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7-01

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2篇)

篇1: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图形的运动。会辨别图形的运动的种类。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像、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理解图形的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2.2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语言描叙旋转运动的过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运动的知识呀? 生:平移 生:旋转 生:轴对称 生:还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

(设计意图:指名学生粗略地说一说,由此引入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图形的运动。)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回顾梳理 构建联系

(一)提出问题 引发分类

1、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1:(例1)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图形运动的知识呀?哪些图形的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哪些图形的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所学过的图形的运动。生:平移、旋转、轴对称 生:还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学生小组内讨论各类图形的运动的特征,指名学生汇报。师: 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生:平移,旋转、轴对称

师: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生:图形的放大、缩小

2、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2:那根据这些图形运动的特点,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1)、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2)、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合作,教师行间巡视,关注有困难的小组。(3)、汇报总结:

(二)比较异同 形成联系

师提问: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发言? 预设:不同点

生1: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生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师: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

(三)借助情境 综合运用 例2: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C 提问:你知道这些图案分别用什么方法设计出来的吗?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蝴蝶图案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粗略地回答,使学生明确是用轴对称来设计图案。师: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你能指出它的对称轴吗?

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是用旋转的方法设计的。师:它是通过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指名学生汇报。生:正方形。

3.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什么方法设计板报花边的?

指名学生回答。

生:是用图形的放大与平移设计的。师:它是按什么比例把 B 图案放大的?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4.课件展示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3 题。

点名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并说明运用的图形运动的方法。教师分析讲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一做

图中A→B→C →D 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A→ B :向右平移5格

生2:B→ C :向右平移5格,逆时针旋转90o 生3:向右平移5格,逆时针旋转90o

2、练习十九第2题:根据给定的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师: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 学生自由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继续想一想:你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交流经验。

3、练习十九第4题:下面4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师:大家有结论了吗?

生:4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师: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都相等呀?(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从表面上看涂色部分的面积不相等,但是通过平移、旋转、拼接等方法都可以转化得到最后一幅图。

4.练习十九第5题:画一画。(1)小旗子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小旗子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3)小旗子按2 : 1 扩大后的图形。

提问: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完成的同学继续想一想: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点什么?

课堂小结

1、小结:本节课我们系统地复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图形的运动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及异同,并学会了如何辨别图形的运动的种类。

2、提问:

(1)、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习题

练习十九第1、3题。练习十九第6题。

板书

图形的运动

篇2: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难点:感受数学中的美。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图形的运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生活中有很多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用平移和旋转变换得到美丽的图案。(板书课题)【新知探究】 1.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方格图及题目: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仔细观察方格表中每块板的形状,看能得到什么信息。要把方格纸上标序号的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填到鱼图中去,就要观察每块板在方格纸上是怎样平移和旋转的。

(3)学生小组合作,用准备的七巧板实际移一移、转一转,再交流并汇报,教师归纳:

方法一:鱼图只有一个旋转轮廓线,要先找出每块板平移或旋转后的位置,再说出每块板是怎样平移和旋转的。

方法二:可以直接在鱼图上画出与七巧板相同的七块,这样更容易看出每块板的变化情况。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看大屏幕,你们是这样做的吗?(课件闪动演示平移或旋转成鱼图的过程)(4)教师指导学生口述每块板是怎样经过平移和旋转而得到鱼图的。2.对应练习: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第88页第1~3题。【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图形的运动

篇3: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一、释放人性, 展现自我情感

一说到作文课, 许多教师都会从拓展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视野, 注重写作方法、讲求写作技艺来谈起, 这些说法当然无庸置疑。 但我个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不应只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更应该注重人性的释放和自我情感的展现。 就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说:能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将句子写通顺, 能将事情有重点的写具体, 写清楚。 ”即我手写我心。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 因此, 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打开学生作文思路。 当学生情感丰富强烈、兴趣盎然时, 写作就变得积极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 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 及时给与鼓励,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激发写作的动机。 我曾经看过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人性。 ”对于人性的尊重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倾听心声, 尊重情感。 现在我们读学生的作文, 总觉得虚假, 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 要么是给你编一个美丽的故事。 对小学生来说, 让他们即要说实话, 又要有新意, 即要注意遣词造句, 还要注意写作方法, 这谈何容易。 这种要求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 只能敷衍了事, 完成任务, 无法将真实的东西写出来。 因此, 我认为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 写出真实的感受, 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 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 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 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 内容具体的素材。 将心中的情感从笔尖缓缓流出, 这种自然、真实、不加雕琢的东西才应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二、小学作文课模式的构想

