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2024-04-23

虞美人听雨(共13篇)

篇1: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1、虞美人:着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

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

红烛盏盏,

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

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

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

水天一线,西风中,

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

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

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篇2:虞美人听雨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三幅图画表达自己一生经历的诗词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国破家亡的人生经历,感受词中所蕴含思想感情。

1、诗歌结构及双重意蕴。

2、品味本词中雨的多重含义。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二)写作背景

一二七六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但是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要振臂高呼、恢复国土是不可能的。因此,蒋捷入元后隐居不仕,尽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也坚辞不就。蒋捷义不仕元,“抱节终身”,其人品受到后人普遍的称许。

二、诗词赏析

(一)词牌含义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思考:词牌的选择,虞美人有生离死别、悲歌之意)

(二)课文串讲

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句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怡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这种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自然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2、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幅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

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泊。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一任”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的此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三)诗词结构:三幅图、三条线

本词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而全词并未因这三段式的结构而显得断裂破碎,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蒋词把一生的经历切成三个片段,绘成三幅“听雨”的图面,此乃“听雨”之线。而“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用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前两条线皆为明线,而为人忽略的乃是第三条线,全词由少年顺写到老年,实乃从老年逆推到少年。时间的逆推过程,也是词人自我反观的过程,词人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四)诗词意象:动态互生性

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蒋词之妙不在意象本身,而在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何为三种意象?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

何为动态互生?首先是空间意象对时间意象的形象化,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其次是时间意象对空间的渲染,时、空意象并非单向影响而是互相生成:以少年写歌楼,赋予歌楼以青春懵懂之色彩;以壮年写客舟,赋予客舟以而立担当之色彩;以老年写僧庐,赋予僧庐知命寂寥之色彩。最后,时、空意象又融入“听雨”意象中,一则以听雨之静来反衬人生时代之动,顿生“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另一方面也用人生之厚重充实听雨这个轻巧的细节,让听雨不再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五)语言风格

该词的语言风格,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蒋捷许多词作都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不同于那些呼天抢地地悲叹不幸的肤浅之徒,蒋捷正如元人

张可久所谓的“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才是大寂寥、大不幸。

三、总结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四、综合拓展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

少年时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或看破红尘)

2、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它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3、“红烛昏罗帐”中的的“昏”字妙处?

“昏"字在词中无暗淡昏沉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它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且不论是否醉生梦死,这确实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的岁月。

4、如何理解”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的“客”和“断”?

这一句写南宋**,将蒋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彻底击破。他飘零江湖,无所依托,在风雨飘摇中寄迹湖海。“客”字点明作者流亡他乡,无家可归;“断”字渲染了作者孤苦无依。它们与少年的的“红烛昏罗帐”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一个极其鲜艳明丽,一个无比萧瑟凄凉,感染力很强。

5、词中的意象?它们各什么蕴意?

篇3:听雨

在乡下, 有在山岭低鸣的蛐蛐, 有说起丰田一片的蛙声, 还有整夜高歌的知鸟乐队, 好不热闹。城市里并不乏天籁之音, 只是少了乡野的一份安静祥和与自然亲近的气息。

当一场雨过后, 所有的喧闹都沉归于寂静。暑气顺着雨丝的潇洒飘落在山林间升起阵阵薄雾, 化作满地的清凉。吐一口浊气, 深吸一口清气, 便觉胸中荡漾着天地正气。这时,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

乡间的雨是可见的, 你常常看到它黑压密集的雨团还在山间。等你收完衣服和作物时它便到了。雨滴打在瓦砾上激起团团白气, 然后屋顶便在白雾缭绕中浮隐浮现。顷刻, 浮荡出的漉漉流水, 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像珍珠一般颗颗都被串成帘幕。

雨滴由远而近, 敲在鳞次栉比的瓦扉上, 像碎玉, 像珍珠落玉盘, 又像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 任何声响都细脆可闻, 仿佛一缕清香从眼前逸过, 这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是大自然一次尽情的演出。

