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觉醒》读书笔记

2024-07-04

《文案觉醒》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1:《文案觉醒》读书笔记

《文案觉醒》读书笔记参考

作为一名金融行业文案,本着对文字的执念和初心,我把自己归为文案这一行,其实更准确的来讲应该是新媒体人。很虔诚的买了《文案觉醒》认认真真的读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做读书笔记了,有一点是非常有感触的,成为一名文案之前,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深耕下去,其实到现在而言还是有些困惑,我选了一个自己并不热衷而且不擅长的金融行业,但幸运的是我现在有大把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读书,与自己相处,更好的了解自己,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悟到的道理,当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时,要么离职,要么去适应。从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期间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的距离,个中滋味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晓。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生活、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那你想要的到底是怎样的?每天上班无压力、挣钱多、离家近?还可以说走就走不计较任何代价吗?其实,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是没有人会把你想要的生活双手奉上,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

好啦,刚刚出去觅了点食,喝了白粥+糊塌子,食欲还是不振,都没有吃完。言归正传,还是写读书笔记吧!

新媒体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跨艺术领域的专长,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理解用户情绪,才能创作一个又一个“剧本”,将这个“剧本”丢给用户,产生阅读、体验、互动、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人以群分,当下新媒体用户的实质,是精神层面基于相同兴趣的部落化再组合。 精神世界的部落化聚合,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它是媒体定位、内容选题、社群运营的理论支撑。

请时刻记得你不是信息编辑人员,而是价值创造者。请记住你的天职不是写文章、做内容、做推广,而是持续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用户营造归属感。

人们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借此与外界建立联系,也希望找到被认可、被接纳的归属感。

当输入成为一种习惯,输出才能成为自然。

职业文案人终身都在练就两个技能:通过洞察把握用户痛点,用创新的方式敲击内心节拍,引起用户共鸣。持续的内容供应,让用户对你的平台产生认知度和归属感,并不是仅仅喜欢写写文章的文艺爱好者就能做好的事情。作为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新媒体上塑造一个人格化的价值平台。

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影响力,是考核广告业务水平的方式之一。猪坚强做工号的初衷:用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且带给别人温暖。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有99%的坚持。会发光的个体必然崛起。

放下利己心,舍掉本位思考的习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内容,能发现更多需要优化和提升的地方。

认知层面,需要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知道你的平台聚焦在什么领域,日常主要发布的内容是什么。

忠于你的喜好,坚持个性化思考。把爱好坚持成专业特长,一个做内容认真、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会机具人格魅力。

只有你的个人职场愿景规划和就职平台意愿有交集时,才有可能持续创作出优质内容。

新媒体只是新的传播载体和互动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你对所服务行业的认知深度,锻炼你在这个行业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定位,要在用户心中占领一个有价值的.地位,也就是让用户认知你是谁。重复、重复、再重复是改善用户对平台认知的唯一有效方式。

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它们能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

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表达应用。

知识不是生产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才是。

无论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都希望能不忘初心,有一颗匠人精神,对待手边的细微工作。工作之外做了哪些长期的积累。

创作之前要想清楚,正在创作的内容要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情绪共鸣。创作者只有进入那个情绪氛围,文字流淌出来的情绪自然会感染到读者。万物皆有灵,文字也是如此。

将标题当做一条很重要的文案来写,你只有0.5s的时间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CBI标题观:30%与读者建立联系;40%给读者明确的利益承诺;30%引起七情六欲中的某些情绪共鸣。(人性中最容易被利用的就是猎奇和懒惰)

日常朴素的内容传播,源于生活中的简单记录和分享行为。

炫耀优越感是传递价值最直观的方式。树立一个值得被读者学习、夸耀、赞叹的榜样,只要肯付出就可无限接近。带有优越感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出去,优越感是可以作为典范、榜样的内容,可以换出读者心中见贤思齐的力量。

干瘪的灵魂,很难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文案。很多创造性的行业,最终比拼的是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篇2:《文案觉醒》读书笔记

读完《觉醒》(The Awakening)后,我有什么感受?

我说不出来。

是惊诧?折服?还是心痛?

我不知道。

我只明白一段很漫长的旅程结束了,过程实在有些煎熬。关于女权与爱情,我本身就见识浅薄;关于后者,我更加没有什么发言权。可作者极具个性的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固有的认知和偏见。无论对与错,它们都令我无法反驳、无法抗拒,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了我思想的一部分。

《觉醒》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美国南方,女主角Edna是一位成功商人的妻子。和千千万万女性一样,她的婚姻是她父母选择的,在结婚之前她都毫不知情。Edna本该顺理成章地扮演一位家庭主妇,忠于丈夫、心系家庭,心甘情愿地被家务和孩子占据一生。但Edna成了特立独行的那个:她不愿背叛自己自由的灵魂,她不甘做生活的臣服者或是男性的附属品。

她的觉醒始于那个她教会自己游泳的夏天,在大海里,她第一次体会到挣脱束缚的感觉,那种独立和自由令她痴迷和神往。同一个夏天,身为人母的她不顾一切地和陌生男子Robert坠入爱河。她认为Robert才是她的真爱,平等的爱情才会让她幸福。她开始走近自己的内心,开始审问自己,为什么她没有权利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爱情呢?

