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

2024-07-01

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精选6篇)

篇1: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

国外小学语言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徐鹄

(耀中上海国际学校徐鹄)

耀中上海国际学校是一所新型的、特殊的学校。它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境外人士创办的学校。学校实行中、英双语教学,推行多元文化课程,主张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迎接时代挑战的21世纪的“国际人”。它的校长是“洋”人,大部分教师也是外国人。在这样一个国际合作的环境里工作,使我有机会能同来自世界各国的教师共事,直接了解国外小学的语言教学情况,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首先,学校所有的课程(除中文以外)全都用英语进行教学。但学校没有固定的“英语”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课。数学、自然、音乐、图画„„不分科,教师都是一人包教一个班。他们大多采用“综合主题课”的形式,以“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语言教学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他们一般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制,而是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可以自由组合、自由交谈,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巡视、个别辅导,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籍教师在具体操作上也不尽相同。

例如,新西兰籍的教师进行语言教学,是以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理论为基础的,是比较典型的“活动教学”,“开放”的色彩很浓。一位六年级教师确定了一个主题:“介绍耀中”。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将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开始,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拍摄录像介绍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要求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全员参与。在确定了许多小的主题(诸如校园、操场、中文教学、俱乐部活动、足球队、午餐„„)以后,他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拍录小组,各自“承包”两三个主题。其间,有关的单词就写在黑板边上(可以教师写,也可以是学生去写),要求大家抄写下来,周末听写(或默写)一次,这就是他的词语教学。接着,教师要求各组制订拍摄计划、采访计划,打算拍摄哪些场景,需要采访什么人,准备提哪些问题,都要事先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单词、句子,就去问老师,这样他就可以学到不少新的语言知识。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一般的,只要求写一份“解说词”;程度高的,则要求写成电视剧本。写的质量如何,教师并不十分看重,重要的在于参与。然后,他指定一个小组先进行试拍,拍好的片子当场在教室里放映,这就是“范例”教学。教师特别重视对于“范例”的讲评,组织学生从拍摄效果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进行评议。这是语言训练十分重要的一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作为“范例”的一组可以修改,可以重拍,其他各组则可吸取经验,避免错误。拍摄完毕以后,都在教室里放映。最后,教师将各组的录像带整理剪辑成一部“介绍耀中”的片子,再拿到其他班级去放映,又成为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而该班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践和操练,学习了不少相关的单词、句子以及书面表达的方法。

同新西兰籍的教师相比,英籍教师更注重词汇、句子的练习,尤其注重阅读训练,相对而言,显得比较传统。他们一般每天规定学生抄写10个以内的单词,并要自选其中的几个造句。低年级,每天要听老师读一段故事;中、高年级,每天要有20分钟的晨读、20分钟的午读,材料可以自选,但必须逐一读给老师听,老师逐一指点,纠正错误。每周都要默写单词,比较注重打好基础。

同样,英籍教师的语言训练也经常安排一些主题活动。例如,组织二年级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教师先去参观一次,设计好问题。参观时,教师给予“临场指导”。比如,到了展览大厅,教师提问:大厅中放着什么?它有什么用处?看到展览馆展出的物品,教师又问:当时,人们是怎么过江的?„„教师就这样以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参观。学生边参观,边记录。回来以后,学生各自整理参观的收获,程度好的,写成句子;中等程度的,用词语来表达;程度差的,就用图画来表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做法不一,但是以下特点却是共同的: 1.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他们主张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操练中习得和掌握语言。他们的语言训练都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都很有趣味。学生正是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从事自觉的语言实践,因而是生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

作为自觉习得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外籍教师普遍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要比课内阅读重要得多。许多教师都规定学生每周的阅读量,还要求家长予以配合,及时报告学生在家完成课外阅读的情况。他们把课外阅读看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操练。

2.读写训练注重综合性。

我接触到的国外语言教学,几乎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或是作文教学课,从来没有什么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在他们的语言教学中,很难分清什么是读的训练,什么是写的训练,读写结合,自然交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们认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学到多少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重要的是把语言学习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他们的语言训练,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很强的实用性。

3.强调在语言训练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们认为,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不能强迫他们在某一时间内学会什么;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他们主张,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提供教学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布置练习作业。可以说,他们实行的是彻底的“因材施教”。

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要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所有语言训练的环节,不但没有一点束缚和限制学生的个性之处,而且都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正因为具有这些明显的特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则是思维特别活跃,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很强,胆子很大,无拘无束,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国一般学生所欠缺的。诚然,国外语言教学也不是没有弊端的。比如,教学的随意性大,知识系统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等等。但是,以上明显的特点,不能不说人家有其先进的一面,是有不少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2: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