从二年级起, 我们就要求学生写话、写日记甚至写作文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 能用自己的话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就行了。 以我的经历, 我觉得二三年级应该是说作文、改作文。 说”是写的前奏, “写”是说的深化。 “说”这一口头表达,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所说的是连贯、流畅的语言, 更有利于落笔成文。 要加强语言表达, 以说促写、多说多写, 是非常重要的。 四年级是仿作文, 当然, 仿写既不是机械性的, 更不是随意性的, 应该是有序和有机进行的。 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 有的课文更是典范。 教师应慧眼识材, 抓住读写结合点, 促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运用于新的语境中, 做到仿中有创。 五、六年级才是写作文, 这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部分学生到六年级才能试着写作文。 当然, 改要改得巧妙, 仿要仿得真实。 改与仿是写的积累, 把基础打扎实了才能达到写的水平。 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延伸。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是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对度的把握要准

对不同年级、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要求,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些学生要拔高要求, 有些学生要降低标准。 有些作文要求适当用一些写作手法, 有些学生能用恰当的语句写通顺、写清楚就行了。 过度的要求、过多的限制反而让学生无从下手, 抺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望而生畏。 比如四年级下册作文“手”的教学, 对“手”的反面拓展与描写, 我认为在课后给学生点一下即可, 没必要在课堂上细说, 增加负担反而扰乱了主题。

四、注重课外积累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 词汇缺乏、知识面窄, 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 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平时, 我们都要求学生注重积累, 但积累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能背出许多好词佳句, 但却用不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今天的课, 我认为积累不单纯是背, 要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从而达到轻松作文的目的。 首先要让积累变得有意义, 让语言积累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 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 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 使习作锦上添花。 其次, 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用词用句的地方。 比如本节课中, 我搜集了一些写手的词句, 然后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试着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让这些好词佳句成为有意义的积累, 这种方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词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积累方法——有效积累, 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积累, 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也才能成为“写”的主宰者。

五、教给学生自改方法,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 仔细斟酌而成的。 学生在上了教师的指导课后, 经过自己的思考, 完成的作文仅仅是一篇初稿。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肯定其作文的成绩, 未能明确指出其修改的方向、方法, 未能教会他们自评自改的本领。 那么, 学生写作积极性又能坚持多久呢?

因此, 在教学生自改作文时, 首先教给学生修改方法, 指出修改范围。 让学生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 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 找出有毛病的地方, 在原文上进行修改。 一次突破一个重点, 解决一个问题, 然后逐步加深难度, 达到全面修改。 要让学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 一是内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确, 思想是否健康, 情节是否真实, 材料是否充实等。 二是结构方面:看看顺序是否恰当, 分段是否合理, 条理是否清楚, 详略是否得当, 过度是否自然等。 三是语言方面:看看语句是否通顺, 前后是否连贯, 有无错别字, 有无用错的标点等。

篇4:图形的拼嵌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四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最佳!

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 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⑵ 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篇5: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2)5m/s=______km/h(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C)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篇6: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扩散现象和分子热运动;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缉毒犬,就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按照警犬训导员的指挥,能在各种不同场所对不同的行李物品进行查缉,从中发现隐藏有毒品的物件的专业犬。缉毒犬在国外早以被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日渐严重的毒品犯罪活动。缉毒犬以它特有的经济、快速、高效、准确的工作,被各级公安机关、海关、边防武警部队等部门列为查毒、禁毒的有器,并开始被广泛的采用,已收到了显著效果。

缉毒犬为什么能嗅到包装严密的毒品和爆炸物呢?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它具有灵敏的嗅觉。其实“嗅”与分子的运动密切相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5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物质的组成”,了解、知道物质的基本组成及分子的大小。2.阅读课本p3“分子热运动”,认识扩散现象,并知道扩散现象说明的分子热运动。

3.阅读课本P4“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这相互作用力,并了解固、液、气体分子作用力的不同。

