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2024-05-19

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共8篇)

篇1: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站起来 站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第十五课,本科学习内容是通过折、卷、剪等方法,使纸作品站起来,培养学生的立体意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正式的接触专业的美术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对立体的形的形成方式有一定认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站起来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纸站起来的简单方法,和原理。

操作目标:让学生通过折折剪剪等方法,改变纸的形状作出有趣的形象,并能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幅立体的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纸站起来的方法,并能做出站起来的有趣形象;

将站起来的纸变成各种形象,并能将他们组成一幅画。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卡纸,胶水,剪刀,范例

学具: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桌上躺着一张纸,你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吗? 生:折、剪、卷(板书:折一折,剪一剪,卷一卷)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1~2种方法,让你的纸站起来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小朋友的,有用折的方法,也有卷的。(按分类贴在黑板上)。这个像什么呢??(两边折进去的)生:桥

师:老师觉得还有点像桌子呢!

反思:我觉得这个环节小朋友们进入到课中,充满好奇和尝试的渴望,我就让他们简单试一试,好多小朋友的折法还是很新奇的,所以,课进行的比较顺利,总结方法的过程中也没有多大困难。

二、新授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方法?你能看出来吗? 生:折

师:哪些用了折的方法? 生:猫(对着),龙(折扇子的方法)…… 师:我们看看折的方法还可以做成哪些形象。(欣赏)他们都用了折的方法,但是他们站起来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一个开口向下,一个开口向后

师:高高的形象开口向后,矮矮的形象开口向下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卷

师:哪些用了卷的方法? 生:邮筒、小人、小青虫

师:小青虫是怎么卷出来的? 生:就这样卷,随手卷

师:老师这有一个好办法,一支笔,一个纸条,斜点绕在上面,紧一点,松开就可以了。

这两只大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剪一剪的方法(板书)

师:这些站起来的形象是怎样变成各种形象的?用了什么方法? 生:画一画的方法。(板书)

师:这只大象身上的花纹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了贴的方法。(板书)反思、:本环节有点仓促,让小朋友们有点难适应,但是效果还是有的,目的也基本达成,但还需要稍微细致的深入,这样孩子们就能够知道更多,掌握的透彻一些,为作业做好铺垫。

三、教师示范

师:现在周老师也来做一个站起来的形象 两边对齐折一折,封口在上开口向下

从上往下画一画,一定要从封口的边上往下画 接口注意剪一剪,剪断了就不能站起来了

剪个耳朵贴一贴,周老师这有两种耳朵,一只适合它的身体一样的红色,还有一只是白色的,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白色 师:为什么?

生:看得更清楚,更生动

师:颜色对比强烈一些,形象比较清晰。

这只小狗还缺什么? 生:眼睛鼻子

师:鼻子眼睛画一画,这样一只可爱的小狗就出来了。师:小狗平时生活在哪里呢? 生:家门口 师:周老师今天就把它放在家门口,这样一幅站起来的画就完成了,在这幅画中,除了小狗是站起来的,还有什么是站起来的? 生:房子,小树,小草

反思:示范的过程中,我一再说明开口向下的重要性以及接口不能剪断的作用,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效果也比较好,作业中得到体现。

师:老师这还有几幅画,你们觉得他们里面什么可以站起来吗? 生:桥

师:用什么方法站起来? 生:折一折、卷一卷

师:这幅画里还有什么可以站起来? 生:树

师:其他的画呢? 生:小猫

师:用什么方法站起来? 生:剪一剪的方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折一折的方法

师:这幅画中除了房子可以做成站起来的,还有什么? 生:帆船

师:我们知道翻出和房子在不同的地方,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生:海用蓝色画一下,绿色画草地。师:通过画一画,颜色的不同来区分。

反思:通过本环节的欣赏,小朋友们了解到立体的画面是怎样的,从而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找出其他画面中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告诉他们什么可以怎样。

四、学生作业

师:接下来就要同学们的巧手来试一试了。

作业要求:

一、用折一折、卷一卷、剪一剪等方法,制作一个有趣漂亮的形象。

二、添上合适的背景;

三、一定要站起来哦!