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张晓钟 唐敏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4期

摘要:近十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外语教学转向了语言与内容的结合,而且日益重视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些新趋势给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通过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并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关键词:外语教学新趋势 高职英语教学 启示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

21世纪科技与文明的快速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1 教学模式:转向语言与内容相结合过去十多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如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的外语教学已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转向了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状态,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

语言与内容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方面:直接用外语教授各种科目和课程,主要包括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如,词汇的循环、图式的构建、接触本族语者、真实的学科知识及语言技能的结合;(2)教学方面:学生通过用外语学习学科知识,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及参与学术性活动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因为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交际能力和学习内容,而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语法规则等,所以它能减少学习者焦虑,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学材料、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由于某种学科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具有双重教学目标:掌握学科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所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法能避免语言教学与学科课程的人为分割,注重语言文化移入技能,从而真正做到兼顾有效语言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如,用外语教授各种课程,或是进行某些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如酒店管理等。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在澳

大利亚等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分布在从小学到职业学校、大学的各个教学阶段。(2)浸没法。让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外语中,主要也是用外语教授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掌握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教学中使用能把形式训练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的各种方法,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各种支撑。与传统教学相比,“浸没式”教学更系统,更丰富。如,用解释、同义词、反义词和歌曲等构成促进语言发展的言语支架;用合作学习、互教互学、角色扮演等构成活动技巧的程序性支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等等。经多国研究和实践,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浸没法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

1.2 教学理念:日益重视外语教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外语课程已经不被看做是单一的部分,而是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体现出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秦虹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一文中,总结了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四个趋向:(1)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协调。一方面重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对人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又重视个人在职业、社会劳动中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条件。(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综合化。随着高科技发展和相应新产业的兴起,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将更为突出。(3)课程设计的目标: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重视职业技术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又重视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美感、信誉、效率等心理因素的培养。(4)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起了许多综合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如职业发展型、职业群集型、阶梯训练型、综合型等模式。

外语教学作为这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上的进步和特征。

首先是需求分析理论对外语职业教育的影响日益重要。需求分析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需求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并对教学产生反拨作用。根据英语教学研究专家Tom Hutchinson和Alam Waters的“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理论,重视需求的英语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的区别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是学习者意识到某种需求。学习者的这种需求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进行变化,从初级阶段的基础知识输入到高级阶段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文化的运用输出而对整体范围内的教学产生反拨作用。外语学习的需求分为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和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包括个体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潜能和职业规划预期等方面。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就应侧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国外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时,通常都会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以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作为前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做出各种选择,然后经过实验积累实效性的资料,然后再依据实验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广泛的推行。在建立职业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时,也要先细致地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专业信息(指学生将来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目标情景的客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指学习者学习经历、文

化信息、学习的目的和对英语的态度等主观因素)、英语语言信息(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生欠缺(即学生英语语言信息与专业信息之间的差距)、语言学习信息(指语言学习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即学习需求)等,从而制定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协调的、具有职业特征与素质培养趋向的课程。

其次是工学结合、“在做中学”的趋势更加明显。早在20世纪中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就率先推进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而美国也普遍实行多元化职业教育,实施“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企业学校合作”等合作办学制度。其合作教育模式(CBE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挑战,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合作教育主张。如,2006年日本提出产业教育振兴方案,其重点有:(1)加强实务教育培训与讲习;(2)增加大学招收专门学科学生的名额;(3)调查研究事业单位的携手合作;(4)建立技能优异者支援实务学习等等。与此同时,“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近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式、体验式学习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最近,国外还日益重视“服务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即在学校课程中融合社会服务概念,藉由学校与小区或组织、机构之结合,让学生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服务之工作,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善、能力的增长与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外语教学方面,充分给予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和人文关怀,充分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激励进一步的自我发展。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必然和普通本科的有所区别。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国外“语言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高职英语课程结构。首先,在培养模式上,笔者大胆建议,应该突破传统模式的影响,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决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保障机制等内容,以岗位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独特的应用英语课程体系。可以尝试用岗位、职业证书、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取代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如,用BEC证书、中英职业资格证书等取代传统的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等等。其次,在课程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英语、专业英语ESP体系,拓展高职教学内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语言与内容结合”,即直接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跨文化职业素质。