撑一把黄色小伞在雨中静听, 点点滴滴点点, 如千万瓦吟, 突然有种“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落寞。看远山丝绸般的雨雾, 不觉放吟“一展珠帘天地间, 短风徐弄雾生烟。举杯浅尝轻摇步, 一嘘一叹一思迁”。来到池塘边, 看井中芭蕉不似有“是谁多事种芭蕉, 早也潇潇, 晚也潇潇”的愁绪, 水草青绿, 水色淡蓝, 似一秋细藻浮萍, 倒映着人世繁华。从井中流出一线涓涓清流, 在池塘中留下一丝清明。雨珠在池塘里跳动, 砸出圈圈水晕向四周散开。如果有船, 是否也会有“白雨翻珠乱如船”的美景呢?可惜, 这毕竟不比湖泊, 不知诗人描绘的“燕雀无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不过, 在这清新的空气中听雨滴落的声音也应是别有一番韵味。

雨后, 大地沉静, 空气清新, 万物写空灵。远处的山仿佛从水墨画中走出, 点点尽是白描, 在云雾缭绕里略显山峰的轮廓。近处的菜园则无疑是中国写意山水的工笔细琢, 那缠绕着的藤蔓, 茂密的枝叶, 层次分明的沟壑都似一笔一笔细细描绘上的, 在湿润的空气里显得愈发生机勃勃。

怀着对雨的独特感情, 在雨中来往逡巡, 以至于可以静静地回忆和思考许多问题。总是在许多时候, 不由自主地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现在想想, 没这愁字也的确难懂这雨。

导师:黎唐

篇4:虞美人听雨

先看词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少年时代,风华正茂,“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虽生长在山东沦陷区,亲见了金人的凶残,亲历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但祖父仕在金朝,心系宋室,不忘家国,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他“谛观形式”,寻找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这于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沦陷区人民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更有孔孟之乡所受到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深刻影响,文武双全的他坚信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坚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坚信金人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愁”为何物,“不识愁滋味”。但为了学着前代诗家抒一点愁情,他只好“上层楼”找“愁”。大概是找一些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愁吧。值得关注的是此处连用两次“爱上层楼”,从诗歌的章法上讲起到了“起”和“承”的效果。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无愁,所以“爱上层楼”寻“愁”;后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上”了“层楼”为了学一点所谓的名士风流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风华少年时的无病呻吟,故作愁容的造作和憨稚。

再看词的下片。这里笔锋一转,写出了自己“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感情变化。多么浓重的“识尽愁滋味”,它几乎囊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岁月,21岁时聚集起义军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带领50骑兵北上济南敌营,生擒义军叛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从此宦游江南,不顾官职低微,一再奏表进言,力主北伐。在湖南创建“飞虎军”,在福建改革理财办法,积极打造铠甲,招募新军;镇江知府任上,又积极备战,遣谍侦查,拟建立江上万人劲旅,真真一个“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热血男儿。

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争权夺势,此消彼长,主和派忌讳谈兵,主战派不备而战,而辛弃疾作为仕金官员的后代,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深深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而只是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被用来解决一些民政问题。政治夹缝中的辛弃疾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在其23岁到68岁的40多年间,他多次被言官弹劾,三度罢职,闲居长达20年之久,如其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自嘲的一般,“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正如清朝赵翼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满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看到南宋当局“忍耻事仇”的投降政策下,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好寄托在词作上。这样,就产生了辛弃疾反映广阔社会内容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大量优秀词作。

如《清平乐》中简单而朴素的村居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如《青玉案》中深情而执着的牵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鹧鸪天》中春入平原带来的盎然生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也有如《鹧鸪天》中对现实生活的貌似超脱,“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如《瑞鹧鸪》中以道佛思想来对自己的安慰,“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

更多的辛词是悲壮,是豪壮,“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如《摸鱼儿》中对朝廷当权小人的警告,“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如《满庭芳》中对故作清高,如群蛙鼓噪般的主和派的讽刺,“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如《水调歌头》中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如《水龙吟》中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如《永遇乐》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的坚贞赤诚;“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的战斗渴望。

而这首构思精巧,手法洗练,篇幅短小而耐人寻味的小令《丑奴儿》就是他被弹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与上片相同的是,下片也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与上片互为呼应,同时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而“承”进入“转”而“合”。矛盾往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情感也常常相反相生。人常说“乐极生悲”“兴尽悲来”,同样的道理,极度的悲伤之后也常常是归于平淡,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讲的,即愁到极点时的无话可说。因此,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便“欲说还休”, 已经不想再说了。在饱受风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尝够了愁的滋味,反而不再言愁了,他根本不想讲话了。但其实“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能说。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昏庸黑暗,自己已多次上表请战,知难有作为,再多说也无益,反“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论盗贼札子》),既然不想说也不能说,只好转言天气,“天凉好个秋”。好个“天凉好个秋”!闲淡的表面下,掩盖着多么深沉博大的悲愤啊。读到这里,我们才似乎真正理解了上片“不识愁滋味”的真正涵义。