五、评价 师:(老师把学生作品放在讲台上)我们来比比谁的作品最吸引你,说说理由。生:我喜欢小房子,颜色很漂亮

师:红色的树,蓝色的房子,的确很不错。还有呢? 生:坦克的一幅,画面很丰富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幅,既有背景又有漂亮的颜色,的确很棒!

六、拓展

师:这样立体的画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生:用来装饰

师:我们可以用它来装饰我们的家,也可以把它用到生活当中去,你看他们出现在了哪里?(欣赏)生:贺卡里

师:我们以后制作的贺卡就可以是立体的了!

板书 :

站起来 站起啦

折一折

卷一卷

剪一剪

画一画

贴一贴

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评一评的过程,让小朋友们有自己的思考,体验,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尝试,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说,老师总结。教学中,我觉得教学还是不够活跃,学生似乎在

一个宽定的范围内活动,没有出人意料的创造,使得课比较平淡,没有高潮。课后我思考,也许让课活起来,就是课成长的关键,让学生愿意学,活学活用,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思考。备课的过程中几乎很少预设,也许增加预设的可能,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课活了,对老师的挑战就更大了,还需要继续努力,研究教材和学生,争取长足进步!

篇2: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一)(课型:新授课

计划授课:第 周)教学内容:

《剪纸

(一)》将带领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流派、方法和古代人、现代人对剪纸的应用等相关知识。了解剪纸的特点、基本方法和剪纸符号。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剪纸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剪纸之美和图案组合原理,激发学习剪纸的兴趣,尝试剪纸的乐趣。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自由创作表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剪纸的历史、、流派、方法、符号和古代人、现代人对剪纸的应用等相关知识。

2.了解剪纸和刻纸都叫剪纸,其基本方法分阴剪、阳剪、综合剪。

3.了解剪纸的最大特点是相连和镂空。在了解剪纸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剪纸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剪纸基本方法的学习,进行对折剪或随意剪,创作简单的剪纸作品——团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剪纸的乐趣,运用学到的剪纸技法进行创作,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剪纸的历史、流派、方法、符号和古代人、现代人对剪纸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懂得剪纸和刻纸都叫剪纸,最大特点是相连和镂空。

教学难点:运用剪纸的基本方法剪出1-2张体现剪纸特点、剪纸元素的剪纸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剪纸范图、剪刀、彩纸、胶棒、大头针等示范工具,教室布置成各种剪纸作品荟萃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多种视觉参考。学生准备:剪刀、彩纸、胶棒、大头针。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引出主题

小游戏:考考你

(PPT展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是3000多年前商代的金箔太阳鸟,金箔是纯金打造,尊贵无比,用于祭祀。一群神鸟围着太阳飞旋,旋转的太阳发出耀眼光芒。密集的鸟和太阳的空白形成疏密的对比之美,飞旋的鸟形成动感之美。图案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

师(手拿剪刀):这是什么物件?法国大画家马蒂斯说过:“剪刀比铅笔更敏捷。”一剪在手,我们能做什么呢?看看老师给大家变个什么?(学生读秒,教师剪团花,打开团花)

板书:团花

师:一分钟剪出一个团花,是不是很神奇?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同走进剪刀剪出来的艺术世界。(学生欣赏教师布置的剪纸教室)

板书课题:剪纸

(一)分析老师剪的作品:手提——不断

板书:相连 透过缝隙可以看见对面的情景

板书:镂空 小结:这就是剪纸的最大特点——相连和镂空,也就是剪纸艺人常说的“千剪不断万剪相连”或者“千刻不落万剪不断”。

设计意图:轻松导入,引出教学第一个重点。(PPT团花欣赏)