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物质的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_______m为单位来量度。

2.【分子热运动】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现象。(2)扩散现象能发生在__________之间、________之间和___________之间。(3)扩散现象表明:①_______物质的______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运动。②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

(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间的作用力】

(1)铅柱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这______力。这种力使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致散开,因此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_______。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之间还存在_______力。(3)

①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变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力;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变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力。固体分子间距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_。

②气体分子间距很远,彼此之间_______________,因此,气体具有__________,容易被压缩。

③通常液体分子间距比气体____,比固体_____,以此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_____,比气体的____。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并且液体具有_______性。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如何理解扩散现象和分子热运动,小组交流并说出几种扩散现象的例子。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然后组间展示和点评。教师疑难点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刮起沙尘暴,飞沙漫天 B.三九寒天下雪时,雪花飞舞 C.煮稀饭时,看到锅中米粒翻滚 D.槐树开花时,周围香气弥漫 2.(2014•汕尾)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液体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 C.固体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D.宇宙天体、分子都在不停息地运动 3.(2014•泰州)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______形成的;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

4.(2014•淮安)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5.(2014•怀化)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即使只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教师利用多种方式统一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篇7:动静相宜——运动图形设计浅析

一、静态的图形设计

图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图形是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 系统中构成信息传达版面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图形是具有一定意义传达功能的符号化视觉形象, 是以某种构成方法完成的意象化的图的样式。图形的主要价值在于信息的视觉承载与形式表达、传播, 以此特征与图像的记录性、图案的装饰性、图表的说明性、图式的风格性相区别。以图形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较少受地域、语言等文化差异的限制, 因此可以用于跨文化讯息传播, 直观、简洁、易于识别和记忆, 视觉冲击力强。图形设计者依据自己的知觉经验、知识储备, 将信息进行视觉化编码, 经由图形的形、意、色等多种视觉元素的刺激, 受众通过逆向的解码还原信息。

图形的经典构成手法是同构, 其中同质同构是同一性质物象的局部拼贴, 异质同构则为不同性质的物象碎片的叠加、错构与编织。同构的具体方法有正负形、异影同构、异变图形、共生图形、矛盾图形等。

在运动图形设计中, 视觉元素的使用并不局限图形, 图案、图像、影像、图画、图表、动画等视觉形式均可使用, 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的信息传达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简洁、概括、抽象、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因此, 运动图形设计同样要遵循形式美的相关法则。

二、动态设计

运动图形的动态设计可以概括为视觉元素的运动设计和摄像机的运动设计。为了在二维的平面视域里模拟出三维的空间感受和四维的连续动态演变效果, 可以由视觉元素在固定视域里沿时间轴完成运动, 也可以随时间变化调整摄像机即控制视域的变化形成运动感受, 或者以上两种运动方式同时使用, 形成更加丰富多变的动态视觉效果。

(一) 元素的运动

运动图形设计常常由元素模仿物质世界真实物体的运动来虚拟其动态效果, 在此过程中元素的运动同样需要遵守物体的相关运动规律, 如重力的影响、弹力的作用、摩擦力的阻滞等。

位移是视觉元素运动的基本形式, 通常用来引导视线。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决定了元素在空间中的势能, 元素在移动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 同时改变空间结构。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 元素有三个移动轴, 分别对应横向、竖向、纵深方向 (垂直于视域平面的方向) 的运动。如果位移发生在与屏幕画面 (视域) 不平行的面上, 就会产生三维透视。当多个元素从视域边缘向中心移动, 会产生汇聚感, 反之会产生疏离感;多个元素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 则带有明显的指向性;有规律的位移会让受众觉得安心, 杂乱的位移会让受众眼睛承受压力, 产生紧张感, 但如果控制得当, 也会给人现代、时尚、快节奏的感受;元素相对运动, 则能提升速度感。

旋转能够创造视觉焦点。当一组视觉元素围绕某个中心旋转时, 这个潜在的中心就会成为画面中明确的视觉焦点。快速旋转配合位移动作, 能够带来绚烂丰富的视觉效果;较为慢速稳定的旋转, 则能够传递一种闲适、安静、祥和的氛围。