一百年后的宋元易代之际,诗人蒋捷写了一首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内容风格相近的词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与辛弃疾的“少年”“而今”两个人生阶段的对照相似,蒋捷也将“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听雨”这一生活细节贯穿起来,将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整合,集中而洗练地再现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少年歌楼听雨,红烛罗帐,浪漫放纵,陶醉于情爱,无须辨昏晓。这是为下文做铺垫。壮年客舟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孑孑于行役,感悟于人生。而今僧庐听雨,感慨万千,一生之悲欢离合,尽在雨声里消磨。好诗总是涵画,三节词句如同三个画面,虽极为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其中心理,看似超脱,其实是最深的痛苦,是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后的一种无奈,一种“死灰吹不起”(苏轼《寒食帖》)的麻木。

与辛弃疾相似,蒋捷也身逢乱世,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他是南宋咸淳十年的进士,尚未一展宏图,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已轰然倒塌。性格孤傲的蒋捷一心盼望宋王朝重整山河,宋亡之后他隐居太湖竹山,倾慕竹的气节,自号竹山,元多次征召,终不出仕,抱节而终。他一生漂泊,逢改朝换代,尝尽人生况味。《听雨》便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少年的浪漫富贵,中年的孤独飘零,老年的悲苦凄凉,对比中颤动着读者的心灵。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谓各出机杼异曲同工。两首词均手法洗练,以简驭繁,尺幅千里,明白晓畅,无一丝难理解的字面障碍,一似脱口而出,浑然天成,却又韵味无穷,婉转不尽,均可谓小令中的大手笔。

辛弃疾与蒋捷均处于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时代,一个是“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贺新郎》),在金的逼迫下南宋集团偏安一隅;一个是“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蒋捷《少年游》)身逢朝代更替,宋室彻底被元取代。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有着细腻的诗人情怀,两首词所要表达的是人生情感和认识,均已超越了个人体验之藩篱,而至于人类普遍之共识,所以能使不同时代的“后之览者”共同发出会心会意的感叹。

如果只看到二词的相似之处,那么,还不足以理解词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比较起辛弃疾来,蒋捷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诗人,在内心悲凉到极点后便归于近乎麻木,归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淡然,归于老来终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的词主要是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在吟花赏月中表示对朝代更替前往昔岁月的眷念。或者说,他是用一种冷漠,麻木,用一种“放浪于形骸之外”的颓唐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少年游》)。因此,他的词格调低沉哀婉。

辛弃疾则不同,他的政治抱负和期望值很高,有着极强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耻于言弃,他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永不言败者,他还“欲说”。所以,他的词忧愤而不失豪壮之气,体现了爱国词人的特点。

参考资料:

[1]《蒋勋说宋词》蒋勋著。

[2]《辛弃疾词赏读》 王明辉 王铭丽 著。

[3]《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叶嘉莹 主编。

[4]《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篇5:虞美人 听雨 教案设计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3] 编辑本段词牌格律 词牌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4] 格律

少年听雨歌楼上,⊙○⊙●○○▲(仄韵)红烛昏罗帐。

⊙●○○▲(协仄韵)壮年听雨客舟中,⊙○⊙●●○△(换平韵)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协平韵)而今听雨僧庐下,⊙○⊙●○○▲(三换仄韵)鬓已星星也。

⊙●○○▲(协三仄韵)悲欢离合总无情

⊙○⊙●●○△(四换平韵)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协四平韵)[5]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

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6]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

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蒋捷,字胜欲,阳羡人(江苏宜兴)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归隐山林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他的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

篇6:《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篇7:《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虞美人·听雨创作背景:

篇8:静夜听雨

钻进似乎也是湿漉漉的被窝,却无法入眠,于是胡思乱想起来——这雨看来还得下,真腻人。又一想,庄稼正靠这雨水呢,别太自私!——人都喜欢艳阳天,不论秋冬的暖阳,还是夏天的丽日,不是吗?——但缺了雨水的滋润,这个世界就干涸,我们又祈雨,真像泰奥格尼斯所说: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使所有人满意,不论它降雨,还是不降雨。于是就窃笑,笑自己,心情反而好了许多。