2.2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得当今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国外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工作结合,甚至与社会服务结合的趋势,启发我们大力鼓动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要面向社会,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派学生到企业参观考查、进修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习“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方案中融入岗位实训及企业文化学习,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学院和企业双课堂,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学习及岗位实践,校企共同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计划、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实现学生在校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让学生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打好基础,以便他们将来能够实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Pally M(Ed).Sustained Content Teaching in ACADEMIC ESL / EFL:A Practical Approach[M].Boston,MA:Houghton Miflin,2000.[2]Merrill Swain.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Teach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Task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8

[3]Hutchinson T,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林津石.国外外语教学改革新趋势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国外职业教育,2012.1

[6]王秀君.外语教学改革趋势--语言与内容相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篇3: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

当今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提高人们信息技术教养的重要手段。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

1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 已逐渐发展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从国外实践来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建立和开设信息技术科目;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其它学科教学之中[1]。

1.1 英国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英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早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 就将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2]。1995年, 英国把信息技术科目独立分化出来, 成为与历史、地理同等地位的国家基础课程。1997年, 又将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简称ICT) , 强调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处理事务的能力。按所涉及的范围课程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 信息与通信工具类, 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声音处理工具、数据库工具等; (2) 信息加工方法, 包括搜索信息、分析信息、共享、交流等[3]。英国ICT课程设置的理念沿用至今。

1.2 美国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计算机使用普遍, 除计算机课程外, 其它课程尤其是理科课程一般都要求使用计算机[4]。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教育报告中将计算机与英语、数学、科学、社会方面的课程确定为“5项新基础课”。2001年, 布什总统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 的法案[5], 明确提出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大目标: (1) 学校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必要的培训, 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 (2) 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电脑; (3) 让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 (4) 大力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 使其成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6]。美国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 将信息技术贯穿于其它课程教学之中, 以提高学科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保证人人都能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7]。

2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实施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8]。

目前, 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高度互动性、资源共享性、服务及时性、教学方式多元性、社会资源节约性等[9]。目前, 国外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教学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 作为一种“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 MOOC的特点在于大规模学生交互参与和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资源获取, 与传统网络课程不同的是, MOOC除了提供视频资源、文本材料和在线答疑外, 还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用户交互性社区, 建立交互参与机制。学习者只需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 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世界各地名校课堂, 与在线的数万名同学一起互动交流。

3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近年来,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2001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率先开展了在世界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开放式课件运动。在MIT的带动下, 诸多大学开始向世界公开他们的开放课程。英国开放大学、荷兰开放大学等也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开放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日臻完善[10]。近几年又兴起了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简称MOOC) , 它像传统大学一样, 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 同时这些开放课程都是免费的。目前, MOOC在大学中受到广泛关注[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网络技术, 建立一个基于Web的、能支持和管理教学过程、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虚拟学习环境[12]。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教学平台有WebCT、Blackboard、eCollege、VirtualU、LearningSpace、Moodle、Sakai等。这些教学平台为教学及管理提供了支撑和服务。

4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较快, 但在教学实践中, 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停留在纸质资源的“移位”层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电脑屏幕上, 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设备的优势。究其原因, 一方面一线教师课业繁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制作课件、视频等;另一方面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2) 盲目跟风, 缺乏合理规划。信息技术的发展应循序渐进, 应合理规划。目前, 我国由于对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 以及企业和公司的宣传, 很多学校盲目跟风, 大量添置硬件设施而忽略软件设施的配置, 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 (3) 接受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均等。由于东西部在经济、教育等方面有些很大的差别, 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机会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效果较好, 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配置、人员配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要落后很多。

5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与国外信息技术教学相比,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可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认真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1版) 》, 切实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于2011年出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1版) 》 (以下简称标准) , 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够。学校应该增加信息技术教学课时, 并将信息技术与其它科目相融合,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同时, 学校要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平台, 方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 (2) 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 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去设计和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资料;应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定期对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进行考核;可尝试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 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当前, 云计算技术受到学校的青睐, 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接入相应平台, 实现更加快速便捷的云计算;让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走进课堂,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 足不出户, 便可与全世界互动交流; (4) 合理规划建设目标, 逐步实施。应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 细化建设步骤, 分地区、分阶段对全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战略布局, 根据各地区实际实施。同时, 应在中小学校长论坛等专题会议上由专家深入解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共同研讨和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思想, 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一线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赵新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查及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陈小青.中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5) :83-87.

[3]柯俊.中英两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J].黄山学院学报, 2004 (12) :28-31.

[4]王京山, 安记勇.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N].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2 (1) .