缩放具有调节节奏的功能。一组视觉元素以同样的方式运动, 如果其中一个元素突然做了缩放动作, 会形成一个突变中心。因此, 缩放通常作为辅助运动方式, 在运动主线上突然打断视觉惯性, 改变整体节奏。

元素的生长是模拟藤蔓植物的萌发、增殖。自然界中, 藤蔓的生长其实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运动图形中, 这一过程被大大缩短, 通常将藤蔓进行抽象处理, 甚至简化到一根有机的曲线, 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萌发、生长、扭曲、缠绕的动态, 巧妙利用线条的延展性, 引出文字或其他图形图像信息, 这根动态线成为贯穿整个场景的线索, 引导受众的视线, 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 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二) 摄像机运动

有观看行为就意味着有视角、视域, 受众可以选择想要观看的对象、聚焦某个区域。运动图形是在二维的视域中模拟四维的空间动态, 受二维视域长宽维度的限制, 受众无法根据自我需求来改变观看的方式, 这就要求设计师有意识地调整视域中所呈现的内容, 也即虚拟一台摄像机的存在, 用摄像机的机位、焦点、视角来为受众选择内容。

可以用于运动图形设计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及三维软件通常都提供摄像机节点控制选项, 有很高的操作自由度, 甚至可以避免真实摄像机的技术限制。数字摄像机可以一直跟随一个动态物体, 但现实中的摄像机必须通过有限幅度的推拉和多个机位组合才能达到完整跟随的效果。数字虚拟摄像机在使用时, 要尽量避免摇移动作过快, 以防画面模糊, 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摄像机机位有仰视、俯视、平视, 景别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摄像机自身可以做推、拉、摇、移等运动。向物体推进或拉出摄像机, 就会改变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改变元素的透视形态, 元素会呈现缩放的效果, 有利于改变运动的节奏, 也可以用于场景开始或结束, 形成转场效果。平视镜头能给人平等公正的感觉;仰视镜头能突出主体, 使之高大雄伟;俯视镜头会让元素弱小低微。远景视域开阔, 容纳较多的元素;中景、近景能刻画动作, 也能兼顾环境;特写更关注细节, 可以刻画元素局部、呈现肌理。

三、动静相宜是运动图形设计的关键

篇8:图形的旋转(二)_教案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并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旋转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的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将旋转后的图形画出来。

【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水彩笔、可旋转三角形纸片的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几天风大,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这个(出示自制小风车),有风的时候它会怎么样?(旋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旋转。(板书一半课题:旋转)

二、动手操作体会方法

1.自己动手将图片上的小旗帜绕m点顺时针旋转90度。2.自学提示

(1)可以先把旗杆旋转90度,然后在找旗帜(2)把图直接画到书上

(3)先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做题情况。4.教师小结作图方法。

三、当堂训练

1.完成插图的绘图,绘图是注意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方法。

/ 2

2.教师巡视检查。

四、课堂总结

旋转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篇9: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学习,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能辨认和区分三角形、圆。

能力目标:积极参与,动手拼、动口讲、数等活动,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结合实际生活准确认识三角形和圆。(2)难点:能准确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师导学 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学生活动:

1、学生辨认,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做总结。活动2【讲授】个体自学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教学例2 抽象出三角形和圆

1、认识物体。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2、分一分。

教师:你们准备把哪些分为一类,为什么呢?

3、画一画。

在本子上把这两类分别用一个非常简洁的图形画出来。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课件出示的物体。

2.学生:独立分类,教师辅助个别生。

3.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和分法。

4、通过画

和圆。

活动3【活动】互助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圆

1、教师:孩子们,我们刚刚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很像呢?(球)那它们是一样的吗?

2、师:请拿出手中的物体(硬币、红领巾、圆柱)和画的三角形、圆在小组内先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进入小组做指导找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小组合作观察并说一说)

3、小组汇报结果。学生在汇报时同样要求学生语言准确,小组之间经比一比。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梳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5、总结:三角形和圆与正方形长方形一样都只有一个面。活动4【活动】展示评价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评价学习成果:说一说,评一评对三角形和圆的学习认识

1、师:在我们教室里哪些特体的面是三角形?哪些物体的面是圆?