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秦地,却是春天少雨,秋季连阴。但如果夏粮收过,种完苞谷等秋作物,老天再霏霏细雨数日,农人们心里不乐开花才怪!收了秋,种上麦,天降甘霖,可谓称心如意,风调雨顺,来年的丰收就有了几分把握。孟子云:“天油然作云,沛然而雨,则苗浡然兴之矣!”不论春雨秋雨,能使作物“浡然兴之”,蓬勃生长,就是好雨。

再听那雨,果然好听了许多。那淅淅沥沥的响声,宛如一群纯情少女在窃窃私语;一忽儿成了“沙沙”声,莫不是蚕姑娘深夜劬劳,繁忙耕织?一阵风过,树叶摇落雨滴,打在树下什么物件上,发出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好一个“大珠小珠落玉盘”!起风了,雨斜刮,乱打雨篷,毕毕剥剥,犹如千军赴关马蹄急。雨打没有遮蓬的窗棂,像一位胆怯的路人敲窗问路,刚鼓起勇气敲两下,手又缩回去,忐忑不安,又羞怯无奈。风停了,雨仍下,在这岑寂的夜晚,细雨酥润,室外的花草想必也在陶醉。“风含翠筿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雨后秋更清,万物齐争荣,多美好!想不通古人为何多悲雨,什么“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什么“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也许想到或看到草木摇落,自己心情又不好,于是悲从中生。

其实大自然并没有什么,春是丰收的季节,就像人,吃饱了喝足了,需要睡会儿觉,养足精神,去迎接更加明媚的明天。如同人类,只有芟除心间的杂草,卸下心头的重负,眼前的世界才会明媚无限。就是细雨连绵,也不会产生愁绪了。

雨仍在下,听着想着不知不觉间走进梦乡。

篇9:虞美人听雨

听雨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老态龙锺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纱械阳〔羁袄郑且听萧萧暮雨声。

★ 哀江头杜甫

★ 《哀江头》古诗词鉴赏

★ 杜甫《哀江头》鉴赏

★ 杜甫诗《哀江头》审美赏析

★ 杜甫的唐诗哀江头

★ 唐诗之杜甫:哀江头

★ 九月十日教师节送礼物祝福语

★ 九月十日教师节主题演讲稿

★ 诗仙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赏析

篇10:听雨_听雨作文

这就是夏天的雨,和人们的心情一样,生气一段时间开心一段时间,反反复复的,难以捉摸。

先是闷热不堪和蜻蜓低飞,接着,乌云密布,仿佛一大堆黑色的棉花出现在天空,一道闪电“啪”的一声,划破了黑幕,给黑暗的天空带来一丝光明。雷公爷爷也不甘示弱,打起了“轰隆隆”的雷声,震耳欲聋。风儿“呼呼”的吹着,小树的树叶“沙沙”作响。

转眼间,雨“哗啦啦”地下着,有的落在池塘里,“叮咚,叮咚”的响着。有的落在地面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小鸭子们可高兴了,“扑通”地跳进水里,“嘎嘎”地叫嚷着。人们有的撑着伞,有的则穿着雨衣在雨中漫步,街上传来欢声笑语。

过了会儿,雨停了,叶尖的水珠滚落下来,掉在小水洼里,发出“叮咚”的`脆响。

篇11:听雨_听雨作文

一阵湿润的山风吹得树上的叶子唱起了美丽的歌谣,仿佛在对你说:“你好,你好!”湛蓝的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轻盈的云雾充满了整个天空。燕子妈妈飞得很低,嘴里好像在说:“下雨了,要下雨了。”不起眼的我从石头缝中害羞地探出了头,高兴地说:“终于可以淋个冷水澡啦!”

雨姐姐温柔地跳起了舞,“嘀嗒嗒,嘀嗒嗒”落在一片樟树叶子上,雨滴宝宝好像在玩滑滑梯,“嗖”又飞上了天空,落在了水池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好像一曲无字的歌谣。一颗水珠落在我的身上,啊!水珠弟弟不要弄痒我了,哈哈哈,哈哈哈……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我的身体开始剧烈摇晃着,雨姐姐见狂风爷爷要抢她的风头,就和狂风爷爷来比赛了。雷声哥哥也来凑热闹了。响声越来越高,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从很远的树林里传来,雨声中,树叶、石头、小溪,都成了雨姐姐美妙的琴键,每一丝雨滴都是雨姐姐柔软的手指,弹奏出美丽的小曲儿,“吹――吹――”“哗――哗――”“轰――轰――”

