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

2024-07-02

(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共4篇)

篇1:(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

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教学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JGQ型氦氖激光器一台,双缝干涉仪,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装置,多媒体课件(相关静态图片及Flash动画)【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机械波的干涉 [复习提问,诱导猜想] [多媒体投影静态图片] 师:大家对这幅图还有印象吗? 生:有,波的干涉示意图。

师:[投影问题]请大家回忆思考下面的问题:

图中,S1、S2是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d、e中哪些点振动加强?哪些点振动减弱? 学生回答结果不出所料,大部分同学能答出a、c两点振动加强,d、e两点振动减弱,而对于b点则出现了争议。一种认为b点是振动加强点,另一种则认为b点是由加强到减弱的过渡状态。

师:b点振动加强和减弱由什么来决定呢?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解决两派同学的争端。(有学生低语,“路程差”)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关键,那么就请你来分析一下b点与S1、S2两点的路程差。生:由图可以看出OO′是S1、S2连线的中垂线,所以b到S1、S2的路程差为零。师:那么b点应为振动——(学生一起回答):加强点。

(教师总结机械波干涉的规律,突出强调两列波的振动情况总是完全相同。)师: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如果两列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叠加,也应该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并且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那么这种干涉是一个什么图样呢?大家猜猜。

生:应是明暗相间的图样。

师:猜想合理。那么有同学看到过这一现象吗?(学生一片沉默,表示没有人看到过)师:看来大家没有见过。是什么原因呢?

[生1]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两个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生2]可能是我们看见了但不知道是光的干涉现象。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也许是没有干涉的条件,也许是相逢未必曾相识。大家看他们俩谁分析得对呢?

生:我觉得生1说的不成立,这样的光源很多,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我觉得它们完全相同。

师:好。我们可以现场来试试。

(先打开一盏日光灯,再打开另一盏对称位置的日光灯)

师:请大家认真找一找,墙上、地上、天花板上,有没有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现象?(大家积极寻找,没有发现,思维活跃,议论纷纷)师:看来两个看似相同的日光灯或白炽灯光源并不是“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投影图]

师: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点光源分成两束,从而找到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源”,成功地观察到了干涉条纹,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推动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重做这一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二)进行新课 1.杨氏干涉实验 [动手实验,观察描述] 介绍杨氏实验装置(如图)

师: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用激光器发出的红色光(平行光)垂直照射双缝,将干涉图样投影到教室的墙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师:(介绍)狭缝S1和S2相距很近,双缝的作用是将同一束光波分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束”。这样就得到了频率相同的两列光波,它们在屏上叠加,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结论:杨氏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2.亮(暗)条纹的位置 [比较推理,探究分析]

师:通过实验,我们现在知道,光具有波动性。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来认真探究一下实验中的明暗条纹是如何形成的呢?

[投影图]

图中,P0点距S1、S2距离相等,路程差Δ=S1 P0-S2 P0=0应出现亮纹,(中央明纹)

[演示动画]图20—3中S1、S2发出的正弦波形在P点相遇叠加,P点振动加强(如图)

鉴于上述动画的表述角度和效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播放动画,如下图所示振动情况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不管波处于哪种初态,P0点的振动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总为A1、A2之和,即P点总是振动加强点,应出现亮纹。

师:那么其他点情况如何呢? [投影图]

P1点应出现什么样的条纹? 生:亮纹。师:为什么?

生:因为路程差为λ,是半波长的2倍。师:我们可以从图上动画看一下,[演示下图]

在这里大家看到,屏上P1点的上方还可以找到Δ2=|S1P2-S2P2|=2λ的P2点,Δ3=|S1P3-S2P3|=3λ的P3点,Δn=|S1Pn-S2Pn|=nλ的Pn点,它们对应产生第2、3、4„条明条纹,还有明条纹的地方吗?

生:在P点下方,与P1、P2等关于P0对称的点也应是明条纹。师:好。我们可以总结为:Δ=2n·

,n=0、1、2„时,出现明纹。2[投影下图]那么S1、S2发出的光在Q1点叠加又该如何呢?