抽生回答,其他学生是小老师。

(教室里三角板的面

班徽的面、杯子上下两个面它们是圆形)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物体的面是三形和圆,你能说一说吗?(比如拉罐上下两个面、圆桌的面等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学生很少见到的带有面是三角形和圆形的物体

学生活动:

1、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2、找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

3、认真读题,按要求独立完成。

4、展示结果,集体评议 活动5【练习】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提出要求:

1、找一找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

2、各画一个

形和正

形、三角

形、圆。

3、剪下P103页的各种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1、学生数一数图中的长方形有几个。

2、数一数图中的正方形有几个

3、学生剪图形,拼一拼。

活动6【作业】课时小结,进行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时内容进行小结。

2、学生完成P30练习六第2、3、4题。

篇10: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分一分、搭一搭、围一围、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小熊贝贝家去作客,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家藏着好多的图形宝宝呢,谁来说说你都找到哪些图形呀?(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形宝宝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可爱,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吗?

2、师:好,轻轻的打开你们桌面上的信封袋来看看,他们呀,早就跑到你们的信封袋里了,认识它们吗?1号图形是什么?2号呢?3号?还有呢?(教师把准备好的6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一)分类引入,初步认识四边形

1、自由分类

(各种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各种各样,你能不能按一个标准,给它们分一分? 先想好自己准备按什么来分,然后再动手。

2、交流,得到可以按“边”的条数来分

刚才有个小朋友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他是按什么分的,你听懂了吗?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3条边。4条边。)

小结:是啊,我们可以按边的条数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小朋友也来照他们的样子分一分。

3、相机引入“边”的概念

大家分完了吗?老师有个问题:在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1)你来比划一下,引导说说:这条是边,还有这条„„

(2)小朋友,你们也能拿出长方形,找到它的边吗?找到以后再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直直的,平平的。说得可真好!

(3)师范指:1条、2条、3条、4条,长方形一共有四条边。(4)那么正方形呢?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

4、初步认识四边形

谈话:我再请小朋友看这两个图形,它们都叫三角形,都有3条边。那下面的图形呢?它们这几个图形也想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不能帮它们取一个?(板书:四边形)

5、围一围,认识任意四边形

(1)谈话:刚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现,知道了像这些有4条边的图形都叫四边形。那你们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四边形来吗?想想应该围出几条边呢?

(2)交流、展示。刚才我看到小朋友围得都不错,老师选了几个,来,请那些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相机提问: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随即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其他小朋友也把你围的四边形举高些,展示给大家看。(3)找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漂亮的图形呢,(将下图快速张贴在黑板上)这些图形里有没有四边形呢?

谁愿意上来把四边形找出来?

(二)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

谁能把剩下的图形再来分一分呢?(指名说,师操作)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他分得对不对呢?我们来数一数它们的边。

通过数一数,我们确认这样是对的。那么你也能给他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学生可能会说:有五条边的图形叫做五边形,有六条边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3、填一填。谈话:认真的小朋友就是受欢迎,这不,贝贝的好朋友小兔子、小蜜蜂邀请你们去它们家呢?(课件出示)看看它们的房子是几边形?(自己判断,同桌交流)

4、生活中的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在生活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图形有很多,看!老师给你们找来了什么?(足球)来找找,足球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吗?(学生回答)

5、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我们的老朋友萝卜仙子也出了道题想考考大家呢,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需要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

(自己动手搭,同桌检查有没有搭成功)

问:现在你能回答萝卜仙子的问题了吗?(指名说)

谈话: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能搭出各种图形,真了不起!

三、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四、操作练习,加深认识 图形魔术:

同学们,老师还会变魔术呢,老师可以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变出我们今天认识的所有新朋友,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变魔术吗?(想)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老师一起折。(引导学生边折边说出折出的是什么图形)并指导填书27页第五题。

五、总结评价,拓展提高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本领的?

