部互动关系网络的组员群体中。

2、组员对于小组活动有偏见。学生对“副科”有“非主课=自习”的刻板印象,常见组员上课时间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趁机玩乐。领导者采用强调公约、私下对峙、个案交流等方法进行干预之后均并无明显效果,经过组内讨论之后,该现象有一定的改善,但小组中后期类似现象又反复出现。

3、学校机制对小组工作限制性大。学校以课程的形式接纳小组工作在学校的开展,偏重了小组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小组的过程成长和组员间互动参与,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小组,对任何一种小组模式的建构都有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学校社会工作在普遍中小学中的认同度言过其实。学校以教学任务为主,学校社工实务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主,这两者之间本身存在一定差异。故而校方对于短期效果并不明显的学校社工介入持怀疑态度,若没有重大危机事件的出现,重视程度并不高。再者,现下“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服务对象更有效”的刻板印象导致校方对于小组工作的认知还处在蒙昧阶段,加大了小组工作开展的难度。

4、学校场地提供有限。科学园小学心理活动室长期修缮,小组活动只能在教室开展,场地小且桌椅不可移动,同时学校不允许学生在体育课、活动课之外的上课时间开展室外活动,很多有意义的小组活动便无法开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组内容的生动性,小组沟通受限气氛僵硬,不利于组员互动和提升团队意识。

三、小组工作在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科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东北部,社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小区18家,现有住户9165户,长住居民28680余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科苑社区本身流动人口多,社区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比较重视。我校社工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展开小组工作的进程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先后在不同地点开展了3次青少年小组,1次老年小组,目前老年手工小组第二期活动还在进行中,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即将结束。

(一)科苑社区服务站的社区工作实务——青少年习惯养成、自我成长小组

南京晓庄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13年到2014年在科苑社区共开展2个青少年小组活动,分别是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和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1.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

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是服务站开展的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尝试。小组目标为素质培养,促进组员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小组周期为4周,一周一次,每次时长40分钟。组员均为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小组性质为开放小组。第一次活动采用了两人三脚、盲人拐杖等破冰游戏,以提高组员的参与度,形成小组良性互动。小组刚开展时组员们比较羞涩,但观望者多,随着游戏的进行更多同辈群体参与进来,气氛算是比较活跃。因为是开放性小组,中途有组员离去对小组的开展有一定副作用,组员凝聚感不强,维持秩序有一定难度。后几次活动领导者改进了计划,选用组员自己设计的游戏(写王字),虽然气氛比较活跃但对于组员在参与小组的过程中缺乏启发性收获。

2.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开展过两次青少年成长小组,第一次是在科苑社区开展的,组员为3-4岁小朋友,领导者通过带领组员进行益智游戏的实现儿童早期教育初步自我成长的目标,小组次数较少。第二次自我成长小组在市民学校开展,6次活动组员为自愿参与的10位四年级到六年级的社区青少年。小组以自我成长为主题,促进组员们的自我发展。

该小组的设计逻辑是从基本的自我认知到自我反思最后上升为生命教育。小组发展初期,我们通过荧幕情侣配对介绍等游戏促进组员的相互了解,为他们营造彼此建立友谊的氛围,之后共同建立小组公约达成组内约定,培养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我们使用了集体沟通小游戏形式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平日里扮演的角色并且向组员介绍不同的沟通模式组员。小组中期则将重点放在组员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反思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整理绘制自己的人生曲线图,在情景回顾中感受那些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梳理中完成情绪心情图的使用方法。在操作技巧上,领导者通过自画像、生命五样等活动,依照冰山理论带领组员的从自我、他人、群体三个角度认知自己,达成“约会未知的自己”的目标。其中,自画像作为一种初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上小组进程较为顺利,组内出现的问题协同领导者都很好的通过引导和组内讨论循循善诱得以解决。由于组员年龄有一定的差距,阅历有限,所以后期跟进的小组计划应该考虑到组员的认知程度,否则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社区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社区开展小组活动优点如下,首先地缘优势大,室外场地多,活动形式不受限,宣传便易。其次,便于建立亲睦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较之于学校更容易塑造民主、融洽的小组氛围。然而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局限性在于组员不稳定。社区小组趋向于开放性小组,临时招募的组员小组认同感淡薄。另一方面,遇到特殊情况领导者被迫更改时间开展小组,难以通知所有组员,易给组员造成工作者不守时、不守信的不良印象。