欣赏团花之美:圆形美、对称美、秩序美、规律美、重复美、疏密美、阴阳美、虚实美,虚实相生、阴阳互生、环环相生、周而复始。

(PPT剪纸符号装饰)

1.锯齿装饰:外边和里边纹样。

2.装饰图案剪纸符号:云纹、波浪纹、圆形纹、三角纹、箭头纹、菱形纹、环纹、朵纹、花纹、月牙纹、柳叶纹、元宝纹等。

3.具象装饰。

教师示范用剪纸符号(剪纸元素)进行装饰: 提示:①圆形团花两边要与圆心等长,弧度要掌握好。②花型团花可随意变换花瓣形状。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体验一下剪刀的神奇?拿起你的小剪刀,认识一下剪刀的结构:前锋、中锋和后锋。前锋剪尖细处,中锋用得最多,后锋剪大厚硬的地方。

学生一次作业:学剪团花。(PPT展示4折团花折剪法)

PPT学习完,跟老师学剪一个团花。教师一步步示范先折后剪的团花,学生跟着一点点学习剪。难点提示:粗硬厚的地方用剪刀的中锋、后锋,小而细的地方用前锋。

提示安全使用剪刀并示范:用时拿起,不用时立即放下。

学生一次作业展评:在展板上贴团花,点评、互评,看谁的团花用装饰图案剪纸符号装饰得最漂亮。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重点的学习。

二、剪纸知识 重点学习

师:看到自己剪出的漂亮作品,高兴不高兴啊?跟着老师一起去了解剪纸知识吧。

(PPT展示剪纸的知识)

(1)最早的剪纸出现在15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两幅剪纸欣赏,初步认识剪纸形式。(1500年前对马剪纸和对猴剪纸残片各一)因年代久远,只保留下一部分。

(2)唐代剪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宋代出现专门的剪纸艺人;明清以来,各地出现不同风格的剪纸,主要分为单纯、粗犷、浑厚豪放的北方风格和秀丽、明快、玲珑剔透的南方风格。北方比较著名的有构图简洁雄浑的山西静乐剪纸、淳朴简练生动的陕西安塞剪纸、线面结合的山东高密剪纸、绣花纹样的两湖剪纸、吉祥谐音纹样的河北蔚县剪纸、吉祥富贵的河北承德剪纸、古朴执着的甘肃陇东剪纸、风格粗犷的东北立体剪纸、安徽阜阳和江苏邳州的风俗喜庆剪纸、北京民俗剪纸、天津金银宝气的吉庆剪纸。南方比较著名的有江西鞋面花样剪纸、纤细柔美的扬州剪纸、云南苗族花鸟纹衣袖花剪纸、剪功高超的广东剪纸等等。很多南方剪纸是为刺绣图案而剪。

(3)剪纸是民间艺术的奇葩。中国剪纸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受到保护。这就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上图案的来源。

(4)剪纸和刻纸都叫剪纸,其基本方法分阴剪(刻)、阳剪(刻)、综合剪(刻)。

(PPT学生优秀作品欣赏)

欣赏小朋友的剪纸作品,引出对折剪方法。剪纸不仅有先折后剪的4折、5折、6折剪团花的方法,还有对折剪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剪纸知识,引出教学第二个重点的学习。

教师示范对折剪的剪纸:运用对折剪的方法剪一个左右对称的人物,边剪边讲解阴剪、阳剪、综合剪方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对折剪1:剪一半得全部。对折剪2:剪一个得两个。可以展示2幅作品给学生看。

学生二次作业:打底稿或不打底稿随手剪出大自然中、生活中看到的情景、物件、人物或动物,看谁剪得最生动。(要求:最好用上阴剪、阳剪、综合剪方法和对折剪的方法,恰当使用剪纸符号)