[5]JOSEPH L, MAHONEY, EDWARD F.Translating science to policy under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lessons from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st-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27 (4) 282-294.

[6]陈剑光.信息化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8) :145-146.

[7]洪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J].电大教学远程教育论坛, 2002 (2) :12-15.

[8]明丽宏.网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 :10-14.

[9]蓝方亮.浅谈“网络教学模式”[J].今日南国, 2008 (9) :34-35.

[10]李亚婉.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中国开放大学的建设[J].现代远程教育, 2011 (2) :35-38

[11]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征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0.

篇4:国外作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本科翻译专业 口译 口译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口译员的需求量大幅攀升。口译员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日益突出并广受重视。近年来,国际上不断加大对口译员的培训,各地高校纷纷推出应时的翻译教学课程,这其中包括本科及研究生层面的翻译教学。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分析世界上颇具代表性的一些国外高校本科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人才培养情况,并结合国内翻译教学实况提出一些建议。

谈及口译教学之前,需对口译及其标准做出正确的界定。“Interpreting”在国外的范围通常还包括手语翻译,Franz P?觟chhacker(2009)在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中就将手语翻译纳入强调即时性和同步性的同传范畴。本文要讨论的“口译”仅指口头形式的翻译。

此外,我们仍需厘定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概念。翻译长期被当做外语教学过程中用以提高和检测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有效手段。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1999)一书中提到,“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刘和平教授在《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2001)中则进一步指出,“在语言教学中,翻译目的常常是理解,是学习语言;在翻译教学中,理解是基础,理解的目的是翻译,是进行交际”。由于本科翻译专业仍需要继续解决语言问题,因此本科口译课程似乎很难在理解基础上达到交际目的。与此同时,许多翻译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仍然无法立即达到市场期望的标准。鲍川运教授认为“大学本科生接受口译训练的基本语言能力及口译课程的时数和训练的难度及密度等都是导致目前翻译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的因素”(2004:27)。

香港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或地区是在翻译系或者翻译学校培养从专科到博士一系列翻译人的。我国翻译教学由于处于起始阶段,因此必须正视其间差距并尽快设法弥补。

二、国内外高校本科口译教学情况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口译课程,截止到2014年,共有15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①,形成了本、硕两个层面共同培养翻译人才。但是对翻译训练应当在哪个层面开展,是在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这一方面认识似乎还没有一致。Daniel Gile(2009)曾提出,在研究生层面开展翻译的训练,有助于提高翻译整体质量,推动翻译职业化和专业化,提高翻译地位。当然,这里的翻译训练指的是对受训对象进行翻译的专业训练(professional training),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的设立正是这一认识的反映。Schaffner和Adab在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中指出双语制和单语制国家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国外本科翻译和口译教学出现两种声音:一些国家针对本科生实施专业译者的培养计划,而另一些国家则把翻译或者口译专业化培养集中在后本科阶段。但是,就目前市场而言,仅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本科翻译和口译教学显得十分需要。

我们对几所加拿大高校进行了进一步了解:约克大学(该校设有翻译学院School of Tranlation,Glendon College,York University),蒙特利尔大学(该校设有语言学与翻译系D’Partement de Linguistique et traduction,Faculte des Arts er des Sciences,Universite de Montreal),渥太华大学(该校设有口笔译分院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Faculty of Arts,University of Ottawa)。调查发现,其中几所高校对本科翻译专业的招生设有入学考试,在入学要求上有三点共通之处:(1)高水平双语能力;(2)简史的通识知识基础;(3)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另外,其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定位很清晰地体现在了课程设置上。他们的课程设置总结来看有以下特点:(1)翻译技能、综合语言技能、翻译技术为必修课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三大板块;(2)较之翻译技能,翻译理论课程所占比重甚小,可见其重点在于培养实践型翻译人才;(3)翻译技术及实践性翻译课程表明其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原则,突出以职业为导向的特色。从其较为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不难看出,加拿大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对口译教学有着非常明确清晰的定位——培养通才型职业翻译人才。