四、对比分析

相较于社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成员来源和时间、空间等机制的保证,但学校僵硬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组过程的开展和组员启发式领悟。社区虽有地缘优势,保证了小组形式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同时组员的来源得不到稳定保证,组员到场次数也是个未知数,不利于小组连贯性和小组动力的发展。

(一)小组工作方法的效用问题

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介入各有,因而小组的有效性成了新的问题。对于经验不足的社会工作者,小组工作方法易上手,较常用,可实施性大,但是“百搭”型的活动设计和固着的模式,能否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以科苑社区的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为例,有的组员表示自我认知有了深层次的发现。据小组领导者的观察,随着小组进程组员们乱贴标签、打岔等现象都有很大的改观。有的组员依旧对小组认同感不高,自我披露程度很低,倾向于自我防御的应对姿态,问及“小组活动的参与有没有带来正向的影响”时,他们比较犹豫和迷茫。也有部分组员以“纯玩乐”的态度参与整个小组过程,对小组目标关注度低。再者,每个小组都不是长期开展的,平均4-6次,组员认知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想凭借区区几次小组活动重构服务对象的认知层面实属不易。

从社区角度讲,小组领导者属于新融入的角色,社区人口远多于组员人数,不是所有成员对于小组价值观都积极接受并对外辐射。想提高小组影响力更好的方法还是改变宣传方式,提升社区公民社区活动的参与度。

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试教育体制下小组工作的开展若是摆脱不了任务导向,效用便实属无稽之谈。于此,组员主动性的提高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改良小组计划,更需要学校老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但若是学校硬性安排“特殊群体”参与小组,无形加强了组内的负面同化,不仅小组开展的难度骤增,开展小组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再显著。

综上,小组的自主性对于小组效用有直接影响,这一点很多学校、社区都没认识到。

(二)社区、学校联合问题

理论上,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对接,拓宽学生的实践,获取赞助资源。目前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而言,学校与社区之间是脱节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外出自由,尤其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这样封闭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近几年校方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设立学校开放日、动员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参观博物馆,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小组工作的团体互动模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果学校安排班级轮流周末去不同社区参与小组活动,比如社区探访、社区资源图绘制、进行自主互助小组活动等等,应该比课堂里枯燥空洞的公民教育直观的多。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具体可行性如何还需考证。

五、结语

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尤其是社区与学校层面的介入有其特有的优势,其本身的推广也是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可喜的进程,不过在不同场域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的探索式介入实践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总结更好的介入手段并且不断创新。

【注释】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科苑社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70074.htm?fr=aladdin

[2]王欢.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文科教学资料,2008:5

[3]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许莉亚.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

篇5:社区市民学校学习计划

继续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提高辖区居民群众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为了吸引居民群众参与文明教育,文明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文明学校的课程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唯物论、无神论、科学文明知识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同时,在教育对象上做到区分层次,因类施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

二、工作重点

今年的市民文明学校要突出新形势下的新特点,重点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积极发掘社区现有资源,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贴近群众生活,主打亲情牌、健康养生牌,把居民群众吸引到文明学校的教育课堂来,让文明教育接 地气,更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三、工作任务及目标

今年市民文明学校教育要把重点放在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教育中,做好动员,安排布置工作,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市民文明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讲课、阅读,而要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创新内容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市民文明学校教育落实到位。 继续强化重心下移意识、贴近形势意识、迎合需求意识。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继续大力推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百花齐放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市民文明学校真正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发挥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篇6:社区市民学校活动总结

一年来,我社区完成市民学校建设全覆盖的工作,以不断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切入点,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辖区整体文明程度作为办学宗旨,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好的成效。

一、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突出宣教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市民学校以形势需求、居民的需求、工作需求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形成事事为主题,处处是活动。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每个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搞好宣传发动当作开展工作的前提,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

二、积极培育市民文明学校教育队伍,逐步完善社区的工作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社区市民文明学校体系逐步健全,辖区多个企业单位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帮助市民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市民文明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书画协会,这些队伍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我们多次邀请该组织成员来为我们做专题培训和讲座。

三、充分利用辖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半年来,市民学校向居民开放场地,共同开展文体活动,开展了健康讲座、各种宣传活动等,参加人员达到几百余人次。讲座的知识面包括:各学科的健康保健日常生活安全常