教师一步步示范,先想好自己要剪什么,剪刀比划一下大小或用铅笔快速画出图形,最大限度利用纸,然后再剪。学生跟着一点点学习。注意不要和老师的一样。看谁剪得生动而有趣。剪完贴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剪纸,老师随手将剪纸作品贴在小方形纸上,并将剪掉的废纸随手贴在另一张方形纸上。手快的同学如果愿意,可以像老师那样将剪掉的废纸随手贴在另一张方形纸上,形成一组阴阳作品。

学生二次作业作品展评:谁的剪纸作品你特别喜欢?为什么?请指出哪些地方使用了阴剪、阳剪、综合剪的技法和对折剪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第二个重点的学习。

三、走进博物馆

师:剪纸是不是只能剪出作品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呢?你见过剪纸可以变做什么?(生举手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来寻找古代的剪纸元素吧,看看古代人是怎样用剪纸来美化生活的。

(PPT走进博物馆)历史回顾:五千年前的陶罐(镂空、装饰,无实用价值但很美,祭祀用品)、商代的金箔太阳鸟、东周的龙纹青铜盒、汉代的龙凤环佩(和今天学习的团花相似)、北宋的古州窑碗(属于“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列为国宝)、清代的紫砂壶(皇室贵族用品或用于出口)、少数民族的花布设计和印染也运用到剪纸的方法。

小游戏:寻找古代剪纸元素。(相连和镂空,装饰图案,剪纸符号)

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寻找先人的智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四、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PPT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看看现代人是怎样用剪纸创造美好生活的吧。小到生活中的吊灯、手提袋、贺卡、明信片、挂钩的设计应用,大到商店墙饰、现代雕塑、家具设计、商店布景,甚至上海世博会展馆内饰、波兰展馆的外墙设计都可以找到剪纸的元素。

小游戏:寻找现代生活中的剪纸元素。(相连和镂空,装饰图案,剪纸符号)

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寻找现代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意识。

五、总结拓展

你认为未来的剪纸会怎样?未来的人们会运用剪纸做什么呢?(生自主举手发言)师过渡:那我们就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剪纸吧,剪出我们美好的生活,把剪纸好好传承下去,可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失传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先折后剪的团花剪法、对折剪对称图案和不打底稿随手剪的剪纸方法。剪纸是一门聪明的艺术、美丽的艺术、想象的艺术,剪纸艺人们发明了很多聪明的剪纸技法,现在的剪纸方法越来越多样,剪纸技法越来越创新,比如一刀剪的五角星(示范剪)、几刀剪出无穷变化的美丽团花(范图)、对折剪技法、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技法……同学们想不想继续学习呢?剪纸的知识和技法一堂课是讲不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持续兴趣。

请将桌面地面的废纸带走扔到垃圾箱,恢复教室的干净整洁。(作业留下)

练习设计:

学生第一次作业:学剪团花,在展板上贴团花,点评、互评,看谁的团花用装饰图案剪纸符号装饰得最漂亮。

篇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建议

第一板块美丽风景令人醉

可将这一册课本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以及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东方之珠”》组成一个新的单元, 根据这些课文以写景为主的特点, 抓住“美”来设计并推进复习进程:

一、踏上美的旅程。通过启发谈话, 向学生介绍这一次“旅行”将要游览的地方:到北大荒看秋天的田野, 到杭州领略西湖美景, 途中还将观赏到秋天的枫叶, 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然后到西藏看湛蓝、透亮的天空, 最后去繁华的都市———香港, 感受“东方之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这次假想旅行的兴趣, 进而对复习充满期待。

二、描绘美的景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路的景致, 让学生对照着诵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并适时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较为困难的段落, 可与学生讨论, 摘录段落中最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键词语, 绘制成简明扼要的“背诵路线图”来帮助记忆。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 就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绘制出这样的“背诵路线图”:原野热闹非凡→大豆 (摇动豆荚、发出笑声) →高粱 (扬起脸庞、演唱) →榛树叶子 (红得像火) 。当学生背得较为熟练时, 再去除括号里的内容练习背诵。

