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2024-07-02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精选5篇)

篇1: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学习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板书(憧憬)孩子通过工具书认识该词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与童年有关的故事,这个词就贯穿了全文。孩子们,看大屏,这是什么?(边说边播放有风筝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风筝。(板书:风筝)读轻声,筝是竹字头,这说明风筝是用竹子和纸做的。

师:风筝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就写过有关风筝的诗篇,一起欣赏一下吧。说不定你早会背了。

(课件展示)古诗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像没有风筝两个字嘛!

引导学生说出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

师:谈谈你们对风筝的认识好吗?(相机提示:知道我国著名的风筝之都在哪吗?风筝有多久的历史?)。(对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及时表扬。)

师:刚才我们见识了古人眼中的放风筝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风筝》,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个人读

请你认真读课文,待会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问问老师或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行间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写下学生难理解的词语。

憧憬 倏 等(相机指导)

师:畅所欲言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是对词语的理解,疑问都行。

过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应该大

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这个幸运的机会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呢?竖起耳朵听听,老师随时点到你的名字噢!

(二)分自然段读

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抽生读。出示课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齐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我们在做风筝与放风筝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出示有要求的课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精读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谁来说说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读一读你找到的心情的句子。

相机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你能结合句子,换一个主词吗?(认真,专心,仔细等等)

师:他们那么认真地、专心地、仔细地做成了一个怎样的风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对于什么都不像的“幸福鸟”为什么还要把名字写在上面呢?

(因为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儿吹起的时候,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上了高空,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希望呢?

看着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由地翱翔的时候,我们多希望我们也能够飞上蓝天,这种自由这种快乐是多么幸福。

2、齐读体会

师:带着翱翔的心情我们站起来读一读吧。

3、句子的体会拓展

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地做那么一只风筝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精读句子风筝越飞越高,空中翩翩起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师:刚才我们大家都精心制做了心爱的风筝,一起来放飞一下吧。如何放?

学生继续汇报

放风筝中又有怎样的心情?

相机指导词语。“翩翩起舞”

师:风筝虽然不像什么样子,却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起来,多么美妙。读一读,来感受风筝的飘逸。

2、句子展示与拓展

师:村子人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与心情呢?

补充句子。

村里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

(高兴、兴奋、惊奇、羡慕等等)老师在朗读中相机指导出来。

你们用自己体会的心情去读一读。

村里人羡慕什么呢?就是因为放得高吗?

(出示诗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羡慕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心情,拥有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怎能放叫不羡慕?)板书:快乐

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四)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1、过渡:放风筝多让人开心快乐啊,可是小作者与他的小伙伴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着急,伤心)学生反馈读

2、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板书:大惊失色

相机指导了解字面含义。吃惊都变了脸色。

师:是啊,充满快乐与梦想的飞筝掉了,多么地着急,又是从哪个词里体会到了着急呢?

板书:千呼万唤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词语,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的意思一样,合起的意思是--(喊了很多遍)

你会怎么喊怎么读呢?

指导朗读。

3、句子精读

不过是一只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心情又有如何的变化呢?

师:我们都哭了,为的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

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他们在找什么呢?为什么不再做一只风筝呢?

板书:快乐、童趣、天真、梦想等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风筝有没有找到呢?

4、出示句子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师:你们认为他们找到没有?有没有认为他们永远都找不到他们的风筝了。不管有没有找到风筝,但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指板书(快乐、童趣、天真、梦想等)

(五)拓展活动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画)

师:你想在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写上什么呢?写好后大胆地来读一读,然后来放飞你的风筝吧!

篇2: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3.自读体会《秋思》。(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提示: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http://live.pep.com.cn: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篇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篇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方面:

《猫》一课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人爱猫、猫亲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2.表达方面: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其二,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三,《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3.教材位置

本组教材的人文专题是“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纵观全册,本组处在第四组的位置,本课在本组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特点、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及学生实际,从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5.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二、说教法

考虑到学生对猫比较熟悉,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根据本课特点和训练重点,本课主要采用猜谜游戏、字理解析、配乐引读、情景创设、比较阅读法等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品词析句、体验感悟”、“组合朗读、再现情境”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过程,我想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谈。

一、借助“猫”字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四、读中感悟,体会“更可爱”。

五、深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借助“猫”字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从猫字入手,用宋人陆佃对“猫”的解释,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教师用这一方法,旨在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和感知汉字的奇妙魅力,其次借助陆佃的这一解释,学生会了解到人们对猫的喜爱之情自古有之,也为本课的情感体验奠定了基础。

2.结合预习了解本课都有哪些作家写的猫(如:老舍、周而复、夏丏尊),三篇各有特点,先一起来学习老舍笔下的这只猫。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首先请学生接读课文,划出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二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然后,教师顺势引导,通过“从哪里能体会出猫的性格古怪和老舍先生的小猫是怎样的更可爱呢?”这些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一)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第一步: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能发现猫的哪些性格?