篇11: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一、在概念建构过程前的“预设”思考:位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位似形是特殊的相似形,因此,它的定义应该是在相似图形的基础上再加合适的条件,教材中对相似图形的定义仅从数量上予以定义,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位似图形作为特殊的相似它的定义除了要满足上述数量关系,还必须增加它们的位置关系,加“每对对应点相交于一点”,还远不够反应它们的关系,下面的图1(1)和图1(2)中,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1B1C1D1是位似图形,ΔABC与ΔA1FC1是位似图形,但ΔABC与△A1B1C1不是位似图形,从这两个典型的位似形可以知道,图形位似概念需要加上它们的对应边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才更恰当.这一观点从苏科版教材的前后三次改编也能印证这点,苏科版2006年12月第一版时的概念是跟上面所说的最早定义概念一样.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时添加了“对应边互相平行”.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五次印刷时又添加了“或在同一直线上”.前后三次的修改,使得位似概念得以完善.因此,位似的本质必须从数量(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和位置(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方面来作出完整的定义.

二、对概念建构过程的“生成”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

片段1:让学生完成书P110页的实践的两个画图后(如图2)

师:图中ΔA1B1C1与△ABC、ΔA2B2C2与ΔABC有何关系?为什么?

生1:它们相似.由再加公共角∠AOB=∠A1OB1,可以证明ΔOAB~ΔOA1B1,从而得到,同理可证,所以ΔA1B1C1~ABC.同理可证ΔA2B2C2~ΔABC.

师:除了相似,它们还有其他的特性吗?

生2:它们对应顶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师:它们除了这些共同的特性之外有没有其他的特性,这两对相似的三角形在位置上有无区别?

生3:我发现它们对应边平行,△A1B1C1与ΔABC在点O的同侧,ΔA2B2C2与△ABC在点O的异侧.

师:你的观察非常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叫位似形,点O叫位似中心,说明位似形分两种类型,分两个图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和两个图形在位似中心的异侧两种,我们以后利用位似性质画图或是应用时要注意考虑两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形,看看哪些图与上面举例有共同特性,哪些图与上面举例有不同的特性?

生4:图3(1)、图3(2)、图3(3)与上面所举的位似形特性相符合,图3(4)与图3(5)稍有不同,它们有部分对应边不是平行,而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上面所举的5个图形都是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称它们是位似形,说说你对位似形的认识?

生5: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形,其次它们的对应顶点的连线交于一点,对应边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

师:同学们观察、研究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不错.位似概念应为:“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你能判断下面图4(1)是否是位似形?(图4(2)不出示)

生6:是位似形.

师:你们都同意生6的结论吗?

生7:我不同意,连接AE、BC、DF、EG并延长,它们不相交于同一点.(出示图4(1))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生8:判断位似形时,直观观察不一定准确,要动手操作,只有同时满足位似的几个条件才能判断是位似形.

接下去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

点评:数学概念的掌握不只是简单地记住文本定义,而是要形成与概念直接联系的“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包括相应的心智图像、对概念性质的辨认、对直观操作过程的识记、相应的范例再现等.这些被称之为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在“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数学学习中教师指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三、精彩“生成”之后的思考:针对本节课的重点,位似性质的应用该从哪些题型着手

片段2:在学生完成书P111页上的尝试把四边形AB-CD放大为原来的2倍和将五角星缩小为原来的后.

师:投影学生的画图(在下面巡视时挑了两本,一本是两个图形画在位似中心同侧的,一本是两个图形画在位似中心异测的),哪个同学画的正确?你是怎样画的?

生9:两个同学都只画了一种情况,把他们合起来就对了.例如,画两图在位似中心异测时,只要连接AO、BO、CO、DO并延长,使得,再顺次连接所得的四个顶点.

师:你们觉得在利用位似形的性质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10:要看清题目要求我们画的是在位似中心同侧还是异测,还是两种情况都要画.

片段3:完成上述画图之后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评价手册P84 T5)

如图5,正方形ABCD的一边在X轴上,其中点A的坐标为(1,0),点B的坐标为(3,0).

(1)试以点O为位似中心,把正方形ABCD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得正方形A'B'C'D'.

(2)试写出第(1)小题中所得的点B'和点C'的坐标.

师:请同学们把本题完成在评价手册P84页上(教师巡视).

点评:上面片段2和片段3的例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所选片段3的例题比较有代表性,既涉及画图有又要确定位似中心.