识、计划生育、消防知识讲座等。

一年来,我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各项工作相结合,各种资源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每个社区成员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受到教育,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最重要的标志是看群众参与的程度、深度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特色是:人人是学者,处处是学校,不同人群有不同学校。不同的形式活动,有不同的效果。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需求而定。每一个活动都有它的系列性、知识性、娱乐性、针对性、成效性。形成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使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并可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我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

篇7:社区市民学校教学计划

一、居民教学目的及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群众,服务居民为宗旨,法德兼治,从我做起,立身处事,诚信为本,坚持把办校的重点放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上来,争做文明、和谐社区。

二、工作要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2、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

3、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教育,结合黄冈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等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组织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的培训,进行医疗保健、转岗就业知识、流动人口法制与计划生育等内容的培训。

5、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征文、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

三、具体教学计划

第一季度:

以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思想为主题内容,共同创造和谐社会、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结合创建文明社区、构建和谐社区发展工作,对社区居民进行授课教育,进一步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第二季度:

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八荣八耻”的学习教育,为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一个准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季度:

结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工作,利用网上学习的平台,围绕学习弘扬名人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主题,组织社区青少年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教育,不断增强“知荣辱、树新风、做奉献”的意识和责任。

第四季度:

篇8: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目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层出不穷, 从而出现了全媒体时代这一现象。在全媒体时代下, 对于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而言, 其无疑面对着巨大的挑战。首先, 全媒体时代导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不断加速, 使网络版、手机版的报纸杂志层出不穷;其次, 全媒体时代使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 逐渐出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裂变式传播, 使信息的传递效率大大提升;再次,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的内容获取渠道发展改变, 逐渐从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得最新信息;最后, 全媒体时代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自主化, 对于收听广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因此, 面对当前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城市新闻广播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实现其长期的发展。

2. 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策略

2.1 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建设

为实现城市新闻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其首先需要进行内容建设。内容是媒体发展的基础, 是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也始终需要重视的焦点。只有进行内容建设, 城市新闻广播才能实现持续长久发展。为实现内容建设, 首先, 新闻广播需要进行频率定位, 即通过“窄播化”, 体现新闻广播的个性与特点, 从而找到城市新闻广播的长期稳定的听众。其次, 城市新闻广播需要发挥优势, 通过其快捷、互动和伴随等一系列优势, 体现其亲民的特点。就快捷而言, 广播是能实现低成本便携化的大众传播设备, 能在不同的场地都进行覆盖;就互动性而言, 新闻广播始终重视与听众的沟通与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与听众之间重要的纽带;就伴随性而言, 其极大适应了当前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 能够经过多种方式在不同场所收听, 从而具有一定优势。此外, 全媒体时代的城市新闻广播还可以通过节目包装、形象宣传、户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推广, 从而实现其内容建设, 应对当前日益猛烈的新媒体的冲击。

2.2 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平台建设

目前, “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理念在媒体之中日益流行, 因此, 全媒体时代的城市新闻广播需要不断进行平台建设, 通过结合新媒体等手段, 拓宽当前的信息传播渠道等。首先, 城市新闻广播需要扩大其覆盖率。通过在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全方位的覆盖, 实现其广泛的平台铺设。其次, 其需要与新媒体不断加快融合, 结合当前微博评论等多种形式, 实现在线直播、节目点播、微博在线收听等多种形式。同时, 由于当前的媒体策略不断趋向于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与社区化, 广播媒体已经不断从内容提供者成为一个聚合型的媒介平台, 只有与移动媒体之间多增加交流, 实现广播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其才能更好地应对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冲击。

2.3 全媒体时代广播的人才建设

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资源, 其培养与建设始终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促进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 其有必要重视人才建设。通过将传统媒体的专业技能和价值观与全媒体时代相结合, 并培养一部分适应全媒体传播方式的人才, 为广播的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 城市新闻广播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冲击, 从而实现在全媒体时代的长期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相关创意研发部门, 并组织一系列创意比赛, 也都是促进新媒体的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

2.4 全媒体时代广播的整体运作

为实现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可持续发展, 其还需要注重整体运作, 不断融合其他传播媒介, 通过在传播观念和运营模式等多个方面改变更新观念, 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广播发展。首先, 不断扩大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渠道, 构建适应当前全媒体时代的收听形式。从传统的较为强势的车载广播到目前兴起的互联网广播, 其需要将移动终端、互联网和广播实现完美融合。其次, 由于城市新闻广播具有区域化的特色, 其必须体现一定地域特点, 从而吸引一定稳定的受众;再次, 目前广播由于体制机制等较为落后, 其还需要加快创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 并通过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类型化电台, 从而加强新媒体建设, 不断壮大目前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最后,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整体运作还需要不断改善经营模式, 建立受众数据库, 并不断积累开发受众资源, 改变传统的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状态, 实现战略定位的准确转型, 使城市新闻广播逐渐成为“企业营销支持与服务商”和“节目版权拥有者”以及“节目内容收集和分销商”, 从而实现其在当前全媒体时代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3. 总结