三、积累美的词汇。利用板块组合的优势, 整合原本相互孤立的课文, 进行词语的复习。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文中描写色彩、湖水、天空、丰收景象、繁华街景等方面的词语分类摘录下来, 并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一并归入其中。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比一比谁掌握的词汇最丰富。

四、赏析美的文字。突破课文的限制, 选取表达方法相近的句子集中展示, 强化训练。根据本板块课文的语言特点, 可将课文中较为典型的比喻句集中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强化练习并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西湖》中的“平静的湖面,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拉萨的天空》中的“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等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句以及为什么, 然后选取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说写比喻句的练习。除了句子的复习外, 还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让美景跃然纸上的, 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为后面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五、学写美的景色。在学生复习完本板块的内容之后, 可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指导他们写一篇写景短文, 如《家乡的小河》《校园一角》等。这样可使学生及时运用本板块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同时也对习作进行了复习。

第二板块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可将本册课本中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五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组成第二板块, 按照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探究发现、描绘表达的顺序来安排复习。不过, 这五篇课文虽然都可放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里, 但每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具体主旨却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梳理。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可将《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第一组, 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的思路来统领。可事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家人到绿地、公园等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 并提出要求:用词语描绘几个看到的景象, 细致观察一种事物, 围绕看到的事物提出一个“为什么”并寻找答案。复习时, 可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词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各种景象。在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的快乐时光时, 可相机让学生背诵、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二、在大自然中悉心观察、探究奥秘。可将《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第二组, 复习时应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石榴》一文应重点让学生懂得要想了解一种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并多途径、多侧面地去感受它;《石头书》一文则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隐藏着秘密, 要揭开这些秘密就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一片美的叶子》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对叶子外形的美写到其内在的美, 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这一心路历程。复习时, 可结合课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三、学习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方法。在表达方式的复习上, 可对板块中的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如《石榴》可重点赏析描写石榴熟透的片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石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同时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片美的叶子》主要应让学生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篇章上, 可侧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根据地点的变换组织材料以及《石榴》中按植物生长过程描写植物的方法。

四、用心记录自己的发现。本板块的习作训练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可以写冬天的松树、水仙花等植物, 冬天的蛇、麻雀等动物, 也可以写雪花、冰凌花等冬天特有的景物, 还可以写冬天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等人物。要求细细观察所写对象, 并有感受和思考。

第三板块奇丽的想象世界

我们可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童话主角的《蒲公英》《小露珠》, 以说明道理为主的童话《三袋麦子》, 以及侧重于知识介绍的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组成童话单元, 并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纳入其中 (对小学生来说, 《哪吒闹海》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 。复习这一板块时, 可根据童话的特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进入童话世界。可通过启发谈话把学生带进奇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本学期学的童话故事。

二、感受童话情趣。让学生说说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最有趣, 哪个情节最有意思, 以此帮助学生回忆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并感受童话的五彩缤纷, 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三、对话童话人物。可让学生说说最喜爱哪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选一位文中的童话人物, 说说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童话角色的理解。

四、创编童话故事。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童话以及平时所读的童话故事概括出童话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题目, 如《小小树叶船》《大老虎和小灰兔》《小音符漫游记》《云娃娃变魔术》《勇敢的小溪》等, 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编写一个童话。

第四板块生活告诉我

本板块由课本中的生活故事组成, 包括《掌声》《金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三篇课文。对于这组课文, 可以以感受生活为线索来安排复习任务。

一、感受生活的温暖。《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 鼓起生活的勇气, 走出生活的阴影, 最后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回忆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感悟生活的真谛。《金子》这个关于淘金者彼得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三、体会生活的滋味。《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写而成的, 作者想象了诗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