[演示动画]我们先来看一下,动画显示,在Q1点振动减弱。

师:在Q1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还是波峰与波谷相遇?两振动步调如何? 生: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步调刚好相反。

(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这点合振幅情况,以及Q1点与P0、P1的相对位置。)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Q1点的特征?

生:Q1点位置在P0、P1间,它与两波源路程差|S1Q1-S2Q1|=师:非常好!大家看像Q1这样的点还有吗? 生:有。

(全体学生此时已能一起总结出Q2、Q3„等的位置)[教师总结]Δ=|S1Q2-S2Q2|=暗纹Q2、第3条暗纹Q3„

师:哪位同学能用上面的方法写个通式,归纳一下? 生:当Δ=(2n+1)[投影下图]

。该点出现暗纹。235λ,λ„处,在P1P2、P2P3、„等明纹之间有第2条22,n=0、1、2„时,出现暗纹。2

师:综合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画出上面图示的双缝干涉结果。

同时介绍一下相干光源,强调干涉条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7页上方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杨氏实验中的双缝的作用就是得到一对相干光源。

(三)课堂总结、点评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干涉,知道光的确是一种波。我们还确定了双缝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出现的位置:当屏上某点到两个狭缝的路程差Δ=2n·当Δ=(2n+1)

,n=0、1、2„时,出现明纹;2,n=0、1、2„时,出现暗纹。2两列波要产生干涉,它们的频率必须相同,且相位差恒定。能够产生干涉的光源叫做相干光源。杨氏实验中,双缝的作用就是得到一对相干光源。

(四)课余作业

完成P57“问题与练习”的题目。附:课后训练

1.用波长为0.4μm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A点到狭缝S1、S2的路程差为1.8×10-6 m,则A点是出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答案:暗条纹

2.关于杨氏实验,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B.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干光源

C.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暗条纹 D.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 答案:AB 3.对于光波和声波,正确的说法是 A.它们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它们都能产生干涉

答案:BC 4.两个独立的点光源S1和S2都发出同频率的红色光,照亮一个原是白色的光屏,则光屏上呈现的情况是

()

A.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C.仍是呈白色的

B.一片红光 D.黑色

B.它们都能产生反射和折射 D.声波能产生干涉而光波不能

解析:两个点光源发出的光虽然同频率,但“振动情况”并不总是完全相同,故不能产生干涉,屏上没有干涉条纹,只有红光。

答案:B 5.在真空中,黄光波长为6×10-7 m,紫光波长为4×10-7 m。现有一束频率为5×1014 Hz的单色光,它在n=1.5的玻璃中的波长是多少?它在玻璃中是什么颜色?

解析:先根据0=c/f0计算出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0,再根据光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由n=cD=,求出光在玻璃中的波长.v3108510140=c/f0= m=6×10-7 m,可见该单色光是黄光。

6107又由n=0/得=0/n= m=4×107 m。由于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1.5而在玻璃中光的频率未变化,故光的颜色依然是黄光。

答案:4×107 m 黄色 -

篇2:(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

学科:物理

编写人:孙秀芝 审稿人 :孔庆生

选修3-4第十三章第3节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利用光干涉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与应用,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在考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用波动说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利用两相邻亮条纹中心间距的表达式测单色光的波长

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验目的:

(1)观测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2、实验原理:

(1)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单色光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2)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l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d表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d的距离用Δx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dx。实验中d是已知的,测出l、Δx即可测出光的波l长

3、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4、实验装置:

如教材上图所示,将直径约为10cm、长约为1m的遮光筒平放在光具座上,筒的一端有双缝,另一端装上毛玻璃做光屏,其上有刻度,先取下双缝,打开光源,调节光源高度,使他发出的一束光恰好沿遮光筒的轴线照亮光屏,然后放好单缝和双缝,两屏相距5cm-10cm,使缝互相平行,且位于轴线上,这时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单缝屏和光源之间放置一块滤光片,则可以观察到单色干涉条纹。

5、实验步骤:(1)调节双缝干涉仪,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用单色光入射得到干涉条纹,测出n条亮条纹的距离a,得相邻条纹间的距离xa n1dx计算出l(3)利用已知的双缝间距d,用刻度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根据公式波长

(4)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6、通过合作探究导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对齐另一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条纹间的距离