香港作为有着独特历史背景的地区,其对本科口译教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刘婧之(2001:36-43)在《香港翻译及口译教学》一文中对在香港开设口译本科教学的7所高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进行课程研究,指出按照培养目标来分,香港本科翻译和口译教学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香港大学坚持的最为传统的“汉学”式翻译教学为本,其目标是培养学者;第二类是中大、岭大、城大、理工大和浸会大学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适应香港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双语人才。后一类模式是香港翻译口译教学的主流,其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如香港城市大学的课程既重视专业翻译的训练,又涉及不同语文、不同文化的交流。因此城大的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可以从事各式各样的运用双语的工作,包括出版、广告、媒介、市场与金融、法律与社会工作、教育与商业管理等,还可以继续攻读高等学位。香港浸会大学的本科教育则要求翻译专业学生进行一年的全职实习,在其课程手册里,明确指出浸会大学翻译课程旨在培养新一代翻译和口译人才,具有专业精神、语言和文化修养,以满足香港、全国及本地区的需要。香港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城市,对翻译和口译教学有着极为全面的需求量,翻译和口译教学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他们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及积极应对市场所需的培养模式,确实值得借鉴。

中国内地本科翻译和口译教学起步较晚,本科翻译专业设立迄今为止只有8年时间。尽管现已设立152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但是其发展有一定的盲目性。何刚强在《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国内很大一部分高校口译教学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学计划混乱,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三、本科口译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

鲍川运在《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中指出,本科翻译教学主要应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为学生在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翻译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为社会培养能够胜任一定难度翻译工作的口译和笔译人员(2008:1-8)。许多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的学校实际上也有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是国际上对本科教学的主流定位。

从翻译学科建设来看,现已形成本硕博3个层次的完整学科链,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且朝着各自培养目标发展,翻译学科即可循着两条主线实现稳步发展:一是以翻译实务训练,以本科和硕士阶段为主,以硕士为终端学位;二是翻译理论研究,以博士为终端学位,因而在本科翻译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由于翻译实务训练以硕士为终端学位,因此本科翻译教学应当将其视为这一实务训练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翻译的基本能力,培养基本功(鲍川运,2008:4)”。在课程设置上要秉承的基本原则是“本科课程大多应是翻译训练(包括口笔译)的预备课程和基础课程”,“开设课程除了口笔译,还涉及翻译专业的方方面面”(同上)。在课程设置方面,学者们普遍持有与鲍川运教授相同的观念,即要全面综合培养的观点。仲伟和在《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中提到口译训练课程需涉及3大类——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及口译技巧课程。可见,综合知识对口译学习的作用举足轻重(2003:64-65)。

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curriculum)都有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课程(course)又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口译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时情况为其制定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尽管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侧重交替传译训练,但其最终培养目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会议口译交替传译的能力要求。经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口译训练,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其他如陪同口译等口译类别要求掌握的最基本语言能力。此外,国外如欧美地区的口译类别已较为明显。如美国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专门译员从事法庭口译、医务口译和电话口译,其中有许多人为自由职业者。相比之下,国内口译类型较多,但尚未形成规模。中国商务、外事、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口译需求量比较大,因而大学本科的口译教学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交替传译的基本能力,训练基本功。

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因为设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口译课程,学生的学习目的有保证,这样在体制上保证了训练效果。口译训练在初级阶段,应当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以理论为辅,同时考虑训练的重复性。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重复,但是应当通过课外练习进行重复,以求巩固,做到熟能生巧。学生课外练习应成为口译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有教师的指导、检测甚至评估参与其中。初级口译教学一般应当以技能训练为主,如听力理解、记忆、信息重组、笔记、注意力分配等。根据技能分阶段训练,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有利于组织学生课外练习。

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大学本科阶段翻译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现如今,很多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硕士专业中的口译教学师资队伍中有AIIC成员及活跃在口译实践领域的口译教师。然而,职业口译员多活跃于国内的一线城市,且少有投身高校口译培训。因而,对于其他地区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而言,其合格师资力量的缺乏可想而知。很多翻译本科现阶段的教师是从外语教学专业“转业”而来的,长期的外语教学思维,缺乏正确的口译培训理念,脱离口译实践市场,使这些教师在本科口译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盲目教学状态,无法带领学生走近或走进真实的翻译市场。

中国口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而且专业化有可能实现,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立翻译学院的大学基本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外交、外贸、法律、科技、教育等)。若这些院校能将口译与各自的专业特色相结合,就能为国内口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口译人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目前,国内本科阶段的翻译和口译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忽略口译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工作特点。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注重理论和技巧本身,没有合理设置一些多元化课程,大大降低国内口译人才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本科翻译专业逐渐兴起,国内学者对国外本科口译教学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仍处在起步阶段。中国国内国情和市场现状有别于香港特区和国外,对于国外教学经验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但是,其口译教学的多元化及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国内本科口译教学,设置科学且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已迫在眉睫,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自身科学的定位目标,设置合理全面的人才培养规划正是眼前的任务。

注释:

①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名单.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0-10/12/content_3765916.htm.