课后反思:本节课经历操作、观察、概念建构、探究性质后所剩时间甚少,位似性质的应用除了画图几乎是一带而过.学生的解题训练时间甚少,这样的安排究竟合理与否?教学效果如何?从一节课的完整性和目标达成上来看,似乎不够完美的,短期效益不高.笔者认为,虽然探究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贯穿始终,但也不能步入事事探究的误区.哪些需要探究取决于教学的重难点.图形的位似是相似形的延伸和深化,位似形在实际生产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位似形概念的建构,花足够的时间在概念的建构上,既能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认知结构,也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又为后面探究位似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一旦概念和性质理解掌握透彻,那在应用上也就不会出现偏差.这样的设计和安排的理念,相信从长远效益来看,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9.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第2版.

篇12:图形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通过图形拼组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2.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小朋友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难点:

1、根据拼图讲故事。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形乐园

教师:孩子们,请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什么图形呢?(学生齐答)然后教师手拿单个的图形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分别指4个学生回答:强调回答一句完整的话:这是长方形。)教师: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一些单个的图形,如果将某几个图形拼组在一起,就会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大家看,(教师拿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组在一起)这拼组在一起像什么呢。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像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拼组在一起的。孩子们,图形拼组是不是很有趣呀?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图形乐园观看一年一度的图形拼组大赛,小朋友们愿意去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课题:图形乐园 【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图形乐园

1、初级组拼图赛。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图形乐园。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初级组拼图赛,它分为两个赛区。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赛区选手们的作品。(课件1:出示54页第一幅图)孩子们,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能与我们一起分享吗?(指名回答。回答出看到树的孩子,让他上来指树,同时让她说说树是由哪些图形拼组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教师手势鼓励)那接下来我们沿着小桥往前走,就可以到达初级组的第二赛区。大家再来说说你看到的作品吧。(课件2:出示54页第二幅图)(指名回答。)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说得很棒。在这个赛区里,用了更多的图形来拼组图,那么你们能给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教师都予以肯定)

师:孩子们啊,图形乐园好玩吧。那就跟着老师继续前进,我们一起到中级组的赛区去看看吧!

2、中级组拼图赛。(课件3:出示55页第一幅图)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级组赛区。在这里比赛的选手不仅要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拼成图形,还要根据拼成的图形讲一个故事呢,难度比初级组的比赛大多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手们的作品吧。

师:孩子们,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

师:孩子们真的很厉害哦,观察得很仔细。那谁能来根据图讲故事呢?(不限定,由学生自由选图讲故事)老师想根据这里(指课件图)的兔子、人、锄头、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守株待兔”。(完后教师:孩子们啊我们可千万别学故事中的农民哦,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天上永远不可能掉馅饼。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龟兔赛跑”这故事大家听过吗?知道的小朋友来说一说。(多让几个学生讲这个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小朋友们,听了故事后,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呢?对,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专心,要学习乌龟那种坚持不懈、永往直前的精神。)

3、高级组拼图赛。(课件4:出示55页第二幅图)

师:好了,孩子们,接下来我们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走,就来到高级组拼图赛区,这也是我们今天最后一个要到的地方。在这个赛区比赛的选手,本领就更大了,要将拼好的各种图形,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其中一幅获奖的作品,孩子们把你看到的在小组里说给伙伴们听听,好吗?(小组交流)

师:孩子们,看了这幅图画后,感觉怎样?那想不想再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画呢?(依次出示课件5,6。出示课件6之前教师:孩子们,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吧。这次老师有要求了:我们每个小朋友要把眼睛睁大点哦,随着画面出来,我们要说出图形的名称来,行吗?看看谁的反应快哦。准备好了吗?点出课件)活动3【活动】图形乐园

师:孩子们,老师观察到你们刚才在欣赏的时候都有些跃跃欲试了,那有不有自己也来拼一拼的想法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也来进行一个拼图大赛吧。(明确目的:是小组合作拼一幅画,先想好要拼什么,拼完后再贴胶水粘上)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拼组图形。

2、教师巡视学生作品完成差不多时,展示老师的作品。激发学生:孩子们看,老师课前也拼组了一幅画,(贴在黑板上)快一点,哪些组完成了,请组长把你们的作品拿上来吧。(拿上来的同时,和学生一起赏析作品,给作品起名字并奖励大红旗)活动4【作业】总结

上一篇:拓展训练鼓动人心总结下一篇:电费收取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