综上所述, 全媒体时代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促进了信息的充分交流, 给传统的媒体都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下, 城市新闻广播正确应对当前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只有不断进行内容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建设, 并实现对城市新闻广播的整体运作的调整与创新, 其才能从容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多种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等不断发展,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对城市新闻广播带来了一定冲击。为应对全媒体时代下的各种冲击, 本文就城市新闻广播发展的现状出发, 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进而对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杂志, 2012 (11)

[2]朱姝蓉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第三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01)

[3]应响洲, 赵明全媒体时代武汉广播发展思考[J].新闻前哨, 2013 (06)

[4]谢永利广播新媒体化的发展图景[J].索福瑞收听研究, 2010 (02)

篇9: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

诞生于“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

全面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1960年代,市民运动在日本蓬勃开展起来。当时,中央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陆续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在国家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自治体也着力推进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固然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让拥有“中产意识”的社会阶层达到总人口的90%,让日本进入了“丰裕的社会”,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生活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破坏、人口过密/过疏化、资源浪费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在问题多发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市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与政治性的党派开展运动不同,市民运动是通过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超越阶层差别,为达到特定的共同目的而展开的。市民运动因其抗议对象的类别,可以区分成各种公害反对运动(工厂公害、交通公害、食品公害等);福祉、文化、教育等相关公共设施完善要求运动;大规模公共设施(如机场、新干线、高速公路、核电站)建设反对运动;大规模开发反对运动等多种类别。

在1960年代,市民运动多为两种类型,一是要求增设、完善教育、福祉设施之类的“作为要求型运动”,二是阻止导致生活环境恶化的开发行为的“作为阻止型运动”。石油危机后,日本社会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低增长期的1970年代,社区营造逐渐成为日本各地社区的一大主题,环保、文化、防灾等市民身边的事务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社区营造运动在环保方面,成功地开展了1980年代的神奈川县逗子市反对在池子森林建设美军住宅的抗议;1990年代,反对新潟县卷町核电站、阪神大地震后神户机场建设等开发计划,也展开了持久的市民运动。在抗议破坏环境的开发活动的同时,社区营造也通过社区训练、合作,积极增进社区的能力。例如,别具特色的防灾社区营造,旨在针对地震、火灾、暴雨、暴雪等自然现象诱发的灾难,通过行政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将防灾的社区营造和防止犯罪的社区营造结合起来,形成了安全—安心城市营造的社区活动。今天,拥有较强抗灾能力的城乡社区,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发挥了显著成效。

再造魅力故乡

大约1 0年前,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著名城市遗产保护专家西村幸夫出版了《传统街区:社区营造故事》一书,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一本著作能引起诸多读者的关注,这不仅来自传统社区本身的魅力,也是人们为居民、学者共同为保护传统街区、精神故乡而百折不挠的努力所打动。

在西村幸夫看来,每个地方有其独特的问题,也有独特的魅力,以及居民们热爱本地的方式,这种感觉是大家共通的。但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解决自己居住地方的问题”的这种努力,却会打动其它地方人们的心。也就是说,解决自己地方问题的经验,也可以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这样的有形行为,整体来说,就是社区营造。

作者讲述的17个故事,虽然各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和地理环境,却都是在生活环境面临人口外流、不当开发等各种不同危机时所发生的故事。崎阜县古川町的故事就是从一条流经市区的小河沟开始的。居民合力清理这条名为“濑户川”,实则不到2米宽的河沟,将它从被弃置的臭水沟慢慢改变成一条有数千尾锦鲤优游其中、周边植树绿化的带状休闲步道。为了濑户川的鱼,每年下雪前,必须动员居民共同来将鲤鱼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过冬,大家借机将河道清理干净;春天,雪开始融化时,大家又一起来将锦鲤放回川里。就这样,濑户川养鱼成了动员社区的新事务,而美丽的濑户川成了大家共同的骄傲。