四、领悟生活的哲理。针对本板块三篇课文的特点, 可将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集中出示。如《掌声》中的“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中的“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等等。对于这类以感悟生活为重点的文章, 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五、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的复习上, 可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将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经历过的生活故事, 说说这些故事带给自己的生活启迪。

第五板块像他们那样闪亮

可将《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和《孙中山破陋习》五篇课文放在一起, 组成名人故事板块。

一、感受人物的神采。让学生回顾本学期认识了哪些名人, 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二、提炼人物的品格。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如王子普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创造的品格;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孙中山敢于跟封建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从文中选取描写人物的典型段落, 如《军神》中沃克医生在做完手术后与刘伯承的一段对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并懂得写人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四、描写熟悉的人。让学生写一位自己最熟悉的人, 如妈妈、老师、同学等, 要求选一件事来写, 初步学习一人一事的写法。

篇4: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想听一听吗?

[点评:通过交流复习猜谜语、讲故事、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以及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等识字方法,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既复习巩固了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 我会认,我快乐

师:同学们,感觉学习汉字怎么样?

生:真有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多的汉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识字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又做些什么?(指名答)

师:有位小姑娘叫晶晶,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她每天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点击出示上半部分情境图)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起来发言,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师:是呀,太阳公公张开了笑脸,闹钟清脆地响起,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愉快的一天开始了。(出示词语:太阳 闹钟 小鸟)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师:晶晶听到小闹钟响起,她会怎么做呢?

生:穿衣服。

生:走下床。

师:(出示词语)穿衣 下床 起早

师:(点击出示下半部分情境图)晶晶起床后又会做哪些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举手发言)

师:(出示词语):刷牙 洗脸 用餐/上学 升旗 做操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几组词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赛读)

师: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学了这几组词语,你想说什么?

生:早上的时间很宝贵。

生:不能浪费时间。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时光,动作要快,上学不能迟到。所以人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啊!

[点评:在词串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认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活思维。]

三、 我会读,我快乐

师:这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就像是在读一首美丽的小诗。听老师读。

(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如果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跟老师比一比?

(两名学生读)

师:听你读后,我体会到了你愉快的心情!后面那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非常好。我们一起拍着手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韵文进行表演性的诵读,可以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通过拍手打节奏,让学生体会词串的节奏感。]

四、 我会做,我快乐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请两名同学,一个做动作,一个来猜。(依次出示词语卡片,一个比划一个猜)

师:做完游戏,这些词语娃娃该回家了。可这一课里的几个生字宝宝却不想走,它们很想留下来和大家做朋友,最先跑出来的是这几个!(出示一类生字: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

(生齐读)

师:看,又跑来几个。谁认识它们?(出示二类生字:阳 钟 穿 床 餐)

[点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理解词语的大意,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主动学、学中玩、玩中学,使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巩固识字。]

五、 我会写,我快乐

师: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四个新的笔画,(出示:竖钩、横折钩、竖折折钩、竖折)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我们先来看“太”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生:因为以前学过“大”,再加一点,就变成今天要学的“太”了。

师:你是用“熟字加减法”记住的。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鸟”字的?

生:我把“鸟”字的每一笔都当成小鸟身体的一部分来记的,横折钩像小鸟的头,竖折折钩像鸟的身子,点像小鸟的眼睛,下面长长的一横像小鸟的脚。

师:你的办法真好!怎么知道的?

生:是哥哥告诉我的。

师:“早”这个字谁有好办法来记住呢?

生:我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它。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就是“早”。

师:那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这么棒的谜语,真不愧是“识字小博士”!

师:今天生字里还有一组反义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异口同声):上 下。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这几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些字只记住了还不行,还得会写,并且还要写好。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姿势正确。

生:一笔一画地写。

生: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两个字:鸟、小。

师:“鸟”这个字特别要注意的是“竖折折钩”,鸟的头不能比身子大。第一笔“撇”像鸟的嘴巴。“撇”下有“竖折折钩”,“竖”不出头。(老师边写,边讲述注意的地方)

师:“小”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按照课本上的笔顺书空一遍。然后,仔细观察它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上认认真真地描红,然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小”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坐姿)

[点评: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少,而且有效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利用田字格读帖、描红、临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汉字的本领。]

师: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生:要珍惜时间,尤其是早晨的时光太宝贵了!