悄悄地,音乐会渐渐结束了,雨姐姐又轻轻地跳起了优雅的舞蹈。静静的,雨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整个世界都是新的,空气也是新鲜的,天空崭新崭新的。

篇12:听雨品人生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浪迹江湖。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悲凉清俊、萧寥疏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

【作品赏析】

此词题为“听雨”,却非咏物之作,雨是“触媒”,在词人的灵感思维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全篇围绕“听雨”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概括了少年、壮年、晚年一生经历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同是听雨,因年龄、阅历、思想的不同,作者赋以听雨的地点、环境、气氛也不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不禁让人想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青少年时代,壮志凌云,风流倜傥,追欢买笑,无忧无虑。此时听雨在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不由得让人想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壮年时代,汲汲于途,风餐露宿,浪迹天涯,客舟听雨,让人黯然神伤。望萧萧暮雨中江水茫茫,云低贴地;听瑟瑟秋风中孤雁哀鸣……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看破红尘顿悟为僧,还是孤身行旅寄居僧庐,不得而知。到老来时处境萧索,僧庐听雨,两鬓白霜,孤独凄凉,万念俱灰。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展示出词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生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大悲大喜还是大爱大恨,归纳起来都是“总无情”。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但这并不是词人的大彻大悟,而是词人在极度痛苦的心情升华后的自嘲自谑。否则,也就不会“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对雨声听得那么真切了。短短一首词,概括了词人一生身世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以“雨”为线索写出了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两大转折。第一阶段是少年,地点是歌楼上,无忧无虑,闲听歌雨,浪漫乐观;第二阶段是壮年,地点是客舟中,漂泊天涯,愁听风雨,苍凉沉郁;第三阶段是老年,地点是僧庐下,寄人篱下,无限凄凉,孤寂低沉。三个阶段中地点的转换勾勒出作者人生的两大转折;从歌楼上到客舟中是第一大转折,这既是从少年到壮年的转折,又是从安逸到漂泊的转折,此后作者虽不安逸,但仍能自食其力;虽奔波,但仍有所得。从客舟中到僧庐下是第二大转折,这既是壮年到老年的转折,又是从漂泊到寄寓的转折。此时作者年老体弱,只得寄寓僧庐,过着凄惨的生活。同时在三个地点中:“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上”“中” “下”三字也隐约表明作者每况愈下的处境。

篇13:关于听雨的优秀作文:午夜,听雨

文/漂流

哗啦啦的雨声,将我从睡眠中吵醒。人就是这样,一旦醒来就难以入眠,尤其是雨声声声不断。雨声哗哗啦啦,哗哗啦啦,一声紧似一声,眼虽然紧闭着,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既然无眠,索性听雨。

听雨,听雨的多情;听雨,听雨的浪漫;听雨,听雨的细语;听雨,听雨的哭诉。听着这时大时小的雨仿佛瞬间将灵魂掏空洗尽。也许听雨是一种心情,任凭雨声在心里蔓延,雨丝绵绵,注入心田;也许听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倾诉思念,倾诉忧愁,倾诉不满。

静静的夜,除了雨声,一切都是安静的。也只因有了这雨声,让夜变得不安静起来。

听着,听着,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雨是富有情感的。古往今来,诗人们常常借助雨来抒情,移情于境,在雨中书写情怀,将情、愁、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写下优美诗篇,流芳百世。

春雨的温柔和希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柔柔的春雨,犹如绿色给人带来希望。夏雨的倾盆和急速,李清照的“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雨之大,雨之急,直至“绿肥红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好个湖光山色,晴,雨之韵,美不胜收。又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人带到了江南梅雨季节,亦足让人听得心烦意乱。秋雨的相思和惆怅。一说到秋雨,让人心头涌上一丝绵绵柔意缕缕情思和淡淡忧伤,就会想到秋缠绵,就会想到秋惆怅。一个秋天,正如李清照叹息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秋的人还有多少感叹,皆借秋雨释放心绪。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秋雨也有另一种心境,可以走进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世外桃源,舍掉拿着使人沉重的世俗,牵绊进入一种忘我的天地。冬雨的深沉和冷静,正如大诗人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这一首首的诗任凭我在雨中畅游。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雨,各有情韵,各具特色,有急有缓,有柔有暴,亦如我们的生活,有喜有忧,有乐有悲,有苦有甜。我们不妨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忘却人生所有的困扰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心胸更豁达,让生活更精彩。

听,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哗哗啦啦! 听!......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下一篇:关于河南黄河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