而在新潟县津川町,当地常年主办“狐火祭”庆典活动,凝聚村民认同感,带动了旅游业;福井县上中町,保护起有河床形成的冰斗地形、小支流冲积扇形成的聚落等,成为与日本其它地区迥然不同的地貌,成为当地一大卖点。诸如此类由传统文化和历史街区保护而开始推展到社区营造的故事,主角都是一些打从心底深爱他们土地的当地“士绅”,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那些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地方的魅力是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物魅力而产生出来的;了解居住在这里人的想法,再来观察这个地方时,就会感受到这个地方更深刻的吸引力。在新加坡资深规划师刘太格看来,日本的传统街区“美得像一首诗,温暖的火光、亲善的笑容、甜甜的美酒、精致的小菜,十分吸引人”,此言毫不为过。

社区营造:从日本到中国

旨在通过传统街区的再生推进社区营造,进而通过市民社会的力量推动城市的治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而在中国的台湾地区,“社区营造”也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由于日本过去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台湾更早面临人口与设施极端集中于都会,地方日趋没落的情况,因此台湾居民充分借鉴了日本的经验教训,将社区营造变为一个交还给人民对生活环境与空间的主控权,实现真正的自下而上、浩大绵久的家园再造工程。台湾的社区营造,一点一滴地唤醒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对于拉近邻里间的关系,功不可没。

篇10:社区市民学校规章制度

(2010.9.10)

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制度

一、社区教育要立足于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实现教育资源有序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坚持确保面向居民、就近适宜、统筹活动的原则。

二、社区对未成年人开放资源包括:

1、健身场所: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广场等;

2、文教场所: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

3、文娱活动器材: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弹子棋、跳绳等;

4、多媒体场所:办公电脑等(由社区统一管理),在节假日和校外时间免费向社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开放。

三、社区开放资源的形式和时间:

1、活动形式:未成年人进行锻炼健身、学习活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各类健身、学习的团体活动;未成年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讲座、培训、比赛等活动。

2、开放时间: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社区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运动场所在节假日和校外时间必须开放,其他场所在其余时间至少每星期开放一次。

四、社区要建立设施设备管理和专人负责制,损坏设施赔偿,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五、社区教师为社区未成年人义务开展健康教育、现代生活技能、安全教育、心理引导等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和社区服务,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六、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为倡导社区文明、营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作出贡献。

篇11:社区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活动主题:

携手共创绿色、和谐校园时间:4月9日上午9:0012:00地点:郑州大学工学院校园及教师家属区组织人员:郑州大学工学院环保协会理事会参与人员:协会会员及志愿者30人

活动内容:

一、志愿服务活动

1、清洁校园清洁校园及教师家属院草坪垃圾,清洁图书馆门窗玻璃,清洁报刊栏玻璃,清理校园及教师家属院小广告。

2、摆放自行车将校园内自行车摆放整齐。

二、环保宣传活动

1、发放环保宣传材料环保倡议书、公民环保手册等。

2、展出由我们协会自己搜集的环保图片、宣传画等。

3、开展了主题为“人人环保,共创绿色家园”的大型签名活动。

4、展出了绿意中原制作的“绿色在你我手中传递”签名条幅。

5、发放环保现状调查问卷。

三、开展了认识校园植物活动

由于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校园内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但很多同学对身边这些美丽的花草并不熟悉,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协会会员及志愿者参观、认识校园植物。在相关同学的生动地讲解、介绍下,同学们兴趣、热情高涨。

此次活动虽没在原定的社区举行,但活动内容及实际意义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宣传上,通过图片展览唤醒了同学们的环境危机感,通过发放环保手册等资料增长了同学们的环保知识,通过开展签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篇12:社区市民学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营造“五种环境”,推进“三大转变”;以在泉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工作主线,以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为创建目标,以文明市民学校为载体,营造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学习教育活动环境,引导社区居民崇尚文明、破除迷信、抵制陋习,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2月—4月上旬)为筹创阶段

(1)建立创建领导小组、校务会,配置课桌椅、讲台、黑板等必需的教学设备,制定和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2)3月17日已做好“校务会、校牌、教学计划、学员守则、创建标准、学习园地”六上墙。

第二阶段(20xx年4月中旬—11月中旬)为提高创建示范水平阶段

坚持每月办班一期以上,在师资队伍上,邀请党建共建成员单位及区科协、区委党校等单位来校讲授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本社区实际,组织社区内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到文明市民学校传授知识。在学员对象上,要注重广泛性,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社区居民参与;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用性开展时事政治、卫生保健、法律、法规、科技、国防、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同时开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组织学员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会演,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社区文化。