参考文献:

[1]Gill,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9.

[2]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25(5):27-31.

[3]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1-7.

[4]何刚强.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5,(3):32-35.

[5]柯平,鲍川运.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上)[J].中国翻译,2002,(4):59-65.

[6]刘婧之.香港的翻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22(3):36-43.

[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09-181.

[8]仲伟和.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7):64-65.

篇5: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国家。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品。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到42.9万城市化也进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都市区(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京都)阪(大阪)神(神户)圈”三个大都市圈。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都市圈。在日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日本最大的1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190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5%。到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9%。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0%。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

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1]

篇6: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经验及启示

陈 思 许 巍

2007年第2期 ——他山之石

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国家的正常发展,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经验

日本治理商业贿赂被称为“老虎苍蝇一起打”,意指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绝不放过哪怕是微小的商业贿赂事件。日本界定的贿赂范围相当广泛,包含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除金钱、物品、不动产等有形物之外,诸如代为偿还债务、金融利益以及获得确实会涨价的尚未公开的股票而获取的利益等财产性利益等,均在此范畴之内。日本刑法将商业贿赂统一为行贿罪和受贿罪,具有行贿或受贿行为的主体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日本还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规定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并不能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或者以任何理由解雇举报人,否则按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日本构筑的制约机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商业贿赂问题的发生。

韩国的“清廉度调查”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要措施,得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通过对各级政府和公共机关的清廉度调查,根据所得出的清廉指数按照政府机关类别进行排名,实现民众对各机关的资金账户往来及收入的监督。2005年3月,韩国政府、政界和经济界共同签署的《透明社会协约》,对公共部门、政界、经济界和社会公民共建透

明、廉洁机制的措施加以具体规定,公共部门的任务包括由国家清廉委员会、监察院、检察院、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分工协作,建立防止腐败、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和纳税人诉讼等机制,以及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公民的任务是协助建立与反腐有关的居民传唤制、居民投票制等机制,制定《透明社会实践市民参与宪章》,参与社会行动等。这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净化运动在改善韩国商业环境,提高社会清廉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医药销售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取得了显著成效。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为了防范医药公司向医生行贿,德国医学科学专业协会、联邦药物生产商协会、联邦医院药方联合会、德国大学联合会等12个相关协会在2001年制定了《企业同医疗机构及其职工间合作的刑事评估要点》,内容涵盖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法律知识;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形式、合作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对于礼物和宴请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礼物的价值有明确的规定,每次宴请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备案。医生一旦发现收受贿赂,就会被开除。在《要点》的规范下,德国实行“医药分开”,将收受贿赂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健全我国商业贿赂监管体系的措施

从加强立法入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商业贿赂经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武器。我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立法层级不高,而且未能将目前形形色色的商业贿赂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之中,导致在实践中反商业贿赂效果并不显著。应以我国现行的法律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立法经验,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规定,通过对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分析,制定《反商业贿赂法》。将分散在我国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商业贿赂的相关条例加以整合,将实体性法律规范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及程序性法律规范统一在一部法律之中,以整合、统领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同时,反商业贿赂,执法不能手软。一方面需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更

需要提高执法水平,准确理解法律的内涵,区分正常行为和商业贿赂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打击真正的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的商业行为,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商业贿赂,体制改革是根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将商业贿赂容易滋生的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质的行业,以及市场开放度、透明度不高的医药、建筑、教育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治理。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公用企业、特殊行业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功能,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人及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记录制、自动检测制、警示制、公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改革企业会计制度,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监督工作。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管齐下,其中监督工作尤为重要。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公平、公开的程序来监督与制约权力的行使。注重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新闻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相结合,依法依程序、多途径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对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执法监察,是发现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商业贿赂监督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团体监督和公民监督。组织引导社会团体有序、规范地进行监督,定期组织社会团体深入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行业开展调研。要广泛开展舆论和媒体监督,在公开和严格的舆论监督下,使行贿受贿者

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要发动干部职工进行商业贿赂监督,鼓励干部职工对不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揭发。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群众关注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商业贿赂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言,建立和完善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是减少商业贿赂行为的治本之策,因此,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宣传教育要与学习贯彻党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要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积极宣传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进展成效;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法律、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将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廉洁从业意识,推进企业诚信管理;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不单单是某几个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强大的社会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上一篇:ftp原理简介下一篇:维修钳工标准化作业