(4)不要直接测Δx,要测几个条纹的间距计算得到Δx,这样可减小误差(5)白光的干涉观察到的是彩色条纹,其中白色在中央,红色在最外层。

课堂巩固训练

1题:(见导学案)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保持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到屏的距离都不变,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时,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

B.紫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

C.红光和紫光干涉条纹间距一样大

D.用白光照射会出现白色干涉条纹 答案:A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篇3:(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学案

1.通过双缝干涉现象的分析,认识光的干涉条纹特点及光的干涉条件.(重点+难点)2.理解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难点)

一、双缝干涉

1.史实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了光的确是一种波.2.实验

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的红色激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两狭缝相距很近,两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相互叠加.3.现象

在屏上得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4.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

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该点相互加强,该点出现亮条纹;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该点相互削弱,该点出现暗条纹.5.计算波长的公式

相邻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为Δx=λ.(其中d为两缝间距,l为两缝到屏的距离,λ为光的波长)

二、薄膜干涉

1.原因:单色平行光射到肥皂泡液薄膜上,液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回来的两列光是相干光.2.现象

(1)肥皂泡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或区域,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条纹间距不同.(2)若用白光照射,液膜上出现彩色条纹.3.光的干涉的应用

(1)利用薄膜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2)利用双缝干涉实验可以测光的波长.在室内打开两盏电灯时,能看到干涉现象吗?

提示:不能看到,两盏电灯不是相干光源.对光的干涉的进一步理解

1.光的干涉现象及条件

(1)光的干涉: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振动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振动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间,即亮纹和暗纹相间的现象.(2)光的干涉条件: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相位差恒定.能发生干涉的两列光波称为相干波,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称为相干光源,相干光源可通过把同一束光分成两列来获得.2.双缝屏的作用

平行光照射到双缝S1、S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和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3.屏上某处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同一点引起的振动的叠加,如亮条纹处某点同时参与的两个振动步调总是一致的,即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总是同时过最高点、最低点、平衡位置.暗条纹处振动步调总相反,具体产生亮、暗条纹的条件为:

(1)亮条纹的条件

屏上某点P到两缝S1和S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即|PS1-PS2|=kλ=2k·(k=0,1,2,3…).k=0时,PS1=PS2,此时P点位于屏上的O处,为亮条纹,此处的条纹叫中央亮纹.(2)暗条纹的条件

屏上某点到两条缝S1和S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PS1-PS2|=(2k+1)(k=0,1,2,3…).为了满足相干条件,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一般在双缝前再加一单缝.命题视角1 对杨氏干涉实验的理解

(多选)双缝干涉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像屏上可以见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关于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像屏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

B.若将像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C.若将像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

D.若将像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双缝干涉发生后,并不只在有像屏处有干涉图样,而是在双缝右侧的空间,只要通过双缝后,在两列光相遇的地方叠加都能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在新的位置仍很清晰,A、C、D正确.[答案] ACD

命题视角2 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判断

如图所示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当使用波长为6×10-7

m的橙色光做实验时,光屏P点及上方的P1点形成相邻的亮条纹.若使用波长为4×10-7

m的紫光重复上述实验,在P和P1点形成的亮、暗条纹的情况是()

A.P和P1都是亮条纹

B.P是亮条纹,P1是暗条纹

C.P是暗条纹,P1是亮条纹

D.P和P1都是暗条纹

[解析] ==1.5=.P1点对橙光:Δr=n·λ橙,对紫光:Δr=nλ橙=n·λ紫=3n·

因为P1与P相邻,所以n=1,P1点是暗条纹.对P点,因为Δr=0,所以仍是亮条纹,B正确.[答案] B

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判断方法

(1)判断屏上某点为亮条纹还是暗条纹,要看该点到两个光源(双缝)的路程差(光程差)与波长的比值;

(2)要记住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等于半波长奇数倍处为暗条纹;

(3)还要注意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两个光源情况完全相同.1.关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

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

C.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

D.照射单缝的单色光的波长越短,光屏上出现的条纹宽度越宽

解析:选B.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错;用红光作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B对;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C错;单色光的波长越短,光屏上出现的条纹越窄,D错.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