第三阶段(20xx年11月下旬-12月)为自我检查验收阶段

认真对照创建标准,进行自检工作,认真查缺补漏,进一步规范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和管理,做好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经验总结。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确保创建达标

社区成立创建文明市民学校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婷婷任组长,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黄志英副组长,成立校务会,设置两名名誉校长由市第二实小校长林心明、丰泽幼儿园园长许杏花担任、社区主任杨婷婷任校长,党建共建单位丰泽消防大队长王存亮,武警大队教导员周华峰任副校长,日常工作由校务会具体负责。

2、筹措资金,确保经费投入

文明市民学校示范点创建项目资金由区、街道、社区共同负责。社区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社区所负责的资金,先行到位,主要先用于学校教学设施课桌椅、教学设备的配置。

3、做好经验总结,确保措施到位

篇13:孙何社区市民学校领导小组

为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的服务现状和社区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改进社区医疗工作,引导市民合理就医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近期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市16区的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0名社区医务人员,以及部分常住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效初显,能够提供多种便民服务;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和帮教,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社区医院具有“距离”与“效率”优势,市民对其满意度高达83.4%。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全科医生短缺、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等问题。

一、市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超半数被访市民每月都会去社区医院

据调查,在过去一年有过医疗需求的市民中,超过90%的市民去过社区医院。调查中,50%以上的市民每月至少去一次社区医院。其中,“每周至少去一次”的占11.5%;“每月至少去一次”的占41.3%;每季度、半年或一年至少去一次的共占42.4%,此外尚有4.8%的市民生病时“只去大医院”。

(二)“距离”与“效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吸引市民的两大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院离家近、看病方便,是吸引市民选择就医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已基本形成了15至3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城区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抵达就近的社区医院。调查中,92.9%的市民因社区医院“离家近”、“看病方便”,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同时,与目前北京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的超负荷状态相比,社区医院就诊人数少,具有挂号方便、候诊时间短等优势。调查中,48.6%的市民因社区医院看病“效率高”而选择到社区医院就诊,因社区医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和“服务态度好”而选择到社区医院就医的比例在30%左右(图1)。

(三)市民去社区医院以开药为主

在过去的一年里,去过社区医院的市民主要接受哪些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75.2%市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开药为主。从年龄段分布看,83.1%的老年人(18-40周岁为青年,41-60周岁为中年,61周岁及以上为老年)比中、青年群体分别高出3.7和18.6个百分点,其次是去社区医院接受常见病治疗,选择比例为59.7%,青年群体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人。调查中,青年群体选择常见病治疗的比例为65.8%,分别比中年和老年群体高出5.3和16.8个百分点;选择慢性病治疗、常规体检和打针输液等治疗的市民,比例在24.1%-26.2%之间;选择康复理疗和妇幼保健的比例则不到20%。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效初显,市民满意度高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以健康为中心,城乡统筹,突出公益,强化公平,体现基本为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效初显。截止到2014年,调查的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2人,学科带头人39人,业务骨干368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聘请大医院专家坐诊和帮教,推出多项便民服务举措,为市民就医带来了极大便利,获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同,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体满意度(数据来源为同期开展的居民问卷调查结果)达83.4%。

(一)多措并举,方便就医,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调查显示,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平均服务时间为12小时。其中,提供24小时门诊、急诊服务的占18.7%;周六或周日提供门诊服务的占96.7%,通过延长服务时间、开设假日门诊、急诊等方式,为市民就医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

除了门诊时间方便市民就医,调查的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等项目的占90%以上;提供“上门出诊服务”和“减免费用”(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居民免除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的分别占82.7%和67.3%。近一年来,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举办健康讲座66场,讲座内容以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内容为主。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家庭医生式服务”等便民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居民改善健康状况,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二)聘请专家,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医疗水平

社区医院通过聘请大医院专家坐诊和帮教,组织全员培训等形式,明显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调查显示,每月有大医院专家坐诊和帮教的社区医院占86%,平均每家医院每月聘请专家6.7人次,最多的高达30人次;平均每月每位专家坐诊19.2小时,帮教10.9小时,坐诊和帮教的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医、消化内科和全科等科室。社区医院制定的全员培训计划在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6.5%的医务人员年培训学时在50小时以上,认为培训能有效提升个人技术能力的高达98.2%。此外,通过采取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了医务人员充分发挥能力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医务人员认为绩效考核合理,对晋升和发展机会满意的占88.2%,认为工作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占95.0%。