假期结束后,丈夫外出经商,孩子们被送去给爷爷奶奶照顾。Edna忽然体会到摆脱丈夫和孩子后前所未有的开心。她享受孤身一人,远离喧嚣无趣的上流社会,离开富丽堂皇的别墅,住进一个人的简陋小木屋,日复一日做自己热爱的事:画画、看书、享受音乐。在空闲的时间,已婚的她还和另一个已婚的男子保持着暧昧关系。但她心里明白,她没有对这个人投入任何感情,她依旧深爱着因出国经商而离开她的Robert。

Edna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但别人嘲笑她说: “The artist must possess the courageous soul that dares and defies。” ,可我认为她的一生已足够充满勇气和叛逆。

后来Robert回国,Edna感到人生再次被点燃,直到有天晚上,Robert留下了一张纸条: “Good―bye―because I love you。”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Robert始终深爱着Edna,只是他早已认识到了这段关系的不妥和无未来可期,他还是选择了屈服于世俗和道德,选择了回避,选择了离开。当最爱的人离她而去,Edna充满遗憾和失望地回到她和Robert初识的海边散心。她想游泳便扑向了大海,只是这一次她再也没有回来。她拥抱着曾经解放了她灵魂的大海,决定在她觉醒的地方永远睡去。

这是一个挑战社会道德与性别等级的故事,从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天起争议和批评就没有停止过。作者Kate Chopin(凯特。肖邦)也因不堪这本书带来的负面评价,饱受健康问题折磨,此后再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关于女权、关于母性、关于爱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和自我值得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女性借鉴。

我认为,独立是安全感的产物,安全感源于物质财富的自由;自我是自信的产物,自信源于自我认同且不在意外界的闲言碎语。Edna的故事之所以会以悲剧告终是因为她渴望独立却不具备独立的条件――这不怪她,是那个时代限制了她获取知识和财富。而如今时过境迁,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去学习技能和充实内心,那就抓紧时间和机会吧。社会和自然中不公平的规则我们暂时无从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握好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从现在起为此打下坚实的`根基。

女孩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题外话:我本人特别喜欢Kate Chopin精辟而细腻的语言,无论是描摹大海还是刻画Edna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中有很多我喜欢的句子,以下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几句:

1。 作者笔下的传统女性:

They were women who idolized their children, worshiped their husbands, and esteemed it a holy privilege to efface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and grow wings as ministering angels。

传统女性们以她们的孩子为生活中心,以她们的丈夫为崇拜对象;而且她们认为忽略自己做为个体的独立性、生长出翅膀成为照顾全家人的天使是她们神圣的使命。

2。 作者描写孩子在Edna心中的地位:

The children appeared before her like antagonists who had overcome her; who had overpowered and sought to drag her into the soul’s slavery for the rest of her days。

孩子在她面前如同战胜过她的敌人;这些敌人们拥有比她更加强大的力量并且试图在剩下的日子里将她奴役。

3。 作者描绘的海声:

The voice of the sea is seductive, never ceasing, whispering, clamoring, murmuring, inviting the soul to wander in abysses of solitude。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文案觉醒》读书笔记

四月份我阅读的书籍是《好文案一句话就够了》,这是一本教你怎样写文案的书籍,作者是日本广告界殿堂级大师川上徹也。

此书的内容不算太多,只有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讲述一些广告文案的具体写作方法。总结来说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是为用户提供了9大锦囊和77个技巧,让读者能够轻松看懂文案怎么写,并且快速学习到写文案的技巧,这对于我们编辑类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全书一共有77条文案技巧,想要掌握这些技巧还是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的。不过这77条技巧实际上都围绕了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第一是让读者认为与自己有关,第二是强有力的语言(具体,不落窠臼),第三是让读者问“为什么”(引发好奇心)。除了枯燥的技巧知识,书中还结合运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讲解,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所以书中的中文翻译大多是日文的直译,没有把我们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表现出来,其实就是一些语境寓意让人一时看不懂,需要多看几遍多理解才行。

这本书的最大优势是入门比较简单,结合书中的案例,可以让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实操;当然这本书也是有不太理想的地方,就比如书的亮点是77条文案技巧,可是在我仔细看完全书后却发现这些技巧是有重合的,所以实际上应该没有那么多。还有就是上文说到的日文翻译的问题,这让有些案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案觉醒》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文化觉醒范文05-17

心灵觉醒范文05-17

人性的自我觉醒05-25

觉醒的羔羊范文05-20

觉醒优秀作文04-19

觉醒的友情作文05-02

近代自我的觉醒05-09

城市的生态觉醒05-31

觉醒开悟范文05-16

觉醒读后感范文05-20

上一篇:远程导引变轨方案修正算法下一篇:房地产行业专家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