1.薄膜干涉原理

光照在厚度不同的薄膜上时,在薄膜的不同位置.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于是出现亮条纹;在另一些位置,两列波相遇后被相互削弱,于是出现暗条纹.2.干涉法检查平面平整度

(1)如图所示,在被测平面上放一个透明的样板,在样板的一端垫一个薄片,使样板的标准平面与被测平面之间形成一个楔形空气薄层.用单色光照射时,从空气层的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发生干涉.空气厚度相同的地方,两列光波的路程差相同,两列光波叠加时相互加强或减弱的情况相同,因此若被测表面是平的,干涉条纹就是一组平行的直线,如果干涉条纹是弯曲的,就表明被测表面不平.(2)被测平面凹下或凸起的形象判断法——矮人行走法,即把干涉条纹看成“矮人”的行走轨迹.让一个小矮人在两板间沿着一条条纹直立行走,始终保持脚踏被检板,头顶样板,在行走过程中:

①若遇一凹下,他必向薄膜的尖端去绕,方可按上述要求过去,即条纹某处弯向薄膜尖端,该处为一凹下.(如图中P点)

②若某处有一凸起,他要想过去,必向薄膜底部去绕,即条纹某处弯向薄膜底部方向时,该处必为一凸起.(如图中Q点)

3.增透膜的应用

在光学仪器中,为了减少光在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可用薄膜干涉互相消抵来减少反射光.如照相机、测距仪、潜望镜上用的光学元件表面为了减少光的反射损失都镀上了介质薄膜,使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这样反射回来的两列光波经过的路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它们干涉相互抵消.一般入射光是白光,增透膜不可能使所有的单色光干涉相互抵消,人眼对绿光最敏感,一般增透膜的厚度为绿光波长的1/4.为了减少在透镜表面由于光的反射带来的损失,可以在透镜表面上涂一层增透膜.当薄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时,从薄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回来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使它们干涉相消,减小了反射光的能量,增强了透射光的能量.(1)一透镜表面涂了一层对绿光折射率为1.38的氟化镁薄膜,为使波长为5.52×10-7

m的绿光在薄膜上反射叠加相消,求所涂薄膜的厚度是多少.(2)试解释涂有增透膜的镜头为什么呈紫红色.[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绿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与薄膜中波长的大小关系;

(2)薄膜的厚度与波长的大小关系.[解析](1)由n===得,光在镀膜中的波长λ==

m=4×10-7

m,所以所涂薄膜的厚度是=1×10-7

m.(2)入射光一般是白光,增透膜不可能使所有的单色光干涉相消,由于人眼对绿光最敏感,绿光又居可见单色光的中间,所以增透膜的厚度等于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以消除的绿光为中心,这样红光和紫光没有得到显著的消弱,从镜头反射回来的光以红光和紫光为主,所以涂有增透膜的镜头呈紫红色.[答案] 见解析

2.如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整的装置,所用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经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

A.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

B.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

C.a的下表面和b的上表面

D.a的下表面和b的下表面

解析:选C.干涉法的原理是利用单色光的薄膜干涉,这里的薄膜指的是样板与待测玻璃之间的空气层.空气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反射的光会发生干涉,观察干涉后形成的条纹是否为平行直线,可以断定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整.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随堂检测]

1.关于薄膜干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厚度均匀的薄膜,才会发生干涉现象

B.只有厚度不均匀的楔形薄膜,才会发生干涉现象

C.厚度均匀的薄膜会形成干涉条纹

D.观察肥皂液膜的干涉现象时,观察者应和光源在液膜的同一侧

解析:选D.当光从薄膜的一侧照射到薄膜上时,只要前后两个面反射回来的光波的路程差满足振动加强的条件,就会出现明条纹,满足振动减弱的条件就会出现暗条纹.这种情况在薄膜厚度不均匀时才会出现;当薄膜厚度均匀时,不会出现干涉条纹,但也发生干涉现象.观察肥皂液膜的干涉现象时,观察者应和光源在液膜的同一侧.2.取两块平玻璃板,合在一起用手捏紧,会从玻璃板上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有关这一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上下两块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B.这是两玻璃板间的空气薄层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相干涉的结果