(三)80%以上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表示满意

被访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认可,满意度评价为83.4%。其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2.5%和40.9%,认为“一般”的占15.2%。从分项评价看,市民对社区医院的“医护态度”评价最高,对“药品种类”满意度最低。调查显示,得分最高的“医护态度”满意度为87.9%,高出总体满意度4.5个百分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为77.5%;“医疗费用”、“医疗水平”和“诊疗效率”的满意度在71.3%-75.0%之间;满意度较低的两项分别是“医护人员数量”和“药品种类”,分别为66.7%和41.3%。分功能区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市民对社区医院的所有分项评价均高于其他地区。核心区市民高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对“医护态度”、“就医环境”和“医疗费用”三项的满意度均超过90%。在“医疗费用”、“医疗水平”、“就医环境”和“诊疗效率”四项指标评价上,核心区领先其他区优势明显,满意度分别高出其他区的20.2、15.7、15.2和14.8个百分点。

nlc202309080907

三、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向上转诊多、接收转诊少;全科医生短缺;药品种类不足;缺乏相关的辅助检查等。

(一)服务面积和人口数差异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从服务面积(服务面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所占面积)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服务面积为53平方公里,最大为339平方公里,最少为1平方公里;从服务人口数(服务人口数指中心辖区内常住人口数)和诊疗人数看,平均服务人口数为6.4万人,最多为39.9万人,最少为0.4万人;平均年诊疗14.4万人次,最多为54.3万人次,最少为1.1万人次。从中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数和诊疗人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任务分配不够均衡。

(二)双向转诊“一头热”,向上转诊多、接收转诊少

调查结果显示,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呈现出“一头热”的局面。2014年,在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为患者提供过向上转诊服务的占96%,共转诊16.3万人;接收过转诊的占32%,共接收3.5万人次,为向上转诊人数的21.5%。郊区单向流动现象更为突出。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向上转诊过患者,共转诊7.6万人次,接收过转诊的仅占20.2%,共接收0.2万人次,仅为向上转诊人数的2.6%。

(三)“全科医生短缺”和“工资不能体现多劳多得”,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按选择比例,社区医院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可分为五个层次,居前两位的是“全科医生短缺”和“工资总额受限,不能体现多劳多得”,选择比重分别为63.3%和59.3%,属第一层次;“公共卫生相关工作太多”、“工作人员待遇差”选择比重在40%-50%之间,属第二层次;“留不住人才”,“药品品种少”,“药师、技师、检验师等技术人员短缺”选择比重在30%-40%之间,属第三层次;“信息系统不完善”、“护士短缺”、“用房紧张”和“与诊疗相关性不高的工作太多”选择比重在20%-30%之间,属第四层次;“科室设置不全”、“工作人员水平不高”等选择比重均在20%以下,属第五层次(图2)。

(四)缺乏相关辅助检查,影响诊疗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相关辅助检查”是影响医务人员诊疗效果的首要原因,选择比重为65.1%,居二、三位的分别是“非医疗事务占用精力过多”和“药物匮乏”,分别占57.2%和49.5%。此外,“患者配合程度不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和“病人太多工作量大”的选择比重也均在20%以上(图3)。

(五)“医疗水平”与“药品种类”短板成为影响市民选择社区医院的两大因素

分析过去一年市民不愿选择社区卫生机构的结果显示,市民对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不信任是主要原因。其中,选择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高,为45.6%,其次是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有限。受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储存条件等限制,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与大医院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调查中,38.6%的市民因社区医院“药品种类不齐”而“选择大医院”;选择社区医院“检查设备陈旧”、“可开展的检查项目少”及“开放时间不合适”的比例在12.3%-15.8%之间(图4)。

四、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

从服务人口数看,郊区的社区医院平均服务人口数为4.9万人,在岗人员人均服务579人;城六区的社区医院平均服务人口数为8.6万人,在岗人员人均服务706人,远高于郊区。从服务面积看,郊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服务面积为79.4平方公里,高于城六区65.9平方公里。从医务人员构成看,城六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10.2%;郊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5.9%。为此建议: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面积及医务人员构成等方面情况,优化布局。一方面,适当增加郊区服务中心数量,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更新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引导高水平医务人员向郊区流动;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城六区,通过改扩建和引进全科医生,增加医院面积和在岗医务人员,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更加均衡。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患者合理双向流动

