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4-06-30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为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质量兴校,素质强校的目标,特制定了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习需求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以“自强成才”为初一新生的教育指导思想,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目标,使新学期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有理数

4课时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小结

2课时

2.1从算式到方程

4课时

2.2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4课时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4课时

2.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4课时

小结

2课时

3.1多姿多彩的图形

4课时

3.2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3.3角的度量

3课时

3.4角的比较和运算

小结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全面调查举例

4.3课题学习

小结

3课时

篇3:初一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创设各种思维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差异, 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 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育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七年级《负数》这节的新课导入时, 首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然后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播报员, 特殊的温度“零下3℃”怎么表示?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根据生活的经验, 很轻松地说出:在温度的前面加减号就表示零下温度.老师再问:“为什么是加上减号呢?”肯定有学生会说:“零上和零下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所以用负数来表示.”然后引导学生举例:“请同学们想想, 生活中还曾在哪里见过负数?”学生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 学生会举出很多生活的例子, 从而学会了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并体会到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再如在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 从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 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 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主动探索, 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效地全面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 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 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可分小组展开讨论, 相互质疑,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在教学中导入和复习引导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识, 比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拓宽解决途径,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 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 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喧宾夺主.否则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有许多种, 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11.1全等三角形的判别”一节中, 由于在上节课已认识了全等三角形, 知道用定义判别全等三角形比较麻烦 (条件多) .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判别方法呢? (设置悬念) 教师可设问引入课题: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首先让学生去猜想, 教师不直接指出可行性,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 (可以对一些小组进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对应相等或少一些边对应相等是否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哪些是成立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 根据我提出的要求, 有的小组利用圆规, 有的利用三角板, 有的利用剪刀等去动手验证得到各种情形的一对全等的三角形, 通过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 有四个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四种不同的判别方法, 有的小组还得出和课本上不同的识别方法, 通过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发言,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收获很大.其余三个小组没有完成, 我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这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看他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别方法.有人说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从自主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层次, 放飞学生创新翅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掌握提问的一些基本技巧.不要为了问题而提问, 或者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要用“有教育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 既注意问题的结果, 更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 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对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索时, 我先让每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及其中位线MN, 然后问学生中位线MN等于什么?让学生发散思考, 自主探索, 从而探求规律, 得出结论, 再想方法去证明这个结论.

四、培养综合素质, 重视自主探索, 提高素质教育地位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当今时代, 要使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特点, 数学教育就必须注重培养人的数学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 但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一直都是我们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我认为, 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的开发训练, 忽视了学生对类型化的试题的解题方法的训练, 忽视了对现实需要的培养.但是, 素质教育重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其实是并不畏惧考试的.为此, 我们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降低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压力, 将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真正贯彻新课标迈向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 使得素质教育和考试能力和谐统一.

篇4:谈初一数学教学

一、把握教材,处理好小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最明显的转折点是,算术方法向代数方法的转化。算术方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求“得数”的综合性算式;而代数方法主要是引用字母代表待求的数,即设元,通过对各个量的分析,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这个变化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困难。如何让学生由不适应到熟练地掌握运用代数的方法,是初一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

1.在小学的解题基础上引入代数的新知识。①由具体到抽

象。具体的东西是直观的,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抽象的事物需要大脑的比较与想像,才能被认识。比如,问初一的学生:一个工人一天做10个零件,5天能做几个?他一定很快回答:“50个”,但如果你再问:“n天呢?”回答就不容易了。在由“数字”向“字母”的转变过程中,可采用多次举例来消除学生的不习惯,逐渐让学生运用自如。②理清概念,用代数式表达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如:“和的平方”、“平方和”等等,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列式。因此在《整式》一章,对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内容不能轻易放过,应使学生弄清量与量之间的含义,再用代数式表示。③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要重点讲。如:比原来增加2倍与是原来的2倍等等。

2.逐步培养学生以代数方法取代算术方法的能力。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会用代数方法取代算术方法,促成学生思考方法的转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一环。①充分应用已知条件。算术方法主要以“求得数”为前提的综合法,代数的方法主要是在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充分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②抓住题目的等量关系。如对“某校师生参加挖渠劳动,原来安排80人去挖土,52人运土。后来情况变化,要求挖土的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那么,需从运土的人中调出多少人去挖土?”一般是这样理解的,设需要从运土的人数中调出x人挖土,根据调动后挖土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列出方程为80+x=3(52-x)。如果学生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也可设情况变化后运土人数x人,则情况变化后挖土人数为3x人,52-x为运土的人中调出的人数,3x-80为应调入挖土的人数,根据运土调出人数等于挖土调入人数,得方程3x-80=52-x。不要将小学与中学应用题的教学割断,对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套上一个什么模式,致使在小学多年培养起来的对数量关系分析的能力逐步退化。而应在教学中应用这种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小学与中学应用题打通,搞好衔接。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1.力求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国古代关于教学的著作《礼记·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自动正确的获得知识。

如讲到“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实例——探讨——小结”。

实例:①请同学们用尺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②你的身高是多少?

③你的课桌的高是多少?

探讨:在学生做出回答后,展开讨论,这些数字是不是非常准确?

小结:以上各题客观上应是准确的,但由于各种实际原因,量得的只是一个接近准确数值的近似数,这些近似数又是经过四舍五入的,也就是有效数字。

通过以上的情景设置,其效应为①激发了学生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的兴趣;②从实例出发,学生乐于接受;③分散了教学难点。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产生“教学共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同时,又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而又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2.抓住契机,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那些只是缓慢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的更远。”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有些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例如如果说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数式的值,则可以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关于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思想。从中学数学教学的近况来看,大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均存在一个落实不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好备课环节,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升华成“会学”。

篇5: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篇6: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 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作业统一、重难点的处理统一,多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加强课堂效率的高效建设。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习需求

二.教学措施:

1、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教学安排

二月:第五章 三月:第六、七章 四月:第八章

五月:第九章 六月: 第十章 七月:总复习

四.复习考试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岗位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商学院学生会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