C.这是上面一块玻璃的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D.这是下面一块玻璃的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解析:选B.合在一起的平玻璃板间有空气,这种干涉属于薄膜干涉,是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光干涉的结果,选项B正确.3.如图所示为一显示薄膜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P是附有肥皂薄膜的铁丝圈,S是一点燃的酒精灯,往火焰上撒些盐后,在肥皂膜上观察到的干涉图样应是图中的()

解析:选D.铁丝圈上的肥皂泡薄膜在重力作用下上薄下厚,在同一水平线上厚度基本一致,如果某一厚度处前后表面反射的同一列光波叠加得到加强,那么这一水平线上同一厚度处光波会加强,所以干涉条纹应是水平的.4.如图所示,在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若单缝S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稍微向上移动,则()

A.不再产生干涉条纹

B.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且中央亮纹P的位置不变

C.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上移

D.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下移

解析:选D.本实验中单缝S的作用是形成频率一定的线光源,双缝S1、S2的作用是形成相干光源,稍微移动S后,没有改变传到双缝的光的频率,由S1、S2射出的仍是相干光,由单缝S发出的光到达屏上P点下方某点的光程差为零,故中央亮纹下移.5.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1=0.75

μm,光屏上Q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为δ2=1.5

μm.如果用频率为f=6.0×1014

Hz的黄光照射双缝,则()

A.P点出现亮条纹,Q点出现暗条纹

B.Q点出现亮条纹,P点出现暗条纹

C.两点均出现暗条纹

D.两点均出现亮条纹

解析:选B.根据波长与波速的关系式:λ=,得知黄光的波长λ=0.5

篇4:(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

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1.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间,即亮纹和暗纹相间的现象。

(1)光的干涉必须具备的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情况总是相同。能发生干涉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两个光源称为相干光源,相干光源可用一束光分成两列而获得。(2)相邻两亮条纹间的间距公式:Δx=

l,其中λ为光波波长,l为缝到屏的距离,d为d双缝间距。

2.薄膜干涉以及增透膜

薄膜干涉:光照射在薄膜上,在前表面和后表面两个界面上均会发生反射,由于薄膜的厚度不均匀,不同位置的反射光传播的路程差不同,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根据条纹的情况可以判断薄膜的厚度。

增透膜是利用在薄膜两表面的反射光形成干涉相互抵消的特点,在入射光强度一定的情况下,两列反射光叠加形成暗纹,相互抵消使反射光的强度减弱,从而使透射光强度加强。3.相干光源

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叫做相干光源。相干光源可用同一束光分成两束而获得。要求是相同频率,振动情况相同且相差恒定。各个击破

【例1】 两个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相遇时,我们观察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A.两个灯亮度不同 B.灯光的波长太短 C.两灯光的振动情况不同 D.电灯发出的光不稳定 解析: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个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振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由点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列光分出的两列光其振动情况是相同的,故选C。答案:C 类题演练1 用包括有红光、绿光、紫光三种色光的复合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中,离中央亮纹最近的干涉条纹是()A.紫色条纹 B.绿色条纹 C.红色条纹 D.都一样近解析:本题考查干涉条纹与入射光波长之间的关系,由相邻两亮条纹间的间距Δx=

lλ可d知:条纹间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故A项正确。答案:A 【例2】 如图13-2-1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整的装置,所用单色光为普通光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

图13-2-1 A.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B.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 C.a的下表面和b的上表面D.a的下表面和b的下表面 解析:关键是找到使光线发生干涉的薄膜,本题中a是样本,b是被检查的平面,而形成干涉的两束反射光是a、b间的空气薄层,所以选C。答案:C 类题演练2 市场上有一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体时能使被照物体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在薄膜中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A.λ/8 B.λ/4 C.λ/2 D.λ 解析:要消除经外线的反射,必须使红外线在薄膜的两个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正好等于红外线半个波长λ/2的奇数倍,即Δs=(2k+1)λ/2,其中Δs为光在薄膜两个面上反射的路程

差,即Δs=2d,Δs的最小值为λ/2,所以2d=λ/2,即薄膜的最小厚度d为λ/4,答案B是正确的。答案:B 【例3】 一般情况下很难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由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相同或相差恒定,故一般情况下看不到光的干涉现象。

上一篇:史铁生名言汇总下一篇:家长园地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