目前,北京市的“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特别是双向转诊以向上转诊的单项流动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转诊病人少。为此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机构为网络,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支援力度;通过引进人才、增加设备、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改变双向转诊“一头热”的局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49.3%。其中,副高级以上的仅为7.7%;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6.2%,中心全科医生和药师、技师、检验师等技术人员短缺现象也比较突出。为此建议: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和各类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报酬,改善待遇,适当放开工资总额限制,尽量做到多劳多得,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到社区医院;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加急诊急救、常见病诊疗、医学前沿知识、慢性病治疗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技术能力。

(四)理顺工作机制,集中力量做好医疗服务

针对附属工作太多的现状,建议理顺工作机制,尽量减少医务人员承担非医疗性事务,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针对“缺乏辅助检查影响诊疗效果”和“药品种类不足”等问题,建议增加或更新CT机、B超、X光、生化仪等检查设备;丰富药品种类,增加治疗慢性病、感冒、高血压等常见药品;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合理调整社区用药目录,增加慢性病及常见病药品种类,有效分流大医院门诊量中单纯“开药”的人群比例。

(五)适应市民需求,增加药品种类,开展特色服务

建议将调查中市民提及的“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的药品种类进行整理归纳”:一是希望合理增加社区卫生机构治疗慢性病及常见病的药品种类,以及治疗感冒、咽炎、慢性胃病、眼炎、皮肤炎症等药品;二是希望增加儿科类常见病药品;三是希望适度增加抗生素、中成药的可选品类;四是希望增加常用且信赖的品牌药品;五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继续做好家庭医生等特色服务的推广及完善工作,健全签约对象健康档案,加强人力物力投入,依托互联网及大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精准化及人性化服务水平,打造好品牌,提高市民的信任度。

五、结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现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推动医疗改革的要求。目前,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有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社区医疗是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和全面医疗服务的主要途径。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对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李静敏)

篇14:长寿社区市民文明学校章程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市民学校是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实践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文明公约》、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共建“温馨、和谐”的文明居住区为宗旨和目标。

第二条:按照现有社区居委会的规模和其他方面因素,成立

“长寿社区市民文明学校”。

第二章:教育对象和教学任务

第三条:市民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居住的居民(包括外

来人口)。

第四条:市民学校的教学任务

1、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2、对市民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3、配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体育、社区环境、医疗保健、社区治安秩序等诸方面开展主题教育。

4、对违反市民文明公约、侵害群众利益、不遵纪守法的市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法纪教育。

第三章:学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学员权利

1、凡在本社区居住的居民(包括外来人口),均有权利

参加市民学校学习和活动。

2、学员有权向市民文明学校提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活动方式的建议和意见,反映居民的要求。

第六条:学员的义务

3、学员应自觉接受市民学校的教育,认真听课,积极

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

4、学员应认真完成学校交办的任务,自觉执行学校的章程,遵守教学秩序,维护集体荣誉。

第四章:办学形式和职责

第七条: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主体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教

学形式。

第八条:市民学校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各

项活动,动员学员广泛参与,总结工作,上报情况,树立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典型经验,评选先

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长寿社区市民文明学校规章制度

一、档案管理制度

1、市民学校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全部综合反映,由校务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管理人员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做好文件、资料及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立卷、归档等工作。

3、档案要求做到内容齐全,分类清楚,不漏不重,装订规范,检索方便,管理完善。

4、严格档案借阅手续,校内人员借阅档案要填写登记单,外单位借阅档案须经校长(或主管领导)批准。

二、安全卫生制度

1、坚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2、经常加强安全检查,一旦发现隐患,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三、校长守则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及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坚决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决议。

2、负责市民学校全面工作,贯彻和执行党校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认真实施校务委员会决议。

3、加强市民学校管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进和提高市民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教员工作守则

1、认真研学政治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备课授课,讲求教学实效。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听取学员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严格律己,带头端正党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5、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市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学员守则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2、认真听课,专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

3、遵守市民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爱护公物,搞好教室的环境卫生。

长寿社区市民文明学校教员工作守则

1、认真研学政治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备课授课,讲求教学实效。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听取学员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严格律己,带头端正党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上一篇:制卡资料范本下一篇:对仗工整的牛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