生: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

师:是啊,中国的汉字的确很奇妙,同学们课后请继续用咱们说过的多种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祝愿你早日成为咱们班的“识字小明星”。

篇5: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的插图,形象、直观,切合教材内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好。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安排,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3、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预习能力,巩固知识。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三、周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家乡美

2逛大街

3聪明的机器人

4欢乐陶吧

5欢乐陶吧

6同一幅画

7-8团扇

9星光灿烂

12大地彩虹

13-14编花篮

15生命的甘露

16-17飞天畅想

18我们去旅游

四、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2、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抓好班级美术兴趣小组的辅导,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篇6: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3日

周次 五 课次 1

授课课题 练习四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38-39页练习四第1-7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记忆8-10各数的分与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8-10各数的分与合的理解。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适应合理作出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加深对8-10各数的分与合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导入

1、复习数的组成。

2、对口令游戏:

师:4和4组成几?

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

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用圆圈代表蘑菇,在盘子里画一画。

画好后把分的结果填写好,并且说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可以用师生游戏的形式进行。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6、完成第6题。

7、完成第7题。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3日

周次 五 课次 2

授课课题 5以内的加法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40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黑板演示)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那么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②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2个,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

③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

④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遍。

⑤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

(3)教学加法的含义。

①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象这样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计算。

②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把3和2加起来,就在3和2的中间加上一个加号(师板书)。

③“+”这个符号叫做加号,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这里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的意思,3和2合起来是5,就在“3+2”的后面写上“=”号,表示是的意思。

④像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叫做加法算式。

⑤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⑥这个算式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1加2等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思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3、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篇7: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走近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本册教材是一年级首次开设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2、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3、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区分科学家与工程师。

2、制作小实验,获得发现与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课时安排:

1、小小科学家

1课时

2、小小工程师

1课时

3、上好科学课

1课时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

学生活动 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舞蹈家„„)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 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小结: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板书)

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大树是怎么长高的?

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

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奥秘的人 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

小结: 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教学反思: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2)商店出售的铅笔加长器成品。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

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 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 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 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工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

板书: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什么不一样。

活动二: 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 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注意事项:交流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比如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

谁来说说看。

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

教师巡视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

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 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学生观察并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主动遵守。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 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 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验室 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

(比较前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 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活动三: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师: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

(注意事项: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师: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

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的这张图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上好科学课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单元教学目标:

1、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2、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3、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4、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性。

2、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现象。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课时安排:

1、认识感官 1课时

2、感官总动员 1课时

3、借助工具观察 1课时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 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五、总结本课

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感觉器官。

师:小朋友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一起认识了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那老师 现在来考考大家,小朋友们记得有哪些感觉器官?

学生回答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皮肤感觉软硬冷热等等。

二、授课:

(1)观察蜡烛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感觉器官,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老师的手中有一个蜡烛,每个小组拿到后用我们刚刚说出的观察方法好好观察蜡烛,并打开实验册第五页把你们观察到的写在实验册上,最后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提示观察蜡烛不能用嘴巴尝的方式。各小组领取一个蜡烛开始观察,观察结束后学生回答蜡烛的颜色,形状,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摸上去滑滑的,软软的,油油的。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看到了蜡烛中间这白色的灯芯,那么这白色的灯芯是做

什么的呢?(学生回答点火)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蜡烛点燃,观察点然后的蜡烛,告诉老师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也不要忘了把你们观察到的记在实验册上。