第二步:理解“贪玩”:

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教师以“吧、呀、呢”三个语气词为切入点,通过去词比较,在反复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口语化的、朴实的语言来传递他深深的感情的。最后,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第三步:理解“尽职”: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通过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体会大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环节在通过理解、朗读领悟到猫贪玩、尽职之后,学生很容易透过对立、矛盾的性格,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为更好的理解另外几处谈及的大猫的古怪性格作了铺垫。)

(二)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1.自主发现: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填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又(),它既(),又(),它既(),又(),因此,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能力。

2.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印”等重点词句,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读中感悟,体会“更可爱”。

1.初步理解“更可爱”,自读感受满月小猫的更可爱。2.欣赏满月小猫的图片,激趣感受小猫的更可爱。3.创设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品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此环节通过欣赏图片、创设情境朗读等方法,从而感受“更”字的妙用,更使学生体会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五、深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默读“阅读链接”,了解周而复、夏丏尊写的猫的片断。

第二层次:借助图示,比较老舍的《猫》与周而复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老舍的《猫》与夏丏尊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动物。

篇5: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学习本课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的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导:(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板课题)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预习探究

师导: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读课文4分多钟,指导读书姿势)

三、合作交流

1、师引:好,声音渐渐小了,说明同学们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了。刚才同学们都读的特别认真,肯定会有许多收获,我们一起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吧!

2、师:出示词语

生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评并随机纠正不正确的读音。(“仔细看,清晰地读”“好,真准确”“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声音真好听,好似农夫山泉有点甜!…”)

4、师导: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生字词掌握的也不错。下面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预设生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评:你找得真准,你再读。(注意指导学生有没有填字漏字)(生再读)

5、师导: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预设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预设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导: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小结:(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课件出示(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6、师导: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师评:你是说这种过小溪的方式很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师评:你体会的很细腻)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

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4: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小结: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预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齐读)

四、品读体验

1、师导: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2、师导: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1)预设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相机处理(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可能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引: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2)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预设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师引: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预设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评:这是从字面上理解。预设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评: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引:(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引: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评: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引: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3)师导: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预设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引:“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师引: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预设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评: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生:是“宽”的意思。

师评: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引:“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导:理解了吗?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预设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评: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评: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师引: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评: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导: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引: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引读: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4)师导: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课件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师范读)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师导: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

师引: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引: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3、师导: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预设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评: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4、师导: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导: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引: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预设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评: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预设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引: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预设生3:是“弯”的意思。

师引: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引:(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小结: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

“伏”字。

师导: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引: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引:(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预设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预设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评: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预设生:不会 师引:为什么?

预设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引: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引: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预设生:尊老爱幼

师引: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导: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预设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评: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导: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引: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预设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引: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师导:咱们来交流交流。

预设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评: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预设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评: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预设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评: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总结: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

五、巩固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搭石上还有哪些美?

2、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板书设计 21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刘章爷爷的家乡,领略了那里的风景。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作者为什么觉得家乡最美的就是这平凡而普通的搭石?搭石有什么魔力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搭石》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发现美

1、师导: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三、品读体验,感受美

师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1)预设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预设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师引: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预设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评: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预设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板书:善良)师引:理由呢?

预设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师引: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师引: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预设生:第一句话更合适。师引:为什么?

预设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引:“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评: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师引: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预设生评: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引: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师评:读得确实不错。

师小结: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师导: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预设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评: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3)预设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

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引: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预设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师评: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预设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师引: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预设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引: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师评价)

师小结: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师引: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预设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引: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范读句子)

师引: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预设生1: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预设生2: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引: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师评: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生读

(4)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预设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师评: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预设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5)师评: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预设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预设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预设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引: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预设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导: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预设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师导: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预设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预设生1: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预设生2: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预设生3: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引: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预设生2: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预设生3: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小结: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表达美

1、师引: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那 搭石对年轻人说()搭石对大家说()

预设生1: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预设生2: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2、师导: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预设生1:美是妈妈的微笑

预设生2: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预设生3: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预设生4: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预设生5: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预设生6: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预设生7: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总结: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

小练笔 身边的美 板书设计: 21搭石 和谐

上一篇:微笑的味道作文900字下一篇:学校信息公开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