老师把每一小组的蜡烛点燃,提醒蜡烛点燃后不能直接去触摸但可以将慢慢 靠近来感受温度。

师:现在好多小朋友都有了许多新发现,但是点燃的蜡烛温度很高,那我们 把它吹灭后再来闻一闻它的气味。

老师倒数321,学生把蜡烛吹灭,闻了闻蜡烛的气味,实验结束。学生回答蜡 烛会融化,白色灯芯会变黑,有烧焦的气味等等。

(2)品“茶”活动

师:在刚刚的观察蜡烛活动中,我们有一个感觉器官没有用到,小朋友知道

是什么吗?(用嘴巴尝)下面我们进行的实验就需要我们的嘴巴里的舌头了。老师会给每个小组发三杯饮料和眼罩,首先我们只用小眼睛和鼻子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三杯饮料分别是什么?

老师将饮料发给各小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学生回答,可以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分辨出可乐雪碧芬达。

师:刚刚好多小朋友都正确说出了三种饮料雪碧可乐以及芬达,那么现在老师就增加实验的难度,小组长把眼睛蒙上,其他小朋友给他喝一杯饮料,看看哪个小组长可以猜对。

各小组长用眼罩蒙住眼睛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学生汇报结果。

师:看来刚刚那个实验没有难倒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长把眼睛蒙 上的同时也把鼻子捏起来,这时候让他去猜一杯饮料,他还能猜对吗?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师:刚刚的实验有好多小朋友并不是一次就猜出来喝到的饮料。有哪个小组 长想说说两次尝饮料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用鼻子和舌头可以猜出来,第二次只用舌头不容易猜出来。师:刚刚我们发现只用舌头这一种感觉器官很难分辨出饮料,但我们如果加

上鼻子闻,眼睛看是不是很容易就分辨出饮料。那么以后观察物体时能不能只用一种感觉器官呢?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应该把用好多感觉器官一起观察。

(3)挑西瓜

师:刚才的实验所有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已经知道了感觉器官的综合运

用。那么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帮一个忙?图中有这么多西瓜,那个小朋友能运用感觉器官帮老师挑一个好的西瓜呢? 学生回答看颜色,看花纹,拍西瓜听声音,闻一闻等等。

师:刚刚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么以后去买西瓜的时候,每个小朋 友一定可以帮父母挑一个非常好吃的西瓜的。

板书

感官总动员

眼睛 看 鼻子 闻 耳朵 听嘴巴 尝 皮肤 摸

教学反思: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

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

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

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第3单元

用大脑思考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2、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3、借助解暗箱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4、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单元重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猜想,什么是事实。难点:对猜想进行验证。课时安排:

做个小侦探

1课时 暗箱里的秘密

1课时 树叶变黄了

1课时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2、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3、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五球碰碰球架(又名牛顿摆、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

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 2.谁破坏了蜘蛛网? 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三.看一看下面的现象

玩碰碰球.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 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 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 先猜猜,再试试.四.拓展探究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

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教学反思: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解暗箱活动,体会依靠信息猜测的过程。

2、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3、猜测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4、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教学重点:猜暗盒里的障碍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情况。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小暗盒、暗箱、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学过观察,学过猜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让我们把观察和猜测结合起来。

二、学习新课 1.看图猜测: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2.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3.小结: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4.解暗箱活动。

(1)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2)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3)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4)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4.小结:依靠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三、总结与拓展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

教学准备:变黄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二.猜一猜

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 三.验证猜想 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四:总结回归

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教学反思: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环保教育:

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

四、小结: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教学反思: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2、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 教学重难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教学反思: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轮子的作用; 2.知道轮子的发展史。

教学重难点:轮子的变化。轮子的应用。

教学准备:轮子、小车配件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导入

1.活动:先推书,再用铅笔做轮子,再推,说说轮子的作用。

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5.小组活动:想办法给“小车”装上轮子。

6.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7.拓展: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8.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9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

篇8:一年级上册美术苏教版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上一篇:大国医改读后感下一篇:高度警惕儿童隐匿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